一种治疗面部黄褐斑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中药制备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具体的是一种治疗面部黄褐斑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人们的生活饮食过于精细,运动量减少,或暴饮暴食,或劳倦过度,使得人体代谢机能逐渐衰退,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容易引起面部黄褐斑、雀斑等色素沉着性病变。中医认为,面部色斑是因脏腑经络气血不调,血虚不容于面;或因七情内伤,肝郁气滞,肝脾不和;或因饮食劳倦,月经不调;或因火郁经络之血分,风邪外博而发所致。采用西药治疗这类疾病,多是外擦或内服维生素类、黄酮醇类药物。由于致病原因较多,采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一,也不易根治,有些药副作用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疗效稳定、无副作用的治疗面部黄褐斑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治疗面部黄褐斑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材制成的药剂:
桃仁3-15 红花1-10 丹参3-30 赤芍3-30 山楂3-30
山棱3-30 郁金3-30 牛膝3-30 益母草6-120 香附6-60
川芎6-30 当归6-60 白芍6-60 熟地6-60 生地6-60
何首乌6-120 鸡血藤6-120 黄芪6-120 山药6-120 菟丝子6-60
莲子6-60 黑固脂6-120 黑豆6-120 黑芝麻6-120 人参6-30
核桃6-120 薏仁6-120 生姜6-30 大枣6-30 柴胡6-60
桂枝3-30 桔梗3-30 茯苓6-120 淫羊藿6-120 僵蚕6-30
沉香6-30 丁香3-30 茴香3-30 乳香3-60 藿香6-60
白芷6-60 枸杞6-60 麦冬6-60 白芨6-60 扁豆6-60
冬瓜仁6-60 麻仁6-60 莲藕6-60 丝瓜络6-30 白杨皮6-60
桑叶6-60 侧柏叶6-60 紫草6-30 夏枯草6-30 旱莲草6-30
豨莶草6-30 茜草6-60 败酱草6-60 女贞子6-60 珍珠1-30
珍珠母3-30 谷精草3-30 炙甘草3-30 莲花3-30 桃花3-30
白菊花3-30 凌霄花3-30 玫瑰花3-30 三棱6-30 泽兰6-30
毛冬青6-30 蜈蚣0.5-30 紫河车6-30 木香6-30 水蛭1-30
穿山甲1-30 白花蛇舌草6-60。
所述的药剂为散、片、颗粒、丸、胶囊、冲剂或口服液。
一种治疗面部黄褐斑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药剂的具体制备方法为:
(1)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筛去灰土,粉碎,粉碎时药物温度低于60℃,
(2)过至少300目筛,取筛下物,
(3)消毒灭菌,为药物生粉散剂,
(4)用步骤(1)制得的药物生粉散剂按常规方法制片剂、颗粒剂、丸剂、胶囊。
一种治疗面部黄褐斑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药剂的具体制备方法为:
(1)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制为含水量为10%的药物水提取液;
(2)用步骤(1)制得的药物水提取液按常规方法制为口服液;
(3)将步骤(1)得到的药物水提取液干燥、粉碎、过至少200目筛,取筛下物消毒灭菌为药物提取散剂,
(4)用步骤(3)制得的药物提取散剂按常规方法制为片剂、颗粒剂、冲剂或胶囊。
中医气血理论认为,气血循环过程是人体一切组织器官进行工作的物质基础,气血以流畅平衡为贵,如果气血不流畅就会产生瘀血,瘀血阻于体内,将进一步导致气血循环的恶化,造成更严重的瘀塞,故中医以气血为纲,通过调气活血使之流畅平衡,可祛病强身、养血美容。皮肤斑点之根本在瘀,退斑必先祛瘀、祛瘀当须活血,活血更须补气、理气,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气血和则俱和。而理气在肝,补气在肺肾,肺主皮毛。因气滞血瘀,影响到肺脾肝肾的气血运行功能,而致面部出现黄褐斑、雀斑等色斑,甚至出现头发脱落、斑秃。本发明主要根据传统中医学辨正施治的原理,集众医家所长,广采博收云南各民族地区奇药妙方,提取精华;基于中医学对面部色斑的发病机理的认识及治疗原则,参考古今中医学药理研究成就,筛选补气活血、补气升阳、疏肝解郁、平肝潜阳、滋阴补肾、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的天然中药,按中医君臣佐使的理论组方,使77味药合用,扶正祛邪,通腑泄毒,活血散瘀,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机能,提高人体血液循环及肝脏解毒能力,并经长期诊疗病例的临床实践总结而成。
本发明辨证指南:活血化瘀调经、补肝益肾、美颜、祛斑、生发。
本发明处方分析:以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山楂、山棱、郁金、牛膝等药为君,以活血化瘀;以当归、白芍、生地、熟地、何首乌、鸡血藤、黄芪等为臣,以补肝益肾、益气养血;佐以柴胡、沉香、丁香、茴香、乳香、藿香理气;以麦冬、麻仁、桔梗、冬瓜仁以及诸花草药为使,用于清热润肺。
本发明的药理作用:本方以疏肝气、补肾气、理肺气、健脾气、活血化瘀、补血、调阴阳,消退色素,祛瘀退斑,恢复内分泌功能。消退色素,祛瘀退斑。桃仁、红花、丹参等药活血化瘀,攻中有补,可改善微循环;淫羊藿可调节人体性激素,增强性功能等方面的作用,桂枝可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首乌、当归补血养血,促进新陈代谢。黄芪益气、调节机体功能,明显降低健康人的全血黏度,加快血液循环。
本发明药物按中医理论组方,使多味药有机组合,协同作用,标本兼治,使五脏安康、阴阳平衡,有效治疗面部色斑。本发明对各种类型的面部色斑均有较好的疗效,主治因气滞血瘀,影响到肺脾肝肾的气血运行功能,而致面部出现黄褐斑、雀斑及面部色素沉着,兼治因气滞血瘀引起的头发脱落,对月经不调、不孕症也有较好的疗效。本发明采用纯中药制成,剂型多样,使用方便、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可长期使用。
本发明的药物为口服,每天2次,每次6-10克,10天为一外疗程,通常1-2个疗程有效,顽症需3-4个疗程,各种剂型可交替使用。
禁忌:孕妇忌服,月经过多者忌服。服药后不吃萝卜、茶、酒。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临床试验资料:
1、因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面部黄褐斑、雀斑等色素沉着性病变采用本发明的药物跟踪治疗因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面部黄褐斑、雀斑等色素沉着性病变10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77例,年龄16-50岁,患者以青壮年为主,以女性为多。
临床症状:脸色偏暗,面部长期长有黄褐斑、雀斑等色素沉着性病变,有些还伴有痘、暗疮、痤疮等。患者有头晕,神疲气怯,肢倦懒言,食欲减退,失眠等症状,多数患者有便秘现象。其中21例患者有脱发现象,有4例患者出现斑秃。患者多使用过现有的多种治疗皮肤病的药物,效果不明显,或无效。中医诊断认为,该病症在脏腑内积滞,脏腑失调,气滞血瘀,影响到脏腑的气血运行功能。其内在脏腑失调是因,气血两亏、瘀滞不畅是果,治疗应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补气活血。
治疗方法:药物为口服剂,选散、片、颗粒、丸、胶囊、冲剂、口服液中任选一种,每天3次,每次6-10克,10天为一疗程,通常1-3个疗程有效,顽症需4-5个疗程,也可各种剂型交替使用。
治疗效果:服药1-3个疗程后,肉眼观察面部色斑由深变浅,巳逐渐消除,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的治愈患者为27人,治愈率27%;肉眼观察面部色斑巳明显淡化,但没有完全消除,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的显效患者为42例,显效率42%,这部份患者继续服药;肉眼观察面部色斑略有淡化,临床症状有部分减少的患者14例,有效率14%,这部份患者继续服药;5个疗程后,症状仍不能改变的患者为7例,无效率7%。3-4个疗程后,伴有脱发的患者症状减轻,伴有斑秃患者的斑秃处开始长出头发。在跟踪治疗患者中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9个疗程后,没有发现有肠胃不适的现象。随访治愈患者2年未见复发。
2、因月经不调,引起的面部黄褐斑、雀斑等色素沉着性病变
采用本发明的药物跟踪治疗女患者100例,年龄25-50岁,患史1-30年,临床症状:脸色偏暗,面部长期长有黄褐斑、雀斑等色素沉着性病变,伴有月经失调、行经不畅、经色暗红有块,痛经。
患者有脾胃虚寒、面色不华而晦暗,面部有黄褐斑、雀斑、蝴蝶斑等色素沉着性病变,多数患者有便秘现象。患者多使用过现有的多种治疗皮肤病地药物,效果不明显,或无效。中医诊断认为,该病症在脏腑内积滞,脏腑失调,气滞血瘀,影响到脏腑的气血运行功能。其内在脏腑失调是因,气血两亏、瘀滞不畅是果,治疗应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补气活血、疏肝解郁、平肝潜明、消积导滞、润肠通便、行气止痛。
治疗方法:药物为口服剂,选散、片、丸、胶囊、冲剂、口服液中任一种,每天3次,每次6-10克,10天为一疗程,通常1-3个疗程有效,顽症需4-5个疗程,也可各种剂型可交替使用。
治疗效果:服药1-3个疗程后,面部色斑由深变浅,逐渐消除,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的治愈患者为28人,治愈率28%;面部色斑由深至浅,没有完全消除,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的显效患者为40例,显效率40%,这部份患者继续服药;面部色斑略有变浅,临床症状有部分减少的有效患者16例,有效率16%,这部份患者继续服药;5个疗程后,症状仍不能改变的患者为6例,无效率6%。有3例患者兼有不孕症,在面部色斑治愈后怀孕成功。在跟踪治疗治愈患者中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9个疗程后,没有发现有肠胃不适的现象。随访治愈患者2年未见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表1
序 号 中药名称 实施1 (g) 实施例2 (g) 实施例3 (g) 实施例4 (g) 实施例5 (g) 1 桃仁 6 15 3 12 10 2 红花 10 1 7 3 5 3 丹参 30 3 25 10 8 4 赤芍 3 20 5 25 30 5 山楂 10 25 30 3 5 6 山棱 10 3 5 25 30 7 郁金 30 25 10 5 3 8 牛膝 30 60 20 6 50 9 益母草 120 6 20 100 80 10 香附 6 60 50 12 20 11 川芎 6 25 30 10 15 12 当归 10 50 60 20 6 13 白芍 60 20 6 50 30 14 熟地 10 60 20 6 10 15 生地 6 20 10 60 50 16 何首乌 120 80 100 20 6 17 鸡血藤 6 50 20 100 120
序 号 中药名称 实施1 (g) 实施例2 (g) 实施例3 (g) 实施例4 (g) 实施例5 (g) 18 黄芪 80 20 120 50 6 19 山药 20 50 6 120 80 20 菟丝子 40 20 6 10 60 21 莲子 30 6 60 10 20 22 黑固脂 100 60 120 6 20 23 黑豆 80 20 100 120 6 24 黑芝麻 60 120 6 20 100 25 人参 30 6 20 10 25 26 核桃 120 100 60 6 20 27 薏仁 6 20 80 100 120 28 生姜 30 15 20 10 6 29 大枣 10 30 20 6 25 30 柴胡 60 6 10 30 20 31 桂枝 3 30 10 25 6 32 桔梗 10 3 6 20 30 33 茯苓 6 100 60 120 30 34 淫羊藿 30 6 120 60 100 35 僵蚕 30 20 10 25 6 36 沉香 25 10 6 20 30 37 丁香 30 20 3 6 10 38 茴香 25 10 30 20 3 39 乳香 60 30 3 10 20
序 号 中药名称 实施1 (g) 实施例2 (g) 实施例3 (g) 实施例4 (g) 实施例5 (g) 40 藿香 30 6 10 60 40 41 白芷 10 60 40 6 20 42 枸杞 40 10 60 20 6 43 麦冬 60 6 10 40 20 44 白芨 40 10 20 6 60 45 扁豆 10 40 20 60 6 46 冬瓜仁 20 6 60 20 40 47 麻仁 15 20 10 6 30 48 莲藕 50 60 30 10 6 49 丝瓜络 20 6 10 15 30 50 白杨皮 20 60 40 50 6 51 桑叶 6 50 60 40 20 52 侧柏叶 20 60 40 6 10 53 紫草 6 30 20 15 10 54 夏枯草 30 10 15 8 5 55 旱莲草 6 15 10 30 20 56 白花蛇舌草 30 50 20 6 60 57 豨莶草 10 30 6 20 10 58 茜草 20 60 30 10 6 59 败酱草 6 40 10 20 60 60 女贞子 60 30 50 6 10 61 珍珠 20 1 10 30 3
序 号 中药名称 实施1 (g) 实施例2 (g) 实施例3 (g) 实施例4 (g) 实施例5 (g) 62 珍珠母 30 10 3 20 10 63 谷精草 10 15 20 3 30 64 炙甘草 20 3 15 30 10 65 莲花 30 20 10 20 3 66 桃花 25 20 3 10 30 67 白菊花 15 3 20 30 10 68 凌霄花 3 10 15 30 20 69 玫瑰花 15 10 3 20 30 70 三棱 15 30 20 6 10 71 泽兰 10 6 30 20 15 72 毛冬青 30 10 6 15 20 73 蜈蚣 0.5 20 1 30 15 74 紫河车 20 10 15 6 30 75 木香 6 15 30 20 10 76 水蛭 30 20 5 10 1 77 穿山甲 1 10 20 15 30
按表1备原料药,原料药为干品,生产时可根据实际需要按重量比增加或减少,具体制备方法:
(1)将表1中的药物筛去灰土,粉碎时药物温度低于60℃,粉碎时药物温度过高容易产生焦糊或改变药性,
(2)过至少300目筛,取筛下物,
(3)按常规方法消毒、灭菌为药物生粉散剂,
(4)用步骤(3)制得的药物生粉散剂按常规方法制片剂、颗粒剂、丸剂、胶囊。颗粒剂、丸剂、冲剂,每袋含药物散剂3-5克;片剂,每片含药物散剂0.2-0.5克;胶囊剂,每粒药物散剂0.2-0.5克;散剂,每袋3-5克。
实施例2
按表1备原料药,具体制备方法:
(1)将表1所述的药物按常规方法制为含水量为10%的药物水提取液;
(2)用步骤(1)制得的药物水提取液按常规方法制为口服液;
(3)将步骤(1)得到的药物水提取液干燥、粉碎、过至少200目筛,取筛下物常规方法消毒为药物提取散剂,
(4)按常规方法用步骤(3)制得的药物散剂制为片剂、颗粒剂、丸剂、冲剂或胶囊。颗粒剂、丸剂、冲剂,每袋含药物散剂3-5克;片剂,每片含药物散剂0.2-0.5克;胶囊剂,每粒药物散剂0.2-0.5克;散剂,每袋3-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