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手枪 【技术领域】
这里描述的发明涉及枪支的设计工程,特别是自动枪支的设计工程,其中,枪支通过炸药生成气体的排放而重新装填子弹(气压装填器)。
背景技术
卡宾S(SKS‑45型西莫诺夫自动卡宾枪在民主德国的改型)是一种自动装填枪支,其主要部件包括带有气体排出装置的固定枪筒以及带有锁定凸耳的枪栓壳,气体排出装置由气缸、气管、气动活塞和弹簧加载型气杆构成。自动装填枪支的枪栓包含枪栓保险承载件和带有导向边缘的锁定元件。通过将锁定元件的后端拉到枪栓壳的锁定凸耳后面,枪栓被关闭(《枪支操作规程(наставление по стрелковомуделу)》,苏联国防部军师出版社,莫斯科,1973年,第180‑188页)。卡宾S的缺点包括设计复杂,这是由于长且结实的枪栓壳和长锁定元件引起的。此外,锁定凸耳大体上安置在枪筒的轴线下方,并且与枪筒后端相隔最大距离,从而导致在排放火焰时弹壳和锁定元件被移位,这会负面影响射击精度。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非常类似于自动枪支的设计工程,这种自动枪支包括固定枪筒,带有撞针的枪栓,弹壳推出器,枪栓架,利用气动活塞和气缸排出气体的弹簧加载装置,开火机构,和弹匣。移动式枪栓架固定在弹簧加载型气动活塞上。枪口螺母具有用于子弹头的开口。枪口螺母牢固地固定在枪筒上,并且被安置在枪筒开口前面。击锤水平地安置在枪栓下面。在击锤的后侧,安置着锁定凸耳,其用于锁定枪栓(俄罗斯专利No.2156938,第八版国际专利分类E41A9/00,F41C3/00,F41A5/18,2000年9月27日公布)。上面描述的自动枪支的缺点是气体排出装置可靠性低。随着子弹头离开枪口螺母,因大量的炸药生成气体通过开口逃逸而导致气室中的气压急剧下降,该开口的直径对应于枪筒的直径。气体只是暂时推压在气动活塞上,这不足以使其可靠地操作。此外,由于在枪筒下面布置和使用气体排出装置,因此枪支的外部尺寸增大。枪栓架、击锤和击锤轴的各部分必须极为结实和耐用,这意味着枪支的设计工程变得更为复杂,因而制造更为困难。将锁定机构大致上布置在枪筒轴线下面增大了在排放火焰时枪栓移位的危险,以及弹壳膨胀和堵塞/卡住的危险。结果,枪支的可靠性和射击精度受到负面影响。由于锁定凸耳大致上安置在枪筒轴线下面并且与枪筒后端相隔最大距离,从而导致在排放火焰时弹壳和锁定元件移位,因此射击精度进一步降低。枪栓架和交叉布置的针的作用导致发生从气动活塞向枪栓传递运动,这使得枪支设计工程更为复杂。
【发明内容】
这里描述的发明的目的是简化枪支的设计工程和制造,以及提高枪支可靠性和改进其作战性能。
上述目的可通过下述方案实现:一种自动手枪,主要包括固定枪筒,带有撞针的枪栓,弹壳推出器,带有气动活塞和气缸的弹簧加载型气体排出装置,开火机构和弹匣。枪筒配备有端件,其安置在枪筒的后端下部内。枪栓被设计成,当枪栓位于其前端位置时,允许枪栓前部被向下偏移。枪栓的前部配备有侧面锁定凸耳。对应的锁定凹槽设置在枪筒的端件的凹腔中。气动活塞具有用于弹出弹壳的开口。在向后运动过程中,气动活塞释放枪栓并且将其向后拉动。在向前运动中,枪栓被向前带动并且向下压。气缸安置在枪筒的前部并围绕枪筒。沿着枪筒的长度固定着气体导管。
通过位于枪筒后端下面的端件,在其前端位置被向下推压的枪栓,位于枪栓前部侧面上的锁定凸耳,以及位于枪筒端件的凹腔中的锁定凹槽,使得能够将必须极为耐用的锁定机构的各个元件紧凑地定位在枪筒的后端正对面。锁定机构的这种设计使得能够减小枪栓架和枪栓后部上的应变,以及减少所需的加强元件的数量。这导致枪支的设计和制造被简化,消除锁定机构的额外部件,以及导致简化锁定机构的设计。此外,枪栓可以定位在枪筒轴线上,以使得负荷能被更好地分担,并且消除了在排放火焰时枪栓从枪筒轴线偏移的可能性。这种措施能显著提高射击精度。利用锁定元件的这种设计,锁定凸耳可被固定在枪栓侧面的自由空间中。它们的尺寸和数量可以增加,而这会导致设计的可靠性提高。
通过气动活塞中的用于弹出弹壳的开口,以及其能够被抬升以便在其向后运动中释放并向后拉动枪栓、在其向前运动中将枪栓向前携带和向下推,导致了这样的可能性,即仅使用一个部件‑气动活塞‑在气体排出装置中产生动能或动量,就能将这种能量传递到枪栓并且用于控制枪栓‑打开、关闭、锁紧。这使得能够显著简化枪支的设计、制造、拆卸和清理。采用仅仅一个细节‑加长的气动活塞,其前部在枪筒中移动、后部沿着靠近枪筒轴线布置的凹槽被导向‑将消减振动、增大的摩擦力以及冲击(这些在各移动部件彼此作用时是不可避免的),从而使得整个机构更稳定地且更可靠地发挥作用。
在排出火焰后,炸药生成气体通过枪筒前部的气体导管被引导到围绕枪筒的气缸中。在子弹头已经通过了沿着枪筒长度布置的气体导管后,炸药生成气体被快速且平稳地导入气缸中,从而气动活塞接收到更强的动量,并且枪支的可靠性提高。气室的底部在来自炸药生成气体的高压下起到补偿器的作用,这导致后座力减小,枪支在排放火焰时的可靠性提高,并且射击精度被改进。
【附图说明】
下面将借助于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效力。
图1示出了自动手枪的纵向剖视图;其中,气动活塞和枪栓位于前端位置;枪栓的前部被压下。
图2中示出了气动活塞和枪栓位于后端位置。
图3示出了枪栓架和带有端件的枪筒后部的剖视图;其中,枪栓被压下。
图4中显示了带有端件的枪筒后部,枪栓架和枪栓位于其后端位置。
图5示出了气动活塞中的锁定曲线部和枪栓锁定凸耳的剖视图;其中,枪栓被关闭。
图6中示出了气动活塞和枪栓被向后拉。
图7示出了图5中所示各部件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自动手枪包括带有端件2的固定枪筒1,该端件设置于枪栓架3中。枪栓5设有用于端件的导向通道4。气缸6围绕枪筒的前部。气室通过螺栓连接件(未示出)固定于枪筒,这简化了枪支的组装和拆卸。气体导管7沿着枪筒的长度布置。气动活塞8设置于气缸中。气动活塞的加长部分被设计成枪栓滑块/托架。在枪栓托架的侧面区域上,布置着用于控制枪栓5的功能的锁定曲线部9、用于弹出弹壳10的开口、以及导向件11,气动活塞通过该导向件而在枪栓架3和端件2中移动。用于气动活塞的导向凹槽12设置在枪栓架和端件中。复位弹簧13和弹簧杆14布置在枪筒下面。枪栓5具有凹槽15,其设置在弹匣17中的上部子弹16的弹头的上方。弹匣中的弹簧18将弹壳的后部推压在枪栓上,并将枪栓的前部向下压。在弹壳接触枪栓的点设有支撑体19,其引起枪栓向下偏移。在枪栓的前部上端设有锁定凸耳20,其与用于弹出弹壳10的开口相互作用。在侧面区域中固定着锁定凸耳21。枪筒的端件配备有凹槽22和锁定凸耳23。枪栓中包含撞针24、弹壳推出器25和推杆26。
下面介绍这种自动手枪的操作模式。
通过释放击锤(未示出),撞针24撞击弹壳中的点火部。由此实现射击。在子弹头已经通过了枪筒1的气体导管7后,炸药生成气体充满气缸6。气动活塞8在炸药生成气体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导向凹槽12向后移动并将复位弹簧与弹簧杆14一起推动。气动活塞从枪栓的锁定凸耳20滑动并且不再阻挡枪栓。气动活塞的凹槽9中的锁定曲线部抬升枪栓的锁定凸耳21。枪栓支靠在支撑体19上;其前部向上移动,锁定凸耳21移出端件的凹槽22,并且不再阻挡锁定凸耳23。枪栓的锁定凸耳20被俘获在气动活塞的开口10中。气动活塞利用锁定曲线部9的前部推压在锁定凸耳21上并将枪栓5向后拉。借助于弹壳推出器25,弹壳从的枪筒1弹壳装填器排出,被推杆26抓住,并且通过开口从枪支推出,这样就实现了弹壳10的排出。枪栓5在枪栓架3中向后移动并且张紧击锤(未示出)。在气动活塞8到达其后端位置后,其在复位弹簧13的压力作用下在枪筒1中沿着导向凹槽12向前移动,并且推压安置在用于推出弹壳10的开口内的锁定凸耳20,以及将枪栓5向前推动。枪栓在枪栓架3中越过端件2并且穿过导向通道4向前移动,并将下一颗子弹由弹匣17压出而进入枪筒1的弹壳装填器中。气动活塞8被引导进入气缸6,枪栓到达其前端位置,锁定凸耳21靠在端件的凹槽22上面,凹槽15在弹匣17中的上部子弹16的弹头的上方位于枪栓内。来自弹匣的上部子弹的压力在支撑体19所在位置的被传递到枪栓上。气动活塞进一步向前拉,并且开口10的边缘碰到锁定凸耳20并将枪栓向下偏移。枪栓靠在支撑体19上;其前部被向下移动。锁定凸耳21俘获在凹槽22中。它们被锁定凸耳23挡住,从而枪栓5关闭枪筒1。锁定凸耳20位于其下部位置;气动活塞8被推到锁定凸耳20上并且紧固住枪栓。气动活塞8的锁定曲线部9将锁定凸耳20保持在其下部位置。气动活塞到达其前端位置并且碰撞到气室6的前侧。
工业实用性
上面描述的自动手枪具有良好的作战性能,具有可靠性,并且同其它枪支相比在设计简单方面具有优势,这显著简化了其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