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内透镜插入工具.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348634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80032887.0

申请日:

2007.08.08

公开号:

CN101511309A

公开日:

2009.08.1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61F2/16

主分类号:

A61F2/16

申请人:

兴和株式会社

发明人:

田中雅良

地址:

日本爱知县

优先权:

2006.9.5 JP 239870/2006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吴 鹏;马江立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结构新颖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能够简便可靠地将眼内透镜置于人的眼中。在工具主体(12)中形成有形成为与插入管部(70)的基端(74)连通的安置部(20)。在安置部(20)上形成有供眼内透镜(26)安置的安置面(30)。在安置面(30)所形成的部分中形成有通孔(66,68),并且载持部件(50)从外侧组装到安置面(30)所形成的部分上。形成为从载持部件(50)突出的支承部(56,58)穿过通孔(66,68)从安置面(30)突出。眼内透镜(26)由支承部(56,58)的突出端面(61,64)支承。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包括工具主体和推插部件,所述工具主体具有适于在内部容纳安置成封闭状态的眼内透镜的大致管状形状,所述推插部件适于从轴向后方插入到所述工具主体中,使得所述眼内透镜在经受小变形的同时朝轴向前方被输送,并且穿过设置在所述工具主体的轴向末端部内的插入管部被推出,以便将所述眼内透镜插入眼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具主体具有与所述插入管部的基端连通的安置部;在所述安置部上形成有供所述眼内透镜安置的安置面,并且在所述安置部中在其形成所述安置面的部位形成有至少一个插入孔;载持部件从外侧安装到安置面形成部位上;并且至少一个从所述载持部件突出的支承部穿过所述插入孔并布置成从所述安置面向上突出,其中所述眼内透镜支承在所述支承部的突出末端面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具适用于包括主体部分和保持部的眼内透镜,所述主体部分具有光学区域,所述保持部从所述主体部分朝周向外侧突出以便将所述主体部分定位在眼中,其中所述支承部的突出末端面在离开所述主体部分的光学区域的位置与所述眼内透镜接触,而所述主体部分的外周边缘部和所述保持部中的至少一者由所述支承部支承。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从所述安置面突出的突出高度尺寸设定成,使得支承在所述支承部上的眼内透镜的光学区域与所述安置面隔开。

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置面由平坦面限定。

5、
  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入管部的基端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导入突出部,所述导入突出部沿所述工具主体的轴向延伸并向上突出,并且适于使所述眼内透镜变形为上凸形状。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突出部被设置为在与所述工具主体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隔开一定距离的一对元件,并且所述推插部件在所述工具主体的轴向上由所述导入突出部引导。

7、
  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置部中形成有朝所述工具主体的外侧敞开的开口,并且适于覆盖所述开口的盖部与所述工具主体一体形成;并且在所述盖部上在其与所述安置部相对的面上形成有引导突出部,所述引导突出部沿所述工具主体的轴向延伸,并且在所述开口被所述盖部覆盖的状态下突出到与所述插入管部的基端的内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部上在其与所述安置部相对的面上一体地形成有适于在所述工具主体的轴向上引导所述推插部件的推插部件引导部。

9、
  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其特征在于,沿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盖部形成有允许从所述工具主体的外部将润滑剂注入所述工具主体中的润滑剂注入孔。

10、
  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具设置有用于将所述推插部件的末端保持于在所述工具主体的轴向上位于所述安置部后方的状态下的保持装置。

11、
  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插部件的末端边缘设置有适于安置成与所述眼内透镜接触的易变形的变形部件。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推插部件的末端边缘形成有分支成“Y”构型的一对分支部;并且具有中空管状的弹性部件布置成使所述弹性部件的绕所述分支部的外侧装配的两端弯曲,使得所述部件限定出大致环圈形状的变形部件。

13、
  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推插部件的末端形成有凹口,以便在所述推插部件和所述插入管部的内周面之间限定出一定的间隙。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插部件的末端形成为大致杆状;并且所述凹口通过在所述末端的整个宽度上沿轴向上的一定长度尺寸切除所述推插部件的末端边缘稍后方的区域而形成。

15、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插部件的末端形成为大致杆状;并且所述凹口通过从所述末端边缘沿轴向上的一定尺寸切除所述末端的宽度方向两端而形成。

说明书

眼内透镜插入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眼内透镜(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插入眼中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
背景技术
过去在诸如白内障疾病的手术领域中采用的一种方法涉及通过在眼组织例如角膜(巩膜)或晶状体的前囊部分中形成的外科手术切口取出囊内晶状体,并且一旦取出晶状体,便将用作晶状体替代物的眼内透镜通过所述切口插入眼中并将其布置在囊袋中。
尤其近年来,采用例如在专利文献1至3中公开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在采用这种插入工具的情况下,可在不扩大用于取出晶状体的外科手术切口的情况下将眼内透镜插入眼中,从而减轻外科手术操作所需的劳动,并降低术后散光或感染的风险。
大多数传统的插入工具(包括在专利文献1至3中公开的那些)适于通过将眼内透镜置于可开闭的铰接部中、然后闭合该铰接部以闭上内部的眼内透镜来封闭(enclose)插入工具内的眼内透镜。
但是,在具有这种构造的插入工具中,存在这样的风险,即在闭合铰接部以封闭插入工具内的眼内透镜时,一旦手从铰接部上松开,铰接部便会无意地打开,从而使眼内透镜脱落。这使得需要在铰接部闭合后进行额外的操作,以使用保持部件如套管来确保铰接部处于闭合状态。
在闭合铰接部以闭上内部的眼内透镜的过程中遇到的另一项风险在于,眼内透镜的位置可能稍微移动,从而其将不能初始变形为期望的形状。如果眼内透镜不能被恰当地赋予初始变形,则可能无法平滑地进行眼内透镜的后续推出,并且在某些情况下眼内透镜可能受到不必要的力,存在可能使眼内透镜受损的风险。
专利文献1:特许第3412103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许第3420724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许第36656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设计新颖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其中能容易和可靠地进行眼内透镜封闭操作。
解决问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模式将在下文中讨论。在各种模式中采用的构成元件能以任意可能的组合被采用。
具体地,本发明的第一模式涉及一种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包括工具主体和推插/推入部件(plunging member),所述工具主体具有适于在内部容纳安置成封闭状态的眼内透镜的大致管状形状,所述推插部件适于从轴向后方插入到所述工具主体中,使得所述眼内透镜在经受小变形的同时朝轴向前方被输送,并且穿过设置在所述工具主体的轴向末端部内的插入管部被推出,以便将所述眼内透镜插入眼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具主体具有与所述插入管部的基端连通的安置部;在所述安置部上形成有供所述眼内透镜安置的安置面,并且在所述安置部中在其形成所述安置面的部位形成有至少一个插入孔;载持部件从外侧安装到安置面形成部位上;并且至少一个从所述载持部件突出的支承部穿过所述插入孔并布置成从所述安置面向上突出,其中所述眼内透镜支承在所述支承部的突出末端面上。
在根据本模式构造的插入工具中,可通过将载持部件从工具主体拆分以缩回从安置面向上突出的支承部而使它们不再定位在安置面上方,来将眼内透镜置于安置面上。由此能通过简单的操作即将载持部件从工具主体拆分而将眼内透镜置于安置面上,并且能简便地进行眼内透镜安置操作。此外,由于眼内透镜能以稳定的方式定位在预定位置,所以也能降低眼内透镜由于其位置变动而变形为不期望形状的风险以及由这种变形引起的使眼内透镜可能受损的风险。
对于用来将载持部件安装到工具主体上的方法没有特定限制。例如,在另一种可能的模式中,在载持部件和工具主体上分别形成适于彼此配合的配合部,并且载持部件通过与工具主体配合而被固定。在优选模式中,载持部件的固定结构可以是这样的,即支承部形成为,随着它们进一步插入通孔中,它们的上方面(upper face)形状逐渐变大,并且通过将支承部挤塞到通孔中而将载持部件固定在工具主体上。通过这种结构,通孔和支承部能构成用于载持部件的固定机构,而无需设置单独的固定机构。
本发明的第二模式提供了一种根据所述第一模式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其中,所述工具适用于包括主体部分和保持部的眼内透镜,所述主体部分具有光学区域,所述保持部从所述主体部分朝周向外侧突出以便将所述主体部分定位在眼中,其中所述支承部的突出末端面在离开所述主体部分的光学区域的位置与所述眼内透镜接触,而所述主体部分的外周边缘部和所述保持部中的至少一者由所述支承部支承。
在根据本模式构造的插入工具中,避免了支承部与眼内透镜的光学区域的接触。由此能防止由与支承部接触引起的对光学区域的可能损害。
根据本模式构造的插入工具所适用的眼内透镜可以是主体部分和保持部一体形成的眼内透镜,或主体部分和保持部形成为分离元件的眼内透镜。
本发明的第三模式提供了一种根据所述第二模式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其中,所述支承部从所述安置面突出的突出高度尺寸设定成,使得支承在所述支承部上的眼内透镜的光学区域与所述安置面隔开。
通过这种结构,眼内透镜的光学区域能相对于安置面而不只相对于支承部支承为非接触状态。由此能更有效地降低眼内透镜的光学区域由于与其它部件接触而可能受损的风险。
本发明的第四模式提供了一种根据所述第一至第三模式中任一种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其中,所述安置面由平坦面限定。通过这样做,能更稳定地支承眼内透镜,能更简便地进行眼内透镜封闭操作,也能减小眼内透镜的位置变动。
本发明的第五模式提供了一种根据所述第一至第四模式中任一种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其中,在所述插入管部的基端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导入突出部,所述导入突出部沿所述工具主体的轴向延伸并向上突出,并且适于使所述眼内透镜变形为上凸形状。
通过这种结构,能通过使眼内透镜与导入突出部接触而赋予眼内透镜初始变形。由此眼内透镜能在插入管部内产生其稳定变形的同时在插入管部内被平滑地引导。本模式更优选地与上述第四模式中的平坦安置面一起采用。具体地,尽管平坦安置面不易于赋予眼内透镜以初始变形,但能通过导入突出部可靠一致地赋予眼内透镜以初始变形。
本发明的第六模式提供了一种根据所述第五模式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其中,所述导入突出部被设置为在与所述工具主体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隔开一定距离的一对元件,并且所述推插部件在所述工具主体的轴向上由所述导入突出部引导。
通过这种结构,能由导入突出部稳定地赋予眼内透镜以初始变形,并且抑制推插部件相对于工具主体轴向的斜向偏曲,从而推插部件能在轴向上被稳定地引导。由此能以更稳定的方式用推插部件推入眼内透镜。如从本模式可认识到,第五模式的导入突出部在数量上不限于一个,而是可设置有多个。
本发明的第七模式提供了一种根据所述第一至第六模式中任一种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其中,在所述安置部中形成有朝所述工具主体的外侧敞开的开口,并且适于覆盖所述开口的盖部与所述工具主体一体形成;并且在所述盖部上在其与所述安置部相对的面上形成有引导突出部,所述引导突出部沿所述工具主体的轴向延伸,并且在所述开口被所述盖部覆盖的状态下突出到与所述插入管部的基端的内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通过这种结构,通过用盖部覆盖安置部,能防止眼内透镜脱落,并且更易于封闭眼内透镜和将其插入眼中。此外,能尽量减少眼内透镜与环境的接触,从而也提供卫生方面的优良效果。尤其根据本模式,由于设置了引导突出部,所以安置部内的眼内透镜的高度位置能与插入管部的内周面的高度位置对齐,并且能以更可靠平滑的方式将眼内透镜推入插入管部中,从而能有效地降低因由眼内透镜的卡阻(catching)等引起的过大力而使眼内透镜受损的风险。
本发明的第八模式提供了一种根据所述第七模式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其中,在所述盖部上在其与所述安置部相对的面上一体地形成有适于在所述工具主体的轴向上引导所述推插部件的推插部件引导部。
通过这种结构,能减小推插部件在推插过程中的偏曲,并且能以更稳定的方式推入眼内透镜。此外,通过在盖部上形成推插部件引导部,对眼内透镜的推入不存在不利影响,并且在推插部件引导部的设计方面具有更高的自由度。
对推插部件引导部的具体形状等没有特定限制,这可考虑例如推插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以及供推插部件引导部形成的盖部的形状、面向其设置的安置部的形状等来设定。例如,通过形成诸如从宽度方向两侧将推插部件夹在中间的突起或肋等突出部,可将推插部件在宽度方向上的偏曲减到最小;可设置从盖部朝安置面突出的突出部,并且用该突出部和安置面从上下两侧将推插部件夹在中间,以将推插部件在竖直方向上的偏曲减到最小;或者可结合采用这些措施以将推插部件在宽度方向和竖直方向两者上的偏曲减到最小。
本发明的第九模式提供了一种根据所述第七或第八模式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其中,沿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盖部形成有允许从所述工具主体的外部将润滑剂注入所述工具主体中的润滑剂注入孔。
通过这种结构,由于能在安置部被覆盖时将润滑剂注入工具主体内,所以能在防止眼内透镜脱落的同时简便地注入润滑剂。此外,由于能在不打开安置部的情况下注入润滑剂,所以能尽量减少眼内透镜与环境的接触,从而也提供卫生方面的优良效果。
本发明的第十模式提供了一种根据所述第一至第九模式中任一种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其中,所述工具设置有用于将所述推插部件的末端保持于在所述工具主体的轴向上位于所述安置部后方的状态下的保持装置。
通过这种结构,工具主体和推插部件能作为一体单元进行操作处理,从而无需进行将推插部件插入工具主体中的过程。通过这样做,在将眼内透镜插入眼中期间,一旦载持部件从工具主体上拆分,便能仅通过推插部件的推入操作将眼内透镜插入,从而使插入过程更简单。
本发明的第十一模式提供了一种根据所述第一至第十模式中任一种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其中,所述推插部件的末端边缘设置有适于安置成与所述眼内透镜接触的易变形的变形部件。
通过这种结构,能避免在眼内透镜推入过程中在眼内透镜上产生过大力,从而降低使眼内透镜及尤其使软弱的保持部受损的风险。此外,变形部件通过引起其变形能有效地响应于在从安置部到插入管部的路径上产生的形状变化,从而能以稳定的方式推入眼内透镜。另外,在有润滑剂注入安置部中的情况下,变形部件能在润滑剂上有效地施加压力,从而该压力能将眼内透镜前推,由此能更有效地降低眼内透镜受损的风险。
在根据所述第十一模式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中,在对应于本发明第十二模式的另一种优选模式中,在所述推插部件的末端边缘形成有分支成“Y”构型的一对分支部;并且具有中空管状的弹性部件布置成使所述弹性部件的绕所述分支部的外侧装配的两端弯曲,使得所述部件限定出大致环圈(loop)形状的变形部件。
在本发明的第十三模式中,在根据所述第一至第十二模式中任一种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中,在所述推插部件的末端形成有凹口,以便在所述推插部件和所述插入管部的内周面之间限定出一定的间隙。
通过这种结构,在推入眼内透镜期间,能降低由于保持部卡夹在推插部件和插入管部的内周面之间而使保持部受损的风险。对于凹口的具体形状没有特定限制,并且能根据实施者的判断采用适当的形状。
例如,在根据所述第十三模式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中,在对应于本发明第十四模式的另一种优选模式中,所述推插部件的末端形成为大致杆状;并且所述凹口通过在所述末端的整个宽度上沿轴向上的一定长度尺寸切除所述推插部件的末端边缘稍后方的区域而形成。
在根据所述第十三模式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中,在对应于本发明第十五模式的另一种优选模式中,所述推插部件的末端形成为大致杆状;并且所述凹口通过从所述末端边缘沿轴向上的一定尺寸切除所述末端的宽度方向两端而形成。
附图说明
[图1]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的透视图。
[图2]所述插入工具的局部放大透视图。
[图3]用于所述插入工具的载持部件和眼内透镜的俯视图。
[图4]载持部件和眼内透镜的透视图。
[图5]示出安置面的说明图。
[图6]示出图1中VI-VI截面的模型图示的剖视图。
[图7]图1的插入工具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8]示出图1中VIII-VIII截面的模型图示的剖视图。
[图9]示出用在所述插入工具中的推插部件的透视图。
[图10]示出载持部件的不同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1]示出推插部件的不同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2]示出推插部件的另一个不同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3]示出推插部件的又一个不同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4]示出图13中XIV-XIV截面的剖视图。
[图15]示出推插部件的又一个不同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6]示出工具主体的不同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7]示出工具主体的透视图。
[图18]示出工具主体的透视图。
[图19]示出图16中XIX-XIX截面的模型图示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插入工具;12:工具主体;14:柱塞;20:平台;26:眼内透镜;29:开口;30:安置面;50:载持部件;56:主体支承部;58:支脚支承部;61:上方面;64:上端面;66:通孔;68:通孔;70:管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提供对本发明的更充分理解,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首先,在图1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10。插入工具10包括工具主体12,工具主体12具有沿其整个长度在其内部穿孔并且在前后端部开口的大致为管状的形状,并且被设作推插部件的柱塞14插入在工具主体12内。在本文中,“前”指的是工具主体10的延伸方向(图1中的左下方向),“上”指的是图1中的向上的方向。“左-右方向”指的是在后视图中插入工具10的左-右方向(在图1中,右下方向是向左的,左上方向是向右的)。
更详细地说来,工具主体12具有大致为管状的主管部16。沿轴向贯穿主管部16的内部形成有通孔15,通孔15具有大致为矩圆形的截面。在主管部16的后端部稍靠前侧的位置一体地形成有与主管部16的延伸方向垂直地延伸的板状部18。
在工具主体12中在主管部16的前方形成有被设为安置部的平台20。如图2所示,在平台20中形成有凹槽22,凹槽22具有比眼内透镜26的主体27的直径尺寸稍大的宽度尺寸并且沿轴向延伸。凹槽22具有比眼内透镜26的包括其保持部28、28在内的最大宽度尺寸稍大的轴向长度尺寸。
如图3所示,容纳在本实施例的插入工具10内的眼内透镜26具有被设为主体部分的主体部27和一对保持部28、28,主体部27包括光学区域25,保持部28、28从主体27沿轴向向外伸出并且适于将主体27定位在眼内。本实施例的眼内透镜26特别是其主体27和保持部28、28由同一部件一体形成的眼内透镜。尽管本实施例的插入工具10有利地用于这种类型的眼内透镜,但其当然也能用于例如主体27和保持部28、28为不同部件的眼内透镜。
凹槽22具有向上敞开的开口29,并且其基面构成安置面30。安置面30由宽度尺寸稍大于眼内透镜26的最小宽度尺寸(图3中的竖直尺寸)而轴向长度尺寸大于眼内透镜26的最大宽度尺寸(图3中的左右尺寸)的平坦面限定。安置面30的高度位置设定成使得其稍高于主管部16中的通孔15的基面的高度位置;而在主管部16中的通孔15的前端边缘形成有从通孔15的基面向上延伸并与安置面30的后端边缘连接的壁部31(见图7)。通过这种结构,凹槽22将与通孔15连通,并且凹槽22的宽度尺寸将大致等于通孔15的宽度尺寸。
在开口29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为右侧),被设为盖部的盖部32与工具主体12一体形成。盖部32的轴向尺寸大致等于开口29的轴向尺寸,而宽度尺寸稍大于开口29的宽度尺寸。盖部32由通过使开口29的上端边缘向一侧(在本实施例中为右侧)延伸而形成的大致薄板状的连结部34连结到工具主体12。连结部34在沿工具主体12的轴向延伸穿过其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的弯曲部36内具有其最小厚度,并且适于在该弯曲部36弯曲。由此盖部32能通过弯曲连结部34而叠置在开口29上。
在盖部32的面向安置面30的相对面38上一体地形成有被设为成对的引导突出部并沿工具主体12的轴向延伸的突出的左和右引导板部40a、40b。这些左和右引导板部40a、40b沿盖部32的整个轴向延伸范围形成,它们的相对面之间的距离稍小于凹槽22的宽度尺寸。相对面38的外周边缘绕其整个周界稍微较厚。在本实施例中,左和右引导板部40a、40b突出超过这些厚的外周边缘。在相对面38的位于左和右引导板部40a、40b之间的大致中央的位置一体地形成有被设为沿工具主体12的轴向平行于左和右引导板部40a、40b延伸的引导突出部的中央引导板部42。在本实施例中,中央引导板部42的高度尺寸等于相对面38的厚外周边缘的高度尺寸,并且从外周边缘延伸地一体形成,延伸的尺寸为使其跨越相对的外周边缘在轴向上的距离。
在盖部32的位于其与连结部34相对的一侧的边缘上形成有突出锁扣件44,同时在开口29的位于其与盖部32相对的一侧的上端边缘形成有向外突出的突出边缘部46。在突出边缘部46中在与该锁扣件44对应的位置形成有锁扣凹口48。
载持部件50可拆除地设置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平台20的安置面30的下侧。如图3和4所示,载持部件50被构造成与工具主体12分离的部件,并且包括与大致为矩圆形板状的板部51一体形成并向上突出的一对定位板部52、52、主体支承部56、56和支脚支承部58、58。在图3和4中,为了便于理解,载持部件50被示出为带有安置在其上的眼内透镜26。在下面关于载持部件50的说明中,载持部件50的纵向是指主体支承部56、56和支脚支承部58、58的排列方向(图3中的左右方向),而载持部件50的宽度方向是指与主体支承部56、56和支脚支承部58、58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图3中的竖直方向)。
定位板部52、52被限定为设置在板部5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两侧并沿板部51的纵向在其整个长度上大致平行延伸的一对板状元件。将定位板部52、52的外侧面分开的宽度方向距离稍小于眼内透镜26的主体27的直径尺寸。
所述一对主体支承部56、56形成为从板部51的大致中央部向上突出。从俯视图中看,主体支承部56、56大致为弓形,其具有跨过定位板部52、52的两个外侧面的宽度尺寸,并且具有比眼内透镜26的主体27的曲率半径稍大的曲率半径;它们还从板部51和定位板部52、52向上突出。主体支承部56、56具有朝底部逐渐稍微增大的宽度尺寸。使主体支承部56、56在纵向上分开的距离稍大于使保持部28、28的与主体27连接的基端60、60在眼内透镜26的直径方向上分开的距离。由于这种结构,眼内透镜26将以其基端60置于主体支承部56的上方面61上的状态被支承,以便在主体27不与载持部件50接触的情况下被支承为非变形状态。
此外,在主体支承部56的上方面61的第一周向端形成有被设为从上方面61向上进一步突出的定位突出部的外侧突片62a和内侧突片62b。在这些突片62a、62b之中,外侧突片62a形成在主体支承部56的周向上的外侧端,而内侧突片62b形成在外侧突片62a的内侧并在主体支承部56的周向上与其隔开确定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在主体支承部56的周向上将外侧突片62a和内侧突片62b分开的距离将稍大于保持部28的从基端60伸出的部分的宽度尺寸。外侧突片62a和内侧突片62b的内侧壁面弯曲以顺应基端60的外周边缘部的形状。
这样,眼内透镜26的已置于主体支承部56上的保持部28将在突片62a、62b之间从主体支承部56向外侧延伸。这些突片62a、62b可防止保持部28在周向上转动,从而在周向上定位眼内透镜26。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所示,眼内透镜26将定位成将其在定位板部52的延伸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减到最小。
此外,所述一对支脚支承部58、58设置成在定位板部52、52的相对面之间的大致中间位置从主体支承部56、56向外隔开一定距离。支脚支承部58、58具有从板部51向上突出的大致圆柱形状,并且它们的上端面64由设在与主体支承部56的上方面61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处的平坦面限定。支脚支承部58、58具有从上端面64朝板部51逐渐稍微变大的直径尺寸。保持部28的向外延伸超出主体支承部56、56的延伸部分将安置在支脚支承部58的上端面64上。
通过这种结构,眼内透镜26在其保持部28的基端60处由主体支承部56、56的上方面61支承,而保持部28的延伸部分由支脚支承部58、58的上端面64、64支承。这样,在本实施例中,主体支承部56、56和支脚支承部58、58构成支承部。上方面61、61和上端面64、64构成支承部的突出末端面;并且眼内透镜26在除光学区域25之外的区域被支承。
如图5中的模型形式所示,在安置面30中形成有:被设为插入孔的通孔66、66,它们沿厚度方向贯穿安置面并且具有与主体支承部56、56的上方面的形状大致相似但稍大的形状;以及被设为插入孔的通孔68、68,它们沿厚度方向贯穿安置面并且具有与支脚支承部58、58的上方面的形状大致相似但稍大的形状。
载持部件50安装在平台20的安置面30的下侧。具体地,主体支承部56和支脚支承部58分别从安置面30的背侧穿过通孔66、68。然后主体支承部56和支脚支承部58穿过并被向上推入通孔66、68。由于主体支承部56和支脚支承部58具有在俯视图中朝底部逐渐变大的尺寸,所以载持部件50将在通孔66、68的回复力和相互部件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下固定在安置面30的背侧。主体支承部56和支脚支承部58被向上挤塞的程度将通过定位板部52与安置面30背面的靠接来限制。载持部件50也可具有阻留(detaining)机构,如锁扣钩等。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所示,主体支承部56的上方面61和支脚支承部58的上端面64的高度位置将位于被设为下述插入管部的基端的导入部78具有最大宽度尺寸的位置(即,从导入部78的高度方向中间位置稍靠下的位置)。
眼内透镜26安置在向安置面30的上侧突出的主体支承部56、56的上方面61、61和支脚支承部58、58的上端面64、64上。在这种情况下,如图7所示,眼内透镜26将被支承为离开安置面30一定距离,并且该透镜的包括光学区域25在内的整体不会与安置面30接触。如先前所述,由于眼内透镜26只在其保持部28、28由载持部件50支承,所以在透镜载持于载持部件50上的状态下主体27始终不会与载持部件50或安置面30接触。在图7和8中,为了便于理解,省略了载持部件50的图示。
此外,在工具主体12的轴向末端、在平台20的前方一体地形成有被设为插入管部的管嘴部70。管嘴部70具有从工具主体12侧的基端朝延伸方向上的末端渐缩的外廓形;并且具有沿延伸方向贯穿其整个长度的通孔72。
如图8所示,通孔72通过在其朝工具主体12侧的平台20敞开的基端孔口74与平台20连接而与平台20连通。更详细地说,基端孔口74整体具有扁平的大致为椭圆的形状,其基面76由平坦面限定,其上方面大致为弓形。基面76无落差地连接到平台20的安置面30。基端孔口74形成为在从基面76稍微靠上的区域内具有最大宽度尺寸,其中基端孔口74的最大宽度尺寸大致等于安置面30的宽度尺寸。
在通孔72中形成有截面积从基端孔口74朝末端侧逐渐变小的导入部78。在导入部78中,基面76的宽度尺寸朝末端逐渐变小,而左右两面的横截面形状的曲率逐渐变大并且高度尺寸变小。导入部78的基面76从基端孔口74朝末端逐渐向上倾斜。其间,通孔72的上方面80的高度位置大致不变。这样,在沿向前的方向移动时,在导入部78中基面76将靠近上方面80,并且其宽度尺寸将逐渐变小。
此外,在通孔72中在导入部78和末端孔口86之间形成有截面积朝末端孔口86逐渐变小的缩径部88。在缩径部88中,左右两面的横截面形状朝末端变形为大致弓形,并且上方面80和基面76的宽度尺寸逐渐变小。在缩径部88中将上方面80的平坦部和基面76的平坦部隔开的高度方向距离、即缩径部88的高度尺寸大致不变。这样,末端孔口86呈在其上方面和下方面上具有平坦部的大致卵形,其中上方面和下方面连接成大致椭圆形。
在导入部78的基面76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稍向上突出并在工具主体12的轴向上直线形延伸的导入突出部90。该导入突出部90具有从导入部78的后端延伸到缩径部88的后端的长度尺寸。在导入突出部90中,导入部78的基面76朝轴向前方逐渐变高,由此到达与缩径部88后端处的基面76相同的高度位置。
上述本实施例的工具主体12包括一体形成的主管部16、平台20、盖部32和管嘴部70,并且构造成单一部件。由于工具主体12由透光部件制成,所以即使平台20被盖部32覆盖,封闭在工具主体12内的眼内透镜26也透过盖部32可见。
被设为推插部件的柱塞14从具有上述结构的工具主体12的后方插入,并且插入穿过通孔15。柱塞14在图9中示出。柱塞14是大致为杆状的部件,其轴向长度尺寸稍大于工具主体12的轴向长度尺寸;其包括一体形成的大致扁平形状的工作部92和大致矩圆形杆状的通过部94。
工作部92包括沿柱塞14的中心轴线延伸的杆状部96;和从杆状部96向宽度方向两侧延伸的薄板状的扁平部98。扁平部98从杆状部96的基端朝末端的方向延伸,其宽度尺寸大致等于通过部94的宽度尺寸;并且从杆状部96的长度方向上的大致中间部分开始具有尖头部(pointed part)100,其具有朝从杆状部96的末端部稍靠后的区域逐渐变小的宽度尺寸。在这种情况下,从俯视图中看,尖头部100具有顺应管嘴部70中的导入部78和缩径部88的水平截面形状的廓形。
在杆状部96的末端边缘一体地形成有一对朝末端方向分支成大致“Y”形的分支部102、102。由易变形弹性材料如橡胶制成的中空圆管形的管104弯曲成大致环圈形的构型并且其两个端部绕分支部102、102的外侧滑动地安装。由此管104以在俯视图中为大致环圈形的构型安装在柱塞14的末端边缘。由于只有管104的两个端部绕分支部102、102的外侧滑动,所以其长度方向上的位于柱塞14末端的中间部分容易变形。在本实施例中,管104构成变形部件。
另外,通过部94的长度尺寸稍大于通孔15的长度尺寸。通过部94在其大致整体上具有大致“H”形的横截面,该横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尺寸稍小于通孔15的宽度和高度尺寸。在通过部94的后端边缘形成有在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的圆盘形的推板部106。
此外,在通过部94上形成有被设为保持装置的锁扣钩部108。锁扣钩部108大致为板状并且伸入沿与轴线垂直的方向贯穿通过部94的通孔110中,且在其伸入通孔110中的末端部形成有向通过部94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为向上)突出的锁扣突出部112。在柱塞14穿过主管部16的情况下,锁扣突出部112将接合在沿厚度方向贯穿主管部16的锁扣孔114中,从而使柱塞14相对于主管部16定位。锁扣突出部112和锁扣孔114的形成位置如此建立,即在它们的接合状态下,管104的末端部分稍微从通孔15突出到进入平台20中一段短距离的位置(图1所示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锁扣突出部112和锁扣孔114设在插入工具10的上方面上,但是它们也可例如设在下方面或侧面上。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10中,首先,在柱塞14的末端部分从后方插入工具主体12中并定位在初始位置(上述在图1中示出的位置)的情况下,如前所述,将载持部件50从平台20下方安装到工具主体12上。由此载持部件50的主体支承部56、56和支脚支承部58、58将定位在安置面30的上侧。另外,将眼内透镜26定位搁置在主体支承部56、56的上方面61、61和支脚支承部58、58的上端面64、64上。
然后,通过使弯曲部36弯曲,用盖部32覆盖平台20的开口29,从而眼内透镜26被设置成封闭在工具主体12内。通过将锁扣件44接合在锁扣凹口48中,盖部32被保持在闭合状态。
通过将盖部32置于闭合状态,左右引导板部40a、40b和中央引导板部42将被设置成朝安置面30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图8所示,从工具主体12的轴向投影看去,左右引导板部40a、40b的突出末端的高度位置将大致等于基端孔口74中的上方面80的左右部分的高度位置。此外,从工具主体12的轴向投影看去,中央引导板部42的突出末端的高度位置将大致等于基端孔口74的上方面80的高度位置。从工具主体12的轴向投影看去,左右引导板部40a、40b的突出末端沿基端孔口74倾斜。这用于限制封闭在工具主体12内的眼内透镜26的过大的上下运动。柱塞14可在眼内透镜26已安置到载持部件50上或在盖部32已闭合后插入工具主体12中。
眼内透镜26以上述方式封闭在插入工具10内。在该实施例中,然后对内部容纳有眼内透镜26的插入工具10进行消毒处理等,再进行包装和运送。
当要使用根据本实施例的插入工具10将眼内透镜26插入眼中时,首先,将载持部件50从主管部12向下拉以使其与主管部12分开。通过这样做,正支承眼内透镜26的主体支承部56、56和支脚支承部58、58将从安置面30上方向下撤回,从而眼内透镜26现在搁置在安置面30上。在本实施例的插入工具10中,由于安置面30由平坦面限定,所以眼内透镜26能稳定地定位搁置在安置面30上。由于凹槽22的宽度尺寸大致等于眼内透镜26在置于载持部件50上时的宽度尺寸,所以也能防止眼内透镜26在搁置于安置面30上时在周向上转动。
接下来,在管嘴部70的末端部分插入穿过在眼组织中开出的手术切口的状态下,柱塞14的推板部106被推向工具主体12侧。通过这样做,柱塞14的管104与搁置在安置面30上的眼内透镜26的保持部28接触,从而朝基端孔口74引导眼内透镜26。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推入眼内透镜26前,如果需要可向平台20或管嘴部70中注入适当的润滑剂。尤其在本实施例中,沿厚度方向贯穿盖部32形成有被设为润滑剂注入孔的注入孔116,从而在盖部32闭合的情况下润滑剂能通过注入孔116注入。但是,也可例如通过经管嘴部70的基端孔口74进行注入、通过打开盖部32并从平台20的开口29注入润滑剂或通过将柱塞14从工具主体12撤出并从通孔15后端的开口注入润滑剂来实现润滑剂的注入。就此而言,尤其在本实施例中,易变形的管104设置在柱塞14的末端部分。这样,压力能有效地作用到已注入平台20中的润滑剂上,从而能通过该压力推出眼内透镜26,同时仍有效地防止软弱的保持部28、28受损。
然后从基端孔口74被导入导入部78中的眼内透镜26将经受弯曲变形,使得其主体27由于主体27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与导入突出部90接触而变得向上凸起。由此定位在导入部78中的眼内透镜26被赋予顺应通孔72形状的初始变形,并被推入缩径部88中。
通过将柱塞14进一步前推,现在眼内透镜26将沿末端方向穿过缩径部88被引导并变形为更小的尺寸,然后通过末端孔口86被推向插入工具10的外部并插入眼中。在本实施例中,柱塞14能被推入工具主体12中的程度将通过尖头部100的末端部分被通孔72阻留而受到限制,并且在最大柱塞行程的位置处,管104将从末端孔口86稍微突出。
在以上述方式构造的插入工具10中,通过将眼内透镜26置于载持部件50上,眼内透镜26能容易地封闭在工具内,并且能以稳定的方式被封闭。由于透镜能被封闭而不使其包括光学区域25在内的主体27变形,所以能降低光学区域25随时间流逝而发生弯曲变形的风险,从而眼内透镜26能长时间封闭在插入工具10内。这使得眼内透镜26能以封闭在插入工具10内的形式被包装和储存,也减少了在手术时将眼内透镜封闭在插入工具中所带来的不便。
尤其在本实施例中,在透镜载持在载持部件50上的状态下,主体27将处于不与其它部件如载持部件50和安置面30接触的状态,从而降低了主体27受损的风险。此外,由于盖部32设有左右引导板部40a、40b和中央引导板部42,所以可限制载持在载持部件50上的眼内透镜26产生过大的向上位移,从而能降低眼内透镜26在运送期间由于振动等而从载持部件50脱开的风险,由此其保持以稳定的方式封闭在插入工具10中。
此外,在使用根据本实施例的插入工具10期间,能用非常简单的操作、即拆下载持部件50来将眼内透镜26搁置在安置面30上。由于眼内透镜26在平台20被盖部32覆盖的状态下被如此安置,所以消除了眼内透镜26脱落的风险;并且由于眼内透镜26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减少,所以也具有卫生方面的优点。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插入工具10中,由于在眼内透镜26被前推时左右引导板部40a、40b和中央引导板部42限制了眼内透镜26的向上位移,所以眼内透镜26能被稳定地导入基端孔口74中,从而降低了眼内透镜26由于被卡住等而受损的风险。当从基端孔口74被导入导入部78中的眼内透镜26与导入突出部90接触时,能赋予眼内透镜26以稳定一致的初始变形,从而能使眼内透镜26在管嘴部70中产生稳定的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插入工具10中,由于柱塞14的末端因所设置的管104而易于变形,所以能避免使眼内透镜26在被前推时承受不必要的力,从而降低使眼内透镜26在被前推时受损或破损的风险。此外,尤其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管104具有大致环圈构型,所以其能有利地顺应截面形状从平台20的水平长截面到管嘴部70的大致矩圆形截面的变化。
如果在平台20和管嘴部70中注入润滑剂,则本实施例的柱塞14的末端形状将更有效地呈现其优点。具体地,当管104具有易变形的大致环圈形状时,作用在润滑剂上的压力能用来前推眼内透镜26,以便更有效地避免软弱的保持部28受损。此外,由于柱塞14能有效地顺应从平台20到管嘴部70的区域的截面形状变化,所以压力能更有效地作用在润滑剂上,并且眼内透镜26能以更稳定的方式被推动。
尽管在上文中已按照优选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这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本发明不应当被解释为以任何方式受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具体公开内容。与在上述实施例中基本相同的部件和部分具有与在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不作详细说明。
例如,载持部件和载持部的具体形状不限于与上述形状类似的形状。图10示出根据载持部件的一不同实施例的载持部件120。载持部件120与上述载持部件50大致类似的地方在于,大致为矩圆形板状的板部122设有一对在其上一体形成的配合板部124、124,该对配合板部向上突出并且在板部122的整个长度上沿纵向大致平行地延伸。
在载持部件120上形成有被设为支承部的主体支承部126、126,它们分别从各个配合板部124、124朝相对的相应配合板部124、124延伸,并且它们在俯视图中的廓形为大致相当于四分之一圆周的弓形。此外,在构成各主体支承部126的突出末端面的上方面127的周向外边缘侧形成有向上突出的外侧突片128a。从外侧突片128a沿周向向内隔开一定距离地形成有向上突出的内侧突片128b。
在主体支承部126、126的外侧形成有被设为从板部122向上突出的一对支脚支承部的支脚支承部130、130。在本实施例中,支脚支承部130相对于主体支承部126的通向配合板部124的相对的突出末端位于主体支承部126的在配合板部124轴向上的稍外侧。所述一对支脚支承部130、130形成在配合板部124的延伸方向上的稍不同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构成支脚支承部130的突出末端面的上端面132的廓形大致为矩圆形并且在与配合板部124的延伸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上延伸。
与前述载持部件50一样,以上述方式构造的载持部件120适于安装在安置面30的背侧。具体地,尽管在图中未示出,但安置面30开有具有与本实施例中的主体支承部126、126和所形成的支脚支承部130、130的上方面的廓形对应形状的通孔。主体支承部126和支脚支承部130在尺寸上朝底部逐渐稍微变大。这样,通过将主体支承部126和所形成的支脚支承部130推入形成在安置面30中的通孔中,载持部件120适于固定在安置面30的背侧上。
在将眼内透镜26安置在载持部件120上期间,保持部28的基端60将定位搁置在主体支承部126的上方面127上,而保持部28的向外延伸部将安置成从外侧突片128a和内侧突片128b的相对面之间向主体支承部126的外部延伸,以便定位搁置在支脚支承部130的上端面132上。这样,与在前述实施例中一样,能防止眼内透镜26在周向上转动,同时其主体27能安置成非接触状态。根据本实施例,能使眼内透镜26和载持部件120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由此进一步降低透镜由于与其它部件接触而受损的风险。
上述载持部件50、120的支脚支承部58、130均设置成与保持部28局部接触,从而由于彼此间小的接触面积可降低因接触而受损的风险。但是,支脚支承部不限于这种形状,而是也可形成为沿保持部28的廓形延伸并且基本支承保持部28的整体。
推插部件的具体形状不限于上述形状。例如,在下面描述了适用于本发明的几种推插部件。例如,图11以俯视图示出根据推插部件的一不同实施例的柱塞140的末端部分。该柱塞140与前述柱塞14的管104的具体形状有所不同。被设为柱塞140的变形部件的管142呈中空的圆管形状,由易变形弹性材料如橡胶制成,并且沿其长度在两个位置被弯曲以在俯视图中形成大致三角形。管142的两端绕分支部102、102的外侧滑动安装。由此两个分支部102、102和管142在俯视图中给予柱塞140的末端部分以三角形状,其中管142构成位于柱塞140的末端边缘并在与工具主体12的轴线垂直的方向上沿直线延伸的直线形部144。该直线形部144的宽度尺寸大致等于凹槽22的宽度尺寸。
根据这种结构,直线形部144即柱塞140的末端边缘能设置成基本横跨凹槽22的整个宽度。这样,尤其是在凹槽22的内部要灌装润滑剂等的情况下,能基本在凹槽22的整个宽度上沿推插方向施予大致均匀的压力,从而能以更稳定的方式进行眼内透镜26的推插。另外,与前述柱塞14一样,由于直线形部144易于变形,所以眼内透镜26不会受到不必要的力。
图12以俯视图示出根据推插部件的另一不同实施例的柱塞150的末端部分。柱塞150的末端部分设有工作部件152作为变形部件。工作部件152在其前端边缘154具有大致等于凹槽22宽度尺寸的宽度尺寸,而在其后端边缘156的宽度尺寸大致等于在柱塞150的轴向中间位置将分支部102、102分开的距离。通过这种结构,工作部件152以如此方式设置在柱塞150的末端部分,即其位于其后端边缘156附近的侧边缘被夹在分支部102、102之间。工作部件152可用粘接剂等固定地紧固在分支部102、102上;或不固定地安装。在这种情况下,工作部件152的前端边缘154将从分支部102、102的前边缘部分稍微突出。在后端边缘156和分支部102、102的基端158之间存在适当的间隙。工作部件152由具有弹性的易变形材料如橡胶或硅树脂制成。在该实施例中,在凹槽22的整个宽度上能以稳定的方式施加基本均匀的推力。
图13和14以俯视图和剖视图示出根据推插部件的又一不同实施例的柱塞170的末端。根据该实施例的柱塞170具有形成在杆状部96末端的向上敞开的凹口172。杆状部96呈具有大致圆形截面的沿直线延伸的大致杆状。凹口172形成在杆状部96的整个宽度上,并且从杆状部96的末端边缘173的轴向稍后方位置开始跨越预定的轴向尺寸。通过这样做,杆状部96的末端将具有大致为直角三边形的轴向截面,其中形成凹口172的区域在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上具有大致半圆形的截面。尤其在本实施例中,凹口172的构成其轴向后端边缘的后壁部174相对于杆状部96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稍微倾斜,其中该后壁部174的斜度大致等于眼内透镜26的设置成在轴向上与其相对的外周边缘的斜度。凹口172的轴向尺寸至少大于眼内透镜26的保持部28的延伸部分的宽度尺寸。在杆状部96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分形成有向上突出并沿轴向延伸的向上突出部175。
对于如上所述地构造柱塞170,在推入眼内透镜26期间,在保持部28定位在凹口172中的状态下,柱塞170的末端边缘173设置成与主体27的周缘接触。通过这样做,能避免由于柱塞170的推力施加在保持部28上而使软弱的保持部28受损。柱塞170的推力能被引导到主体27上,从而能以稳定的方式推插眼内透镜26。此外,即使在眼内透镜26已被导入通孔72中的情况下,由于在凹口172和通孔72的内周面(上方面80)之间形成有预定间隙并且保持部28定位在该间隙内,所以能有效地降低由于保持部28夹卡在柱塞170和通孔72的内周面之间而受损的风险。此外,尤其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后壁部174的斜度大致等于保持部28的斜度,即使保持部28与后壁部174接触,保持部28也将以与在透镜已置于眼中时类似的方式经受导向主体27的工作力,从而降低由沿不期望方向被引导的力引起的使保持部28变形和可能受损的风险。
图15以俯视图示出根据推插部件的另一不同实施例的柱塞180的末端。本实施例的柱塞180在杆状部96的末端边缘的宽度方向两端设有具有预定轴向尺寸的凹口182a、182b。在本实施例中,杆状部96大致为杆状并且以在顶端和底端具有直线形部184的大致椭圆形的不变截面沿直线延伸。在杆状部96的宽度方向两端,在末端边缘的轴向后方开有预定尺寸的凹口区域,从而在杆状部96的宽度方向两端限定凹口182a、182b,并在凹口182a、182b之间限定工作部186。凹口182a、182b在与轴线垂直方向上的尺寸大致等于杆状部96的宽度尺寸的四分之一。尤其在本实施例中,工作部186的末端边缘188在俯视图中倾斜,其斜度大致等于保持部28的轴向相对的基端60的外周边缘的斜度。
对于如上所述地构造的柱塞180,在推入眼内透镜26期间,该末端边缘188将设置成与眼内透镜26的基端60的外周边缘接触。当柱塞180被进一步向内推时,眼内透镜26由导入突出部90变形为上凸形状并被推入通孔72中。由此位于柱塞180侧的保持部28也将沿通孔72的内周面产生变形。在这种情况下,在本实施例的柱塞180中,在通孔72的内周面和凹口182a、182b之间限定有间隙;并且保持部28的基端60及其靠近基端60的延伸部分将定位在这些间隙中。由此能降低使保持部28由于夹卡在柱塞180和通孔72的内周面之间而受损的风险。尤其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末端边缘188沿基端60的外周边缘的廓形倾斜,所以能大大避免末端边缘188与基端60的点接触,从而降低保持部28受损的风险。
设在盖部上的引导突出部的具体形状不限于上述形状。例如,在前述实施例中,单个中央引导板部42在盖部32的宽度方向中央延伸,并且一对左和右引导板部40a、40b形成在其两侧。但是,也可例如替换中央引导板部42在盖部32的宽度方向中央的两侧形成一对引导板部,以便提供包括左右引导板部40a、40b在内的总共四个引导板部。
在上述实施例中,导入突出部90被限定为导入部78的基面76的宽度方向中央的单个带状部,但是导入突出部的数量不限于一个,也可设置多个导入突出部。
作为设有多个导入突出部的这种工具主体的示例,图16至19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工具主体190。工具主体190与前述工具主体12具有几乎相同的形状,但与前述工具主体12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导入部78的基面76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形成有一对导入突出部192a、192b。在图16和图19中,被设为推插部件的前述柱塞180示出为插入在工具主体190中。但是,对推插部件的具体形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也能替换采用在前述实施例中教导的柱塞14、140、150、170中的任一种。在图16、17和19中,省略了眼内透镜26的图示,并且载持部件120示出为被拆下。在图16中,省略了盖部32的图示。
工具主体190的导入突出部192a、192b在导入部78中分别从基面76向上突出较小的距离,并且在工具主体12的轴向上沿直线延伸。这些导入突出部192a、192b在轴向上的尺寸即它们的长度尺寸为从导入部78的后端延伸到缩径部88的前端。随着基面76在缩径部88中朝轴向前方逐渐变高,在缩径部88的前端,导入突出部192a、192b将位于与基面76相同的高度位置。
这些导入突出部192a、192b设置在基面76的宽度方向中央的两侧,并且大致平行且在工具主体190的轴线垂直方向上彼此隔开一定距离。将导入突出部192a、192b分开的距离优选为比推插部件末端的宽度尺寸稍大的尺寸。尤其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9中的模型形式所示,将它们分开的距离将稍大于柱塞180的工作部186的宽度尺寸,使得在杆状部96和导入突出部192a、192b之间存在小的间隙。
尤其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在盖部32的相对面38的宽度方向中央一体地形成有在工具主体190的轴向上延伸的中央引导突出部194。中央引导突出部194的突出尺寸稍大于绕相对面38的整个周界延伸的厚外周边缘部的突出尺寸。其具有在盖部32的整个长度上沿直线延伸的梁构型。
在盖部32的后端侧在中央引导突出部194和相对面38的外周边缘之间的连接区域形成有一对左和右引导突出部196a、196b。左右引导突出部196a、196b与盖部32一体形成并且从相对面38的厚外周边缘部突出。将它们的相对面分开的距离稍小于柱塞180的杆状部96的直径尺寸。尤其在本实施例中,左右引导突出部196a、196b具有大致三角形的截面并且在它们的突出末端倒圆。
尤其在本实施例中,在盖部32上在中央引导突出部194的两侧形成有一对注入孔116、116和一对接触突出部198、198,并且它们分别设置成在盖部32上斜向相对。接触突出部198、198与盖部32一体形成并且从相对面38突出。它们的突出末端的高度位置与左右引导突出部196a、196b的突出末端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在盖部32闭合的状态下,接触突出部198、198将分别定位在支承于载持部件120上的眼内透镜26的保持部28、28上方,并且用于通过在眼内透镜26向上移位时与眼内透镜26接触而限制眼内透镜26的过大的向上位移。
当以上述方式构造的工具主体190中的盖部32闭合时,如图19所示,中央引导突出部194和左右引导突出部196a、196b将定位在柱塞180上方。在这种情况下,将中央引导突出部194与安置面30分开的距离将稍大于柱塞180的杆状部96的直径尺寸,由此限制柱塞180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此外,由于左右引导突出部196a、196b定位在杆状部96上方的左右两侧而杆状部96位于它们之间,所以也能限制柱塞180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移。这样,在推入柱塞180期间,中央引导突出部194和左右引导突出部196a、196b将限制柱塞180在斜向上的过大位移,从而能在轴向上以稳定的方式推入柱塞180。在本实施例中,推插部件引导部由中央引导突出部194和左右引导突出部196a、196b构成。
此外,尤其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左右引导突出部196a、196b形成在盖部32的轴向后侧,所以当盖部32闭合时,处于推插之前位置的柱塞180从推插操作之前的阶段开始将夹在左右引导突出部196a、196b之间。这样,柱塞180不会卡在左或右引导突出部196a、196b上,并且从推插操作的初始阶段起便能沿轴向被平滑地推入。
然后,随着眼内透镜26被柱塞180前推,导入突出部192a、192b将在眼内透镜26的中央部附近与眼内透镜26接触。由此眼内透镜26被赋予初始变形而允许其被推入通孔72中。同时,在柱塞180的工作部186或杆状部96由于推插操作期间在眼内透镜26和通孔72之间的摩擦阻力或卡阻而相对于工具主体190的轴向产生斜向位移的情况下,工作部186或杆状部96将与导入突出部192a或192b接触,由此防止柱塞180在斜向上的过大位移。尤其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导入突出部192a、192b和左右引导突出部196a、196b分别形成在安置部32的轴向两侧,所以能将柱塞180在水平方向上的过大位移限制在安置部32的两侧。由于中央引导突出部194形成为沿轴向延伸,所以能在安置部32的整个轴向范围内限制柱塞180在竖直方向上的过大位移。因此,柱塞180能基本在整个安置部32上被稳定地定位,并且能以更稳定的方式进行推插操作。
推插部件引导部的具体构型不限于上述构型,而是可适当地采用任意各种其它构型。例如,中央引导突出部194可具有在轴向上断续地延伸的构型。另外,左右引导突出部196a、196b可形成在盖部32的轴向前方或轴向中间部分;或者前述实施例的左右引导突出部196a、196b可朝轴向前方延伸为跨越盖部32的整个长度。其它可能的构型包括:在盖部32中形成沿轴向延伸的凹槽,其中凹槽的两端基本构成突出部并且推插部件由这些突出部引导;或者在推插部件中形成凹槽,在盖部32中形成与该凹槽配合的突起,从而通过由凹槽和突起提供的引导作用来引导推插部件。
尽管未在本文中一一描述,但是通过本发明的各种修改、变型或改进获得的其它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且由此自然应处在本发明的真正精神和范围内。

眼内透镜插入工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眼内透镜插入工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眼内透镜插入工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眼内透镜插入工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眼内透镜插入工具.pdf(3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结构新颖的眼内透镜插入工具,能够简便可靠地将眼内透镜置于人的眼中。在工具主体(12)中形成有形成为与插入管部(70)的基端(74)连通的安置部(20)。在安置部(20)上形成有供眼内透镜(26)安置的安置面(30)。在安置面(30)所形成的部分中形成有通孔(66,68),并且载持部件(50)从外侧组装到安置面(30)所形成的部分上。形成为从载持部件(50)突出的支承部(56,58)穿过通孔(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