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排出装置.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346997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80032117.6

申请日:

2007.07.23

公开号:

CN101511412A

公开日:

2009.08.19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A61M 5/315申请日:20070723授权公告日:20110914终止日期:20130723|||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61M5/315; A61M5/20

主分类号:

A61M5/315

申请人:

大成化工株式会社; 吴孟达; 泽里新药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吴孟达; 小川幸弘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2006.7.28 JP 205717/2006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龙 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能够简单且可靠地进行注射器的除气的定量排出装置。定量排出注射器(10)包括注射器(12)和定量排出装置(14)。定量排出装置(14)包括:沿箭头(A)方向延伸的外筒(26);被外筒(26)收容的内筒(28)和弹簧(30);嵌入外筒(26)的盖部件(32);插通外筒(26)、内筒(28)和盖部件(32)的推压部件(34);以及安装在外筒(26)上的操作部件(36)。在准备操作中,操作部件(36)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停止位置,在准备操作以后的操作中,操作部件(36)从待机位置移动至停止位置。由此,准备操作中的推压部件(34)的移动距离比准备操作以后的操作中的推压部件(34)的移动距离长。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定量排出装置,其与包括在一端部具有排出口的筒状的容器和设置在所述容器内的栓体的注射器连结,通过使所述栓体沿所述容器的轴方向且向所述排出口侧移动,将所述容器内的收容物从所述排出口以每次规定量的方式排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筒,其沿所述轴方向延伸;
内筒,其沿所述轴方向能够移动地收容在所述外筒内;
推压部件,其插通所述外筒和所述内筒,通过与所述内筒一起沿所述轴方向且向所述排出口侧移动,推压所述栓体;
操作部件,其沿所述轴方向能够移动地设置,并通过沿所述轴方向且向所述排出口侧移动,使所述内筒和所述推压部件沿所述轴方向且向所述排出口侧移动;
卡止部,其在规定的停止位置卡止所述操作部件;
配置单元,其将所述操作部件配置在相对于所述停止位置沿所述轴方向且与所述排出口相反的一侧的初始位置;和
回复单元,其使所述操作部件从所述停止位置回到所述停止位置与所述初始位置之间的待机位置,
在准备操作中,使通过所述配置单元配置在所述初始位置的所述操作部件移动至所述停止位置,从而使所述推压部件移动,在所述准备操作以后的操作中,使通过所述回复单元回到所述待机位置的所述操作部件移动到所述停止位置,从而以比所述准备操作短的距离使所述推压部件移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量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部设置在所述外筒上。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量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盖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外筒的所述排出口侧的端部且卡止所述内筒,
所述卡止部被设置在由所述盖部件所卡止的所述内筒上。

4.
  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定量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限制所述操作部件的运动,使得通过所述配置单元被配置在所述初始位置的所述操作部件不会沿所述轴方向且向所述排出口侧移动的限制单元。

说明书

定量排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量排出装置,更特定的是,涉及通过使注射器的栓体在注射器的容量的轴方向且向排出口侧移动,从排出口以每次规定量的方式排出收容物的定量排出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地,例如已知有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的定量排出注射器,其包括预先填充有液状的药剂的预填充注射器(以下简称注射器)、和通过使注射器的栓体移动而从注射器的容器以每次规定量的方式排出药剂的定量排出装置。在定量排出注射器中使用的定量排出装置中,通过使操作部件移动,被收容在外筒中的内筒与推压部件一同向排出口侧移动,推压部件将栓体推压向排出口侧。由此,栓体向排出口侧移动,药剂从排出口被排出。
通常,在连结注射器和定量排出装置之前,注射器的容器的排出口被堵塞。从而,如果在连接注射器和定量排出装置时推压部件推压栓体,则容器可能会破损。在栓体的打栓工序中混入容器内的空气的量并不一定。此外,在加热灭菌工序中由空气的膨胀引起的栓体的移动量也不一定。因此,容器内的栓体的位置在每个注射器中有偏差。在定量排出装置上,以在连结注射器和定量排出装置的状态下在推压部件和栓体之间可靠地形成空隙的方式设置推压部件,使得即使每个注射器中栓体的位置不同也不会使容器破损。
通常,这样的定量排出注射器,通过进行在排出口向上的状态使操作部件移动的准备操作,排出容器内的空气后进行使用。即,通过使用前的准备操作以排出空气。现有技术中,如上所述在推压部件与栓体之间形成空隙,因此在一次准备操作中推压部件的移动距离较短的情况下,通过多次进行准备操作能够排出空气。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平9—5031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现有技术的定量排出注射器中,在使用者不能够掌握需要进行多少次准备操作以完成排气的情况下,操作者需要慎重地操作操作部件以防止排出收容物而造成浪费,存在排气需要耗费时间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能够简单且可靠地进行注射器的排气的定量排出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提供一种定量排出装置,其与包括在一端部具有排出口的筒状的容器和设置在容器内的栓体的注射器连结,通过使栓体向容器的轴方向且向排出口侧移动,将容器内的收容物从排出口以每次规定量的方式排出,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轴方向延伸的外筒;以能够沿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被外筒收容的内筒;插通外筒和内筒,通过与内筒一同向轴方向且向排出口侧移动,推压栓体的推压部件;设置为能够沿轴方向移动,并通过向轴方向且向排出口侧移动,使内筒和推压部件向轴方向且排出口侧移动的操作部件;在规定的停止位置卡止操作部件的卡止部;将操作部件配置在相对于停止位置沿轴方向且与排出口相反的一侧的初始位置的配置单元;和使操作部件从停止位置回到停止位置与初始位置之间的待机位置的回复单元,在准备操作中,使通过配置单元配置在初始位置的操作部件移动至停止位置,从而使推压部件移动,在准备操作以后的操作中,使通过回复单元回到待机位置的操作部件移动到停止位置,从而以比准备操作短的距离使推压部件移动。
在本发明中,通过使准备操作中的推压部件的移动距离较长,能够使栓体的移动距离较长,能够以一次准备操作简单且可靠地进行注射器的除气。此外,通过使准备操作中的推压部件的移动距离较长,即使在栓体紧固在容器中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移动栓体,能够使准备操作以后的操作中的栓体的运动平滑。
优选卡止部设置在外筒上。在操作部件设置在外筒或外筒附近的情况下,通过这样将卡止部设置在外筒上,能够简单且可靠地卡止操作部件。
此外,优选卡止部被设置在通过盖部件被卡止的内筒中。在该情况下,通过操作部件向轴方向且排出口侧移动的内筒通过盖部件被卡止,该内筒的卡止部卡止操作部件。通过这样在通过操作部件移动的内筒上设置卡止部,能够简单且可靠地卡止操作部件。
进一步,优选还包括限制操作部件的运动的限制单元,使得通过配置单元被配置在初始位置的操作部件不会沿轴方向且向排出口侧移动。在此情况下,能够防止使用前的操作部件的误动作,能够防止损坏注射器的容器。进一步,能够防止收容物从注射器漏出。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能够通过参照附图进行的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而变得更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实施方式的X-X截面图。
图4是图1的实施方式的Y-Y截面图。
图5是内筒的截面图。
图6是盖部件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从图4的状态使操作部件旋转而得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图1的实施方式的准备操作时的动作的截面图。
图9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图9的实施方式的准备操作时的动作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0、10a 定量排出注射器
12 注射器
14、14a 定量排出装置
16 容器
18 栓体
20a 排出口
26 外筒
28、28a 内筒
30 弹簧
32、32a 盖部件
34、34a 推压部件
36、36a 操作部件
38b、52a 卡止部
44、46 环状突起
48a、48b、48c、48d、58、66、74、78、84、86、86a、92 突起
50 切口部
80、94、96 圆筒部
98 止挡件
药剂L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定量排出注射器10包括:预先填充有液状的药剂L(参照图3)的预填注射器(以下简称为注射器)12;和用于从注射器12将作为收容物的药剂L以每次规定量(例如50μL)的方式排出的定量排出装置14。
如图2和图3所示,注射器12包括沿箭头A方向(轴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容器16;和能够滑动地设置在容器16内的栓体18。在容器16的一个端部设置有排出部20。在排出部20上设置有用于排出药剂L的排出口20a。此外,在容器16的另一端部设置有插入定量排出装置14的推压部件34(后述)的插入口16a和锷部22。这样的容器16例如能够由玻璃等构成。在容器16的排出部20上安装有堵塞排出口20a的盖24。
栓体18例如由丁基橡胶等弹性部件构成。栓体18形成为在其外周面具有多个环状突起的大致圆柱状。栓体18的各环状突起的外径在栓体18在容器16内能够滑动的范围内比容器16的内径大。栓体18的各环状突起与容器16的内周面密接,由此在容器16内不会从栓体18向插入口16a侧漏出药剂L。为了使在收容药剂L的容器16内,在栓体18与排出口20a之间残留的空气尽可能地少,这样的栓体18通过真空打栓、气针打栓或弯管打栓等方法配置在容器16内。
如图2和图3所示,定量排出装置14包括:沿箭头A方向延伸的外筒26;收容在外筒26中的内筒28;收容在外筒26中的弹簧30;嵌入外筒26的盖部件32;插通外筒26、内筒28和盖部件32的推压部件34;以及安装在外筒26上的操作部件36。
外筒26形成为沿箭头A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具有贯通孔38。外筒26由具有开口端38a的大径部26a、和具有开口端38b的小径部26b构成。如后所述,在该实施方式中,外筒26的开口端38b成为卡止操作部件36的卡止部。以下,称开口端38b为卡止部38b。
如图3所示,操作部件36侧的小径部26b的外径和内径相比于注射器12侧的大径部26a小。由此,在外筒26内设置有台阶部26c。该外筒26例如由PP(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构成。
在大径部26a的外周面,设置有用于挂着使用者的手指的两个突起。此外,如图3所示,在大径部26a的侧壁,设置有在与箭头A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排列的两个贯通孔40。
在小径部26b,从卡止部38b到中央部附近设置有用于配置操作部件36的配置部42。配置部42包括环状突起44、46。配置部42中除了环状突起44、46的部分的外径小于小径部26b中配置部42以外的部分的外径。环状突起44设置在卡止部38b附近。环状突起46设置在环状突起44与配置部42的台阶部42a之间。
如图4所示,在环状突起44上,设置有沿卡止部38b侧延伸的一对突起48a、48b和一对突起48c、48d。此外,在环状突起44上,设置有沿与箭头B方向(周方向)正交的方向(箭头A方向:参照图2和图3)延伸的两个切口部50。即,以切断环状突起44的方式设置两个切口部50。一个切口部50设置在突起48a、48b间并且在突起48b附近。另一个切口部50设置在突起48c、48d间并且在突起48d附近。如图3所示,环状突起46设置为在环状突起44侧外径较小。
如图2和图5所示,内筒28形成为沿箭头A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并具有贯通孔52。在内筒28的外周面,在比中央部稍靠近注射器12侧的位置设置有锷部54。如图5所示,在内筒28的侧壁上,从开口端52a到锷部54设置有向内侧凹陷的一对凹部56a。在内筒28的侧壁上,一对凹部56a在与箭头A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由此,内筒28的贯通孔52在从正面观察开口端52a时呈大致I字状(参照图4)。此外,在内筒28的侧壁上,从锷部54到注射器12侧设置有向内侧凹陷的一对凹部56b。一对凹部56b分别从内筒28的侧壁的其它部分被分开。此外,一对凹部56b分别与凹部56a在箭头A方向排列。在一对凹部56b的相对面上,分别设置有在注射器12侧变高的锯齿状的突起58。这样的内筒28例如由ABS(丙烯腈二乙烯丁二烯)等合成树脂构成。
如图2所示,弹簧30是通过将棒状部件形成为螺旋状而得到的螺旋弹簧。弹簧30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构成。
如图6所示,盖部件32形成为具有底板60的大致圆筒状。在底部60的中央设置有与内筒28的贯通孔52为大致相同形状的贯通孔62。在底板60的开口端63侧的表面(在图6中是上表面)上,以与内筒28的一对凹部56b(参照图3)在箭头A方向上排列的方式立式设置有一对摇动部64。如图3和图6所示,在一对摇动部64的内筒28侧的端部,在注射器12侧变高的锯齿状的突起66彼此顶部相对地进行设置。
此外,在底板60的注射器12侧的面(图6中是下表面),设置有嵌入连结部件88(后述)的嵌入部68。如图2所示,在嵌入部68上设置有贯通孔70。另外,在图2中仅表示了一个贯通孔70,但贯通孔70以在与箭头A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在嵌入部68上设置有两个。
在盖部件32的外周面且在开口端63附近设置有锷部72。在比盖部件32的外周面且比锷部72更靠注射器12侧的位置,设置有与外筒26的贯通孔40嵌合的突起74。这样的盖部件32例如由PP等合成树脂构成。
如图2~图4所示,推压部件34形成为与内筒28的贯通孔53相对应的大致圆柱状。详细地说,推压部件34形成为具有以从与箭头A方向正交的方向夹持的方式设置的两个凹部76的大致圆柱状。推压部件34的与箭头A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为大致I字状(参照图4)。如图3所示,在两个凹部76的底面分别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突起78。各突起78形成为在注射器12侧变低的锯齿状。这样的推压部件34例如由POM(聚缩醛)等合成树脂构成。
如图2和图3所示,操作部件36形成为在注射器12侧开口的筒状。操作部件36包括沿箭头A方向延伸的圆筒部80、和设置在圆筒部80上的圆板状的按钮部82。如图3和图4所示,在圆筒部80的内周面且在开口端附近,圆弧状的突起84以相对的方式设置有两个。在未使用时,突起84被配置在配置部42的环状突起44、46间。在该实施方式中,利用配置部42的环状突起44、46和操作部件36的两个突起84构成配置单元。图3所示的位置是操作部件36的初始位置。
此外,如图3所示,在圆筒部80的内周面设置有沿箭头A方向延伸的突起86。如图4所示,突起86在外筒26的突起48a、48b间和外筒26的突起48c、48d间各配置有一个。另外,在图3中仅表示一个突起86。在图3和图4的状态下,两个突起86分别与环状突起44的卡止部38b侧的表面(图3中是上表面)接触。从而,在图3和图4的状态下,即使向箭头A方向且向注射器12侧推压按钮部82,操作部件36也不会移动。在该实施方式中,利用配置部42的环状突起44和操作部件36的两个突起86构成限制单元。
如图7所示,在操作操作部件36时,从图4所示的状态使操作部件36沿箭头B方向的一方(此处是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两个突起86分别被配置在切口部50上。并且,通过在该状态下推压按钮部82,操作部件36向箭头A方向且向注射器12侧移动。向箭头A方向且注射器12侧移动的操作部件36通过在圆筒部80内按钮部82与外部26的卡止部38b接触而停止。即,操作部件36通过外筒26的卡止部38b被卡止。
定量排出装置14通过例如以下述方式组装上述各部件而得到。首先,以突起58位于沿箭头A方向排列的两个突起78间的方式,将推压部件34插通在内筒28中。接着,将插通有推压部件34的内筒28和弹簧30按照内筒28、弹簧30的顺序从开口端38a侧收容在外筒26中。并且,将盖部件32从开口端38a侧嵌入外筒26。盖部件32通过使突起74与贯通孔40嵌合而被固定在外筒26上。之后,通过使配置部42的环状突起44超过操作部件36的突起84,将操作部件36安装在外筒26上。
如图3所示,在定量排出装置14中,通过以内筒28的锷部54和盖部件32的锷部72夹持弹簧30,而向箭头A方向且与注射器12相反的一侧对内筒28施力,使内筒28的锷部54与外筒26的台阶部26c接触。在锷部54与台阶部26c接触的状态下,内筒28的开口端52a从外筒26的卡止部38b突出。此外,在未使用时,插通内筒28的推压部件34与操作部件36的按钮部82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内筒28、弹簧30和盖部件32构成回复单元。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定量排出注射器10包括用于连结注射器12和定量排出装置14的连结部件88。连结部件88由形成为外形大致椭圆的筒状的大径部88a、和其内径比容器16的外径稍大的圆筒状的小径部88b构成。如图2和图3所示,在大径部88a的内周面上设置有两个突起90。此外,如图2所示,在大径部88a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盖部件32的贯通孔70嵌合的突起92。另外,在图2中,虽然仅表示了一个突起92,但突起92以在与箭头A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在大径部88a的外周面上设置有2个。
通过将容器16插通在连结部件88中,并使连结部件88的大径部88a嵌入盖部件32的嵌入部68,来连结注射器12和定量排出装置14。通过使大径部88a的突起92与嵌入部68的贯通孔70嵌合,将连续部件88固定在盖部件32上。如图3所示,在连结部件88被固定在盖部件32上的状态下,容器16的锷部22被盖部件32的底板60和大径部88a的突起90夹持。此外,小径部88b的内周面与容器16的外周面接触,并且大径部88a的内周面与锷部22的外周面接触。从而,与定量排出装置14连结的注射器12在箭头A方向和与箭头A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不会移动。此外,从图3可知,定量排出装置14的推压部件34以未使用时在推压部件34与栓体18之间形成空隙的方式设置。
通常,在安装有盖24的容器16内收容有药剂L的状态下,即使通过真空打栓、气针打栓或弯管打栓等将栓体18配置在容器16内,在容器16内也会残留空气。因此,定量排出注射器10在进行用于排出容器16内残留的空气的准备操作后使用。即,定量排出注射器10在通过准备操作除气之后使用。
接着,参照图8,说明准备操作时的定量排出注射器10的动作。准备操作在代替盖24将未图示的注射针安装在排出部20(参照图3)上的状态下进行。此外,如图8(a)所示,准备操作在按钮82向下的状态下进行。即,准备操作在通过使排出口20a(参照图3)向上而将空气聚集在排出口20a侧的状态下进行。
首先,位于初始位置的操作部件36(参照图8(a))被推压,由此,以突起84超过配置部42的环状突起46的方式圆筒部80弹性变形,操作部件36向箭头A方向且向注射器12侧移动。从而,推压部件34被操作部件36推压,向箭头A方向且向注射器12侧移动。
接着,推压部件34的第一个突起78与摇动部64的突起66接触。由于突起66形成为在注射器12侧变高的锯齿状,并且突起78形成为在注射器12侧变低的锯齿状,因此,随着推压部件34的移动,突起66的顶部沿突起78的斜面滑动,随着推压部件34的移动,突起66被突起78向外侧推压。从而,一对摇动部64的底板60附近分别弹性变形,一对摇动部64以突起66相互分离的方式摇动。
然后,如图8(b)所示,操作部件36的突起84搭上配置部42的环状突起46,从而,在外筒26内,推压部件34的第一个突起78搭上摇动部64的突起66。与此同时,在操作部件36内,内筒28的开口端52a与按钮部82接触。至少到内筒28的开口端52a与按钮部82接触时,推压部件34与栓体18接触。即,在制造工序中,即使每个注射器12中栓体18的位置不同,栓体18以至少在图8(b)的状态下与推压部件34接触的方式被配置在容器16内。
从图8(b)所示的状态开始,通过抵抗弹簧30的弹力推压操作部件36,内筒28和推压部件34向箭头A方向且注射器12侧移动。与此同时,被推压部件34推压的栓体18向箭头A方向且向排出口20a(参照图3)侧移动,容器16内的空气通过安装在排出部20(参照图3)上的注射针被排出至外部。
然后,如图8(c)所示,操作部件36通过与外筒26的卡止部38b接触而停止。即,图8(c)所示的位置是操作部件36的停止位置。这样通过使操作部件36从初始位置(参照图8(a))移动到停止位置(参照图8(c)),将推压部件34移动至使用开始位置(此处是第二个突起78搭上突起66的位置)。从而,栓体18被移动至完成除气的位置。
之后,通过解除对操作部件36的推压,被弹簧30施力的内筒28和操作部件36向箭头A方向且向与注射器12相反的一侧移动。此时,推压部件34的突起78与盖部件32的突起66在相互的平行的面卡合,因此,推压部件34不会与内筒28一同向箭头A方向且向与注射器12相反的一侧移动。此外,由于突起58形成为在注射器12侧变高的锯齿状,并且突起78形成为在注射器12侧变低的锯齿状,因此,随着内筒28的向箭头A方向且与注射器12相反的一侧的移动,突起58的顶部沿突起78的斜面滑动。并且,随着内筒28的向箭头A方向且与注射器12相反的一侧的移动的进行,突起58被突起78向外侧推压。由此,一对凹部56b的锷部54附近分别弹性变形,一对凹部56b以突起58相互分离的方式摇动。之后,如图8(d)所示,突起58搭上一个突起78,同时突起84与环状突起46接触,从而操作部件36停止。即,图8(d)所示的位置是操作部件36的待机位置。
在这样的准备操作之后,使操作部件36从待机位置(参照图8(d))向停止位置(参照图8(c))移动,由此,内筒28的突起58和推压部件34的突起78在相互的平行的面卡合,推压部件34与内筒28一同向箭头A方向且向注射器12侧移动。从而,推压部件34使栓体18向箭头A方向且向排出口20a(参照图3)侧移动规定的距离。
从图8可以看出,在定量排出装置14中,准备操作中的操作部件36的移动距离D1比准备操作以后的操作中的操作部件36的移动距离D2长,准备操作中的推压部件34的移动距离比准备操作以后的操作中的推压部件34的移动距离长。由此,能够使准备操作中的栓体18的移动距离比准备操作以后的操作中的栓体18的移动距离长。
根据这样的定量排出注射器10,通过使准备操作中的推压部件34的移动距离比准备操作以后的操作中的推压部件34的移动距离长,从而在一次准备操作中,能够使栓体18移动至能够可靠地完成除气的位置。由此,能够通过一次的准备操作简单且可靠地进行注射器12的除气。
通过使准备操作中的推压部件34的移动距离较长,即使在栓体18紧固在容器16中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移动栓体18,能够使准备操作以后的操作中的栓体18的运动顺利。
通过在外筒26上设置有卡止部38b,能够简单且可靠地卡止设置在外筒26上的操作部件36。
在操作部件36为初始位置时,突起86与环状突起44接触,由此限制操作部件36的向箭头A方向且向注射器12侧的运动,因此,能够防止使用前的操作部件36的误动作,能够防止损坏容器16。进一步,能够防止药剂L从注射器12漏出。
另外,在上述定量排出装置14中,说明了利用作为位于外筒26的操作部件36侧的开口端的卡止部38b卡止操作部件36的情况,但也可以在外筒的其他部分上设置卡止部。例如,也可以是,以相比于图3台阶部42a更接近操作部件36的方式设置配置部42,利用台阶部42a卡止操作部件36。
接着,参照图9和图10说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
在图9和图10所示的定量排出注射器10a中,代替上述定量排出装置14使用定量排出装置14a。在定量排出装置14a中,代替内筒28、盖部件32、推压部件34和操作部件36,使用内筒28a、盖部件32a、推压部件34a和操作部件36a。除此之外,定量排出装置14与14a为同样的结构,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在内筒28a、盖部件32a、推压部件34a和操作部件36a中,对与内筒28、盖部件32、推压部件34和操作部件36同样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说明。
如后所述,在该实施方式中,内筒28的开口端52a为卡止操作部件36a的卡止部。以下,称开口端52a为卡止部52a。
在内筒28a中,在锷部54的注射器12侧的表面上以包围一对凹部56b的方式设置有圆筒部94。比较图2和图9,盖部件32a的侧壁形成为比盖部件32的侧壁厚,使得盖部件32a的操作部件36a侧的开口部的直径比盖部件32的操作部件36侧的开口部的直径小。从而,盖部件32a的开口端63a的面积比盖部件32的开口端63的面积大。
操作部件36a的圆筒部80a以相比于操作部件36的圆筒部80箭头A方向尺寸更大的方式形成。同样的,如图10所示,操作部件36a的突起86a以相比于操作部件36的突起86箭头A方向尺寸更大的方式形成。此外,如图10所示,在按钮部82的注射器12侧的面上设置有圆筒部96。圆筒部96以在组装定量排出装置14a时能够包围推压部件34a的外周面的方式设置。
如图10所示,推压部件34a以从与操作部件36a最接近的突起78到操作部件36a侧的端面的尺寸(在图10中表示为M)比推压部件34更大的方式,比推压部件34更向箭头A方向延伸。由此,推压部件34a在操作部件36a配置在初始位置的状态下与操作部件36a的按钮部82接触。
接着,参照图11说明定量排出装置14a所使用的定量排出注射器10a的准备操作时的动作。
首先,通过推压初始位置的操作部件36a(参照图11(a)),推压部件34a被操作部件36a推压向箭头A方向且向注射器12侧移动。然后,如图11(b)所示,在操作部件36a的突起84搭上配置部42的环状突起46的状态下,操作部件36a的圆筒部96的开口端与内筒28a的卡止部52a接触。
从图11(b)所示的状态开始,抵抗弹簧30的弹力,推压操作部件36a,由此,内筒28a和推压部件34a向箭头A方向且注射器12侧移动。与此同时,被推压部件34a推压的栓体18向箭头A方向且排出口20a(参照图10)侧移动,容器16内的空气被排出至外部。
然后,如图11(c)所示,通过内筒28a的圆筒部94的开口端与盖部件32a的开口端63a接触,内筒28a停止。与内筒28a的卡止部52a接触的操作部件36a停止。在操作部件36a停止在图11(c)所示的停止位置时,推压部件34a移动至使用开始位置,完成除气。
之后,通过解除操作部件36a的推压,被弹簧30施力的内筒28a和操作部件36a向箭头A方向且向与注射器12相反的一侧移动。然后,操作部件36a回到图11(d)所示的待机位置。
从图11可以看出,在定量排出装置14a中,与上述定量排出装置14同样,准备操作中的操作部件36a的移动距离D1比准备操作以后的操作中的操作部件36a的移动距离D2长,准备操作中的推压部件34a的移动距离比准备操作以后的操作中的推压部件34a的移动距离长。从而,根据定量排出注射器10a,与上述定量排出注射器10同样,能够通过一次准备操作简单且可靠地进行注射器12的除气。
通过在利用操作部件36a被移动的内筒28a上设置有卡止部52a,能够简单且可靠地卡止操作部件36a。
另外,在上述定量排出装置14a中,说明了利用作为内筒28a的操作部件36a侧的开口端的卡止部52a卡止操作部件36a的情况,但也可以将卡止部设置在内筒的其它部分。例如,也可以在内筒28a的侧壁且在操作部件36a侧的开口端附近设置锷部,利用该锷部卡止操作部件36a。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利用环状突起44和突起86(86a)构成限制单元的情况,但限制单元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作为限制单元,也可以使用图1中虚线所示的止挡件98,在配置部42的台阶部42a与圆筒部80的开口端之间安装止挡件98。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利用配置部42的环状突起44、46和操作部件36(36a)的两个突起84构成配置单元的情况,但配置单元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能够通过推压、旋转而断开的连结部连结外筒与操作部件,从而将操作部件配置在初始位置。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作为螺旋弹簧的弹簧30用作弹性部件的回复单元,但使用于回复单元的弹性部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板簧、橡胶等构成回复单元。
本发明已被详细说明并图示,但这些说明和图示是用作图解和例子的,并不能够被理解为限定,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仅被权利要求范围的内容所限定。

定量排出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定量排出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定量排出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定量排出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量排出装置.pdf(2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能够简单且可靠地进行注射器的除气的定量排出装置。定量排出注射器(10)包括注射器(12)和定量排出装置(14)。定量排出装置(14)包括:沿箭头(A)方向延伸的外筒(26);被外筒(26)收容的内筒(28)和弹簧(30);嵌入外筒(26)的盖部件(32);插通外筒(26)、内筒(28)和盖部件(32)的推压部件(34);以及安装在外筒(26)上的操作部件(36)。在准备操作中,操作部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