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pdf

上传人:1520****312 文档编号:346515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172555.6

申请日:

2010.05.11

公开号:

CN101849874A

公开日:

2010.10.0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F 13/49申请日:20100511|||公开

IPC分类号:

A61F13/49

主分类号:

A61F13/49

申请人: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坂口智; 小笠原吉一; 伊藤则昭; 奥友美

地址:

日本爱媛县

优先权:

2009.09.18 JP 2009-217910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代理人:

刘新宇;张会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谋求能够制造宽度方向的拉拽强度较高的吸收性物品、并且能够稳定地生产以及能够简化制造工序。该吸收性物品包括:吸收性主体;设在吸收性主体长度方向一端部的1对第1侧翼片;设在吸收性主体长度方向另一端部的1对第2侧翼片。该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在输送连续片的期间内,向上述宽度方向内侧折叠该连续片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沿上述连续方向以规定间距切断连续片从而产生翼片用断开片;在沿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的连续方向输送该连续体的期间内,将该翼片用断开片接合在该连续体上;切断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从而将翼片用断开片分割成具有1对第1侧翼片的部分、和具有1对第2侧翼片的部分。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该吸收性物品包括 : 吸收性主体, 其具有用于吸收液体的吸收体, 且贴在穿着者的裆部 ; 1 对第 1 侧翼片, 它们被折叠形成在上述吸收性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上, 且能打开 成自该吸收性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缘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状 ; 1 对第 2 侧翼片, 它们被折叠形成在上述吸收性主体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 且能打开 成自该吸收性主体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两端缘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状, 其特征在于, 该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即, 在沿作为上述第 1 侧翼片以及第 2 侧翼片的基材的连续片的连续方向输送该连续片的 期间内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内侧分别折叠该连续片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 从而形成 1 对侧翼 片折叠部 ; 沿上述连续方向以规定间距对形成有上述 1 对侧翼片折叠部的上述连续片进行切断 处理, 从而产生翼片用断开片 ; 对于由上述吸收性主体沿上述长度方向连续而成的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而言, 在以该 连续体的连续方向为输送方向输送该连续体的期间内, 使上述翼片用断开片跨越上述输送 方向上相邻的吸收性主体之间的交界位置, 并以与上述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重合的方式将 该翼片用断开片接合在该连续体上 ; 在上述交界位置切断被接合有上述翼片用断开片的上述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 从而将 上述翼片用断开片分割为具有上述 1 对第 1 侧翼片的部分、 和具有上述 1 对第 2 侧翼片的 部分。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以与上述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重合的方式将上述翼片用断开片接合在该连续体上 时, 使上述 1 对侧翼片折叠部分别对应于上述吸收性主体的宽度方向的各端部地将上述 翼片用断开片接合在上述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上 ; 在上述宽度方向上, 由上述 1 对侧翼片折叠部折叠而成的宽度缩减状态的上述翼片用 断开片的尺寸小于上述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的尺寸。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上述侧翼片折叠部的工序、 和产生上述翼片用断开片的工序之间, 将在上述侧 翼片折叠部上相互重叠的面彼此暂时接合起来以维持上述侧翼片折叠部的折叠状态。
4: 根据权利要求 1 ~ 3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上述 1 对侧翼片折叠部沿宽度方向在彼此之间空出间隔且打开时分别向与上述吸收 性主体的连续体相反的一侧翻起 ; 在形成上述侧翼片折叠部的工序、 和产生上述翼片用断开片的工序之间, 具有分别对应于上述 1 对侧翼片折叠部中各个侧翼片折叠部地安装连接带的阳构件 的工序 ; 上述阳构件突出到比上述侧翼片折叠部靠上述宽度方向内侧的上述间隔的位置 ; 使上述阳构件结合在上述翼片用断开片的部位中的面对上述间隔的部位上, 从而将上 述侧翼片折叠部约束为折叠状态。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2 上述连接带包括带状的带基材、 和固定在该带基材上的上述阳构件 ; 在使用前的上述连接带中, 位于上述 1 对侧翼片折叠部中的 1 个折叠部上的上述带基 材与位于另一个折叠部上的上述带基材形成为借助易撕线沿上述宽度方向连结而成的连 结体 ; 在安装上述连接带的阳构件时, 将上述连结体架设在上述 1 对侧翼片折叠部上且将上 述连结体的两端部分别接合在上述 1 对侧翼片折叠部上, 并且将 1 对的上述阳构件结合在 上述翼片用断开片的部位中的面对上述间隔的部位上。
6: 根据权利要求 1 ~ 5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收体的主要材料是吸液性纤维 ; 上述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包括沿上述输送方向连续的背面片构件、 沿上述输送方向间 断性地配置在上述背面片构件的一面上的上述吸收体、 和覆盖上述吸收体的与上述背面片 构件相反的一侧的面地设在每个上述吸收体上的正面片构件 ; 上述背面片构件在彼此相邻的上述吸收体彼此之间具有未配置上述正面片构件的未 配置区域 ; 在以与上述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重合的方式将上述翼片用断开片接合在该连续体上 时, 使上述翼片用断开片覆盖 1 对正面片构件的与上述未配置区域相邻的各端缘地将该翼 片用断开片接合在上述未配置区域上。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以与上述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重合的方式将上述翼片用断开片接合在该连续体上 时, 覆盖上述吸收体的上述长度方向的端部地配置上述翼片用断开片, 并且在该翼片用断 开片上以从三方呈 U 字形包围上述吸收体的上述端部的方式设定有用于将该翼片用断开 片接合在上述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上的接合区域, 从而在上述翼片用断开片上形成向上述 吸收体的上述端部开口的兜部。
8: 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 该吸收性物品包括 : 吸收性主体, 其具有用于吸收液体的吸收体, 且贴在穿着者的裆部 ; 1 对第 1 侧翼片, 它们被折叠形成在上述吸收性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上, 且能打开 成自该吸收性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缘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状 ; 1 对第 2 侧翼片, 它们被折叠形成在上述吸收性主体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上, 且能 打开成自该吸收性主体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两端缘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状, 其特征在 于, 该装置包括 : 第 1 装置, 其在沿作为上述第 1 侧翼片以及第 2 侧翼片的基材的连续片的连续方向输 送该连续片的期间内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内侧分别折叠该连续片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 从而 形成 1 对侧翼片折叠部 ; 第 2 装置, 其沿上述连续方向以规定间距对形成有上述 1 对侧翼片折叠部的上述连续 片进行切断处理, 从而产生翼片用断开片 ; 第 3 装置, 其对于由上述吸收性主体沿上述长度方向连续而成的吸收性主体的连续 体, 在以该连续体的连续方向为输送方向输送该连续体的期间内, 使上述翼片用断开片跨 越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吸收性主体之间的交界位置, 并以与上述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重 3 合的方式将该翼片用断开片接合在该连续体上 ; 第 4 装置, 其在上述交界位置切断被接合有上述翼片用断开片的上述吸收性主体的连 续体, 从而将上述翼片用断开片分割为具有上述 1 对第 1 侧翼片的部分、 和具有上述 1 对第 2 侧翼片的部分。

说明书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背景技术 以往, 作为用于吸收排泄液体的吸收性物品, 公知一次性尿布。 该尿布的种类之一 是所谓的展开式尿布。该展开式尿布具有贴在穿着者的裆部的吸收性主体, 在该吸收性主 体的长度方向 ( 以下的长度方向、 宽度方向均指吸收性主体的长度方向、 宽度方向 ) 上的两 端部上分别形成有沿宽度方向突出的左右 1 对的侧翼片 (side flap)。 并且, 在使用该尿布 时, 一边在左右两侧的侧翼片处向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拉拽尿布一边将该尿布穿在穿着者 身上。
     另一方面, 专利文献 1 以及 2 公开了一种该展开式尿布的制造方法。即、 将宽度方 向的左右两侧的各个侧翼片切成彼此独立的构件, 然后将各个侧翼片分别独立地接合在沿 输送方向连续的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的左右两侧的各个侧部 ( 宽度方向上的各端部 ) 上。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平 4-261655 号
     专利文献 2 : 日本特开 2006-102022 号
     但是, 在使用上述制造方法的情况下, 所制得的可能是宽度方向上的拉拽强度较 低的尿布。 即、 如上所述该情况下的左右两侧的各侧翼片是彼此独立的构件, 且分别独立地 接合在吸收性主体上。因此, 吸收性主体和侧翼片的接合强度影响尿布的宽度方向上的拉 拽强度, 当在该接合强度较低的情况下穿着尿布时, 在沿宽度方向拉拽尿布时, 尿布可能轻 易地就在侧翼片与吸收性主体的接合部处解体。
     因而, 从提高尿布的宽度方向上的拉拽强度的方面考虑, 相比上述那样地利用彼 此独立的 2 个构件构成左右两侧的各侧翼片, 使用沿宽度方向连续而成的 1 个构件构成左 右两侧的侧翼片能利用侧翼片的材料强度克服穿着尿布时的拉拽力, 因此是理想的方法。
     另外, 在使用上述制造方法的情况下, 由于将侧翼片只接合在吸收性主体的侧部 ( 宽度方向上的端部 ), 因此其接合面积小, 结果在将侧翼片接合在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上 后输送该连续体的过程中, 可能因为出现侧翼片自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剥落等情况而不能 稳定地生产。
     另外, 如专利文献 1 所述, 在将侧翼片接合在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上之后, 在侧翼 片断续地突出在比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上的情况下, 在与吸收性主 体的连续体一体地输送该侧翼片的过程中, 会因为出现上述侧翼片摆动等情况而导致发生 该侧翼片钩挂在输送路径附近的各种装置上等故障, 由此也可能使生产不能稳定进行。
     另外, 根据生产线的不同, 有时还在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的宽度方向的端缘位置 检测该连续体在输送时的波动量, 在该情况下, 上述的侧翼片的摆动容易造成波动量的误 检测, 不必要的非正常停止操作等可能使生产不能稳定进行。
     另外, 专利文献 2 的方法同样也存在误检测波动量的问题。详细而言, 在专利文献 2 中公开了一种在利用连接带 (fasteningtape) 使左右两侧的各侧翼片彼此暂时性地临时
     叠合而成的叠合体的状态下、 将各侧翼片接合在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上的方法, 另外, 还图 示了该叠合体的宽度与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的宽度为相同尺寸。但是, 在叠合体的宽度与 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的宽度彼此相同的情况下, 倘若上述叠合体向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接 合的接合位置在宽度方向上偏离目标位置, 则该叠合体的端缘也会突出在比吸收性主体的 连续体的宽度方向的端缘靠外侧的位置上, 结果可能将该叠合体的端缘误认为是吸收性主 体的连续体的端缘而误检测波动量。
     另外, 在专利文献 1 以及 2 的制造方法中, 如上所述由于左右两侧的各侧翼片是彼 此独立的构件, 因此作为将上述侧翼片接合在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上的处理, 必须像专利 文献 1 那样地逐次对左右两侧的侧翼片进行接合处理, 或者像专利文献 2 那样地虽然只进 行一次将该侧翼片接合在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上的接合处理, 但还需要另外进行使左右两 侧的各侧翼片彼此暂时叠合而形成上述叠合体状态的处理, 也就是说, 无论选择使用专利 文献 1 以及 2 中的哪个, 都需要进行 2 次类似于使各侧翼片重合的处理的处理, 从而使制造 工序变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以往问题而做成的,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谋求能够制造宽 度方向的拉拽强度较高的吸收性物品、 并且能够稳定地生产、 以及能够简化制造工序的吸 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主要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该吸收性物品包 括:
     吸收性主体, 其具有用于吸收液体的吸收体, 且贴在穿着者的裆部 ;
     1 对第 1 侧翼片, 它们被折叠形成在上述吸收性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上, 且能 打开成自该吸收性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缘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状 ;
     1 对第 2 侧翼片, 它们被折叠形成在上述吸收性主体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上, 且 能打开成自该吸收性主体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两端缘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状, 其特征 在于,
     该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即,
     在沿作为上述第 1 侧翼片以及上述第 2 侧翼片的基材的连续片的连续方向输送该 连续片的期间内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内侧分别折叠该连续片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 从而形成 1 对侧翼片折叠部 ;
     沿上述连续方向以规定间距对形成有上述 1 对侧翼片折叠部的上述连续片进行 切断处理, 从而产生翼片用断开片 ;
     对于由上述吸收性主体沿上述长度方向连续而成的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而言, 在 以该连续体的连续方向为输送方向输送该连续体的期间内, 使上述翼片用断开片跨越上述 输送方向上相邻的吸收性主体之间的交界位置, 并以与上述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重合的方 式将该翼片用断开片接合在该连续体上 ;
     在上述交界位置切断被接合有上述翼片用断开片的上述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 从 而将上述翼片用断开片分割为具有上述 1 对第 1 侧翼片的部分、 和具有上述 1 对第 2 侧翼 片的部分。
     另外,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 该吸收性物品包括 :
     吸收性主体, 其具有用于吸收液体的吸收体, 且贴在穿着者的裆部 ;
     1 对第 1 侧翼片, 它们被折叠形成在上述吸收性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上, 且能 打开成自该吸收性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缘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状 ;
     1 对第 2 侧翼片, 它们被折叠形成在上述吸收性主体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上, 且 能打开成自该吸收性主体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两端缘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状地折叠 形成, 其特征在于,
     该装置包括 :
     第 1 装置, 其在沿作为上述第 1 侧翼片以及第 2 侧翼片的基材的连续片的连续方 向输送该连续片的期间内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内侧分别折叠该连续片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 从而形成 1 对侧翼片折叠部 ;
     第 2 装置, 其沿上述连续方向以规定间距对形成有上述 1 对侧翼片折叠部的上述 连续片进行切断处理, 从而产生翼片用断开片 ;
     第 3 装置, 其对于由上述吸收性主体沿上述长度方向连续而成的吸收性主体的连 续体, 在以该连续体的连续方向为输送方向输送该连续体的期间内, 使上述翼片用断开片 跨越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吸收性主体之间的交界位置, 并以与上述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 重合的方式将该翼片用断开片接合在该连续体上 ; 第 4 装置, 其在上述交界位置切断被接合有上述翼片用断开片的上述吸收性主体 的连续体, 从而将上述翼片用断开片分割为具有上述 1 对第 1 侧翼片的部分、 和具有上述 1 对第 2 侧翼片的部分。
     采用本发明, 能够提供一种可以制造宽度方向的拉拽强度较高的吸收性物品、 并 且能够谋求稳定地生产以及能够简化制造工序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附图说明 图 1A 是展开状态的一次性尿布 1 的俯视图, 图 1B ~图 1D 分别是图 1A 的 B-B 剖 视图、 图 1A 的 C-C 剖视图、 图 1A 的 D-D 剖视图。
     图 2 是穿着状态的一次性尿布 1 的立体图。
     图 3A 是将第 1 以及第 2 侧翼片 21e、 25e 折叠起来的状态下的一次性尿布 1 的俯 视图, 图 3B 以及图 3C 分别是图 3A 的 B-B 剖视图以及图 3A 的 C-C 剖视图。
     图 4A 以及图 4B 分别是用于将腹侧带构件 21 以及背侧带构件 25 接合在吸收性主 体 10 上的接合区域的说明图。
     图 5 是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 1 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 6 是侧翼片折叠部 121 的折叠方式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 7 是转贴装置 60(70) 的概略侧视图。
     图 8A 以及图 8B 是第 1 以及第 2 侧翼片 21e、 25e 为双层构造的情况下的说明图, 图 8A 对应于图 1A 的 B-B 剖视图, 图 8B 对应于图 1A 的 D-D 剖视图。
     图 9 是在第 1 以及第 2 侧翼片 21e、 25e 具有圆弧状缺口部 21r、 25r 的情况下的说 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说明, 至少了解下述事项。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该吸收性物品包括 :
     吸收性主体, 其具有用于吸收液体的吸收体, 且贴在穿着者的裆部 ;
     1 对第 1 侧翼片, 它们被折叠形成在上述吸收性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上, 且能 打开成自该吸收性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缘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状 ;
     1 对第 2 侧翼片, 它们被折叠形成在上述吸收性主体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上, 且 能打开成自该吸收性主体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两端缘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状, 其特征 在于,
     该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即,
     在沿作为上述第 1 侧翼片以及第 2 侧翼片的基材的连续片的连续方向输送该连续 片的期间内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内侧分别折叠该连续片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 从而形成 1 对 侧翼片折叠部 ;
     沿上述连续方向以规定间距对形成有上述 1 对侧翼片折叠部的上述连续片进行 切断处理, 从而产生翼片用断开片 ; 对于由上述吸收性主体沿上述长度方向连续而成的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而言, 在 以该连续体的连续方向为输送方向输送该连续体的期间内, 使上述翼片用断开片跨越上述 输送方向上相邻的吸收性主体之间的交界位置, 并以与上述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重合的方 式将该翼片用断开片接合在该连续体上 ;
     在上述交界位置切断与上述翼片用断开片接合的上述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 从而 将上述翼片用断开片分割为具有上述 1 对第 1 侧翼片的部分、 和具有上述 1 对第 2 侧翼片 的部分。
     采用该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上述 1 对第 1 侧翼片是由上述连续片产生的翼 片用断开片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该 1 对第 1 侧翼片中的 2 个侧翼片都属于沿宽度方向连续 而成的单一构件。另外, 上述 1 对第 2 侧翼片也是由上述连续片产生的翼片用断开片的一 部分, 也就是说该 1 对第 2 侧翼片中的 2 个侧翼片也都属于沿宽度方向连续而成的单一构 件。
     因此, 在穿着尿布时, 无论沿宽度方向拉拽上述第 1 侧翼片和第 2 侧翼片中的哪一 个, 都能利用上述单一构件的上述翼片用断开片的宽度方向的拉拽强度来抵抗届时作用在 吸收性物品上的宽度方向的拉拽力, 结果能够提高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的拉拽强度。
     另外, 采用上述制造方法, 沿吸收性主体的宽度方向横穿该吸收性主体地配置上 述翼片用断开片。 因此, 能够确保沿宽度方向扩大翼片用断开片与吸收性主体的接合区域, 由此能够有效避免在将翼片用断开片接合在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上后输送该连续体的过 程中发生的翼片用断开片剥落等故障, 结果能够谋求稳定地生产。
     另外, 由于翼片用断开片的两端部是基于上述侧翼片折叠部折叠在宽度方向的内 侧的, 因此能够使自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向外侧突出的翼片用断开片的突出量变少或完全 没有, 由此能够减少发生翼片用断开片的两端部钩挂在输送路径附近的各种装置上等故障 的频率, 这也有利于稳定地生产。
     另外, 由于如上所述地将翼片用断开片的两端部向宽度方向的内侧折叠, 因此根
     据所选的该折叠方法的不同, 也可以使折叠后的翼片用断开片的整个宽度小于吸收性主体 的连续体的整个宽度。这样, 即使将翼片用断开片接合在吸收性主体上的接合位置在宽度 方向上稍微偏离目标位置, 翼片用断开片也不易自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 缘突出到外侧, 由此能够有效抑制在根据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的端缘位置检测波动量的情 况下发生误检测, 结果能够谋求稳定地生产。
     另外, 通过在上述连续片的状态下折叠该连续片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而形成侧翼 片折叠部。 因此, 能够利用连续折叠板装置等公知结构容易且稳定地形成侧翼片折叠部, 这 也有利于稳定地生产。
     另外, 采用上述制造方法, 能通过将上述翼片用断开片接合在吸收性主体的连续 片上, 而一次就将上述 1 对第 1 侧翼片以及上述 1 对第 2 侧翼片接合在吸收性主体的连续 片上。 因此, 能够减少用于将上述侧翼片接合在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上的接合处理的次数, 结果能够谋求简化制造工序。
     在该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 优选如下操作, 即、 在以与上述吸收性主体的连 续体重合的方式将上述翼片用断开片接合在该连续体上时, 使上述 1 对侧翼片折叠部分别 对应于上述吸收性主体的宽度方向的各端部地将上述翼片用断开片接合在上述吸收性主 体的连续体上 ; 在上述宽度方向上, 由上述 1 对侧翼片折叠部折叠而成的宽度缩减状态的 上述翼片用断开片的尺寸小于上述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的尺寸。
     采用该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能够基于上述宽度缩减状态在上述宽度方向上 可靠地使上述翼片用断开片的两端缘位于比上述吸收性主体的两端缘靠内侧的位置上。 因 此, 能够可靠地防止发生上述钩挂故障, 且能够可靠地防止误检测上述波动量。
     在该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 优选如下操作, 即、 在形成上述侧翼片折叠部的 工序、 和产生上述翼片用断开片的工序之间, 将在上述侧翼片折叠部上相互重叠的面彼此 暂时接合起来以维持上述侧翼片折叠部的折叠状态。
     采用该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能够可靠地防止在输送翼片用断开片的过程中 侧翼片折叠部翻起而摆动, 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发生侧翼片钩挂在该输送路径附近的各种 装置上等故障、 误检测上述波动量。
     在该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 优选如下操作, 即、 上述 1 对侧翼片折叠部沿宽 度方向在彼此之间空出间隔且打开时分别向与上述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相反的一侧翻起 ; 在形成上述侧翼片折叠部的工序、 和产生上述翼片用断开片的工序之间, 具有分别对应于 上述 1 对侧翼片折叠部中各个侧翼片折叠部地安装连接带的阳构件的工序 ; 上述阳构件突 出到比上述侧翼片折叠部靠上述宽度方向内侧的上述间隔的位置 ; 使上述阳构件结合在上 述翼片用断开片的部位中的面对上述间隔的部位上, 从而将上述侧翼片折叠部约束为折叠 状态。
     采用该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能够可靠地防止在输送翼片用断开片的过程中 侧翼片折叠部翻起而摆动, 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发生侧翼片钩挂在该输送路径附近的各种 装置上等故障, 且能够可靠地防止误检测上述波动量。
     在该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 优选如下操作, 即、 上述连接带包括带状的带基 材、 和固定在该带基材上的上述阳构件 ; 在使用前的上述连接带中, 位于上述 1 对侧翼片折 叠部中的 1 个折叠部上的上述带基材与位于另一个折叠部上的上述带基材形成为借助易撕线沿上述宽度方向连结而成的连结体 ; 在安装上述连接带的阳构件时, 将上述连结体架 设在上述 1 对侧翼片折叠部上且将上述连结体的两端部分别接合在上述 1 对侧翼片折叠部 上, 并且将 1 对的上述阳构件结合在上述翼片用断开片的部位中面对上述间隔的部位上。
     采用该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在上述输送过程中发生 侧翼片的钩挂故障。
     在该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 优选如下操作, 即、 上述吸收体的主要材料是吸 液性纤维 ; 上述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包括沿上述输送方向连续的背面片构件、 沿上述输送 方向间断性地配置在上述背面片构件的一面上的上述吸收体、 和覆盖上述吸收体的与上述 背面片构件相反的一侧的面地设在每个上述吸收体上的正面片构件 ; 上述背面片构件在彼 此相邻的上述吸收体彼此之间具有未配置上述正面片构件的未配置区域 ; 在以与上述吸收 性主体的连续体重合的方式将上述翼片用断开片接合在该连续体上时, 使上述翼片用断开 片覆盖 1 对正面片构件的与上述未配置区域相邻的各端缘地将该翼片用断开片接合在上 述未配置区域上。
     采用该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由于相对于背面片构件而言间断性地配置正面 片构件, 因此能够减少正面片构件的总使用量。 另外, 即使万一出现吸液性纤维自正面片构 件的上述端缘漏出的情况, 也能利用覆盖上述端缘的上述翼片用断开片接住该漏出的吸液 性纤维而将其约束在此, 由此能够有效抑制吸液性纤维漏出到吸收性主体之外。 即、 能够有 效地使吸收体的吸液性纤维留在吸收性主体的内部, 并能减少上述未配置区域所对应的正 面片构件的使用量, 结果能够降低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成本。 在该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 优选如下操作, 即、 在以与上述吸收性主体的连 续体重合的方式将上述翼片用断开片接合在该连续体上时, 覆盖上述吸收体的上述长度方 向的端部地配置上述翼片用断开片, 并且在该翼片用断开片上以从三方呈 U 字形包围上述 吸收体的上述端部的方式设定有用于将该翼片用断开片接合在上述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 上的接合区域, 从而在上述翼片用断开片上形成向上述吸收体的上述端部开口的兜部。
     采用该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上述兜部形成为阻挡部从而接住顺着正面片构 件的肌肤侧面流到上述长度方向的上述端部的排泄液。因此, 能够制造用于防止排泄液漏 出到吸收性物品外部的防漏性较高的吸收性物品。
     另外,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 该吸收性物品包括 :
     吸收性主体, 其具有用于吸收液体的吸收体, 且贴在穿着者的裆部 ;
     1 对第 1 侧翼片, 它们被折叠形成在上述吸收性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上, 且能 打开成自该吸收性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缘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状 ;
     1 对第 2 侧翼片, 它们被折叠形成在上述吸收性主体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上, 且 能打开成自该吸收性主体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两端缘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状, 其特征 在于,
     该装置包括 :
     第 1 装置, 其在沿作为上述第 1 侧翼片以及第 2 侧翼片的基材的连续片的连续方 向输送该连续片的期间内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内侧分别折叠该连续片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 从而形成 1 对侧翼片折叠部 ;
     第 2 装置, 其沿上述连续方向以规定间距对形成有上述 1 对侧翼片折叠部的上述
     连续片进行切断处理, 从而产生翼片用断开片 ;
     第 3 装置, 其对于由上述吸收性主体沿上述长度方向连续而成的吸收性主体的连 续体, 在以该连续体的连续方向为输送方向输送该连续体的期间内, 使上述翼片用断开片 跨越上述输送方向上相邻的吸收性主体之间的交界位置, 并以与上述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 重合的方式将该翼片用断开片接合在该连续体上 ;
     第 4 装置, 其在上述交界位置切断被接合有上述翼片用断开片的上述吸收性主体 的连续体, 从而将上述翼片用断开片分割为具有上述 1 对第 1 侧翼片的部分、 和具有上述 1 对第 2 侧翼片的部分。
     采用上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 能够起到与上述制造方法相同的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 例如制造一次性尿布 1。因此, 在说明 该制造方法之前先说明一次性尿布 1 的结构。
     关于一次性尿布 1
     图 1A ~图 1D、 图 2 是表示一次性尿布 1 的说明图。图 1A 是展开状态的一次性尿 布 1 的俯视图, 图 1B ~图 1D 分别是图 1A 的 B-B 剖视图、 图 1A 的 C-C 剖视图、 图 1A 的 D-D 剖视图。另外, 图 2 是穿着状态的一次性尿布 1 的立体图。 如图 1A 所示, 该尿布 1 包括贴在穿着者的裆部而用于吸收排泄液 ( 相当于液 体 ) 的吸收性主体 10、 接合在吸收性主体 10 的用于覆盖穿着者腹侧的长度方向的前端部 10a( 相当于一端部 ) 上的腹侧带构件 21、 和接合在吸收性主体 10 的用于覆盖穿着者背侧 的长度方向的后端部 10b( 相当于另一端部 ) 上的背侧带构件 25。 并且, 俯视该展开状态的 尿布 1, 其外观大致呈 H 形状。另外, 在该展开状态下, 尿布 1 的长度方向与吸收性主体 10 的长度方向一致, 并且尿布 1 的宽度方向 ( 与上述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 与吸收性主体 10 的宽度方向一致, 以下以该种状态进行说明。另外, 也将宽度方向称作左右方向。
     自该展开状态以吸收性主体 10 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 C10 为折叠位置将尿布 1 对 折, 并在该对折状态下利用适当的固定构件 30 将背侧带构件 25 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 25e、 25e 固定在吸收性主体 10 的前端部 10a 上, 则形成图 2 所示的腰身开口 1a 以及 1 对腿周开 口 1b、 1b 从而形成穿着状态的尿布 1。
     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使用面状搭扣等拆装自如的固定构件为上述固定构件 30, 由此该尿布 1 形成为所谓的开放式 ( 展开式 ) 尿布。下面, 包含该固定构件 30 在内对尿布 1 的各构成要素 10、 21、 25 进行说明。
     如图 1A ~图 1D 所示, 吸收性主体 10 包括 : 吸收体 11, 其由纸浆纤维等吸液性纤 维构成 ; 透液性的正面片构件 12, 其自穿着者的肌肤侧覆盖吸收体 11 ; 非透液性的背面片 构件 13, 其例如为双层构造, 且自非肌肤侧 ( 与正面片构件 12 相反的侧 ) 覆盖吸收体 11。 正面片构件 12 例如是无纺布。并且在本例中, 正面片构件 12 在吸收体 11 的宽度方向的各 端部处自肌肤侧延伸到非肌肤侧, 由此覆盖上述各端部地利用粘接等方式一体地接合在吸 收体 11 上。另一方面, 如图 1C 所示, 背面片构件 13 包括构成表层的外装片 14、 和粘贴在该 外装片 14 的肌肤侧面上的膜等的非透液性的防漏片 15。 然后, 利用粘接等方式将与上述正 面片构件 12 成一体的吸收体 11 接合在背面片构件 13 中的防漏片 15 上, 从而形成吸收性 主体 10。
     另外, 吸收体 11 也可以具有高吸收性聚合物。另外, 也可以在正面片构件 12 与吸 收体 11 之间插入安装有卫生纸等透液性片。
     另外, 在图 1C 的例子中, 为了在背面片构件 13 的宽度方向的各端部上形成腿周褶 裥部 (gather), 在背面片构件 13 的外装片 14 的宽度方向的各端部上沿长度方向以伸长状 态固定有橡胶线等弹性构件 16, 且分别将上述各端部翻折到宽度方向的内侧从而覆盖弹性 构件 16 以及防漏片 15 的各端部, 但本发明完全不限定于此。
     另外, 在图 1C 的例子中, 为了在吸收性主体 10 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 1 对立体 褶裥部, 将立体褶裥形成用片 17、 17 分别接合在正面片构件 12 的宽度方向的各端部上, 但 也可以不设置上述立体褶裥形成用片 17、 17。
     腹侧带构件 21 是在尿布 1 的宽度方向上较长的 1 张无纺布等的带状片, 如图 1A 以 及图 1B 所示, 沿该宽度方向横穿吸收性主体 10 的长度方向的前端部 10a 地配置该腹侧带 构件 21, 且利用热熔类粘接剂等将该腹侧带构件 21 接合在该前端部 10a 的肌肤侧面上。 并 且, 该腹侧带构件 21 的两端部 21e、 21e 自吸收性主体 10 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缘向宽度方向 的外侧突出, 由此在尿布 1 的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形成 1 对第 1 侧翼片 21e、 21e。另外, 在 使用尿布 1 之前, 上述 1 对第 1 侧翼片 21e、 21e 都处于折叠在尿布 1 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的 状态、 即并未自吸收性主体 10 的上述两端缘突出 ( 参照图 3A 以及图 3B)。因此, 在使用尿 布 1 时, 如图 1A 以及图 1B 所示, 向尿布 1 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分别翻开上述第 1 侧翼片 21e、 21e 从而使该第 1 侧翼片 21e、 21e 自上述两端缘突出。另外, 该腹侧带构件 21 相当于技术 方案中的 “具有 1 对第 1 侧翼片的部分” 。 背侧带构件 25 也是在尿布 1 的宽度方向上较长的 1 张无纺布等的带状片, 如图 1A 以及图 1C 所示, 沿该宽度方向横穿吸收性主体 10 的长度方向的后端部 10b 地配置该背侧 带构件 25, 且利用热熔类粘接剂等将该背侧带构件 25 接合在该后端部 10b 的肌肤侧面上。 并且, 该背侧带构件 25 的两端部 25e、 25e 也是自吸收性主体 10 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缘向宽 度方向的外侧突出, 由此在尿布 1 的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形成 1 对第 2 侧翼片 25e、 25e。另 外, 与上述第 1 侧翼片 21e 相同, 在使用尿布 1 之前, 上述 1 对第 2 侧翼片 25e、 25e 都处于 折叠在尿布 1 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状态、 即并未自吸收性主体 10 的上述两端缘突出 ( 参照 图 3A 以及图 3C)。因此, 在使用尿布 1 时, 如图 1A 以及图 1D 所示, 也是向尿布 1 的宽度方 向的外侧分别翻开上述第 2 侧翼片 25e、 25e 从而使该第 2 侧翼片 25e、 25e 自上述两端缘突 出。另外, 该背侧带构件 25 相当于技术方案中的 “具有 1 对第 2 侧翼片的部分” 。
     固定构件 30 如图 1A、 图 1B、 图 1D 以及图 2 所示, 包括 : 连接带 31、 31, 其分别设在 上述 1 对第 2 侧翼片 25e、 25e 的前端部上 ; 目标带 (target tape)37, 其为无纺布制, 且设 在吸收性主体 10 的前端部 10a 的非肌肤侧, 能拆装自如地与上述连接带 31、 31 结合。
     如图 1A 以及图 1D 所示, 各连接带 31、 31 分别以矩形的带状片为带基材 32, 且该 带基材 32 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固定在第 2 侧翼片 25e 的前端部上, 另一端部比第 2 侧翼片 25e 的前端部更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 并且, 在该突出的部分上固定有面状搭扣的阳构件 33, 在图 2 所示的固定状态中, 该阳构件 33 与上述目标带 37 结合。
     图 3A ~图 3C 是使用前的连接带 31 的说明图。 图 3A 是使用前的尿布 1 的俯视图, 图 3B 以及图 3C 分别是图 3A 的 B-B 剖视图以及图 3A 的 C-C 剖视图。
     如上所述, 在使用尿布 1 之前, 各第 2 侧翼片 25e、 25e 处于分别折叠在尿布 1 的宽
     度方向的内侧的状态 ( 参照图 3A ~图 3C), 由此上述 1 对第 2 侧翼片 25e、 25e 的前端部彼 此处于分别朝向尿布 1 的宽度方向的内侧同时在彼此之间空出间隔 D 地排列在宽度方向的 左右两侧的状态。另一方面, 此时刻的上述 1 对连接带 31、 31 彼此是还经由易撕线 31m 彼 此相连结 ( 相连 ) 的构件, 上述连接带 31 的连结体 31j 架设在上述 1 对第 2 侧翼片 25e、 25e 的前端部即折叠部 121、 121 上并与该折叠部 121、 121 接合。
     因此, 在使用尿布 1 时, 首先撕断上述易撕线 31m 而将上述连结体 31j 分割成 1 对 连接带 31、 31, 然后连同第 2 侧翼片 25e 一起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翻开各连接带 31, 由此各连 接带 31 形成为图 1A 以及图 1D 所示的向尿布 1 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可固定状态。
     然后, 在将该尿布 1 穿在穿着者身上时, 一边利用上述 1 对第 2 侧翼片 25e、 25e 或 上述 1 对连接带 31、 31 向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拉拽尿布 1 一边如图 2 所示使连接带 31、 31 与目标带 37 结合而将连接带 31、 31 固定在该目标带 37 上, 这里, 上述第 2 侧翼片 25e、 25e 均是背侧带构件 25 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该 1 对第 2 侧翼片 25e、 25e 都属于沿宽度方向连续 的相同的无纺布。因此, 能够利用相同的无纺布即背侧带构件 25 本身的宽度方向的拉拽强 度有效抵抗在穿着尿布时作用在尿布 1 上的宽度方向的拉拽力, 结果能够不会出现尿布 1 意外分解等情况地快速穿着尿布 1。
     另外, 将上述第 2 侧翼片 25e、 25e 作为一部分设置的背侧带构件 25 沿吸收性主体 10 的宽度方向横穿吸收性主体 10 地配置, 由此能够遍布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地较大地确 保背侧带构件 25 与吸收性主体 10 接合的接合区域 ( 例如参照图 4A 以及图 4B 的剖面线区 域 )。因此, 能够提高吸收性主体 10 与背侧带构件 25 的接合强度, 结果能够体现出较高的 耐久性。
     附带说明一下, 关于用于将上述腹侧带构件 21 以及背侧带构件 25 接合在吸收性 主体 10 上的接合区域, 如图 4A 中剖面线所示, 将腹侧带构件 21 与吸收性主体 10 重叠的区 域的大致整个表面视为接合区域, 且也能将背侧带构件 25 与吸收性主体 10 重叠的区域的 大致整个接合面视为接合区域, 还可以进行下述那样的设计。
     图 4B 是用剖面线表示该接合区域的展开状态的尿布 1 的俯视图。如图 4B 所示, 分别自肌肤侧覆盖吸收体 11 的长度方向的各端部 11a、 11b 地配置腹侧带构件 21 以及背侧 带构件 25, 分别在腹侧带构件 21 以及背侧带构件 25 上, 以从三方呈 U 字形包围所对应的吸 收体 11 的端部 11a、 11b 的方式设定用于与吸收性主体 10 接合的接合区域 ( 参照图 4B 中 的剖面线区域 )。 由此, 能接近或离开吸收性主体 10 地构成腹侧带构件 21 的宽度方向的中 央部 21c 以及背侧带构件 25 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 25c, 也就是说上述中央部 21c、 25c 作为 朝向所对应的吸收体 11 的各端部 11a、 11b 一侧开口的兜部而发挥功能。因此, 对于能顺着 正面片构件 12 的肌肤侧面沿尿布 1 的长度方向流到外侧的排泄液, 上述兜部形成为阻挡部 从而能够有效地接住该排泄液, 也就是说该尿布 1 具有优异的对排泄液的防漏性。
     关于一次性尿布 1 的制造方法
     图 5 是该尿布 1 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利用所谓的 “纵向流动法” 制造该尿布 1。 在该纵向流动法中, 在使尿布 1 的长度方向与输送方向一致的状态下沿上述输送方向以规 定间距 P1 输送尿布 1 的半成品的期间内, 在各半成品上依次进行尿布 1 的构成零件的接 合、 加工等操作从而制造尿布 1。 另外, 在此由于一般尿布 1 的长度方向如图 1A 所示是与吸 收性主体 10 的长度方向一致的, 因此也能将该 “纵向流动法” 换成下述表述。即、 也能将纵向流动法表述为, “在多个吸收性主体 10 沿其长度方向连续而成的连续体 110 的状态下, 以 该连续体 110 的连续方向作为输送方向输送该多个吸收性主体 10 的期间内、 在该吸收性主 体 10 的连续体 110 上进行尿布 1 的构成零件的接合、 加工等作业从而制造尿布 1 的方法” 。
     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在上述纵向流动法中包括下述工序 (1) ~ (4), 且经过该 工序 (1) ~ (4) 制成上述尿布 1。
     (1) 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的产生、 输送工序, 用以产生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 续体 110 并连续输送该连续体 110 ;
     (2) 连接带 31 的连结体 31j 的连续体 131 的产生工序 ;
     (3) 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的产生· 接合工序, 用以产生还未被分割成腹侧带构件 21 和背侧带构件 25 的状态的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相当于 “翼片用断开片” ) 然后将该带构件 中间零件 20 接合在上述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上 ;
     (4) 分割工序, 用于以尿布 1 的产品间距 P 1 切断接合有上述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的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从而将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分割成腹侧带构件 21 和背侧带 构件 25。
     下面, 说明各工序 (1) ~ (4)。
     (1) 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的产生·输送工序
     在本工序中, 产生由多个吸收性主体 10 沿其长度方向连续而成的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然后将所产生的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的连续方向作为输送方向输送 该连续体 110。
     详细而言, 首先如图 5 中的上部分所示, 利用未图示的吸气式输送机 (suction convey, 真空输送机 (vacuum convey)) 将背面片构件 13 的连续体 113 的连续方向作为输送 方向输送该连续体 113。另外此时, 背面片构件 13 中的外装片 14 是沿输送方向连续的片, 而防漏片 15 处于以产品间距 P1 间断性地配置在外装片 14 上的单片状态。另外, 在该时刻 时, 橡胶线等弹性构件 16 以已经伸长了的状态沿上述连续方向被配置固定在外装片 14 的 宽度方向的各端部上, 并且该各端部处于翻折在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状态。另外, 在图 5 中, 为了防止图中内容错综混乱, 并未表示上述弹性构件 16、 外装片 14 的翻折等。
     接下来, 对应于各防漏片 15 地载置并接合吸收体 11。另外, 在该载置时刻的吸收 体 11 中, 已经形成为该吸收体 11 的肌肤侧面、 宽度方向的各端部被上述正面片构件 12 覆 盖的状态。
     例如利用转贴装置 ( 未图示 ) 将该吸收体 11 载置以及接合在上述背面片构件 13 的连续体 113 上。转贴装置配置在背面片构件 13 的连续体 113 的输送路径上, 且具有绕周 向旋转的旋转滚筒。在旋转滚筒的外周面上设有多个吸附部, 在各吸附部上分别吸附保持 有与正面片构件 12 一体的吸收体 11。在使吸收体 11 通过背面片构件 13 的输送路径时, 利 用旋转滚筒的旋转, 将该吸收体 11 交接到背面片构件 13 上。另外, 在该交接时刻之前, 在 吸收体 11 以及背面片构件 13 中的至少一方上涂敷热熔类粘接剂等。因此, 能够利用上述 的交接操作将吸收体 11 接合在背面片构件 13 上。
     附带说明一下, 与上述吸收体 11 的间断式配置方式相伴地在背面片构件 13 的连 续体 113 上的沿输送方向彼此相邻的吸收体 11、 11 之间形成未配置正面片构件 12 的未配 置区域 An, 通过形成该未配置区域 An, 能够谋求减少正面片构件 12 的材料使用量。然后, 最后在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的宽度方向的各端部上形成立体褶裥 部。即、 以从上方 ( 肌肤侧 ) 覆盖被输送中的背面片构件 13 的连续体 113 的宽度方向的 各端部以及正面片构件 12 的宽度方向的各端部的方式, 连续地供给立体褶裥形成用片 17、 17, 而将该立体褶裥形成用片 17、 17 分别接合上述连续体 110 的在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
     (2) 连接带 31 的连结体 31j 的连续体 131 的产生工序
     如图 5 的下部分所示, 本工序的生产线是与上述的 “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的产生·输送工序” 不同的系统。在本工序中, 产生连接带 31 的连结体 31j 的连续体 131。 另外, 连接带 31 的连结体 31j 的连续体 131 是指, 由图 3A 中的连接带 31 的连结体 31j 沿 该连结体 31j 的宽度方向 ( 与上述连结体 31j 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 连续而成的构件, 即反言之, 若沿图 5 中的该连续体 131 的连续方向以规定间距 L31j 切断该连续体 131, 则能 够获得上述图 3A 中的连接带 31 的连结体 31j。
     如下所述地产生上述的连接带 31 的连结体 31j 的连续体 131。首先如图 5 中的 下部分所示, 作为连接带 31 的上述带基材 32 的卷材, 自卷轴 (reel) 装置等陆续放出宽度 为该带基材 32 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 2 倍的连续片 132, 且沿该连续片 132 的连续方向输送 该连续片 132。另外, 自卷轴装置等分别陆续放出 1 对面状搭扣的阳构件 33 的连续体 133、 133 而沿该连续体 133、 133 的连续方向输送该连续体 133、 133。然后, 彼此平行地使连续片 132 的连续方向和 1 对面状搭扣的阳构件 33 的连续体 133、 133 的连续方向一致, 并且在连 续片 132 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之上沿上述宽度方向排列配置上述 1 对面状搭扣的阳构件 33 的连续体 133、 133, 利用粘接、 熔融接合等方法将上述连续体 133、 133 接合在该中央部上。 然后, 在连续片 132 上的面状搭扣的阳构件 33、 33 彼此之间的部位上设置易撕线 31m( 图 5 中未图示 ), 由此产生连接带 31 的连结体 31j 的连续体 131。
     (3) 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的产生·接合工序
     如图 5 中的中间部分所示, 本工序的生产线是与上述的 “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的产生·输送工序” 以及 “连接带 31 的连结体 31j 的连续体 131 的产生工序” 不同的 系统。
     在本工序中, 产生还未被分割成腹侧带构件 21 和背侧带构件 25 的状态的带构件 中间零件 20, 然后将该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接合在利用上述 “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的产生·输送工序” 产生、 输送中的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上。
     详细而言, 首先, 作为该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的卷材, 自卷轴装置等连续地陆续放 出无纺布等的连续片 120。然后, 在沿被陆续放出的连续片 120 的连续方向输送该连续片 120 的期间内, 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内侧分别折叠连续片 120 的宽度方向的各端部, 从而形成 1 对折叠部 121、 121。另外, 上述折叠部 121、 121 之后形成为上述第 1 侧翼片 21e、 21e 以及 第 2 侧翼片 25e、 25e。在以下的说明中, 也将该折叠部 121 称作侧翼片折叠部 121。
     这里, 作为其折叠方式, 可以采用图 5 中的例子 ( 也就是图 3B、 图 3C 中的例子 ) 所 示的只翻折 1 次的 V 字形折叠, 也可以如图 6 中剖视图所示, 作为翻折多次 ( 奇数次 ) 的一 个例子, 采用翻折 3 次的 M 字形折叠。但是, 优选如图 5 所示, 在由侧翼片折叠部 121、 121 折叠而成的宽度缩减状态下, 使其连续片 120 的宽度尺寸 W20 小于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的宽度尺寸 W10, 在本例中如上所述地设置尺寸。另外, 其作用效果见后述。
     例如利用未图示的连续折叠板装置 ( 相当于第 1 装置 ) 连续进行该连续片 120 的各端部的折叠处理。连续折叠板装置配置在连续片 120 的输送路径上。并且, 连续折叠板 装置具有引导板, 该引导板为了折叠上述各端部而随着连续片 120 的输送的进行, 逐渐将 上述各端部引导到宽度方向的内侧。
     接着, 如图 5 的下部分所示, 沿自上述生产线连续供给的连接带 31 的连结体 31j 的连续体 131 的连续方向以规定间距 L31j 切断该连续体 131, 从而产生连接带 31 的连结体 31j。然后, 沿上述连续片 120 的连续方向以规定的供给间距 P31j 供给该连接带 31 的连结 体 31j, 且如图 5 中的中间部分所示, 将该连结体 31j 架设在朝向连续片 120 的宽度方向的 内侧的侧翼片折叠部 121、 121 的前端部彼此之上, 并且利用热熔类粘接剂等分别将连接带 31 的连结体 31j 的两端部接合在上述前端部上。
     另外此时, 各侧翼片折叠部 121、 121 的前端部彼此处于在两者之间具有间隔 D 的 状态。另外, 设在连接带 31 的连结体 31j 的中央部的上述 1 对面状搭扣的阳构件 33、 33 位 于该间隔 D 中, 由此, 上述 1 对面状搭扣的阳构件 33、 33 经由上述间隔 D 面对连续片 120 的 中央部 120c。因此, 该面状搭扣的阳构件 33、 33 结合在连续片 120 的上述中央部 120c 上, 由此, 在之后的输送过程中, 侧翼片折叠部 121、 121 不会不必要地翻起、 也就是说能够可靠 地将该侧翼片折叠部 121、 121 维持成折叠状态。 另外, 将上述连接带 31 的连结体 31j 的供给间距 P31j 与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的在 尿布 1 的长度方向的长度 L20 设为相同值, 另外, 上述连接带 31 的连结体 31j 接合在上述 连续片 120 上的相当于背侧带构件 25 的部位上。
     例如利用转贴装置 60 如上述那样地间断性地将连结体 31j 供给以及接合在上述 连续片 120 上。图 7 是该转贴装置 60 的概略侧视图。
     转贴装置 60 具有以基本与连续片 120 的输送速度 V120 相同的圆周速度 V61 旋转 的旋转滚筒 61, 在旋转滚筒 61 的外周面 61a 上设有能吸附和释放连接带 31 的连结体 31j 的吸附部。另外, 与该外周面 61a 相对地配置有刀辊 63。
     以比旋转滚筒 61 的圆周速度 V61 慢的供给速度 V131 向旋转滚筒 61 与刀辊 63 之 间的间隙输送连接带 31 的连结体 31j 的连续体 131。由此, 基本上一边使该连续体 131 向 落后的方向相对于旋转滚筒 61 的外周面 61a 滑动一边输送该连续体 131, 当正好输送了相 当于连接带 31 的连结体 31j 的宽度方向的尺寸 L31j 的量的该连续体 131 时, 在该时刻利 用刀辊 63 切断该连续体 131 的前端部。然后, 将被切下的前端部作为连接带 31 的连结体 31j 吸附保持在旋转滚筒 61 的外周面 61a 上, 而使该前端部与旋转滚筒 61 一体旋转, 然后 将该前端部间断性地输送到以与旋转滚筒 61 的外周面 61a 相对的状态输送的上述连续片 120 上, 空出上述供给间距 P31j 地将该前端部接合在该连续片 120 上。
     然后如图 5 中的中间部分所示, 接合有该连接带 31 的连结体 31j 的连续片 120 沿 其连续方向, 以与上述供给间距 P31j 相同的间距 ( 也就是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的上述长度 L20) 被切断, 由此产生由腹侧带构件 21 和背侧带构件 25 连续而成的上述带构件中间零件 20。然后, 如图 5 的上部分所示, 利用热熔类粘接剂等将该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接合在吸收 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上。另外, 在进行该接合操作时, 跨越输送方向上相邻的吸收性主 体 10、 10 之间的交界位置 BP1 地, 对各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进行对位。更详细而言, 以使吸 收性主体 10 的上述交界位置 BP1、 和腹侧带构件 21 与背侧带构件 25 的交界位置 BP2 对齐 的方式, 将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与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重合并接合在该连续体 110
     上。由此, 在之后的 “分割工序” 中, 在以产品间距 P1 切断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时, 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也因该切断操作而与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一起沿宽度方向被分 割, 由此, 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被分割成腹侧带构件 21 和背侧带构件 25。
     但是, 如上所述, 正面片构件 12 与吸收体 11 形成为一体, 因此与吸收体 11 同样, 该正面片构件 12 也是沿输送方向间断性地配置在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上, 由此如 图 5 中的上部分所示, 在沿输送方向彼此相邻的 1 对正面片构件 12、 12 的彼此之间形成未 配置正面片构件 12 的未配置区域 An。 因此, 吸收体 11 的纸浆纤维、 高吸收性聚合物等有可 能自正面片构件 12 的输送方向的端缘 12e 漏出到外部。在这一点上, 为了防止发生该种情 况, 在进行将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接合在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上的上述操作时, 在该 连续体 110 上, 使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覆盖与上述未配置区域 An 相邻的 1 对正面片构件 12 的各端缘 12e、 12e 地配置该中间零件 20。由此, 即使万一出现了纸浆纤维等自正面片构件 12 的上述端缘 12e 漏出的情况, 也能利用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在尿布 1 形成为产品的状态 下, 为腹侧带构件 21 以及背侧带构件 25) 快速地接住该漏出的纸浆纤维等而将该纸浆纤维 等约束在此, 由此能够有效抑制纸浆纤维等漏出到尿布 1 的外部。
     例如使用与已经在图 7 中说明了的转贴装置 60 大致相同结构的转贴装置 70( 相 当于第 2 装置以及第 3 装置 ) 进行利用切断操作产生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以及将该零件 20 间断性地供给到并接合在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上的上述处理。 即、 如图 7 所示, 转贴 装置 70 具有以与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的输送速度 V 110 大致相同的圆周速度 V71 旋转的旋转滚筒 71, 在旋转滚筒 71 的外周面 71a 上设有能吸附和释放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的吸附部。另外, 与该外周面 71a 相对地配置有刀辊 73。
     以比旋转滚筒 71 的圆周速度 V71 慢的供给速度 V120 向旋转滚筒 71 与刀辊 73 之 间的间隙输送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的连续体 120。由此, 基本上一边使该连续体 120 向落后 的方向相对于旋转滚筒 71 的外周面 71a 滑动, 一边输送该连续体 120, 当正好输送了相当 于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的上述长度 L20 的量的该连续体 120 时, 在该时刻利用刀辊 73 切断 该连续体 120 的前端部。然后, 将被切断的前端部作为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吸附保持在旋转 滚筒 71 的外周面 71a 上, 而使该前端部与旋转滚筒 71 一体旋转, 然后将该前端部间断性地 输送到以与旋转滚筒 71 的外周面 71a 相对的状态输送的上述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上, 空出上述产品间距 P1 地将该前端部接合在该连续体 110 上。
     附带说明一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 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的宽度方向的两 端部 21e(25e)、 21e(25e) 基于侧翼片折叠部 121 折叠在宽度方向的内侧, 并且如上所述, 在 折叠状态下的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的宽度尺寸 W20 小于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的宽度 尺寸 W10( 参照图 5 的上部分 )。因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 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自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量完全消失, 由此, 在沿上述输送方向输送 接合有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的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时, 能够有效防止出现带构件中 间零件 20 的两端部 21e(25e)、 21e(25e) 钩挂在输送路径附近的各种装置上等故障。
     另外, 如上所述, 由于折叠后的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的整个宽度 W20 小于吸收性主 体 10 的连续体 110 的整个宽度 W10, 因此即使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向吸收性主体 10 上的接 合位置沿宽度方向稍微偏离目标位置, 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也不易自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 体 110 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缘向外侧突出。因此, 在根据该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的上述端缘位置检测在接合了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之后的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的波动量 时, 能够有效抑制发生误检测。
     另外, 如上所述, 利用连接带 31 的连结体 31j 来约束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上的 1 对侧翼片折叠部 121、 121, 使其不会翻起, 也就是将该侧翼片折叠部 121、 121 维持成折叠状 态。因此, 在将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接合在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上后输送该连续体 110 的过程中, 能够可靠地防止上述侧翼片折叠部 121、 121 翻起而摆动。
     另外, 为了更可靠地维持上述折叠状态, 此外也可以将在侧翼片折叠部 121 上彼 此相对地重叠的面彼此暂时接合起来。这里, 暂时接合是指以之后使上述面彼此分离而进 行使用为前提是的接合, 也就是指, 以在之后使用该侧翼片折叠部 121 时不会影响侧翼片 折叠部 121 作为侧翼片 21e、 25e 的功能地易于分开的程度进行接合。作为该接合强度的一 个例子, 可以为 0.1 ~ 0.4N/25mm, 优选为 0.2N/25mm。
     例如使用外周面彼此相对地配置的压纹辊 (emboss roll) 和平滑辊进行上述暂时 接合处理。 即、 在压纹辊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多个岛状的压纹凸部, 在压纹辊和平滑辊各自旋 转的期间内, 使上述连续片 120 经过上述辊之间的间隙, 届时侧翼片折叠部 121 被夹压在压 纹辊的压纹凸部与平滑辊的平滑的外周面之间的局部位置上, 由此对被夹压的部分进行压 实、 熔融接合等操作而将侧翼片折叠部 121 暂时接合起来。
     作为该暂时接合的处理时机, 优选在连续片 120 还未被分割成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时进行该暂时接合处理。这是因为, 在连续片 120 被切断成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后的单片状 态下, 难以将该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引导到压纹辊与平滑辊之间的间隙中。另外, 更优选在 将连接带 31 的连结体 31j 接合在连续片 120 上之前进行上述暂时接合处理, 这样也易于将 连接带 31 的连结体 31j 接合在侧翼片折叠部 121 上。
     附带说明一下, 只要能进行该暂时接合处理即可, 也可以不利用连接带 31 的连结 体 31j 约束侧翼片折叠部 121 的折叠状态。
     (4) 分割工序
     如图 5 的上部分所示, 在本工序中, 在沿输送方向输送接合有上述带构件中间零 件 20 的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的过程中, 隔尿布 1 的产品间距 P1 切断该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由此制成尿布 1。另外, 如上所述, 该切断操作同时也将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分割成腹侧带构件 21 和背侧带构件 25。此时, 背侧带构件 25 附属于前一个吸收性主体 10, 腹侧带构件 21 附属于后一个吸收性主体 10。例如利用配置在吸收性主体 10 的连续体 110 的输送路径的规定位置上的未图示的刀辊 ( 相当于第 4 装置 ) 进行上述切断处理。
     但是, 如上所述, 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也同时被以上述的空出产品间距 P1 进行的切 断处理分割成腹侧带构件 21 和背侧带构件 25。并且在该分割状态下, 背侧带构件 25 的侧 翼片折叠部 121 被连接带 31 的连结体 31j 以不会翻起的方式约束着, 但在腹侧带构件 21 的侧翼片折叠部 121 处没有连接带 31 的连结体 31j, 因此无法利用该连结体 31j 约束该侧 翼片折叠部 121。
     因此, 优选至少在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上的相当于腹侧带构件 21 的侧翼片折叠部 121 的部位上进行上述的侧翼片折叠部 121 的暂时接合处理。这样, 在隔上述产品间距 P1 切断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后, 在具有沿尿布 1 的长度方向输送该尿布 1 的工序的情况下, 也 能够防止由腹侧带构件 21 的侧翼片折叠部 121 摆动导致产生的故障于未然。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也可以如下 那样地变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如图 1B 以及图 1D 所示, 第 1 侧翼片 21e、 21e 以及第 2 侧翼片 25e、 25e 是由 1 张无纺布构成的单层结构, 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宽度方 向的端部 21e、 25e 翻折在宽度方向的内侧、 并以该翻折状态固定该端部 21e、 25e, 从而能设 置多层侧翼片而增加侧翼片的厚度。图 8A 以及图 8B 表示该操作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另 外, 图 8A 以及图 8B 分别对应于图 1A 中的 B-B 线剖视图以及 D-D 线剖视图。在本例中, 将 腹侧带构件 21 的端部 21e 以及背侧带构件 25 的端部 25e 各翻折 1 次而将该端部 21e、 25e 固定成双层结构。这样, 能够缓和在第 1 侧翼片 21e 以及第 2 侧翼片 25e 厚度薄的情况下 可能产生的对穿着者肌肤的不良接触, 从而能够减轻穿着者的肌肤压力。 另外, 通过翻折上 述端部以防止可能残留在侧翼片 21e、 25e 端部上的切割面直接抵接穿着者的肌肤, 因此能 够进一部减轻肌肤压力。
     另外, 优选在进行用于形成双层结构的上述翻折操作时, 使翻折前的第 2 侧翼片 25e 的宽度方向的各端缘 E1、 E1 在被图 8B 那样地翻折之后, 位于吸收性主体 10 与背侧带构 件 25 的接合区域 Aa 的宽度方向的内侧地固定上述各端缘 E1、 E1。这样, 基本上将第 2 侧 翼片 25e 上的未与吸收性主体 10 接合的所有部分形成为双层构造, 也就是说, 能够消除第 2 侧翼片 25e 上的只用 1 张材料构成的部分。结果, 能够提高第 2 侧翼片 25e 的强度。另 外, 有时也可以与该强度的上升量相对应地减少背侧带构件 25 的单位面积重量, 在该情况 下能够降低成本。图 8A 中的第 1 侧翼片 21e 也同理。
     另外, 在例如上述的 “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的产生·接合工序” 中, 形成侧翼片折叠 部 121 之前, 例如利用连续折叠板装置进行用于将第 1 侧翼片 21e 以及第 2 侧翼片 25e 形 成为多层的上述翻折处理, 在分别翻折了连续片 120 的两端部之后, 采用粘接、 熔接等方法 将连续片 120 固定为该翻折状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如图 1A 所示, 第 1 以及第 2 侧翼片 21e、 25e 都大致为矩形形 状, 但本发明完全不限定于此。例如, 为了具有良好的向穿着者的腿的合身性, 也可以在第 1 以及第 2 侧翼片 21e、 25e 上如图 9 所示呈圆弧状地切割作为图 2 的腿周开口 1b、 1b 的部 位。例如在上述 “带构件中间零件 20 的产生·接合工序” 中, 在折叠连续片 120 的宽度方 向的端部之前进行用于形成该圆弧状切口部 21r、 25r 的圆弧切割 (round cut) 处理。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pdf(2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谋求能够制造宽度方向的拉拽强度较高的吸收性物品、并且能够稳定地生产以及能够简化制造工序。该吸收性物品包括:吸收性主体;设在吸收性主体长度方向一端部的1对第1侧翼片;设在吸收性主体长度方向另一端部的1对第2侧翼片。该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在输送连续片的期间内,向上述宽度方向内侧折叠该连续片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沿上述连续方向以规定间距切断连续片从而产生翼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