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pdf

上传人:1520****312 文档编号:344114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29.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171308.1

申请日:

2009.08.21

公开号:

CN101669494A

公开日:

2010.03.17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01N 47/12申请公布日:20100317|||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A01N 47/12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成都皇牌作物科学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陕西皇牌作物科技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611130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海峡科技园388号孵化楼6-6室变更后权利人:714000 陕西省渭南高新区朝阳大街西段登记生效日:20130225|||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N 47/12申请日:20090821|||公开

IPC分类号:

A01N47/12; A01N43/707; A01N41/02; A01N41/08; A01P7/04

主分类号:

A01N47/12

申请人:

成都皇牌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发明人:

盛广为; 桂艳男; 左泽军; 曹明章; 孔 建

地址:

611130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海峡科技园388号孵化楼6-6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由第一活性成分吡蚜酮与第二活性成分沙蚕毒素类农药中的一种复配而成,吡蚜酮与沙蚕毒素类农药的重量比为1∶60-10∶1。本发明的复配农药组合物对稻飞虱、水稻螟虫等害虫的活性超出了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且能解决吡蚜酮速效性差的问题,可用于水稻、果树、棉花、蔬菜等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虫、鳞翅目害虫的防治,不仅降低亩用药量,同时可延缓抗性的产生。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含有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中活性成分为吡蚜酮和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杀虫单、杀虫双、杀螟丹、杀虫安中的一种,吡蚜酮与沙蚕毒素类杀虫剂的质量分数比为1∶60-10∶1。

2、
  根据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中吡蚜酮与沙蚕毒素类杀虫剂的质量分数比优选为1∶16-4∶1。

3、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组合物中活性组分总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99%,其余为辅助成分。

4、
  根据权利要求3,其特征在于组合物的剂型是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微乳剂、水乳剂、悬浮剂。

5、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含有吡蚜酮农药组合物用于水稻、果树、蔬菜等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虫、鳞翅目害虫的防治。

说明书

一种含有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药组合物,尤其是含有吡蚜酮的杀虫组合物。
背景技术
吡蚜酮,英文通用名称pymetrozine,作用机理为成虫和若虫接触药剂后,产生口针阻塞效应,停止取食为害,饥饿致死。持效期长,可防治大部分同翅目害虫,尤其是蚜科、粉虱科、叶蝉科及飞虱科害虫,适用于蔬菜、水稻、棉花、果树及多种大田作物。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单独使用吡蚜酮速效性较差,害虫易产生抗性。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是一类仿生性的杀虫剂,沙蚕毒素类杀虫剂的主要品种有:杀螟丹、杀虫双、杀虫单、杀虫安、杀虫磺、杀虫环、多噻烷等。具有对人畜比较安全,易于降解,持效期较长,杀虫机理特殊,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沙蚕毒素类杀虫剂对害虫具有内吸、触杀、胃毒等多重作用,主要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尤其对水稻螟虫具有较好防效。但由于使用多年,目前水稻螟虫和纵卷叶螟对该类药剂抗性较强,单独使用效果很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协同增效作用,对害虫既有一定持续效果、又有较好速效,不易产生抗药性的含有吡蚜酮的杀虫剂组合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含有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由第一活性成分吡蚜酮和第二活性成分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杀虫单、杀虫双、杀螟丹、杀虫安中的一种复配而成,吡蚜酮与沙蚕毒素类农药的重量比为1∶60-10∶1。本发明组合物有效成分可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添加辅助成分配制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剂型的制剂,较好的剂型包括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微乳剂、水乳剂、悬浮剂。
本发明组合物中可以使用的辅助成分包括溶剂、助溶剂、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稳定剂、防冻剂、增稠剂、pH调节剂、渗透剂等及其它有益于活性成分在贮存和使用中稳定以及药效发挥的已知物质,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剂型通过简单试验确定。
适用于本发明组合物的助溶剂包括甲醇、乙醇、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N-甲基吡咯烷酮、环己酮、烷基溶纤剂、甲苯、二甲苯、苯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适用于本发明组合物的表面活性剂包括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蓖麻油环氧乙烷加成物、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组合使用,优选表面活性剂是市售乳化剂11号、乳化剂12号、农乳33号、农乳34号、农乳36号、农乳500号、农乳600号、农乳700号、农乳1600号以及OP系列、BY系列、NP系列商品乳化剂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适用于本发明组合物的助表面活性剂包括正丁醇、正戊醇、异戊醇、正丙醇、异丙醇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适用于本发明组合物的抗冻剂包括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异丙醇、尿素、一缩二乙二醇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适用于本发明组合物的渗透剂包括磺酸琥珀酸二烷酯、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桉叶油、月桂氮酮、噻酮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适用于本发明组合物的增稠剂包括羧甲基纤维素钠、羧甲基淀粉钠、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适用于本发明组合物的水包括自来水、天然水、去离子水、蒸馏水等。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组合物中吡蚜酮与沙蚕毒素类杀虫剂的质量分数比优选为1∶16-4∶1。
本发明组合物可用于水稻、果树、蔬菜等作物多种害虫的防治。
本发明益处在于,和单剂相比具有显著增效作用,从而降低用药成本,且可以扩大杀虫范围,为水稻、果树、蔬菜等的生产提供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书为准。
一、制剂加工配方实施例
实施例1 34%吡蚜酮.杀虫安可湿性粉剂
常规工艺制成,吡蚜酮2%,杀虫安32%,十二烷基硫酸钠2%,木质素磺酸钠3%,亚甲基双萘磺酸钠2%,轻质碳酸钙补至100%。
本实施例中吡蚜酮和杀虫安的重量比例可以在1∶16-4∶1之间变化,两者的重量百分含量可以在1-99%之间变化,使用助剂的配比也随之作相应调整,形成新的实施例。
还可以将杀虫安替换成杀螟丹、杀虫双、杀虫单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2 72%吡蚜酮.杀虫单水分散粒剂
常规工艺制成,其中吡蚜酮8%,杀虫单64%,十二烷基硫酸钠5%,亚甲基双萘磺酸钠3%,木质素磺酸钠12%,聚乙烯吡咯烷酮5%,高岭土补至100%。
本实施例中吡蚜酮和杀虫单的重量比例可以在1∶16-4∶1之间变化,两者的重量百分含量可以在1-99%之间变化,使用助剂的配比也随之作相应调整,形成新的实施例。
还可以将杀虫单替换成杀螟丹、杀虫双、杀虫安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3 5%吡蚜酮.杀虫双微乳剂
常规工艺制成,吡蚜酮1%,杀虫双4%,十二烷基苯磺酸钙盐7%,1602#磷酸酯9%,农乳700#4%,N-甲基吡咯烷酮5%,异丙醇7%,甲苯11%,水补至100%。
本实施例中吡蚜酮和杀虫双的重量比例可以在1∶16-4∶1之间变化,两者的重量百分含量可以在1-99%之间变化,使用助剂的配比也随之作相应调整,形成新的实施例。
还可以将杀虫双替换成杀螟丹、杀虫单、杀虫安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4 24%吡蚜酮.杀螟丹水乳剂
常规工艺制成,吡蚜酮8%,杀螟丹16%,乳化剂1602#磷酸酯4%,乳化剂NP-10磷酸酯2%;黄原胶0.2%,N-甲基吡咯烷酮10%,甲苯5%,水补至100%。
本实施例中吡蚜酮和杀螟丹的重量比例可以在1∶16-4∶1之间变化,两者的重量百分含量可以在1-99%之间变化,使用助剂的配比也随之作相应调整,形成新的实施例。
还可以将杀螟丹替换成杀虫双、杀虫单、杀虫安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5 50%吡蚜酮·杀虫双悬浮剂
常规工艺制成,其中吡蚜酮25%,杀虫双25%,黄原胶1.0%,苯乙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2%,硅酸镁铝5%,丙二醇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0.5%,水补至100%。
本实施例中吡蚜酮和杀虫双的重量比例可以在1∶16-4∶1之间变化,两者的重量百分含量可以在1-99%之间变化,使用助剂的配比也随之作相应调整,形成新的实施例。
还可以将杀虫双替换成杀螟丹、杀虫单、杀虫安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6 25%吡蚜酮·杀虫单可湿性粉剂
常规工艺制成,其中吡蚜酮20%,杀虫单5%,十二烷基硫酸钠2%,木质素磺酸钠30%亚甲基双萘磺酸钠2%,轻质碳酸钙补至100%。
本实施例中吡蚜酮和杀虫单的重量比例可以在1∶16-4∶1之间变化,两者的重量百分含量可以在1-99%之间变化,使用助剂的配比也随之作相应调整,形成新的实施例。
还可以将杀虫单替换成杀螟丹、杀虫双、杀虫安形成新的实施例。
二、生物活性测定和药效试验例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一),生物活性测定
生物测定实例:
1、对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测定方法
试验药剂98%吡蚜酮采用江苏安邦电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原药,98%杀螟丹原药和95%杀虫单原药是采自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11-2008》将原药用有机溶剂丙酮配制成母液后,用0.1%的土温-80水溶液按等比的方法配置5个系列质量浓度。试虫为室内饲养、生理状态一致的稻飞虱3龄若虫。选取实验室培养的健壮一致的分蘖期水稻苗,连根挖起,洗净,剪成10cm长带根稻茎,于阴凉处晾至表面无水,将稻茎在配置好的药剂中浸渍30s,取出晾干,用脱脂棉包住根部保湿,外包保鲜膜,置于试管中,每试管3株。每处理4个重复,并设不含药剂的处理做空白对照。用吸虫器将试虫移入试管中,每试管15头,管口用纱布罩住。处理后的试虫置于温度(25±1)℃、相对湿度60%~80%,光照周期为L∶D=(16∶8)h条件下饲养和观察。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试虫的活性。
2、对水稻二化螟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1-2006》将吡蚜酮和杀螟丹原药用丙酮溶解并稀释,根据预备试验,按照等比的方法设置5个系列质量浓度。用毛笔选取龄期整齐一致的置于培养皿中,将试虫逐头用微量点滴器进行点滴处理,点滴位置在虫体前胸背板上,每头点滴药剂1.0uL,将点滴处理后的试虫移至正常条件下饲养。每处理4次重复,每重复不少于10头试虫。并设不含药剂的对应的有机溶剂的处理作为对照,处理后24小时观察调查害虫死亡情况。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依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试虫的活性。
3、联合毒力评价方法
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AT1=SM×100]]>
式中:
AT1---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杀虫剂的L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昆剂的L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TTI=TIA×PA+TIB×PB
式中: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TIA----A药剂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TIB----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CTC=AT1TTI×100]]>
式中:
CTC----共毒系数;
AT1---昆剂实测毒力指数;
TTI---昆剂理论毒力指数。
复配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4、结果
1)对褐飞虱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吡蚜酮与杀虫单复配在配比范围1∶59-9∶1之间,有增效作用,尤其在1∶16-4∶1之间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在180以上(表1)表1

  有效成分  A  有效成分  B  LC50  (μg/mL)  混剂  实测毒力指数  混剂  理论毒力指数  共毒系数  吡蚜酮A  12.01  100.00  杀虫单B  320.11  3.75  1  59  150.22  8.00  5.35  149.42  1  29  110.03  10.91  6.96  156.78  1  16  70.11  17.14  9.41  182.14  1  8  40.61  30.00  14.44  207.69  1  4  21.89  54.55  23.00  237.15  1  1  10.02  120.00  51.88  231.33  2  1  6.98  171.43  67.92  252.41  4  1  8.12  150.00  80.75  185.76  9  1  9.03  133.33  90.38  147.53

2)对二化螟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吡蚜酮与杀螟丹复配在配比范围1∶59-9∶1之间,有增效作用,尤其比例在1∶8-1∶1之间增效作用更明显,共毒系数在190以上(表2)
表2
  有效成分A  有效成分B  LC50  (μg/mL)  混剂  实测毒力指数  混剂  理论毒力指数  共毒系数  吡蚜酮A  500.23  100.00  杀螟丹B  207.14  241.55

  1  59  169.12  295.78  239.14  123.69  1  29  155.32  322.06  236.78  136.02  1  16  143.34  348.98  233.17  149.67  1  8  115.15  434.42  225.77  192.41  1  4  112.89  443.11  213.19  207.84  1  1  152.93  327.10  170.75  191.57  2  1  195.23  256.23  147.16  174.11  4  9  1  1  238.27  279.97  209.94  178.67  128.30  114.15  163.64  156.53

二)药效试验例
1)对白背飞虱的防治试验
试验于2008年7月在广西柳州郊区水稻田进行,试验采用背负式喷雾器进行全田喷雾的方法,选取水稻发育一致,飞虱分布均匀的田块,均匀喷雾并对虫口基数进行计数,于药后1天、7天和21天检查活虫数。(表3)

备注:gai/ha是每公顷有效成分用量。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吡蚜酮与沙蚕毒素类农药复配后各种剂型增效作用明显;施药后1天,7天和21天,各复配药剂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也明显好于单剂,说明吡蚜酮与沙蚕毒素类农药复配后的速效性和持效性都好于吡蚜酮单剂,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2)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试验
试验于2008年6月在关系江西南昌郊区水稻田进行,试验采用背负式喷雾器进行全田喷雾的方法;选取水稻发育一致,稻纵卷叶螟分布均匀的田块,此时期80%的稻纵卷叶螟处于1-3龄,并对虫口基数进行计数,于药后1天、7天和21天检查活虫数。(表4)
  处理  使用剂量  (gai/ha)  药后1天防  效  (%)  药后7天防  效  (%)  药后21天防  效  (%)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900  7.14  10.71  10.71  18%杀虫双水剂  700  39.39  66.67  54.55  18%杀虫安悬浮剂  650  34.38  65.63  56.38  50%杀螟丹水分散粒剂  750  36.00  60.00  52.00  实施例1  650  45.69  72.03  61.14  实施例2  700  48.71  73.86  67.14  实施例3  800  48.48  77.74  67.74  实施例4  900  49.46  70.54  65.38  实施例5  920  45.67  79.00  60.00  实施例6  1000  47.00  76.00  56.00  清水  \  \  \  \

备注:gai/ha是每公顷有效成分用量。
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吡蚜酮与沙蚕毒素类农药复配后各种剂型增效作用明显;施药后1天,7天和21天,各复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也明显好于单剂,说明吡蚜酮与沙蚕毒素类农药复配后可以提高对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一种含有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一种含有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一种含有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含有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含有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由第一活性成分吡蚜酮与第二活性成分沙蚕毒素类农药中的一种复配而成,吡蚜酮与沙蚕毒素类农药的重量比为160-101。本发明的复配农药组合物对稻飞虱、水稻螟虫等害虫的活性超出了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且能解决吡蚜酮速效性差的问题,可用于水稻、果树、棉花、蔬菜等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虫、鳞翅目害虫的防治,不仅降低亩用药量,同时可延缓抗性的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