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鞋底的减震装置.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341607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26.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540771.1

申请日:

2010.11.12

公开号:

CN101972062A

公开日:

2011.02.1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A43B 13/18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吴荣光变更后权利人:福建鸿星尔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江南火炬开发区福建鸿星尔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江南火炬开发区登记生效日:20120613|||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43B 13/18申请日:20101112|||公开

IPC分类号:

A43B13/18

主分类号:

A43B13/18

申请人:

吴荣光

发明人:

吴荣光; 张升

地址:

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江南火炬开发区福建鸿星尔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捷诚信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21

代理人:

董琪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鞋底的减震装置,包括:四个材质为TPU的拱形减震单元,四个拱形减震单元两个为一组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上表面的内外两侧,前侧拱形减震单元包括一体成型的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前减震单元底壁,后侧拱形减震单元包括一体成型的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后减震单元底壁,两个波浪形的弹性条,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的内外两侧,且弹性条覆盖在拱形减震单元和鞋跟部鞋底上表面上。本发明所述的鞋底的减震装置,结构简单,减震效果好,左右两侧的波浪形的弹力条将压力传导给减震单元,减震单元通过顶部的拱形结构将压力一分为二后,向整个后跟部分散,减轻了脚部运动时的负荷,减轻了脚跟的压力,使走路或运动更轻松。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鞋底的减震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四个材质为 TPU 的拱形减震单元, 四个拱形减震单元两个为一组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 (1) 上表面的内外两侧, 前侧拱形减震单元 (2) 包括一体成型的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 (21)、 前减震单元底壁 (22), 所述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 (21) 的两端与前减震单元底壁 (22) 的两端连接, 后侧拱形减震单元 (3) 包括一体成型的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 (23)、 后减震单元底壁 (24), 所述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 (23) 的两端与后减震单元底壁 (24) 的两端连接, 两个波浪形的弹性条 (11), 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 (1) 的内外两侧, 且弹性条 (11) 覆 盖在拱形减震单元和鞋跟部鞋底 (1) 上表面上。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鞋底的减震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弹性条 (11) 的前端位于足弓 处。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鞋底的减震装置, 其特征在于 : 两个弹性条 (11) 上表面的外侧 均设有折边 (12), 所述折边 (12) 上端为波浪形, 与弹性条 11 的波浪形状适配。
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鞋底的减震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折边 (12) 的材质与弹性条 (11) 相同, 且折边 (12) 与弹性条 (11) 一体成型。
5: 如权利要求 1 或 2 或 3 或 4 所述的鞋底的减震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前减震单元拱形 顶壁 (21)、 前减震单元底壁 (22) 间形成前侧减震空腔 (31) ; 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 (23)、 后 减震单元底壁 (24) 间形成后侧减震空腔 (32)。
6: 如权利要求 1 或 2 或 3 或 4 所述的鞋底的减震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前减震单元拱形 顶壁 (21) 的高度为 8 ~ 10mm, 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 (23) 的高度为 8 ~ 10mm。
7: 如权利要求 1 或 2 或 3 或 4 所述的鞋底的减震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前减震单元拱形 顶壁 (21) 的高度小于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 (23) 的高度。
8: 如权利要求 1 或 2 或 3 或 4 所述的鞋底的减震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前减震单元底壁 (22) 的长度为 25 ~ 29mm, 后减震单元底壁 (24) 的长度为 25 ~ 29mm。
9: 如权利要求 1 或 2 或 3 或 4 所述的鞋底的减震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前减震单元底壁 (22) 的长度小于后减震单元底壁 (24) 的长度。
10: 如权利要求 1 或 2 或 3 或 4 所述的鞋底的减震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前侧拱形减震单 元 (2) 和后侧拱形减震单元 (3) 的宽度为 20mm。

说明书


一种鞋底的减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鞋子的减震设计领域, 具体说是一种鞋底的减震装置。背景技术
     现有的鞋子的减震设计着重于在鞋跟部设置减震装置或减震结构, 走路或运动 时, 脚跟部的压力经过鞋跟部设置的减震装置或减震结构后, 压力得到分散, 以减轻脚部运 动时的负荷。但是, 现有的减震装置或减震结构结构较复杂, 压力分散不均, 减震效果不够 理想, 有些减震装置或减震结构还存在自身张力、 拉力、 韧性不够, 使用寿命短的缺陷, 给使 用者带来了不便。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鞋底的减震装置, 结构 简单, 减震效果好, 左右两侧的波浪形的弹力条将压力传导给减震单元, 减震单元通过顶部 的拱形结构将压力一分为二后, 向整个后跟部分散, 减轻了脚部运动时的负荷, 减轻了脚跟 的压力, 使走路或运动更轻松。
     为达到以上目的,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鞋底的减震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四个材质为 TPU 的拱形减震单元,
     四个拱形减震单元两个为一组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 1 上表面的内外两侧,
     前侧拱形减震单元 2 包括一体成型的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 21、 前减震单元底壁 22, 所述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 21 的两端与前减震单元底壁 22 的两端连接,
     后侧拱形减震单元 3 包括一体成型的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 23、 后减震单元底壁 24, 所述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 23 的两端与后减震单元底壁 24 的两端连接,
     两个波浪形的弹性条 11, 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 1 的内外两侧, 且弹性条 11 覆盖 在拱形减震单元和鞋跟部鞋底 1 上表面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 弹性条 11 的前端位于足弓处。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 两个弹性条 11 上表面的外侧均设有折边 12, 所述折边 12 上端为波浪形, 与弹性条 11 的波浪形状适配。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 折边 12 的材质与弹性条 11 相同, 且折边 12 可以与弹 性条 11 一体成型。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 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 21、 前减震单元底壁 22 间形成前 侧减震空腔 31 ; 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 23、 后减震单元底壁 24 间形成后侧减震空腔 32。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 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 21 的高度为 8 ~ 10mm, 后减震单 元拱形顶壁 23 的高度为 8 ~ 10mm。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 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 21 的高度小于后减震单元拱形 顶壁 23 的高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 前减震单元底壁 22 的长度为 25 ~ 29mm, 后减震单元底壁 24 的长度为 25 ~ 29mm。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 前减震单元底壁 22 的长度小于后减震单元底壁 24 的 长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 前侧拱形减震单元 2 和后侧拱形减震单元 3 的宽度 ( 深度 ) 为 20mm。
     本发明所述的鞋底的减震装置, 结构简单, 减震效果好, 左右两侧的波浪形的弹力 条将压力传导给减震单元, 减震单元通过顶部的拱形结构将压力一分为二后, 向整个后跟 部分散, 减轻了脚部运动时的负荷, 减轻了脚跟的压力, 使走路或运动更轻松。 附图说明
     本发明有如下附图 :
     图 1 鞋底的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 2 鞋底的减震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 1 所示, 本发明所述的鞋底的减震装置, 可以用作跑鞋、 篮球鞋等运动型鞋子 的减震装置, 亦可以用作皮鞋、 旅游鞋等鞋子的减震装置, 其包括 :
     四个材质为 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 热塑性弹性体橡胶 ) 的拱形减 震单元,
     四个拱形减震单元两个为一组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 1 上表面的内外两侧,
     前侧拱形减震单元 2 包括一体成型的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 21、 前减震单元底壁 22, 所述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 21 的两端与前减震单元底壁 22 的两端连接,
     后侧拱形减震单元 3 包括一体成型的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 23、 后减震单元底壁 24, 所述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 23 的两端与后减震单元底壁 24 的两端连接,
     两个波浪形的弹性条 11, 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 1 的内外两侧, 且弹性条 11 覆盖 在拱形减震单元 ( 包括前侧拱形减震单元 2 和后侧拱形减震单元 3) 和鞋跟部鞋底 1 上表 面上。弹性条 11、 拱形减震单元和鞋跟部鞋底 1 可采用本领域的现有公知技术连接、 固定, 例如, 粘接等。弹性条的材质采用本领域的现有公知的高弹性材料, 例如 : 由 PVC( 聚氯乙 烯 )、 EVA( 乙烯 - 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 等组成的最新吹气型材料等。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 弹性条 11 的前端位于足弓处。这样压力可以被弹性条 11、 前侧拱形减震单元 2 分散到足弓处的鞋底上, 进一步增强减震性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 如图 1、 2 所示, 两个弹性条 11 上表面的外侧均设有折 边 12, 所述折边 12 上端为波浪形, 与弹性条 11 的波浪形状适配。折边 12 可以增强弹性条 11 与中底 ( 中底图中未示出 ) 的连接强度, 亦可起到对中底的限位作用。折边 12 与弹性 条 11 的波浪形状适配还可以形成美观的图案, 增强鞋子穿着后的美感。折边 12 的材质与 弹性条 11 相同, 且折边 12 可以与弹性条 11 一体成型。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 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 21、 前减震单元底壁 22 间形成前 侧减震空腔 31 ; 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 23、 后减震单元底壁 24 间形成后侧减震空腔 32。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 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 21 的高度为 8 ~ 10mm, 后减震单 元拱形顶壁 23 的高度为 8 ~ 10mm。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 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 21 的高度小于后减震单元拱形 顶壁 23 的高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 前减震单元底壁 22 的长度为 25 ~ 29mm, 后减震单元底 壁 24 的长度为 25 ~ 29mm。在图 1 中用 “L” 表示长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 前减震单元底壁 22 的长度小于后减震单元底壁 24 的 长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 前侧拱形减震单元 2 和后侧拱形减震单元 3 的宽度 ( 深度 ) 为 20mm。在图 2 中用 “W” 表示宽度 ( 深度 )。
     如图 1 所示, 四个材质为 TPU 的拱形减震单元, 均匀分布在鞋跟部鞋底 1 上表面的 内外两侧, 弹性条 11( 内外两侧各有一条弹性条 11) 覆盖在拱形减震单元和鞋跟部鞋底 1 上表面上。根椐力学原理分析, 拱形减震单元的拱形状顶部压力可一分为二, 分至两侧, 分 力平衡, 重心稳定, 具有极强的稳固性, 四个拱形减震单元使压力向整个后跟部分散, 减轻 了脚部运动时的负荷 ; 当四个拱形减震单元在受力缓冲着地的过程中, 拱形状顶部在受力 的作用下发生形变, 由于 TPU 材料的反弹力特性, 拱形状顶部的 TPU 材料在形变过程中积聚 了力量, 当脚再次离开地面时积聚的力量通过拱形状顶部的 TPU 材料的回弹传递至脚跟, 减轻了脚跟的压力, 使走路或运动更轻松。弹性条 11 可以进一步确保压力的均匀分散, 并 可得到更佳的减震效果, 增强鞋子穿着的舒适性、 弹性, 提高用户在运动中对脚部的保护。

一种鞋底的减震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鞋底的减震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鞋底的减震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鞋底的减震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鞋底的减震装置.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72062A43申请公布日20110216CN101972062ACN101972062A21申请号201010540771122申请日20101112A43B13/1820060171申请人吴荣光地址362000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江南火炬开发区福建鸿星尔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72发明人吴荣光张升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捷诚信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1221代理人董琪54发明名称一种鞋底的减震装置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鞋底的减震装置,包括四个材质为TPU的拱形减震单元,四个拱形减震单元两个为一组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上表面的内外两侧,前侧拱形减震单元包括一体成型的前减震单元拱形顶。

2、壁、前减震单元底壁,后侧拱形减震单元包括一体成型的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后减震单元底壁,两个波浪形的弹性条,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的内外两侧,且弹性条覆盖在拱形减震单元和鞋跟部鞋底上表面上。本发明所述的鞋底的减震装置,结构简单,减震效果好,左右两侧的波浪形的弹力条将压力传导给减震单元,减震单元通过顶部的拱形结构将压力一分为二后,向整个后跟部分散,减轻了脚部运动时的负荷,减轻了脚跟的压力,使走路或运动更轻松。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1页CN101972062A1/1页21一种鞋底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四个材质为TPU的拱形减震单。

3、元,四个拱形减震单元两个为一组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1上表面的内外两侧,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包括一体成型的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前减震单元底壁22,所述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的两端与前减震单元底壁22的两端连接,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包括一体成型的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后减震单元底壁24,所述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的两端与后减震单元底壁24的两端连接,两个波浪形的弹性条11,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1的内外两侧,且弹性条11覆盖在拱形减震单元和鞋跟部鞋底1上表面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弹性条11的前端位于足弓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弹性条11上表。

4、面的外侧均设有折边12,所述折边12上端为波浪形,与弹性条11的波浪形状适配。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鞋底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折边12的材质与弹性条11相同,且折边12与弹性条11一体成型。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鞋底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前减震单元底壁22间形成前侧减震空腔31;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后减震单元底壁24间形成后侧减震空腔32。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鞋底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的高度为810MM,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的高度为810MM。7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鞋底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

5、的高度小于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的高度。8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鞋底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前减震单元底壁22的长度为2529MM,后减震单元底壁24的长度为2529MM。9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鞋底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前减震单元底壁22的长度小于后减震单元底壁24的长度。10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鞋底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和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的宽度为20MM。权利要求书CN101972062A1/3页3一种鞋底的减震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鞋子的减震设计领域,具体说是一种鞋底的减震装置。背景技术0002现有的鞋子的减震设计着重于在鞋跟部设置减震。

6、装置或减震结构,走路或运动时,脚跟部的压力经过鞋跟部设置的减震装置或减震结构后,压力得到分散,以减轻脚部运动时的负荷。但是,现有的减震装置或减震结构结构较复杂,压力分散不均,减震效果不够理想,有些减震装置或减震结构还存在自身张力、拉力、韧性不够,使用寿命短的缺陷,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发明内容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鞋底的减震装置,结构简单,减震效果好,左右两侧的波浪形的弹力条将压力传导给减震单元,减震单元通过顶部的拱形结构将压力一分为二后,向整个后跟部分散,减轻了脚部运动时的负荷,减轻了脚跟的压力,使走路或运动更轻松。0004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

7、案是0005一种鞋底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四个材质为TPU的拱形减震单元,0006四个拱形减震单元两个为一组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1上表面的内外两侧,0007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包括一体成型的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前减震单元底壁22,所述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的两端与前减震单元底壁22的两端连接,0008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包括一体成型的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后减震单元底壁24,所述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的两端与后减震单元底壁24的两端连接,0009两个波浪形的弹性条11,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1的内外两侧,且弹性条11覆盖在拱形减震单元和鞋跟部鞋底1上表面上。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

8、,弹性条11的前端位于足弓处。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两个弹性条11上表面的外侧均设有折边12,所述折边12上端为波浪形,与弹性条11的波浪形状适配。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折边12的材质与弹性条11相同,且折边12可以与弹性条11一体成型。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前减震单元底壁22间形成前侧减震空腔31;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后减震单元底壁24间形成后侧减震空腔32。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的高度为810MM,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的高度为810MM。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的高度小。

9、于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的高度。001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底壁22的长度为2529MM,后减震单元底说明书CN101972062A2/3页4壁24的长度为2529MM。001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底壁22的长度小于后减震单元底壁24的长度。001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和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的宽度深度为20MM。0019本发明所述的鞋底的减震装置,结构简单,减震效果好,左右两侧的波浪形的弹力条将压力传导给减震单元,减震单元通过顶部的拱形结构将压力一分为二后,向整个后跟部分散,减轻了脚部运动时的负荷,减轻了脚跟的压力,使走路或运动更轻松。附图说明0。

10、020本发明有如下附图0021图1鞋底的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0022图2鞋底的减震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0024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鞋底的减震装置,可以用作跑鞋、篮球鞋等运动型鞋子的减震装置,亦可以用作皮鞋、旅游鞋等鞋子的减震装置,其包括0025四个材质为TPUTHERMOPLASTICPOLYURETHANES,热塑性弹性体橡胶的拱形减震单元,0026四个拱形减震单元两个为一组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1上表面的内外两侧,0027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包括一体成型的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前减震单元底壁22,所述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的两端与。

11、前减震单元底壁22的两端连接,0028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包括一体成型的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后减震单元底壁24,所述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的两端与后减震单元底壁24的两端连接,0029两个波浪形的弹性条11,分别设置在鞋跟部鞋底1的内外两侧,且弹性条11覆盖在拱形减震单元包括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和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和鞋跟部鞋底1上表面上。弹性条11、拱形减震单元和鞋跟部鞋底1可采用本领域的现有公知技术连接、固定,例如,粘接等。弹性条的材质采用本领域的现有公知的高弹性材料,例如由PVC聚氯乙烯、EVA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等组成的最新吹气型材料等。003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弹性条11的前端位。

12、于足弓处。这样压力可以被弹性条11、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分散到足弓处的鞋底上,进一步增强减震性能。003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1、2所示,两个弹性条11上表面的外侧均设有折边12,所述折边12上端为波浪形,与弹性条11的波浪形状适配。折边12可以增强弹性条11与中底中底图中未示出的连接强度,亦可起到对中底的限位作用。折边12与弹性条11的波浪形状适配还可以形成美观的图案,增强鞋子穿着后的美感。折边12的材质与弹性条11相同,且折边12可以与弹性条11一体成型。003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前减震单元底壁22间形成前侧减震空腔31;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后减震单。

13、元底壁24间形成后侧减震空腔32。说明书CN101972062A3/3页5003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的高度为810MM,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的高度为810MM。003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1的高度小于后减震单元拱形顶壁23的高度。003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底壁22的长度为2529MM,后减震单元底壁24的长度为2529MM。在图1中用“L”表示长度。003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减震单元底壁22的长度小于后减震单元底壁24的长度。003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前侧拱形减震单元2和后侧拱形减震单元3的宽度深度为20MM。。

14、在图2中用“W”表示宽度深度。0038如图1所示,四个材质为TPU的拱形减震单元,均匀分布在鞋跟部鞋底1上表面的内外两侧,弹性条11内外两侧各有一条弹性条11覆盖在拱形减震单元和鞋跟部鞋底1上表面上。根椐力学原理分析,拱形减震单元的拱形状顶部压力可一分为二,分至两侧,分力平衡,重心稳定,具有极强的稳固性,四个拱形减震单元使压力向整个后跟部分散,减轻了脚部运动时的负荷;当四个拱形减震单元在受力缓冲着地的过程中,拱形状顶部在受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由于TPU材料的反弹力特性,拱形状顶部的TPU材料在形变过程中积聚了力量,当脚再次离开地面时积聚的力量通过拱形状顶部的TPU材料的回弹传递至脚跟,减轻了脚跟的压力,使走路或运动更轻松。弹性条11可以进一步确保压力的均匀分散,并可得到更佳的减震效果,增强鞋子穿着的舒适性、弹性,提高用户在运动中对脚部的保护。说明书CN101972062A1/1页6图1图2说明书附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鞋类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