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脑梗死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脑梗死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背景技术 脑 梗 死 (cerebral infarction, CI), 又 称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CIS), 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 缺血、 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脑梗死主 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 导致局灶 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 ; 也有因异常物体 ( 固体、 液体、 气体 ) 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 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 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 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atherothrombotic brain infarction, ABI), 占本病的 40%~ 60%, 后者称为脑栓塞 (cerebral embolism, CE) 占本病的 15%~ 20%。此外, 尚有一种腔隙性脑梗死 (lacunar infarction), 系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 脑部动脉深穿支闭塞形成的微梗死, 也有人认为少数病例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崩解 导致的微栓塞引起, 由于 CT 和 MRI 的普及应用, 有人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 约占脑梗死的 20%~ 30%。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 约占 75%, 病死率平均 10%~ 15%, 致残率 极高, 且极易复发, 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该病属中医学卒中、 中风、 类中风、 偏 枯、 半身不遂等范畴。脑梗死好发者为 50 ~ 60 岁以上的人群, 常有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 风心病、 冠心病或糖尿病, 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 约 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 缺血发作病史。
目前, 现有技术中虽有多种治疗脑梗死的治疗方式和药物, 但大多存在治疗效果 不理想、 成本高、 治疗方式复杂等缺陷。现有技术中已有 CN200410040032 公开了一种治疗 急性脑梗死的中药制剂, 其特征在于 : 按照重量组分计算 : 由以下组份制成 : 人参 10-3000 与 20-8000 丹参、 三七中的一种或两种组合, 再配以适当的辅料制成医药上可接受的制剂 ; CN200910144776 公开了一种治疗脑血栓急性期的中药, 包括 : 生黄芪 20-120, 当归 3-20, 赤 芍 3-20, , 地龙 3-20, , 川芎 3-15, 桃仁 3-15, 红花 3-15, 生石膏 5-30, 知母 5-15, 山药 5-30, 连翘 5-15, 山萸肉 5-30, 人参 5-30, 生地 5-30, 甘草 3-10 ; CN200610042323 公开了一种治疗 脑血栓的中成药, 其特点是它含有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 丹参 20-40 份、 黄芪 20-40 份、 桑枝 10-30 份、 石决明 10-30 份、 白芍 10-30 份、 赤芍 10-30 份、 当归 10-30 份、 川芎 10-30 份、 红 花 10-30 份、 钩滕 10-30 份、 香附 10-30 份、 生地 10-30 份、 白芥子 10-30 份、 木瓜 10-30 份、 熟地 10-30 份、 穿山甲 20-40 份、 蜈蚣 10-30 条、 麝香 0.5-1.5 份、 全虫 10-30 份、 干姜 40-80 份、 水蛭 10-30 份、 麻黄 20-40 份, 是一种有效治疗脑血栓病的中成药。现有技术中的这些 药物, 多以益气活血为主, 忽视了瘀血日久可化热成火, 肾虚则血不活的病机演变, 从而使 得治疗效果欠佳。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效果好、 成本低的治疗脑梗死的药物,并提供了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
一种治疗脑梗死的药物, 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 : 丹参 100-500 份, 黄芪 200-600 份, 水蛭 1-300 份, 地龙 20-400 份, 当归 20-400 份, 三七 1-260 份, 骨碎补 20-400 份, 黄连 1-320 份, 川芎 20-400 份。
优选的, 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 : 丹参 200-400 份, 黄芪 300-500 份, 水 蛭 50-200 份, 地龙 100-300 份, 当归 100-300 份, 三七 20-160 份, 骨碎补 100-300 份, 黄连 20-220 份, 川芎 100-300 份。
进一步优选的, 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 : 丹参 250-350 份, 黄芪 350-450 份, 水蛭 60-150 份, 地龙 150-250 份, 当归 150-250 份, 三七 40-120 份, 骨碎补 150-250 份, 黄连 50-180 份, 川芎 150-250 份。
再 进 一 步 优 选 的, 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 : 丹 参 280-320 份, 黄芪 380-420 份, 水 蛭 80-120 份, 地 龙 170-220 份, 当 归 170-220 份, 三 七 50-80 份, 骨碎补 170-220 份, 黄连 80-150 份, 川芎 170-220 份。
最优选的, 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 : 丹参 300 份, 黄芪 400 份, 水蛭 100 份, 地龙 200 份, 当归 200 份, 三七 60 份, 骨碎补 200 份, 黄连 120 份, 川芎 200 份。
所述治疗脑梗死的药物的制备方法, 步骤如下 :
(1) 将三七粉碎成细粉, 备用 ;
(2) 取黄芪、 丹参、 川芎、 黄连、 地龙、 水蛭、 当归和骨碎补共八味药材, 混合, 加乙醇 溶液提取, 过滤, 得滤液和药渣, 滤液回收乙醇后备用 ;
(3) 向药渣中加水煎煮提取, 过滤, 得滤液, 滤液回收乙醇后备用 ;
(4) 将步骤 (2) 和 (3) 得到的滤液合并, 减压浓缩, 然后加入三七粉, 干燥, 粉碎成 干浸膏细粉, 制粒, 装胶囊, 即得。
优选的, 步骤如下 :
(1) 将三七粉碎成细粉, 备用 ;
(2) 取黄芪、 丹参、 川芎、 黄连、 地龙、 水蛭、 当归和骨碎补共八味药材, 混合, 加 3-10 倍量 1-95 %乙醇溶液 ( 按重量倍数 ; 乙醇溶液的百分比为体积百分比, 下同 ) 提取 0.5-3 小时, 过滤, 得滤液和药渣, 滤液回收乙醇后备用 ;
(3) 向药渣中加 3-10 倍量水 ( 按重量倍数 ) 煎煮提取 0.5-3 小时, 过滤, 得滤液, 滤液回收乙醇后备用 ;
(4) 将步骤 (2) 和 (3) 得到的滤液合并, 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 1.30 ~ 1.35 的稠 膏 (60℃测 ), 然后加入三七粉, 拌匀, 减压真空干燥, 粉碎成干浸膏细粉, 制粒, 装胶囊, 即 得。
进一步优选的, 步骤如下 :
(1) 将三七粉碎成细粉, 备用 ;
(2) 取黄芪、 丹参、 川芎、 黄连、 地龙、 水蛭、 当归和骨碎补共八味药材, 混合, 加6倍 量 70%乙醇溶液 ( 按重量倍数 ) 提取 1 小时, 过滤, 得滤液和药渣, 滤液回收乙醇后备用 ;
(3) 向药渣中加 8 倍量水 ( 按重量倍数 ) 煎煮提取 1 小时, 过滤, 得滤液, 滤液回收 乙醇后备用 ;(4) 将步骤 (2) 和 (3) 得到的滤液合并, 减压浓缩至 60 ℃测相对密度为 1.30 ~ 1.35 的稠膏, 然后加入三七粉, 拌匀, 减压真空干燥, 粉碎成干浸膏细粉, 制粒, 装胶囊, 即 得。
所述步骤 (4) 还可以为 : 将步骤 (2) 和 (3) 得到的滤液合并, 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 为 1.30 ~ 1.35(60℃测 ) 的稠膏, 然后加入药用辅料和三七粉, 拌匀, 减压真空干燥, 粉碎成 干浸膏细粉, 制粒, 装胶囊, 即得。
所述药用辅料为淀粉, 淀粉的用量为 50 份, 按重量份计。
本发明的中药制剂, 功能主治 : 活血益气, 化瘀通络。 用于脑梗死气虚血瘀证, 症见 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言语謇涩、 偏身感觉异常、 气短乏力等。
方义分析 : 方中采用丹参为君药, 其味苦, 性微寒。归心、 心包、 肝经。功善活血祛 瘀, 养血安神。能去瘀生新而不伤正, 《日华子本草》 “破宿血, : 补新生血” , 《本草便读》 “丹 : 参, 功同四物, 能祛瘀以生新, 善疗风而散结, 性平和而走血 ...... 专通营分。丹参虽有参 名, 但补血之力不足, 活血之力有余, 为调理血分之首药。 ” 《本草正义》 “丹参专入血分, : 其 功在于活血行血。内之达脏腑而化瘀滞 ...... 外之利关节而通脉络。 ”
黄芪甘、 微温, 归脾、 肺经, 为补气诸药之最, 是以有耆之称。 功专补气升阳, 为补脾 益气之良药。 《名医别录》 云本药可 “逐五脏间恶血” , 张元素言其能 “活血生血” , 《本经逢 原》 认为 “能调血脉, 流行经络, 可无碍于壅滞也” 。 《本经疏证》 言: “黄芪利营卫之气, 故凡 营卫间阻滞, 无不尽通, 所谓源清流自洁者也。 ” 《本草汇言》 “贼风之疴, : 偏中血脉, 而手足 不随者, 可以荣筋骨。 ” 清代名医王清任以 “元气既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 血管无气, 必停留以 瘀。 ” 故方中重用黄芪补而不守, 补宗气而帅血行, 宗气旺, 则虚滞者行, 血瘀者通, 即 “大气 一转, 其结乃散” 。 与君药丹参相配, 增强行气活血之功, 补而寓通, 祛瘀而不伤正, 使气旺血 行。正如 《本草正义》 指出 : “详核古人主治, 无一非宣通运行之效, 而其所以能运行者, 则必 有温和之气, 方能鼓荡之、 振动之 .......” 。水蛭, 咸苦平, 破血逐瘀通络。 《神农本草经》 记 载水蛭 “味咸平, 主逐恶血、 瘀血” , 《本草经百种录》 “水蛭最善食人之血, 而性又迟缓善入, 迟缓则生血不伤, 善入则坚积易破, 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 自有利而无害也” 。张锡纯认为 : “其味咸, 故善入血分 ; 为其原为噬血之物, 故善破血 ; 为其气腐, 其气味与瘀血相感召, 不与 新血相感召, 故破瘀血而不伤新血, 专入血分而不伤气分。 ” 且具有使 “瘀血默消于无形” 之 用。因此借其破瘀而不伤气血之功, 除新旧瘀血, 使瘀除络通。地龙味咸、 性寒, 入肝、 脾、 膀 胱经, 其性走窜, 善于通行经络, 《本经逢原》 “蚯蚓体虽卑伏, : 而性善穴窜 ...... 通经络” , 《本草求真》 “矧蚓本有钻土之能, : 化血之力, 而凡跌扑受伤, 血瘀经络, 又安有任其停蓄而 不为之消化乎” 。与水蛭均属虫类血肉之质, 有动跃攻冲之性, 体阴用阳, 能深入隧络, 搜络 化瘀, 攻剔痼结之瘀滞, 起到推陈出新的作用, 使络脉瘀去血行。正如叶天士谓 : “籍虫蚁血 中搜逐, 以攻通邪结。 ” “每取虫蚁迅速……血无凝著, 气可宣通。 ” 上三味共为臣药, 活血益 气、 化瘀通络, 使瘀血得去, 经脉得通, 助君药鼓动血脉、 通行周身、 剔除脑络新旧瘀血。
当归味甘、 性温, 入心、 肝脾经。 《本草正》 “当归, : 其味甘而重, 故能补血, 其气轻而 辛, 故能行血, 补中有动, 行中有补, 诚血中之气药, 亦血中之圣药 ...... 大约佐之以补则 补, 故能养营养血, 补气生精……佐之以攻则通, 故能祛痛通便, 利筋骨, 治拘挛、 瘫痪、 燥、 涩等证” 。 《医学衷中参西录》 谓其 : “为生血、 活血之主药, 而又能宣通气分, 使气血各有所 归 ...... 其力能升 ( 因其气浓而温 ) 能降 ( 因其味浓而辛 ), 内润脏腑 ( 因其液浓而甘 ), 外达肌表” 。 当归配黄芪即当归补血汤, 能补气生血活血。 气为血帅, 气旺则血自循经。 诚如明 代李梃所言 : “补血以益营, 非顺气则血凝 ; 补气以助卫, 非活血则气滞” 。当归、 丹参并用, 调气养血活血, 使气血各有所归。 三七, 甘、 微苦, 温, 归肝、 胃经, 既能扶正止血, 又能活血散 瘀, 有止血而不留瘀, 化瘀生新而不伤正的特点, 为止血化瘀之良药 ; 《本草求真》 “三七气 : 味苦温, 能于血分化其血瘀” , 《医学衷中参西录》 说: “化瘀血而不伤新血, 允为理血妙品” 。 骨碎补味苦性温, 入肝肾经, 活血补肾。 《开宝本草》 谓其 “主破血” , 《本草新编》 “破血有 : 功, 止血亦效。同补血药用之尤良, 其功用真有不可思议之妙” 。黄连性寒味苦, 气薄味厚, 降多升少, 苦入心, 寒胜热, 能泻心火, 去心窍恶血。如 《本草纲目》 载: “去心窍恶血” , 《本 草备要》 “凡治血, : 黄连为中部之使, 燥湿开郁……除烦, 益肝胆, 厚肠胃, 消心瘀, 能去心窍 恶血” 。 中风患者瘀血在内, 久而化热成火, 少佐黄连, 既能 “去心窍恶血” , 又可泻心火、 清血 热、 除烦开郁, 一药而两用。此四味共为佐药, 扶正以助化瘀生新, 甘温以助补气活血, 苦寒 以防瘀滞化热。
川芎味辛性温, 其气芳香走窜, 能升能降, 善于行散开郁, 功擅通行血脉。金代张 元素概括其功用特点 “上行头目, 下行血海” 。 《本草纲目 . 卷十四 . 川芎》 称本品为 “血中 气药” 。 《本草汇言》 “芎 , : 血中气药 ...... 尝为当归所使, 非第治血有功, 而治气亦神验 也 ...... 味辛性阳, 气善走窜而无阴凝粘质之态, 虽入血分, 又能去一切风, 调一切气。 ” 当 归、 川芎又名佛手散, 二者皆为血分之主药, 性温而味甘辛, 以温能和血, 甘能补血, 辛能散 血, 故合用使瘀去新生, 血各有所归。故方中以川芎为使药, 畅血中之气。使气顺血活, 助诸 药发挥作用。此理在 《温病条辨·治血论》 中明确有言 : “血滞者, 调其气而血自通 ; ” 亦即 杨士瀛所说 : “气者血之帅也, 气行则血行, 气止则血止……故人之一身, 调气为上, 调血次 之。 ” 川芎帅气而行血, 虽为使药, 其功甚宏。
全方通补结合, 补中寓通, 补不壅滞, 诸药配合, 共奏活血益气、 化瘀通络之功。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中黄连一药, 既可去心窍恶血, 又可泻火、 清热、 除烦开 郁, 一药两用 ; 骨碎补入肝肾经, 活血补肾, 同本发明方中补血药同用, 扶正固本以助化瘀生 新, 选择黄连、 骨碎补两味药, 苦寒以防瘀滞化热、 甘温以助补气活血。另外本发明选择水 蛭、 地龙同用为又一特点, 意在取其血肉之质、 动跃攻冲之性, 体阴用阳、 深入隧络、 搜络化 瘀、 攻剔痼结之瘀滞, 推陈出新、 剔除脑络新旧淤血, 使络脉瘀去血行。
本发明的中药制剂, 治疗效果好, 总有效率可达 86.7%。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1 制备一种治疗脑梗死的药物
配方为 : 丹参 300g, 黄芪 400g, 水蛭 100g, 地龙 200g, 当归 200g, 三七 60g, 骨碎补 200g, 黄连 120g, 川芎 200g。
制备方法为 :
(1) 将三七粉碎成细粉, 备用 ;
(2) 取黄芪、 丹参、 川芎、 黄连、 地龙、 水蛭、 当归和骨碎补共八味药材, 混合, 加6倍 量 70%乙醇溶液 ( 按重量倍数 ) 提取 1 小时, 过滤, 得滤液和药渣, 滤液回收乙醇后备用 ;
(3) 向药渣中加 8 倍量水 ( 按重量倍数 ) 煎煮提取 1 小时, 过滤, 得滤液, 滤液回收 乙醇后备用 ;(4) 将步骤 (2) 和 (3) 得到的滤液合并, 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 1.30 ~ 1.35(60℃ 测 ) 的稠膏, 然后加入三七粉和 50g 淀粉, 拌匀, 减压真空干燥, 粉碎成干浸膏细粉, 制粒, 装 胶囊, 即得。
实施例 2 制备一种治疗脑梗死的药物
配方为 : 丹参 280g, 黄芪 420g, 水蛭 80g, 地龙 220g, 当归 170g, 三七 80g, 骨碎补 170g, 黄连 150g, 川芎 170g。
制备方法为 :
(1) 将三七粉碎成细粉, 备用 ;
(2) 取黄芪、 丹参、 川芎、 黄连、 地龙、 水蛭、 当归和骨碎补共八味药材, 混合, 加3倍 量 95%乙醇溶液 ( 按重量倍数 ) 提取 0.5 小时, 过滤, 得滤液和药渣, 滤液回收乙醇后备用 ;
(3) 向药渣中加 3 倍量水 ( 按重量倍数 ) 煎煮提取 0.5 小时, 过滤, 得滤液, 滤液回 收乙醇后备用 ;
(4) 将步骤 (2) 和 (3) 得到的滤液合并, 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 1.30 ~ 1.35(60℃ 测 ) 的稠膏, 然后加入三七粉, 拌匀, 减压真空干燥, 粉碎成干浸膏细粉, 制粒, 装胶囊, 即 得。 实施例 3 制备一种治疗脑梗死的药物
配方为 : 丹参 320g, 黄芪 380g, 水蛭 120g, 地龙 170g, 当归 220g, 三七 50g, 骨碎补 220g, 黄连 80g, 川芎 220g。
制备方法为 :
(1) 将三七粉碎成细粉, 备用 ;
(2) 取黄芪、 丹参、 川芎、 黄连、 地龙、 水蛭、 当归和骨碎补共八味药材, 混合, 加 10 倍量 1%乙醇溶液 ( 按重量倍数 ) 提取 3 小时, 过滤, 得滤液和药渣, 滤液回收乙醇后备用 ;
(3) 向药渣中加 10 倍量水 ( 按重量倍数 ) 煎煮提取 3 小时, 过滤, 得滤液, 滤液回 收乙醇后备用 ;
(4) 将步骤 (2) 和 (3) 得到的滤液合并, 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 1.30 ~ 1.35(60℃ 测 ) 的稠膏, 然后加入三七粉, 拌匀, 减压真空干燥, 粉碎成干浸膏细粉, 制粒, 装胶囊, 即 得。
实施例 4 制备一种治疗脑梗死的药物
配方为 : 丹参 250g, 黄芪 450g, 水蛭 60g, 地龙 250g, 当归 150g, 三七 120g, 骨碎补 150g, 黄连 180g, 川芎 150g。
制备方法为 :
(1) 将三七粉碎成细粉, 备用 ;
(2) 取黄芪、 丹参、 川芎、 黄连、 地龙、 水蛭、 当归和骨碎补共八味药材, 混合, 加4倍 量 80%乙醇溶液 ( 按重量倍数 ) 提取 1.5 小时, 过滤, 得滤液和药渣, 滤液回收乙醇后备用 ;
(3) 向药渣中加 7 倍量水 ( 按重量倍数 ) 煎煮提取 2 小时, 过滤, 得滤液, 滤液回收 乙醇后备用 ;
(4) 将步骤 (2) 和 (3) 得到的滤液合并, 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 1.30 ~ 1.35(60℃ 测 ) 的稠膏, 然后加入三七粉和 50g 淀粉, 拌匀, 减压真空干燥, 粉碎成干浸膏细粉, 制粒, 装 胶囊, 即得。
实施例 5 制备一种治疗脑梗死的药物
配方为 : 丹参 350g, 黄芪 350g, 水蛭 150g, 地龙 150g, 当归 250g, 三七 40g, 骨碎补 250g, 黄连 50g, 川芎 250g。
制备方法为 :
(1) 将三七粉碎成细粉, 备用 ;
(2) 取黄芪、 丹参、 川芎、 黄连、 地龙、 水蛭、 当归和骨碎补共八味药材, 混合, 加8倍 量 50%乙醇溶液 ( 按重量倍数 ) 提取 2 小时, 过滤, 得滤液和药渣, 滤液回收乙醇后备用 ;
(3) 向药渣中加 5 倍量水 ( 按重量倍数 ) 煎煮提取 1.5 小时, 过滤, 得滤液, 滤液回 收乙醇后备用 ;
(4) 将步骤 (2) 和 (3) 得到的滤液合并, 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 1.30 ~ 1.35(60℃ 测 ) 的稠膏, 然后加入三七粉, 拌匀, 减压真空干燥, 粉碎成干浸膏细粉, 制粒, 装胶囊, 即 得。
实施例 6 制备一种治疗脑梗死的药物
配方为 : 丹参 200g, 黄芪 500g, 水蛭 50g, 地龙 300g, 当归 100g, 三七 160g, 骨碎补 100g, 黄连 220g, 川芎 100g。
制备方法为 :
(1) 将三七粉碎成细粉, 备用 ;
(2) 取黄芪、 丹参、 川芎、 黄连、 地龙、 水蛭、 当归和骨碎补共八味药材, 混合, 加5倍 量 30%乙醇溶液 ( 按重量倍数 ) 提取 3 小时, 过滤, 得滤液和药渣, 滤液回收乙醇后备用 ;
(3) 向药渣中加 4 倍量水 ( 按重量倍数 ) 煎煮提取 1.5 小时, 过滤, 得滤液, 滤液回 收乙醇后备用 ;
(4) 将步骤 (2) 和 (3) 得到的滤液合并, 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 1.30 ~ 1.35(60℃ 测 ) 的稠膏, 然后加入三七粉, 拌匀, 减压真空干燥, 粉碎成干浸膏细粉, 制粒, 装胶囊, 即 得。
实施例 7 制备一种治疗脑梗死的药物
配方为 : 丹参 400g, 黄芪 300g, 水蛭 200g, 地龙 100g, 当归 300g, 三七 20g, 骨碎补 300g, 黄连 20g, 川芎 300g。
制备方法为 :
(1) 将三七粉碎成细粉, 备用 ;
(2) 取黄芪、 丹参、 川芎、 黄连、 地龙、 水蛭、 当归和骨碎补共八味药材, 混合, 加9倍 量 10%乙醇溶液 ( 按重量倍数 ) 提取 0.5 小时, 过滤, 得滤液和药渣, 滤液回收乙醇后备用 ;
(3) 向药渣中加 7 倍量水 ( 按重量倍数 ) 煎煮提取 1.5 小时, 过滤, 得滤液, 滤液回 收乙醇后备用 ;
(4) 将步骤 (2) 和 (3) 得到的滤液合并, 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 1.30 ~ 1.35(60℃ 测 ) 的稠膏, 然后加入三七粉和 50g 淀粉, 拌匀, 减压真空干燥, 粉碎成干浸膏细粉, 制粒, 装 胶囊, 即得。
实施例 8 制备一种治疗脑梗死的药物
配方为 : 丹参 100g, 黄芪 600g, 水蛭 1g, 地龙 400g, 当归 20g, 三七 260g, 骨碎补 20g, 黄连 320g, 川芎 20g。制备方法为 :
(1) 将三七粉碎成细粉, 备用 ;
(2) 取黄芪、 丹参、 川芎、 黄连、 地龙、 水蛭、 当归和骨碎补共八味药材, 混合, 加6倍 量 50%乙醇溶液 ( 按重量倍数 ) 提取 2.5 小时, 过滤, 得滤液和药渣, 滤液回收乙醇后备用 ;
(3) 向药渣中加 9 倍量水 ( 按重量倍数 ) 煎煮提取 2.5 小时, 过滤, 得滤液, 滤液回 收乙醇后备用 ;
(4) 将步骤 (2) 和 (3) 得到的滤液合并, 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 1.30 ~ 1.35(60℃ 测 ) 的稠膏, 然后加入三七粉, 拌匀, 减压真空干燥, 粉碎成干浸膏细粉, 制粒, 装胶囊, 即 得。
实施例 9 制备一种治疗脑梗死的药物
配方为 : 丹参 500g, 黄芪 200g, 水蛭 300g, 地龙 20g, 当归 400g, 三七 1g, 骨碎补 400g, 黄连 1g, 川芎 400g。
制备方法为 :
(1) 将三七粉碎成细粉, 备用 ;
(2) 取黄芪、 丹参、 川芎、 黄连、 地龙、 水蛭、 当归和骨碎补共八味药材, 混合, 加 10 倍量 20%乙醇溶液 ( 按重量倍数 ) 提取 1 小时, 过滤, 得滤液和药渣, 滤液回收乙醇后备用 ; (3) 向药渣中加 4 倍量水 ( 按重量倍数 ) 煎煮提取 2 小时, 过滤, 得滤液, 滤液回收 乙醇后备用 ;
(4) 将步骤 (2) 和 (3) 得到的滤液合并, 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 1.30 ~ 1.35(60℃ 测 ) 的稠膏, 然后加入三七粉和 50g 淀粉, 拌匀, 减压真空干燥, 粉碎成干浸膏细粉, 制粒, 装 胶囊, 即得。
实施例 10 制备一种治疗脑梗死的药物
配方为 : 丹参 480g, 黄芪 220g, 水蛭 280g, 地龙 40g, 当归 380g, 三七 10g, 骨碎补 380g, 黄连 20g, 川芎 370g。
制备方法为 :
(1) 将三七粉碎成细粉, 备用 ;
(2) 取黄芪、 丹参、 川芎、 黄连、 地龙、 水蛭、 当归和骨碎补共八味药材, 混合, 加8倍 量 40%乙醇溶液 ( 按重量倍数 ) 提取 3 小时, 过滤, 得滤液和药渣, 滤液回收乙醇后备用 ;
(3) 向药渣中加 8 倍量水 ( 按重量倍数 ) 煎煮提取 2 小时, 过滤, 得滤液, 滤液回收 乙醇后备用 ;
(4) 将步骤 (2) 和 (3) 得到的滤液合并, 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 1.30 ~ 1.35(60℃ 测 ) 的稠膏, 然后加入三七粉, 拌匀, 减压真空干燥, 粉碎成干浸膏细粉, 制粒, 装胶囊, 即 得。
临床研究 :
临床共观察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的病人 80 例, 均来自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中医科 及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 现将临床研究情况总结汇总如下 :
研究设计采用分层随机分配, 单盲, 对照, 以年龄、 性别、 病情程度为分层因素, 然 后将入选的病人随机化分为芪丹化瘀胶囊 1 组、 芪丹化瘀胶囊 2 组、 对照组。芪丹化瘀胶囊 1 组 30 例, 其中, 男 18 例, 女 12 例, 平均年龄 58.48±10.34 ; 轻度 2 例, 中度 23 例, 重度 5
例; 芪丹化瘀胶囊 2 组 30 例, 其中, 男 16 例, 女 14 例, 平均年龄 58.57±8.56 ; 轻度 3 例, 中 度 23 例, 重度 4 例 ; 对照组 20 例, 男性 11 例, 女性 9 例 ; 平均年龄 59.12±9.31, 轻度 2 例, 中度 17 例, 重度 1 例。两组病例在性别、 年龄、 病程、 病情程度、 以及其它临床特点经统计学 分析, 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 具有可比性。
1 病例选择标准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 1995 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 《各类脑血管病诊 断要点》 中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1.1.2 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 1995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 《中风病诊 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 试行 )》 。选择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病人。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病例标准及排除病例标准均参照 1995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脑病急 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 试行 )》 。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基础治疗
(1) 两组病人均接受对症处理, 包括调控血压、 血糖、 抗感染及必要时降颅压治疗。
(2) 观察治疗期间不得加用与试验药品效用相同或相近的药物与非药物疗法, 停 用抗凝、 溶栓等药物。
2.1.2 芪丹化瘀胶囊 1 组 : 本发明药物 1
(1) 芪丹化瘀胶囊 1 : 组方及用量 : 丹参 100 份, 黄芪 200 份, 水蛭 1 份, 地龙 20 份, 当归 20 份, 三七 1 份, 骨碎补 20 份, 黄连 1 份, 川芎 20 份。
(2) 服法 : 0.4g 每粒, 每次 2 ~ 3 粒, 每日 3 次, 21 天为一疗程。
2.1.3 芪丹化瘀胶囊 2 组 : 本发明药物 2
(1) 芪丹化瘀胶囊 2 : 组方及用量 : 丹参 300 份, 黄芪 400 份, 水蛭 100 份, 地龙 200 份, 当归 200 份, 三七 60 份, 骨碎补 200 份, 黄连 120 份, 川芎 200 份
(2) 服法 : 0.4g 每粒, 每次 2 ~ 3 粒, 每日 3 次, 21 天为一疗程。
2.1.4 对照组 : 步长脑心通胶囊。
(1) 步长脑心通胶囊 ( 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 )。
(2) 服法 : 0.4g 每粒, 每次 3-4 粒, 每日三次, 21 天为一疗程。
2.2 观察指标
2.2.1 安全性观察指标 : 血、 尿、 大便、 心电图、 肝功能、 肾功能等常规检查, 治疗前 后各记录一次, 不良反应随时监测。
2.2.2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2.2.2.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 参照 1995 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 议通过的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
2.2.2.2 日常生活能力积分 : 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Barthel 指数 (BI) 记分法评
定。 2.2.2.3 中风病证候积分 : 参照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脑病急症科研 协作组制定的 《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 中关于中风病气虚证、 血瘀证证候量化诊断标准。
以上指标于治疗前、 治疗第 7 天、 第 21 天各记录 1 次。
2.2.3 血液流变学检查 : 治疗前、 治疗第 21 天各记录 1 次
2.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 1995 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 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疗效指数= ( 治疗前积分 - 治疗后积分 )/ 治疗前积分 ×100%。
基本痊愈 :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91%~ 100% ;
显著进步 :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46%~ 90% ;
进步 :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8%~ 45% ;
无变化 :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7%左右 ;
恶化 : 功能缺损评分增多 18%以上。
2.4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13.0 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或秩和检验。当 P > 0.05 时表明在统计学中无明显性差异, P < 0.05 时表示有统计学意 义上的差异, P < 0.01 时表明差异非常显著。
3 治疗结果
3.1 三组临床总疗效比较 : 治疗第 21 天三组间临床疗效比较 : 芪丹化瘀胶囊 1 组 总有效率达 80.0%, 芪丹化瘀胶囊 2 组总有效率为 86.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0.0%, 三组 比较有差异 (P < 0.05)。见表 1。
表 1 治疗第 21 天临床总疗效比较
注: 治疗后三组总有效率比较△ P < 0.05。
3.2 三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 三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有改善 (P < 0.05) ; 治疗后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 芪丹化瘀胶囊两组神经功能改善均明显 (P < 0.05) ; 提示芪丹化瘀胶囊两种组方配比均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其中本发明药物效果 更显著。见表 2
表 2 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 注: 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 P < 0.05**P < 0.01 ; 治疗后组间比较 : △ P < 0.05。
3.3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积分比较 : 治疗第 21 天芪丹化瘀胶囊两组与对照组日常生 活能力积分提高均明显 (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 芪丹化瘀胶囊两组生活能力积分提高 显著 (P < 0.05)。见表 3
表 3 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积分比较
* 注: 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 P < 0.05 ; 治疗后组间比较△ P < 0.05。
3.4 两组治疗后中医气虚证证候积分比较 : 芪丹化瘀胶囊两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第 7 天、 第 21 天气虚证证候积分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P < 0.01) ; 治疗后各 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 芪丹化瘀胶囊两组气虚证证候积分改善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 见表 4。
表4治疗后中医气虚证证候积分比较* ** 注: 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 P < 0.05, P < 0.01 ; 治疗后组间比较 : △ P < 0.05。
3.5 两组治疗后血瘀证证候积分比较 : 治疗芪丹化瘀胶囊两组和对照组血瘀证证 候积分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 0.01) ; 治疗第 21 天与对照组比较, 芪丹化 瘀胶囊两组血瘀证证候积分改善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见表 5
表5治疗后中医血瘀证证候积分比较* ** 注: 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 P < 0.05, P < 0.01 ; 治疗后组间比较 : △ P < 0.05。
4 安全性检测
三组治疗前后血常规、 尿常规、 大便常规、 肝、 肾功能等无显著差异 (P > 0.05)。 芪 丹化瘀胶囊两组病人在服药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 提示芪丹化瘀胶囊对血象、 肝功、 肾功等 无不良影响。
总之, 经过临床观察, 芪丹化瘀胶囊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动物实验 :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选择
Wister 健康大鼠, 雌雄各半, 体重 280g-350g。清洁级, 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 供。
1.2 动物分组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模型组、 对照组、 芪丹化瘀胶囊 1 组、 芪丹化瘀胶囊 2 组, 每组取造模成功大鼠 10 只。
1.3 受试药物
芪丹化瘀胶囊 1 :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提供。( 丹参 100 份, 黄芪 200 份, 水蛭 1 份, 地龙 20 份, 当归 20 份, 三七 1 份, 骨碎补 20 份, 黄连 1 份, 川芎 20 份 )
芪丹化瘀胶囊 2 :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提供。 ( 丹参 300 份, 黄芪 400 份, 水蛭 100 份, 地龙 200 份, 当归 200 份, 三七 60 份, 骨碎补 200 份, 黄连 120 份, 川芎 200 份 )
步长脑心通胶囊 : ( 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 )。
2 实验方法
2.1 给药方法
采取灌胃器灌胃给药, 大鼠药物用量方法计算参照陈奇主编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 学》 。
芪丹化瘀胶囊 1 组 : 芪丹化瘀胶囊溶液灌胃每次 5ml, 含生药量 3.05g ;
芪丹化瘀胶囊 2 组 : 芪丹化瘀胶囊溶液灌胃每次 5ml, 含生药量 6.1g ;
对照组 : 脑心通溶液灌胃每次 5ml, 含生药量 0.12g ;
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每天给予饮用水 5ml 灌胃, 以便与给药组有同样的刺激。
以上各组与造模前 3 天每天给药 1 次和缺血 2 小时再灌注 12 小时后给药 1 次。
2.2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参照 Zea-longa 线栓法, 在室温 (25℃ ) 条件下, 末次灌胃 1 小时后用 10%水合氯 醛腹腔麻醉 (0.35ml/100g), 大鼠仰卧位固定, 颈部正中切口, 分离右侧颈总动脉、 颈内动脉 和颈外动脉。结扎颈总动脉近心端及颈外动脉, 于颈总动脉距分叉处 5mm 位置用眼科剪剪 一小口, 插入尼龙线栓, 轻推线栓尾端经颈总动脉分叉部通过颈内动脉入颅至大脑中动脉
起始部。线栓插入深度距分叉部平均为 18±0.5mm( 根据大鼠体重 280-350g), 有明显阻挡 感时停止, 固定线栓, 逐层缝合肌肉和皮层, 生理盐水和酒精冲洗并逐层消毒, 操作过程中 需注意避免触碰或牵拉线栓实现再灌注。阻塞 2 小时后抽回线栓至颈总动脉实现再灌注。 假手术组动物接受手术, 但线栓插入深度距分叉处 5mm, 不进入颈内动脉颅内段。手术期间 保持大鼠肛温 36.5 ~ 37.5℃。
2.3 检查项目
2.3.1 神经功能评分
2.3.2 脑梗死面积测定
2.3.3 血小板 P 选择素表达的测定
2.3.4 血浆 NO 含量的测定
2.4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以 表示。当 P > 0.05 时表明在统计学中无明显性差异, P < 0.05 时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上的差异, P < 0.01 时表明差异非常显著。
3 结果
3.1 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 如表 6 所示。 表6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 24 小时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 注: 与假手术组相比 : ☆☆ P < 0.01 ; 与模型组相比 : P < 0.05, P < 0.01 ; 与对 照组相比 : △ p < 0.05。
假手术组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 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显著 (P < 0.01), 说明造模 成功。与模型组比较, 各用药组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改善 (P < 0.05, P < 0.01) ; 与对照组比 较, 芪丹化瘀胶囊 2 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显著 (P < 0.05) ; 芪丹化瘀胶囊 2 组神经功能评 分低于芪丹化瘀胶囊 1 组 (P < 0.05)。
3.2 梗死面积比较
本实验观察到假手术组冠状脑组织切面呈均一红色, 模型组和各用药组大鼠脑梗 死灶位于右侧皮质及纹状体区, 呈苍白色, 与右侧大脑中动脉支配的脑区一致, 说明模型成 功, 如表 7 所示。
表7大鼠脑缺血再灌注 24 小时梗死面积比较** 注: 与假手术组相比 : ☆☆ P < 0.01 ; 与模型组相比 *P < 0.05, P < 0.01 ; 与对 照组相比 : △ P < 0.05, △△ P < 0.01。
假手术组未见梗死灶, 模型组梗死面积显著 (P < 0.01) ; 与模型组比较, 各用药 组梗死面积减小 (P < 0.05, P < 0.01) ; 与对照组比较, 芪丹化瘀胶囊两组梗死面积均显 著减小 (P < 0.05) ; 与芪丹化瘀胶囊 1 组比较, 芪丹化瘀胶囊 2 组大鼠梗死面积减小 (P < 0.05)。
3.3 血小板 P 选择素表达比较 : 如表 8 所示。 表8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 24 小时 P 选择素表达比较
** 注: 与假手术组比较☆☆ P < 0.05 ; 与模型组比较 *P < 0.05, P < 0.01 ; 与对照 组比较△ P < 0.05, △△ p < 0.01。与假手术组相比, 模型组血小板 P 选择素表达显著升高 (P < 0.01) ; 与模型组比 较, 各用药组血小板 P 选择素表达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与对照 组比较, 芪丹化瘀胶囊两组 P 选择素表达均显著降低 (P < 0.01) ; 芪丹化瘀胶囊 2 组与芪 丹化瘀胶囊 1 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 0.05)。
3.4 血浆 NO 含量比较 : 如表 9 所示。
表9大鼠脑缺血再灌注 24 小时血浆 NO 含量比较注: 与假手术组比较☆☆ P < 0.01 ; 与模型组比较 **P < 0.01 ;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 P < 0.01。
与假手术组比较, 模型组大鼠血浆 NO 含量显著下降 (P < 0.01) ; 与模型组比较, 各用药组血浆 NO 含量显著升高 (P < 0.01) ; 与对照组比较, 芪丹化瘀胶囊两组 NO 含量均 显著升高 (P < 0.05) ; 芪丹化瘀胶囊 2 组与芪丹化瘀胶囊 1 组 NO 含量比较有显著差异 (P < 0.05)。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