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介质检测技术及应用.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33566 上传时间:2018-01-17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80003459.5

申请日:

2014.03.17

公开号:

CN104854425A

公开日:

2015.08.19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G01B 11/00申请公布日:20150819|||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1B 11/00申请日:20140317|||公开

IPC分类号:

G01B11/00

主分类号:

G01B11/00

申请人:

诚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聪岳; 林志杰; 杨惠婷

地址:

中国台湾新北市

优先权:

61/786,542 2013.03.15 US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

代理人:

王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关于一种检测装置,其包含负责驱动一透明介质的一驱动单元、负责发射光线至驱动单元所驱动的透明介质的一发光源、随着透明介质的一边缘移动到相对于发光源的不同位置时,负责感应发光源所发出的光,以产生一对应光强度信号的一感光元件、耦接感光元件的一转换电路以及耦接转换电路的一处理单元,其中转换电路负责将光强度信号转换为一转换信号,以及处理单元根据转换电路所发出的转换信号的变化,判断透明介质的边缘是否移动至发光源与感光元件间的一位置。本发明亦是关于其检测方法与系统。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检测装置,该装置包含:
一驱动单元,负责驱动一透明介质;
一发光源发射光线至该驱动单元所驱动的该透明介质;
一感光元件,随着该透明介质的一边缘移动到相对于该发光源的一不同位置,该感光元件感应该发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以产生一对应光强度信号;
一转换电路,耦接该感光元件,以将该光强度信号转换为一转换信号;以及
一处理单元,耦接该转换电路,以根据该转换电路所发出的该转换信号,判断该透明介质的该边缘是否移动至该发光源与该感光元件间的一位置。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该发光源是一发光二极管,以及该感光元件是一光遮断式感应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该发光源与该感光元件设置于该透明介质的相对边。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当该透明介质移动至该发光源与该感光元件之间时,该发光源所发出的光会被该透明介质的该边缘所散射,使该感光元件产生一最小光强度信号。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该发光源是一发光二极管,以及该感光元件是一光反射式感应器。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该发光源与该感光元件设置于该透明介质的相同边。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当该透明介质移动至该发光源与该感光元件之间的该位置时,该发光源所发出的光会被该透明介质的该边缘所散射,使该感光元件产生一最大光强度信号。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该转换电路会放大该光强度信号的位准变化以产生该转换信号。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该驱动单元所驱动的该透明介质的一移动方向是实质垂直于该发光源所发出的该光线的一方向。

10.
  一种检测一透明介质的一边缘的方法,该方法包含:
驱动该透明介质;
由一发光源发射光线至该透明介质;
随着该透明介质移动到相对于该发光源的不同位置,由一感光元件感应该发光源所发射出的光线,以产生一对应光强度信号;
将该感光元件所产生的该光强度信号转换为一转换信号;以及
根据该转换信号判断该透明介质的该边缘是否移动至该发光源与该感光元件间的一位置。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更包含将该发光源与该感光元件设置于该透明介质的相对边。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当该透明介质的该边缘移动至该发光源与该感光元件时,该发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会被该透明介质的该边缘所散射,使该感光元件产生一最小光强度信号。

13.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更包含将该发光源与该感光元件设置于该透明介质的相同边。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当该透明介质的该边缘移动至该发光源与该感光元件之间的该位置时,该发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会被该透明介质的该边缘所散射,使该感光元件产生一最大光强度信号。

15.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将该光强度信号转换为该转换信号包含放大该光强度信号的位准变化以产生该转换信号。

16.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驱动该透明介质的一方向是实质垂直于该发光源所发出的该光线的一方向。

17.
  一种可检测一透明介质的系统,该系统包含:
一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包含负责驱动一透明介质的一驱动单元、一透明介质、负责发射光线至该驱动单元所驱动的该透明介质的一发光源、随着该透明介质的一边缘移动到相对于该发光源的一不同位置,负责感应该发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以产生一对应光强度信号的一感光元件、耦接该感光元件的一转换电路以及耦接该转换电路的一处理单元,其中该转换电路负责将该光强度信号转换为一转换信号,以及该处理单元根据该转换电路所发出的该转换信号判断该透明介质的该边缘是否移动至该发光源与该感光元件间的一位置。

18.
  一种可同时检测透明与非透明介质的系统,该系统包含:
一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包含负责驱动一透明介质的一驱动单元、负责发射光线至该驱动单元所驱动的该透明介质的一发光源、以及随着该透明介质的一边缘移动到相对于该发光源的一不同位置,负责感应该发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以产生一对应光强度信号的一感光元件,其中该检测装置根据该光强度信号判断该介质为透明或非透明。

19.
  一种可在一透明介质上进行列印的系统,该系统包含:
一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包含负责驱动一透明介质的一驱动单元、负责发射光线至该驱动单元所驱动的该透明介质的一发光源、随着该透明介质的一边缘移动到相对于该发光源的一不同位置,负责感应该发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以产生一对应光强度信号的一感光元件、耦接该感光元件的一转换电路以及耦接该转换电路的一处理单元,其中该转换电路负责将该光强度信号转换为一转换信号,以及该处理单元根据该转换电路所发出的该转换信号判断该透明介质的该边缘是否移动至该发光源与该感光元件间的一位置,其中根据该处理单元所判断的该位置,该系统在该透明介质上进行列印。

20.
  一种可同时列印至一非透明介质与一透明介质的系统,该系统包含:
一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包含负责驱动该透明或非透明介质的一驱动单元、负责发射光线至该驱动单元所驱动的该透明或非透明介质的一发光源、随着该透明或非透明介质的一边缘移动到相对于该发光源的不同位置,负责感应该发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以产生一对应光强度信号的一感光元件、耦接该感光元件的一转换电路以及耦接该转换电路的一处理单元,其中该转换电路负责将该光强度信号转换为一转换信号,以及该处理单元根据该转换电路所发出的该转换信号判断该透明介质的该边缘是否移动至该发光源与该感光元件间的一位置,其中该检测装置根据该光强度信号判断该介质为透明或非透明,并且根据该处理单元所判断的该位置,该系统在该透明介质上进行列印。

说明书

透明介质检测技术及应用
交叉引用
本申请涉及并要求以下申请的优先权:美国临时申请号61/786,542,申请日为2013年03月15日,申请人为Chien-Hua Huang等,发明名称为“印刷装置、可拆卸的小模块及其应用(Printing devices,detachable flipper module thereof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部分延续美国的非临时专利申请,申请号为13/692,975,申请日为2012年12月03日,申请人为Tsung-Yueh Chen等,发明名称为“检测透明材料边缘的检测装置及方法(Detec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n Edge of Transparent Material)”,此非临时专利申请要求了申请号为101109843、申请日为2012年3月22日的台湾专利申请的优先权;部分延续美国的非临时专利申请,申请号为13/689,667,申请日为2012年11月29日,申请人为Tsung-Yueh Chen等,发明名称为“检测透明光栅结构的检测装置及方法(Detec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 Transparent Grating Structure)”,此非临时专利申请要求了申请号为101109843、申请日为2012年3月22日的台湾专利申请的优先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检测透明介质的边缘的方法及其装置与系统。具体而言,本发明是关于利用光强度信号的位准变化来检测透明介质的边缘的方法及其装置与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透明介质不论是光栅或平面结构皆具有透明性,因此感光元件无法感应到透明介质的通过。一般为了使感光元件感应到透明介质,会将一半透明材质贴在透明介质的一面、事先列印(print)一阴影的图案、或在透明介质上列印某种可遮蔽红外线的特殊透明墨水,以让感光元件在机器内检测到透明介质的相对位置。然而,上述机制需要对透明介质进行额外的处理程序,进而增加制造成本与复杂度,因此,以透明介质为基板的产品无法被广泛的应用于辨识身份的用途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透明介质的边缘的方法及其装置与系统以解决上述缺失。
根据本发明,一检测装置包含一驱动单元(actuating unit)、一发光源、一感光元件、一转换电路以及一处理单元。驱动单元负责驱动透明介质。发光源负责发射光线至驱动单元所驱动的透明介质。随着透明介质的边缘移动到相对于发光源的不同位置,感光元件负责感应发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以产生一对应光强度信号。转换电路耦接感光元件,以将光强度信号转换为一转换信号。处理单元耦接转换电路,以根据转换电路所发出的转换信号的变化,判断透明介质的边缘是否移动到发光源与感光元件之间的一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发光源是一发光二极管,而感光元件是一光感应器。
在此实施例中,发光源以及感光元件可设置于透明介质的相对两边。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当透明介质尚未移动到发光源与感光元件之间的位置时,光遮断式感应器可接收到的光强度最大,而当透明介质的边缘移动至发光源与感光元件之间的位置时,由于发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会被透明介质的边缘所散射,因此,光遮断式感应器所接收到的光强度会逐渐变小,使光遮断式感应器产生一最小光强度信号,也就是说,随着透明介质的边缘移动到发光源与感光元件之间的位置,光遮断式感应器会感应到微小的光强度变化,使感光元件产生一微小的光强度变化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发光源是一发光二极管,而感光元件是一光感应器。
在此实施例中,发光源以及感光元件可设置于透明介质的相同边。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当透明介质尚未移动到发光源与感光元件之间的位置时,光反射式感应器可接收到的光强度最小,而随着透明介质的边缘移动至发光源与感光元件之间的位置,由于发光源所发射出的光线会被透明介质的边缘所散射,因此,感光元件所收到的光强度会逐渐变大,使光反射式感应器产生一最大光强度信号,也就是说,随着透明介质的边缘移动到发光源与感光元件之间的位置,光反射式感应器会感应到微小的光强度变化,使感光元件产生一微小的光强度变化信号。
根据本发明,转换电路可检测上述微小的光强度变化,以将其转换成系统可辨识的信号。
根据本发明,驱动单元所驱动的透明介质的一移动方向实质垂直于发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的一方向。
根据本发明,检测一透明介质的一边缘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驱动透明介质;由一发光源发射光线至透明介质;随着透明介质移动到相对于发光源的不同位置,由一感光元件感应发光源所发出的光,以产生一对应光强度信号;将感光元件所产生的光强度信号转换为一转换信号;以及根据转换信号的变化,判断透明介质的边缘是否移动至发光源与感光元件间的一位置。
根据本发明,可检测一透明介质的系统包含:一检测装置,包含一驱动单元、一发光源、一感光元件、一转换电路以及一处理单元。驱动单元负责驱动透明介质。发光源负责发射光线至驱动单元所驱动的透明介质。随着透明介质的边缘移动到相对于发光源的不同位置,感光元件负责感应发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以产生一对应光强度信号。转换电路耦接感光元件,以将光强度信号转换为一转换信号。处理单元耦接转换电路,以根据转换电路所发出的转换信号的变化,判断透明介质的边缘是否移动到发光源与感光元件之间的一位置。
根据本发明,可同时检测透明与非透明介质的系统包含:一检测装置,包含一驱动单元、一发光源、一感光元件、一转换电路以及一处理单元。驱动单元负责驱动透明介质。发光源负责发射光线至驱动单元所驱动的透明介质。随着透明介质的边缘移动到相对于发光源的不同位置,感光元件负责感应发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以产生一对应光强度信号。根据光强度信号,检测装置可判断介质是透明或非透明。转换电路耦接感光元件,以将光强度信号转换为一转换信号。处理单元耦接转换电路,以根据转换电路所发出的转换信号的变化,判断透明介质的边缘是否移动到发光源与感光元件之间的一位置。
根据本发明,可在一透明介质上进行列印的系统包含:一检测装置,包含一驱动单元、一发光源、一感光元件、一转换电路以及一处理单元。驱动单元负责驱动透明介质。发光源负责发射光线至驱动单元所驱动的透明介质。随着透明介质的边缘移动到相对于发光源的不同位置,感光元件负责感应发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以产生一对应光强度信号。转换电路耦接感光元件,以将光强度信号转换为一转换信号。处理单元耦接转换电路,以根据转换电路所发出的转换信号的变化,判断透明介质的边缘是否移动到发光源与感光元件之间的一位置。根据处理单元所判断的位置,即可在透明介质上进行列印。
根据本发明,可同时在一非透明介质与一透明介质上进行列印的系统包含:一检 测装置,包含一驱动单元、一发光源、一感光元件、一转换电路以及一处理单元。驱动单元负责驱动透明介质。发光源负责发射光线至驱动单元所驱动的透明或非透明介质。随着透明或非透明介质的一边缘移动到相对于发光源的不同位置,感光元件负责感应发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以产生一对应光强度信号。根据光强度信号,检测装置可判断介质为透明或非透明。若是非透明介质,则继续正常列印。若是透明介质,则转换电路耦接感光元件,以将光强度信号转换为一转换信号。处理单元耦接转换电路,以根据转换电路所发出的转换信号的变化,判断透明或非透明介质的边缘是否移动到发光源与感光元件之间的一位置。
本发明的检测装置与系统以及检测方法可利用感光元件以及转换电路来检测并直接定位透明介质的边缘以利后续定位流程,无需在透明介质上执行其他程序,即可完成感光元件感应透明介质的目的,藉此得以降低制作成本及复杂度,并且以透明介质为基板的产品可广泛地应用于辨识身份的用途上。
本发明的透明介质可为一平面或光栅结构。本发明可应用在所有透明介质上。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当可通过以下详细描述配合图式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
附图说明
图1A以及图1B分别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具有一平面及光栅结构的透明介质的检测装置的图式;
图2A以及图2B分别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检测装置检测一平面与光栅结构的透明介质的流程图;
图3、图4A、图4B、图5A、图5B、图5C以及图5D分别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一发光源、感光元件及平面与光栅结构的透明介质的不同位置的图式;
图6A以及图6B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转换电路将平面与光栅结构的透明介质的光强度信号转换为转换信号的图式;以及
图7至图11分别是本发明的许多实施例中发光源、感光元件及平面与光栅结构的透明介质不同位置的图式。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及图1B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一检测装置50的图式。图1A绘示具有一平面结构的一透明介质,而图1B绘示具有一光栅结构的透明介质。图1B中,透明光栅结构52可以透明介质,例如压克力、聚氯乙烯、聚酯等材料制作而成。透明光栅结构52可包含一平坦面521以及一圆柱面523。如交错式图像(image)的立体图像可直接列印于平坦面521。圆柱面523上可具有多个等距间隔的圆柱形结构,且圆柱结构的凸面形成多个凸透镜,以在不同的观察角度,呈现不同的立体视觉效果。图1A及图1B中的检测装置50用来检测透明介质52的一边缘521的位置,以做为定位基准。举例而言,透明介质52可为一透明卡。当检测装置50检测到透明卡时,检测装置50可继续列印此卡或读取卡的数据。举例而言,具有检测装置50的自动提款机(ATM)可检测到透明卡的通过,并接着驱动读卡的功能。检测装置50包含一驱动单元54以负责驱动透明介质52朝X方向移动。检测装置50更包含一发光源56,负责朝Y方向发射光线至驱动单元54所驱动的透明介质52。驱动单元54所驱动的透明介质52的移动方向(X方向)可实质垂直于发光源56发光的方向(Y方向),且发光源56可为一发光二极管。
检测装置50更包含一感光元件58,当透明介质52的边缘521移动到相对于发光源56的不同位置时,感光元件58可感应发光源56所发出的光线,以产生一对应光强度信号。本发明的感光元件58可根据其与发光源56及透明介质52三者的相对位置而以一光遮断式感应器或一光反射式感应器实施。再者,检测装置50更包含一转换电路60,耦接感光元件58,以将感光元件58所产生的光强度信号转换为一转换信号,例如将一模拟信号转换为一可辨识的数字信号。举例而言,转换电路60可将感光元件58所产生的光强度信号分为两组信号进行自我比对,藉此得知光强度信号的变化,并将此变化转换成检测装置50可辨识的信号。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感光元件58所产生的光强度信号的位准变化可能很弱,因此,本发明可利用转换电路60放大光强度信号的位准变化,以产生转换信号。再者,检测装置50更包含一处理单元62,耦接转换电路60以根据转换电路60所传送的转换信号的变化,判断透明介质52的边缘521是否移动到发光源56与感光元件58之间的一位置。
请参照图2A及图2B。图2A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检测装置50检测具有一平面结构52的透明介质的边缘521的流程图。图2B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检测装置50检测具有一光栅结构52的透明介质的边缘521的流程图。本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100:驱动单元54驱动透明介质52朝X方向移动。
步骤102:发光源56朝Y方向发射光线到驱动单元54所驱动的透明介质52。
步骤104:随着透明介质52的边缘521移动到相对于发光源56的不同位置,感光元件58感应到发光源56所发出的光线,以产生对应光强度信号。
步骤106:转换电路60将感光元件58所产生的光强度信号转换为转换信号。
步骤108:处理单元62根据转换电路60所传送的转换信号的变化,判断透明介质52的边缘521是否移动到发光源56及感光元件58之间的位置。
步骤110:结束。
上述步骤将详述如下。当感光元件58是一光遮断式感应器架构的设计时,发光源及感光元件58可设置于透明介质52的相对两边。请参照图3、图4A、图4B、图5A、图5B、图5C及图5D。图3、图4A、图4B、图5A、图5B、图5C及图5D分别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发光源56、感光元件58及透明介质52处于不同位置的图式。驱动单元54可驱动透明介质52朝X方向移动,使透明介质52通过发光源56及感光元件58之间。根据某些较佳实施例,某些图式绘示一平面结构。根据其他较佳实施例,其他图式绘示一光栅结构。根据本发明,不论是平面或光栅结构,所有的透明介质皆适用本发明。
回到图3,由于透明介质52尚未移动到发光源56及感光元件58之间的位置,感光元件58可完全感应到发光源56所发射出的光线,这表示感光元件58感应到较强的光,藉此产生较强的光强度信号。如图4A及图4B所示,随着透明介质52的边缘521移动到发光源56及感光元件58之间的位置,因为透明介质52的边缘521不平坦,且光线经过不同介质之间的介面(interface),所以发光源56所发射出的光线将朝不同方向散射。藉此,感光元件58感应到较微弱的光,进而产生一最小光强度信号,以作为判断透明介质52的边缘521是否移动到发光源56及感光元件58之间的位置的基准。
如图5A、图5B、图5C及图5D所示,当透明介质52的边缘521经过发光源56及感光元件58之间的位置,且透明介质52本身设置于发光源56及感光元件58之间时,因为透明介质52具有透明性,发光源56所发出的光线较能穿透透明介质52,并被感光元件58所感应到。即,感光元件58感应到较强的光,进而产生较强的光强度信号。图5A绘示一相对平面的透明介质。如图5A所示,发光源56所发出的光绝 大多数可穿过透明介质52并被感光元件58所感应到。
针对一光栅透明介质,如图5B、图5C及图5D所示,当透明光栅结构52的凸面(但非顶面)移动到发光源56及感光元件58之间的位置时,发光源56所发出的光线会因为透明光栅结构52的凸面而作反射,使感光元件58亦感应到微弱的光,且无法产生一最大光强度信号。如图5C所示,当透明光栅结构52的顶部移动到发光源56及感光元件58之间的位置时,感光元件58可感应到最强的光,因为发光源56所发出的光会直接穿过透明光栅结构52的顶部而几乎没有反射,进而产生最大光强度信号。
请参照图6A及图6B。图6A及图6B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转换电路60将光强度信号转换为转换信号的图式。因为感光元件58所产生的光强度信号的变化是微弱的,为了加强判断的正确性,转换电路60可放大光强度信号的位准变化以产生转换信号,并接着由处理单元62根据转换电路60所发出的转换信号的变化,判断透明介质52的边缘521是否移动到发光源56及感光元件58之间。这是因为透明介质52的边缘521是不平坦的,且光线穿过不同介质的介面,所以发光源56所发出的光将会朝不同方向散射。藉此,感光元件58感应到微弱的光,进而产生最小光强度信号。因此,透过转换信号位准变化的波形即可取得透明介质52的边缘521的位置。举例而言,一波谷可对应透明介质52的边缘521的位置,且可作为判断透明介质52的边缘521是否移动到发光源56及感光元件58之间的位置的基准。
针对光栅透明介质,处理单元62可根据转换电路60所传送的转换信号的变化,判断透明光栅结构52每个光栅的位置。举例而言,透明光栅结构52的每个光栅分别对应一个光强度信号的位准变化,这表示透明光栅结构52的顶部对应最大光强度信号,而透明光栅结构52的其他部分对应较弱的光强度信号。透明光栅结构52的位置与光栅的数量根据转换信号位准变化的波形而决定,以提供定位基准以及列印立体图像的后续程序。
再者,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感光元件58是一光反射式感应器架构的设计时,发光源56以及感光元件58可设置于透明介质的相同边。参照图7到图9。图7到图9分别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发光源56、感光元件58及透明介质52处于不同位置的图式。此实施例与上述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此实施例中的发光源56及感光元件58皆是设置于透明介质52的相同边。如图7所示,由于透明介质52尚未 移动到发光源56及感光元件58之间的位置,发光源56所发出的光线完全无法被感光元件58所感应到,这表示感光元件58感应到较弱的光,因此产生较弱的光强度信号。如图8所示,随着透明介质52的边缘521移动到发光源56及感光元件58之间的位置,因为透明介质52的边缘521不平坦,且光线行经不同介质的介面,发光源56所发出的光线将会朝不同方向散射。藉此,感光元件58可感应到散射的光,进而产生最大光强度信号,进而作为决定透明介质52的边缘521移动到发光源56及感光元件58之间的位置的基准。如图9所示,随着透明介质52的边缘521通过发光源56及感光元件58之间的位置,且透明介质52本身设置于发光源56及感光元件58之间,因为透明介质52具有透明性,所以发光源56所发出的光线大多可穿过透明介质52,且无法被感光元件58所感应到。也就是说,感光元件58感应到较弱的光线,进而产生较弱的光强度信号。
类似地,作为光反射式感应器的感光元件58亦适用于光栅结构。图10显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检测装置50。此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在此实施例中,发光源56及感光元件58皆是设置于透明光栅结构52的圆柱面523的前端。类似于上述的实施例,当透明光栅结构52的凸面(非顶部)移动到对应发光源56的一位置时,感光元件58会感应到较强的反射光,因为透明光栅结构52的凸面反射了发光源56所发出的光线,因此感光元件58产生较强的光强度信号。但当透明光栅结构52的顶部移动到对应发光源56的位置时,由于发光源56所发出的光线大多穿过了透明光栅结构52的顶部,因此感光元件58会感应到较弱的光,且因为几乎没有反射光,所以感光元件58会产生最小的光强度信号。
转换电路60及处理单元62的运作原理与上述的实施例类似,因此不再赘述。再者,发光源56及感光元件58的位置与强度不受限于上述实施例。举例而言,本发明可包含多组发光源及感光元件,且此等元件可分别设置于透明介质52行经路径的两端,以更精准的定位透明介质52,并根据设计需求做调整。
本发明的检测透明介质的一边缘的方法及其检测装置与系统与前案不同之处在于,本发明可利用感光元件及转换电路直接检测并定位透明介质的边缘以供后续定位程序之用,而无需在透明介质上执行其他程序来达成感光元件感应透明介质的目的。举例而言,本发明无需在半透明基板(例如照片或卡片等)上列印立体图像,然后再贴到基板上的透明光栅板。也就是说,设定基板以及在基板上粘贴透明板的步骤可被省 略。立体图像可直接列印在透明光栅板的平面,进而降低制造上的困难度并大大降低成本。因此,以透明介质为基板的产品可广泛的应用在识别身份的用途上。
本发明已透过以上具体实施例作一详细说明,惟以上所述的,仅是用以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能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等,皆应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范围内。

透明介质检测技术及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透明介质检测技术及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透明介质检测技术及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透明介质检测技术及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透明介质检测技术及应用.pdf(2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关于一种检测装置,其包含负责驱动一透明介质的一驱动单元、负责发射光线至驱动单元所驱动的透明介质的一发光源、随着透明介质的一边缘移动到相对于发光源的不同位置时,负责感应发光源所发出的光,以产生一对应光强度信号的一感光元件、耦接感光元件的一转换电路以及耦接转换电路的一处理单元,其中转换电路负责将光强度信号转换为一转换信号,以及处理单元根据转换电路所发出的转换信号的变化,判断透明介质的边缘是否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测量;测试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