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物干燥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循环供给用于干燥衣物等的干燥风的循环通路中具备水冷除湿型 热交换器的衣物干燥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 这种衣物干燥机为了谋求供干燥的热能的效率化, 不把将空气加热 为预定温度的暖风、 所谓干燥风排出干燥机外而使之在循环通路中循环, 将干燥风连续吹 向衣物等被干燥物进行干燥。
该衣物干燥机的基本构成为, 使循环通路连通连接于在收置衣物等的干燥室前后 两侧所设置的干燥风出入口, 并在该循环通路的途中部位具备水冷除湿型热交换器、 送风 装置等送风单元、 及加热装置等加热单元, 由此, 边将干燥风循环供给于前述干燥室边对衣 物等被干燥物进行干燥 ( 例如, 参照专利文献 1)。
依照于记载于专利文献 1 的洗涤干燥机, 则成为具备所谓水冷除湿型热交换器的 构成, 所述水冷除湿型热交换器中, 使作为循环通路的供给风路与除湿风路连通连接于作 为干燥室的水槽, 并使冷却水曲折地流到设置于前述除湿风路的热交换板面上而与空气良 好地接触, 通过该冷却水对包含于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冷却并除湿。
【专利文献 1】 特开 2008-54948 号公报
可是, 在上述构成的洗涤干燥机中, 若为了提高热交换效率、 进而提高干燥效率而 使前述除湿风路的循环风量增加, 则沿前述热交换板面流下的冷却水较大程度地扬起, 该 水飞沫被下游侧的送风装置吸入, 进而溅到作为前述加热单元的加热装置, 有可能影响对 于这些送风装置及加热装置的电安全性。
而且, 被扬起的冷却水在除湿风路 ( 热交换器 ) 的出口附近变成雾状而充斥, 有时 成为循环送风的阻力。若对于该阻力而增大风量, 则使滞留状态那样的雾状部分扬起。
因此, 在循环风量的增大方面受到制约, 无法充分确保作为在水槽、 除湿风路、 及 供气风路中循环的干燥用风量, 无法在干燥运转时将暖风干燥风充分地循环供给于水槽 内, 存在不能高效地进行被干燥物的干燥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目的在于提供衣物干燥机, 其中, 在水冷除湿型热交换 器中, 能够对冷却水 ( 水飞沫 ) 的异常扬起现象进行抑制并确保必需的干燥风风量, 能谋求 干燥效率的提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衣物干燥机特征为具备 : 箱状的主体、 干燥室、 循环 通路、 干燥风产生单元、 热交换器、 和分流 (by-pass) 通路, 其中箱状的主体形成外廓 ; 干燥 室配设于前述主体的内部而被收置 ; 循环通路设置为, 相对于前述干燥室能循环供给干燥 风; 干燥风产生单元设置于前述循环通路的途中部位, 包括生成被加热了的前述干燥风的 加热装置及送风装置 ; 热交换器设置于前述循环通路中的前述干燥风产生单元的上游侧,
在对干燥风中的水分进行水冷除湿的内部形成有通路 ; 分流通路设置为, 与前述热交换器 内的通路相并排。
依照于上述单元, 则因为与热交换器并排地设置有分流通路, 所以干燥风可通过 热交换器内的通路与分流通路, 循环供给于干燥室内。
通过确保来自该分流通路的送风, 能够抑制流经热交换器内的通路的干燥风的风 量, 所以能够防止被扬起的水飞沫到达下游侧的送风装置。 而且, 因为即使有时被扬起的水 飞沫滞留而成为热交换器内的送风阻力也由来自分流通路的风量所补充, 所以风量也不会 大减, 能够提供在充分的干燥风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干燥效率的提高的衣物干燥机。 附图说明 图 1 是将本发明应用于洗涤干燥机的第 1 实施方式中的主要表示热交换单元的内 部构成的正视图。
图 2 是表示洗涤干燥机的整体构成的纵剖侧视图。
图 3 是表示从后方看洗涤干燥机的主体内部的机构部的立体图。
图 4 是表示相应于风扇的旋转速度的流经热交换单元的干燥风风量及流经分流 通路的干燥风风量的关系的风量特性图。
图 5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 2 实施方式的与图 1 相当的图。
图 6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 3 实施方式的与图 1 相当的图。
图 7 是表示相应于分流通路的开度的、 在热交换器通路及分流通路中流通的干燥 风风量的关系的风量特性图。
图 8 是表示伴随于干燥运转的进行的干燥风的特性及分流通路的开度的各自的 变化的特性图。
图 9 是表示各行程运转的风量特性等的特性图。
图 10 是用于对相应于供给于热交换器的冷却用水量而在热交换器通路及分流通 路中流通的干燥风风量以及分流通路的开度进行说明的作用说明图。
图 11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 4 实施方式的与图 1 相当的图。
符号说明
在附图中, 1 表示洗涤干燥机 ( 衣物干燥机 ), 2 表示外槽 ( 干燥室 ), 3 表示循环通 路, 4 表示主体, 8 表示滚筒, 22 表示送风装置, 23 表示加热装置, 27、 51 表示下垂管 ( 通风 管 ), 31 表示热交换器, 32 表示分流通路, 52 表示短路通路, 62 表示挡片 (flap)( 通路可变 单元 ), 72 表示挡片 ( 短路量可变单元 )。
具体实施方式
( 第 1 实施方式 )
以下, 关于将本发明应用于滚筒式洗涤干燥机而示的第 1 实施方式, 参照图 1 ~图 4 进行说明。其中, 图 2 是表示洗涤干燥机 1 的整体构成的纵剖侧视图, 图 3 是表示作为后 述的主体内部的机构部的外槽 2 及循环通路 3 等的立体图, 参照它们关于洗涤干燥机 1 的 整体构成而进行说明。
还有, 该洗涤干燥机 1 当进行洗涤运转时及脱水运转时作为洗涤机而起作用, 当进行干燥运转时作为衣物干燥机而起作用。
如示于图 2 地, 形成洗涤干燥机 1 的外廓的主体 4 基本呈矩形箱状, 在该主体 4 底 部设置底板 4a。 构成主体 4 正面的正面盖 4b 成为向后方倾斜的倾斜面, 在其上部形成由基 本圆形的开口部构成的洗涤物出入口 5。
在正面盖 4b, 设置可以沿横向方向转动的门 6, 通过该门 6 开闭洗涤物出入口 5。
在主体 4 的正面盖 4b, 具备各种操作开关和显示部等的操作面板 9 设置于洗涤物 出入口 5 上方, 相对于设置于其里侧 ( 正面盖 4b 里侧 ) 的控制装置 7 可以输入地连接。
该控制装置 7 以微计算机为主体, 具备 ROM、 RAM 等所构成, 基于各种输入信号和 / 或预先存储的控制程序, 对洗涤干燥机 1 的所有工作进行控制。
在主体 4 内配设外槽 2, 在外槽 2 内配设滚筒 8。外槽 2 通过 2 个弹性支持机构 13( 在图 2 中仅示出一方 ) 弹性支持于底板 4a 上, 其支持方式为滚筒 8 的旋转中心轴方向 成为前后方向的横轴状, 且朝向前上方倾斜地被轴支持。
外槽 2 及滚筒 8 都呈使正面部敞开的有底圆筒状。其中, 在外槽 2 的正面敞开部 分与形成于主体 4 正面部的洗涤物出入口 5 之间, 通过波纹管 10 连接。
衣物等洗涤物收纳于外槽 2 内的滚筒 8, 当洗涤运转时、 脱水运转时、 及干燥运 转时作为被控制为预定的旋转速度的旋转槽而起作用, 在滚筒 8 的周壁, 形成多个 ( 在图 2 中对一部分进行图示 ) 通水用及通风用的小孔 8a, 并形成多个洗涤物搅拌用的紊流板 (baffle)8b。
相对于此, 外槽 2 实质上为无孔状, 当洗涤运转时和 / 或脱水运转时可以贮水, 当 干燥运转时作为形成取进后述的干燥风的封闭空间的干燥室而起作用。
在主体 4 内的上部设置三方供水阀 29, 成为具备流量计 29a 并具备向主体 4 顶面 突出的供水连接口 29b 的构成。当洗涤运转时可以将来自自来水管道的水龙头的水通过供 水软管 29c 从供水连接口 29b 供给于外槽 2 内。流量计 29a 对此时的水量进行计测, 并作 为电信号输入于控制装置 7 而存储。
在外槽 2 的下部, 设置与外槽 2 内相连通的凹状的贮水部 11, 在该贮水部 11 内部 配设温水生成用的护套加热器 12。在成为贮水部 11 的最低部的后部底面形成排水口 ( 未 图示 ), 排水管 14 的一端连接于该排水口。
外槽 2 内的水可以流经排水管 14, 按顺序通过配置于途中的纤维屑过滤器 15、 排 水阀 16 而排出机外。
在外槽 2 的背面中央部配设电动机 17。该电动机 17 由外转子型 DC 无刷电动机构 成, 其定子 17a 安装于外槽 2 的背面中央部, 与转子 17b 一起旋转的旋转轴 18 突出于外槽 2 内而连接固定于滚筒 8 的背面中心部。
电动机 17 作为对滚筒 8 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装置而起作用, 通过控制装置 7 进行 速度控制。
如示于图 3 地, 在外槽 2 的顶部及背部, 配设循环通路 3, 该循环通路 3 连通连接于 该外槽 2, 用于当干燥运转时使干燥风可以循环供给于外槽 2、 进而供给于滚筒 8 内。
该循环通路 3 构成为, 一端连接于形成于外槽 2 的周壁顶面的前部的排气口 2a, 从 外槽 2 排出的干燥风可通过排气口 2a 被吸入循环通路 3 内。
另一方面, 循环通路 3 的另一端连接于进气口 2b, 该进气口 2b 形成于外槽 2 的背面上部, 通过循环通路 3 内的干燥风可从进气口 2b 吹向外槽 2 内。
循环通路 3 在制作方面包括多个通风管、 或者具有通风管功能的构成构件, 主要 由排气管 19、 过滤管 20、 下垂管 27、 热交换单元 21、 送风装置 22、 加热装置 23、 柔性管 24、 及供气管 25 所构成, 干燥风按该顺序流经循环通路 3 内 ( 在附图中, 以虚线箭头 A ~ I 表 示 ), 干燥风经由外槽 2 循环供给于滚筒 8 内。
送风装置 22 及加热装置 23 构成后述的干燥风产生单元, 它们的壳体作为通风管 而起作用。
排气管 19 及柔性管 24 具有折皱状的柔性部, 其一端分别连接于形成于外槽 2 的 排气口 2a 及供气管 25。
因此, 外槽 2 基于滚筒 8 的旋转所产生的振动可由前述柔性部吸收遮断, 对振动向 其以后的循环通路 3 侧的传递进行抑制。还有, 过滤管 20、 下垂管 27、 热交换单元 21、 送风 装置 22、 加热装置 23 安装固定于主体 4 侧。
排气管 19 形成为 L 状, 在开口于其水平方向的另一端连接过滤管 20。
过滤管 20 在上游侧连接有排气管 19, 具有顶面开口的矩形筒状的过滤器收置部 26, 并一体地形成从该过滤器收置部 26 向后方基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管道部 20a。 具备透气性的网状过滤器的过滤单元 26a( 参照图 2) 可以从主体 4 上方取出放入 地收置于过滤器收置部 26。在过滤管 20( 管道部 20a) 的后端部设置向下开口所形成的后 端连接口 20b。
在该后端连接口 20b, 连接基本沿铅直方向下垂的下垂管 27。 该下垂管 27 构成为, 为了得到除了作为后述的水冷除湿型热交换器 31 而起作用之外还为所需的上下方向的纵 长尺寸, 而向下方较长地延伸。
以下, 关于连接于下垂管 27 的热交换单元 21 的构成, 也参照图 1 而说明。图 1 是 表示去除了覆盖表面侧的盖构件的热交换单元 21 及下垂管 27 的内部构成的正视图。
尤其如示于图 1 地, 首先下垂管 27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热交换单元 21 形成为一体, 在最下端部通过连通口 28 而与热交换单元 21 相连通。
热交换单元 21 纵向较长地形成为, 与下垂管 27 并排, 从前述最下端部折返而向上 方延伸。
热交换单元 21 与下垂管 27 配设于外槽 2 的背部。下垂管 27 中, 形成于其上端的 干燥风入口 27a 连接于过滤管 20( 管道部 20a) 的后端连接口 20b( 参照图 3)。
另一方面, 在热交换单元 21, 形成将其内部左右隔开的分隔壁 30, 该分隔壁 30 形 成得延伸于上下方向。在分隔壁 30 的上部形成向右上方向倾斜的倾斜状部 30a。
因此, 即使在热交换器 31 内后述的水飞沫被扬起, 水飞沫也会与倾斜状部 30a 接 触而对水飞沫飞散到热交换单元 21 的干燥风出口 39 的下游侧进行抑制。
在热交换单元 21 内, 在分隔壁 30 的右侧沿上下方向形成纵长的水冷除湿型热交 换器 31, 在分隔壁 30 的左侧与热交换器 31 通路并排地形成绕沿上下方向较长的前述热交 换器 31 的分流通路 32。
热交换器 31 内的纵长的通路及分流通路 32 形成为, 使其上部沿右上方向倾斜。 平 行于分隔壁 30 的倾斜状部 30a 地设置倾斜壁 30b, 该倾斜壁 30b 从下垂管 27 的侧壁沿右上 方向倾斜地延伸设置。
该结果是, 分流通路 32 的上部形成为, 在倾斜壁 30b 与分隔壁 30 的倾斜状部 30a 之间向图示右上方开口。
倾斜壁 30b 成为在分流通路 32 中流通的干燥风的送风阻力, 对大量的干燥风流进 分流通路 32 进行抑制, 并防止流向热交换器 31 通路的干燥风不足而使除湿功能下降。
该情况下, 通过适当地设定倾斜状部 30a 及倾斜壁 30b 的倾斜角度, 能够调整上述 干燥风的气流。
而且, 倾斜壁 30b 起保护作用, 防止从热交换器 31 扬起的水飞沫从上方进入分流 通路 32。还有, 分流通路 32 形成为宽度比热交换器 31 内的通路窄的直线通路。
在热交换器 31 内周壁面设置多个向内部突出的肋状部 33。这些肋状部 33 设置 为, 互相不同且相对于热交换器 31 的宽度方向 ( 图示左右方向 ) 稍微倾斜。
该结果是, 作为由肋状部 33 形成的整体构成, 在热交换器 31 内周壁面形成螺旋状 凸部。
在热交换器 31 的通路入口 31a, 设置肋状部 42, 该肋状部 42 形成为与肋状部 33 相比向内部突出更多的コ状, 在未图示的覆盖热交换单元 21 及下垂管 27 的表面侧的前述 盖构件侧设置堵塞コ状开口部分的一部分的肋状部。 从而, 在组装有该盖构件的热交换器 31 的通路入口 31a, 形成通过肋状部 42 等形 成为口字状的、 向中心部旋入的通路。流经热交换器 31 通路的干燥风的气流由于该旋进部 ( 收缩部 ) 而加速, 使得从后述的注水口 34 注入的水更有效地扩散, 提高通过热交换实现的 除湿效率、 乃至干燥效率。
在热交换器 31 的上端部设置注水口 34, 注水软管 34a 的一端连接于该注水口 34, 该注水软管 34a 的另一端连接于设置于外槽 2 上部的三方供水阀 29 的一个阀机构 ( 参照 图 2)。
从而, 当干燥运转时来自该三方供水阀 29 的水通过注水软管 34a 从注水口 34 注 水于热交换器 31 内。
当洗涤运转时供水于外槽 2 内时, 通过流量计 29a( 参照图 2) 测定来自连接于洗 涤干燥机 1 的自来水管道的供水量, 把对应于该供水量的电信号输入于控制装置 7 而存储。
控制装置 7 将注进热交换器 31 内的每一定时间的供水量判别为例如 3 级 ( 少水 量、 标准水量、 多水量 )。注进热交换器 31 内的水沿着由形成于热交换器 31 内周壁面的前 述肋状部 33 构成的螺旋状凸部, 在热交换器 31 内边逐渐形成螺旋边流下或落下。
在热交换单元 21 的底部, 设置排水口 35, 排水管 36 的一端连接于排水口 35。排 水管 36 的另一端连接于比连接于外槽 2 底部的排水管 14 之中的排水阀 16 靠下游侧 ( 衣 物干燥机外侧 )。
到达热交换器 31 底部的水从排水口 35 通过排水管 36 向衣物干燥机外排水。
在下垂管 27 的上下方向中间部, 设置向下垂管 27 内部突出的插入孔 40, 相对于该 插入孔 40, 从下垂管 27 外部 ( 图示背面侧 ) 插进例如由热敏电阻构成的温度传感器 41。
该温度传感器 41 在插进插入孔 40 内的状态下以气密方式安装于插入孔 40, 可以 对从外槽 2 排出而流进下垂管 27 的干燥风的温度进行检测。对控制装置 7, 输入对应于温 度传感器 41 检测到的温度的电信号。
如示于图 3 地, 在外槽 2 上方, 配设送风装置 22, 在该送风装置 22 的风扇壳体 22a
的吸入口, 连接形成于热交换单元 21 及热交换器 31 上端的干燥风出口 39( 参照图 1)。
送风装置 22 中, 配设于风扇壳体 22a 内的风扇 22c( 参照图 2) 通过风扇电动机 22b 进行旋转驱动。在送风装置 22, 安装有送风装置用旋转速度传感器 ( 未图示 ), 可以对 风扇电动机 22b 的旋转速度进行检测而进行速度控制。
在外槽 2 的上方, 加热装置 23 的一端部连接于风扇壳体 22a 的排出口。该加 热 装 置 23 在 构 成 加 热 装 置 23 的 外 廓 的 加 热 器 壳 体 23a 内 具 备 由 例 如 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正温度系数 ) 加热器构成的暖风生成用加热器 23b( 参照图 2)。
通过送风装置 22 及加热装置 23 所构成的所谓干燥风产生单元使以热交换器 31 进行了水冷除湿的干燥风, 通过送风装置 22 的送风作用与加热装置 23 的加热作用再生为 新的干燥风, 并送出到下游侧的柔性管 24。
柔性管 24 的另一端如示于图 3 地连接于设置于外槽 2 背面上部的供气管 25 的上 端部, 该供气管 25 连通连接于外槽 2 的供气口 2b。
参照图 4, 关于风扇 22c( 风扇电动机 22b) 的旋转速度与流经热交换单元 21 及分 流通路 32 的干燥风风量的关系而说明。
如示于图 4 地, 随着风扇旋转速度加快, 流经热交换单元 21 及分流通路 32 的干燥 风风量都逐渐增多。还有, 流经热交换单元 21 的干燥风风量的增量比流经分流通路 32 的 干燥风风量的增量大。这是因为分流通路入口 32a 窄, 所以并不引起成正比的风量增大。 接下来, 关于本实施方式中的滚筒式洗涤干燥机 1 中的衣物等被干燥物的干燥运 转的工作进行说明。
首先, 关于洗涤干燥机 1 的运转作用, 如周知地在标准的运转行程中, 以直接连接 于电动机 17 的滚筒 8 的旋转速度的控制为中心, 自动地执行洗涤、 漂洗、 脱水各运转, 在至 此为止的洗涤功能中滚筒 8 被旋转驱动, 形成基本被封闭的空间的外槽 2 作为水槽而起作 用。
当水从三方供水阀 29 供给于洗涤运转时的外槽 2 内时, 通过流量计 29a( 参照图 2) 测定连接于洗涤干燥机 1 的自来水管 ( 水源 ) 的每一定时间的供水量, 该测定结果被输 入于控制装置 7 而如前述地可以判别为 3 个级别 ( 小水量、 标准水量、 大水量 ) 地被存储。 而且最后转变为干燥运转。
虽然滚筒 8 同样地被旋转驱动, 但是外槽 2 作为取进干燥风的干燥室而起作用, 使 滚筒 8 内的衣物等洗涤物干燥。以下, 关于该干燥运转的工作内容详细地进行说明。
控制装置 7 使热交换单元 21、 送风装置 22、 加热装置 23 等工作而可以执行将干燥 风连续供给于外槽 2 内的干燥运转。通过图 2、 图 3 中的虚线箭头 A ~ I 表示在循环通路 3 中流通的干燥风流向。
还有, 虽然在图 2 中将循环通路 3 的一部分进行省略, 但是为了表示干燥风的连续 性流向, 虚线箭头连续地标记。以下, 按照表示干燥风流向的虚线箭头 A ~ I 的符号顺序进 行说明。
在外槽 2 内用于进行衣物等的干燥之后的干燥风作为包含水分的排出风从前方 上部的排气口 2a 排出。然后, 通过排气管 19, 在过滤管 20 中向后方流动 ( 虚线箭头 A)。
若在该过滤管 20 内流动的干燥风中包括纤维屑等, 则该纤维屑等通过过滤器收 置部 26 内的过滤单元 26a 所俘获。
经过滤管 20 的管道部 20a 流向后方而到达后端连接口 20b 的干燥风在下垂管 27 中朝向下方流动 ( 虚线箭头 B、 C)。接下来, 干燥风从下垂管 27 的连通口 28( 参照图 1) 进 入热交换单元 21 内 ( 虚线箭头 D), 在热交换单元 21 内朝向上方流动 ( 虚线箭头 E)。
在热交换单元 21 内, 朝向上方流动的干燥风 ( 虚线箭头 E) 被分流, 一方从通路入 口 31a 流向热交换器 31 内的通路, 另一方从分流通路入口 32a 流向分流通路 32。
在热交换器 31 内, 由三方供水阀 29 所供给而从注水口 34 注入的水顺着由设置于 通路内周壁面的多个肋状部 33 构成的前述螺旋状凸部徐徐流下。因此, 该流下的水更长时 间地与在热交换器 31 通路中流动的干燥风相接触而促进热交换。
由此, 干燥风有效地被冷却, 包含于干燥风的湿气更多地结露, 干燥风中的湿气和 / 或水分被除湿。此后, 干燥风从作为热交换单元 21 及热交换器 31 的干燥风出口 39 向上 方排出, 流进风扇壳体 22a 内 ( 虚线箭头 F)。
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来自洗涤运转时的自来水管 ( 水源 ) 的供水量进行测定, 将其测定结果存储于控制装置 7。对应于测定结果为 “大水量” 、 “标准水量” 、 “小水量” 之 一, 注水到热交换器 31 内的水量当然也发生变动。
因此控制装置 7 可以进行如下等的控制 : 对产生干燥风的基本风量的送风装置 22 进行相应于上述判别结果的旋转速度控制, 例如相应于干燥运转的进行而进行得到与水量 均衡的有效的热交换性能的风量设定, 并且为了谋求干燥性能的提高而对整体风量的增减 进行调整。
还有, 通过上述结露而产生的水与注进热交换器 31 内的水一起从排水口 35 通过 排水管 36 向 ( 衣物干燥 ) 机外排出。
另一方面, 在分流通路 32 中流动的干燥风并未通过注水引起热交换作用, 从而未 被除湿而从作为热交换单元 21 及热交换器 31 的干燥风出口 39 流进风扇壳体 22a 内 ( 虚 线箭头 F)。
从热交换器 31 通路及分流通路 32 所排出的干燥风被吸进送风装置 22 的风扇壳 体 22a 内之后, 向加热装置 23 侧吹出, 在此通过前述加热器 23b( 参照图 2) 而被加热 ( 虚 线箭头 G)。
被加热了的干燥风通过柔性管 24( 虚线箭头 H)、 供气管 25( 虚线箭头 I), 从供气 口 2b 供给于外槽 2 内。然后, 与旋转的滚筒 8 内的衣物等相接触而使衣物等干燥, 用于干 燥之后的干燥风从排气口 2a 排出。
如此地, 通过对外槽 2 内循环供给干燥风, 干燥滚筒 8 内的作为被干燥物的衣物 等。
根据以上构成, 本实施方式中的洗涤干燥机 1 具有以下的效果。
因为与热交换器 31 通路处于并排关系地设置有分流通路 32, 所以干燥风在热交 换器 31 的入口侧分流为热交换器 31 通路与分流通路 32 这二条通路而通过, 被送到干燥风 产生单元侧, 在此再生为新的干燥风而被循环供给于外槽 2。
可是, 在如现有技术中那样仅具备热交换器通路的情况下, 若为了提高干燥效率 而增大风量, 则因为使冷却用水异常地扬起, 所以水飞沫有可能到达下游侧的风扇和 / 或 加热器。
相反, 在风量趋少的情况下, 扬起到热交换器内上部的水飞沫变成雾状, 其容易成为干燥风流动的阻力, 有可能进一步阻碍热交换器内风的流动。
但是,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经热交换器 31 通路的干燥风风量至少能够减少流进分 流通路 32 侧的量。
从而, 能够防止由于来自热交换器 31 内的通路的干燥风而使得水飞沫异常扬起 的现象, 能够确保电安全性。
并且, 因为流进分流通路 32 的干燥风阻力比较小、 当然也没有热交换作用, 所以 顺畅地流动, 作为结果不但不使整体的风量下降反而可以提高, 并且还能够防止如上述的 水飞沫扬起现象。
而且, 能够确保循环供给于外槽 2 的预定的干燥风量, 并且洗涤干燥机 1 的干燥效 率也得到提高, 能够进一步缩短干燥运转时间。
还有,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 示出将热交换器 31 通路及分流通路 32 一体地形成于 热交换单元 21 内的例, 但是并不限于此, 热交换器 31 通路与分流通路 32 也可以分别独立 地形成。
而且关于下垂管 27 也不必如本实施例所示地与热交换单元 21 形成为一体, 它们 也可以为各自独立地形成并相连接的构成。 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 图 5 ~图 11 表示本发明的第 2 ~第 4 实施方式, 对于实质上 与上述第 1 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而将说明进行省略, 关于不同点进行说明。
( 第 2 实施方式 )
图 5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 2 实施方式的与图 1 相当的图。如示于图 5 地, 在构成热 交换器 31 通路及分流通路 32 的热交换单元 21 的入口侧连接下垂管 51, 短路连通于热交换 单元 21 及热交换器 31 的干燥风出口 39 侧的短路通路 52 形成于下垂管 51 的侧壁上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 因为下垂管 51 与热交换单元 21 形成为一体, 且使其侧壁成为共 用壁, 所以仅仅通过形成连通孔就能够形成短路通路 52。
接下来, 关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干燥运转的工作, 也参照表示相同的构成的图 2、 图 3 而进行说明。
在下垂管 51 中要朝向下方流动的干燥风 ( 虚线箭头 C) 的一部分流进形成于下垂 管 51 侧壁上部的短路通路 52, 并向热交换单元 21 的干燥风出口 39 附近流入。
从而, 该干燥风既无热交换作用且不经过分流通路 32 地, 从干燥风出口 39 直接向 风扇壳体 22a 内流入 ( 虚线箭头 F)。
还有, 其它干燥风从形成于下垂管 51 的最下部的连通口 28 流进热交换单元 21 内 ( 虚线箭头 D), 在与上述第 1 实施例所说明的同样地分流地流进热交换器 31 通路与分流通 路 32 之后, 从上部的共用的干燥风出口 39 排出, 向风扇壳体 22a 内流入 ( 虚线箭头 F)。
从而, 因为前述短路通路 52 也连通于干燥风出口 39 跟前附近, 所以分流后的全部 干燥风从一个干燥风出口 39 排出。
根据以上构成, 本实施方式中的洗涤干燥机 1 除了以第 1 实施方式示出的效果之 外, 还具有以下的效果。
依照于本实施方式中的洗涤干燥机 1, 则在下垂管 51 侧壁上部形成有短路连通于 热交换器 31 的干燥风出口 39 跟前侧的短路通路 52。
由此, 流进下垂管 51 的干燥风的一部分通过短路通路 52 经由循环通路 3 而供给
于外槽 2。因为短路通路 52 形成于下垂管 51 侧壁上部, 因此经由短路通路 52 而供给于外 槽 2 的干燥风与通过连通口 28 经由热交换单元 21 侧而供给于外槽 2 的干燥风相比, 送风 阻力小而容易流动, 所以循环供给于外槽 2 的干燥风的整体风量增大。
从而, 即使来自分流通路 32 和 / 或热交换器 31 通路侧的干燥风的流动因某些原 因而变差, 也因为从短路通路 52 得到补充, 所以进行循环的干燥风的整体风量不会减少, 不但能确保所需量, 还能增大。
如此地, 本实施方式中的洗涤干燥机 1 因为能够将充足量的循环风循环供给于外 槽 2, 所以洗涤物的干燥效率提高, 能够缩短干燥运转时间。
( 第 3 实施方式 )
示于图 6 ~图 10 的第 3 实施方式特征为 : 尤其设置有使热交换单元 61( 在第 1 实 施方式中相当于热交换单元 21) 的分流通路 32 的通路截面积为可以改变的挡片 62( 通路 可变单元 ), 以下进行详述。
图 6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 3 实施方式的与图 1 相当的图。图 7 是表示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与流进热交换器 31 的通路及分流通路 32 的干燥风风量的关系的风量特性图。图 8 是表示伴随于干燥运转的进行的干燥风特性及分流通路 32 开度各自的变化的特性图。图 9 是表示各行程运转的风量特性等的特性图。图 10 是用于对相应于供给于热交换器 31 的 冷却用水量而流进热交换器通路及分流通路 32 的干燥风风量、 以及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进 行说明的作用说明图。 如示于图 6 地, 在分隔热交换单元 61 而形成分流通路 32 的分隔壁 30 的下端, 从 热交换单元 61 的外部 ( 图示背面侧 ) 插进通过控制装置 7( 参照图 2) 所驱动控制的步进 电动机 ( 未图示 ) 的旋转轴 62a。
挡片 62 的形状为基本与开口部相同形状的方形板状体, 挡片 62 的一边安装固定 于旋转轴 62a, 挡片 62 以旋转轴 62a 为中心沿箭头方向往复转动。
通过挡片 62 转动, 使分流通路入口 32a 可以开闭, 使分流通路 32 的通路截面积 ( 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 ) 可以改变。
当挡片 62 的底边为接触下垂管 51 侧壁 ( 其既是热交换单元 21 的侧壁, 又是分流 通路 32 的侧壁 ) 的状态时, 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为 0%, 即分流通路 32 的通路截面积为零。
挡片 62 与分隔壁 30 位于一条直线上的状态时, 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为 100%, 即 分流通路 32 的通路截面积为最大。只是, 在本实施例中开度最小并非 0%, 而设定为大致 30%, 总是部分开放而处于连通状态。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 前述步进电动机的步进角例如使用了 1 度, 但是并不限于 此, 例如也可以变更为 3 度或者 5 度等各种角度而使用步进角。步进角越小, 越能够精细地 控制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
接下来, 参照图 7 关于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与流进热交换器 31 通路及分流通路 32 的干燥风风量的关系而说明。
如示于图 7 地, 随着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增大, 流进热交换器 31 通路的干燥风风量 逐渐减少, 流进分流通路 32 的干燥风风量逐渐增多。
还有, 不管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为多少, 流进热交换器 31 通路与分流通路 32 的干 燥风风量之和都与流进热交换单元 61 的干燥风风量基本相等。
图 8 在上栏侧表示干燥风温度与相应的风量特性并在下栏侧表示分流通路 32 的 开度的 2 栏构成中, 表示相应于干燥运转进展的特性变化, 在此, 例如以标准行程的干燥运 转的具体性过程为典型情况而说明于以下。
首先在干燥运转中, 能够相应于其进行状况从开始具体地区分为伴随三种现象的 三个过程。即, 可区分为干燥运转开始起初的加热期间、 除湿作用 ( 干燥作用 ) 尤其活跃地 进行的恒速期间、 和干燥进行而除湿基本结束的作为终极期间的减速期间。
加热期间相当于如下期间 : 在初始时刻, 例如外部空气温度与外槽 2 内温度相 等, 通过产生以加热装置 23 所加热的干燥风, 使得基于安装于下垂管 51 内的温度传感器 41( 参照图 6) 所得到的干燥风温度急剧地从外部空气温度上升至预定温度。
若干燥风温度达到前述预定温度, 则成为恒速期间, 干燥风的急剧温度升高停止 而呈现接近平坦状的稳定状态的温度特性。 干燥风的热主要用于洗涤物的温度升高与洗涤 物内水分的蒸发潜热, 在恒速期间, 衣物等洗涤物的干燥作用最活跃地进行。
对于包含于衣物等的湿气均衡地进行了热交换作用的干燥风随着进一步继续被 加热、 干燥效果进展而脱离恒温状态向减速期间转变。
虽然在减速期间中, 控制装置 7 停止向加热装置 23 通电, 但是通过干燥风的预热 进一步促进衣物等的干燥, 然后, 伴随于干燥风温度的降低的送风 ( 冷风 ) 被循环供给于外 槽 2 而使得衣物等被冷却, 不久送风装置 22 的驱动也停止而使得干燥风的循环停止, 减速 期间结束的同时全部干燥运转时间结束。 接下来, 关于相应于在上述的循环通路 3 中循环的干燥风温度而使得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可变的干燥运转参照同图 8 进行说明。
在加热期间中, 在干燥运转初期 ( 图 8 中, 以期间 J 而示的区分 ), 使分流通路 32 最大限度开放。即, 使得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变成 100%地, 控制装置 7 对前述步进电动机 ( 未图示 ) 的旋转轴 62a( 参照图 6) 进行转动控制。干燥运转开始的同时送风装置 22 及加 热装置 23( 参照图 3) 的通电也同时开始。
因为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为 100%, 所以经过分流通路 32 的干燥风风量变成最大, 相对于此因为经过热交换器 31 通路的干燥风风量结果变成最小, 所以能够使通过供给于 热交换器 31 的水所冷却的所谓可以热交换的干燥风风量为最小。
这一构成能够抑制热交换器 31 内的水飞沫大量扬起现象而能够减轻由水飞沫引 起的送风阻力, 能够使经过循环通路 3、 加热装置 23 等的干燥风顺畅地通过, 能够增加风 量。
根据以上说明, 因为与干燥运转开始起初的外部空气温度基本相等的干燥风温度 可短时间地高效升高至预定温度, 能够缩短干燥运转时间而能够谋求衣物等被洗涤物的干 燥效率的提高, 并能够充分确保在循环通路 3 中循环的干燥风, 所以能够进一步有利于衣 物等的干燥效率的提高。
还有, 干燥风温度可通过安装于下垂管 51 的温度传感器 41 所测定。如示于图 8 地, 如果干燥风温度达到预定温度, 则控制装置 7 对前述步进电动机的旋转轴 62a 进行转动 控制, 使得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逐渐减小直至变成最小 ( 向闭合的方向 )。
被加热的干燥风用于衣物等的干燥, 包含湿气的干燥风逐渐多地流进热交换器 31 通路, 而且若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变成最小 ( 例如 30%程度 ), 则干燥风最大量地流进热交
换器 31 通路, 能够谋求干燥风除湿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在循环通路 3 中循环的干燥风通过加热装置 23 所加热而使得干燥风温度进一步 升高, 转变为稳定了的预定温度的恒速期间。
在整个干燥运转期间, 不使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为 0%, 干燥运转时, 进行循环的干 燥风总有一部分流进分流通路 32, 可以维持其效果 ( 风量的确保及增大等 )。
由此, 能够抑制流经热交换器 31 通路的干燥风风量, 能够抑制异常的扬起现象、 防止水飞沫到达下游侧的送风装置 22 而确保电安全性。
此时, 即使扬起的水飞沫滞留于热交换器 31 通路上部而成为送风阻力, 也能够不 进行热交换 ( 除湿 ) 地通过来自分流通路 32 的通风作为干燥风的风量进行补充, 作为进行 循环的干燥风的风量整体并不减小风量, 能够将充足的干燥风风量循环供给于外槽 2 内, 因而衣物等的干燥效率会提高。
还有, 也可以使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最小值为 0%而进行可变调整。当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为 0%时, 流进热交换单元 61 的全部干燥风都流进热交换器 31 通路, 能够使干燥风 全都进行热交换而提高除湿效率。
在恒速期间中, 干燥风停止急剧的温度升高而呈现一点点上升程度的稳定的温度 特性, 衣物等的干燥作用最活跃地进行。因为在该恒速期间, 也使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维持 为最小, 所以流进热交换器 31 的通路的干燥风风量成为最大量, 热交换器 31 的除湿效率变 成最大, 并且干燥效率也升高。
若加热干燥进一步进行、 衣物等的干燥进展, 则恒速期间结束, 转变为减速期间。 在减速期间, 衣物等的干燥作用急速进展而变成高温状态, 使用于干燥的干燥风 ( 排出风 ) 的温度急剧上升, 通过温度传感器 41 对该温度的急速上升进行检测, 控制装置 7 使加热装 置 23 的通电停止。
即便使加热装置 23 停止, 干燥风温度也由于惯性暂且升高。在减速期间, 控制装 置 7 对步进电动机的旋转轴 62a 进行转动控制, 使得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逐渐变大直至达到 100%。该期间, 干燥风通过预热温度进一步促使洗涤物干燥。
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进一步变大, 伴随着流进分流通路 32 的干燥风风量的增加而 流进热交换器 31 通路的干燥风风量减少。因此, 被热交换的风量减少, 相反以从分流通路 32 流通的风量补充, 不会使在循环通路 3 中循环的干燥风风量减少。
如此一来, 因为停止加热装置 23 的通电, 所以如示于图 8 地干燥风温度逐渐减低。 若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变成 100 %、 最大量的干燥风流进分流通路 32, 则冷却了的干燥风 ( 冷风 ) 大量地循环供给于外槽 2, 尚处于热状态的衣物等急速地被冷却, 不久送风装置 22 的驱动也停止而干燥风的循环停止, 减速期间结束并且全部干燥运转时间结束。
如上述地, 通过相应于在循环通路 3 中循环的干燥风的温度, 使分流通路 32 的开 度适当可变, 能够根据需要确保充足的干燥风风量, 或者能够根据需要对热交换 ( 除湿 ) 的 需要程度进行调整等, 能够高效地使衣物等干燥, 能够使干燥运转时间缩短。
接下来, 关于相应于在循环通路 3 中循环的干燥风的风量而使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 可变的干燥运转参照图 9 进行说明。
图 9 是使例如标准行程与休眠行程 ( 在夜间等欲对干燥运转中等产生的噪声进行 抑制的时间段所选择的行程 ) 相对比而示出的、 将伴随于干燥运转的进行的干燥风的特性及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各自的变化示为上下 2 栏的特性图。
如示于图 9 地, 在全部干燥运转时间, 与标准行程相对比而休眠行程通过控制装 置 7 控制为, 送风装置 22( 参照图 3) 的风扇电动机 22b 的风扇旋转速度变小。因此, 休眠 行程相比于标准行程, 在循环通路 3 中循环的干燥风的风量变少, 虽然干燥运转中产生的 噪声受抑制, 但是当然用于衣物等的干燥的干燥风风量也变少。
于是, 相比于标准行程而在休眠行程中控制为, 通过在全部干燥运转时间都使分 流通路 32 的开度变大, 使流进分流通路 32 的干燥风风量变多, 使其变得与选择标准行程时 流进分流通路 32 的干燥风风量大致相等。
根据以上方式, 能够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如休眠行程地, 当在循环通路 3 中循环的干燥风的风量少的情况下, 通过使分流 通路 32 的开度变大, 能够在全部干燥运转时间都使流进分流通路 32 的干燥风风量增加, 虽 然流经热交换器 31 内的风量稍微减少, 但是以不进行热交换地从分流通路 32 流进风扇壳 体 22a 内等的循环通路 3 的干燥风的风量所补充。
从而, 作为整体风量不会风量大减, 结果, 能够抑制衣物等的干燥所需的干燥风风 量的减少。而且, 因为流经热交换器 31 通路的干燥风的风量被抑制, 所以能够防止热交换 器 31 内的水飞沫异常地扬起而到达下游侧的送风装置这一情况, 可确保电安全性。
还有, 该休眠行程的运转时间也可以根据需要, 相比于标准行程而设定为长时间。
接下来, 关于相应于供给于热交换器 31 的水的供水量而使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可 变的干燥运转参照图 8 及图 10 进行说明。
图 10 是表示按供给于热交换器 31 的水量的不同进行比较的流进热交换器 31 的 通路及分流通路 32 的干燥风风量、 以及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的作用说明图。
供给于热交换器 31 的水量受设置洗涤干燥机 1 场所的自来水管道水压的影响。 如果该自来水管道水压低则水量小, 如果水压高则水量大。如已述地, 以流量计 29a 对洗涤 运转时的供水量测定完毕, 其判断基准能够原封不动地应用。例如, 判别为 3 个级别 ( 小水 量、 标准水量、 大水量 ), 存储于控制装置 7, 如以下地控制。
在当前供给于热交换器 31 的水量被判别为 “小水量” 的情况下, 在示于图 10( 及 参照图 8) 的加热期间及减速期间中, 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控制为比 “标准水量” 情况小的开 度 “小” 。因此, 分流通路 32 的干燥风风量也比 “标准水量” 情况下的标准变少。这样, 在热 交换器 31 内扬起的水飞沫大多不会变成滞留而成为干燥风的送风阻力的程度, 即使大量 干燥风流进热交换器 31 的通路, 在循环通路 3 中循环的整体干燥风的风量也不减少, 能够 进一步提高热交换器 31 的除湿效率。
另一方面, 在注入热交换器 31 的水量判别为 “大水量” 的情况下, 分流通路 32 的 开度控制为比 “标准水量” 情况下的标准大的 “大” 。因此, 分流通路 32 的干燥风风量也变 得比 “标准水量” 情况下的标准多。
即, 因为注入热交换器 31 内的水量也增多, 所以可以按大风量进行热交换来提高 除湿效率。 但是, 若超出所需地增加风量则使水飞沫大量扬起, 水飞沫暂时滞留而成为送风 的阻力, 进而有可能造成进入送风装置 22 侧的异常状况。
因此, 使分流通路 32 开度 “大” 而能够不仅使得热交换器 31 的通路侧而且使得分 流通路 32 侧的风量最大限度大量地送风, 由此避免水飞沫向送风装置 22 侧进入, 并谋求干燥风风量的整体增多, 能够期待衣物等的干燥效率的提高。
还有, 在此所谓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 “小” ,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是指, 将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控制为, 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为 “标准” 情况下的分流开度的 0.8 倍 ; 所谓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 “大” 是指, 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控制为, 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为 “标准” 情况下的分 流通路 32 的开度的 1.2 倍。
在示于图 8 的加热期间初期的期间 J 这一部分中, 不管注入热交换器 31 的水量为 “小水量” 、 “标准水量” 、 “大水量” 的哪种情况, 示于图 10 的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都优先控制 为 100%。这是因为如上述地, 在干燥运转初期, 衣物等本来在外槽 2 内和 / 或循环通路 3 内等尚处于低温状态, 所以整体的风量增多与对干燥风以热交换器 31 进行冷却相比, 更加 有利于干燥性能的提高。
在示于图 10 的恒速期间 ( 参照图 8), 不管供给于热交换器 31 的水量为 “小水量” 、 “标准水量” 、 及 “大水量” 的哪种情况, 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都为示于图 8 的 “最小” , 分流通 路 32 干燥风风量也变成 “最少” 。
恒速期间因为是最促进衣物等的干燥的期间, 所以使最大量的干燥风通过热交换 器 31 的通路来使除湿效率提高。还有, 作为衣物干燥机具有伴随于示于图 8 的干燥运转的 进行的工作状态即加热期间、 恒速期间、 减速期间为共同事项。 ( 第 4 实施方式 )
图 11 是表示本发明的第 4 实施方式的与图 1 相当的图。该第 4 实施方式因为与 第 3 实施方式相类似, 所以以下与第 3 实施方式 ( 参照图 6) 相对比而说明。
尤其特征为 : 在短路连通于热交换单元 71 及热交换器 31 的干燥风出口 39 侧的、 形成于下垂管 51 的短路通路 52, 设置挡片 72( 短路量可变单元 ), 使短路通路 52 的开口面 积 ( 通路截面积 ) 可以改变, 以下进行详述。
如示于图 11 地, 在短路通路 52 的下端, 从热交换单元 71 外部 ( 图示背面侧 ) 插 进通过控制装置 7( 参照图 2) 所驱动控制的步进电动机 ( 未图示 ) 的旋转轴 72a。
挡片 72 的形状为基本与短路通路 52 的开口部相同形状的方形板状体, 挡片 72 的 一边安装固定于旋转轴 72a, 挡片 72 以旋转轴 72a 为中心进行转动。通过挡片 72 进行转 动, 使短路通路 52 可以开闭, 使短路通路 52 的开口面积 ( 短路通路 52 的开度 ) 可以改变。
挡片 72 完全堵塞短路通路 52 的开口部的状态下, 短路通路 52 全闭、 即短路通路 52 的开度变成 0%。挡片 72 接触倾斜壁 30b 的状态下, 短路通路 52 全开、 即短路通路 52 的开度变成 100%。
控制装置 7 对各个前述步进电动机进行驱动控制, 使得挡片 62 与挡片 72 联动地 转动。即成为以下构成 : 控制为使得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与短路通路 52 的开度总是相同而 联动。具体地, 当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为 100%时短路通路 52 的开度为 100%, 当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为 0%时短路通路 52 的开度为 0%。
接下来也参照图 8, 关于本实施方式中的洗涤干燥机 1 的作用、 效果而说明。
在图 8 中的干燥运转开始初期 ( 图 8 中, 以期间 J 表示的部分 ), 驱动控制为 : 使 得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为 100%, 使得联动于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的短路通路 52 的开度也成 为 100%。因此, 经过分流通路 32 及短路通路 52 的干燥风风量变成最大, 此时经过热交换 器 31 通路的干燥风风量变成最少, 能够使通过供给于热交换器 31 的水冷却的干燥风风量
为最少。 而且, 因为能够减少扬起于热交换器 31 内的水飞沫发生滞留的现象而能够抑制 送风阻力, 所以能够使经过循环通路 3、 加热装置 23 等的干燥风风量增加。
根据以上方式, 与干燥运转开始起初的外部气体温度基本相等的干燥风温度可高 效短时间地升高至预定温度, 能够缩短干燥运转时间而能够谋求衣物等干燥效率的提高, 并因为能够充分确保在循环通路 3 中循环的干燥风, 所以更加有利于洗涤物干燥效率的提 高。
在加热期间 ( 参照图 8), 若干燥风温度达到预定温度, 则边使挡片 62 及挡片 72 相 互联动, 边使得分流通路 32 及短路通路 52 的开度相互相等地逐渐减小至最小。
经过分流通路 32 及短路通路 52 的干燥风逐渐减少, 并且流进热交换器 31 通路的 干燥风逐渐增多。通过在短路通路 52 设置有挡片 72, 从短路通路 52 短路地流向热交换单 元 71 的干燥风出口 39 的干燥风也逐渐流进热交换器 31 的通路, 因为能够使流进热交换器 31 通路的干燥风的流量增加, 所以能够谋求热交换器 31 的除湿效率的提高。
在恒速期间 ( 参照图 8), 分流通路 32 以及短路通路 52 的开度维持为最小。在恒 速期间, 也通过在短路通路 52 设置有挡片 72, 使得从短路通路 52 短路地流向热交换单元 71 的干燥风出口 39 的干燥风也流进热交换器 31 的通路, 因为能够使流进热交换器 31 通路 的干燥风的流量增加, 所以能够谋求热交换器 31 除湿效率的提高。
在减速期间 ( 参照图 8), 分流通路 32 及短路通路 52 的开度逐渐增大至到达 100%。因此, 流进热交换器 31 的通路而用于除湿作用后的干燥风逐渐增加地流进不用于 除湿作用的分流通路 32 及短路通路 52。
其间, 干燥风通过预热温度进一步促进衣物等的干燥作用。 从而, 随着分流通路 32 及短路通路 52 的开度变大, 流进热交换器 31 通路的干燥风风量自然减少。因此, 能够适当 地减少在热交换器 31 内扬起的水飞沫而避免成为送风阻力, 并能够使在循环通路 3 中循环 的整体干燥风增加。
加热装置 23 停止通电后, 与第 1 实施方式等同样地干燥风温度如示于图 8 地逐渐 降低。 但是,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流通路 32 及短路通路 52 的开度为 100%而最大量的干燥风 流进分流通路 32 及短路通路 52。
因此, 冷却了的干燥风 ( 冷风 ) 大量地循环供给于外槽 2 而使得衣物等急速地冷 却, 不久送风装置 22 的驱动也停止而使得干燥风的循环停止, 减速期间结束且全部干燥运 转时间结束。
如上述地, 通过使短路通路 52 的开度联动于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地可变, 从短路通 路 52 短路地流向热交换单元 71 的干燥风出口 39 的干燥风也恰当地相应于需要而用于循 环风量的增加, 有助于热交换器 31 除湿效率的提高。因此, 能够使衣物等高效地干燥, 能够 缩短干燥运转时间。
在整个干燥运转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并不使短路通路 52 的开度为 0%, 在干燥运 转中进行循环的干燥风总有一部分从短路通路 52 短路地流向热交换单元 71 的干燥风出口 39。
由此, 与分流通路 32 的情况同样地, 能够抑制流经热交换器 31 通路的干燥风风 量, 能够防止扬起的水飞沫抵达下游侧的送风装置 22 的异常现象。
或者, 即使扬起的水飞沫雾状地滞留而成为热交换器 31 通路的送风阻力, 也因为 通过对热交换器 31 和分流通路 32 进行短路而从短路通路 52 流向风扇壳体 22a 内的干燥 风的风量所补充, 所以作为进行循环的干燥风的风量整体不但不会风量大减, 反而能够将 充分的干燥风风量循环供给于外槽 2, 因而能够谋求干燥效率的提高。
还有, 也可以将短路通路 52 的开度、 例如最小值设定为 0%。此外, 当使短路通路 52 的开度为 0%时, 因为分流通路 32 的开度也联动地成为 0%, 所以流进下垂管 51 的全部 干燥风流进热交换器 31 通路, 可以提高干燥风的除湿效率。
还有, 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且示于附图的各实施方式, 例如并不限于具有洗涤 功能的滚筒式洗涤干燥机, 能够应用于至少具有干燥功能的衣物干燥机, 从而配置于作为 干燥室的外槽内的滚筒虽然作为干燥运转中的衣物等的搅拌单元而有效, 但是也可以代替 其而构成为, 例如在静止状态下将衣物等吊挂地支持于干燥室内。
另外, 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洗涤干燥机中, 示出热交换单元与下垂管形成 为一体的例, 但是并不限于此, 热交换单元与下垂管也可以各自独立地形成。另外, 当实施 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