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微生物失活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方法、设备及应用.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319496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1121288.8

申请日:

2001.06.13

公开号:

CN1352996A

公开日:

2002.06.12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C12N 13/00公开日:20020612|||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C12N 13/00公开日:20020612|||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61N5/06; C12N7/04; C12N7/00; C12N1/20; C12M1/00

主分类号:

A61N5/06; C12N7/04; C12N7/00; C12N1/20; C12M1/00

申请人:

舍基·伊凡诺维奇·彼特伦科;

发明人:

舍基·伊凡诺维奇·彼特伦科

地址:

俄罗斯茹科夫卡

优先权:

2000.11.13 RU 2000128449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卢新华;周慧敏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晶体上记录致病微生物失活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方法,改变致病微生物菌株活性的方法和设备,去除人或动物机体中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方法。本发明可用于失活,接着去除人或动物机体中致病和有条件致病的微生物。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用于记录致病微生物失活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容器中所放的致病微生物菌株受到选自以下极端作用物的作 用:波长0.1-0.3微米、时间10-300秒的紫外辐射、病毒和有毒 物质, 在作用期间,致病微生物菌株从活性状态转化到失活状态,其中 微生物细胞壳上的电位和膜与这种壳上的横跨膜分子的形态改变 了, 失活致病微生物的菌株直接放在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 的部件附近, 在10-400℃范围内进行至少一个改变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 频谱部件温度的循环,在所述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的部件温 度改变同时,记录在波长为3微米-10毫米范围内致病微生物失活菌 株的极化电磁辐射,其中在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的部件上形 成稳定的高能态,由此通过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的部件能够 在后续的改变温度循环中辐射类似的极化电磁辐射波。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一种选自于硅、 锗、金刚石、砷化镓的晶体用作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的部 件。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块具有 不同导电性的晶体半导体和至少一个半导体接头的晶片用作记录和 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的部件。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用记录和复制生 物细胞辐射频谱的部件记录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 同时,使用10-10 14 赫电磁辐射对致病微生物菌株进行处理。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线性规律改变 记录和重现生物细胞辐射频谱的部件的温度。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非线性规律改 变记录和重现生物细胞辐射频谱的部件的温度。
7: 一种用于改变致病微生物菌株活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使用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 的部件,其上记录着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 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的部件直接安装在致病微生物菌 株附近,要求其活性降低到与致病微生物失活菌株的类似水平, 在1毫秒-1000秒期间,在10-400℃范围内,进行至少一次改 变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的部件的温度的循环,因此记录和复 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的部件辐射极化电磁辐射, 所述的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的部件的极化电磁辐射用 于辐照致病微生物菌株, 通过致病微生物菌株吸收所述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的 部件的极化电磁辐射,致病微生物菌株由活性状态转化成失活状态。
8: 一种用于记录致病微生物失活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设备, 该设备包括: 放置于带有失活致病微生物容器(2)中的工作元件(1),具有 至少一个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的部件(3)和改变温度的部 件(4),部件(4)与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的部件(3)耦 合, 与改变温度部件(4)相连的控制单元(5), 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 至少一个辅助元件(8),用于恢复工作元件中失活致病微生物 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水平,它也装在带有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容 器(2)中,并且有至少一个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的部件(9), 和与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的部件(3)耦合的改变温度的部 件(10),辅助元件通过其输入口分别与控制单元(5)的输出口和 后续的辅助元件(8’、8”)的输出口相连,并通过其输出口与工作元 件(1)的输入口相连, 其中,工作元件与辅助元件(1、8)通过电线(15)互相电耦合, 并与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16)电耦合。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至少一个置于带有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容器(2)中的标准元件 (18),用于恢复工作元件(1)和辅助元件(8)中失活致病微生物 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水平,还有至少一个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 频谱的部件(10),和与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的部件(19) 耦合的改变温度的部件(20),并且通过其输入口分别与控制单元(5) 的输出口和后续的标准元件(18’、18”)的输出口相连,通过其输出 口与工作元件(1)的输入口和辅助元件(8’、8”)的输入口相连, 通过电连接,标准元件(18)与工作元件(1)、与辅助元件(8), 还与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16)相连。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电磁震荡发生器(17)直接安装在带有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16) 的容器(2)附近。
11: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块具有 不同导电性的晶体半导体和至少一个半导体接头的晶片(28)用作记 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的部件(3)。
12: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至少一种选自于硅、 锗、金刚石、砷化镓的晶体用作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的部件 (3)。
13: 一种用于改变致病微生物菌株活性的设备,该设备包括: 工作元件(37),它具有至少一个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 的部件(39),其上记录着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和 改变温度的部件(40),部件(40)与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 的部件(39)耦合, 与改变温度的部件(40)相连的控制单元(41), 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至少一个辅助元件(44),用于恢复工作元件中失活致病微生物 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水平,它有至少一个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 频谱的部件(45),其上记录着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 和与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的部件(45)耦合的改变温度的部 件(46),辅助元件通过其输入口分别与控制单元(41)的输出口和 后续的辅助元件(44’、44”)的输出口相连,并通过其输出口与工作 元件(37)的输入口相连。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至少一个标准元件(53),用于恢复工作元件(37)和辅助元件 (44)中的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水平,它有至少一 个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的部件(54),其上记录着失活致病 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和与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的部 件(54)耦合的改变温度的部件(55),并且通过其输入口分别与控 制单元(41)的输出口和后续的标准元件(55’、55”)的输出口相连, 通过其输出口与工作元件(37)的输入口和辅助元件(44、44’)的 输入口相连, 消除极化电磁辐射的单元(64),其输入口(65)与控制单元(41) 的输出口(66)相连,输出口(67)与工作元件(37)的输入口、与 辅助元件(44、44’)的输入口相连,用于消除来自工作元件(37) 和辅助元件(44、44’)的极化电磁辐射。
15: 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工作元件(37)、至少一个辅助元件(44)和至少一个标准元件 (53)直接处于互相靠近,并通过电磁连接互相耦合。
16: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块具 有不同导电性的晶体半导体和至少一个半导体接头的晶片用作记录 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的部件(54)。
17: 一种用于去除人或动物机体的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方法,其特 征在于: 使用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改变致病微生物菌株活性的设备 (38), 设备(38)直接放置于邻近病人(74)的位置,进行至少一个改 变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的部件(39)的温度的循环,其上记 录着致病微生物失活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 用极化电磁辐射辐照病人(74)至少一个循环,时间长度1毫秒 -1000秒,辐照频率是每天1-48个时间段、进行3天至2个月。

说明书


记录微生物失活菌株的极化电 磁辐射的方法、设备及应用

    本发明涉及医疗工程,更确切地涉及用晶体记录致病微生物失活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方法和设备,涉及改变致病微生物活性菌株的方法和设备,还涉及从人或动物机体除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方法。

    本发明可用于使致病微生物失活,接着从人或动物机体上除去致病的或有条件地除去致病的微生物。

    “在两种组织培养体系中细胞内定距电磁相互作用现象”这一发现是本发明的基础,该发现记载于1966年2月15日苏联发现登记簿(USSR State Register of Discoveries),第122号证书,作者V.P.Kaznacheev、S.P.Shurin、L.P.Mikhailova。

    从试验上已确定一个更早的不被人知的现象,即在因素对两种同样组织培养物中的一种起作用期间,这两种同样组织培养物之间存在定距的细胞内电磁相互作用,这些因素具有生物的、化学的或物理的性质,另一培养物的典型反应呈“镜面”细胞变性效果,它确定作为电磁辐射调制特征探测器的细胞体系。

    因此,已检测出生物学体系中的一个新信息通道,并且还从试验上研制出在遗传细胞程序运行机制中量子现象评定方法和在专门细胞体系中编译信息的方法。

    通过修正在信息传输的光子通道中发生的干扰研究对病理过程起作用的方法是可能地。人们假定这可能与选择化合物、细胞初始光流量转化成单色辐射有关。采用一种新的原理治疗许多疾病是可能的。根据对生物体系的电磁辐射的调制特征的研究,已经研制出诊断生物对象的状况和预测其行为的新方法。

    人们已经知道一种产生用于控制和改善活机体状态的电磁辐射的装置(参见美国专利5792184,1998),该装置由能量源和生物频谱发生器构成,生物频谱发生器由能量转换器和以下一种元素或其化合物构成:Co、Cu、Mo、Li、Be、Mg、Al、Si、K、Ca、Ti、V、Cr、Mn、Fe、Ni、Zn、Ge、Sr、Zr、Nb、Ta、Hf、Se、Tn、W、Au和Y。

    该装置包括能量源、能量转换器、确保产生被模拟的生物频谱的元素。该元素可制成由一种或多种化学元素构成的单体或化合物的形式。通过高能级跃迁能量的激发后,在元素中形成了以被模拟的生物频谱物理场形式的电磁辐射,它作用于活机体。与机体的强烈吸收极相一致,大部分由电磁波携带的辐射能被吸收掉,造成了活机体分子、原子或电子的能量变化,这样就引起了震荡,增强了生物氧化作用并改善细胞的高能态,从而导致细胞膜渗透性的增加。

    模拟生物频谱的发生器包括非金属或陶瓷基质、涂布在基质上的辐射层,该辐射层由硼化物、氮化物、碳化物、硫化物或氟化物与液体粘合剂混合在一起构成,以及在基质中装有并排列在基质端面上的呈电热丝形式的能量转换器,它用来将电能转化成热能。

    加热电热丝所生成的热用于激发辐射层中的化学元素。

    该装置发射生物共振频谱信号,波长为0.2微米到10毫米。该装置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该装置用于产生非常宽的电磁辐射频谱,其范围涵盖了可见光波段、近和远红外波段、毫米波段和分米波段,即完全涵盖了机体的自然辐射频率所固有的频率波段。第二,人们已经知道电磁辐射在不同波段的强度是不同的,其中90%以上辐射能是在近、中和远红外波段的可见光波段。其中红外波段的超长波部分、亚毫米和毫米波段占据了非常宽的范围,但是其中仅含非常少量的辐射能。

    在操作过程中,能量转换器将电磁电能转换成热能,并使组件保持在预定温度,从而确保产生0.2-10000微米电磁震荡。

    应该注意的是,尽管该装置确保产生在0.2微米-10毫米活机体辐射范围内的电磁辐射,但首先由于基质组分的热辐射是未极化或弱极化的,因此该装置不能有效改变位于致病或有条件致病微生物的胞质膜上横跨膜分子形态;其次,该装置不能选择性地对机体的细胞起作用,例如降低机体中致病微生物的活性,而不改变机体本身的细胞和该机体的共生微生物群落的细胞的活性。

    人们已经知道了一种改变生物细胞活性的方法,该方法是以两个相同培养体系中的细胞内定距作用这一现象为基础的(例如,参见N.L.Lupichev“电针术诊断、同种疗法及定距作用现象”(Electropuncture diagnosis,homeopathy and phenomenon ofdistance action),第31-45页,莫斯科,1995)。

    该方法在于在两个试管中放置细胞培养物(微生物菌株),这两个试管通过玻璃基质保持接触。其中一个装有微生物菌株的试管受到极端作用物的作用,这种极端作用物可以是传统的鸟瘟疫病毒,或者是二氯化汞或紫外辐射。在该方法中,实现了微生物菌株由活性状态向非活性状态的转化。

    然后装有失活微生物菌株的试管放置在装有活性状态菌株的试管旁,进行了12,000次试验。结果发现在失活菌株的作用下,活性菌株变成失活的状态。

    采用这种方法,只能在试管中使菌株由活性状态转变成失活状态。但是,采用所述方法治疗病人是不可能的,因为必需得到微生物致病菌株,而这总是不可能的。此外,使用放在试管中的活性菌株存在一定的危险。为了使这些菌株失活,必须使用对人体也有危险的极端作用物。

    Alexander Gurich发现的某些方面内容在Fritz Albert Pope出版物中公开一“相干状态条件下生物光子的某些性质及其解释”(Some Propertieds of Biophoton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under Conditions of Coherent States),国际生物物理学会杂志,德国,1999。Gurvich把光子从活细胞中的放射称作“分生辐射”,这一观点并未被其同年代的人接受,但是现在,它已经成为许多研究工作的基础。

    活化作用的能量包括来自无线电波、微波、红外辐射,直到可见光甚至紫外辐射的整个电磁频谱。每秒把能量传递给成千上万个反应并传递给每一个细胞的载体只有一种,这就是未加热的光子。相干光子领域是这样的光子源。因此,现在熟知的并包括来自紫外到红外整个辐射频谱范围内的弱生物体光子流,被称作生物光子,它可以足以实现控制活机体的生物化学和生物学的作用。

    人们还知道了热致发光——或者更准确地说——热受激发光现象(例如参见专论“辐射物理学”,第5卷,“离子晶体发光与缺陷”(Zinatie出版,里加,1967年),“氟化锂的热发光”,第212-215页)。这一现象基于晶体吸收伽马带、伦琴带和紫外带的光子和在晶体中产生稳定的高能态或发色中心,该发色中心带有其带和电磁作用剂量的信息。该现象广泛用于热致发光剂量测定。如氟化锂之类的碱金属卤素晶体用作敏感元件。

    在恒定的晶体温度70-300°K范围内记录电磁作用。

    通过让晶体温度在110-800°K范围内改变,可阅读记录在晶体上的信息,其中由晶体辐射的信息信号谱基本是0.3-0.7微米可见范围的谱。

    这些晶体使得记录信息仅有可能保留几周或几个月,通过晶体的温度在110-800°K范围内改变,可阅读0.3-0.7微米辐射光谱范围内的记录信息。

    改变生物细胞活性的装置已经为人所知(例如,参见RF专利2055604,1993),该装置包括接收和传递电磁波的作用单元,它定位于生物细胞附近。该作用单元制成单一元件形式,储存接收的电磁波。改变温度的单元与作用单元相连。

    由于该装置和细胞的低强度电磁波与其生物共振频率的共振相互作用,使一种类型生物细胞的活性改变,而不改变其他类型生物细胞的活性成为可能。

    以下列方式操作该装置。首先,在内存中记录以任何已知方式变化的沉积细胞的新陈代谢活性的信息。借助于改变温度的单元,加热单一元件。其中,以一定生物共振频率变化的沉积细胞的新陈代谢活性的信息记录在内存中。进行加热,接着进行强制冷却或自然冷却。可以先冷却,再加热,这组成了改变单一元件温度的循环。

    然后将病人(致病微生物的载体,应改变其活性)直接放到单一元件附近,进行温度变化循环。其中,发生器发射该细胞生物共振频率的低强度电磁波。由于辐射作用,被辐照细胞的新陈代谢活性与已改变新陈代谢活性的沉积细胞相似。为了使被辐照细胞的预定新陈代谢活性保持较长时间,以一定的时间间隔重复一段时间的辐照。

    该装置不能达到致病微生物的高度失活作用,也不能有效地除去人或动物机体中不同的致病或有条件致病的微生物。

    在进行治疗过程中,该装置的操作效率迅速降低,此外,在操作过程中,该装置经常累积来自其它致病微生物菌株的附加极化辐射,这些微生物在被辐照的活机体中处于存活状态。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记录致病微生物失活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方法,并提供实施这一方法的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改变致病微生物菌株活性的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借助于改变致病微生物菌株活性的设备,除去人或动物机体中的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记录致病微生物失活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改变致病微生物菌株活性的设备,其中恢复信息单元的存在使得有可能通过n次工作循环实现恢复工作辐射元件的参数,和提高设备的操作效率以及致病微生物的失活程度,还有效地去除人或动物机体中不同的致病和有条件致病微生物,删除信息单元和存储标准信息单元的存在使得有可能确保记录极低水平的附加信息。

    采用本发明记录致病微生物失活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方法可达到所述的目的。

    容器中所放的致病微生物菌株受到选自以下极端作用物的作用:波长0.1-0.3微米、时间t为10-300秒的紫外辐射、病毒和有毒物质。

    在作用期间,实现了致病微生物菌株从活性状态到失活状态的转化,其中微生物细胞壳上的电位和膜与其壳上横跨膜分子的形态改变了。

    失活的致病微生物菌株直接放在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附近,在10-400℃范围内至少进行一次改变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温度的循环,在改变所述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的温度同时,记录失活的致病微生物菌株在波长范围为3微米-10毫米的极化电磁辐射,其中在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上形成稳定的高能态,由此看到,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能够在改变其温度的后续循环中辐射出相似的极化电磁辐射波。

    建议至少一种选自硅、锗、金刚石、砷化镓的晶体用作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

    一种有至少两种不同导电性的结晶半导体和至少一种半导体接头的晶片,可以用作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这是很有用的。

    使用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上记录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以及记录生物细胞辐射频谱,与此同时用10-1014赫电磁辐射对致病微生物菌株进行作用是有利的。

    根据线性规律改变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的温度是有用的。

    根据一种非线性规律改变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的温度也是有用的。

    所述的目的可采用改变致病微生物菌株活性的方法实现,其中根据本发明:

    使用一种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采用前述记录方法在该部件上记录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

    将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直接放置在致病微生物菌株附近,希望该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活性降低到与致病微生物失活菌株的活性相近,

    在10-400℃温度下1毫秒-1000秒内,进行至少一次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温度的变化循环,其结果是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辐射出极化的电磁辐射,

    前述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的极化电磁辐射用于辐照致病微生物菌株,

    通过致病微生物菌株吸收来自于上述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的极化电磁辐射,致病微生物菌株由活性状态转化为失活状态。

    实现所述目的在于记录致病微生物失活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设备,该设备包括:

    安置于带有失活菌株微生物的容器内的工作元件,它有至少一个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和与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耦合的改变温度的部件,

    与改变温度部件相连的控制单元,

    根据本发明,该单元包括:

    至少一个辅助元件,用于恢复工作元件中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水平,它也位于带有失活的致病微生物的容器中,它有至少一个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和与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相耦合的改变温度部件,辅助元件通过其输入口相应地与控制单元输出口和后续的辅助元件输出口相连,并通过其输出口与工作元件输入口相连,

    其中,工作元件与辅助元件通过电线互相电连接并连到失活的致病微生物菌株。

    建议该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安置于带有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容器中的标准元件,用于恢复工作元件和辅助元件中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水平,有至少一个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和与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耦合的改变温度部件,并且通过其输入口分别与控制单元输出口和后续的标准元件输出口相连,通过其输出口与工作元件输入口和辅助元件输入口相连。

    其中,标准元件与工作元件、辅助元件和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通过电连接。

    该设备包含以下部件是有用的:

    电磁振荡发生器,它直接安装在装有失活菌株微生物的容器附近。

    有至少两块具有不同导电性的晶体半导体和至少一个半导体接点的晶片用作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是有利的。

    至少一种选自硅、锗、金刚石、砷化镓的晶体用作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是有用的。

    所述目的还可通过使用改变致病微生物菌株活性的设备来实现,该设备包括:

    工作元件,它有至少一个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其上记录着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和与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相耦合的改变温度部件,

    与改变温度部件相连的控制单元,

    根据本发明,该单元包括:

    至少一个辅助元件,用于恢复工作元件中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水平,它有至少一个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其上记录着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和与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耦合的改变温度部件,辅助元件通过其输入口相应地与控制单元输出口和后续的辅助元件输出口相连,并通过其输出口与工作元件输入口相连,

    建议该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标准元件,用于恢复工作元件和辅助元件中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水平,有至少一个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其上记录着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和与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耦合的改变温度部件,并且通过其输入口分别与控制单元输出口和后续的标准元件输出口相连,通过其输出口与工作元件输入口和辅助元件输入口相连,

    消除极化电磁辐射的单元,其输入口与控制单元输出口相连,输出口与工作元件输入口和至少一个辅助元件输入口相连,该单元用来消除处于活性状态的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和来自工作元件和至少来自一个辅助元件的失活状态的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

    工作元件、至少一个辅助元件和至少一个标准元件直接安装得相互靠近,并通过电磁连接互相耦合。

    建议使用有至少两块具有不同导电性的晶体半导体和至少一个半导体接头的晶片作为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

    所述目的还可通过除去来自于人和动物机体的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方法实现,其中,根据本发明,

    使用上述改变致病微生物菌株活性的设备,

    该设备直接安置在病人附近,并且进行至少一个改变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温度的循环,在该部件上记录着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

    对病人进行至少一个辐照循环,极化电磁辐射长度是1毫秒-1000秒,辐照频率是每天1-48个时间段,辐照3天至2个月。

    此外,通过参照附图描述最好的实施方案说明了本发明,其中:

    图1显示了本发明的记录致病微生物失活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设备;

    图2显示了本发明的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的另一种实施方案,用于记录致病微生物失活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设备中;

    图3a、b、c显示了本发明的记录和复制部件在记录致病微生物失活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中温度变化图;

    图4显示了本发明的改变致病微生物菌株活性的设备;

    图5显示了本发明的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的另一种实施方案,它用于改变致病微生物菌株活性的设备中;

    图6显示了本发明的致病微生物菌株胞质膜上截断电压E值相对于试管数量n变化图;

    图7a-7j显示了本发明由控制单元向工作元件、辅助元件和标准元件和消除发生器输送的控制脉冲图,工作元件、辅助元件和标准元件上致病微生物失活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水平变化图,以及工作元件和辅助元件上附加的极化电磁辐射变化图;

    图8a、b显示了本发明由控制单元向工作元件输送控制脉冲的顺序图,以及消除人体致病微生物菌株时致病微生物菌株活性变化图。

    记录致病微生物失活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设备包括工作元件1(图1),它安装在带有失活菌株微生物菌株的容器2中。

    工作元件1具有至少一个用于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的辐射频谱的部件3,和用于改变温度的部件4,它与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3耦合。

    该设备还包括控制单元5,它通过其输出口6与改变温度部件4的输入口相连。

    根据本发明,该设备包括至少一个辅助元件8,它用于恢复工作元件中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水平,也安装在带有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容器2中。

    辅助元件8具有至少一个用于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9,和改变温度部件10,它与用于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9电相连。改变温度部件10通过其输入口11与控制单元5输出口12相连。其中,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9通过输出口13与部件3输入口14相连。

    图1显示了包括一个工作元件1和两个辅助元件8、8’的设备。其中输出口13’与部件9输入口14’和部件3输入口14相连。第二辅助元件8’的部件10’通过输出口11’与控制单元5输出口12’相连。

    通过金属线15,工作元件1与容器2中的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16相接合。

    该设备包括电磁震荡发生器17,它直接安装在装有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16的容器2附近,用于产生宽频谱范围的电磁震荡。

    控制单元5根据确定连接元件顺序的预定算法规则工作。下面提供算法规则的例子。

    该设备还包括至少一个安装在容器2内的标准元件18。该元件的目的是恢复工作元件1和辅助元件8、8’中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水平。在描述的实施方案中,该设备包括三个标准元件18、18’和18”和部件19、19’、19”、20、20’、20”。

    标准元件18具有至少一个用于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19,改变温度的部件20与其相连。

    部件20的输入口21与控制单元5的输出口22相连。其中部件19的输出口23(它可用作标准元件18的输出口)与部件3的输入口14(它可作为工作元件1的输入口)相连,与辅助元件8的部件9的输入口14’和部件9’的输入口24相连。

    在上述设备中,标准元件18的部件19通过线15与辅助元件8的部件9相连,与辅助元件8’的部件9’相连,与工作元件1的部件3和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16相连,也与标准元件18’、18”的部件19’、19”相连。

    在所描述的实施方案中,标准元件18’的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19’的输出口25与标准元件18的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19的输入口26相连,与工作元件1的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3的输入口14相连。

    部件19”的输出口27与部件19’的输入口26’相连。该部件输入口21’和21”与控制单元5的输出口22’和22”相连。

    在上述设备中,有至少两块具有不同类型导电性的晶体半导体和至少一个半导体接头的晶片28,用作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3或9或19(图2)。在所述的实施方案中,晶片28有三个晶体半导体29、30、31,其中晶体半导体29用作集电极,晶体半导体30用作基极,晶体半导体31用作发射极。对于集电极半导体29和发射极半导体31来说,基极半导体30具有不同类型的导电性。

    在上述设备中,分别定位于集电极半导体与基极半导体29、30之间的集电极接头32和基极半导体与发射极半导体30、31之间的发射极接头33,可用作改变温度的部件4或10或20。这些半导体通过开关35与电源34相连。晶体半导体29、30、31加热到的温度T由电流流动时半导体接头32、33上消耗的功率P决定,并由以下等式确定:

    T=f(P)

    P=I1×U=I2×β×U,

    式中:I1是发射极电流,I2是基极电流,U是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β是基极电流的转移常数。

    使用与基极半导体30相连的电流调整单元36,有可能调整流过基极半导体30电流I2的值,因此有可能调整被加热晶片28的温度T。

    在晶体管晶片基极上采用部件3比在二极管晶片的基极上采用该部件3更为优选,因为前者能使用电压变化更宽的电源34,以及能以最大效率使用能量。

    硅、锗、金刚石、砷化镓晶体可用作晶体半导体。

    以如下方式实施在晶体上记录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方法。

    首先进行预备操作,其中用选自有毒物质或病毒或紫外辐射的极端作用物,其紫外辐射波长为0.1-0.3微米,时间t在10-300秒内,对试管(图1中未显示)中的致病微生物的沉积菌株进行处理。在该处理期间,致病微生物菌株发生了从活性状态向非活性状态的转化,其中微生物细胞壳上的电位和膜与其壳上的横跨膜分子的形态改变了。

    当膜与横跨膜分子的形态改变时,其辐射的电磁波极性也改变,即它们用紫外线范围内的电磁波辐照之后,致病微生物的失活菌株的细胞壳的膜和横跨膜分子将辐射基本上一种类型的极性光子。

    因此,用紫外线范围内的电磁波辐照之后,致病微生物失活菌株的辐射频谱将包括极化成分。

    因此,致病微生物的失活菌株可呈低能量极化辐射发生器的形式,辐射频谱相当于致病微生物失活菌株的膜或横跨膜分子的辐射频谱。

    装有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试管直接定位在靠近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旁。在所述实施方案中,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放置在容器2(图1)中,其中工作元件1装有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3和改变温度的部件4。

    然后在温度范围10-400℃内,进行至少一个改变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的温度的循环,其中温度可以先升后降,或者反过来,先降后升。在所述实施方案中,温度在20-130℃范围内改变。

    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3的温度可根据线性规律(图3a)或非线性规律(图3b)改变。图3中显示了一种实施方案,在图3中温度按照线性规律变化,但温度先升后降。图3c中显示了另一种实施方案,在图3c中温度按照线性规律改变,但温度先降后升。

    当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3、9、9’、19、19’、19”的温度改变时,其上记录着致病微生物失活菌株的波长范围为3微米-10毫米的极化电磁辐射。其中在上述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上形成了稳定的高能态,由此当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3、9、9’、19、19’、19”温度改变时,它们将辐射极化电磁波。

    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3、9、9’、19、19’、19”可呈光子再发射极形式,而这些光子是通过整合致病微生物失活菌株16的细胞壳的膜和横跨膜分子辐射的。

    晶片28(图2)可用作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3、9、9’、19、19’、19”。

    与记录在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上的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同时,为了提高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16的辐射强度,使用电磁震荡发生器17的电磁辐射处理致病微生物菌株,电磁辐射范围是10-1014赫。

    从整体上看,改变致病微生物菌株活性的设备框图与记录致病微生物失活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部件的设备框图相似。

    改变致病微生物菌株活性的设备包括装在壳体38中的工作元件37(图4)。

    工作元件37具有至少一个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39和改变温度的部件40,部件40与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39耦合。

    该设备还包括控制单元41,它在其输出口42与改变晶体温度的部件40的输入口43相连。

    根据本发明,该设备包括至少一个辅助元件44,它用作恢复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水平,它也装在壳体38中。

    辅助元件44具有至少一个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45和改变温度的部件46,它与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45电耦合。改变温度的部件46在其输入口47与控制单元41的输出口48相连,而部件45的输出口49与工作元件37的部件39的输入口50相连。

    图4中显示的设备包括一个工作元件37和两个辅助元件44和44’。辅助元件44’包括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45’,它与改变温度的部件46’电接合,其输入口47’与控制单元41的输出口48’相连。

    部件45’的输出口51与部件45的输入口52和部件39的输入口50相连。

    该设备包括至少一个标准元件53,它也装在壳体38中,标准元件53用于恢复工作元件37和辅助元件44和44’中的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水平。

    标准元件53具有至少一个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54,改变温度的部件55与其相连。标准元件53的部件55的输入口56与控制单元41的输出口57相连。其中标准元件53的部件54输出口58与工作元件37的部件39输入口50相连,与辅助元件44的部件45输入口52相连,与辅助元件44’的部件45’的输入口59相连。

    在所述的实施方案中,该设备包括三个标准元件53、53’、53”,这三个标准元件包括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54、54’、54”,改变温度的部件55、55’、55”分别与其相连。其中,部件55’、55”的输入口56’、56”与控制单元41的输出口57’、57”相连。部件54’的输出口60与部件54的输入口61相连,也与部件39的输入口50相连,与部件45的输入口52相连,与部件45’的输入口59相连。部件54”的输出口62与部件54’的输入口63相连,与部件54的输入口61相连,也与部件39的输入口50相连,与部件45的输入口52相连,与部件45’的输入口59相连。

    该设备还包括去除极化电磁辐射的单元64,其输入口65与控制单元41的输出口66相连,而输入口67与工作元件37的部件39的输入口68相连,输出口69与辅助元件44的部件45的输入口70相连,输出口71与辅助元件44’的部件45’的输入口71’相连。

    在该设备中,部件39、45、45’、54、54’、54”制造得与部件3、9、19相似。

    在上述设备中,包括至少两个具有不同导电性的晶体半导体和至少一个半导体接头的晶片28,用作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的部件39(图5)或45或54。在所述实施方案中,晶片28含有三个晶体半导体29、30、31,其中晶体半导体29用作集电极,晶体半导体30用作基极,晶体半导体31用作发射极。其中基极半导体30相对于收集半导体29和发射半导体31具有不同的导电性。

    在上述设备中,分别在集电极半导体和基极半导体29、30之间的集电极接头32和基极半导体和发射极半导体30、31之间的发射极接头33,用作改变温度的部件40或46或55。这些半导体通过开关35与电源34相连。晶体半导体29、30、31加热到的温度T由电流流动时半导体接头32、33上消耗的功率P决定,并由以下式确定:

    T=f(P)

    P=I1×U=I2×β×U。

    使用与基极半导体30相连的电流调整单元36,有可能调整流过基极半导体30的电流值,因此有可能调整加热晶片28的温度T。

    硅、锗、金刚石、砷化镓晶体可用作晶体半导体。

    以下述方式实施改变致病微生物菌株活性的方法。

    根据上述方法,使用包括工作元件37(图4)的改变致病微生物菌株活性的设备,它包括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39,其上记录着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

    带有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39的设备定位在直接靠近装有致病微生物菌株73的容器72,要求菌株的活性降低到与致病微生物菌株16相近的水平。

    在1毫秒-1000秒期间内,在10-400℃范围内进行至少一个改变记录和复制生物细胞辐射频谱部件温度的循环。

    在所述的实施方案中,根据线性规律在20秒内,在20-130℃范围内进行改变温度的循环。在改变温度的过程中,记录和重现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部件39辐射出极化电磁辐射。

    使用上述记录和重现生物细胞的极化电磁辐射部件39的极化电磁辐射,辐照致病微生物菌株73。位于菌株73胞质膜上的膜和横跨膜分子将强烈吸收这一辐射。由于吸收,它们将改变其形式,会具有与致病微生物失活菌株16的胞质膜上的膜和横跨膜分子类似的构象。其中,确定在致病微生物菌株73的胞质膜上电位,它与致病微生物失活菌株16的电位相近,即菌株73转化成失活状态。

    图6所示图表是胞质膜上的截断电压E值相对于装有致病微生物菌株73的试管72数n改变的图表,接着用该设备使这些菌株失活。

    图6显示了接通辅助元件44的时刻6.1、6.2和6.3,这使得提高截断电压E值并使大量有菌株73试管失活成为可能,其量比仅使用一个工作元件大十倍。

    为了确保致病微生物菌株73有效失活,并排除在改变其元件温度循环过程中将菌株73的信息记录在工作元件37的部件39、45和44’和辅助元件44和44’上,致病微生物失活菌株16胞质膜上的截断电位E16,通过模块超过被失活的致病微生物菌株73胞质膜上的电位E73是必要的。

    [E16]>[E73]

    为了确保装有致病微生物菌株73的试管72大量n相继有效失活,通过模块,致病微生物菌株16胞质膜上的截断电位E16大大超过被失活的致病微生物菌株16胞质膜上的电位E73是必要的。

    [E16]>>[E73]

    以下列方式实施消除人或动物机体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方法。

    使用改变致病微生物菌株活性的设备(图4)。该设备放置在直接邻近病人74旁,进行至少一个改变晶体温度的循环,在晶体上记录着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

    用极化辐射辐照病人74至少一个循环,时间长度为1毫秒-1000秒,每天辐照1-48个时间段,辐照期为3天至2个月。

    辅助元件44和44’的应用,使得许多倍的病人机体中的致病微生物菌株有效、连续地失活成为可能,该菌株与致病微生物菌株16相同。

    处理4-16次时间段后,通过在控制单元41的输出口48处形成控制脉冲,并进行改变记录和复制辅助元件44的部件45温度的循环,可恢复该设备工作元件37上的极化电磁辐射的水平。

    消除发生器64和标准元件53、53’、53”用于排除记录在工作元件和辅助元件中附加信息的累积,即排除来自其他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累积,这些致病微生物菌株在人体中具有很高的活性。

    在20-200次时间段处理之后,在消除了工作元件37和辅助元件47、47’上的信息之后,标准元件53接通,并用于恢复工作元件37和辅助元件44、44’上的极化电磁辐射水平。

    图7显示了一个工作元件、一个辅助元件和两个标准元件的设备操作时间图。

    图7a和7b分别显示施加于工作元件37的输入口和辅助44的输入口的控制脉冲顺序。

    图7c显示由消除发生器64形成的、施加于工作元件37和辅助元件44、44’的输入口的消除脉冲。

    图7d和7e显示了分别施加于第一和第二标准元件的输入口的脉冲。

    图7f显示了工作元件37的极化电磁辐射水平变化图。

    图7g显示了辅助元件44的极化电磁辐射水平变化图。

    图7h显示了标准元件53的极化电磁辐射水平变化图。

    图7i显示了工作元件37的寄生极化辐射变化图。

    图7j显示了辅助元件44的寄生极化辐射变化图。

    从现有图表可以看出,在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的各个时间段内连接工作元件37,在每第五个失活时间段连接辅助元件44,在每第20个失活时间段连接消除发生器64,在每21个时间段连接标准元件53,在每101个时间段连接第二标准元件53’。

    这样一个操作算法规则使得确保以大量失活段来高水平失活致病微生物菌株成为可能。

    现在用改变人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细胞活性的具体实施例,来考虑该设备的操作。

    首先,培养沉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例如,采用任何已知的方法,使它们受到具有抑菌作用的紫外辐射,这些细胞进入低活性状态,其特征在于其胞质膜上具有高的正电位。

    其次,得到失活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的辐射频谱,并用上述方法记录。

    当记录和复制工作元件、辅助元件和标准元件的部件的晶体半导体温度,在其强烈吸收由整合的失活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的胞质膜的膜和横跨膜分子辐射的极化光子的过程中发生变化时,在晶体半导体中产生了稳定的高能态,这些晶体半导体能够在重复的温度变化循环中辐射类似的光子。

    然后该设备直接定位于病人74附近,该病人的机体内有相同的呈活性状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细胞。

    该设备操作的算法规则可以是任何规则,例如与图7所示规则相对应,其中作用时间段之间的时期T(图8)以病人机体中致病微生物的活性恢复时间τ3为基设置。

    T<τ3

    通过用人的免疫系统消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并通过将它们与在补充病人微生物群落时包含的其他微生物一起赶出去,从而保持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处于非活性状态较长时期τ4,使得病人机体完全无该致病金黄色葡萄球菌微生物成为可能。

    例如,为了使病人机体在急性炎症期间完全无金黄色葡萄球菌,每天6-24个时间段、进行10-14天是必需的,在慢性炎症情况下,每天3-6个时间段、进行8-30天是必需的。

    在记录极化电磁辐射的设备内连续或同时记录几种致病微生物菌株是可能的。例如,所有已知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菌株可记录在记录极化电磁辐射的设备中。然后使用改变致病微生物菌株活性的设备,在该设备中记录所有已知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失活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所述设备使得在人或动物机体中的任何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菌株失活,然后去除成为可能。

    所述设备不仅可能进行人或动物机体中的细菌的失活,还能进行病毒、真菌、支原体、蛋白感染素、单细胞单体及其毒素的失活,其中其失活并消除的设备与方法与上述设备及方法相似。

记录微生物失活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方法、设备及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记录微生物失活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方法、设备及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记录微生物失活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方法、设备及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录微生物失活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方法、设备及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录微生物失活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方法、设备及应用.pdf(2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晶体上记录致病微生物失活菌株的极化电磁辐射的方法,改变致病微生物菌株活性的方法和设备,去除人或动物机体中致病微生物菌株的方法。本发明可用于失活,接着去除人或动物机体中致病和有条件致病的微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