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组合式实验鼠类防病笼具(以下简称鼠笼),属轻工(科研器械)类。 鼠类,尤其是小鼠,在科研和教学中使用最广、用量最大。至目前,饲养笼仍未摆脱旧式鼠缸(盒)。每次更换鼠缸(盒)和垫料,需抓取动物倒缸,如果其中一缸动物为病菌携带者,则极易导致接触性交叉感染或造成动物潜伏感染而引起疾病传播。如小鼠脱脚病。
据试验证明,用鼠缸(盒)饲养小鼠,戴无菌手套取鼠、倒缸,抓取30缸(计150只小鼠),结果,取鼠手套上的自然菌含菌量随抓取次数的增多而升高,从0升到4.6万cfu/cm2(表1),经人工污染灵杆菌试验证明,若一只小鼠体表污染了灵杆菌(染菌量为306万cfu/cm2),戴无菌手套取鼠倒缸,更换垫料100缸(计500只小鼠),结果,凡是被抓的部位皮毛上均受到试验菌(灵杆菌)的污染,检出菌菌量最高为3491cfu/cm2,最低也不少于170cfu/cm2(表2)。此外,抓取100缸鼠后,手套指端污染的菌(灵杆菌)量还高达2万cfu/cm2左右,如果继续抓鼠倒缸,被接触的小鼠仍能造成接触性交叉感染。
据查新了解,国内迄今尚无与本发明相同的技术方案,利用推、顶、挡三个动作产生的作用力为原理制成的笼具,也未见国外有类似的技术产品报道,国外近年来的改进型鼠笼,如日本“TPX”型鼠盒,是用金属网将盒内分为上下两层,小鼠饲养于金属网上,盒的下层有一抽屉式垫料盒,更换垫料只需更换抽屉,但不能同时将被污染粪便的金属网更换掉,若要更换金属网仍须按旧式鼠缸连续抓鼠倒缸的办法,这依然存在接触性交叉感染的问题,而且让小鼠生活在金属网上,使之完全脱离了与垫料接触的动物正常生活习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用旧式鼠缸,抓鼠倒缸、更换垫料所引起的接触性交叉感染,传播疾病的危害性,并以组合式实验鼠类防病笼代替现有鼠缸(盒)而不改变鼠类的生活习性。
以下四点是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最佳技术方案:
一、组合式实验鼠类防病笼具的构思依据
本发明提出的鼠笼是以推、顶、挡三个连贯动作所产生的机械作用力的原理为构思依据而研制成功以推、顶、挡动作为基础地组合式鼠笼结构,并将推、顶、挡作用力的特点有机结合为一体,形成一套更换鼠笼垫料的推、顶、挡联动操作规程。
二、推、顶、挡联动操作原理
H-表示手推力,作用于A(盒),并将其向壳体内推进。
A-表示由H(手推力)推进A(盒)过程中,A(盒)产生对B(盒)的顶力。
B-表示B(盒)被A(盒)的顶力逐渐顶出壳体。
C-表示由H(手推力)推进A(盒),顶出B(盒)过程中,垫料盒内的横阻挡(1-23),壳体上的活动挡板(1-13)以及波浪形渡边壁(1-22)同步产生阻挡小鼠外逃的间接作用力。
D-表示接纳被顶出壳体的B(盒)的活动式搁板(3-29)。
三、推、顶、挡联动操作规程
推-将已经装好清洁垫料的A(盒)从鼠笼壳体一端的筛孔壁板(1-7)下缘的空间,借手推力(H)推入壳体。
顶-在A(盒)被推入壳体时,首当其冲的是A(盒)顶板(1-19)最先和壳体内B(盒)的顶板(1-19)相接触,由A(盒)的顶力作用于B(盒)的顶板(1-19)将B(盒)逐渐顶出壳体,由此可见,推和顶的两个机械作用力均来源于H(手推力),而且推和顶两个作用力的产生几乎是同步的。
挡-在推、顶过程,A(盒)B(盒)一进一退的动态情况下,壳体两头的活动档板(1-13),垫料盒(内)的横阻挡(1-23)以及垫料盒内的波浪形渡边壁(1-22)三个部件同时产生一个间接作用力,阻挡小鼠外逃,并使鼠从B(盒)安全进入A(盒)。当B(盒)携带污染垫料被完全推出壳体之际,乃是A(盒)携带清洁垫料和小鼠全部到位之时。所以上述三个部件阻挡小鼠的间接作用力,也是在推、顶、挡操作过程中同步产生的,其力的来源仍然是H(手推力)。
四、本发明提出的鼠笼使用效果
实验证明:用推、顶、挡联动操作更换垫料,其显著的效果是工作人员的手不接触动物,就能将鼠盒和垫料同时换出,排除了人为引起动物接触性交叉感染和传播疾病的可能性。模拟试验是以推、顶、挡联动操作连续更换101笼小鼠(505只)垫料,采样检查结果,无一例动物体表受试验菌株污染(表3)。而且省工、省时,更换一笼垫料只需5-10秒,连续更换300笼,不超过1小时,比用旧式鼠缸(盒)可以提高工作效率5-6倍。
图解:
图1鼠笼的构造
1-1、鼠笼壳体底板 1-2、壳体侧壁两头延伸部
1-3、簸箕形接头 1-4、底板两头延伸部
1-5倒三角形板条 1-6、筛孔壁板上的垂直缝隙
1-7、筛孔壁板 1-8、壳体顶部周边凹槽
1-9、壳体侧壁 1-10、鼠笼壳体固定脚
1-11、壳体内矩形突起 1-12、壳体内垂直沟槽
1-1、活动挡板 1-14、半园弧形空气除臭药盒
1-15、垫料盒筛孔手推板 1-16、垫料盒两头30°斜坡
1-17、垫料盒侧壁 1-18、垫料盒顶底盘
1-19、垫料盒顶板 1-20、浪峰的峰顶
1-21、浪峰的峰谷 1-22、垫料盒内两侧波浪渡边壁
1-23、垫料盒内横阻挡
图2笼盖的构造
2-24、笼盖框架 2-25、三角形饮食凹槽
2-26、饲料凹槽 2-17、三角形隔板
2-28、饮水凹槽
图3活动式笼架的构造
3-29、活动式搁板 3-30、三角形搁板支架(30a,30b,30c)
3-31、笼架支体柱 3-32、笼架纵梁
3-33、笼架横梁 3-34、鼠笼悬梁及挂钩
3-35、搁板推拉把手 3-36、万向脚轮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组合式实验鼠类防病笼具的组全结构及制备方法:
一、鼠笼壳体 长300mm、宽180mm、高180mm,其底板(1-1)全长320mm,两侧壁(1-9),高180mm,板厚4.0mm,侧壁(1-9)与底板(1-1)边缘呈圆角连接。
二、筛孔壁板(1-7)位于壳体两端,高140mm,其上缘与两侧壁(1-9)上缘平齐,其两侧边缘与侧壁(1-9)端缘连接。其下缘距壳体底板(1-1)间留有高40mm、宽180mm的空间,以便垫料盒由此空间出入壳体。
三、筛孔壁板上的垂直缝隙(1-6)在筛孔壁板(1-7)两侧,从上缘向下70mm始各有一条垂直缝隙(1-6),缝隙高90mm、宽4.0mm,此缝隙(1-6)与筛孔板(1-7)下缘高40mm,长180mm的长方形空间形成一个凹字形,凹字形各部位的尺寸大小与垫料盒两侧壁(1-17)和其顶板(1-19)的尺寸大小相对应,以确保垫料盒进出鼠笼壳体。
四、簸箕形接头(1-3)由壳体底板(1-1)的延伸部(1-4)和壳体两侧壁(1-9)下缘的延伸部(1-2)相互衔接构成,延伸部构成的簸箕形接头长为20mm,用以顺利接纳、撑托垫料盒顶端部,以使垫料盒迅速而顺畅地进入壳体。
五、壳体内部两端的垂直沟槽(1-12)位于壳体内部两侧壁(1-9),距两端筛孔壁板(1-7)5.0mm处有4条长90mm,宽5.0mm、高4.0mm的矩形突起(1-11),与筛孔壁板之间各形成一条长90mm,宽5.0mm,深4.0mm的垂直沟槽(1-12)。
六、活动挡板(1-13)及其半园弧形空气除臭药盒(1-14)两者为一体共两块板,分别插入壳体内两端的垂直沟槽(1-12)内。活动挡板(1-13)内面中央有一个半园弧形空气除臭药盒(1-14)。活动挡板和药盒上的筛孔与筛孔壁板(1-7)上的孔规格相同。
七、壳体顶部周边的凹槽(1-8)在壳体两侧壁(1-9)和两端筛孔壁板(1-7)的上缘周边加工有凹槽(1-8),其尺寸大小与坐入此槽(1-8)内的笼盖周边框架(2-24)的尺寸大小相适应。
八、垫料盒的构造长方形,其底盘(1-18)长300mm、宽170mm,其中一头有一块高150mm、宽180mm的长方形带筛孔的手推板(1-15),用于手推垫料盒进入壳体,另一头有一块高为25mm、宽164mm、厚4.0mm的顶板(1-19)。当A(盒)被推入壳体始,A、B两盒的顶板(1-19)相接触,继之A(盒)将B(盒)迅速顶出壳体。
九、垫料盒两侧壁(1-17)高85mm、长300mm、厚4.0mm,两侧壁(1-17)间距164mm,与壳体两端筛孔壁板(1-7)上两条垂直缝隙(1-6)的宽度和高度相对应。
十、垫料盒底盘(1-18)两端及中央各有一条横阻挡(1-23)
位于两端的高12mm,居中央的高为17mm,其长度均为160mm,板厚均为4.0mm。靠近筛孔手推板(1-15)横阻挡(1-23)与手推板(1-15)之间以及靠近顶板(1-19)的横阻挡(1-23)与顶板(1-19)之间,各有一个向垫料盒中央倾科30°的斜坡(1-16),此斜坡在推、顶、挡操作中有利于小鼠自B(盒)逐渐向A(盒)过渡转移。
十一、垫料盒内两侧壁(1-17)下缘与底盘(1-18)连接部位各有一条波浪形渡边壁(1-22)其宽度4.0mm,位于两端和中央的浪峰顶(1-20)高27mm,峰谷(1-21)高均为13mm。渡边壁的作用主要是借助推、顶、挡的作用力,在A、B盒一进一出同方向移动过程中,活动挡板(1-13)在波浪形渡边壁(1-22)的浪峰顶(1-20)和峰谷(1-21)的轨道上起伏活动,促使小鼠由B(盒)安全转移到A(盒)。
十二、垫料盒底盘(1-18)的背面左右侧、距边缘5.0mm处各纵向固定一条长度和底盘(1-18)一致的倒三角形板条(1-5),以减少垫料盒底盘(1-18)和壳体底板(1-1)间的滑动摩擦力。
十三、笼盖长300mm、宽122mm,用不锈钢丝焊接成栅栏状,笼盖周边框架(2-24)的尺寸应与壳体顶部周边凹槽(1-8)的尺寸相对应。
十四、三角形凹槽(2-25)位于笼盖中央,其面积占笼盖全面积的2/3,槽的中央纵向固定一块厚1.0mm的三角形薄钢板作为隔板(2-27),将凹槽(2-25)分隔为饮水凹槽(2-26)和饲料凹槽(2-28)。
十五、活动式笼架为适应鼠笼的推、顶、挡操作特点,活动式笼架的技术要点在于:1)笼架每一层的搁板为推拉式活动搁板(3-29),搁板两侧中央各有一个推拉把手(3-35),推拉把手(3-35)能将活动式搁板(3-29)从笼架内推出笼架纵梁(3-32)之外的前侧或后侧,同时被搁板(3-29)自动顶开的三角形支架(3-30)所支撑,用于接纳退出鼠笼壳体的B垫料盒;2)鼠笼吊挂于笼架悬梁(3-34)上,吊挂的鼠笼壳体底板(1-1)和活动搁板(3-29)之间保持5.0mm间隙,以保证活动式搁板(3-29)顺利出入笼架。鼠笼在动物饲养和更换垫料的全过程,始终处于吊挂状态。
十六、每一活动笼架分四层,每层的横梁(3-33)和4根支体柱(3-31)可采用30×30×2mm,角铝或30×30(mm)方铝管或适宜尺寸的不锈钢材或强硬度塑料制成,笼架每层的三角形搁板支架(3-30)所用的材料和支体柱(3-31)的规格相同。三角形搁板支架(3-30)用合页固定在活动式笼架两侧每层四边的支体柱(3-31)上,每一个活动式笼架共有8对三角形搁板支架(3-30)。
十七、活动式笼架每层搁板下面的横梁(3-33)上有6对鼠笼悬挂梁及钩(3-34)。
十八、笼架每一层的活动搁板(3-29)用厚4.0mm酚醛塑料裁制,长1400mm、宽350mm,其底部中间两则距边缘30mm处各安装一个搁板推拉把手(3-35),长400mm、宽40mm,打开推拉把手(3-35),可将活动搁板(3-29)从笼架纵梁(3-32)内推向笼架支体外,由同步张开的三角形支架(3-30)支撑,推拉把手(3-35)又可以将搁板(3-29)拉回笼架纵梁(3-32)内,把手(3-35)不用时折叠复位在搁板(3-29)底部。
十九、活动笼架支体柱(3-31)的底部固定安装万向脚轮(3-36)。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给出的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1:组合式实验鼠类防病笼具组件的选材 如鼠笼壳体及其所附的活动挡板(1-13)、空气除臭药盒(1-14)、垫料盒、笼架的活动式搁板(3-29)等均采用含增塑剂的聚丙烯塑料模压成形。
笼盖用直径1.5和3.0mm不锈钢丝焊接成形。
活动式笼架采用30×30×2(mm)角铝制成,也可采用高强度塑料分件模压成形或其它耐腐蚀金属管材和板材分部件制做,用螺钉紧固组装成形。
实验例2:鼠笼的构成
鼠笼壳体 呈长方形,底板(1-1)长320mm、宽180mm、两侧壁(1-9)高180mm,其下缘两端向外延伸20mm长的延伸部(1-2)和壳体底板(1-1)20mm长的延伸部(1-4)构成簸箕形接头(1-3)。
壳体两端的筛孔壁板(1-7)两侧缘和壳体侧壁(1-9)两端边缘模压成形。筛孔壁板(1-7)上缘和两侧壁(1-9)的顶边平齐,其下缘与底板(1-1)之间留有高40mm、宽180mm的空间,以利于垫料盒进出,筛孔壁板(1-1)上的孔径均为3.0mm。
筛孔壁板(1-7)上的垂直缝隙(1-6)在筛孔壁板(1-7)两侧缘自下而上形成凹字形,它的形状的尺寸大小与垫料盒顶板(1-19)端的形状和尺寸大小相吻合对应。
壳体内侧四角的垂直沟槽(1-12)壳体内侧四角距两端筛孔壁板(1-7)5.0mm处,各有一条长90mm、宽5.0mm、厚4.0mm的垂直矩形突起(1-11),它与筛孔壁板(1-7)构成4条长90mm、宽5.0mm、深4.0mm的垂直沟槽(1-12)。
活动挡板(1-13)及空气除臭药盒(1-14)活动挡板(1-13)高120mm,其上部宽179mm、下部宽170mm,在其内面中央距上下缘30mm处有一个半园弧形空气除臭药盒(1-14),弧长80mm,高40mm,厚2.0mm。当活动挡板(1-13)插入沟槽(1-12)后,与垫料盒的底盘(1-18)及其两侧壁(1-17)构成一个独立的空间。
壳体上缘周边的凹槽(1-8)在壳体周边的顶缘加工成深4.0mm的凹槽(1-8),其大小尺寸和不锈钢丝笼盖框架(2-24)的尺寸相吻合。
实施例3:垫料盒的构造 垫料盒由底盘(1-18)、侧壁(1-17)、筛孔手推板(1-15)、顶板(1-19)、横阻挡(1-23)、波浪形渡边壁(1-22)、等腰倒三角形板条(1-5)用塑料一次模压成形。底盘(1-18)长300mm、宽180mm、侧壁(1-17)长300mm;高75mm。筛孔手推板(1-15)位于垫料盒的一端,高150mm,宽180mm,板宽3mm,顶板(1-19)位于另一端头,高25mm,宽180mm,板宽4mm。垫料盒料盒内底盘(1-18)的两端和中央,各有一条两端缘与波浪渡边壁(1-22)相衔接固定的横阻挡(1-23),位于两端的横阻挡(1-23)相同,高为12mm,与筛孔手推板(1-15)或顶板(1-19)之间呈向盒中央倾科30°的斜坡(1-16),位于中央的横阻挡(1-23)高为17mm。波浪渡边壁(1-22)长300mm、宽4mm,被固定,依附在垫料盒内侧壁(1-17)与垫料盒底盘(1-18)的衔接区域,它由峰顶(1-20)和峰谷(1-21)组成,在垫料盒的两端和中央,均有一座高27mm的峰顶(1-20),其间为峰谷(1-21),高13mm。在垫料盒底盘(1-18)背面,距其两侧缘5mm处各有一条长300mm、高5mm的倒等腰三角形板条(1-5)。
实施例4:笼盖的构造 笼盖呈栅栏状,用直径1.5mm的不锈钢丝焊接成形,钢丝间距≤5mm。笼盖周边的框架(2-24)用直径3mm不锈钢丝焊接,其尺寸与壳体顶面周边凹槽(1-8)的尺寸和深度对应。
笼盖的中央为三角形凹槽(2-25),深80mm、长116mm、宽116mm,在槽正中央由一块隔板(2-27)将其分隔为饲料凹槽(2-26)和饮水瓶凹槽(2-28)。
实施例5:活动式笼架的构造 由笼架纵梁(3-32),笼架支柱(3-31),横梁(3-33),三角形搁板支架(3-30),鼠笼悬挂梁及挂钩(3-34),活动式搁板(3-29),搁板推拉把手(3-31),万向轮(3-36)等组成。
活动式搁板(3-29)由酚醛塑料板制成,长1400mm、宽350mm板厚为3mm,在搁板(3-29)两侧中端边缘,各安装一个长400mm、40mm的活动推拉把手(3-35),平时折叠在搁板下面。三角形搁板支架(3-30)由一根支架(3-30a),一根竖梁(3-30b)和一根加固支撑条(3-30c)构成。用合页将支架固定在笼架每一层两侧的支柱(3-31)上。在笼架支柱(3-31)的底部各安装一个直径60mm的万向脚轮(3-36)。
表1 旧式鼠缸更换垫料中抓取动物时手的污染情况
更换垫料量 操作中手的污染菌数
(缸) (cfu/cm2)
0(对照组) 0
1 645
2 5552
3 4330
4 15182
5 28739
10 80580
20 76126
30 46827
注:采样对象:自然菌
采样方法:无菌布片贴取法(为手指第一关节下处)
采样无菌布片面积:2×3cm2
表2 旧式鼠缸更换垫料中抓取动物造成动物交叉感染情况
更换垫料量 动物体表交叉感染菌量(cfu/cm2)
(缸) 手抓前 手抓后
0(对照组) 36458 ……
1 0 2585
5 0 3491
10 0 1426
20 0 1414
40 0 858
60 0 1686
80 0 1910
100 0 710
注:采样对象:灵杆菌(8039株)
动物体表染菌方法:气溶胶喷雾自然沉降法
动物体表染菌量:36458cfu/cm2
实验条件:抓取动物时自始至终戴一付无菌手套。
采样方法:无菌棉扦动物体表 涂抹采样(2×3cm2)
表3 组合式防病鼠笼更换垫料中造成动物交叉感染情况
更换垫料量 动物体表交叉感染菌量(cfu/cm2)
(笼) 换垫料前 换垫料后
0(对照组) 15350 15350
1 0 0
2 0 0
6 0 0
11 0 0
21 0 0
41 0 0
61 0 0
81 0 0
101 0 0
注:采样对象:灵杆菌(8039株)
动物体表染菌方法:气溶胶喷雾自然沉降法
动物体染菌量:15350cfu/cm2
实验条件:更换垫料自始至终戴1付无菌手套,采用鼠笼操作法更换垫料。
采样方法:无菌棉扦动物体表涂抹采样(2×3c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