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新化合物短叶苏木酚酸甲酯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311732 上传时间:2018-02-08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375.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3115184.8

申请日:

1993.10.30

公开号:

CN1093362A

公开日:

1994.10.12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2000.1.19|||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C07D311/94; A61K31/35

主分类号:

C07D311/94; A61K31/35

申请人: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发明人:

左春旭; 李凤琴; 姚庆强; 仲英; 丁杏苞; 杨尚军

地址:

250001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8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山东专利法律事务所

代理人:

王井养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抗病毒新化合物短叶苏木酚酸甲酯,以叶下珠全草为原料,通过粉碎、脱脂、甲醇提取、硅胶柱低压层析,以氯仿-甲醇-水梯度洗脱,制得粗品,并用甲醇-氯仿重结晶后得到短叶苏木酚酸甲酯纯品。实验证明该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活性。本发明为开发新的抗病毒新药奠定了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并可直接用于开发抗病毒新药。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从叶下珠提取的抗病毒活性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抗病毒活性化合物为短叶苏木酚酸甲酯,其结构式为: 该化合物可作为制备抗病毒新药。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病毒活性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提取步骤: 2-1、粉碎干燥的叶下珠全草; 2-2、用石油醚脱脂,分离脱脂液; 2-
3: 浸取渣用甲醇充分提取; 2-
4: 减压蒸馏浓缩甲醇提取液,得甲醇浸膏; 2-
5: 浸膏加水混悬; 2-
6: 依次以氯仿及正丁醇分配; 2-
7: 分离出正丁醇萃取液相,并进行浓缩; 2-
8: 以硅胶低压柱层析; 2-
9: 以氯仿-甲醇-水梯度洗脱,取得短叶苏木酚酸甲酯粗品; 2-
10: 二次用硅胶柱层析纯化; 2-
11: 以甲醇-氯仿重结晶,得到纯短叶苏木酚酸甲酯。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是关于一种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

    乙型肝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国内约有10%的人口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目前治疗乙肝的药物及其乙肝疫苗的研究虽有进展,但至今仍无良好的特效药。为了研究治疗乙型肝炎的药物,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财力。美国费城癌症研究中心的布仑伯博士(Dr.B.Blumberg)采用植物药粗筛,发现叶下珠粗提物,抑制乙肝表面抗原的活性达82%,但均属粗提取物。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新化合物,以及从叶下珠中提取这种新化合物的方法。

    本发明自叶下珠中分离、纯化得到的这种抗病毒活性化合物为短叶苏木酚酸甲酯(Methy  Brevifolin-carboxlate),其结构式为:

    该化合物可作为制备抗病毒新药。

    用化学反应、紫外、红外、核磁共振和质谱等现代波谱方法对提取的新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在结构鉴定中还采用了二维核磁共振及其1H-1H COSY、13C-1HCOSY、远程13C-1H及DEPT、INEPT等新技术、新方法,鉴定结果如下:

    短叶苏木酚酸甲酯为微黄色针晶.m.p.200℃(分解,二甲亚砜)。高分辨质谱给出分子式C14H10O0(M306.0376,计算值306.0376)。三氯化铁反应阳性,氢氧化钾反应阳性。聚酰胺薄膜上显黄色荧光。

    UV(λMEOHmaxnm,logε):218.5(4.57),279.0(4.95),349.0(4.62),369.0(4.62)与文献报道的短叶苏木酚酸乙酯(ethyl brevifolinca rboxylate)基本一致。

    IR(VKBrmaxcm-1):3387,3140(OH),1720,1698(C=o),1634(C=C),1598,1498(芳环骨架振动)。

    比较本品与短叶木酚乙酸的1H-NMR,其芳香氢信号δ7.29(1H,S),酚羟基信号δ10.20(3H,b),和所呈现的ABX系统信号,δ2.46(1H,dd,j=2HZ),2.98(1H,dd,j=8HZ,19HZ),4.42(1H,dd,j=8HZ,2HZ)均与短苏叶木酚酸乙酯相近。所不同的是短叶苏木酚酸乙酯呈现OCH2CH3的A2X3系统的信号,而本品代之以OCH3的δ3.62(3H,S)氢信号。

    比较本品和短叶苏木酚酸乙酯的13C-NMR(见表-1)。短叶苏木酚酸乙酯有OCH2CH3中的两个碳信号,而本品代之以OCH3碳信号。其它碳信号相同。

    由以上推断表明,本品为叶苏木酚酸甲酯(Methyl  brevifolin  carboxlate),为一新化合物,其结构式为:

    1H-1H COSY,13C-1H COSY,远程13C-1H COSY进一步验证了短叶苏木酚酸甲酯的结构。并据此对短叶苏木酚酸甲酯地13C-NMR进行了归属。从而通过比较对短叶苏木酚酸乙酯的13C-NMR重新进行了归属(见表-1)。

    本发明短叶苏木酚酸甲酯的质谱裂解规律见附图1。

    本发明短叶苏木酚酸甲酯的高分辨碎片组成见表-2。

    本发明短叶苏木酚酸甲酯的1H-1H COSY谱见附图2;13C-1H COSY谱见附图3;远程13C-1H COSY谱见附图4;DEPT谱见附图5。

    表-2  短叶苏木酚酸甲酯的高分辨质谱碎片组成

    进一步测定了新化合物短叶苏木酚酸甲酯的抗病毒活性。

    按通常测定药物抗病毒活性的方法,以人宫颈癌Hela细胞测定药物对细胞毒性(TO50),再观察药物对人单纯疱疹病毒HSV-1 STAKER株和HSV-2 SAR株的抗病毒作用,测定ED50,并计算其保护指数(PI)。阳性对照药物采用病毒唑(三氮唑核苷,virazole),结果如表3、4、5、6、7所示。

    表3,人单纯疱疹病毒Hsv-1,Hsv-2致Hela细胞病变记录(CPE)

    表4 人单纯细胞病毒HSV-1、HSV-2对Hela细胞致死作用及TCID50(MTT法)

    表5 不同浓度药物对Hela细胞的杀伤率(%)及TD50

    表6 短叶苏木酚酸甲酯抗HSV-1病毒作用(ED50)及保护指数(PI)

    表7 短叶苏木酚酸甲酯抗HSV-2病毒作用(ED50)及保护指数(PI)

    表3-7结果表明,短叶苏木酚酸甲酯对人单纯疱疹病毒HSV-1、HSV-2株有肯定的和显著的抗病毒活性。

    本发明所述的短叶苏木酚酸甲酯是从叶下珠中提取、分离、纯化得到的新化合物。叶下珠为大戟科油柑属植物,本发明所用的叶下珠均采用福建武夷山区,提取这种新化合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取干燥叶下珠全草粉碎到适当细度;

    2、先用石油醚脱脂,并分离出脱脂液;

    3、分离出的药渣用甲醇充分提取;

    4、用减压蒸馏浓缩甲醇提取液,得到一种甲醇浸膏;

    5、加水混悬,浸膏并依次以氯仿及正丁醇分配;

    6、分离出正丁醇分配相,再进行浓缩;

    7、以硅胶低压柱层析并以氯仿-甲醇-水为洗脱剂进行梯度洗脱得到短叶苏木酚酸甲酯粗品;

    8、二次用硅胶柱层析纯化;

    9、用甲醇-氯仿重结品,得到纯短叶苏木酚酸甲酯。

    以下对附图作一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短叶苏木酚酸甲酯的质谱裂解图;

    附图2为本发明短叶苏木酚酸甲酯的1H-1HCOSY谱图。

    附图3为本发明短叶苏木酚酸甲酯的13C-1HCOSY谱图。

    附图4为本发明短叶苏木酚酸甲酯的远程13C-1HCOSY谱图。

    附图5为本发明短叶苏木酚酸甲酯的DEPT谱图。

    下面再用一个实际例子对本发明自叶下珠中提取短叶苏木酚酸甲酯的方法作进一步描述,取干燥叶下珠全草,打成粗粉,置入索氐提取器中,先加石油醚脱脂后,把药渣凉干,再用甲醇充分提取。分出甲醇提取液,用减压蒸馏浓缩甲醇提取液,得到甲醇浸膏。将此浸膏加适量水混悬,依次以氯仿及正丁醇分配,将正丁醇取出减压浓缩后,以硅胶及硅藻土拌料,硅胶低压柱层析,用氯仿-甲醇-水作梯度洗脱,分别收集洗脱液,每份250毫升,在第36份起得到短叶苏木酚酸甲酯粗品。该粗制品再经过硅胶柱二次纯化,用甲醇-氯仿重结晶,即得到纯短叶苏木酚酸甲酯。

    本发明以叶下珠中提取的这种短叶苏木酚酸甲酯,经实验证实这种新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活性,从而为开发这一新的抗病毒新药奠定了化学的和生物学的基础,并可直接用于开发抗病毒新药。

抗病毒新化合物短叶苏木酚酸甲酯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抗病毒新化合物短叶苏木酚酸甲酯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抗病毒新化合物短叶苏木酚酸甲酯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病毒新化合物短叶苏木酚酸甲酯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病毒新化合物短叶苏木酚酸甲酯及其制备方法.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抗病毒新化合物短叶苏木酚酸甲酯,以叶下珠全草为原料,通过粉碎、脱脂、甲醇提取、硅胶柱低压层析,以氯仿-甲醇-水梯度洗脱,制得粗品,并用甲醇-氯仿重结晶后得到短叶苏木酚酸甲酯纯品。实验证明该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活性。本发明为开发新的抗病毒新药奠定了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并可直接用于开发抗病毒新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化学〔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