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葡萄糖醛酸Γ内酯结晶方法.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310530 上传时间:2018-02-0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00.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23005.5

申请日:

2009.06.19

公开号:

CN101575625A

公开日:

2009.11.11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C12P 19/00公开日:20091111|||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C12P19/00; C12P17/18; C07H7/033; C07D493/04; C07H1/06

主分类号:

C12P19/00

申请人:

陕西科技大学

发明人:

李 祥; 马建中; 杨明伟; 于巧真; 郭凌华; 王 勇

地址:

710021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大学园陕西科技大学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张震国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D-葡萄糖醛酸γ-内酯结晶方法,根据氧化淀粉酶解产物性质差异,采用乙醇进行分离提纯的,实现了D-葡萄糖醛酸γ-内酯的常温结晶,母液回用,提高了D-葡萄糖醛酸γ-内酯的产率,实现了D-葡萄糖醛酸γ-内酯的清洁生产。具体方法为:将玉米淀粉,的水和FeSO4混合,用NaOH调节pH值为9~11,加入H2O2反应结束后升温至沸,再调节pH值为6.0~6.5,按加入α-淀粉酶水解,加热杀灭α-淀粉酶,调pH值4.0~4.5,再加入糖化酶过滤,给滤液中加乙醇,收集上层清液浓缩后加乙酸、乙酸酐出现微细晶种,分离晶体,用乙醇重结晶,得各项指标符合国家药典标准的产品,本发明简化了市场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

权利要求书

1、  D-葡萄糖醛酸γ-内酯结晶方法,其特征在于:
1)首先将100g玉米淀粉,150~200mL的水和0.05~0.1g的FeSO4加入带搅拌的三口瓶中,用0.1mol/L的NaOH调节pH值为9~11,边搅拌边缓缓加入5~8g的H2O2,在45℃下反应4h,反应结束后升温至沸腾得氧化淀粉液;
2)冷却并调节氧化淀粉液的pH值为6.0~6.5,按100~150μ的α-淀粉酶/g淀粉的比例加入活力为20000μ/g的α-淀粉酶,在85~90℃下水解0.5~2.0h后加热至沸腾并保持10min,杀灭α-淀粉酶得液化液;
3)将液化液冷却至60~65℃并调节其pH值为4.0~4.5,按100~150μ的糖化酶/g淀粉的比例加入活力为10000μ/g的糖化酶,在60~65℃下保温12~16h,加热灭酶并趁热过滤;
4)浓缩滤液并向滤液中加入乙醇充分搅拌至滤液混浊,静置,收集上清液,重复三次,合并上清液并减压浓缩;
5)向减压浓缩后的上清液中加入20mL乙酸和10mL乙酸酐,在45~55℃下反应1~2h,静置出现微细晶种,12h后出现D-葡萄糖醛酸γ-内酯,分离晶体,用乙醇重结晶即得D-葡萄糖醛酸γ-内酯。

说明书

D-葡萄糖醛酸γ-内酯结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原料或保健品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D-葡萄糖醛酸γ-内酯结晶方法。
背景技术
D-葡萄糖醛酸γ-内酯在医药、食品、保健品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硝酸氧化工艺,这种工艺最大的缺点是:污染严重,产品需要低温冷冻分离,能耗较大,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国外有采用葡萄糖苷氧化法生产葡萄糖醛酸内酯,氧化反应需要以Pt/C为催化剂,成本很高,且催化剂不易得到,袁华等人采用负载氧化剂法将Pt负载在钙钛矿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但产品分离难等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还停留在原工艺一的基础上。
目前D-葡萄糖醛酸γ-内酯的结晶采用真空浓缩、冷冻6~8天的方法进行结晶。这种方法不仅能耗大,而且由于混合液过于粘稠,结晶分离困难。2006年武汉化工袁华等人(公开号:CN1817895)采用三次脱水法,以1~2℃/小时的速率进行动态梯度降温结晶,结晶终止温度为25±5℃,结晶总时间≤40小时。结晶混合物经过滤得到D-葡萄糖醛酸γ-内酯,该方法提高了D-葡萄糖醛酸γ-内酯的结晶,大幅减少了结晶时间和降低了结晶能耗。但该方法以乙酸丁酯做为二次带水剂,存在成本高,且由于乙酸丁酯沸点高,D-葡萄糖醛酸易分解,液体粘稠,结晶体难分离的问题依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根据水解物性质的差异进行分离提纯,变冷冻结晶为常温结晶,有效的简化生产操作,降低生产成本的D-葡萄糖醛酸γ-内酯结晶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首先将100g玉米淀粉,150~200mL的水和0.05~0.1g的FeSO4加入带搅拌的三口瓶中,用0.1mol/L的NaOH调节pH值为9~11,边搅拌边缓缓加入5~8g的H2O2,在45℃下反应4h,反应结束后升温至沸腾得氧化淀粉;
2)冷却并调节氧化淀粉液的pH值为6.0~6.5,按100~150μ的α-淀粉酶/g淀粉的比例加入活力为20000μ/g的α-淀粉酶,在85~90℃下水解0.5~2.0h后加热至沸腾并保持10min,杀灭α-淀粉酶得液化液;
3)将液化液冷却至60~65℃并调节其pH值为4.0~4.5,按100~150μ的糖化酶/g淀粉的比例加入活力为10000μ/g的糖化酶,在60~65℃下保温12~16h,加热灭酶并趁热过滤;
4)向滤液中加入乙醇充分搅拌至滤液混浊,静置,收集上清液,重复三次,合并上清液并减压浓缩;
5)向减压浓缩后的上清液中加入20mL乙酸和10mL乙酸酐,在45~55℃下反应1~2h,静置出现微细晶种,12h后出现D-葡萄糖醛酸γ-内酯,分离晶体,用乙醇重结晶即得D-葡萄糖醛酸γ-内酯。
本发明针对结晶工艺分离困难,能耗高,时间长等问题,根据葡萄糖醛酸、葡萄糖、D-葡萄糖醛酸γ-内酯及其它二糖、多糖性质差异,提出在氧化淀粉酶解后,用乙醇法提取葡萄糖醛酸,回收乙醇后,加乙酸、乙酸酐进行内酯化,在常温进行结晶使葡萄糖醛酸内酯化。本发明最大的优点是:以常温结晶代替冷冻或三次脱水结晶方法,克服了晶体分离困难的难题,简化了生产工艺,大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1)首先将100g玉米淀粉,150mL的水和0.1g的FeSO4加入带搅拌的三口瓶中,用0.1mol/L的NaOH调节pH值为10,边搅拌边缓缓加入6g的H2O2,在45℃下反应4h,反应结束后升温至沸腾得氧化淀粉;目的是让过量的H2O2加热分解,避免酶解液中的醛基(葡萄糖醛酸、葡萄糖)进一步氧化,得羧基含量≥8%,羰基含量≤0.2%的氧化淀粉;
2)调节氧化淀粉液的pH值为6.2,按120μ的α-淀粉酶/g淀粉的比例加入活力为20000μ/g的α-淀粉酶,在90℃下水解0.5h后加热至沸腾并保持10min,杀灭α-淀粉酶得液化液;
3)将液化液冷却至62℃并调节其pH值为4.5,按120μ的糖化酶/g淀粉的比例加入活力为10000μ/g的糖化酶,在63℃下保温14h,加热灭酶并趁热过滤;
4)浓缩滤液(主要目的去除多余的水分)并向滤液中加入乙醇充分搅拌至滤液混浊,静置,收集上清液,重复三次,合并上清液并减压浓缩(目的回收乙醇);酶解的主要成分为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麦芽糖及多糖,葡萄糖醛酸易溶于水,能溶于乙醇,而葡萄糖、麦芽糖及多糖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
5)向减压浓缩后的上清液中加入20mL乙酸和10mL乙酸酐,在45℃下反应2h,静置出现微细晶种,12h后出现D-葡萄糖醛酸γ-内酯,分离晶体,用乙醇重结晶即得D-葡萄糖醛酸γ-内酯。
实施例2:1)首先将100g玉米淀粉,180mL的水和0.08g的FeSO4加入带搅拌的三口瓶中,用0.1mol/L的NaOH调节pH值为9,边搅拌边缓缓加入8g的H2O2,在45℃下反应4h,反应结束后升温至沸腾得氧化淀粉;
2)调节氧化淀粉液的pH值为6.5,按140μ的α-淀粉酶/g淀粉的比例加入活力为20000μ/g的α-淀粉酶,在86℃下水解1.5h后加热至沸腾并保持10min,杀灭α-淀粉酶得液化液;
3)将液化液冷却至65℃并调节其pH值为4.2,按140μ的糖化酶/g淀粉的比例加入活力为10000μ/g的糖化酶,在60℃下保温16h,加热灭酶并趁热过滤;
4)浓缩滤液向滤液中加入乙醇充分搅拌至滤液混浊,静置,收集上清液,重复三次,合并上清液并减压浓缩;
5)向减压浓缩后的上清液中加入20mL乙酸和10mL乙酸酐,在50℃下反应1.5h,静置出现微细晶种,12h后出现D-葡萄糖醛酸γ-内酯,分离晶体,用乙醇重结晶即得D-葡萄糖醛酸γ-内酯。
实施例3:1)首先将100g玉米淀粉,160mL的水和0.05g的FeSO4加入带搅拌的三口瓶中,用0.1mol/L的NaOH调节pH值为11,边搅拌边缓缓加入5g的H2O2,在45℃下反应4h,反应结束后升温至沸腾得氧化淀粉;
2)调节氧化淀粉液的pH值为6.0,按100μ的α-淀粉酶/g淀粉的比例加入活力为20000μ/g的α-淀粉酶,在88℃下水解1h后加热至沸腾并保持10min,杀灭α-淀粉酶得液化液;
3)将液化液冷却至61℃并调节其pH值为4.0,按100μ的糖化酶/g淀粉的比例加入活力为10000μ/g的糖化酶,在64℃下保温13h,加热灭酶并趁热过滤;
4)浓缩滤液并向滤液中加入乙醇充分搅拌至滤液混浊,静置,收集上清液,重复三次,合并上清液并减压浓缩;
5)向减压浓缩后的上清液中加入20mL乙酸和10mL乙酸酐,在48℃下反应1.8h,静置出现微细晶种,12h后出现D-葡萄糖醛酸γ-内酯,分离晶体,用乙醇重结晶即得D-葡萄糖醛酸γ-内酯。
实施例4:1)首先将100g玉米淀粉,200mL的水和0.09g的FeSO4加入带搅拌的三口瓶中,用0.1mol/L的NaOH调节pH值为9,边搅拌边缓缓加入7g的H2O2,在45℃下反应4h,反应结束后升温至沸腾得氧化淀粉;
2)调节氧化淀粉液的pH值为6.3,按150μ的α-淀粉酶/g淀粉的比例加入活力为20000μ/g的α-淀粉酶,在85℃下水解2.0h后加热至沸腾并保持10min,杀灭α-淀粉酶得液化液;
3)将液化液冷却至63℃并调节其pH值为4.3,按150μ的糖化酶/g淀粉的比例加入活力为10000μ/g的糖化酶,在65℃下保温12h,加热灭酶并趁热过滤;
4)浓缩滤液并向滤液中加入乙醇充分搅拌至滤液混浊,静置,收集上清液,重复三次,合并上清液并减压浓缩;
5)向减压浓缩后的上清液中加入20mL乙酸和10mL乙酸酐,在52℃下反应1.3h,静置出现微细晶种,12h后出现D-葡萄糖醛酸γ-内酯,分离晶体,用乙醇重结晶即得D-葡萄糖醛酸γ-内酯。
实施例5:1)首先将100g玉米淀粉,170mL的水和0.07g的FeSO4加入带搅拌的三口瓶中,用0.1mol/L的NaOH调节pH值为10,边搅拌边缓缓加入8g的H2O2,在45℃下反应4h,反应结束后升温至沸腾得氧化淀粉;
2)调节氧化淀粉液的pH值为6.1,按130μ的α-淀粉酶/g淀粉的比例加入活力为20000μ/g的α-淀粉酶,在87℃下水解1h后加热至沸腾并保持10min,杀灭α-淀粉酶得液化液;
3)将液化液冷却至60℃并调节其pH值为4.4,按130μ的糖化酶/g淀粉的比例加入活力为10000μ/g的糖化酶,在62℃下保温15h,加热灭酶并趁热过滤;
4)浓缩滤液并向滤液中加入乙醇充分搅拌至滤液混浊,静置,收集上清液,重复三次,合并上清液并减压浓缩;
5)向减压浓缩后的上清液中加入20mL乙酸和10mL乙酸酐,在55℃下反应1h,静置出现微细晶种,12h后出现D-葡萄糖醛酸γ-内酯,分离晶体,用乙醇重结晶即得D-葡萄糖醛酸γ-内酯。
由于氧化淀粉在酶的作用下,α-1.4糖苷键被打开,形成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麦芽糖及多糖(与其水解的程度有关),由于葡萄糖醛酸能溶于水及乙醇,而葡萄糖、麦芽糖及多糖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故氧化淀粉酶解液中,加入乙醇,糖化液变浑浊,葡萄糖、麦芽糖及多糖析出,而葡萄糖醛酸溶于乙醇中,回收乙醇便得葡萄糖醛酸,给葡萄糖醛酸中加入乙酸,在H+的作用下,葡萄糖醛酸分子内部发生SN2取代反应,γ-位上的OH与1-COOH发生缩合反应,由于此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生成的水被促使乙酸酐形成乙酸,使得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从而有利于D-葡萄糖醛酸γ-内酯的生成。内酯化反应结束后,在常温下,约2h便有D-葡萄糖γ-内酯晶种形成,静置12h,过滤,即得到D-葡萄糖醛酸γ-内酯晶体,将母液用于下次葡萄糖醛酸内酯化中,D-葡萄糖醛酸γ-内酯的产率可达到14g/100g淀粉。将得到的D-葡萄糖醛酸γ-内酯用乙醇重结晶,可得到C6H8O6含量≥98.5%的D-葡萄糖醛酸γ内酯。
本发明的方法能够达到D-葡萄糖醛酸γ-内酯的清洁生产,尤其是母液的回用,不仅节约试剂,降低成本,而且消除了乙酸、乙酸酐对环境的污染;大大的降低了D-葡萄糖醛酸γ-内酯的结晶温度,变冷冻结晶为常温结晶,变长时结晶(6~8天或55h)为短时结晶(12h)。生产工艺简单,降低了技术要求;提高了成品率,采用本发明生产的D-葡萄糖醛酸γ-内酯产品纯度、熔点、产率均达到国家药典标准。

D葡萄糖醛酸Γ内酯结晶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D葡萄糖醛酸Γ内酯结晶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D葡萄糖醛酸Γ内酯结晶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葡萄糖醛酸Γ内酯结晶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葡萄糖醛酸Γ内酯结晶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D-葡萄糖醛酸-内酯结晶方法,根据氧化淀粉酶解产物性质差异,采用乙醇进行分离提纯的,实现了D-葡萄糖醛酸-内酯的常温结晶,母液回用,提高了D-葡萄糖醛酸-内酯的产率,实现了D-葡萄糖醛酸-内酯的清洁生产。具体方法为:将玉米淀粉,的水和FeSO4混合,用NaOH调节pH值为911,加入H2O2反应结束后升温至沸,再调节pH值为6.06.5,按加入-淀粉酶水解,加热杀灭-淀粉酶,调pH值4.0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生物化学;啤酒;烈性酒;果汁酒;醋;微生物学;酶学;突变或遗传工程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