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行李箱,尤其指要求使用轻便的行李箱框架。 目前,传统的行李箱结构主要是由三夹板、金属框架和PVC塑胶布组成,并且外壳的边缘用钢线支撑,不同的组件用多组铆钉接合,从而达到坚固和不易变形,但是,由于三夹板和金属框架等构件造成行李箱重量过大,使用不便,又需要铆钉接合不同的组件,制造也困难。
鉴此,本发明的是提供一种软式行李箱框架,以一U字型底座和一U字型上盖,或一U字型底座和一开口方形金属框架,或一U字型底座、一U字型上盖及开口方形一金属框架构成既坚固又轻便的行李箱框架,还可按不同功能行李相要求变化其框架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1.它主要包括一U字型底座和一U字型上盖,其中底座表面两侧边缘各设置一条向内突起的加强肋条,该加强肋条的各端点设置一个卡合孔,底部中央部位设置一段向内突起的加强宽带,内表面中央设置二条导槽线,以形成一导槽,两边侧壁上缘的中央设置突出的连接锁片及在其底部还设置与行李箱滚轮相对应的滚轮座;上盖表面两侧边缘各设一条向内突起的加强肋条,该加强肋条的各端点设有一个卡合栓,两边侧壁下缘中央设置开口向内的连接凹槽;而且上述连接锁片、卡合孔分别与连接凹槽、卡合栓接合;
2.它主要包括一U字型底座和开口方形金属框架,其中底座表面两侧边缘各设置一条向内突起的加强肋条,该加强肋条地各端点设置一个卡合孔,底部中央部位设置一段向内突起的加强宽带,还在该加强宽带二侧予留空隙,内表面中央设置二条导槽线,以形成一导槽,两边侧壁上缘的中央设置突出的连接锁片及在其底部还设置与行李箱滚轮相对应的滚轮座;金属框架的两端插装到底座的导槽及加强宽度二侧予留空隙中;
3.它主要包括一U字型底座、一U字型上盖和一开口方形金属框架,其中底座表面两侧边缘各设置一条向内突起的加强肋条,该加强肋条的各端点设置一个卡合孔,底部中央部位设置一段向内突起的加强宽带,还在该加强宽带二侧予留空隙,内表面中央设置二条导槽线,以形成一导槽,两边侧壁上缘的中央设置突出的连接锁片及在其底部还设置与行李箱滚轮相对应的滚轮座;上盖表面两侧边缘各设一条向内突起的加强肋条,该加强肋条的各端点设有一个卡合栓,两边侧壁下缘中央设置开口向内的连接凹槽;金属框架的两端插装到底座的导槽及加强宽度二侧予留空隙中;而且上述连接锁片、卡合孔分别与连接凹槽、卡合栓接合。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既具有质量轻、使用和制造方便,又保持坚固而不易变形;此外还能适应不同功能行李箱的变化。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U字型底底座立体图。
图1B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图1A的Ⅰ-Ⅰ剖面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U字型底座翻转位置立体图。
图3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U字型上盖翻转位置立体图。
图3B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图3A的Ⅲ-Ⅲ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U字型上盖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分解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组合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与行李箱外壳组合立体图。
图8A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分解立体图。
图8B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组合立体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分解立体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组合立体图。
图中:1、1′、1″.框架组,2.底座,3.上盖,4.加强肋条,4a.网状肋条结构,5.加强宽带,5a.网状肋条结构,6.滚轮座,7.卡合孔,8.连接锁片,9.卡合栓,10.连接凹槽,11.行李箱外壳,12.金属框架,13.导槽线,14.导槽。
第一实施例,如图1A、1B所示,底座2为一U字型构件,沿着其表面两侧边缘各设置一条向内突起的加强肋条4,其底部中央部分设置一段向内突出的加强宽带5,两者剖面形状皆为圆弧状,作为加强底座2的支撑;在相对于行李箱滚轮的位置上,如图1A所示的转角,且加强肋条通过之处,可设置滚轮座6,以配合行李箱外壳11安装滚轮,另外,在底座2的两根加强肋条4的四个端点上设置卡合孔7,以及U字型底座2的二边侧壁上缘中央处、设置具有铆钉孔的突出的连接锁片8,以供连接U字型上盖3。此外,该U字型底座2的内表面中央设有两条平行的导槽线13,形成一导槽14,以便安装金属框架12用(第二、三实施例中采用)。
如图2所示,相对应于底座2表面的圆弧状突出部分的背面形成一凹下空间,即加强肋条4和加强宽带5背后的空间,该空间内设置成网状肋条结构4a、5a,与加强肋条4和加强宽带5形成互补,使底座2的支撑能力增强U字型上盖3,如图3A、3B、4所示,沿其表面两侧边缘各设置一条向内突起的加强肋条4,与底座2的加强肋条4相接;也同底座2一样,上盖3圆弧状突出部分的背面形成一凹下空间,即加强肋条4背后的空间,该空间内也设置成网状肋条结构4a,与加强肋条4形成互补,以增强上盖3的支撑能力。此餐,在上盖3的两根加强肋条4的四个端点上,设置卡合栓9,以与底座2的卡合孔7卡合,另外,在U字型上盖3的二边侧壁下缘中央处,设置开口向内的扁平连接凹槽10,该连接凹槽10的形状及深度配合底座2的连接锁片8,在该连接锁片8上还设有铆钉孔,以便底座2与上盖3的结合,底座2与上盖3的结合为框架组1,如图5、6所示。
第二实施例,如图8A、8B所示,利用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底座2上的导槽14,以及加强宽带5两侧予留的一段空隙,将开口方形的金属框架12的两端(开的两端)插装在底座2上、形成行李箱框架组1′;本实施例主要用于行李箱上半部的支撑强度要求不高时,且行李箱包壳边缘需要有铁线支撑。
第三实施例,如图9、10,利用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底座2配合第二实施所述的开口方形金属框架12,再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上盖3组合成行李箱框架组1″;本实施例主要用于要求框架支撑强度更高、体积较大的行李箱。
此外,本发明的U字型底座2及上盖3是由工程塑胶(如:聚丙烯、聚碳酸酯等),浇注一体成型,其加强肋条4、加强宽带5和网状肋条结构4a、5a等同时浇注在底座和上盖上形成,支撑强度大为增强;又由于以工程塑胶一体成型分别、制成底座2和上盖3,可将其尺寸和式样规格化(标准化),做成各种不同的组合,以供不同行李箱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