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中药材的加工方法,更确切地说,是中药材刨附片的加工方法。 附子,是中医中药中用于补命门之火的要药,但其“纯阳有毒”,入药须经炮制。现代研究证明,附子中含有乌头碱类生物碱,其毒性极大。对附子进行炮制的目的是对其含有的乌头碱进行分解,以制其毒性。
对附子进行加工以制其毒性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将附子加工成刨附片就是一种传统的,简单而易行的方法,这种方法包括:(1)先将鲜附子置池中,加胆巴和水浸渍后得胆附子;(2)将胆附子置锅中,加原浸渍水沸煮;(3)将附子用水冷却后,再刨成附片;(4)将附片置清水中浸泡,适时换水,至口尝无麻舌感时捞出;(5)上铁锅将附片烘至半干;(6)将附片置入匣中,入蒸笼中蒸5分钟左右;(7)将附片用纸包好,重压成型;(8)再置烘室中烘至全干;(9)取出去纸,重新包装后即为成品。这种方法对附子毒性进行分解的方法是水解法,由于其简单易行,制出的附片入药时安全可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采用这种传统的附片加工方法的最大缺点是附片成品的色泽白度低,存在一些黑色的附子表皮渣点,尤其是附片在制作过程中需经过上铁锅烘至半干这道工序,由于火候不易掌握和附片内淀粉粘锅等原因,总存在10%左右的焦糊点。这些现象不仅影响成品的色泽,而且影响成品地口感和外观。
本发明之目的,是针对传统的刨附片的加工方法存在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经过改进,加工出的附片的色泽、口感和外观质量比较好,符合中国药典(90版)检验标准的一种刨附片的加工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这样实现:一种刨附片的加工方法,它依次包括以下工序:
a、制胆附子:将鲜附子洗净后置池中,按鲜附子2kg加胆巴1kg的比例加入胆巴,加适量清水(以淹过鲜附子为宜)浸渍;时间为7天以上;然后捞出即为胆附子;
b、煮:将胆附子置容器中,加原浸渍水(a工序中浸渍水),用武火煮10~15分钟;
c、去皮:将煮后的附子置清水中冷却后,去掉外皮;
d、刨片:将附子刨成0.8~1.0毫米的附片;
e、浸泡:将附片置清水中浸泡,时间3~5日,适时换水,至口尝无麻舌感时捞出;
f、初烘:将附片置烘筛中送入烘室烘至半干;
g、蒸制:将附片置匣中,入蒸笼蒸5分钟左右;
h、成型:将附片用纸包好,重压成型;
i、烘干:将附片至烘室中烘至全干;
j、包装,去纸,重新包装即为成品。
本发明的关键,一是在传统的刨附片加工方法中增加了剥皮工序,二是将原上锅将附片烘至半干工序改成初烘工序。增加剥皮工序可以杜绝因附子外皮的颜色而影响刨附片成品的色泽白度现象发生,而将剥皮工序安排在煮工序后是因为此时去皮极为容易。将传统的上铁锅烘至半干工序改为置入烘筛送入烘室烘自半干工序,则完全克服了因火候不易掌握,附片的淀粉易粘在锅底而造成的焦糊点现象。
实践证明,采用本发明方法制作刨附片,完全克服了传统加工方法制作刨附片存在的缺点,所生产的刨附片不仅色泽白度高、口感好,外观漂亮,而且药用效果与用传统方法加工的刨附片完全一样,符合中国药典(90版)的检验标准,安全可靠,达到本发明之目的。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实例:
a、制胆附子:取鲜附子100kg置池中,加胆巴50kg,加清水(浸过鲜附子为度)浸渍,时间7天;
b、煮:将胆附子捞出置锅中,加原浸渍水,用武火煮10~15分钟;
c、去皮:将附子置清水中冷却后,去掉外皮;
d、刨片:由人工或机器将附子刨成0.8~1.0毫米的刨附片;
e、浸泡:将刨附片置清水中,时间3~5日,适时换水,至口尝无麻舌感时捞出;
f、初烘:将刨附片置烘筛中送入烘室烘至半干;
g、蒸:将刨附片置于匣中,入蒸笼中蒸5分钟左右;
h、成型:把刨附片用纸包好,重压成型;
i、烘干:再置烘室中烘至全干;
j、包装:去纸,重新包装即为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