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肝利胆散,适用于肝、胆、胰系统的急、慢性炎症。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社会生活环境,饮食结构等因素的变化,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胰腺炎等发病率越来越高,化学成份的药物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有一定的疗效,其作用、毒性反应和变态反应越来越明显。例如维生素C,大剂量、长期应用易形成泌尿系统结石,突然停药,有可能出现坏血病。抗菌素长期使用,易出现二重感染。在中成药中,治疗肝、胆、胰急性或慢性炎症的如龙胆泻肝丸、护肝片、消炎利胆片虽然都有一定的清热开郁、化湿利胆作用,但由于这些疾病大都是湿瘀互结为患,而血瘀又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以上例举的药物不具备活血化瘀作用,尚且剂型大都为丸或片剂,药量少,药力微,难以功除病邪。长期服用丸、片剂,病邪难除,正气耗伤,虚实夹杂,缠绵难愈。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肝利胆散,解决了“湿”、“瘀”所致的肝、胆、胰系统的疾病,具有清热化湿、行气逐瘀的作用。短时间、大剂量的药物作用,使湿邪得化、瘀血得除,气血流通,症状消失。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清肝利胆散,由胆南星、姜黄、茵陈、栀子、厚朴、柴胡、元胡、蜈蚣、甘草组成。
各成份之比以份数计算,其中胆南星1-10、姜黄1-15、茵陈14-25、栀子4-20、厚朴2-10、柴胡2-15、元胡3-15、蜈蚣0.5-1、甘草1-5。
根据不同症状可以随症加减,其中包括丹皮3-20、土虫2-15、水蛭1-7、苍术1-8、草蔻1-8、青皮2-15、紫苏2-7、内金2-8、焦三仙2-10、砂仁1-5、半夏1.5-7、龙胆草2-15、泽泻2-15、黄芩2-20、木通2-10。
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将药品各成份洗净、烘干、粉碎研制成粉末,用过滤纸或细纱布包装成药袋。将药袋放入沸水中煎煮,每次20分钟,煎煮二遍,取药汁口服,每日两次。
本发明是以胆南星、姜黄、茵陈、栀子、厚朴、柴胡、元胡、蜈蚣为基础方,随症加减应用。其中姜黄,《中药大辞典》称其有利胆作用,增加胆汁分泌,增加胆囊收缩,有抗菌作用。《本草述》谓姜黄“治气证痞证”,《唐本草》姜黄“主心腹结积”“下气破血”;《本草经疏》称“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坐病也”,为“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栀子,《本草正》中说“加茵陈,除湿热疸黄”,“加厚朴,积实可除烦满,”“同元胡破热滞瘀血腹痛”。李杲称栀子“治发热口苦”。《滇南本草》又称栀子“除六经实火实热”。胆南星具有清火化痰、镇惊定痫作用,《本草汇言》称胆南星可治“热郁生痰”。以上四药合而用之,可有清利肝胆,化湿行滞之功效。厚朴,张锡纯称之有“平肝木之横恣以愈肋下掀疼”之效;《神农本草经》谓“柴胡主肠胃中饮食积聚,推陈致新”,能舒肝,能泄胆火;《本草纲目》称“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蜈蚣“性有微毒,而转善解毒”,“走串之力最速”,“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厚朴、元胡、柴胡、蜈蚣合而用之,具有舒肝开郁、活血止痛之功。
本发明的优点和效果:
本发明采用的各种成份系,中国药典记载、无毒、副作用的药材,随证增减,合而共收行气化湿。活血逐瘀之效。对肝炎、胆囊炎、胰腺炎有明显的疗效,治疗时间短,见效快,取汁口服,易消化、容易吸收。本药经临床8年观察治疗了72例病患,有效率为86.4%,显效率为72.5%,临床治愈率为47.5%。治疗效果显著,不易复发。
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证明本发明地技术解决方案。
实施例1,胆南星1-10、姜黄2-15、茵陈4-25、栀子2-10、厚朴2-10、柴胡2-15、元胡3-15、蜈蚣0.5-1、甘草1-5。
实施例2,肋、腹痛明显者酌加3-20、土虫2-15、水蛭1-7。
实施例3,恶心、纳呆者加内金2-8、焦三仙2-10、砂仁1-5、半夏1.5-7。
实施例4,目黄、口苦、心烦者酌加龙胆草2-15、泽泻2-15、黄芩2-20、木通2-10。
以上实施例制作方法,将方剂中的药物按比例调配后加工为散剂,以过滤纸或细纱布包装,药物与水比例为1∶3,药袋投入锅内煎煮20分钟,煎煮二遍,取药汁口服,一日二次,或一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