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生产工艺属于中药材或生物制药技术领域。 牛黄,也就是牛的胆囊结石,也称为天然牛黄,它是一种名贵中药材,自古就开始入药。但由于药源极少,长期不能满足医药工业或医疗的需要,为此,本世纪50年代,国内一些科研单位和制药厂家,通过分析天然牛黄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制成功了人工牛黄并投入了生产,人工牛黄的功用与天然牛黄相似,但是某些方面的效力较逊,所以70年代中期,国内一些单位又开始了牛体内培植牛黄的研究,到1987年时,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牛体内培植牛黄面临着培养时间长、产量相对偏低,牛黄的胆红素含量有高有低不易控制以及经济效益不太显著等困难。在这种技术背景下,本发明人曾于1987年发明并主持了体外培养牛黄的科学研究,1988年9月12日向中国专利局申请了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为:88 1 06429.7,并于1988年12月26日在保定通过了由河北省教育委员会主持的阶段性技术鉴定。经中国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进行国内文献检索和专家访问,没有发现这方面的报道和研究单位;经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进行国际联机检索,未见与本发明有关的国外文献资料。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居国内外领先水平。但体外培养牛黄存在着产品的胆红素含量偏低,工艺是单一培养以致使培养后的胆汁被废弃的缺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体外培养牛黄胆红素含量偏低、培养后的胆汁被废弃的缺点,以及牛体内培植牛黄存在地培植时间长和产量偏低的缺点,而采用全息双循环培养系统的先进生产工艺用于牛黄生产。
生产工艺:
一、全息双循环培养系统的建立:
用外科手术的方法,用胆管卡阻塞或用缝线双重结扎胆管,以阻断胆汁流入十二指肠的通路,这样牛肝脏分泌的胆汁只能流入胆囊贮存,再经胆囊瘘管将胆囊内的胆汁引流到牛体外的本工艺专用培养罐内,经培养后,再将罐内的胆汁通过十二指肠瘘管送回到牛的十二指肠内,以形成完整的循环培养系统(附图为本发明示意图)。全息是指整个生产工艺都是依据天然牛黄形成的机理而设计的。双循环一是指牛胆汁体外循环培养牛黄的方式。二是指本工艺专用培养罐内也是伴随牛胆汁的体外循环而是一个连续的、不断重复的培养过程。
具体手术方法不属本发明的内容(可参考人医、兽医的外科手术学、家畜生理学以及药理实验方法学等教科书的有关章节)。
二、该工艺专用培养罐的构造(附图为本发明的示意图);
1.牛胆囊瘘管。
2.胆汁进口支管。
3.电机。
4.胆汁进口开关。
5.搅拌器。
6.胆汁出口支管。
7.牛黄成形器。
8.牛黄成形器旋扭。
9.胆汁出口开关
10.牛十二指肠瘘管。
牛黄成形器7,当旋转牛黄成形器旋扭3时,牛黄成形器的容积就会收缩变小,以压积牛黄成分成形。
整个培养罐内壁是由无毒无色玻璃、棕色玻璃或用无毒塑料制成。
三、牛黄的培养:
1.牛胆汁在胆囊内停留和浓缩:牛肝脏分泌的胆汁要在牛的胆囊内停留4~12小时,这样胆汁就被浓缩了,然后通过胆囊瘘管将胆汁引流到本培养罐。
2.向本培养罐内接种已患牛胆囊结石的新取胆汁10~50毫升作为引物。
3.调温度36~38℃。
4.调PH6.7~7.8
5.开始培养后,前2~6小时,以每分钟4~8转进行搅拌培养,后2~6小时转为静止培养。然后,转动牛黄成形器旋扭,拧紧为止,此时接通十二指肠瘘管将罐内的胆汁送回十二指肠,即完成了一个循环培养过程,接着又开始将牛胆囊内的胆汁引流到本培养罐以进入第二个循环培养,如此循环往复。
6.培养压力为一个大气压。
四、牛黄的采收和处理:
每个循环都有牛黄成分形成,牛黄的产量和循环次数成正比,一般经过30个循环培养以上,就可将牛黄取出,然后放入40→60℃真空干燥箱内干燥至干,置阴凉干燥处保存。
本生产工艺与现行的牛体内培养牛黄技术相比,具有培养时间短、产量高并可进行工厂化培养等特点,与体外培养牛黄技术相比,具有产品的胆红素含量提高,培养后的胆汁被重新利用的优点。用该工艺培养的牛黄,其药理作用与毒性与天然牛黄类同。
实施例:
将已在胆囊停留浓缩4小时的胆汁引流到本培养罐内。(①接种20毫升患胆囊结石牛的新取胆汁。②调温度37℃。③调PH6.9)。然后以每分钟4转的速度搅拌培养4小时,再转入静止培养2小时,然后转动牛黄成形器旋扭拧紧为止,将罐内的胆汁送回十二指肠,即完成一个循环培养,然后又重新将已在胆囊内停留浓缩4小时的胆汁引流到本培养罐,同时松开已拧紧的牛黄成形器旋扭,进行第二个循环培养,如此循环30次后,可随时从罐内取出牛黄,放入真空干燥箱50℃干燥至干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