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眼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锁眼机,特别是关于为了形成钮扣孔而在形成往锯齿部的线迹之前让切布刀落到加工布上的锁眼机。
背景技术
以往的锁眼机,具有用于输送加工布的送布机构;在加工布上形成线迹的缝制机构;具有用于切断加工布的切布刀的钮扣孔形成机构;以及用于控制这些机构的控制装置等,通过控制装置驱动控制送布机构和缝制机构,在加工布上形成锁眼线迹的同时,在锁眼线迹的缝制途中或缝制之后,驱动控制钮扣孔形成机构,使切布刀落到加工布上,在锁眼线迹的内侧形成钮扣孔。
如上文所述,虽然在锁眼线迹的缝制途中或缝制之后让切布刀落到加工布上形成钮扣孔的技术是一般的技术,但是,也有在锁眼线迹的缝制开始之前让切布刀落到加工布上形成钮扣孔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将因切布刀切断加工布所产生的钮扣孔侧的毛茸缝制在其后缝制的锁眼线迹中地一对锯齿部线迹之内,使其不露在外部。
另外,在锁眼机中,有这样的结构:在前一锁眼线迹的缝制之后,用于切断并保持上线的线保持部件位于切布刀的下侧,该线保持部件与锁眼线迹的缝制开始动作联动,之后,离开上线,从切布刀的下侧缩回,因此,在这种以往的结构中,在锁眼线迹的缝制开始之前让切布刀落到加工布上形成钮扣孔的技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鉴于此,本申请人提出了一种实用化的锁眼机。这种缝纫机的结构是,在锁眼线迹的缝制开始之前,在线保持部件保持上线的状态下,让线保持部件从切布刀的下侧缩回,可以先切布,之后,让线保持部件返回到切布刀的下侧,然后开始缝制。
另一方面,在特开平11-333164号公报中揭示了这样一种锁眼机,为了把因加工布的切断而在钮扣孔侧产生的毛茸缝入锯齿部的线迹之内、以改善外观性、在加工布的钮扣孔周围缝制两层,在缝制第一层时,让切布刀落到加工布上形成钮扣孔,通过第二层的锁扭孔缝纫针的缝制,可以把加工布的毛茸完全缝入锯齿部的线迹之内。
在以往的锁眼线迹的缝制途中或缝制之后让切布刀落到加工布上形成钮扣孔的一般的锁眼机中,通常在形成钮扣孔之际,由于是在锯齿部的线迹形成的后续动作中让切布刀落下来切断加工布的,因此,有加工布切断所产生的毛茸不能缝入锯齿部线迹之内而露到外面使外观劣化的后顾之忧。
另一方面,在锁眼线迹的缝制开始前让切布刀落到加工布上形成钮扣孔的锁眼机中,可将加工布切断所产生的钮扣孔侧的毛茸缝入锁眼线迹的一对锯齿部线迹之内。而且,在一对锯齿部中的一个(往)锯齿部的线迹形成之际,会挂住并缝进另一个(返)锯齿部侧的加工布的露出毛茸,有堵塞钮扣孔之虑。
但是,在送布方向的缝纫针与切布刀之间的间隔和加固缝部的长度基本相同、钮扣孔与切布刀的长度基本相同的场合,在以往的先切布的技术中,在定位于缝制开始位置的加工布上,让切布刀落下一次形成钮扣孔,之后,连续形成锁眼线迹。然而,在缝纫针与切布刀之间的间隔和加固缝部的长度不同的场合,或者在切布刀多次落到加工布上形成钮扣孔的场合,由于是在缝制开始之前进行包含加工布的送布动作在内的钮扣孔形成动作的,因此,在加工布上形成钮扣孔和锁眼线迹的循环时间变长。
在特开平11-333164号公报的锁眼机中,在第一层缝制时,让切布刀落到加工布上形成钮扣孔,而在第一层缝制结束时,仍然有毛茸不能缝入锯齿部线迹内的部分,通过第二层锁眼线迹的缝制,可以完全把毛茸缝入线迹内。即是说,在只形成一层锁眼线迹的场合,钮扣孔形成所产生的毛茸不能完全缝入锯齿部的线迹内,有可能露在外面,有损坏外观性之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锁眼机,能将加工布切断所引起的钮扣孔侧的毛茸缝入锁眼线迹的一对锯齿部的线迹之内,外观美观,而且,对于在一对锯齿部中的一个(往)锯齿部的缝制之际、有可能挂住并缝入另一个(返)锯齿部侧的加工布的露出的毛茸的钮扣孔来说,通过可靠地切断毛茸,能够切出美丽的钮扣孔,缩短在加工布上形成钮扣孔与锁眼线迹的循环时间。
技术方案1的锁眼机包括用于输送加工布的送布机构;在加工布上形成线迹的缝制机构;具有用于切断加工布的切布刀的钮扣孔形成机构;以及用于控制该送布机构、缝制机构和钮扣孔形成机构的控制装置,其特征是,在形成包含一对加固缝部和一对锯齿部的锁眼线迹之际,上述控制装置在往锯齿部的线迹形成过程中将控制缝制机构、钮扣孔形成机构及送布机构控制成切布刀在线迹形成之前落下来;而在返锯齿部的线迹形成过程中将控制缝制机构、钮扣孔形成机构及送布机构控制成在线迹形成的后续动作中让切布刀落下来。
这种锁眼机具有送布机构、缝制机构、钮扣孔形成机构及控制装置,通过送布机构输送加工布,通过缝制机构在加工布上形成线迹,通过钮扣孔形成机构让切布刀动作切断加工布,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缝制机构、钮扣孔形成机构和送布机构,形成包含一对加固缝部和一对锯齿部(往锯齿部和返锯齿部)的锁眼线迹,在该锁眼线迹形成之际,在往锯齿部的线迹形成过程中,在线迹形成动作之前使切布刀落到加工布上形成钮扣孔,在返锯齿部的线迹形成过程中,在线迹形成的后续动作中让切布刀落到钮扣孔上。
由于在往锯齿部的线迹形成动作之前让切布刀落下来,因此,加工布切断所引起的往锯齿部侧的毛茸可以缝入往锯齿部的线迹内,而返锯齿部的线迹形成也是在钮扣孔形成之后进行的,所以,返锯齿部侧的毛茸也可以缝入返锯齿部的线迹内,毛茸不会露出到外部,外观性良好。在一对锯齿部中的一个(往)锯齿部的线迹形成之际,有挂住另一个(返)锯齿部侧的加工布的露出的毛茸、堵塞钮扣孔的后顾之忧。即使这样毛茸堵住钮扣孔,由于是在返锯齿部的线迹形成的后续动作中让切布刀落下来,所以,能可靠地切断上述毛茸,形成美丽的、敞开的钮扣孔。
此外,在缝制两层锁眼线迹的情况下,即可以在进行第一层锁眼线迹的缝制之际、在往锯齿部的线迹形成之前让切布刀落下来,也可以在进行第二层锁眼线迹的缝制之际、在往锯齿部的线迹形成动作之前让切布刀落下来。另外,还可以采用这种方案:在锁眼线迹的形成之前,在该形成预定部缝制出加强线迹,在之后的连续缝制锁眼线迹之际,在加强线迹的缝制前或缝制途中,在往锯齿部的线迹形成动作之前让切布刀落下来。但是,无论如何,在进行第二层锁眼线迹的缝制之际,在返锯齿部线迹形成的后续动作中让切布刀落下来。
技术方案2的锁眼机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上述控制装置在往锯齿部的线迹形成之际,以让切布刀对着钮扣孔的全长先落下来之后再进行往锯齿部的线迹形成的方式进行控制;同时,在返锯齿部的线迹形成之际,以让切布刀在返锯齿部的线迹形成之后再落下来的方式进行控制。
在这种锁眼机中,在送布方向的钮扣孔的长度与切布刀的长度相同的场合,让切布刀对着钮扣孔的全长先落下来之后,再进行往锯齿部线迹的形成,因此,能可靠地把加工布切断所引起的毛茸缝入一对锯齿部的线迹内,另外,在返锯齿部线迹形成之后让切布刀后落下来,能可靠地形成美丽的、敞开的钮扣孔。
技术方案3的锁眼机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上述控制装置这样进行控制,以便在往锯齿部的线迹形成之际,让切布刀对着钮扣孔的一部分先落下来之后再进行往锯齿部的一部分线迹形成的动作反复进行多次;另外,在返锯齿部的线迹形成之际,让切布刀在返锯齿部的一部分线迹形成之后再落下来的这一动作反复进行数次。
在这种锁眼机中,在送布方向的钮扣孔的长度比切布刀的长度长的场合,通过让切布刀对着钮扣孔的一部分先落下来、之后进行往锯齿部的一部分线迹的形成这一动作反复进行多次,能可靠地把加工布切断所引起的毛茸缝入一对锯齿部的线迹内,另外,通过让在返锯齿部的一部分线迹形成之后、切布刀再落下来的这一动作反复进行多次,能可靠地形成美丽的、敞开的钮扣孔。
技术方案4的锁眼机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3的任何一个发明中,上述控制装置将缝制机构及送布机构控制成在上述往锯齿部的线迹形成前的先切布的切布刀落下之前,缝制出对用于形成上述锁眼线迹的衬底进行加强的一周或多周大致为环状的加强线迹。通过加强线迹对形成锁眼线迹的衬底进行加强,能够防止之后形成的锁眼线迹的线迹张紧引起的加工布上产生的皱褶、凹坑等。
技术方案5的锁眼机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上述控制装置可在返锯齿部的线迹形成的后续动作中进行切布刀落下的模式和不让切布刀落下的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在切断易发生毛茸的加工布的情况下,可切换到在返锯齿部的线迹形成的后续动作中进行切布刀的落下的模式下,能可靠地形成美丽的敞开的钮扣孔。在切断不易发生毛茸的加工布的情况下,由于在一对锯齿部中的一个锯齿部的线迹形成之际,会挂住并缝入另一个锯齿部侧的加工布的露出的毛茸、堵塞住钮扣孔的顾虑的可能性比较低,因此,切换到在返锯齿部的线迹形成的后续动作中不进行切布刀的落下的模式下,从而,减轻了控制装置对钮扣孔形成机构的控制及钮扣孔形成动作的负载。
技术方案6的锁眼机包括用于输送加工布的送布机构;在加工布上形成线迹的缝制机构;具有用于切断加工布的切布刀的钮扣孔形成机构;以及用于控制该送布机构、缝制机构和钮扣孔形成机构的控制装置,其特征是,在形成包含一对加固缝部和一对锯齿部的锁眼线迹之际,上述控制装置将缝制机构、钮扣孔形成机构及送布机构控制成在前加固缝部或往锯齿部的形成中,在往锯齿部的线迹形成之前让切布刀落下来。
在形成包含一对加固缝部和一对锯齿部的锁眼线迹之际,由于在往锯齿部的线迹形成之前让切布刀落下来,因此,可将加工布的切断所引起的毛茸缝入锁眼线迹的一对锯齿部的线迹内,毛茸不会露到外部,改善了外观性。特别是,在前加固缝部或往锯齿部的形成中,让切布刀落下形成钮扣孔,因此,与在锁眼线迹的缝制开始之前形成钮扣孔的以往的先切布的技术相比,能格外地缩短在加工布上形成钮扣孔和锁眼线迹的循环时间。
技术方案7的锁眼机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上述控制装置根据送布方向的切布刀与缝纫针之间的间隔和前加固缝部的长度,确定切布刀落下的时间。在前加固缝部的形成中,能让切布刀可靠地落在加工布钮扣孔形成的预定位置上。
根据技术方案1的锁眼机,在形成包含一对加固缝和一对锯齿部的锁眼线迹之际,在往锯齿部的线迹形成中,在线迹形成之前让切布刀落到加工布上,形成钮扣孔,在返锯齿部的线迹形成中,在线迹形成之后让切布刀落到钮扣孔中。由于是在往锯齿部的线迹形成之前让切布刀落下的,因此,加工布切断所引起的毛茸可以缝入锁眼线迹的一对锯齿部的线迹内,毛茸不会露出到外部,外观性良好。在一对锯齿部中的一个(往)锯齿部的线迹形成之际,有挂住另一个(返)锯齿部侧的加工布的露出的毛茸、堵塞钮扣孔的后顾之忧。但是,由于是在返锯齿部的线迹形成的后续动作中让切布刀落下来,所以,能可靠地切断上述毛茸,形成美丽的、敞开的钮扣孔。
根据技术方案2的锁眼机,通过控制装置的控制,在往锯齿部的线迹形成之际,让切布刀对着钮扣孔的全长先落下来,之后进行往锯齿部线迹的形成,另外,在返锯齿部的线迹形成之际,在返锯齿部线迹形成之后,让切布刀再落下来,在送布方向的钮扣孔的长度与切布刀的长度相同的场合,能可靠地把加工布切断所引起的毛茸缝入一对锯齿部的线迹内。
根据技术方案3的锁眼机,通过控制装置的控制,在往锯齿部的线迹形成之际,让切布刀对着钮扣孔的一部分先落下来、之后进行往锯齿部的一部分线迹的形成这一动作反复进行多次,另外,在返锯齿部的线迹形成之际,让在返锯齿部的一部分线迹形成之后、切布刀再落下来的这一动作反复进行多次,在送布方向的钮扣孔的长度比切布刀的长度长的场合,能可靠地把加工布切断所引起的毛茸缝入一对锯齿部的线迹内,形成美丽的、敞开的钮扣孔。
根据技术方案4的锁眼机,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缝制机构和送布机构,在往锯齿部的线迹形成前的先切布的切布刀落下之前,缝制出对形成锁眼线迹的衬底加强的一周或多周大致为环状的加强线迹,可以加强加工布,能够防止之后形成的锁眼线迹的线迹张紧引起的加工布上产生的皱褶、凹坑等。
根据技术方案5的锁眼机,在切断易发生毛茸的加工布的情况下,可切换到在返锯齿部的线迹形成的后续动作中进行切布刀落下的模式下,能可靠地形成美丽的敞开的钮扣孔。在切断不易发生毛茸的加工布的情况下,由于在一对锯齿部中的一个锯齿部的线迹形成之际,会挂住并缝入另一个锯齿部侧的加工布的露出的毛茸、堵塞住钮扣孔的顾虑的可能性比较低,因此,切换到在返锯齿部的线迹形成的后续动作中不进行切布刀落下的模式下,从而,减轻了控制装置对钮扣孔形成机构的控制及钮扣孔形成动作的负载。
根据技术方案6的锁眼机,在形成包含一对加固缝部和一对锯齿部的锁眼线迹之际,在前加固缝部或往锯齿部的形成中,在往锯齿部的线迹形成之前,让切布刀落下,可将加工布的切断所引起的毛茸缝入锁眼线迹的一对锯齿部的线迹内,毛茸不会露到外部,改善了外观性。特别是,在前加固缝部或往锯齿部的形成中,让切布刀落下形成钮扣孔,因此,与在锁眼线迹的缝制开始之前形成钮扣孔的以往的先切布的技术相比,能格外地缩短在加工布上形成钮扣孔和锁眼线迹的循环时间。
根据技术方案7的锁眼机,控制装置根据送布方向的切布刀与缝纫针之间的间隔和前加固缝部的长度,决定切布刀落下的时间,因此,在前加固缝部的形成中,能让切布刀可靠地落到加工布的钮扣孔形成的预定位置。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形式的锁眼机的透视图。
图2是锁眼机的缝纫机本体前部的右侧视图。
图3是送布机构的透视图。
图4是包括夹线机构的缝纫机本体前部的透视图。
图5是钮扣孔形成机构的透视图。
图6是锁眼线迹的平面图。
图7是锁眼机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图8是表示多个参数的图表(1/4)。
图9是表示多个参数的图表(2/4)。
图10是表示多个参数的图表(3/4)。
图11是表示多个参数的图表(4/4)。
图12是表示锁眼线迹缝制之际与钮扣孔长度相同的切布刀落下1次的情况下的形成模式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锁眼线迹缝制之际与钮扣孔长度相同的切布刀落下2次的情况下的形成模式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加强线迹缝制之后的锁眼线迹缝制之际与钮扣孔长度相同的切布刀落下1次的情况下的形成模式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加强线迹缝制之后的锁眼线迹缝制之际与钮扣孔长度相同的切布刀落下2次的情况下的形成模式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锁眼线迹缝制之际长度比钮扣孔短的切布刀落下2次的情况下的形成模式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锁眼线迹缝制之际长度比钮扣孔短的切布刀落下4次的情况下的形成模式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加强线迹缝制之后的锁眼线迹缝制之际长度比钮扣孔短的切布刀落下2次的情况下的形成模式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加强线迹缝制之后的锁眼线迹缝制之际长度比钮扣孔短的切布刀落下4次的情况下的形成模式的示意图。
发明的实施形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式。
本实施形式是本发明适用于锁眼机情况的一例子。该锁眼机是用于在加工布上形成例如图6所示的锁眼线迹60的同时,在锁眼线迹60的内侧形成钮扣孔65的所谓钮扣孔用的锁眼机。但是,以图1的前方及左方为基准进行说明。另外,下文中的锁眼线迹及钮扣孔等的符号主要引用图6的方形锁眼线迹60及钮扣孔65等的符号。
如图1所示,在锁眼机M上,在其缝纫机台板1上设置有缝纫机马达2;用于起动或停止包含该缝纫机马达2在内的各驱动部(下文将说明)的脚踏板3;输入设定用于规定锁眼线迹60的形状及尺寸等的多个参数等的操作面板4;以及用于驱动控制上述各驱动部的控制装置5。
锁眼机M具有缝纫机本体,该缝纫机本体具有头部6、支柱部7、臂部8。如图2~5所示,在该缝纫机本体上设置有沿前后方向输送加工布的送布机构10、在加工布上形成线迹的缝制机构30、在加工布上形成钮扣孔65的钮扣孔形成机构50。借助于控制装置5控制送布机构10和缝制机构30,形成锁眼线迹60,控制钮扣孔形成机构50,在锁眼线迹60的内侧形成钮扣孔65。
如图3所示,送布机构10具有输送架11、压脚12、步进马达13等,在用压脚12把加工布压在输送架11上的状态下,借助于步进马达13沿前后方向一体驱动输送架11和压脚12,沿前后方向一体地输送加工布。输送架11作成前后方向长的板状,由嵌入头部6上面部分的左右一对导向板14沿前后方向可移动地导向。在输送架11的前端部形成用于制成锁眼线迹60和钮扣孔65的针孔11a。
在输送架11的后端部下面一侧固定有可动部件15,在该可动部件15的后侧,通过前后方向长的连杆16连接有可动部件17。在该可动部件17上围绕左右轴心枢轴地支撑着压臂18的后端部,压脚12安装在该压臂18的前端部。压脚12由施力部件(图中未示)并通过压臂18向下方依附,在以踏板3的操作驱动的推压升降机构(图中未示)的作用下,与压臂18一体升降。另外,在该推压升降机构上,设置有可根据踏板3的操作量驱动控制压脚12的升降及其高度调节的步进马达22(参照图7)。
上述连杆16以插通状固定在可动部件15、17的左端部并在其中延伸,通过可动部件15、17前后两侧的一对轴承19可前后自由移动地导向支持在缝纫机架上。在连杆16的右侧设置有固定在缝纫机架上的前后长的杆20,可动部件17的右端部通过轴承17a可前后自由移动地导向支持在该杆20上。在步进马达13的输出轴上固定有驱动皮带轮13a,在该驱动皮带轮13a的后方,在缝纫机架上枢轴地支撑有从动皮带轮(图中省略),在这两个皮带轮上挂有环状带21。该带21的一部分与可动部件17连接,驱动步进马达13时,可通过带21沿前后方向一体驱动可动部件15、17、输送架11及压脚12。
如图2、图4所示,缝制机构30具有针杆31、安装在该针杆31下端的缝纫针32、把张力施加给缝制用上线33的夹线机构34、把从夹线机构34向缝纫针32延伸的上线33的途中的部分挂住的挑线部件35,上述上线33是从线筒等上线供给源(图中未示)供给缝纫针32的。针杆31及缝纫针32由缝纫机马达2驱动的针杆上下运动机构(图中省略)上下往复驱动,并通过头部6内的线捕捉器(图中未示)在输送架11的下侧,使作上下运动的缝纫针32附近的上线33和从绕线梭子(图中省略)伸出的下线交织在一起,形成线迹。
另外,针杆31通过步进马达36(参照图7)左右地摆动驱动,由此,沿前后方向输送的加工布上缝制出具有左右幅度的锁眼线迹60。借助于缝纫机马达2驱动的针杆上下运动机构和大部分共用的挑线驱动机构(图中省略),使挑线部件35上下往复运动,借助于上下运动的挑线部件35牵拉上线33,通过夹线机构34把摩擦阻力作用在上线33上,而且,还把张力作用在该上线33上,把加工布上形成的线迹拉紧。
夹线机构34如图4所示,具有第一、第二夹线片40、41和辅助夹线片42。从上线供给源延伸的上线33由线导向部件33a、33b导向之后,顺次挂在第一夹线片40、辅助夹线片42和第二夹线片41上,此后,由线导向部件33c向上方导引,挂在挑线部件35上,随后,由线导向部件33d、33e等导引,供给缝纫针32。第一夹线片40和辅助夹线片42处在始终把张力施加给上线33的张力施加状态。第一夹线片40可切换地构成张力施加状态和张力释放状态,这种切换通过具有松线用电磁线圈45(参照图7)的张力切换机构进行。
如图5所示,钮扣孔形成机构50具有切布刀51、切布刀保持架52、切布刀安装轴53、切布刀驱动臂54、切布刀驱动用电磁线圈55等。借助于该切布刀驱动用电磁线圈55,通过切布刀驱动臂54、切布刀安装轴53和切布刀保持架52使切布刀51下降,落到输送架11上的加工布上,切断该加工布。切布刀保持架52与切布刀安装轴53的下端相连,切布刀51通过螺钉52a固定在该切布刀保持架52上。切布刀驱动臂54的后端侧作成大致的L形,其前后方向的中央部通过枢支轴54a可围绕左右轴心摆动地支撑在缝纫机架上。
切布刀驱动臂54的前端部分通过弹簧部件56向上方依附,切布刀驱动臂54的前端部与切布刀安装轴53的上部连接,切布刀驱动臂54的后上端部通过连杆57连接在凸缘55a上,凸缘55a从切布刀驱动用电磁线圈55向后方突出。通过让切布刀驱动用电磁线圈55的凸缘55a突出或者退回,并经过切布刀驱动臂54和切布刀安装轴53使切布刀51上下运动。另外,弹簧部件56最好是能补偿从切布刀安装轴53至切布刀51的机构的重量的程度。
但是,如图6所示,锁眼线迹60具有往锯齿部61、返锯齿部62、前加固缝部63和里加固缝部64,顺次缝制前加固缝部63的一部分、往锯齿部61、里加固缝部64、返锯齿部62、前加固缝部63的其余部分,在锁眼线迹60的内侧形成钮扣孔65。
下面,说明锁眼机M的控制系统。
如图7所示,控制装置5包括:以CPU5a、ROM5b、RAM5c为主要部分的微型计算机;输入对应于脚踏板3的操作状态的来自踏板位置检测传感器3a的信号或来自操作面板4的信号等的输入接口5d;以及输出接口5e,并通过用母线5f把这些部件连接在一起而构成。输出接口5e用于向驱动电路70~75输出驱动信号,同时,向操作面板4输出显示状态等的控制信号,驱动电路70~75用于驱动缝纫机马达2、步进马达13、22、36、电磁线圈促动器45、55。
在该控制装置5的ROM5b中储存有:为了用操作面板4进行规定锁眼线迹60的形状、尺寸或形成钮扣孔65的切布刀落下的参数等的多个参数的设定的设定处理程序;根据该多个参数对缝制数据(落针数据)、钮扣孔数据(切布刀落下的位置(时间)的数据)等进行演算处理的演算处理程序;及根据演算的数据驱动控制送布机构10、缝制机构30、钮扣孔形成机构50等的控制程序。
如图8~11所示,作为多个参数有如内容栏所记载的锯齿部的转速、锁眼线迹形状、切断尺寸、切布刀多次落下时锯齿形线迹的长度、锯齿针距等,根据上述设定处理程序,在操作面板4的显示部显示序号(序号栏所记载的序号),用操作面板4可以设定对应于该序号的参数。
各参数(例如序号“04”的锯齿针距),可以设定在设定范围(0.20~2.00mm)内,在进行这种设定时,通过操作面板4的上下键(图中省略)的1次按压操作,只增减一个步长(0.05mm)。设定各参数的初始值(序号“04”的锯齿针距为0.35mm),基本上是变更该初始值进行设定的。
另外,在控制装置5的ROM5b中储存有与多个参数的序号对应的设定范围数据、步长数据和初始值数据。图6所示的a表示的是序号“02”的切断尺寸,b表示的是序号“04”的锯齿针距,c表示的是序号“05”的锯齿宽度,d表示的是序号“20”的前加固缝的长度,e表示的是序号“30”的里加固缝长度。
下面参照图12~图19,说明借助于控制装置5根据多个参数控制的缝制机构30、钮扣孔形成机构50、送布机构10,形成包含一对加固缝部63、64(前加固缝63和里加固缝64)和一对锯齿部61、62(往锯齿部61与返锯齿部62)的锁眼线迹60、扭口孔65及对形成锁眼线迹60的衬底进行加强的一周大致为环状的加强线迹66的种种模式以及各模式的参数的设定。另外,关于在相同的位置让切布刀51落下来两次的情况是这样的,为了方便理解,让切布刀向左右方向移动,而实际上图示的情况是发生在同一位置上的。
图12的(a)、(b)示出了形成锁眼线迹60时的情况,即,在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过程中,在前加固缝部63(加固缝)的形成之中,在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动作之前,让切布刀51对着钮扣孔65的全长只落下来1次。在这种情况下,图8的序号“03”的切布刀多次落下时的锯齿形线迹的长度设定为(OFF),序号“02”的切断尺寸(设定为使用中的切布刀51的尺寸)为锯齿形线迹的长度,另外,图10的序号“44”的切口动作模式设定为(2;仅先切布)。
图13的(a)、(b)示出了形成锁眼线迹60时的情况,即,在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过程中,在线迹形成动作之前,让切布刀51对着钮扣孔65的全长落下来;在返锯齿部62的线迹形成过程中,在线迹形成的后续动作中,让切布刀51对着钮扣孔65的全长落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序号“03”的切布刀多次落下时的锯齿形线迹的长度设定为(OFF),序号“44”的切布刀动作模式设定为(3;先切布与期中切布)。
图14的(a)、(b)示出了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前的先切布的切布刀落下之前,缝制出对形成锁眼线迹60的衬底加强的一周大致为环状的加强线迹66,之后在形成锁眼线迹60之际,在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过程中,在线迹形成动作之前,让切布刀51对着钮扣孔65的全长只落下来1次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序号“03”的切布刀多次落下时的锯齿形线迹的长度设定为(OFF),序号“44”的切布刀动作模式设定为(2;仅先切布),序号“47”的矩形假缝次数设定为(1)。
图15的(a)、(b)示出了这样的情况:在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前的先切布的切布刀落下之前,缝制出对形成锁眼线迹60的衬底加强的一周大致为环状的加强线迹66,之后在形成锁眼线迹60之际,在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过程中,在线迹形成动作之前,让切布刀51对着钮扣孔65的全长落下来,在返锯齿部62的线迹形成过程中,在线迹形成的后续动作中,让切布刀51对着钮扣孔65的全长落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序号“03”的切布刀多次落下时的锯齿形线迹的长度设定为(OFF),序号“44”的切布刀动作模式设定为(3;先切布及期中切布),序号“47”的矩形假缝次数设定为(1)。
图16的(a)~(c)示出了在形成锁眼线迹60时,在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过程中,在线迹形成动作之前,让切布刀51落下的情况,这种情况是让使切布刀对着钮扣孔65的一部分先落下来之后再进行往锯齿部61的一部分线迹的形成的这一动作反复进行2次的情况,序号“03”中设定为切布刀多次落下时的锯齿形线迹的长度,序号“02”的切口尺寸为无效,序号“44”的切布刀动作模式设定为(2;仅先切布)。
图17的(a)~(d)示出了在形成锁眼线迹60时,在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过程中,在线迹形成动作之前,让切布刀51落下的情况,这种情况是:在切布刀对着钮扣孔65的一部分先落下来之后、再进行往锯齿部61的一部分线迹的形成的这一动作反复2次;而且在返锯齿部62的线迹形成过程中,让在返锯齿部62的一部分线迹形成之后、切布刀再落下的这一动作反复进行2次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序号“03”中设定为切布刀多次落下时的锯齿形线迹的长度,序号“44”的切布刀动作模式设定为(3;先切布与期中切布)。
图18的(a)~(c)示出了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前的先切布的切布刀落下之前,缝制出对形成锁眼线迹60的衬底加强的一周大致为环状的加强线迹66,之后形成锁眼线迹60的情况。在形成锁眼线迹60之际,在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过程中,在线迹形成动作之前,让切布刀51落下,让切布刀对着钮扣孔65的一部分先落下来之后再进行往锯齿部61的一部分线迹的形成的这一动作反复进行2次,在这种情况下,序号“03”中设定为切布刀多次落下时的锯齿形线迹的长度,序号“44”的切布刀动作模式设定为(2;仅先切布),序号“47”的矩形假缝次数设定为(1)。
图19的(a)~(d)示出了在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前的前切布的切布刀落下之前,缝制出对形成锁眼线迹60的衬底加强的一周大致为环状的加强线迹66,之后形成锁眼线迹60的情况。在形成锁眼线迹60之际,在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过程中,在线迹形成动作之前让切布刀51落下,并且是让切布刀对着钮扣孔65的一部分先落下来之后再进行往锯齿部61的一部分线迹的形成的这一动作反复进行2次;另外在返锯齿部62的线迹形成过程中,让在返锯齿部62的一部分线迹形成之后、切布刀再落下的这一动作反复进行2次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序号“03”中设定为切布刀多次落下时的锯齿形线迹的长度,序号“44”的切布刀动作模式设定为(3;先切布及期中切布),序号“47”的矩形假缝次数设定为(1)。
此外,本申请人提出了下述结构的锁眼机,是实用化的结构:在锁眼线迹60的缝制开始之前,在用线保持部件保持上线的状态下,让线保持部件从切布刀下侧退缩,使先切布成为可能,之后,让线保持部件恢复到切布刀下侧,然后,开始缝制。通过使用这种锁眼机,在图13、图16、图17那样的模式的情况下,切布刀第一次的落下是在锁眼线迹60的缝制开始之前进行的。
如图12~19所示,利用控制装置5控制缝制机构30、钮扣孔形成机构50及送布机构10,在形成包含一对加固缝部63、64和一对锯齿部61、62的锁眼线迹60之时,在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过程中,在线迹形成动作之前,让切布刀51落下来,形成钮扣孔65。由于在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动作之前让切布刀51落下来,因此,加工布的切断所引起的往锯齿部61一侧的毛茸可以缝入往锯齿部61的线迹内,返锯齿部62的线迹形成也是在钮扣孔65的形成之后进行的,因此,返锯齿部62一侧的毛茸可以缝入返锯齿部62的线迹内,毛茸不会露到外部,改善了外观性。
如图13、图15、图17、图19所示,在锁眼线迹60形成之时,在返锯齿部62的线迹形成过程中,在线迹形成的后续动作中让切布刀落下来。在一对锯齿部61、62中的一个锯齿部(特别是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之际,会挂住另一个锯齿部(返锯齿部62)侧的加工布的露出毛茸,有堵塞钮扣孔65的可能。但是,即使毛茸堵塞钮扣孔65,由于是在返锯齿部62的线迹形成的后续动作中让切布刀落在钮扣孔65上的,因此,能可靠地切断该毛茸,形成美丽的敞开的钮扣孔65。
如图12~图15所示,在钮扣孔65的全长与切布刀51的长度相同的情况下,在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之时,让切布刀对着钮扣孔65的全长先落下来之后,再进行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因此,能把加工布切断引起的毛茸可靠地缝入一对锯齿部61、62的线迹内。另外,如图13、图15所示,在返锯齿部62的线迹形成之后,再让切布刀对着钮扣孔65的全长落下来,因而,能可靠地形成美丽的敞开的钮扣孔65。
如图16~图19所示,在钮扣孔65的全长比切布刀51长的情况下,在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之时,让切布刀对着钮扣孔65的一部分先落下来之后再进行往锯齿部61的一部分线迹形成的这一动作反复进行2次,因此,能把加工布切断引起的毛茸可靠地缝入一对锯齿部61、62的线迹内。此外,如图17、图19所示,让返锯齿部62的一部分线迹形成之后、切布刀再落下来的这一动作反复进行2次,能可靠地形成美丽的敞开的钮扣孔65。
如图14、图15、图18、图19所示,由于在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前先切布的切布刀落下来之前,缝制出对形成锁眼线迹60的衬底(加工布)进行加强的一周大致为环状的加强线迹66,因此,可以防止之后形成的锁眼线迹60的线迹张紧引起的加工布上产生的皱褶、凹坑等。
通过用操作面板4设定图10的序号“44”的切布刀动作模式为(3;先切布及期中切布),可以在往锯齿部61之前进行切布刀的落下之后,切换到在返锯齿部62的线迹形成之后进行切布刀的落下(参照图13、图15、图17、图19)的模式下。通过用操作面板4设定图10的序号“44”的切布刀动作模式为(2;仅先切布),可以在往锯齿部61之前进行切布刀的落下之后,切换到在返锯齿部62的线迹形成之后不进行切布刀的落下(参照图12、图14、图16、图18)的模式下。
在切断易发生毛茸的加工布的情况下,可切换到在返锯齿部62的线迹形成的后续动作中进行切布刀落下的模式下,能可靠地形成美丽的敞开的钮扣孔65。在切断不易发生毛茸的加工布的情况下,由于在一对锯齿部61、62中的一个锯齿部的线迹形成之际,可能挂住并缝入另一个锯齿部侧的加工布的露出的毛茸、堵塞住钮扣孔65的顾虑的可能性比较低,因此,切换到在返锯齿部62的线迹形成的后续动作中不进行切布刀落下的模式下,从而,减轻了控制装置5对钮扣孔形成机构50的控制及钮扣孔形成动作的负载。
如图12所示,在形成锁眼线迹60之际,在前加固缝部63的形成中,在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之前,让切布刀51落下,另外,如图16~图19所示,在第一次的切布刀的落下之后,在往锯齿部61的形成中切布刀在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之前落下来。因此,与在锁眼线迹60的缝制开始之前形成钮扣孔的以往的先切布的技术相比,能格外地缩短在加工布上形成钮扣孔65和锁眼线迹60的循环时间。
在这里,对钮扣孔数据(切布刀落下的位置(时间)的数据)进行演算处理的上述演算处理程序,特别是关于第一次的切布刀落下来的情况,是基于送布方向(前后方向)的切布刀51与缝纫针32的间隔t、前加固缝部63的长度s以及钮扣孔65与前加固缝部63之间的间隙p,决定切布刀51落下时的时间。此外切布刀51与缝纫针32的间隔t是一定的。
例如,如图12所示,在前加固缝部63的长度s1比较长、t<(s1+p)的情况下,在前加固缝部63的缝制中,从其前端缝制(s1+p)-t的长度时,让切布刀51落到加工布上。这样,在前加固缝部63的形成中,能让切布刀51可靠地落在加工布的钮扣孔形成的预定位置上。另外,例如如图13所示,在前加固缝部63的长度s1为基准长度且t=(s2+p)的情况下,在前加固缝部63的缝制开始位置,让切布刀51落到加工布上。
下面,说明上述实施形式的变更形式。1)在钮扣孔65的全长为切布刀51长度的2倍以上的场合,在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之际,把切布刀对着钮扣孔的一部分先落下之后再进行往锯齿部61的一部分线迹的形成这一动作反复进行3次以上,另外,在返锯齿部62的线迹形成之际,把返锯齿部62的一部分的线迹形成之后再让切布刀落下来的这一动作反复进行3次以上。
2)在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前的先切布的切布刀落下之前,缝制出对形成锁眼线迹60的衬底加强的2~5周(或6周以上)的大致为环状的加强线迹。在这种场合,图10的序号“47”的矩形假缝次数设定为2~6的任何一个。3)作为加强线迹,除了上述的环状以外,特别是在加固缝部63、64处,也可以形成振幅方向为送布方向(前后方向)的曲折山形的加强线迹,在这种场合,图10的序号“46”的山形假缝次数设定为1。
4)在把锁眼线迹60缝制成两层的情况下,即可以在进行第一层的锁眼线迹60的缝制之际,在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前让切布刀51落下来,也可以在进行第二层的锁眼线迹60的缝制之际,在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前让切布刀51落下来。其中,在进行第二层的锁眼线迹60的缝制之际,在返锯齿部62的线迹形成的后续动作中让切布刀51落下来。另外,在把锁眼线迹60缝制成两层的情况下,图11的序号“56”的有无两层缝制的设定为(ON)。
5)在锁眼线迹60的形成之前,在其形成预定部缝制出加强线迹,在此后连续缝制锁眼线迹60之际,在加强线迹的缝制之前或缝制途中,在往锯齿部61的线迹形成前让切布刀51落下来也是可行的。其中,在进行第二层的锁眼线迹60的缝制之际,在返锯齿部62的线迹形成的后续动作中让切布刀51落下来。
除此之外,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也能够以附加各种变更的形式实施本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