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 本发明涉及如卫生巾和失禁垫之类的吸收性物品,更具体而言是涉及具有优异防漏性能的吸收性物品。
此前人们已提出各种的吸收性物品,如卫生巾、失禁垫、内裤衬里和纸尿布,它们都包括透液性的皮肤接触表面、非透液性的非皮肤接触表面、以及设置在皮肤接触表面和非皮肤接触表面之间的吸收体,而且它们基本上都形成为直向长条状的构型。睡觉时使用的吸收性物品如果是使用相当长的时间或者是用来吸收大量的体液,它就会产生以下问题:由于穿戴者的姿势,如侧卧或仰卧,或者由于体液的量较大,体液泄漏并沿穿戴者的身体或吸收性物品地表面流动,或者是由吸收体的端部渗出。而且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在其后部或侧部特别容易发生泄漏。
因此,为避免体液的泄漏已有多种建议,如在已公开的日本实用新案申请No.56-59013、已公开的日本实用新案申请No.1-111002和已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No.64-49555中所披露的,其是在吸收性物品上形成一个或多个沟槽,由此来截断体液或防止体液的扩散。但是,在这些所提出的常规技术中,并没有完全防止吸收性物品的泄漏,特别是由其后部的泄漏。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防止体液由其侧部和后部泄漏的吸收性物品。
为避免上述的问题,本发明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其结果是发现,包括设置在预定位置处的预定形状的沟槽的吸收性物品可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即基于上述发现而完成。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性物品包括透液性的皮肤接触表面、非透液性的非皮肤接触表面、以及设置在皮肤接触表面和非皮肤接触表面之间的吸收体,而且形成为大致长条状的构型,其中,所述吸收性物品进一步包括一对前沟槽和一个后沟槽,所述前沟槽沿吸收性物品的纵向方向形成在穿戴时与穿戴者之体液排出部位接触的接触部分中的皮肤接触表面上,而所述后沟槽沿吸收性物品物品的宽度方向形成在穿戴时与穿戴者之后侧接触的后部中的皮肤接触表面上,后沟槽的最后部分与吸收体的后端之间的距离为10-50mm,一对前沟槽在吸收性物品之宽度方向上的最内侧部分之间的距离比后沟槽在吸收性物品之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部分之间的距离短。
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皮肤接触表面”是指在穿戴吸收性物品时接触穿戴者之皮肤的表面。
同样,“非皮肤接触表面”是指在穿戴吸收性物品时不与穿戴者之皮肤相接触的表面。
上述的“沿吸收性物品之纵向方向形成的一对前沟槽”要求在吸收性物品的前部纵向方向上沿相对侧边形成所述沟槽。前沟槽优选的具体构型包括在以下将要描述之实施方案中所示的各种构型。
上述的“沿吸收性物品之宽度方向形成的后沟槽”要求沿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在其后部形成所述后沟槽。后沟槽优选的具体构型包括在以下将要描述之实施方案中所示的各种构型。
根据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可以令人满意地防止侧漏和后漏。
附图的简要描述:
图1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卫生巾的平面图;
图2是图1之卫生巾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3是图2之沿I-I线的截面图;
图4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第二实施方案的卫生巾的平面图;
图5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第三实施方案的卫生巾的立体图;
图6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第四实施方案的卫生巾的截面立体图;
图7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第五实施方案的成人失禁垫的平面图;
图8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另一实施方案的卫生巾的平面图;
图9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再一实施方案的卫生巾的平面图;
图10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又一实施方案的卫生巾的平面图;
图11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另一实施方案的卫生巾的平面图。
以下将参考附图对根据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第一实施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1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卫生巾的平面图;图2是图1之卫生巾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而图3是图2之沿I-I线的截面图
如图1所示,根据该实施方案的吸收性物品(卫生巾)10包括透液性的皮肤接触表面P、非透液性的非皮肤接触表面、以及设置在皮肤接触表面P和非皮肤接触表面之间的吸收体A。该吸收性物品10基本上形成为直长条状的构型。
更具体而言,皮肤接触表面P是由透液性表层材12形成的,非皮肤接触表面是由非透液性底层材形成的。表层材12和底层材沿卫生巾10之纵向方向上在相对的端边处粘结在一起。
表层材12和底层材之相对的左和右侧边部分沿宽度方向向外延伸,由此形成护翼14、14。粘合剂涂覆在护翼14、14之底层材的表面上,由此形成固定部分14a、14a。固定部分14a、14a分别用可剥离的纸、可剥离的薄膜等(未示出)来保护。
上述结构与常规的吸收性物品相同。对于形成表层材12和底层材的材料、形成固定部分14a、14a的粘合剂,可使用任何已知的相应材料,而没有任何限制。
如图1所示,吸收性物品10包括一对前沟槽16、16和一个后沟槽15,所述前沟槽16、16沿卫生巾10的纵向方向形成在接触排出部分之部分10a(以下简称为“接触部分10a”)的皮肤接触表面P上,所述接触排出部分在穿戴时接触穿戴者之体液排出部位,而所述后沟槽15沿卫生巾10的宽度方向形成在穿戴时接触穿戴者之后侧的后部10b中的皮肤接触表面P上。后沟槽15的最后部分15a与吸收体A的后端之间的距离为10-50mm,一对前沟槽16、16在卫生巾10之宽度方向上的最内侧部分之间的距离W1比后沟槽15在卫生巾10之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部分之间的距离W2短。
距离L必须为10-50mm,优选为10-30mm。如果距离L短于10mm,沟槽后侧处可吸收的体液量就会变得过小,恐有从后沟槽15向回流动并泄漏的体液不能被吸收体A吸收并从吸收性物品1中泄漏之虞。相反地,如果距离L超过50mm,在后沟槽15和排出位置之间的距离变得过紧,恐怕会有过多的体液流入后沟槽15之中,其结果是体液很容易地流过后沟槽并向回流。
更具体而言,在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0中,后沟槽15包括后部15b和一对侧部15c、15c,所述后部15b在卫生巾10的宽度方向上沿吸收体A的后端形成为弓弧形,而所述侧部15c、15c沿卫生巾10的纵向侧边边缘由后部15b直线向前延伸。
后沟槽15和前沟槽16在深度D上优选为1-10mm,更优选为3-8mm。如果后沟槽15和前沟槽16的深度D低于1mm,则很难达到截断在表面上流动之体液的作用。相反地,如果深度D超过10mm,将给穿戴者带来不顺畅的感觉。
在卫生巾10形成有后沟槽15之部分处的厚度T1与没有形成沟槽之部分处的厚度T2之比T1/T2优选为0.05-0.7,更优选为0.1-0.5。
如果T1/T2之比低于0.05,则在具有优选厚度为T2(卫生巾10的厚度T2优选为1.5-15mm,更优选为2-10mm)的卫生巾10上通过压制形成后沟槽15和前沟槽16、16时,后沟槽15和前沟槽16、16就过于僵硬,有时降低了贴适度。相反地,如果T1/T2之比高于0.7,充分截断在吸收体中之体液的流动的作用则很难达到。
以下将描述沟槽的优选结构。
如图2和3所示,后沟槽15是通过沟槽加工来形成的,其中,沿预定的构型非连续地形成多个由皮肤接触表面P侧凹入的菱形小沟槽15d,而且两个邻近小沟槽15d、15d之间的区域也由皮肤接触表面P凹入。这样,后沟槽15具有两阶深度,即较深凹入的小沟槽部分和较浅凹入的在两个小沟槽之间的区域。由于以小沟槽15d以及两个相邻小沟槽15d、15d之间的区域这样两种深度连续地在皮肤接触表面P以下凹入,后沟槽15可具有深度D,并同时保持沟槽部分的高弹性,因此有利于贴适性。小沟槽15d的面积优选为1-100mm2。如果该面积小于1mm2,截断体液的作用就不充分。相反地,如果各小沟槽15d的面积大于100mm2,则很难达到有利的弹性。小沟槽15d的间距优选为0.5-5mm。如果间距小于0.5mm,则很难得到有利的弹性以及与皮肤的良好接触。相反地,如果间距大于5mm,则在两个邻近小沟槽15d、15d之间形成非凹入区域,其结果是降低了防漏性能。
在非连续地形成小沟槽15d的沟槽加工中,从截断体液的性能和穿戴的舒适感的角度看,卫生巾10在两个邻近小沟槽15d之间的区域处的厚度T3与没有形成沟槽之区域处的厚度T2之比T3/T2优选为0.2-0.8,更优选为0.3-0.6。
从截断体液的性能和穿戴的舒适感的角度看,卫生巾10在没有形成小沟槽15d之区域处的厚度T1与两个邻近小沟槽15d、15d之间的区域处的厚度T3之比T1/T3优选为0.1-0.8,更优选为0.3-0.7。
在沟槽加工方法中,在卫生巾的厚度方向上,由皮肤接触表面侧用具有菱形压纹凹形及预定温度的压纹辊挤压并热压不具有沟槽的卫生巾。
一对前沟槽16、16从卫生巾10的相对纵向侧边边缘向内形成为凸形的弓形,在平面图中,它们相互呈水平对称。在前沟槽16、16沿卫生巾10之宽度方向上的最内侧部分之间的距离W1为20-50mm。距离W1比后沟槽15沿卫生巾10之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部分之间的距离W2短。
此对前沟槽16、16是通过与后沟槽15相同的沟槽加工而形成的。
前沟槽16、16分别与后沟槽15之两个侧边部分15c、15c的前端相连。其结果是,前沟槽16、16和后沟槽15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为一个单一连续的沟槽。
前沟槽16、16的优选深度D、卫生巾中形成有前沟槽16、16这样部分处的厚度与没有沟槽部分处的厚度之优选比、优选的沟槽加工方法都与后沟槽15相同。
吸收体A可用通常用来形成吸收性物品之吸收体的纸浆、纸、无纺布和超吸收聚合物来构成。从更可靠地形成并保持后沟槽15和前沟槽16、16的角度看,优选使用包含热塑性纤维的材料。
优选的是,热塑性纤维在吸收性片材3中是相互连接的,这是因为在吸收体液时热塑性纤维可保持吸收性片材13的形状,卫生巾10优选的形式在使用中可得到保持,而且吸收性片材13在去掉压力后可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因而以稳定的方式维持卫生巾,而且不产生扭曲。
对热塑性纤维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纤维在加热时互相粘结在一起即可。具体而言,优选使用聚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聚酯纤维、聚乙烯/聚酯共轭纤维、聚丙烯/聚酯共轭纤维等作为热塑性纤维。同样也优选使用聚乙烯醇纤维等在溶解于热水并干燥时可容易的粘结在一起的纤维。
可只由热塑性纤维来形成吸收性片材13,也可用热塑性纤维与亲水性纤维如絮状纸浆和人造纤维素纤维,以及与已知超吸收聚合物的混合物来形成。在使用混合物时,热塑性纤维的混合量优选为整个吸收性片材13之重量的1-30%。
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0在穿戴和使用时,与常规的卫生巾一样,将接触部分10a放置在两腿之间的区域(在腿叉部)。
在穿戴卫生巾10时,在卫生巾10的接触部分10a上由侧面施加一个宽度方向上的力,使接触部分10a在前沟槽16、16处开始弯曲,而前沟槽16和16之间的区域其截面呈现出弓形的构型,向皮肤接触表面P侧突出。因此,接触部分10a能够以良好的贴适性接触到穿戴者的腿叉部区域。
穿戴者的体液排到接触部分10a的中心部分。
排出的体液由接触部分10a的中心部分迁移到皮肤接触表面P上,并被吸收到吸收性片材13中,然后向外扩散。
接着,已迁移到皮肤接触表面P上并已到达前沟槽16、16的体液暂时性地停留在前沟槽16、16中,并通过表层材12被吸收和保持在吸收性片材13中。没有被吸收性片材13吸收的体液则保留在前沟槽16、16中,防止横向扩散。相反地,此体液迁移,并沿卫生巾10的纵向方向扩散。特别是在穿戴者采取仰卧等姿势时,此体液向后迁移。
已由接触部分10a的中心部分迁移到皮肤接触表面P上、并已到达后沟槽15的体液直接或沿前沟槽16、16暂时停留在各沟槽15中。因此,此体液从后沟槽15通过表层材12被吸收体13吸收和保留。在已到达后沟槽15的体液的量非常大时,或者是穿戴者的运动较剧烈时,或者是在体液快速地在表层材上迁移时,部分体液会溢过后沟槽15,并在卫生巾10更后部的区域处通过表层材12被吸收性片材13吸收和保留。
在通过吸收体A的内部迁移的体液到达前沟槽16、16和后沟槽15时,可以通过这些沟槽防止迁移到前沟槽16、16和各沟槽15之外,并在前沟槽16、16和后沟槽15的周边区域处被吸收性片材13吸收和保留。
以此方式,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0,因为前沟槽对16、16沿卫生巾10的纵向方向形成在接触部分10a的皮肤接触表面P上,通过前沟槽16、16防止了体液于皮肤接触表面P和吸收体A上的横向迁移,因此可防止体液通过卫生巾10的侧边部分的泄漏。而且,在穿戴者仰卧时,体液向后部分10b的迁移被加强了。因此,即使是在穿戴者仰卧时,也能令人满意地防止体液的泄漏。
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0,因为前沟槽对16、16沿卫生巾10的纵向方向形成在接触部分10a的皮肤接触表面P上,接触部分10a在穿戴时呈现为弓形构型,并良好地贴合在穿戴者身上。因此,排出的体液可靠地通过接触部分10a被吸收,减少了到达前沟槽16、16和后沟槽15的体液量。
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0,因为前沟槽对16、16沿卫生巾10的宽度方向上的最内侧部分之间的距离W1比后沟槽15沿卫生巾10的宽度上的最外侧部分之间的距离W2短,被前沟槽16、16禁止在宽度方向上迁移的体液被可靠地导向后沟槽15。这样,通过后沟槽15可靠地防止了体液的后泄漏。
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0,一对前沟槽16、16从卫生巾10纵向向内突出形成为凸形的弓形,在平面图中,它们相互呈水平对称,而且前沟槽16、16沿卫生巾10的宽度方向上的最内侧部分之间的距离W1是20-50mm,使得接触部分10a在穿戴时可以特别良好地与穿戴者贴合。因此,排出的体液可靠地通过接触部分10a被吸收,大大减少了到达前沟槽16、16和后沟槽15的体液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0,前沟槽16、16沿卫生巾10的宽度方向上的最内侧部分之间的距离W1是20-50mm,以及吸收体A在前沟槽16、16的宽度方向上向外设置,使得溢出前沟槽16、16的体液在体液沿卫生巾10的纵向到达其相对侧边边缘部分之前,被吸收体A吸收。因此防止了体液的侧漏。
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0,因为后沟槽15的后部分15b在卫生巾10的宽度方向上形成在卫生巾的后部分10b上,所以通过后沟槽15的后部分15b,防止了在皮肤接触表面P和吸收体A中的体液在纵向方向上的迁移。
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0,因为后沟槽15的最后部分15a与吸收体A的后端之间的距离L是10-50mm,所以已溢出后沟槽15的体液在它到达卫生巾10的后端之前被吸收体A吸收。因此,防止了体液由后侧的泄漏。
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0,通过后沟槽15的侧部分15c、15c,也可以在后部分中防止体液的侧漏。
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0,因为后沟槽15包括沿卫生巾10的纵向相对侧边边缘部分设置的侧部分15c、15c,所以后部分10b也可在穿戴时很好地贴适于穿戴者。因此,防止了体液沿穿戴者皮肤的迁移,而且减少了到达后沟槽15之后部分15b的体液量。
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0,因为后沟槽15与前沟槽16、16相连,可以可靠地防止体液由卫生巾10之任何部分处的泄漏。
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0,后沟槽15和前沟槽16、16设置有多个非连续的小沟槽15d,所以在纵向方向和后部分的宽度方向上得到有利的弹性。因此,可得到更为令人满意的贴适性,由此可以防止体液由后和侧部分的泄漏。
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0,因为后沟槽15和前沟槽16、16都是通过相同的沟槽加工处理由皮肤接触表面P侧而形成的,因此所有的沟槽都可在一个过程中形成。
以下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第二实施方案进行描述。在本实施方案中,与图1-3中所示之第一实施方案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并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图4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第二实施方案的卫生巾的平面图。
在本实施方案的卫生巾20中,如图4所示,在卫生巾20的左、右区域上形成一对后沟槽25、25,不包括横向中心部分。这些后沟槽25、25分别与各前沟槽16、16相连。后沟槽25、25之最后部分25a、25a之间的距离W3优选在3cm之内,更优选在1cm之内,以令人满意地防止体液向后泄漏。
其结构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设有一对后沟槽25、25,并没有设置处在横向中心部分之后沟槽。
本实施方案也可达到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的效果。
具体而言,根据本实施方案,因为形成一对后沟槽25、25,最后部分25a、25a以上述距离隔开,所以在最后部分25a、25a之间的区域变大,以适合于臀部的外形。因此,可得到优异的防漏性能以及与皮肤接触的舒适性。
以下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第三实施方案进行具体描述。在本实施方案中,与图1-2中所示之第一实施方案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并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图5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第三实施方案的卫生巾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在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卫生巾30中,沿卫生巾30的纵向方向在相对侧边边缘部分上设置弹性体37、37,以使卫生巾30在卫生巾30的纵向方向上收缩一定长度,而卫生巾30的皮肤接触表面P侧呈凹面弯曲。
现具体描述本实施方案。将拉长状态的弹性体37、37牢固地固定在吸收体A和表层材12之间。弹性体37、37收缩使卫生巾30的皮肤接触表面P侧呈凹面弯曲。
作为弹性体37、37,可以使用由聚氨酯、橡胶如聚丁二烯和异戊二烯、具有伸缩性能的乙烯-乙酸乙烯酯的聚合物和聚烯烃。为使卫生巾30更好地贴适于穿戴者,而不降低穿戴舒适性,弹性体37、37在30%拉伸率时的应力优选为10-300gf。拉长率是相对于自然长度通过伸长而增加的长度的比例。例如,自然长度为100cm的弹性体伸长至200cm时,拉伸率为100%。
本实施方案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设有弹性体37、37。
本实施方案也可达到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的功能和效果。
具体而言,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卫生巾30,因为卫生巾30在其纵向方向上也贴适于穿戴者,所以可防止体液沿穿戴者皮肤的流动。因此,前沟槽16、16和后沟槽15的作用可更令人满意地发挥,而且可更可靠地防止体液从侧部和后部的泄漏。
以下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第四实施方案进行具体描述。在本实施方案中,与图1-3中所示之第一实施方案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并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图6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第四实施方案的卫生巾的截面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案的卫生巾40中,沿卫生巾40的纵向方向上在相对侧边边缘部分上形成防漏壁48a、48a。
现具体描述本实施方案。在本实施方案中,在卫生巾40的前沟槽16、16之相对侧边部分上分别形成一对侧翼48、48。各侧翼48沿卫生巾40的纵向方向上形成在相对侧边边缘部分上。该侧翼48包括朝向表层材12的防漏壁48a。侧翼48进一步包括与表层材12侧上的皮肤接触表面P相平行设置的防漏表面48b。表层材12和防漏表面48b形成一个侧袋S。防漏表面48b设有弹性体49以支持防漏表面48b,这样,防漏表面48b能够可靠地保持与皮肤接触表面P相平行。根据本实施方案,因为上述的侧翼48、48,可进一步增强通过前沟槽16、16实现的防侧漏的优良性能。
对于侧翼48的详细例子,可参见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8-182702中描述的吸收性物品、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8-224271中描述的吸收性物品和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8-224271中描述的吸收性物品。
本实施方案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方案包括侧翼48,该侧翼具有防漏壁48a、48a和防漏表面48b,而且防漏表面48b设有弹性体49。
本实施方案也可达到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的功能和效果。
具体而言,根据本实施方案,由于设有由侧翼48形成的防漏壁48a,可以更为可靠地防止体液的侧漏。而且,因为通过将防漏壁48a向回折形成侧袋S,由于该侧袋S的设置,也可防止体液的侧漏。因为防漏表面48b保持沿穿戴者的皮肤铺展的状态,侧袋S的构型可以稳定保持,而且吸收体A几乎不会扭曲。
以下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第五实施方案进行具体描述。在本实施方案中,与图1-3中所示之第一实施方案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并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图7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第五实施方案的成人失禁垫的平面图。
如图7所示,根据本实施方案的成人失禁垫50是如下设计的:表层材52形成皮肤接触表面P,底层材形成非皮肤接触表面,而嵌于皮肤接触表面P和非皮肤接触表面之间的吸收体A′其截面分别具有沙漏形的构型,其纵向中心部分C较窄。将处于中心部分C前侧的区域定义为接触部分50a,其接触穿戴者的排泄部位。
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失禁垫50在穿戴时,中心部分C接触穿戴者的腿叉部,前沟槽16朝向穿戴者先前设置。在穿戴失禁垫50时,在失禁垫50的接触部分50a上从侧面施加一个横向的力,这样,接触部分50a在前沟槽16、16处开始弯曲,而在前沟槽16、16之间的区域其截面呈弓形构型,其中皮肤接触表面P侧突出,由此更好地贴适于穿戴者。
如第一实施方案一样,也可防止体液从后侧和侧部泄漏。由此,即使是在穿戴时接触穿戴者之排泄部位的接触部分不象第一至第四实施方案那样设置在腿叉部,因为设置了前沟槽和后沟槽,也可得到令人满意的贴适性。因此,也可防止体液从后侧和侧部泄漏。
应理解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并不囿于上述实施方案,在不偏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还可进行各种的改进。
例如,在根据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中的后沟槽并不限于在上述实施方案中的从前端延伸至后端的一条单一的连续沟槽。相反如图8所示,后沟槽65也可以非连续的方式在几个位置上形成。
也可如图9所示,后沟槽75具有通常水平的V形构型,其顶点处于横向中心。
如图10所示,前沟槽16、16和后沟槽85可以是不相连通的。也可如图11所示,另外设置一个前沟槽99,以与所述一对前沟槽的前边缘都相连。
如上述实施方案,吸收体可只由吸收性片材来形成。另外,吸收体也可结合使用其他吸收性片材、超吸收聚合物和其他吸收体来形成。它还可以是用更厚的吸收物来形成。吸收体A的厚度优选为1.5-1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