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特种绿茶的加工工艺。 茶叶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生产技术,茶的质量取决于鲜叶品质及不同的加工技术措施,茶叶除了各自的香气特点以外,茶叶的形状、色泽、香气,滋味的形成主要是靠加工工艺技术来解决的,而各种特种茶均有自己独道的工艺特点和弱点。
中国发明专利公报于1988年6月1日公开了专利申请号为87101476名称为“特种绿茶的制备方法”的文献,描述了高温杀青,两次揉捻,四次烘炒的加工工艺方法,但由于高温杀青及烘炒过程破坏茶叶中酶的活性不彻底,导致陈茶汤色发红、而且存在炒青,烘青绿茶中的味苦,水浸出物少的问题等缺点。
本发明的是针对现有制绿茶产品的存在之不足,采用新的制茶工艺,使绿茶叶绿素破坏少,茶叶汤色成嫩绿色,提高水浸出物,提高了茶叶的挡次和经济价值。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通过低温干燥保鲜、蒸汽杀青,物理失水、二次干燥、上腊复炒,其工艺流程如下:
一、贮存茶鲜叶,保持鲜嫩度,茶树上采下的茶鲜叶放在干燥卫生的库房,堆码高度不得高于50厘米,并尽量迅速进行下列工序杀青;
二、蒸汽杀青:将保持鲜嫩的茶叶,通过汽蒸压力在0.1到1公斤/厘米2之间的蒸汽区,通过蒸汽区地时间在5秒至20秒之间,堆码高度不超过4厘米,以保证在通过高温蒸汽区时各片鲜茶叶其表面能充分与高温蒸汽接触,达到完全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并使叶内具有的青臭气低沸点芳香物质较充分挥发,高沸点芳香物质保留,增进茶香;
三、物理失水,经过蒸汽杀青出来后的茶叶通过自然风和人造风迅速使其降温,并使其表面失水,达到失水干燥的目的;
四、初揉捻,初揉捻就是将物理失水后的茶叶放在揉捻机中揉捻8-15分钟,使之初步成条形,但不可过揉,以免使其发生叶片断裂;
五、毛火干燥,将经过初揉捻的茶叶通入温度为90-120℃的干燥热风进行第一次火温干燥,使叶内水分进一步蒸发,毛火干燥后使茶叶失去20-50%水份,有一定韧属,便于再次进行揉捻;
六、再次揉捻,将经过毛火干燥后的茶叶再次进行机械揉捻成形。
七、分筛复制:把成形茶坯进行机械分筛,分出茶坯的长短粗细,打下分挡分级的基础;
八、足火干燥,再次将分筛复制后的茶坯通过110~130℃干燥热风进行第二次火温干燥,使叶内水分再一次蒸发,达到干茶标准;
九、复炒,把茶放进旋转形锅炉内进行炒干,同时在旋转形锅炉表面涂上微量(约复炒一吨茶耗量在500克左右)的蜂腊,增加茶叶的香气和光色;
十、车色、就是用机械进行物理上光,使产品变成光滑油润的外形。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高温蒸汽杀青,使各茶叶片表面能充分与高温接确,达到杀青彻底的目的,并能使“青臭气”的低沸点芳香类物质充分挥发而茶特有的高沸点芳香物质“茶香”保留。此发明的优点还在于便于实现茶叶制备的大规模生产。
本发明可以通过下列步骤得以实现:
1、贮存茶鲜叶,保持鲜嫩度,茶叶树采下的茶鲜叶放在干燥卫生库房,堆码高度不得高于50厘米,并尽量迅速进行杀青;
2、将鲜嫩的茶叶均匀的投到蒸汽杀青机的传输带上,传输带带着茶鲜叶进入高温蒸汽区,通过高温蒸汽区的时间在8秒到12秒之间,通入高温蒸汽区的蒸汽压力在0.5-0.7公斤/厘米2之间;
3、经过蒸汽杀青出来后的茶叶通过自然风和人造风迅速使其降温,并使表面失水;
4、初揉捻,将物理失水后的茶叶放在揉捻机中揉捻8-15分钟,使之初步成条形,但不可过揉,以免使其发生叶片断裂;
5、将经过初揉捻后的茶叶投放到热风干燥机中,通入温度为90-120℃的干燥热风进行第一次火温干燥,使叶内水份蒸发,使其失水率在20%-50%,并使茶叶具有了一定的韧度;
6、再次揉捻,即再次投入到揉捻机中进行揉捻直到完全成形;
7、把成形茶坯进行机械分筛,分出茶坯的长短粗细,打下分档分级的基础;
8、再次将分筛复制后的茶坯进行足火干燥,通过110-130℃的干燥热风进行第二次火温干燥,使叶内水份再一次蒸发,达到干茶标准;
9、复炒,把茶放进旋转形锅炉内进行炒干,同时在旋转形锅炉内表面涂上微量(约复炒一吨茶耗量在500克左右)的蜂腊,增加茶叶的香气和光色;
10、把各级茶进行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