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蜂安全采毒诱杀装置.pdf

上传人:1****2 文档编号:271142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8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88100579.7

申请日:

1988.02.14

公开号:

CN1034844A

公开日:

1989.08.23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公开

IPC分类号:

A01M1/00

主分类号:

A01M1/00

申请人:

李光宏

发明人:

李光宏

地址:

河南省信阳市公路运输管理所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是用于诱杀害蜂或其它有害昆虫的一种装置,特别是用于诱杀害蜂。在将害蜂杀死之前,利用本装置可以先将其体内的毒液采集出来。另外,本装置还具有保障操作人员人身安全的功能。这种装置有安全操作室、采毒器、处理室和防雨棚四个主要部分。它可以自行或借外力移动,用以安全地追逐、接近害蜂群,并能长时间连续作业。本装置可用于控制害蜂的扩散、蔓延和采集蜂毒。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蜂毒采集装置,特别用于对有害、蜂群的采毒,并将其杀死,也适用于诱杀其它有害昆虫。其特征是在于它由安全操作室(1)、与(1)相连接的采毒器(2)、与(2)相连接的处理室(3)和在采毒器(2)上方的防雨棚(4)四个部份组成。
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安全操作室(1)内装有排风装置(a)和通向采毒器(2)的吹风管(b)。
3: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采毒器(2)内具有两块以上可轮换操作的蜂毒承接板(8)。
4: 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吹风管(b)排出的气流将被杀死的害蜂或害虫吹扫入处理室(3)。
5: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采毒器(2)中的电网(7)的金属导线的排列方向与吹风管(b)所排出气流的方向一致。
6: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工作时装置的定位方法为采毒器(2)指向并接近害蜂蜂群时,使吹风管(b)排出气流的方向与自然风向保持一致。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安全地采集害蜂蜂毒,并能将其杀死的装置。适用于固定或移动作业,可有效地控制害蜂的扩散、蔓延。同时还能获取固态蜂毒,也适用于诱杀其它有害昆虫。下面以南美洲的一种害蜂为例说明。

    1956年,巴西圣保罗大学的遗传学家沃里克·埃期特克·克尔从非洲引进35只东非品种蜜蜂蜂王,准备作遗传试验,可是不料其中的26只蜂王飞逃。

    这种蜂到达南美洲后,在当地的生态条件下不断同当地蜂种杂交,迅速地繁殖起来。这种蜂处于野生状态,且具有异常凶暴的性情。目前总的蜂群数已超过1000万群,每年以100~200英里的速度不断向外扩散。波及巴西、阿根廷、法属圭亚那、委内瑞拉和秘鲁等,并通过中美洲继续向北扩散。据有关专家估计,1988年~1989年将到达美国的德克萨斯州。

    这种蜂的特性是:反应灵敏、繁殖速度惊人、攻击力和追逐能力极强,习惯大批出动攻击人畜,伤害性很大,在当地已造成严重危害。据报道:南美洲已有几百人被螫伤致死,使无数的家禽、家畜伤亡。由于它们异常凶暴,所以被人们称为“杀人蜂”或“杀生蜂”。专家们估计,杀生蜂到达美国以后将很难控制,每年会螫死一百多人,并将严重威胁美国的养蜂业。从而使近百种依赖蜜蜂授粉的农作物减产,据美国农业部的估计,此项损失将达200亿美元。

    二十多年来,人们设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想控制杀生蜂的蔓延例如,1、采用杂交改良的方法在60~70年代,巴西政府采取持续大量引进欧洲蜜蜂。用以替代或杂交,试图改变杀生蜂的凶猛好斗的习性。但实践证明,杀生蜂与欧洲蜂杂交的后代同杀生蜂一样凶猛。所以,用此法矫正杀生蜂那种极其强烈的好斗性的设想,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2、建立隔离区(引自《光明日报》1987年5月×日-《美国密切注视杀人蜂的入侵》一文)。该计划包括:对进入隔离区的车、船进行带蜂检查及重金奖赏发现杀生蜂蜂群者、用母蜂性外激素诱杀该蜂地雄蜂,但因耗资巨大(需1000万美元)而难以实现。3、另有报道:人们曾使用直升飞机喷洒毒药杀灭杀生蜂。但因南美洲的地理环境及该蜂栖息处所的特殊性,所以也收效甚微。同时也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4、用公知的采毒技术对该蜂进行采毒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现行的采毒技术仅适用于一般人们饲养的蜜蜂,而该蜂具有极其凶猛的特性,所以一般的防护措施是不足以保证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上述情况提出了一个人们一致关心的问题:即如何有效地控制杀生蜂的扩散、蔓延,或者将它们大量的杀灭,而又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本装置大量诱杀这类害蜂,达到有效地控制它们的发展、扩散,同时又能获取大量昂贵的固态蜂毒和保证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使用本装置也可诱杀其它有害昆虫。

    权利要求1给出的技术特征能达到上述目的。如图1所示:本装置由具有动力功能的安全操作室(1),与(1)相连接的采毒器(2)、与采毒器(2)相连接的处理室(3)和采毒器上方的防雨棚(4)四部分组成。安全操作室(1)可供1~2人在里面工作,室内装有排风装置(a)和通向采毒器(2)的吹风管(b)、操作室(1)两端装有通风良好,并可以阻止害蜂或其它有害昆虫进入操作室(1)的金属网(5)、(6)。在采毒器(2)的电网(7)下面具有两块以上可轮换操作的蜂毒承接板(8)。吹风管(b)排出的气流可将被杀死的害蜂或有害昆虫吹扫入处理室(3)中(参见附图2)。电网(7)的金属导线排列方向与吹风管(b)排出气流的方向一致(参见图2、图3)。本装置具有自行或借外力移动的功能,以达追逐害蜂的目的。

    本发明与现行技术比较具有以下优点或积极效果:

    1、本装置具有安全操体室,操作人员可以不出操作室而进行采毒、杀灭害蜂等操作。另外,通过装置的特殊定位方法和安装在操作室内的排风装置可以使操作人员的身体免受侵害。

    2本装置具有孕幸贫蚪柰饬σ贫奶氐悖僮魅嗽笨梢园踩刈分稹⒔咏Ψ渚奂那颉?

    3、本装置有两块以上的蜂毒承接板可供轮换操作,使得采毒效率高,能长时间循环操作。

    4、本装置具有防雨棚,可以保证电网免受雨水侵蚀及由此而引起的电路故障。防止承接板上的蜂毒被雨水溶解和污染。

    5、处理室的设计,如图2所示,可以使害蜂体内发出信息物质随气流反馈到采毒器上,以增强引诱害蜂的效果。

    本发明有如下附图:

    图1是害蜂安全采毒诱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害蜂安全采毒诱杀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图3是害蜂安全采毒诱杀装置中采毒器(2)上电网(7)的示意图。

    图4是害蜂安全采毒诱杀装置中处理室(3)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首先在采毒器(2)上喷洒适量的对蜂群有吸引和刺激作用的物质(如:示踪外激素、报警外激素)、引诱并激怒它们来攻击采毒器(2)。当有少数害蜂落到电网(7)上时,及时通上低压弱电流,刺激它们向承接板(8)螫刺排毒。与此同时,它们又会释放出大量的报警信息物质,招引来更多的害蜂对承接板(8)发动攻击。承接板(8)上有一定数量的害蜂螫刺后,操作人员应立即提高电网(7)的电压,将这部害蜂电死,然后停电。开启吹风管(b),用气流将死蜂吹扫到处理室(3)中的网袋(10)里。处理室(3)的活门(9)在吹风管(b)关闭时可自动复位,关闭处理室(3)。以免少数未被杀死的害蜂飞逃。处理室(3)是无底的,工作时,象罩一样扣在地面上。工作完成后,操作人员可将其推翻,取出盛有死蜂的网袋(10)。通过电网(7)下面的传送带(附图中未标出)可将承接板(8)收回操作室(1),刮取(8)上的峰毒,并且及时换上新的承接板,接通低电压重复上述采毒、电杀、吹扫和刮毒各项操作,如此循环往复。

    图2也给出了最佳实施方式。即根据害蜂蜂群的方位、自然风向(图2中箭头下所示)及风力的大小将装置定位。作法是:将装置的采毒器(2)指向并靠近蜂群,使吹风管(b)的气流方向与自然风向保持一致。以下操作同上述实施例。

害蜂安全采毒诱杀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害蜂安全采毒诱杀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害蜂安全采毒诱杀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害蜂安全采毒诱杀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害蜂安全采毒诱杀装置.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是用于诱杀害蜂或其它有害昆虫的一种装置,特别是用于诱杀害蜂。在将害蜂杀死之前,利用本装置可以先将其体内的毒液采集出来。另外,本装置还具有保障操作人员人身安全的功能。这种装置有安全操作室、采毒器、处理室和防雨棚四个主要部分。它可以自行或借外力移动,用以安全地追逐、接近害蜂群,并能长时间连续作业。本装置可用于控制害蜂的扩散、蔓延和采集蜂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