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面包、馒头食品是用面粉经发酵处理,然后经压揉以及整形再切成胚块,这样,靠人工制作此种生胚,速度缓慢。另外,还有机械加工方式,其利用两只螺旋转动加压面团,但制成之面团,因受摩擦产生热量,致使面团的粘度变差,致使制品质地较硬,无松软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面包馒头成型机,能解决上述问题。这种面包、馒头食品成型机械,利用发酵面团制成带状,以喂入辊轮系统,经包馅系统或加馅系统,再经左卷系统、右卷系统、整形系统、切块系统、胚块整形系统和排盘系统后,将制成的胚块排在盘上,可直接供烘烤加工。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一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结构和特点。
图1:本发明的辊轮系统、包馅系统、左卷系统和右卷系统的组合立体图。
图2:本发明辊轮系统的立体分解图。
图3:本发明包馅系统的立体图。
图4、5和6:本发明左卷系统图。
图7和8:本发明右卷系统图。
图9、10、11和12:本发明切块系统的构造图。
图13:本发明整形系统、切块系统、胚块整形系统的组合立体图。
图14:本发明整形系统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本发明胚块整形系统的分解图。
图16~20:本发明排盘系统的构造图。
图21和22:本发明包馅系统的第二实施例。
1.辊轮系统 11.输送台 12.辊轮
13.辊轮 14.轴座 15.螺杆
16.伞形齿轮组 17.链条 18.链轮
19.把手 2.包馅系统 21.马达
22.蜗轮 23.蜗杆 24.齿轮
25.链条 26.螺杆 27.搅拌杆
28.搅拌桶 3.左卷系统 31.滑座
311.鸠尾槽 29.桶 291.皮带轮
312.螺孔 313.螺孔 314.螺栓
292.闸门 293.刷轮 315.调整螺栓
316.轨 32.组合板 321.月眉槽
33.滑板 331.螺孔 332.螺栓
333.伞形齿轮 334.把手 335.伞形齿轮
336.盖板 337.螺栓 338.螺孔
34.辅助座 341.螺栓 342.马达
343.辊轮 344.压杆 345.螺栓
346.弹簧条 347.微动开关 35.调整把手
351.链条 352.链轮 353.螺纹
4.右卷系统 41.辊轮 42.辊轮
43.固定架 44.固定架 5.整形系统
51.轮 52.轮 53.轮
54.轴杆 55.滑板 56.螺杆
57.伞形齿轮组 58.旋转把手 59.固定轨
6.切块系统 61.盘 611.螺纹
612.螺帽 62.盘 63.飞轮
64.偏心杆 65.升降轴 66.刀
67.抑止辊 68.弹簧条 7.胚块整形条
71.架台 72.轴管 73.轴
74.齿轮 75.伞形齿轮 76.辊轮
77.辊轮 78.螺杆 79.滑座
70.轨 701.调整螺栓 702.刮除板
703.输送带 8.排盘系统 81.上座
811.输送皮带 812.横杆 813.盘
814.马达 815.轴 816.滑块
82.下座 821.轨 822.限制键块
823.弹簧条 824.方向变换杆 825.轴
826.座 827.螺孔 828.螺孔
829.帽
通常制造面团系利用辊压机械,将面团反复辗压,使面团被混合成较均匀之状况,而此面团经由辊压机械后成扁平状之带,而且陆续由辊轮间被输出。本发明即系利用该带状之面团为基材,被喂入如图1所示之输送台11,然后经由如图1所示之辊轮系统1,经由包馅系统2,再由左卷系统3、右卷系统4,将面团卷成圆条,再经由如图9所示之整形系统5、切块系统6和胚块整形系统7,后该胚块再进入如图13所示之排盘系统8。
如图1,2所示之辊轮系统1包括前端引入面团之输送台11,该输送台11上有许多辊轮,使面团的输送较为滑畅,辊轮系统1还包括有两组对称之辊轮12、13,使面团可经由此两组辊轮12、13间被辗压成更薄带。辊轮组12或13其两对称辊轮之间隙可被调节。该两辊轮组的下辊轮被固定在机架上,而上辊轮支架在一个轴座14上,轴座14可以沿机架中的槽轨升降,利用轴座14上的螺孔,受螺杆15的旋转带动轴座14升降。螺杆15之旋转受伞形齿轮组16控制,而这些伞形齿轮组16的转动,又受链条17及键轮18的连动。只要使把?9转动,即可以调整该两组辊轮12、13之间隙,以决定受辗面团之厚度。
如图3所示之包馅系统2附设在辊轮系统1之后侧,此包馅系统地设计,使适合于添加浆状馅料,而是否安装该包馅系统2是根据使用要求而决定。
包馅系统2是用一马达21带动一蜗轮22转动,经由蜗杆23上的齿轮24,用链条25带动一螺杆26及搅拌杆27转动,利用搅拌杆27在搅拌桶28内搅拌馅料,以防止馅料之集结,堵塞出口,馅料被落在螺杆26时,由于螺杆26的转动,则馅料被送出,而下落在辗成带状之面皮上。
左卷系统3(参见阅4、5),靠一可移动之滑座31的底部的鸠槽311,在机架上移动,在滑座31上设有螺孔312、313,可供用螺栓314固定组合板32,另外用两个经月眉槽321旋入螺孔313的调整螺栓315以调整组合板32与滑座31之间的角度。
滑座31又设有两个竖立之轨316,沿轨316供一滑板33升降,滑板33设有一螺孔331,供一螺栓332旋入,螺栓332的另一端有一伞形齿轮333,它与一调整把手334的伞形齿轮335相啮合,螺栓332被限制在盖板336内旋转,且盖板336可利用螺栓337固定在轨316的上端,以限制滑板33使其不可越出。根据以上的设置,利用把手334之转动可控制滑板33的升降,且滑板33上设有螺孔338,可供螺栓341将辅助座34固定。
组合板32包括有一个延伸出的臂322,臂322与组合板32之间结合有一辊轮323。辊轮323由马达324驱动并用皮带325带动,沿箭头所示之逆时针方向转动。辊轮323上有直条状的槽,该辊轮垂吊在滑座31之下端,且与底侧输送面皮的输送带保持约2m/m之间距,且与输送带行进方向保持约10度至15度之夹角。
辅助座34用螺栓341固定在滑板33上。该辅助座34另设有一辊轮343,该辊轮343由马达342带动旋转。通常辊轮343被调整在组合板32上的辊轮323的右侧,且该辊轮343之旋转方向与辊轮323的相同。辊轮343的表面上也设有直槽条。另外,在其前端位还设有一压杆344,该压杆344以一螺栓345为支点,在压杆344后端以一弹簧条346予以牵拉,以保持压杆344的前端向下压在前面皮之表面上。此压杆344是可转动的,其随面皮的转动而自然旋转,它的压力由弹簧条346的拉力决定,但不宜过大,以免划破面皮。
另外,在辅助座34上设有数个微动开关347,该微动开关347各一下伸出触针,以触在面皮上。经线路的控制,带动一特定马达(未画出),经链轮352带动一调整把手35。
调整把手35的终端上设有螺纹353可与滑座31上的一个螺孔317啮合,而调整把手35可转动地被固定在机架上,因此,调整把手35-转动,可带动滑座31,以改变辊轮323的位置。
如图6所示,辊轮323位于输送皮带上端约2毫米之高度处。通常面皮经辊轮12、13辗压后(如图1、2所示),其厚度需被设定在2毫米以上。如此,在输送皮带输送面皮时,面皮的左前端,可触及辊轮323,受辊轮323之旋转所致,此面皮可被挑起,且此面皮再触及辊轮343,再受此辊轮343的旋转而向下,如此,会形成一个左卷之动作。前进面皮左前端当被辊轮323挑起时,利用压杆344之压制,可防止面皮粘附于辊轮323上。另外,为了使该左卷的密度之面皮达到卷弯的密度要求,可利用辊轮323与输送皮带间之夹角,及辊轮343之高度来改变,以达到预期之效果。而面皮宽度之变化,则可转动调整把手35,以改变滑座31的位置,以调整辊轮323使处于最适当的位置。
现阅图7、8所示之右卷系统4,该右卷系统4位于左卷系统3的后端。用该右卷系统4可将陆续送进之卷圆面皮校正成一直线之圆卷。该右卷系统包括有辊轮41、42,辊轮41、42上均设有相同直条纹。该辊轮41、42之两端分别被固定在架43、44和45上,使辊轮41、42可灵活旋转,架43、44、45则被固定在一活动座46上,座46一端以轴孔47在机架之轴48上旋动,另一端以孔49供螺栓40结合在一滑块401上,利用滑块401可在滑座402内移动,可改变整个座46的位置,使辊轮41、42之斜角成一适当的角度。
图13表示有整形系统5、切块系统6和胚块整形系统7。
再请阅图13、14所示之整形系统5。经左卷系统3和右卷系统4卷成之圆柱形面皮,由输送皮带导入此整形系统5。该整形系统5包括有轮51、52和53,轮51在上端,轮52、53在两侧,使三个轮之圆边处于近似接触状,而所围成之空间,可供面皮通过。
轮51以轴杆54固定在一滑板55上,滑板55与一螺杆56组合在一起,螺杆56顶部有伞形齿轮组57。利用旋转把手58使螺杆56转动从而带动滑板55升降,以决定轮51之高度,滑板55则紧靠固定轨59升降,而固定轨59系被固定在机架上。
轮51、52和53各设有一个刮除板50,各位于轮51、52和53与面皮接触面的后侧,以防止面皮粘附在轮51、52和53上,面皮经轮51、52和53之辗压后,被整形成类似四方形之长条。
再请阅图9、10、11和12所示之切块系统6,该切块系统6位于整形系统5的后端,该切块系统6是利用马达61带动减速机62,并带动飞轮63,在飞轮63上设有偏心杆64可使升降轴65升降,使升降轴65底端上的刀66切割面团。另外,上升的刀66可能使受切削之胚块被上带,因此,在切刀66外侧设有一个抑止辊67,该抑止辊67受弹簧条68牵拉,以形成向下压抑之动作,使抑止辊压抑胚块,以防止胚块被上带。
再请阅图13、14所示之胚块整形系统7,该胚块整形系统7位于切块系统6的后侧,当面块被切后,这些一块块的胚块,因为受切压及压抑后会形成较不规则性,因此,为了成品外形美的需求,这些面块需再被调整成划一之胚块,故需利用此胚块整形系统7来调整。该胚块整形系统7包括有一个架台71,其上设有两个横向轴管72,在轴管72内装入轴承及轴73,利用轴73上所设齿轮74的动力传送,使轴73终端上的伞形齿轮75组转动,而伞形齿轮75可带动同一轴上之辊轮76。另外,再靠齿轮传动至另一辊轮77上,使二辊轮76、77作相同之旋转,另一辊轮77则靠一螺杆78固定在一个滑座79上,利用调整螺栓701可使滑座79沿轨70移动,以改变辊轮77与辊轮76间之间距。
另外,辊轮76、77的形状适合面食品形状之需要,它们的腰身可成弧形,或按需要设计及改变。此外,二辊轮76、77辗压面后侧,均设有刮除板702,用以可将附在辊轮76、77上之胚块刮除,胚块本身受底部输送带输送,因此,经辊轮76、77上之辗压后,该胚块就被整形成预定设计之块状,此后再由输送带继续输送,最后由一个向下倾斜之下输送带703转送至排盘系统8。
再阅图16所示之排盘系统,该排盘系统8包括上端之上座81及下侧之下座82。
再阅图17之上座81,该上座81系供输送皮带811纵向移动。上座81本身设一输送皮带811,在输送皮带811上等间距固定有横杆812,并使二横杆812中间可容入一盘813。经控制电路,输送皮带811则由马达814带动皮带811之轴815而形成定向之前进移动。另外,在上座81底部设有四个滑轮816,并使该滑轮816可在下座82上的轨821上移动。
再请阅图18所示之下座82,该下座82中的两个凸出轨821,是供上座81之滑轮816架在此轨821上,并相对于下座82作横向移动。在下座82之四个角落设有限制键块822,该限制键块822设有弹簧条823,使上座81左、右横移时所产生的碰撞力较为缓和,起缓冲作用。
另外,在下座82本身设有方向变换杆824,另外,图17所示之上座81的底面设有微动开关817(图面只绘一个,其实在对边亦有一个)。这样,当上座81左、右横移时,各触及此微动开关817,以产生对马达之指令动作,促使其对上座81上的输送带811产生前进一定量。
再阅图19,轴825被铣成一左螺旋及一右螺旋,该螺旋槽之起始端与终端,各有该左螺旋和右螺旋的共同圆槽,而在该螺旋上则啮合了一座826,该座826利用四个螺孔827结合在上座81之机架底部。另外,座826上还有一个螺孔828,其中旋入了一个具有齿作用之帽829,使帽829底部一凸出之键啮合在轴825上之左、右螺槽内。因此,当轴825转动时,座826可沿螺旋槽移动,当至其槽终端时,会再沿反向螺旋槽进入而成反向移动。
再阅图20,当胚块由输送带逐一输出后,利用上座81上的输送带811排列好的盘813,使胚块自动落于盘上,而该盘813随上座81之自动横向移动及前进动作,可将胚块逐一排列,当整盘被排满时,则可取走作烘烤加工程序。
另外,上述实施例图3所示之包馅系统2是指适合添加浆状馅料之系统,再阅图21、22,则为可适合于粉状之馅料(例如花生粉,芝麻……等)的添加构造。该包馅系统中,桶29的底部设有一皮带轮291,当该皮带轮291被带动旋转时,使其可对桶内之粉末形成运送作用,在一可升降之闸门292控制下,被运送之粉末则以适量被统觯凰统鲋勰┯质芤凰⒙?93之旋转带动,使其均匀地流落至下方面团上。
根据以上的实施例,可以了解本发明。它是利用机械处理方式,将由面团所制成的带,经由辊轮系统1、包馅系统2、左卷系统3、右卷系统4、整形系统5、切块系统6、胚块整形系统7和排盘系统8或以不同之混馅系统9等程度,可将面团制成胚块,而直接供烘烤。而此种制得的胚块符合卫生需求,且生产速度也可加快,尤其是质量划一,且利用卷圆方式制成之面团,其面包、馒头制品,可成绵丝状,较符合用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