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混凝土柱与预制混凝土楼板的连接钢节点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预制混凝土柱与预制混凝土
楼板的连接钢节点。
背景技术
近年来,预制混凝土以其低廉的成本,出色的性能,成为建筑业的新宠。
繁多的样式、重量加上出色的挠曲强度和性能,使其在路障、储水池、外墙、
建筑和装饰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应用普遍的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中,预
制混凝土柱与预制混凝土楼板之间的连接主要采用现浇或浆锚的方式连接,无
法避免现场湿作业,也降低了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预制混凝土柱与预制混凝土楼板的连接钢节点,以避免现
场湿作业,提高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预制混凝土柱与预制混凝土楼板的
连接钢节点,包括:与预制混凝土柱一体化浇铸成型的第一钢骨连接件和与预
制混凝土楼板一体化浇铸成型的第二钢骨连接件,所述第一钢骨连接件和第二
钢骨连接件契合并焊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钢骨连接件包括:第一上翼缘钢板、第一下翼缘钢板、
固定在所述第一上、下翼缘钢板之间的第一腹板,其中,所述第一下翼缘钢板
和第一腹板突出于所述第一上翼缘钢板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上翼缘钢板和第一下翼缘钢板通过钢骨锚固件或者栓
钉锚固在所述预制混凝土柱中。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钢骨连接件包括:第二上翼缘钢板、第二下翼缘钢板、
固定在所述第二上、下翼缘钢板之间的第二腹板,其中,所述第二上翼缘钢板
和第二腹板突出于所述第二下翼缘钢板设置,且所述第二腹板与所述第一腹板
贴合。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下翼缘钢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腹板对应的第一槽口、
所述第二上翼缘钢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腹板对应的第二槽口。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槽口与所述第二腹板之间通过塞焊焊接,所述第二槽
口与所述第一腹板之间通过塞焊焊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上翼缘钢板与第二上翼缘钢板之间、所述第一下翼缘
钢板与第二下翼缘钢板之间,均通过对接焊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上翼缘钢板和第二下翼缘钢板通过钢骨锚固件或者栓
钉锚固在所述预制混凝土楼板中。
作为优选,相邻两预制混凝土楼板之间通过钢板焊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在预制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处设置第一钢骨
连接件,在预制混凝土楼板的连接节点处设置第二钢骨连接件,第一、第二钢
骨连接件与相应的预制混凝土部件在工厂预制时完成一体化浇筑,现场安装时,
将预制混凝土楼板上的第二钢骨连接件对准预制混凝土柱上的第一钢骨连接
件,由上至下插入至第一、第二钢骨连接件契合,即完成预制混凝土楼板的就
位,然后通过焊接方式,完成第一、第二钢骨连接件之间的永久连接,无需现
场湿作业,施工效率高、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预制混凝土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第一钢骨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预制混凝土楼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第二钢骨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a至图5c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第一、第二钢骨连接件的契合示意图;
图6a至图6b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第一、第二钢骨连接件的焊接示意图;
图7a至图7b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预制混凝土柱与预制混凝土楼板连接后
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预制混图柱与预制混凝土楼板施工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预制混凝土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第一钢骨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预制混凝土楼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第二钢骨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至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第一、第二钢骨连接件的焊接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预制混凝土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第一钢骨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预制混凝土楼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第二钢骨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至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第一、第二钢骨连接件的焊接示意图。
图中所示:10-预制混凝土柱;
20-第一钢骨连接件、201-第一上翼缘钢板、202-第一下翼缘钢板、203-第一
腹板、204-第一槽口;
30-预制混凝土楼板;
40-第二钢骨连接件、401-第二上翼缘钢板、402-第二下翼缘钢板、403-第二
腹板、404-第二槽口;
50-钢骨锚固件、A-对接焊区、B-塞焊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需说明的是,本发明附图均采用简化的
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
的。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预制混凝土柱与预制混凝土楼板的连接钢节点,能够
在进行预制混凝土柱与预制混凝土楼板连接时,无需进行现场湿作业即可以快
速地将预制混凝土楼板安装就位,提高施工效率。
如图8所示,根据预制混凝土柱10的位置不同,预制混凝土柱10与预制
混凝土楼板30的连接钢节点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
(1)第一种情况:此时的预制混凝土柱10为中柱,其同时与四块预制混
凝土楼板30连接;
(2)第二种情况:此时的预制混凝土柱10为边柱,其同时与两块预制混
凝土楼板30连接;
(3)第三种情况:此时的预制混凝土柱10为角柱,其与一块预制混凝土
楼板30连接。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的预制混凝土柱10为中柱,即其同时与四块预制混凝土楼板30
连接。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预制混凝土柱10与预制混凝土楼板30的连
接钢节点,包括:与预制混凝土柱10一体化浇铸成型的第一钢骨连接件20和
与预制混凝土楼板30一体化浇铸成型的第二钢骨连接件40,所述第一钢骨连接
件20和第二钢骨连接件40契合并焊接。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预制混凝土柱10为中柱,因此,预制混凝土柱10上的
第一钢骨连接件20围绕预制混凝土柱10四周设置,以便可以同时与四个第二
钢骨连接件40契合,或者,一个预制混凝土柱10上同时设置四组第一钢骨连
接件20,每个第一钢骨连接件20对应连接一个预制混凝土楼板30。
在进行预制混凝土柱10与预制混凝土楼板30连接时,由于第一钢骨连接
件20与第二钢骨连接件40均是在工作制造预制混凝土柱10和预制混凝土楼板
30的过程中直接一体化浇筑完成的,因此,如图5a至图5c所示,在施工现场
只需将预制混凝土楼板30上的第二钢骨连接件40对准预制混凝土柱10上的第
一钢骨连接件20,由上至下插入至第一、第二钢骨连接件20、40契合,即完成
预制混凝土楼板30的就位,接着,对第一、第二钢骨连接件20、40进行焊接,
即可完成第一、第二钢骨连接件20、40之间也即是预制混凝土柱10与预制混
凝土楼板40之间的永久性连接,无需进行现场湿作业,施工效率高、操作方便。
请重点参照图1和图2,所述第一钢骨连接件20包括:第一上翼缘钢板201、
第一下翼缘钢板202、固定在所述第一上、下翼缘钢板201、202之间的第一腹
板203,其中,所述第一下翼缘钢板202和第一腹板203突出于所述第一上翼缘
钢板201设置。换句话说,第一上翼缘钢板20边缘与预制混凝土柱10的距离,
小于第一下翼缘钢板202和第一腹板203边缘与预制混土柱10的距离。
重点参照图3和图4,所述第二钢骨连接件40包括:第二上翼缘钢板401、
第二下翼缘钢板402、固定在所述第二上、下翼缘钢板401、402之间的第二腹
板403,其中,所述第二上翼缘钢板401和第二腹板403突出于所述第二下翼缘
钢板402设置,且所述第二腹板403与所述第一腹板203贴合。
进一步的,参照图2和图4,所述第一下翼缘钢板20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
腹板403对应的第一槽口204、所述第二上翼缘钢板40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腹
板203对应的第二槽口404。
如图5a至图5c所示,在进行预制混凝土柱10与预制混凝土楼板30连接时,
将预制混凝土楼板30上的第二钢骨连接件40对准预制混凝土柱10上的第一钢
骨连接件20,由上至下插入至第一、第二钢骨连接件20、40契合。
如图6a至图7b所示,当第一钢骨连接件20和第二钢骨连接件40契合后,
所述第一上翼缘钢板201与第二上翼缘钢板401对接,所述第一下翼缘钢板202
与第二下翼缘钢板402对接,第一腹板203与第二腹板403相互贴合,并且第
一腹板203的上方与第二上翼缘钢板401接触,并与第二槽口403对应,第二
腹板403的下方与第一下翼缘钢板202接触,并与第一槽口204对应。
通过对所述第一槽口204和第二槽口404进行塞焊焊接形成塞焊区B,实现
第一腹板203与第二上翼缘钢板401,所述第二腹板403与第一下翼缘腹板202
之间的连接,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第二钢骨连接件20、4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对所述第一上翼缘钢板201与第二上翼缘钢板401对接焊接(平焊)、所述
第一下翼缘钢板202与第二下翼缘钢板402进行对接焊(仰焊),实现第一、
第二钢骨连接件20、40的永久性连接,当预制混凝土柱10与一块预制混凝土
楼板30连接后,再将下一块预制混凝土楼板30安装到预制混凝土10上,直至
四块预制混凝土楼板30完全安装。安装完成后的预制混凝土柱10与预制混凝
土楼板30的结构如图7a和图7b所示。
当然,该第一、第二槽口204、404的开口宽度或者开口长度小于第一、第
二腹板203、403的厚度或者长度,进而可以避免第一腹板203从第二槽口404
中顶出,或者第二腹板403从第一槽口204中掉落。
第一上、下翼缘钢板201、202平行于地面设置,所述第一腹板203垂直于
第一上、下翼缘钢板201、202设置。
作为优选,参照图2,所述第一上翼缘钢板201和第一下翼缘钢板202通过
钢骨锚固件50或者栓钉锚固在所述预制混凝土柱10中;同样地,所述第二上
翼缘钢板401和第二下翼缘钢板402通过钢骨锚固件50或者栓钉锚固在所述预
制混凝土楼板30中。当然,上述工作均在工程进行预制混凝土柱10与预制混
凝土楼板30的过程中实现,而无需到施工现场作业。
进一步的,相邻两预制混凝土楼板30之间通过钢板焊接,当然,该钢板可
以单独设置,也可以是第二上、下翼缘钢板401、402的一部分。
实施例2
如图9至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点在于:本实施例中的预
制混凝土柱10为边柱,其仅同时与两块预制混凝土楼板30连接。
具体地,由于第一钢骨连接件20仅占用预制混凝土柱10的三个侧面,因
此,第一、第二钢骨连接件20、40中各部件的尺寸和数目与实施例1中存在些
许差别。
实施例3
如图15至图1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和2的区别点在于:本实施例
中的预制混凝土柱10为角柱,其仅与1块预制混凝土楼板30连接。
具体地,第一钢骨连接件20仅需预制混凝土柱10的两个侧面,预制混凝
土楼板30需与预制混凝土柱10对应,因此,第一、第二钢骨连接件20、40中
各部件的尺寸和数目与实施例1和2中存在些许差别。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
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
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