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溶隧道顶部缓冲层排水装置.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266434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8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391519.7

申请日:

2014.08.11

公开号:

CN105332734A

公开日:

2016.02.17

当前法律状态:

公开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公开

IPC分类号:

E21F16/02

主分类号:

E21F16/02

申请人: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王清标; 施振跃

发明人:

王清标; 施振跃; 温小康;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地址:

266590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57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岩溶隧道顶部缓冲层排水装置,它是由上进水口、直角杆体、下进水口、主体排水管和加长排水管组成。上进水口和下进水口设计有上进水端头过滤网和下进水端头过滤网,可对进水进行过滤,下进水口与连通器和“S”型连接部为一体设计,连通器内放有活性炭,活性炭能够防止缓冲层细沙的流失。该装置可有效的防治缓冲层积水对隧道洞身的不利影响。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岩溶隧道顶部缓冲层排水装置,一种岩溶隧道顶部缓冲层排水装置,由上进水口(1)、直角杆体(22)、下进水口(4)、主体排水管(8)和加长排水管(9)组成,其特征是:上进水口(1)和下进水口(4)分别与上进水端头过滤网(2)和下进水端头过滤网(3)通过螺纹相连接,下进水口(4)与连通器(6)和“S”形连接部(7)为一体设计,连通器(6)内放有活性炭(5)。 2.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上进水端头过滤网(2)和下进水端头过滤网(3),其特征是:网格规格均为1mm×1mm。 3.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加长排水管(9),加长排水管(9)通过螺纹连接与主体排水管(8)相连,且加长排水管(9)的长度可根据工程实际任意取值。 4.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主体排水管(8),其特征是:主体排水管(8)与“S”形连接部最低点(26)相连通。 5.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上进水口(1)和出水口(4),其特征为:上进水口(1)与下进水口(4)水平距离为3-5cm。 6.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连通器(6)与“S”形连接部(7),其特征是:连通器(6)与“S”形连接部的最高点(25)处在同一水平,连通器(6)与“S”形连接部的最低点(26)也处于同一水平。

说明书

一种岩溶隧道顶部缓冲层排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是一种新型排水装置设计,尤其是一种适用于岩溶隧道顶部缓冲层的排水装置。应用于隧道排水领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岩溶隧道施工面临着严峻的水患,尽管在施工过程中已对水患采取了相应的堵排措施,但是对于局部位置的排水还不尽完善。特别是岩溶隧道施工中遇到各种大型溶洞时,隧道初期支护的顶部进行了加强支护,并施加了缓冲层,两翼施作挡墙来防止顶部掉块对洞身的影响,缓冲层一般采用充流沙的方式构成,缓冲层与挡墙构成的蓄水结构使得隧道上部具有一定量的积水。如果缓冲层结构中的水不能及时的排出,会对下方的加强支护甚至隧道洞身产生腐蚀,久而久之,会造成隧道渗水,严重影响隧道的使用寿命,给隧道运用带来无法预测的安全隐患,如若遇到其他地质灾害,其危害更加严重。

发明内容

为解决缓冲层积水对隧道产生的危害,本发明专利设计一种岩溶隧道顶部缓冲层排水装置,通过该装置可以将缓冲层中的蓄水及其上部明水有效的排出。

本发明专利是一种排水装置,其解决缓冲层积水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排水装置有两个进水口分别为上进水口和下进水口,上下进水口各有一个端头网分别为上进水端头过滤网和下进水端头过滤网,其中上进水口与一个直角杆体连接为一体,下进水口与连通器直接连接,并且下进水口和连通器内部充填活性炭,连通器通过“S”形连接部与直角杆体连通,在“S”形连接部最低点设有主体排水管,主体排水管通过螺纹连接部与加长排水管连接在一起。

作为改进,上进水端头过滤网和下进水端头过滤网的网格规格均为1mm×1mm,过滤效果最佳,可有效过滤水中杂质和细沙颗粒。

作为改进,连通器与“S”形连接部的最高点处在同一水平,最低点也处于同一水平。

作为改进,连通器内装有活性炭,活性炭可有效的吸附进水中的。

作为改进,上进水口与下进水口水平距离为3-5cm,可方便上进水口排出缓冲层上部积水,又能防止上部掉落物对进水口的破坏。

作为改进,在“S”形连接部最低点设计主体排水管,可将进入排水装置内的水尽数排出。

作为改进,主体排水管的端头设计有螺纹,可与加长排水管连接,可根据工程实际选择适合长度的加长排水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设计具有机构简单,安装方便,并能将缓冲层积水和缓冲层上部积水有效排出,设计上、下进水口各有上、下进水端头过滤网结构,可有效过滤杂质流入排水装置中,同时连通器中的活性炭能够起到进一步过滤细沙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缓冲层排水装置设计图

图2端头过滤网结构图

图3加长排水管结构图

图4岩溶隧道缓冲层排水装置安装效果图

附图标记:

(1)上进水口;(2)上进水端头过滤网;(3)下进水端头过滤网;(4)下进水口;(5)活性炭;(6)连通器;(7)“S”形连接部;(8)主体排水管;(9)加长排水管;(10)螺纹连接部;(11)端头过滤网外螺纹;(12)过滤网;(13)加长排水管螺纹终止线;(14)加长排水管螺纹区。(15)缓冲层;(16)缓冲层上部积水;(17)岩溶隧道顶部缓冲层排水装置;(18)混凝土底座;(19)加强层;(20)隧道最外层轮廓线;(21)挡墙;(22)直角杆体;(23)上进水口内边缘点;(24)下进水口下边缘点;(25)“S”形连接部最高点;(26)“S”形连接部最低点。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一种岩溶隧道顶部缓冲层排水装置,由上进水端头过滤网2、下进水端头过滤网3、上进水口1、直角杆体22、下进水口4、连通器6、活性炭5、“S”形连接部7、主体排水管8和加长排水管9组成。首先通过下进水口4将活性炭加入到连通器6中,然后将上进水端头过滤网2和下进水端头过滤网3通过螺纹连接分别与上进水口1和下进水口4连接,随后将加长排水管9通过螺纹连接与主体排水管8构成整个排水装置。缓冲层中的水可以由下进水口4经过连通器6中的活性炭5过滤,将缓冲层15中的细沙过滤,然后经由“S”形连接部7与主体排水管8和加长排水管9排出;缓冲层上部积水16经过上进水端头过滤网2过滤杂质后,经进水口1,流经直角杆体22到达“S”形连接部最低点,之后经过主体排水管8和加长排水管9排出。

作为改进,连通器与“S”形连接部的最高点处在同一水平,最低点也处于同一水平。

作为改进,连通器内装有活性炭,活性炭可有效的吸附进水中的细沙。

作为改进,上进水口与下进水口水平距离为3-5cm,可方便上进水口排出缓冲层上部积水,又能防止上部掉落物对进水口的破坏。

作为改进,在“S”形连接部最低点设计主体排水管,可将进入排水装置内的水尽数排出。

图2中,上进水端头过滤网2和下进水端头过滤网3是由比较细的不锈钢过滤网12以及端头过滤网外螺纹11组成,上进水端头过滤网2和下进水端头过滤网3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分别与上进水口1和下进水口4配套连接,其中上进水端头过滤网2、下进水端头过滤网3的网格规格均为1mm×1mm,过滤效果最佳。

图3中,加长排水管9在其端头有螺纹区14,该螺纹可与主体排水管8配套连接,加长排水管9的长度根据工程实际选取。

图4中,为一种岩溶隧道顶部缓冲层排水装置安装效果图,该图是隧道的横截面图,可清晰的看到缓冲层15中的蓄水可通过下进水口4进入装置,缓冲层上部积水16可通过上进水口1进入装置,最后所有缓冲层水由主体排水管8和加长排水管9排到挡墙21的外侧。

一种岩溶隧道顶部缓冲层排水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岩溶隧道顶部缓冲层排水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岩溶隧道顶部缓冲层排水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岩溶隧道顶部缓冲层排水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岩溶隧道顶部缓冲层排水装置.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是一种岩溶隧道顶部缓冲层排水装置,它是由上进水口、直角杆体、下进水口、主体排水管和加长排水管组成。上进水口和下进水口设计有上进水端头过滤网和下进水端头过滤网,可对进水进行过滤,下进水口与连通器和“S”型连接部为一体设计,连通器内放有活性炭,活性炭能够防止缓冲层细沙的流失。该装置可有效的防治缓冲层积水对隧道洞身的不利影响。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土层或岩石的钻进;采矿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