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向进出圆盘型立体停车库及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停车装置,尤其是一种切向进出圆盘型立体停车库及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在做为一种较为优质的代步工具,一直在快速的增长,而现在,国内城市中的汽
车保有量已经基本趋于饱和。而近几年,房地产的发展很快,一线二线城市中基本上都达
到了寸土寸金,因而,对于建造高层的汽车停车场显然是不符合我们国家的发展规划的,
所以,在单位面积内能够尽量提升汽车停泊量的立体车库就成为现阶段解决汽车停车问题
的一个好办法。
然而,现有的汽车立体车库基本上都是采用的正四边形,每一列停车平台均需要一台
专用的升降设备来配合,因而,这种停车方式使得升降设备的使用效率变得及其低下,且
汽车平台的单位面积使用效率也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圆盘型立体停车库及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圆盘型立体停车库,包括至少两层停车平台;
所述停车平台为圆盘形;所述停车平台的圆心设置有中心柱,任意层停车平台均通过中心
柱相连接;所述停车平台的一侧设置有与其无缝对接的升降平台。
作为对本发明所述的圆盘型立体停车库的改进:所述停车平台上表面设置有至少四个
停车位,所述停车位与停车平台之间通过旋转驱动装置相互连接。
作为对本发明所述的圆盘型立体停车库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平台仅限一辆车停
泊;所述升降平台上设置有驻车装置;所述驻车装置包括左、右两侧对应设置的驻车板Ⅰ;
该左、右侧的驻车板Ⅰ之间设置有轨道车;该轨道车的下方设置有横向的轮组;相对于轮
组,在驻车板Ⅰ的下方设置有对应的轨道Ⅰ;所述轨道车上方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
机构上设置有横向托举机构,该横向托举机构包括托举架,该托举架的一侧设置有扶正平
台;所述驻车板Ⅰ上相对于托举架设置有栅格Ⅰ。
作为对本发明所述的圆盘型立体停车库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转驱动装置包括外轮和
内轮;所述停车位正下方从内到外依次设置内轮和外轮;所述外轮的数量保持与停车位的
数量相一致;所述至少一个外轮上设置有同轴的回转电动机;所述内轮的数量至少为四个。
作为对本发明所述的圆盘型立体停车库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停车位上相对于驻车板Ⅰ
设置有驻车板Ⅱ,该驻车板Ⅱ上相对于栅格Ⅰ设置有栅格Ⅱ;该驻车板Ⅱ的下方对应于轨
道Ⅰ设置有轨道Ⅱ。
作为对本发明所述的圆盘型立体停车库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轮组的数量至少为4组。
作为对本发明所述的圆盘型立体停车库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停车位的角度设置为α,
所述α=180°-tan-1b/a-60°;所述停车位的宽为a,停车位的长为b;
所述停车平台的半径为![]()
所述中心柱的半径为r;
所述升降平台对应于停车位以角度α切向设置。
一种圆盘型立体停车的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首先、将汽车驶入升降平台的驻车装
置;其次、判定空闲的停车位,将停车位在停车平台上通过旋转驱动装置绕中心柱旋转,
直到该空闲的停车位到达与驻车装置对接的位置;最后、升降平台上升到与对应空闲的停
车位所在的高度,并通过驻车装置将汽车主动投放到该空闲的停车位。
作为对本发明所述的圆盘型立体停车的方法的改进:所述汽车投放的步骤如下:汽车
停在驻车板Ⅰ上,并将其四个车轮分别与驻车板Ⅰ上的相应栅格Ⅰ位置相对应;横向托举
机构的托举架沿着栅格Ⅰ向左、右两侧运动,直到扶正平台通过汽车的四个车轮将汽车扶
正;升降机构带动托举架从汽车的四个车轮位置将其托举,并超过栅格Ⅰ上侧面的水平位
置;轨道车沿着轨道Ⅰ行驶,并进入到轨道Ⅱ,到达相应的驻车板Ⅱ位置;升降机构带动
托举架沿着栅格Ⅱ下降,并超过栅格Ⅱ下侧面的水平位置;轨道车沿着轨道Ⅱ返回到轨道
Ⅰ归位。
本发明的采用的是圆形的停车平台,在该平台上设置的停车位采用特殊的角度关系,
使得停车平台的使用效率大幅度的提高,且对于升降设备的使用效率方面,由于一个平台
上方若干的停车位均可以以中心柱为圆心进行旋转,使得一个升降设备可以对应于若干个
停车位使用,提高了升降设备的使用效率。而另外一方面,本发明的停车平台设置简单,
仅仅采用了旋转与升降设备构成,而在使用的过程中,停车平台保持固定状态,不必要进
行上下调整等,使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更加好;而在取车的速度方面,由于本发明取
车的步骤为停车平台、升降设备升降,所以对于取车的速度相对于现有立体停车库来说,
其并没有过多过复杂的过程,因而,本发明在不牺牲取车速度的前提下,采用了以上所述
的技术内容,完成了可靠性更加好,且使用效率更加高的一种圆盘型立体停车库。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六车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四车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驻车板Ⅰ40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轨道车41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驻车板Ⅱ110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轨道Ⅱ111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旋转驱动装置5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角度构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图1~图8给出了一种圆盘型立体停车库。
该立体停车库由若干层圆盘形停车平台1构成,每一层的停车平台1之间均是通过中
心柱2进行连接,以中心柱2作为支撑件支撑多层的停车平台1。
该中心柱2贯穿任意停车平台1的圆心位置后与停车平台1固定。
在圆盘形停车平台1上均设置有若干停车位11,该停车位11的数量至少为四个(本
实施例中,采用的数量为六个),每个停车位11在停车平台1上以56.57°进行设置,相
对于如图8所示,取停车位宽为a,长为b,中心柱半径OA=r,停车圆盘半径OD=R,∠
OAB=60°,停车角度∠BAC=α,
则停车圆盘半径R为:
![]()
设停车面积S占停车圆盘总面积Sz的比例为停车有效面积利用率δ;
则:
![]()
当r不变,![]()
即
时,有效面积利用率δ最大;
当停入车库的为小轿车时,停车位设置宽为2.5m,长为5m。
代入式(1)得:α=56.57°。
当停车角度为α=56.57°时;
![]()
S
z
1
=
π
(
R
2
-
r
2
)
=
π
(
31.25
-
5
5
r
)
]]>
δ
1
=
6
a
b
π
(
R
2
-
r
2
)
=
75
π
(
31.25
-
5
5
r
)
]]>
当停车角度为0°时,
![]()
Sz2=π(R2-r2)=π(6.16r+31.25)
δ
2
=
6
a
b
π
(
R
2
-
r
2
)
=
75
π
(
6.16
r
+
31.25
)
]]>
因为r为正数,所以:
S
z
1
S
z
2
=
π
(
31.25
-
5
5
r
)
π
(
6.16
r
+
31.25
)
=
31.25
-
5
5
r
6.16
r
+
31.25
<
1
]]>
δ
1
δ
2
=
75
π
(
31.25
-
5
5
r
)
75
π
(
6.16
r
+
31.25
)
=
6.16
r
+
31.25
31.25
-
5
5
r
>
1
]]>
当r=1.25m时,
![]()
![]()
针对停入车库的为小轿车时,停车位宽为2.5m,长为5m(此处,由于D级车一般都
是豪华型轿车,其一般都不适宜停泊在任意立体型车库,而D级车的尺寸一般长度为
5000mm,所以此处,以D级车的尺寸作为最大的车位停泊尺寸,即以5m作为其长度,
因而可以适用于,与底面的停车位尺寸相当,且可以适用于几乎所有轿车车型。而其车位
宽度选用底面车位略窄于地面停车位宽度的尺寸,由于在汽车停泊的时候,通过驻车装置
4对车辆的位置进行校正,而我国道路行驶的汽车宽度一般都在1.8-2.3m之间,因而,2.5m
的尺寸可以复合几乎全部轿车车型)。在相同停车数量下,停车角度为56.57°比停车角度
为0°时的停车圆盘面积减少了36.2%,停车面积占停车圆盘面积的比重增大了276%。0°
时,即停车没有角度,这种停车方式是现有的基本的停车模式。
而停车位11与停车平台1之间设置有旋转驱动装置5,该旋转驱动装置5包括外轮510和
内轮511;该外轮510的数量至少为六个(与停车平台1上的停车位11的数量保持一致,通
过外轮510来定位每一个停车位11),至少一个外轮510上设置有同轴的回转电动机52(本
实施例中设置两个在同一轴向对应的两个外轮510上设置回转电动机52);内轮511的数量
至少为四个(本实施例中采用四个)。其外轮510和内轮511上设置停车位11,在停车平台
1的上表面根据外轮510和内轮511的行走轨迹设置相应的槽。
相对于56.57°这最佳角度进行设置的停车位11,在停车位11的延长线上对应设置升降
平台3,升降平台3甚至为单车停泊,每次仅能停泊一辆车。该升降平台3上设置有驻车装
置4;驻车装置4包括左、右两侧对应设置的驻车板Ⅰ40;该左、右侧的驻车板Ⅰ40之间设
置有轨道车41;轨道车41的下方设置有横向的轮组43,相对于轮组43,在驻车板Ⅰ40的下
方设置有对应的轨道Ⅰ42;轨道车41上方设置有升降机构44;升降机构44上设置有横向托
举机构,该横向托举机构包括托举架46,该托举架46的一侧设置有扶正平台45;驻车板Ⅰ
40上相对于托举架46设置有栅格Ⅰ47。
而相对于升降平台3,在停车位11上相对于驻车板Ⅰ40设置有驻车板Ⅱ110,该驻车
板Ⅱ110上相对于栅格Ⅰ47设置有栅格Ⅱ112;该驻车板Ⅱ110的下方对应于轨道Ⅰ42设
置有轨道Ⅱ111。由于本发明中,该停车平台1为圆盘形,而升降平台3为了便于汽车的
形式,其前端一般设计为平行,所以圆盘形与平行之间轨道连接的位置会存在一定的间隙,
因而,在本发明中,该横向的轮组43数量至少为四组以上,由于横向的轮组嵌入轨道Ⅰ
42内部运行,由某一组轮组43运动到该间隙位置的时候,通过其他三组滑轮可以带来足
够的支撑力支撑。以多组轮组43的设置形式,实现轨道车41在升降平台3和停车位11
之间的运动,达到无缝连接的效果。
在实际使用的时候,步骤如下:
首先、将汽车驶入升降平台3的驻车装置4;
其次、判定空闲的停车位11,将停车位11在停车平台1上通过旋转驱动装置5绕中心柱
2旋转,直到该空闲的停车位11到达与驻车装置4对接的位置;
最后、升降平台3上升到与对应空闲的停车位11所在的高度,并通过驻车装置4将汽车
主动投放到该空闲的停车位11。
投放步骤如下:
1、汽车停在驻车板Ⅰ40上,并将其四个车轮分别与驻车板Ⅰ40上的相应栅格Ⅰ47位
置相对应;
2、横向托举机构的托举架46沿着栅格Ⅰ47向左、右两侧运动,直到扶正平台45
通过汽车的四个车轮将汽车扶正;
3、升降机构44带动托举架46从汽车的四个车轮位置将其托举,并超过栅格Ⅰ47上侧
面的水平位置;
4、轨道车41沿着轨道Ⅰ42行驶,并进入到轨道Ⅱ111,到达相应的驻车板Ⅱ110位置;
5、升降机构44带动托举架46沿着栅格Ⅱ112下降,并超过栅格Ⅱ112下侧面的水平位
置;
6、轨道车41沿着轨道Ⅱ111返回到轨道Ⅰ42归位。
本发明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可以埋入地下,地表部分只需要留出升降平台3的位置即
可。由于本发明的停车平台1本身并不参与机械运动,所以通过停车平台1加中心柱2的构
造使得结构十分稳定,相对于现有的一种摩天轮式停车场,其稳定性方面更加好,使其维
护的成本更加低廉。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发明不
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
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