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的是淡水鲳周年人繁及高效育苗技术,属于淡水鱼类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领域。 淡水鲳,学名短盖巨脂鲤(Colossoma,brachypomun,Cuvier),隶属于脂鲤科,巨脂鲤属。原产南美亚马逊河,因其外观与体形酷似海产鲳鱼,故称“淡水鲳”,该鱼体色艳丽、性温驯、喜温、喜结群、疾病少、易养、捕,是一种生长速度超过任何已养殖底栖杂食性鱼类的优良品种。因其在观赏、食用方面均具有价值,故为各国所重视,并引用养殖。
国外巴西等国的学者(如A.B.Da Silva)对淡水鲳的繁殖做过一些试验,催产对象都系天然捕获的亲鱼,而且催产率和成活率均不高。
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与东莞市水产局合作,于1987年7月27日在我国大陆首次利用池塘培养的亲鱼获得淡水鲳人工繁殖成功,育苗成活率达48-54%,并指出该鱼在广东省为一年二次产卵类型。
国内目前南京、福州、合肥、乌鲁木齐及广东、山东等部分水产单位也可进行淡水鲳常规繁殖,且都是在电厂余热水和温泉越冬后在池塘中进行培育,于5月下旬至8月繁殖1-2次,受精率、催产率、育苗成活率均低于长江水产研究所。
现有技术中亲鱼均需越冬后在池塘中培育2-3个月才能达到性成熟,地处广州市的嘉禾水产研究所首批催产时间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且每年仅能人工繁殖1-2次。首批苗种也只有以较小的密度(每亩100尾左右)在池塘中套养才能当年养成商品鱼,其它季节繁育的苗种需经长达7个月(当年10月份至来年5月上旬)的越冬才能投放池塘,淡水鲳需在20-32℃、水质良好的水体中越冬才会有满意的效果,否则成活率很低。受越冬条件的限制,加之生产周期长、成本高,利用常规方法人工繁殖淡水鲳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大批量、大规模,严重制约这一以生长速度快著称的优良水产新品种推广,并难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电厂余热、温泉的温流水模拟其最佳生态条件,辅以一系列生理生态方法,使其人工繁殖不受季节限制,在温带、寒带均可根据生产需要于全年各月份乃至各旬组织人工繁殖和育苗。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选择达到性成熟年龄的淡水鲳亲鱼,在水温25-30℃、流水条件下,按合理的放养密度和雌雄比例,投饵强化培育,经催情催产,使亲鱼自然产卵受精和人工授精,然后将受精卵孵化后,按合理的放养密度,放入育苗池通过增温、充气,调节控制水温水质条件,经驯化投饵培育育成鱼苗。
本发明的显著效果有:
1、以100组亲本为例,主要技术效果对比如下:
表1.周年人繁与常规繁殖技术效果对比
注:雌鱼体重按平均3公斤计。
可以看出,本技术亲本利用率为常规技术的8倍;怀卵量提高1.3倍;受精率、出苗率、育苗成活率均达到90%以上,较常规技术进步显著;育苗能力可达4.16亿尾,较常规技术提高52倍。
2、高效育苗每立方米水体育苗负载力达1-5万尾,最好可达10万尾,可使育苗效率提高30-200倍,最高可达300余倍。
3、本技术利用人工控制的生态条件可根据生产和社会需要组织苗种繁育,为不同养殖方式在不同季节提供需要的各种规格苗种,可以取得最佳养殖效果,使淡水鲳开发利用乃至池塘养鱼、温流水养鱼等养殖方式面目一新。
4、经济效益随技术的提高同步增长。拥有100组亲鱼的良种场年水花收入可达20万元,每亩高效育苗池每年可培育3厘米鱼苗3000万尾,收入90万元。一个拥有亲鱼100组和1亩高效育苗设施的单位年收入达110万元,扣除总成本44.6万元,年盈利65.4万元,是常规技术效果的50-60倍。
本发明的内容包括淡水鲳地周年人工繁殖和高效育苗技术,其实施步骤及技术需求如下:
一、亲鱼培养
1、亲鱼池条件
利用电厂余热水、温泉水进行亲鱼培育,可在常规流水池内进行,水泥、砖石结构或土池均可,必须排灌方便,设有注水口、溢水口、排污口,面积以大于50平方米为好,池形可为长方形、圆形、椭圆形或八角形。水泥、砖石结构的亲鱼池也可在池底铺设20厘米土层,夏秋季节也可利用一般池塘培育亲鱼。使用前必须消毒。
2、亲鱼的选择
在我国珠江三角洲养殖,冬季保持20℃以上水温越冬,三冬龄可以成熟。
本技术利用温流水池强化培育,水温调控在25-30℃,第一次性成熟所需总热量为19500-21000度·日,即经二周年即可成熟,首次成熟的时间较常规方法提前8-12个月。经过强化培育的亲鱼首次成熟时体重多在2.5-3.5公斤,但体重较小,甚至不足1公斤的也有成熟的亲鱼,在生产中宜选择已达到性成熟、体大、生长性能好的作为亲本。
3、放养密度和雌雄比例
以既能充分利用水体,又能保证亲鱼池水良好、保证亲鱼性腺能够正常发育为度,可适当搭养罗非鱼,尤其是搭养单性罗非鱼效果更好。亲鱼放养密度一般较成鱼养殖低得多,主要根据水的交换量确定,具体可参照表2。
表2流水池放养淡水鲳亲鱼密度水交换量(次/时)淡水鲳亲鱼(公斤/米2)搭养罗非鱼(公斤/米2)1/330.3160.62121
放养亲鱼的雌雄比例最好是1∶1.5,如雄鱼较少,应不低于1∶1,这是保证催产顺利进行的关键之一。
4、水温调控
亲鱼培育池水温保持25-30℃方可进行周年人工繁殖,过高、过低都不能收到理想效果。如有条件,水温保持28-30℃效果最好。
5、饵料及投饵方法
淡水鲳为杂食性、偏重动物性饵料鱼类,用流水池培养亲鱼除需要最适水温外,为其提供充足的营养,特别是一定数量的动物蛋白,是成功进行周年人繁的基础和关键。淡水鲳亲鱼性腺正常发育对粗蛋白的要求是30%左右,也可投喂对虾饵料。
淡水鲳抢食凶猛,极易驯化,日投饵率3-8%,日投饵3-5次,每次投饵掌握至多数亲鱼停止拚抢为止。
每周每公斤亲鱼投喂蚯蚓或青蛙50克,则精卵质量会大大提高,受精率可达90%;怀卵量也显著增大,每公斤怀卵量可达15-20万粒,较常规方法培育的亲鱼怀卵量提高一倍左右。
蚯蚓、青蛙来源不足的,可投喂部分罗非鱼,也会取得满意效果。青蛙、罗非鱼投喂时只需切为20克左右大块即可。
二、催情产卵
1.亲鱼性成熟周期
采用本技术要求的生态条件及强化培育措施,淡水鲳雌亲鱼每积累热量900度·日左右,雄亲鱼每积累热量450度·日左右即可成熟一次。也就是说,雌亲鱼每30-50天可以成熟一次,而雄亲鱼每15天左右可以成熟一次,这估计是为了刺激雌亲鱼性腺的成熟和发育,繁衍后代的本能。
2.正确鉴别亲鱼成熟程度,把握最适催产期
雌、雄亲鱼经过一段时间强化培育,在性腺开始成熟后出现停食现象。停食现象一旦出现即进入有效催产期,5天以内催产为最佳时机。淡水鲳有效催产期对雄鱼个体来说大约5-7天,对雌鱼个体来说大约7-10天,对群体来说也仅10-15天。不到有效催产期,雌鱼卵巢对催情剂敏感度不高,催产效果不佳,甚至引起亲鱼死亡;过了这一期限,雌鱼得不到产卵的适合条件,卵巢就会逐渐退化,催产效果也不好。准确把握最适催产期,是提高受精率、出苗率,取得人工繁殖成功的关键技术之一。
3.雌雄搭配
让亲鱼自然产卵受精,雄鱼应多于雌鱼,雌雄比例一般以1∶1.5为好。如雄鱼较少,雌雄比例应在1∶1基础上增加1尾或数尾雄鱼。
人工授精时,雄鱼可等于或少于雌鱼。
配组时,注意同批催产的雌雄鱼个体重量大致相同,以保证繁殖动作的协调。另外,力求避免近亲交配。
4.催情剂的选用和注射
PG、HCG、LRH-A、DOM、R1S、SGnRH-A等催情剂对淡水鲳都有明显的催产效果,以两次注射法为好。对雌亲鱼来说,各种药物剂量如下:
PG 5mg/kg
HCG 1000-1200IU/kg
LRH-A 30-40μg/kg
DOM 3-5mg/kg
RlS 8-10mg/kg
SGnRH-A 20μg/kg
雄亲鱼的剂量一般为雌亲鱼的1/3-1/2。
催产水温为25-28℃,两次注射时距为6-8小时。
一般用体腔注射法,注射时使鱼夹中的鱼侧卧在水中,把鱼体上半部托出水面,在胸鳍基部无鳞处的凹入部位,将针头朝向其头部前上方与体轴成45-60°角刺入1.5-2.0厘米,然后把注射液徐徐注入鱼体。
5.效应时间
应用本技术做两次注射,水温28-30℃,效应时间为6小时左右;水温25-27℃时,效应时间为7-8小时。做一次注射时,效应时间为10-12小时。
6.自然产卵、受精与人工授精
亲鱼开始发情后,雄鱼开始追逐雌鱼,以后频率逐渐加快。经过数次追逐,雌鱼开始产卵,雄鱼也紧贴雌鱼腹部排精,完成自然产卵受精过程。亲鱼开始产卵后,每隔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即可起群产卵一次,大约2-3小时即可完成整个产卵过程。
人工授精成功的关键是准确掌握采卵、授精时间。一般根据亲鱼效应时间或产卵池中见到少量卵粒时开始为宜。对成熟度差的亲本,应放于产卵池中继续冲水刺激0.5-1小时再检查,不要操之过急。
人工授精时要避免精卵受阳光直射。操作人员要配合协调,做到动作轻快。
据现有资料报导,淡水鲳亲鱼性腺发育有雌雄不同步现象,而且雄鱼成熟慢于雌鱼。这是由于淡水鲳雌鱼每成熟一次,雄鱼要成熟两次甚至三次,以及淡水鲳成熟亲鱼有效催产期时间较短最适催产期把握不当所至。采用群体同步繁殖技术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催产效果。这就要求生产单位要拥有一定数量的亲鱼群体,以不少于30-50组为好。雌雄个体发育不同步时,对成熟度较差的亲本提高催情药物剂量,一般第一针以雌鱼所用剂量的90-100%注射,第二针以雌鱼剂量的1/2-1/3注射。雌雄群体发育不同步时,可于催产前10天左右进行检查,并对成熟度差的亲鱼人工催熟,催情药物以DOM效果最好,剂量为每公斤亲鱼0.3-0.5毫克。对于成熟度过差的亲鱼,可于催产前1-3天作再次催熟,剂量同上。
由于利用电厂余热、温泉进行淡水鲳多级轮养和为池塘养鱼、网箱养鱼等不同养殖方式提供不同规格鱼种的需要,进行周年人工繁殖时,可将亲本分为3-4批,每间隔7-10天催产一批,以后只要培育方法得当,这些亲本在全年各月乃至各旬都会有成熟的批量,可顺利地进行人工繁殖。
三、苗种培育
高效育苗亦即工厂化或半工厂化育苗,是指利用一系列技术措施对温、气、水、饵、肥等因子进行人工控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适应鱼苗生长发育的需要,使育苗高成活率、高产量的育苗方式。
1.育苗池条件
一般流水养鱼池,面积大于20平方米,保证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最好能使水体交换量在1次/小时以上,这样有利于提高育苗负载量和成活率。使用前必须消毒。
2.辅助设施
(1)增温设施:使用环形加热管,热源为电厂的废汽、废水,或温泉水。
(2)充气设备:充气增氧是高效育苗不可缺少的条件,主要设备包括充气机、送气管道、散气石或散气管。
(3)饵料池:培养育苗所用开口饵料。高效育苗主要以丰年虫无节幼体为开口饵料,培养时每升水体放入1克虫卵,即每立方水体放1公斤。用1000勒的照度(相当于60瓦日光灯距水面20厘米)效果最好。
5.鱼苗培育
(1)“老苗下池”:把握鱼苗下池开花培育的最适时机。一般在腰点出齐后20小时左右下池,即“老苗下池”。此时从受精卵进入孵化器开始已历经120-130小时,孵化器中仔鱼肠管形成,口已开启,游泳能力、觅食能力增强,可望取得较高成活率。
(2)“先足后适”:开口饵料掌握“先足后适”的原则。鱼苗下塘第1-5天,按每尾鱼每日15-20个丰年虫无节幼体投喂,同时每万尾鱼苗每日增投200克鸡蛋做成的全蛋液,全蛋液比蛋黄蛋白含量提高1倍,且营养成分更加齐全,育苗效果颇佳。鱼苗下塘后第6-10天,可按每尾鱼苗每日30个左右丰年虫投喂,同时每10万尾鱼苗每日增设250克鸡蛋做成的全蛋液。鱼苗下塘后第11天起,逐步减少丰年虫和全蛋液的投喂量,开始逐步增加粗蛋白35-40%的全价粉状配合饲料。经过15天左右培育,鱼苗全长可达2厘米;经过25-30天培育,鱼苗全长可达3厘米,培育得当的,全长可达5-6厘米。
(3)驯化投饵,量少次多:每次投饵之前,用敲击铁器、水桶、吹哨、电铃等方法给鱼苗以固定信号,然后再投饵,使其形成条件反射,并在鱼苗下池后10天开始逐步由全池遍撒改为多点投饵,直至定点投饵。这十分有利于提高饵料利用率和鱼苗发育。投饵时掌握量少次多的原则,鱼苗代谢水平高,食物在其体内停留时间较短,水温28-30℃,食物在其肠中停留时间约为1小时,故一日投饵6-8次为宜。
(4)放养密度:根据育苗池条件及水交换能力,以每立方米1-5万尾较好,最多可达10万尾。在这一密度范围内,营养和水质条件对鱼苗生长的影响远远大于密度的作用。
(5)育苗水质条件控制:水质和饵料是鱼苗培育的关键。育苗时对水温、溶氧、pH值、重金属离子的要求同人工孵化。在育苗过程中应力求将水温调控至最适温度28-30℃。水中溶氧力求调控至4毫克/升以上,最低不低于3毫克/升。pH值8.0以下时,NH3-N不超过0.3毫克/升。
实施例
1989年8月1日以来,按本发明的技术步骤在沁阳、焦作、三门峡、洛阳、中原石油勘探局等地共完成人工繁殖26批。高效育苗效果显著。表3是1991年2月5日以来淡水鲳周年人工繁殖汇总表、表4是部分单位高效育苗统计表。
表4部分单位高效育苗统计表单位水体(M3)育苗方式开口饵料下塘鱼苗(万尾)育成乌仔(万尾)成活率(%)焦作电厂172砖、水泥结构高效育苗池,设供、排水,排污,增温,送气系统。丰年虫,全蛋液,粉状配合饲料86078391.1中原石油勘探局水产公司36钢板结构,大型孵化桶式高效育苗池,设供排水,排污,增温,送气系统。同上25223490.3沁阳电厂50砖、水泥结构高效育苗池设供排水,排污系统,用微流水调温并育苗同上504692合计2581162106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