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临时地面及其施工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内部地面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临时地面,以及这种临时地面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国内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越来越多,新建的体育场馆也越来越多。
但是,大型体育场馆经营是许多国家需要解决的困难,体育赛事举办后体育场馆的管理和经营显得很重要。历史上有过不少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和国家,在后奥运时期由于大量体育场馆在经营和管理上出现漏洞致使被闲置或利用不足,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给政府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为了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相关功能,场馆经营者会在场馆内举办大型演唱会、召开会议、举办展览会等活动。活动举办完后,场馆需要恢复原有使用功能。由于体育场馆内的原有地面造价昂贵(如篮球馆),为了在使用过程中不对原有地面造成破坏,对球馆原有地面进行有效的保护就尤为重要。在场馆内新建临时播音室,不仅需要对场馆原有地面进行保护,使新建播音室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对原有地面不造成破坏以便恢复利用,而且新建地面自身还要具备承压、环保、防火、吸音、易拆卸等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临时地面。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临时地面的施工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临时地面,所述临时地面铺设在建筑原有地面上部;建筑临时地面包括:
地毯,所述地毯直接铺设在建筑原有地面上部;
第一多层板,所述第一多层板为防火多层板,并且直接铺设在地毯上部;
木龙骨,所述木龙骨并排平行铺设在所述第一多层板上,所述木龙骨与所述第一多层板之间通过枪钉连接;
第二多层板,所述第二多层板为防火多层板,并且所述第二多层板铺设在所述木龙骨上,通过枪钉与所述木龙骨连接;
第一多层板、木龙骨、第二多层板围成容纳腔;
细砂,所述细砂填充在所述容纳腔内;
吸音地毯,所述吸音地毯通过胶水粘结在所述第二多层板的上表面。
本发明如上所述建筑临时地面,进一步,所述建筑临时地面为既有体育场馆内的临时播音室地面。
本发明如上所述建筑临时地面,进一步,所述木龙骨外表涂覆有防火涂料层。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临时地面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原有地面上部直接铺设一层地毯;
步骤2,在地毯上部直接铺设第一多层板,所述第一多层板为防火多层板;
步骤3,在所述第一多层板上并排平行铺设木龙骨,通过枪钉连接所述木龙骨与所述第一多层板;
步骤4,将细砂填充在第一多层板上方由木龙骨形成的空间内;
步骤5,在所述木龙骨上铺设第二多层板,所述第二多层板为防火多层板;通过枪钉连接所述第二多层板与木龙骨;
步骤6,将吸音地毯通过胶水粘结在所述第二多层板的上表面。
本发明如上所述的建筑临时地面的施工方法,优选地,每块地毯长25m,宽4m,厚3mm,用多块地毯铺满原有地面。
本发明如上所述的建筑临时地面的施工方法,优选地,所述防火多层板的制作过程为,在多层板所有面层上刷两层防火涂料,采用刷涂法施工,第一层防火涂料涂刷方向应一致,切勿交叉或反复涂刷。待第一遍防火涂料自然干燥后再刷第二遍防火涂料,第二层与第一层涂刷方向垂直,每遍涂刷面不得遗漏,防火涂料用量不得少于500g/m2。
本发明如上所述的建筑临时地面的施工方法,优选地,所述第一多层板规格为1220×2440mm,厚度为16mm;铺设时相邻第一多层板之间留置3mm~5mm空隙。
本发明如上所述的建筑临时地面的施工方法,优选地,所述木龙骨的规格为50mm×100mm;木龙骨平行并排铺设,相邻木龙骨中心线间距35~45cm;木龙骨铺设完成后,对木龙骨进行防火处理。
本发明如上所述的建筑临时地面的施工方法,优选地,步骤5中,相邻两块第二多层板之间应留有宽为3~5mm的伸缩缝;第二多层板铺设完成后应及时清理表面及缝隙中的灰尘和垃圾,不得将木屑遗漏到第二多层板缝隙中;第二多层板表面清理干净后,用吸尘器在多层板缝隙处反复清理。
本发明如上所述的建筑临时地面的施工方法,优选地,所述吸音地毯为方块地毯,规格为300mm×300mm,厚度为3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设计的建筑临时地面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环保,完全能满足新建地面具备承压、环保、防火、吸音、易拆卸等功能。尤其适用于对各类场馆进行临时使用时的地面保护。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发明,其中: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建筑临时地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第一多层板及木龙骨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地毯,2、第一多层板,3、木龙骨,4、细砂,5、第二多层板,6、吸音地毯。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建筑临时地面及其施工方法的实施例。
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发明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发明实施方式及本发明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发明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发明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本发明中,播音室是指用于演唱会、发布会等需要吸音效果较好的室内空间。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建筑临时地面,所述临时地面铺设在建筑原有地面上部;建筑临时地面包括:
地毯1,所述地毯直接铺设在建筑原有地面上部;
第一多层板2,所述第一多层板为防火多层板,并且直接铺设在地毯上部;
木龙骨3,所述木龙骨并排平行铺设在所述第一多层板上,所述木龙骨与所述第一多层板之间通过枪钉连接;为了使整个临时地面的更加防火,所述木龙骨外表涂覆有防火涂料层。
第二多层板5,所述第二多层板为防火多层板,并且所述第二多层板铺设在所述木龙骨上,通过枪钉与所述木龙骨连接;
第一多层板、木龙骨、第二多层板围成容纳腔;
细砂4,所述细砂填充在所述容纳腔内;
吸音地毯6,所述吸音地毯通过胶水粘结在所述第二多层板的上表面。
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建筑临时地面为既有体育场馆内的临时播音室地面。目的是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相关功能,避免场馆限制,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建筑临时地面中,第一多层板、木龙骨、第二多层板围成容纳腔,细砂填充在所述容纳腔内。由于第一多层板、木龙骨、第二多层板均经过防火处理,填充的细砂也起到防火作用。此外,细沙的比重大,能够提高第一多层板、木龙骨、第二多层板所形成的整体的稳定性,使用者在地面上行走时不会发生移位。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建筑临时地面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原有地面上部直接铺设一层地毯。
每块地毯长25m,宽4m,厚3mm。用多块地毯铺满原有地面。
地毯为软垫层,地毯较柔软面与地面接触。与原有地面接触层使用软垫层可有效缓冲施工荷载及使用时地面重物对原有地面的冲击,达到在施工过程及施工后有效保护原有地面的目的。此外,为了保护原有地面及便于对地毯进行回收,地毯直接铺设在地面上,不与地面进行连接。
步骤2,在地毯上部直接铺设第一多层板,所述第一多层板为防火多层板。
防火多层板的制作方法为:在多层板所有面层上刷至少两层防火涂料;采用刷涂法施工,第一层防火涂料涂刷方向应一致,不能交叉或反复涂刷;待第一遍防火涂料自然干燥后再刷第二遍防火涂料,第二层防火涂料与第一层防火涂料的涂刷方向垂直;并且以多层板表面积计算,防火涂料用量不得少于500g/m2。并且施工时,防火涂料涂刷厚度保持一致,以防止造成面层材料高低不平。
第一多层板规格为1220×2440mm,厚度为16mm。沿地毯铺设方向第一多层板并排铺设,相邻第一多层板之间留置一定空隙,以防止多层板变形起拱。优选地,所述缝隙为3mm~5mm。
第一多层板的作用是吸收上部结构施工时机械、构件等的直接冲击力。
步骤3,在所述第一多层板上并排平行铺设木龙骨,通过枪钉连接所述木龙骨与所述第一多层板;枪钉长度不得大于第一多层板与木龙骨厚度之和。优选地,木龙骨铺设完成后,对木龙骨进行防火处理,即在木龙骨所有面层上涂刷防火涂料。
木龙骨的规格为50mm×100mm;木龙骨平行并排铺设,相邻木龙骨中心线间距35~45cm。
木龙骨起支撑和垫高作用,并在与第一多层板和第二多层板共同构成容纳腔。
步骤4,将细砂填充在第一多层板上方由木龙骨形成的空间内。
细沙应均匀铺设,且与木龙骨保持在同一高度上。
填充干燥的细沙起防火阻燃作用。
步骤5,在所述木龙骨上铺设第二多层板,所述第二多层板为防火多层板,通过枪钉连接所述第二多层板与木龙骨。
相邻两块第二多层板之间应留有合适的伸缩缝,优选地,缝宽为,3~5mm,不得留有孔洞和过大缝隙。第二多层板铺设完成后应及时清理表面及缝隙中的灰尘和垃圾,不得将木屑遗漏到第二多层板缝隙中。第二多层板表面清理干净后,用吸尘器在多层板缝隙处反复清理。
第二多层板作为地面面层的基层。
步骤6,将吸音地毯通过胶水粘结在所述第二多层板的上表面。
吸音地毯为方块地毯,规格为300mm×300mm,厚度为3mm。吸音地毯用环保胶水与多层板连接,铺设过程中应注意对多层板防火涂料的保护。
吸音地毯起吸音作用,防止建筑内进行音乐会、演唱会、会议时产生回音,影响活动效果。
铺设临时地面的建筑使用结束后,对临时地面进行拆除,恢复场馆原有地面。拆除施工按临时地面施工方法的逆向顺序进行。
参见图2所示,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第一多层板及木龙骨示意图,与图1中不同,此时木龙骨是竖向摆放的。
上述披露的各技术特征并不限于已披露的与其它特征的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根据发明之目的进行各技术特征之间的其它组合,以实现本发明之目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