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610126196.4
2006.09.07
CN101139852A
2008.03.12
驳回
无权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E04B 1/98申请公布日:20080312|||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E04B1/98
润弘精密工程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尹衍樑
台湾省台北市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徐小琴
一种建筑结构,包含基础、结构主体以及至少一补强装置。结构主体设置于基础上,基础包含楼板,至少一主柱以及具有开孔的内部空间。至少一结构补强装置具有延伸部与锚定部。锚定部的长度大于开孔的直径,延伸部的底端连接锚定部,向上穿过开孔,与结构主体的底部相连。当结构主体受外力而产生相对位移,至少一结构补强装置可限制结构主体的进一步位移并防止其倾覆。
1. 一种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基础,包含一楼版,至少一主柱及至少一内部空间,其中至少一内部空间具有一开孔;一隔震垫;一结构主体,设置于基础上,藉至少一隔震垫与基础相连;以及至少一结构补强装置,具有一延伸部,延伸部的底端连接一锚定部,其中锚定部的宽度大于开孔的直径,并设置于至少一内部空间,延伸部向上穿过开孔,与结构主体的底部相连。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复数个隔震垫,相邻隔震垫间具有一间隙。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延伸部包含一金属棒状物,穿过开孔与结构主体的底部相连,且锚定部的一顶面与楼版的一下表面相抵触。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空间包含楼版内的一版内空间。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版内空间上方设置有一顶版,开孔形成于顶版上,且锚定部的一顶面与顶版的一下表面抵触。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结构补强装置另包含一弹簧,延伸部包含一钢缆,弹簧与钢缆套合,设置于锚定部之上,并穿过楼版与结构主体的底部相连。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内部空间包含至少一主柱内的一柱状空间,该柱状空间具有一管状开孔。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锚定部设置于柱状空间,延伸部包含一钢缆,穿过管状开孔与结构主体的底部相连。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隔震垫具有一中心孔与开孔对应相连。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延伸部包含一钢缆,钢缆与锚定部相连并与一弹簧套接,钢缆的一端穿过中心孔及开孔,与结构主体的底部相连。
隔震垫建筑补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建筑补强结构;具体而言,本发明关于一种隔震垫建筑补强结构,可防止结构主体的倾覆。 背景技术 为使建筑结构具有较佳的耐震性,一般于结构主体与基础间设置隔震垫。隔震垫由钢板与橡胶一层层堆积所形成,具有弹性恢复力的弹性装置,可隔离建筑结构主体与地壳,降低外力对建筑结构造成的冲击,并可吸收部分能量。 如图1所示,虽然隔震垫31的采用使建筑结构30具有较佳的耐震性,然而由于隔震垫31本身仍有设计强度的极限,因此一旦建筑结构31受震过剧,仍有可能发生因隔震垫31局部结构破坏失去原有的弹性恢复力,而致建筑结构31主体产生与基础20分离,甚至倾覆的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结构,包含至少一结构补强装置,当建筑结构因外力而发生相对位移,至少一结构补强装置可限制结构主体的进一步位移并防止其倾覆。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结构,兼具有较佳的耐震性并可防止建筑结构于受震后倾覆。 本发明隔震垫结构补强装置包含基础、结构主体以及至少一结构补强装置。其中结构主体设置于基础上,藉至少一隔震垫与基础相连。基础包含楼版,至少一主柱以及具有开孔的内部空间。至少一结构补强装置具有延伸部与锚定部,设置于具有开孔的内部空间。锚定部的长度大于开孔的直径,延伸部的底端连接锚定部,向上穿过开孔,与结构主体的底部相连。当结构主体受外力而产生相对位移,至少一结构补强装置可限制结构主体的进一步位移并防止其倾覆。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习知的隔震垫建筑结构 图2a所示为本发明隔震垫建筑结构补强装置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2b所示为本发明隔震垫建筑结构补强装置另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3a所示为本发明隔震垫建筑结构补强装置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3b所示为本发明隔震垫建筑结构补强装置另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3c所示为本发明隔震垫建筑结构补强装置另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200基础 210楼版 211楼版下表面 212顶板 213顶板下表面 220主柱 230内部空间 231夹层空间 232柱状空间 240开孔 241顶板开孔 242管状开孔 250开孔直径 300结构主体 310隔震垫 311次一隔震垫 312中心孔 320底部 330间隙 400至少一结构补强装置 410延伸部 420锚定部 430金属棒状物 440钢缆 450弹簧 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结构,具有吸收因地震、风力或其它外力产生的建筑位移动能及防止倾覆的特性。此处所言的建筑结构较佳为包含楼房建筑。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建筑结构亦可包含厂房建筑、仓储建筑等。 本发明的建筑结构较佳为使用隔震垫的建筑结构,如图2a所示。在此较佳实施例中,结构主体300的底部包含至少一隔震垫310,并藉隔震垫310与基础200相连。隔震垫310由钢板与橡胶一层层堆积所形成,内含有一铅心。如图2a所示,隔震垫310较佳设置于结构主体300与基础200之间,每一隔震垫与次一隔震垫彼此间隔排列,具有问隙330。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隔震垫310亦可设置于结构主体300的各楼层间。如图2a所示,由于隔震垫310本身具一定程度的延展性,因此一旦隔震垫建筑结构受震,结构主体300可藉由隔震垫310于水平方向上产生的横向位移,抵消部份外力产生的能量。 如图2a的较佳实施例所示,本发明的建筑结构包含基础200、结构主体300以及至少一结构补强装置400。如图2a所示,基础200包含楼版210,至少一主柱220及至少一内部空间230。此处所言的至少一内部空间230较佳指介于楼版210与两主柱220间的空间,具有开孔240。如图2a所示,在此较佳实施例中,结构主体300设置于基础200上,藉至少一隔震垫310与基础200相连。结构补强装置400设置于至少一内部空间230,连接结构主体300与基础200。 如图2a的较佳实施例所示,至少一结构补强装置400具有延伸部410及锚定部420,延伸部410的底端连接锚定部420,其中锚定部420的宽度大于开孔240的直径250,设置于至少一内部空间230,延伸部410向上穿过开孔240,与结构主体300的底部相连。如图2a所示,在此较佳实施例中,延伸部410包含金属棒状物430与结构主体300的底端相连。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延伸部410亦包含钢筋混凝土结构。 如图2a所示,延伸部410与锚定部420较佳为以一体成型方式形成,例如透过铸模方式或是以预铸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形成。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延伸部410亦可与锚定部420螺接或铰接。另外,在不同实施例中,至少一结构补强装置400亦包含T型锚钉,T型锚钉的中心轴(即延伸部410)穿过开孔240与结构主体300的底端相连,T型锚钉的二翼(即锚定部420)与楼版的下表面211抵接。 如图2a的较佳实施例所示,由于锚定部420与楼版的下表面211可滑移地抵触,当结构主体300受外力而产生相对位移,延伸部410连动锚定部420于至少一内部空间230产生相对位移,锚定部420与楼版210的下表面211相抵以提升结构主体300抵抗扭矩的能力。亦即,至少一结构补强装置400可限制结构主体300的进一步位移并防止其倾覆。如图2a所示,开孔240两侧的楼版210可提供侧向力,并限制结构补强装置400的侧向位移。此外,下表面与锚定部420顶面间的摩擦力亦有助于吸收能力。 如图2b的较佳实施例所示,至少一内部空间230位于楼版210内的版内空间231。如图2b所示,夹层空间231上方较佳为设置有顶板211,具有开孔240。其中锚定部420设置于夹层空间231,与顶版的下表面213相接,锚定部420的宽度大于开孔240的直径250。延伸部410向上穿过顶板211的开孔240,与结构主体300的底部相连。如图2b所示,在此较佳实施例中,延伸部410包含金属棒状物430与结构主体300的底端相连。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延伸部410亦包含钢筋混凝土结构。 如图2b所示,延伸部410与锚定部420较佳为以一体成型方式形成例如透过铸模方式或是以预铸钢筋混凝上的结构形成。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延伸部410亦可与锚定部420螺接或铰接。另外,在不同实施例中,至少一结构补强装置400亦包含T型锚钉,T型锚钉的中心轴(即延伸部410)穿过开孔240与结构主体300的底端相连,T型锚钉的二翼(即锚定部420)与顶板的下表面213抵接。 如图2b的较佳实施例所示,由于锚定部420与顶板212的下表面213可滑移地抵触,当结构主体300受外力而产生相对位移,延伸部410连动锚定部420于夹层空间231产生相对位移,锚定部420与顶板212的下表面213相抵以提升结构主体300抵抗扭矩的能力。亦即,至少一结构补强装置400可限制结构主体300的进一步位移并防止其倾覆。此外,如图2b所示,开孔240两侧的楼版210可进一步提供侧向支撑,并限制结构补强装置400的侧向位移。此外,下表面与锚定部420顶面间的摩擦力亦有助于吸收能力。 如图3a所示,结构补强装置400另包含弹簧450,弹簧450与延伸部410套合,并设置于锚定部420之上。如图3a的较佳实施例所示,延伸部410包含钢缆440,钢缆440连接锚定部420与弹簧450,穿过楼版210与结构主体300的底部相连。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延伸部410亦包含钢索、钢绞线等具韧性的材料。如图3a所示,钢缆440可连动锚定部420与弹簧450,于楼版210的垂直方向上移动。亦即,当结构主体300受外力而产生相对位移,延伸部410连动锚定部抵接楼版210以提升结构主体300抵抗扭矩的能力,并限制结构主体300的进一步位移以防止其倾覆。 如图3b的较佳实施例所示,至少一内部空间230位于至少一主柱220内的柱状空间232,具有管状开孔242。如图3b所示,锚定部420设置于柱状空间232内,锚定部420的长度大于管状开孔242的直径。在此较佳实施例中,延伸部410包含钢缆440,钢缆440连接锚定部420与弹簧450,穿过管状开孔242与结构主体300的底部相连。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延伸部410亦包含钢索、钢绞线等具韧性的材料。如图3b所示,钢缆440可连动锚定部420与弹簧450,于柱状空间232的轴向上垂直移动。亦即,当结构主体300受外力而产生相对位移,延伸部410连动锚定部420抵接楼版210以提升结构主体300抵抗扭矩的能力,并限制结构主体300的进一步位移以防止其倾覆。 如图3c的较佳实施例所示,隔震垫310进一步包含中心孔312,与管状开孔242对应相连。如图3c所示,锚定部420设置于柱状空间232内,锚定部420的长度大于管状开孔242的直径。如图3c所示,在此较佳实施例中,延伸部420包含钢缆440,钢缆440连接锚定部420并与弹簧450套接,穿过中心孔312及管状开孔242,与结构主体300的底部相连。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延伸部410亦包含钢索、钢绞线等具韧性的材料。如图3c所示,钢缆440可连动锚定部420与弹簧450,于柱状空间232的轴向上垂直移动。亦即,当结构主体300受外力而产生相对位移,延伸部410连动锚定部420抵接楼版210以提升结构主体300抵抗扭矩的能力,并限制结构主体300的进一步位移以防止其倾覆。 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包含于申请专利范围的精神及范围的修改及均等设置均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隔震垫建筑补强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隔震垫建筑补强结构.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建筑结构,包含基础、结构主体以及至少一补强装置。结构主体设置于基础上,基础包含楼板,至少一主柱以及具有开孔的内部空间。至少一结构补强装置具有延伸部与锚定部。锚定部的长度大于开孔的直径,延伸部的底端连接锚定部,向上穿过开孔,与结构主体的底部相连。当结构主体受外力而产生相对位移,至少一结构补强装置可限制结构主体的进一步位移并防止其倾覆。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