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为乳腺增生膏配制方法,系由十余味中草药经麻油煎熬制成黑色膏状制剂。 乳腺增生症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属中医乳癖之一,也包括在乳中结核范围之内,是乳房部的良性肿瘤。它的发病率仅次于乳癌,约占乳房肿瘤的10%,好发于未婚青年妇女,一般在20~30岁之间,尤以25岁以前为多。本病癌变的可能性很小,但偶有肉瘤恶变的可能。本病多为单侧乳房发病,肿块一般常为单个发生,间或有多个在一侧或两侧乳房出现,部位在乳房外上方最多,内上方次之,内下方最少。西医对此病症,一般主张手术切除,但手术切除后在其他部位又复发者亦不少。据《疡科心得集》记载,本病成因主要由于肝气郁结,但亦因相火内盛,肝火偏旺,两火相搏,炼液成痰,痰浊与气血凝聚而成者,由于痰性胶粘固着不易骤化,故本病较难消散。《陕西中医》1987年第10期消结止痛膏,系由当归、桂枝、僵蚕、赤芍等10余味药入麻油内煎熬至药枯,去渣滤净加入黄丹搅匀,再加入乳香、没药、麝香搅匀为膏,贴于肿块或疼痛部位,治疗149例,痊愈36例,显效60例,好转46例,无效7例。山西《中级医刊》1988年第10期,清肝解郁汤以当归、生地、白芍、川芎、陈皮等10余味药,水煎服治疗63例,服药1个疗程,近期治愈23例。2个疗程近期治愈18例,明显好转12例,有效7例,无效3例。黑龙江《中医药》1987年第三期清洁汤,用当归、香附、柴胡、郁金、赤芍、王不留等10余味药水煎服,治疗乳腺增生病150例,治愈92例占61.35%,好转46例占30.65%,无效12例占8%,总有效率为92%。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症,以内服汤剂较多,外用药较少,它们的治愈率都不是很理想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的目地在于克服现有中医药存在之不足,提供一种具有较高疗效的乳腺增生膏的配方,该配方系祖传四代秘方,复经多年临床验证,此药对活血凉血,软坚化瘀,消散消肿止痛有显著功效,它能穿过乳房汗毛孔直接作用于病灶,起到见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的特点。
本发明中医药配制方法是:先将冰片、血竭、乳香、没药研磨成粉备用,然后把生地、当归、枝子、白芷、海马、黑子、蜈蚣用香油浸泡1~2小时,再加热煎熬,每分钟翻一次直到药品变枯,滤除药渣,加入预行研磨成粉状的冰片、血竭、乳香、没药,最后加入黄丹,待颜色变黑停止加热,不断搅拌10~15分钟收成膏状。使用时,将药膏抹在白纱布或纸上,贴敷在乳房病灶处,二天更换一次直至痊愈。注意:此药用时不能用火烤。
本发明中药组成为(克):当归20~30,枝子20~30,白芷20~30,生地20~30,乳香15~20,没药15~20,黑子30~35,蜈蚣10~15条,血竭15~20,冰片10~15,海马1~2个,黄丹150~250,香油500。
本发明主要治疗周期乳腺肿块和冲任失调经腺,以及血海气血不协引起的乳腺各种肿块,如小叶增生,乳腺瘤、慢性乳腺、乳房肿痛等症,治愈率为89%,总有效率98%。
临床效果:
1、陈连芝,女,18岁,河南商水县,患双乳小叶增生三年,经地区医院用中西药调血调气软坚化瘀治疗一年,无明显疗效,后改用乳腺增生膏,治疗一个月痊愈至今已有四年之久,未见复发。
2、刘连军,女28岁,河南周口县,患双乳小叶增生2年,用乳癖消片和天冬素7个月无效,后用几家医院中药治疗,肿块没有消失,改用本发明乳腺增生膏治疗2个月,肿块消失痊愈,一年后复查,患处没有任何感觉完全根治。
3、韩玉珍,女,32岁,河南商水县,患乳腺肿瘤病一年,乳房下垂至脐下一直增长,经X光检查乳腺囊肿,用中药治疗三个月,乳增平治疗五个月无效,后改用乳腺增生膏,治疗2个月痊愈,六个月后复查没有复发。
4、孙秀灵,女,60岁,河南周口县,1982年患双乳腺纤维瘤,经常服药不能根治,使用乳腺增生膏治疗四个月,纤维瘤得到根治,现已二年,没有复发。
5、罗永兰,女,50岁,河南郸城县,患双乳腺增生病三年,服用四个月甲基膏丸素和乳增平、乳癖消无效,后改用乳腺增生膏三个半月痊愈,现已二年没有复发。
勘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