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按摩医疗用器械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按摩导引用的药印及其制备方法。 目前市售和使用的按摩医疗器械是带有各种几何形状凸起的棒、块或环状物,凸起部位与人体接触,通过器械的物理作用,刺激人的体表皮肤或穴位,起到按摩医疗作用。这些按摩医疗器械一般体积较大,携带不便,对有些部位或穴位不能准确按摩,加之其仅是物理刺激作用。因而疗效较慢,对某些稍重一点的病、痛效果差,往往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因而人们开始研究一些用药物敷于患处或穴位,通过皮肤或穴位将药物吸入体内达到医疗疾病的目的,如中国专利87101311公开的益寿丹田兜,将数种中草药混配后置于兜内,再将丹田兜系贴于丹田部位,对治疗小腹发凉,小腹冷痛、腹泻、男子阳萎、遗精及女子白带过多,脐腹冷痛等病有较好的疗效,但这种兜不能作按摩导引用。中国专利891038515公开了一种药棒治疗器,该药棒由执行部分和控制部份组成,执行部分是根据电磁感原理,当给直流线圈通电时,产生电磁力,驱使装有雷公藤,青风藤等20余种中草药与氨基比林和白酒制成药液的铁芯上下运动,完成边叩击边给药的功能,控制部分用微机控制叩击次数及力度大小,药液通过叩击部位皮肤或穴位吸收,这种既有物理刺激作用,又有药物作用因而医疗效果好,但由于其构造复杂,价格贵,不便携带给推广应用带来困难。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集物理刺激和药物祛病于一体,构造简单,价格低廉,效果好的按摩导引用药印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取青田石、寿山石或墨精石作石印材料,在印面篆刻文字或图案,在石印的侧壁上也刻有文字或图案,侧面篆刻文字或图案的面积大于印面面积1-3倍,篆刻后备用。
取下述中草药及重量比:
没药16-18,红花12-15,鸡血藤5-7,豨莶草10-12,木瓜12-15,伸筋草15-20,茄根18-20,白附子7-9,黄芪4-6,甘草13-15,白芍5-7,当归12-14,合欢皮4-6,接骨木9-10,五加皮6-8,千年健5-6,女贞子5-6,黄精14-16,锁阳5-7,陈皮6-8,木香7-9,菖蒲13-15,藿香7-9,佩兰3-5,草果6-7,夜交藤7-9,远志5-6,半枝莲9-12,白花蛇舌草7-10,鱼腥草7-9置于煎煮容器中加水后加温至60-80℃,将篆刻好的石印置于其中文火煎煮8-12小时,捞出凉干备用。上述所说的加水不需精确计量,一般以水淹没中草药2-5cm为宜。
再取上述同样组份及重量比的中草药置于一带盖容器中,并再添加下述组份及重量比的中药:乳香7-9,自然铜9-14,麝香0.1~0.3,冰片10~14,朱砂1~2,夏枯草12-15,再加入60°白酒,最后加入煎煮凉干的石印,加盖浸泡36-72天。
煎煮或浸泡的中草药液可反复使用,但中草药∶石印=1∶5-10重量比为宜。
石印体积以长2-5cm,宽2-5cm,高6-15cm为宜。
本发明中所加入的水或白酒不需准确称量,一般以水或酒淹没中草药2-5cm为好,过少则易糊锅或药液过浓不利于石印吸附,加入量过多,药液浓度过淡,也不利于石印吸附。中草药与石印的重量比过小,则药物不能被有效地利用,过大则石印的吸附药量不足则影响效果。石印侧面篆刻主要是增加石印吸附药液速度。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没药、红花、鸡血藤、乳香、自然铜主要是活血祛瘀;豨莶草、木瓜、伸筋草、茄根、白附子,主要起祛风通络作用;黄芪、甘草、白芍、当归主要起补益气血作用;合欢皮、接骨木、五加皮、千年健主要起强筋壮骨作用;女贞子、黄精、锁阳主要起滋阴补阳作用;陈皮、木香、菖蒲、麝香、冰片具备理气开窍功能;藿香、佩兰、草果主要起芳香化湿功能;夜交藤、远志、朱砂主要起镇静安神作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夏枯草主要起抗癌消肿作用。
药印主要通过对人体按摩、导引及在按摩导引过程中释放出被吸附的中草药有效成份,经皮肤或穴位吸入体内而达到治疗疾病,具体使用方法可以用以下述四十字诀概括:叩拍擦刮点,按揉搓拿导。腹部重则先,神阙作通道。叩擦任督带,再将痛处敲。施术轻柔匀、松静更为妙。这四十字诀的前十个字说的是十种按摩导引方法,“叩”即用印面和印钮叩击;“拍”即用印之侧面拍打;“擦”即用印面和侧面擦摩;“刮”即用印之“棱”刮擦;“点”即用印面之角或印钮尖端部位点按;“按”即用印面进行按压;“揉”即用印面、印面之角,印钮之尖端部位揉按、揉摩;“搓”,即将印置于体表用手掌来回搓动;“拿”即推拿按摩,“导”即用药印导引。
“腹部重则先、神阙作通道、叩擦任督带、再将痛处敲,此二十字讲用药印按摩导引治疗疾病的操作程序,即首先重点叩拍擦刮腹部、点揉脐部,打开调治脏腑、疏通经络的通道;然后叩拍、擦刮任脉、督脉、带脉;再对痛处及止痛有效点进行敲击、点按、导引。
“施术轻柔匀,松静更为妙”。此十字说的是药印按摩、导引治疗疾病的施术手法,以轻快、柔和、匀实为好,若能放松入静、其效果更佳。
由于药印集药物祛病和物理按摩刺激皮肤和穴位祛病于一身,在药印与皮肤或穴位接触时吸附于药印内的中草药有效成份慢慢释放出来,并通过皮肤或穴位被吸入人体内,达到药物祛病目的,同时药印体积较小,印体有面、尖、棱等构造,便于准确按摩穴位,因而效果好,构造和制造工艺简单,价格低、携带方便,深受患者欢迎,通过对近五百例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用药印按摩导引治病,具有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定量通气血、调节神经、调治脏腑等功能。经过30余种疾病、300多病例试用和174例临床应用、治疗有效率分别达到90%和95%,尤其对肩周炎、腰部劳损等软组织损伤的疗效更好。
药印对174例患者临床应用试验情况小结:
1、治疗方法:用药印进行按摩和导引祛病。
2、近期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
无效:症状无任何变化。
3、结果:
经对失枕、颈扭伤、肩周炎、肩扭伤、腕关节扭伤、腰扭伤、腰肌劳损、髋关节扭伤、踝关节扭伤、颈椎骨质增生、腰椎骨增生、风湿性关节炎、感冒、偏头痛、肋痛、胃痛、腹痛、牙痛、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及其它痛症等30余种174例病例治疗观察;痊愈和基本痊愈73例占42%,显效58例占33.3%,有效35例占20.1%,无效8例占4.6%,总有效率达95.4%。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取青田石制成2×2×6cm印坯,在印面上篆刻文字,在印坯侧面篆刻图案,侧面篆刻面积为印面面积1倍,取篆刻后石印745g备用。
取下述中草药及重量:没药16g,红花12g,鸡血藤5g,豨莶草10g,木瓜12g,伸筋草18g,茄根20g,白附子9g,黄芪4g,甘草14g,白芍7g,当归12g,合欢皮4g,接骨木9g,五加皮8g,千年健5g,女贞子6g,黄精15g,锁阳7g,陈皮7g,木香7g,菖蒲14g,藿香8g,佩兰5g,草果7g,夜交藤7g,远志6g,半枝莲9g,,白花蛇舌草7g,鱼腥草9g,置于煎煮容器中后,再加入水,使其淹没药面2cm,加热至60℃,将篆刻好的石印置于其中,用文火煎煮10小时,捞出凉干备用。
另取与上述煎煮用药完全相同的中草药及相同重量置于一带盖容器中。并向容器中添加下述中药:乳香9g,自然铜9g,麝香0.3g,冰片10g,朱砂1g,夏枯草13g,再向容器中加入60°白酒,使其淹没中草药2cm,最后加入煎煮凉干好的石印,加盖浸泡48天即可。
实施例2
取寿山石制成3×3×10cm印坯,在印面上篆刻文字,在印坯侧面篆刻图案,侧面篆刻面积为印面面积3倍,取篆刻后石印2248g备用。
取下述中草药及重量:没药17g,红花13g,鸡血藤6,豨莶草11g,木瓜13g,伸筋草15g,茄根18g,白附子8g,黄芪5g,甘草13g,白芍6g,当归13g,合欢皮5g,接骨木10g,五加皮7g,千年健6g,女贞子5g,黄精16g,锁阳5g,陈皮8g,木香8g,菖蒲13g,藿香9g,佩兰4g,草果7g,夜交藤8g,远志5g,半枝莲10g,白花蛇舌草9g,鱼腥草8g,置于煎煮容器中后,再加入水,使其淹没药面3cm,加热至70℃,将篆刻好的石印置于其中,用文火煎煮8小时,捞出凉干备用。
另取与上述煎煮用药完全相同的中草药组份及相同重量置于一带盖容器中。并向容器中添加下述中药:乳香8g,自然铜12g,麝香0.2g,冰片12g,朱砂2g,夏枯草15g,再向容器中加入60°白酒,使其淹没中草药4cm,最后加入煎煮凉干好的石印,加盖浸泡36天即可。
实施例3
取墨精石制成5×5×15cm印坯,在印面上篆刻文字,在印坯侧面篆刻图案,侧面篆刻面积为印面面积2倍,取篆刻后石印2950g备用。
取下述中草药及重量:没药18g,红花15g,鸡血藤7,豨莶草12g,木瓜15g,伸筋草20g,茄根19g,白附子7g,黄芪6g,甘草15g,白芍5g,当归14g,合欢皮6g,接骨木10g,五加皮6g,千年健6g,女贞子5g,黄精14g,锁阳6g,陈皮6g,木香9g,菖蒲15g,藿香7g,佩兰3g,草果6g,夜交藤9g,远志5g,半枝莲12g,白花蛇舌草10g,鱼腥草7g,置于煎煮容器中后,再加入水,使其淹没药面5cm,加热至80℃,将篆刻好的石印置于其中,用文火煎煮12小时,捞出凉干备用。
另取与上述煎煮用药完全相同的中草药及相同重量置于一带盖容器中。并向容器中添加下述中药:乳香7g,自然铜14g,麝香0.1g,冰片14g,朱砂2g,夏枯草12g,再向容器中加入60°白酒,使其淹没中草药5cm,最后加入煎煮凉干好的石印,加盖浸泡72天即可。
实施例4
取墨精石制成5×5×15cm印坯,在印面上篆刻文字,在印坯侧面篆刻图案,侧面篆刻面积为印面面积3.5倍,取篆刻后石印600g,将其置于实施例1的煎煮药液中,用文火煎煮8小时后,捞出凉干后,于置于实施例1的酒药浸泡液中浸泡7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