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化城市交叉路口无红绿黄灯管控交通的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公路交通,市政路桥建筑及环保领域。在城市主干道建一座洞式立体高架桥,以解决城市公路交通拥堵、塞车和现行有红绿管控交叉路口及路面供给与机动车需求之间的矛盾。增加机动车在路面的交通流量,提高机动车的通行速度,减少因机动车尾气释放产生的空气污染,达到环保、节能、安全、快捷、通畅的城市绿色交通新秩序。有利于民众的身心健康。
背景技术
现在的城市公路交通,是大中城市面临交通难题,其原因:车多、红绿灯管控多。造成的空气污染多。影响民众身心健康。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曾在2015年4月1日晚电视新闻中讲:流动源是造成空气污染主要来源,是正常所释放污染的10倍。
在“道客巴巴”网站“交通一彻”,所搜集的有关城市公路交通文档的各种刊物的论文中,有各类研究所中,专家、学者、教授及在校读博、硕、学生的论文中,都对城市公路交通的拥堵问题,进行了从历史、交通发展,管理等进行了分析。对城市公路交通拥堵产生的原因,解决方案的论述,有的被政府采纳。虽如此,但对当今城市交通拥堵和交通管理的效果甚微。
由于私家车的猛增,城市公路交通的拥堵,不但是城市公路交通问题,也是影响社会和经济增长的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这是城市领导者们面临难以解决的难题。道路交通流量的低下、机动车速度的减慢,空气的污染,到了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了。
当知城市交叉路口都是红绿黄灯管控的管理方法(电视看到很多国家都一样)它只是起到维护交通秩序的作用。对交通产生的拥堵、塞车、起不了疏导作用,最大的缺点是影响了车速。影响现有交通路面使用效率,有红绿灯的管控的交叉路口在一个周期内,其路面效率只能发挥50%,而另半个周期路面效率浪费的无影无踪。在有管控的交叉路口,因刹车、停车、放行、缓行等因素的存在使路面的利用效率只能达到35%,能不堵车吗?即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又产生了空气污染,浪费了油耗,又浪费了时间,只有那些车族们深刻的体会到。真是无可奈何。按公安部、交管部门规定机动车在城市路面最高通行车速应是每小时60-80公里,可现在的大城市通行速度只能达到每小时30公里的车速,有的更低。虽有红绿灯管控,每年的交通事故仍然发生,也不知减多少。在交通高峰期时段,由于车多其车速只能发挥到每小时10多公里,也是发生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这些统计数字只有交管、环保及国家统计部门才能说的清。
立交桥的建造是比较先进的,只能解决局部的交通问题。由于红绿灯管控设置不合理,也出现在桥面上等车的现象。它的缺点是占地面积太大,投资太多,造价高、工期长、也不能彻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北京有200多座立交桥,到目前,也没有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
在搜索中,有位朋友在“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案”的分析中,分析了目前北京、上海交通情况:从车速、交通流量、燃油和因拥堵对经济发展影响及经济损失中,分析非常透彻,提出了:不停车行驶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最好办法。本案赞同。
网上有很多申请专利的朋友,就公路无障碍交通课题,得到了专利。专利号有(2012220568324)(201320043262),还有只有申请号、公告号。有的是三层,在得证书人中有彭振华的立交桥,还有田亦云的拱式立交桥。彭的立交桥,本案看照片是半地下立交桥。本案分析:由于没有尺寸,很难确定占地多少,一层、与二层坡道坡度是多少度?半地下涉及排水问题,是否会影响地下各电网、电信、光缆、上下水、煤气、供暖等诸多因素,不得而知。得到政协委员、建筑专家们的认可,委员们推荐在全国推广,为极于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我是非常赞同的。还有三层的本案不考虑,还有的不设左弯道、各具特色。他们的成果我非常赞同,他们付出辛勤劳动本案是深有体会了。希望他们的成果早日实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慧化城市交叉路口无红绿黄灯管控交通的方法,解决当前各大城市交通拥堵存在的诸多复杂问题。城市交通问题不但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逐渐形成了社会问题,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绊脚石。本案为了解决现在的道路供给与机动车路面需要求之间矛盾,取消红绿灯在城市主干道的管控,提高路面机动车的流量,加快机动车通行速度,缓解机动车猛增的势头,减少交通供给压力和交通拥堵难题。简言之,在无红绿灯管控的情况下,不产生交通拥堵的方法。
交通拥堵;红绿灯的管控,即浪费了油耗,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也造成了空气污染,增加了社会成本,造成了个人损失的同时,也影响了人们身心健康。影响城市整体的形象。对交叉路口通行效率及新建城区路面设计,都应该思考的。
本发明创造方法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根据计算机电路的基本原理,门线路中有三门:非门、或门、与门。本案去掉非门、或门,专用与门以达到右侧通行的规则,在交叉路的机动车通行中直行、左弯、右弯、各行其道无冲突点、事故节点互不交叉的效果。
本发明其特征:建一座洞式立体高架桥。以交叉路中点为中心,纵横不交叉洞式立体高架桥,地路面一层,高架一层的直行道,左弯道是通过右侧变道线开口斜上外扩高架与中心高架相连接,其中一组与直行高架中心区上层平交过中与下层道交连,另一组与中心架空道下层路相交。完成左弯道与直行道互不交叉各行其道的通行效果。右侧弯道,通过一左弯道下层道一段与其它各方的直行道、左弯道相并前行。直行道与左弯道是通过小于15度坡上下引道来完成相交连的。左行弯道可设计多种形状与直行相交,本发明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架结构完成。通过基柱墙将各道分离与上层道为一体的高下相盈,前后相随,各行其道地目的。本案中的功能区可有可无,只是为了政府减少投资,吸引开发商设置的。
对非机车及人行道本案采用在交叉路的四方向建四座跨线天桥,人行道与机动车分离,在天桥上设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人行道高于非动车道200毫米以上,以确保人行安全。其非机动车和人行道都通过上、下引道与非机动车和人行道分行互不交叉,以达到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各自分离,各行其道地目的。
各城市道路的设计,各有特点,本案根据现行的路面需求而定。本案主要解决机动车为首要问题。(非机动车与人行道不在附图之内)因机动车它是本案重中之重,危害也最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根据现行交通情况多方思考所形成的方案。中心区与左弯道融为一体。具有独道之处,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软实力。从世界难题中的不易发展到本方案的变易,到实施中简易的全过程。我想通过中国人的聪明智慧,一定很快的用实际行动解决这道难题。它是具有独到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方法。
本案设计的发明方法,可用下面计算得以证明。
但必须整条道路的交叉路口的新建和改造。
本案是单向4车道双面8车道,按交通法规最快机动车每小时行80公里速度要求,本案是按每小时60公里计,直行道共8条,右行弯道4条共12条。每分钟行驶速度1000米,按车距20米计,每条道应是50辆,50×12=600辆,左弯道按每小时按45公里计,每分钟行驶是750米,同样每车距20米计应是37.5辆,37.5×4=150辆,600+150=750辆。这是每分钟的机动车的流量,750×60=45000辆车次。
通过上述计算,其通行效率和现行的交叉路口有红绿管控相比较,在无拥堵的情况,会提高多少倍?总的来说会6倍之多。本案认为机动车在城市、公路交通的效果上不会产生拥堵。即提高了机动车的流量,提高车速,又达到环保,更大的效果是节省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其何乐而不为。
这就是本发明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所在。它是适应现代化城市公路交通需求的,望早日实现。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当务之急的好办法。附合机动车不停车行驶的原则。
附图说明
本发明仅一页附图,图名:交叉路口平面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
N指北方向。O、O’为直行道与左弯道相交中心点区,O为上层道,O’为下层道。1、2、3、4为右侧通行,直行道,左弯道、右弯道通行交叉路口前行的起点。1’2’3’4’为三道汇集前行的尾点。
5、6、7、8表示左行弯道上层道,标在路面上
5’6’7’8’表示左行弯道下层道,标在下层直行路面上
S:上行坡道;
X:下行坡道;
P:为与中心上层道平交
W:表示弯道;
G:功能区,用长方形中间线条表示。
实箭头为可视机动车动态通行方向
在中心下层道为视不见机动车动态通行方向
(实施方案中用实箭头表示)
为左行右侧开口斜上高架上坡道的平行箭头
路面变道线为左弯道开口斜上标记。
本案上下坡均小于15度,在11度。
根据前述原理和图标结合附图,可说明本案的可行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根据路面机动车通行方式,可分为“分式”所谓的分式,机动车从一个方向为起点,向直行、左弯、右弯不同方向继续前行。
又可分“聚式”所谓的聚式是机动车从各方向、直行、左弯、右弯、汇于一起继续前行。
方案一:
分式:直行:1→8’→O’→7’→1’
左弯:1→S→W6→PO→X→5’→4’
右弯:1→W→6’→3’
直行:2→7’→O’→8’→2’
左弯:2→S→W5→PO→X→6’→3’
右弯:2→W→5’→4’
直行:3→5’→S→O→X→6’→3’
左弯:3→S→W8→X→O’→7’→1’
右弯:3→W→8’→2’
直行:4→6’→S→O→X→5’→4’
左弯:4→S→W7→X→O’→8’→2’
右弯:4→W→7’→1’
方案二
聚式:直行:1→8’→O’→7’→1’
左弯:3→S→W8→X→O→7’→1’
右弯:4→W→7’→1’
直行:2→7’→O’→8’→2’
左弯:4→S→W7→X→O’→8’→2’
右弯:3→W→8’→2’
直行:3→5’→S→O→X→6’→3’
左弯:2→S→W5→P→O→X→3’
右弯:1→W→6’→3’
直行:4→6’→S→O→X→5’→4’
左弯:1→S→W6→P→O→X→5→4’
右弯:2→W→5→4’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是可证明具有其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科学的先进性和实施性的特征。它对城市机动车畅通性、通行效果可证明可实施性。
本案建筑面积中间值1500平方米。
相关比较例
本案的发明创造,用于城市交叉路口主干道。具体优点占地面积少,无需考虑排水工程,只需现行排水系统。对各地下设施均可有保护措施。投资少,总投资(包括垮线天桥)不会超过500万。工期短只需4-6个月,即可投入使用。
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本案推广实施,可解决很多人的就业问题。
就“道客巴巴”的新刊登有关道路交通中对经济发展的增长和损失的论文中即可证明。
本案就解决交通拥堵,提高机动车的速度,是现行有红绿灯管控交通无法和本案相比,减少机动车尾气释放也无法相比。诸多的益处都可在“道客巴巴”文档的“交通一彻”的论文中得以证实,本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和先进的科学性存在。是适合现代城市交通需求的。
其经济效益也是明显的,就事业单位税务局税收会增加很多,营业税、增值税等的增收都可说明。
会减少交管人员管理上劳力支出。由于交通事故的减少,对保险业的理赔额减少也是必然的。
对汽车产业的发展和销售会大量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路好走了,一定吸引更多人购车欲望。
就建筑行业的路桥建造,其使用的原材料中的钢材、水泥、砂石都会增加销量,都会产生经济效益。
包括市内公交、出租车、私家车,节油、省时、减少支出成本,都会算的很清楚,总之涉及企业很多都会带来经济效益。
本案做过模型,也进行了小试,本案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