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轴承型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60079 上传时间:2018-02-06 格式:PDF 页数:71 大小:2.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8100757.0

申请日:

1998.03.18

公开号:

CN1193455A

公开日:

1998.09.23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视为放弃|||实质审查的生效申请日:1998.3.18|||公开

IPC分类号:

A01K89/00

主分类号:

A01K89/00

申请人:

大和精工株式会社;

发明人:

远间弘; 山口信之; 小林干春; 石川雅敬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1997.03.18 JP 84388/97; 1997.07.23 JP 212451/97; 1997.09.05 JP 256169/97; 1997.09.25 JP 260380/97

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寿宁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的垂钓用卷线机,线轴可旋转地支承在卷线机本体的侧板之间,在线轴前方的侧板之间设置可往复动的钓线导引装置,该钓线导引装置将钓线平行地卷绕到线轴上,其特征在于,钓线导引装置的钓线导引部的形状是,宽幅的上方部与窄幅的下方部连设。钓线导引部具有腕部,该腕部的外端部可移动地支承在侧板上。端部可移动地支承在侧板上。

权利要求书

1: 两轴承型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具有一对侧 板的卷线机本体、可旋转地支承于该侧板间的线轴和可往复移动地设在 线轴前方的侧板间并将钓线平行地卷绕到线轴上的钓线导引装置构 成,该钓线导引装置具有定义钓线导引孔的钓线导引部,该钓线导引部 备有下方部和上方部,下方部在钓线卷绕状态时导引钓线,上方部在钓 线放出状态时导引钓线,并且具有比下方部更宽的宽度。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轴承型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其特征 在于,下方部和上方部在垂直方向分别具有一样的宽度,上方部的宽度 比下方部的宽度宽。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轴承型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其特征 在于,钓线导引孔设有与上方部和下方部连接的锥形连接部。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轴承型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其特征 在于,线轴在两端具有一对凸缘部,在该凸缘外周径的高度的附近,略 在水平方向配设有下方部的底部。
5: 两轴承型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具有一对侧 板的卷线机本体、可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该侧板间并在两端具有一对凸缘 部的线轴,可往复移动地设在线轴前方的侧板间并将钓线平行地卷绕到 线轴上的钓线导引装置所构成,该钓线导引装置在水平方向设有比该线 轴的凸缘部外周径高的配设的钓线导引部,该钓线导引部在上方开口设 有略呈U字形的窄幅部,该窄幅部与上方连通,具有比该窄幅部幅宽的 具有上方部的钓线导引孔。
6: 两轴承型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具有一对侧 板的卷线机本体、可旋转地支承于该侧板间的线轴和可往复移动地设在 线轴前方的侧板间并将钓线平行地卷绕到线轴上的钓线导引装置构 成;该钓线导引装置具有钓线导引部和一对腕部,钓线导引部为朝上开 口的略U字形状,一对腕部延设在钓线导引部的外侧,其外端部可自由 移动地支承在上述侧板上。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两轴承型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其特征 在于,该钓线导引装置还具有钓线诱导部,该钓线诱导部从钓线导引部 的上端部向上方扩开,与腕部连接。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两轴承型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其特征 在于,该钓线导引部、该一对腕部及该侧板在该线轴的上方,在钓线放 出状态定义为送出钓线的开口区域,该开口区域开口在该钓线导引部和 该一对腕部的上方位置。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两轴承型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其特征 在于,该线轴在平面图中,从该开口区域可以识别、在该开口区域与该 侧板间没有跨越部件。
10: 两轴承型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具有一对 侧板的卷线机本体、可旋转地支承于该侧板间的线轴和可往复移动地设 在线轴前方的侧板间并将钓线平行地卷绕到线轴上的钓线导引装置构 成;该钓线导引装置备有钓线导引部和诱导部,钓线导引部在钓线卷绕 时,将钓线向左右导引,诱导部在从钓线放出状态切换到钓线卷绕状态 时,在钓线放出时把从钓线导引放出的钓线导引到该钓线导引部;还具 有离合机构,该离合机构切换钓线卷绕时和钓线放出时的线轴的驱动; 该钓线导引装置与离合机构的切换操作连动,可将钓线导引部切换为钓 线卷绕状态和钓线放出状态;该钓线导引装置在从钓线卷绕状态切换为 钓线放出状态时,将钓线导引部向下方移动。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两轴承型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其特 征在于,该诱导部从钓线导引部的上端朝着卷线机本体后方渐渐扩开。
12: 两轴承型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备有:具有一 对侧板的卷线机本体、可旋转地支承于该侧板间的线轴、可往复移动地 设在线轴前方的侧板间并将钓线平行地卷绕到线轴上的钓线导引装 置、使该钓线导引装置往复动的横向凸轮轴;该钓线导引装置由钓线导 引部和钓线导引体构成,钓线导引部具有朝上开口的略U字形状,支承 在卷线机本体上;钓线导引体设在线轴的前方,与横向凸轮轴的旋转连 动,并具有收容钓线导引部前端的孔部;钓线导引部可在略上下方向移 动。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两轴承型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其特 征在于,还备有离合机构,该离合机构切换钓线卷绕时和钓线放出时的 线轴的驱动;该钓线导引装置与离合机构的切换操作连动,具有使钓线 导引部上下动的连接部件。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两轴承型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其特 征在于,该钓线导引部通过与钓线导引部的上端连接的诱导部支承在卷 线机本体上。

说明书


两轴承型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

    本发明涉及将钓线平行地卷绕在线轴上的两轴承型垂钓用钓线导引装置。

    现有技术中,例如在日本实开昭57-141768号公报、实开昭59-50269号公报、实开昭62-162967号公报等中,揭示了备有钓线导引装置的垂钓用卷线机,该钓线导引装置用于把钓线平行地卷绕到可旋转地支承于卷线机本体侧板间的线轴上。

    这些钓线导引装置的钓线导引部的形状,通常形成为圆形或宽度窄的长圆形,以便能够将钓线平行地卷绕在宽幅的线轴上。

    如图48A所示,在放出钓线时,从线轴13放出的钓线18的零件(坠子、?)在拉线速度和线轴旋转离心力作用下,从卷绕直径如δ所示地向上方抛出并向前方放出。

    如图48B所示,由于由钓线导引装置B′的钓线导引部52和线轴13的宽度形成的卷绕角度相当于线轴宽度地左右扩开,所以,卷绕在线轴上的钓线的放出位置与钓线导引部有时产生偏差。

    另一方面,当钓线导引部的横宽扩开时,卷线状态恶化。

    在垂钓中放出钓线时,由于上述图48A、48B的影响,钓线与钓线导引部接触而受到阻力,其抛出距离减小,同时受到不必要的摩擦阻力,使钓线损伤等,降低钓线寿命。

    为了解决该放出钓线时存在的问题,在实开昭60-15165号和实开昭62-16277号中,揭示了一种方案,该方案中,在钓线放出时,使钓线导引孔的上部开口的钓线导引部件往前倒,消除来自钓线导引孔的内周面的接触阻力。

    但是,实开昭60-15165号公报揭示地方案,在钓线放出后卷绕收回时,左右移动的钓线刚好位于钓线导引部件的开口部,不容易向钓线导引孔内诱导,因此,垂钓者必须每次摘下钓线,插入钓线导引孔内,其操作很麻烦。

    另外,实开昭62-16277号公报揭示的方案,由具有中央部开口的导引部的蘑菇状钓丝导引部件和具有略台形窗的制止板结合构成,所以,钓线诱导部的构造复杂,并且,当张力作用到钓线上时,将钓线向上方摩擦诱导,所以,不容易将钓线导入开口导引部,另外,钓线也容易缠绕。

    这种钓线导引装置,在放出钓线时,虽然钓线导引部件不对钓线施加接触阻力,但是,从钓线的放出操作到卷绕收回操作这一连串的垂钓操作不能圆滑地进行。其构造也复杂。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钓线导引装置,使用该装置,能减轻钓线放出时的钓线穿过部的阻力,并且也能圆滑迅速地进行钓线的卷绕操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两轴承型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由具有一对侧板的卷线机本体、可旋转地支承于该侧板间的线轴和可往复移动地设在线轴前方的侧板间并将钓线平行地卷绕到线轴上的钓线导引装置构成,该钓线导引装置具有定义钓线导引孔的钓线导引部,该钓线导引孔备有下方部和上方部,下方部在钓线卷绕状态时导引钓线,上方部在钓线放出状态时导引钓线,并且具有比下方部更宽的宽度。

    另外,本发明的两轴承型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由具有一对侧板的卷线机本体、可旋转地支承于该侧板间的线轴和可往复移动地设在线轴前方的侧板间并将钓线平行地卷绕到线轴上的钓线导引装置构成;该钓线导引装置具有钓线导引部和一对腕部,钓线导引部为朝上开口的略U字形状,一对腕部延设在钓线导引部的外侧,其外端部可自由移动地支承在上述侧板上。

    另外,本发明的两轴承型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由具有一对侧板的卷线机本体、可旋转地支承于该侧板间的线轴和可往复移动地设在线轴前方的侧板间并将钓线平行地卷绕到线轴上的钓线导引装置构成;该钓线导引装置备有钓线导引部和诱导部,钓线导引部在钓线卷绕时,将钓线向左右导引,诱导部在从钓线放出状态切换到钓线卷绕状态时,在钓线放出时把从钓线导引放出的钓线导引到该钓线导引部。

    图1是第1实施例的垂钓用卷线机的局部断面平面图。

    图2是图1所示垂钓用卷线机的摇柄相反侧线轴支承机构的放大断面平面图。

    图3是图1所示垂钓用卷线机的局部断面背面图。

    图4是图1所示垂钓用卷线机的正面图。

    图5是图1所示垂钓用卷线机的驱动机构侧放大断面平面图。

    图6是图1所示垂钓用卷线机的侧框内侧断面侧面图。

    图7是第2实施例的垂钓用卷线机的正面图。

    图8是图2所示垂钓用卷线机的局部断面平面图。

    图9A是图2所示垂钓用卷线机的局部断面背面图,图9B是局部放大断面背面图。

    图10是图2所示垂钓用卷线机的侧框内侧断面侧面图。

    图11是第3实施例的垂钓用卷线机的侧框内侧断面侧面图。

    图12是图3所示垂钓用卷线机的正面图。

    图13是图3所示垂钓用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的放大正面图。

    图14是第3实施例的第1变形例,是垂钓用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的放大正面图。

    图15是第3实施例的第2变形例,是垂钓用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的放大正面图。

    图16是第3实施例的第3变形例,是垂钓用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的放大正面图。

    图17是第4实施例的垂钓用卷线机的侧框内侧的断面侧面图。

    图18图17所示垂钓用卷线机的正面图。

    图19A是钓线导引装置的放大断面侧面图,图19B是钓线导引装置的放大正面图。

    图20是图19所示钓线导引装置的放大要部断面平面图。

    图21是第5实施例,图21A是钓线导引装置的放大断面侧面图,图21B是钓线导引装置的放大背面图。

    图22是第6实施例,图22A是钓线导引装置的放大断面侧面图,图22B是钓线导引装置的放大背面图。    

    图23是第7实施例,图23A是钓线导引装置的放大断面侧面图,图23B是钓线导引装置的放大背面图。

    图24是本发明第8实施例的垂钓用卷线机的平面图。

    图25是图24所示垂钓用卷线机的正面图。

    图26是图2中的I-I线断面图。

    图27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28是图27所示实施例的正面图。

    图29是图28中的II-II线断面图。

    图30是本发明第10实施例的局部平面图。

    图31是图30所示实施例的局部剖切正面图。

    图32是表示图30所示实施例的动作状态的局部剖切正面图。

    图33是图31中的III-III线断面图。

    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两轴承型卷线机的第11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35是图34所示两轴承型卷线机的正面图。

    图36是图34所示两轴承型卷线机的沿IV-IV线的、表示离合ON状态的断面图。

    图37是图34所示两轴承型卷线机的沿V-V线的、表示离合ON 状态的断面图。

    图38是图34所示两轴承型卷线机的沿IV-IV线的、表示离合OFF状态的断面图。

    图39是图34所示两轴承型卷线机的沿V-V线的、表示离合OFF状态的断面图。

    图40是表示图34所示两轴承型卷线机的离合OFF状态的正面图。

    图41是本发明两轴承型卷线机第12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42是图41所示两轴承型卷线机的正面图。

    图43是图41所示两轴承型卷线机的沿VI-VI线的、表示离合ON状态的断面图。

    图44是图41所示两轴承型卷线机的沿VII-VII线的、表示离合ON状态的断面图。

    图45是图41所示两轴承型卷线机的沿VI-VI线的、表示离合OFF状态的断面图。

    图46是图41所示两轴承型卷线机的沿VII-VII线的、表示离合OFF状态的断面图。

    图47是表示图41所示两轴承型卷线机的离合OFF状态的正面图。

    图48表示现有的垂钓用卷线机,(a)是侧框内侧断面侧面图,(b)是要部断面平面图。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至图6是第1实施例。图1是垂钓用卷线机的局部断面平面图。图2是摇柄相反侧线轴支承机构的放大断面平面图。图3是垂钓用卷线机的局部断面背面图。图4是垂钓用卷线机的正面图。图5是驱动机构侧的放大断面平面图。图6是侧框内侧的断面侧面图。

    卷线机本体A由侧框1和安装在侧框1的左右两侧框1a、1b上的左侧侧板10和右侧侧板2构成。

    侧框1的左右两侧框1a、1b由若干根支柱11、卷线机脚12的固定板1c以及搁手指杆1d连成为一体,并且保持为相互平行状。

    两侧框1a、1b上通过图未示的小螺钉分别安装着线轴罩3、4。

    线轴13可旋转地安支承在两侧框1a、1b之间,固定着线轴13的线轴轴5由径向轴承14和径向轴承15可旋转地支承着。径向轴承14安装在线轴罩3上,径向轴承15安装在线轴罩4上。

    在左右两侧框1a、1b之间的从线轴13往钓线放出方向侧,设置着钓线导引装置B。

    线轴13由钓线卷绕筒部13a、一侧凸缘13b、另一侧凸缘13c和中心轴部13d构成。

    线轴轴5由小径部5a、大径部5b和小径的向外伸出端部5c构成。小径部5a支承在轴承14上。大径部5b上固定着线轴13。小径的向外伸出端部5c支承在轴承15上并朝小齿轮7侧伸出。推压轴杆16的一侧与向外伸出端部5c的端部抵接。    

    小径的向外伸出端部5c上固定着接合突起17,该接合突起17由构成离合机构C的销构成。

    线轴13的中心轴部的中心孔嵌合固定在线轴轴5的大径部5b上。

    钓线18卷绕在线轴13的外周钓线卷绕筒部13a上。

    线轴罩3的罩部3a的外侧外周与侧框1a的通孔1e可装卸地嵌合,线轴罩3通过图未示的小螺钉安装在侧框1a的外侧。

    在线轴罩3的内侧中心形成筒部3b,筒部3b内形成二级凹部,安装着上述的轴承14和径向轴承19。

    推力轴承板20支承在轴承19上,线轴轴5的小径部5a与推力轴承板20抵接。

    在筒部3b形成圆周槽3c,在圆周槽3c的上下周面内以一定间隔相向地固定着磁铁21、22。

    线轴轴5的大径部5b的端部外周,可旋转地放置滚动式单向离合器D的若干个杆状滚动部件23,在外轮24的外侧,固定着磁性制动部件6的轴筒部6a。

    磁性制动部件6由轴筒部6a和大径筒部6b形成,大径筒部6a插入磁铁21、22之间。

    滚动式单向离合器D由若干个杆状滚动部件23、外轮24、合成树脂制保持体25和图未示的发条构成。当摇柄26朝着钓线18在线轴13的卷绕方向旋转时,磁性制动部件6不能旋转,不能与线轴13一起旋转,当钓线18被拉出、线轴13朝相反方向旋转时,磁性制动部件6与线轴13一体地旋转。

    在线轴罩4的外侧中心形成筒部4a,筒部4a嵌合固定在侧框1b的通孔1f内。

    在线轴罩4的内侧中心,一体地形成二级筒部4b和筒部4c。

    轴承15可装卸地嵌合在筒部4b的内侧,在其右侧的筒部4c的内侧,安装着筒状隔撑27和径向轴承28,以防止脱落。

    轴承28安装在线轴罩4上,径向轴承29安装在右侧侧板2上,小齿轮7的大径轴筒7a和小径轴筒7b分别可旋转且可在轴方向移动地由轴承28和轴承29支承着。

    推压轴杆16可在轴方向移动地嵌合在小齿轮7的中心孔内。

    在小齿轮7的大径轴筒7a的外周,形成小齿轮齿7c和周槽7d。

    在小齿轮7的大径轴筒7a的一侧端面a,形成与轴芯直交的切槽7e,该切槽7e构成离合机构C。

    线轴轴5的接合突起17和小齿轮7的切槽7e,通过离合操作杆30被作动板31操作而接合或脱离,作动板31与周槽接合。

    小齿轮7的小齿轮齿7c上,啮合着嵌合在驱动轴8上的驱动齿轮32,构成驱动机构。

    在右侧侧板2的内侧,突出形成轴筒部2a,安装着上述轴承29。在轴承29的外侧,突出形成轴筒部2b,外周形成螺纹部2c。

    轴筒部2b外周的螺纹部2c上,螺合着调节旋钮33的外侧筒部内侧。

    调节旋钮33的内侧筒部内,安装着推力轴承34,推压轴杆16的另一侧与推力轴承34抵接。

    驱动轴8通过轴环37由径向轴承35和金属轴承部36支承,径向轴承35设在右侧框1b上。金属轴承部36安装在侧板2。轴承35侧的驱动轴8的一端锷部8a由止挡板38止脱。

    轴环37不能转动地嵌合在驱动轴8的外周。

    在驱动轴8外周的金属轴承部36的外侧,螺合着阻力调节旋钮39,该阻力调节旋钮39的筒部与轴环37抵接,在驱动轴8的另一端8b,用螺母40安装着手柄26。

    离合反转用齿轮41不能转动地嵌合在驱动轴8上,并与驱动轴8的锷部8c抵接,离合反转用齿轮41与轴环37之间,嵌合着摩擦板42、驱动齿轮32和摩擦板43。

    线轴轴5的接合突起17与小齿轮7的切槽7e脱离的状态是离合OFF状态,也就是线轴自由旋转状态。从该线轴自由旋转状态切换为离合ON状态的过程是,手柄28朝着钓线18卷绕在线轴13的钓线卷绕筒部外周的卷绕方向转动时,离合反转用齿轮41使脱离位置的作动板31移动到接合位置,使接合突起17与切槽7e接合。

    从侧板2的金属轴承部36向内侧突出形成由凹部构成的圆筒支承部2d,在该圆筒支承部2d内,嵌合着不能旋转的滚动式单向离合器F的外轮24。

    滚动式单向离合器F与上述滚动式单向离合器D略同形,手柄26可朝着钓线在线轴13上的卷绕方向旋转,手柄26不能朝相反方向旋转。

    在驱动齿轮32上啮合着齿轮44。

    在齿轮44上安装着钓线导引装置B的横向凸轮轴45。

    钓线导引装置B由导引筒46、在导引筒46外周左右滑动的钓线导引体9、由固定在导引筒46两端的图未示轴承支承着的上述纵向凸轮轴45、收容在与横向凸轮轴45的横向槽接合着的钓线导引体9内的接合子47和钓线导引部9′构成,该钓线导引中9′由防止接合子47脱落的帽48和固定在钓线导引体9上部的线材构成。

    在导引筒46的前侧设有导引杆49,钓线导引体9沿着导引筒46和导引杆49在长度方向被导引移动。

    钓线导引体9由嵌合在导引筒46外周的本体9a、穿设在本体9a上的供导引筒46嵌合的贯通孔9b、穿设在本体9a上的供导引杆49嵌合的贯通孔9c、从本体9a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9d、穿设在突出部9d上的供接合子47插入的通孔9e、供帽48螺合在突出部9d外周的螺纹部9f构成。

    钓线导引部9′的钓线导引孔9g的形状是,线轴13的凸缘13b、13c外周径上侧的上方部b是宽度为α的宽幅部,线轴13的钓线卷绕终了径(小于凸缘外周径)下侧的下方部c是宽度为β的窄幅部9k,上方部b与下方部c之间由锥形连接部d连接。

    上方部b的宽度α是根据钓线卷绕角度设定的,角度越大设定得越宽。

    垂钓用卷线机的动作如下。在线轴轴5的接合突起17与小齿轮7的切槽7e接合着的离合ON状态,当手柄26朝钓线在线轴13上的卷绕方向旋转时,驱动轴8、轴环37、驱动齿轮32、小齿轮7、线轴轴5和线轴13正旋转。

    为了对线轴13的旋转付与制动力而调节旋钮33被转动时,通过推压轴杆16调节对线轴轴5的向外伸出端部5c的端部的推压力。

    当线轴13正转时,滚动式单向离合器D使磁性制动部件6不旋转,所以,不对线轴轴5的旋转施加制动力。

    当驱动齿轮32旋转时,钓线导引装置B的横向凸轮轴45通过齿轮44被旋转,钓线导引体9沿着导引筒46往复动,钓线18如图6的γ所示地,由钓线导引部9′的钓线导引孔9g的宽度为β的窄幅部9k的下方部c导引而卷回。

    在离合ON状态,防止垂钓用卷线机逆转的动作如下。为了垂钓而把卷绕在线轴13上的钓线18放出时,线轴13逆旋转,该旋转使得驱动轴8和轴环37逆旋转。

    当驱动轴8和轴环37逆旋转时,滚动式单向离合器F防止逆旋转。该逆旋转中,线轴13被滚动式单向离合器F迅速停止。

    然后,线轴13抵抗三种制动力而逆旋转,该三种制动是,由结合在驱动齿轮32上的阻力调节旋钮39设定的制动力、由结合在线轴轴5上的调节旋钮33设定的制动力、由磁铁21、22和磁性制动部件6产生的制动力。

    从离合ON状态到离合器OFF状态的线轴自由旋转状态的操作时,作动板31被离合器操作杆30操作时,小齿轮7在轴方向移动,小齿轮7的切槽7e脱离线轴轴5的接合突起17。

    由于离合操作杆30的转动,离合机构C在OFF状态,卷绕在线轴13上的钓线18放出时,与线轴13的旋转连动地横向凸轮轴45旋转,钓线导引体9沿着导引筒46往复动。

    另外,也可以象公知技术那样,在离合OFF状态的钓线放出时,使钓线导引体9不与线轴13连动。

    在离合机构C的OFF状态,卷绕在线轴13上的钓线放出时,钓线18如图6中的δ所示地,通过钓线导引部9′的钓线导引孔9g的宽度为α的宽幅上方部b放出。

    如前所述,钓线导引部9′的钓线导引孔9g的形状,形成为宽度为α的宽幅上方部b和宽度为β的窄幅部9k的下方部c,在钓线卷绕在线轴13上时,钓线18由宽度为β的窄幅部9k的下方部c导引而平行地卷绕;在钓线18从线轴13上放出时,由于钓线18穿过宽度为α的宽幅上方部b,所以,在放出时钓线18往方展开时,钓线18的摩擦阻力降低,可提高抛出距离及钓线寿命。

    另外,由于钓线导引部9′的钓线导引孔9g的上方部b形成为宽幅,所以,钓线18容易穿过钓线导引孔9g,穿线作业性良好。

    上述的垂钓用卷线机构造,当钓线18被卷绕到线轴13上时,钓丝18由宽度为β的窄幅部9k的下方部c导引而平行地卷绕;当放出操作时钓线18往上方展开时,钓线的摩擦阻力减小,可提高抛出距离和钓线寿命。

    另外,由于钓线导引部9′的钓线导引孔9g的上方部b形成为宽幅,所以,钓线18容易穿过钓线导引孔9g,穿线作业性良好。

    图7至图10是第2实施例,图7是垂钓用卷线机的正面图。图8是垂钓用卷线机的局部断面平面图。图9A是垂钓用卷线机的局部断面背面图,图9B是局部放大断面背面图。图10是侧框内侧断面侧面图。

    第2实施例中,在线轴罩3的内侧中心形成筒部3b,筒部3b形成二级凹部,安装着轴承14和推力轴承50。

    推力轴承板51支承在轴承50上,线轴轴5的小径部5a与推力轴承板51抵接。

    在钓线导引装置B的钓线导引体9的上部,一体地形成钓线导引部9h。

    在钓线导引部9h上固定着硬质钓线导引材9″。

    在钓线导引部9h和硬质钓线导引材9″的上部,形成在朝X方向、Y方向、Z方向倾斜的隙缝9i、9j。

    固定在钓线导引部9h上的硬质钓线导引材9″的钓线导引孔9g的形状是,上方部b是宽度为α的宽幅部,从线轴13的卷线终了径下侧的下方部c是宽度为β的窄幅部9k,上方部b与下方部c之间由锥形连接部d连接。

    其它构造与第1实施例略同。

    第2实施例中,钓线18穿过钓线导引孔9g时,也可以使钓线18通过隙缝9i、9j,这样穿线作业性良好。另外,如前所述,线轴轴5的小径部5a与径向轴承19支承着的推力轴承板20或者与推力轴承50支承着的推力轴承板51抵接,有以下几个优点:①消除摩擦产生的烧结,消除烧结产生的异常音,提高耐久性。②与使用不动的推力轴承板时相比,可消除因摩擦、凹陷产生的轴位置变动,提高精度。③由于使用球轴承,附加价值提高,提高线轴的旋转性能。

    图11至图13是第3实施例,图11是垂钓用卷线机的侧框内侧断面侧面图。图12是垂钓用卷线机的正面图。图13是钓线导引装置的放大正面图。

    第3实施例中,在钓线导引装置B的钓线导引体9的上部,一体地形成钓线导引部9h。

    在钓线导引部9h上固定着硬质钓线导引材9″。

    固定在钓线导引部9h上的硬质钓线导引材9″的钓线导引孔9m的形状是,由圆形的上方部b和下方部c形成,下方部c在下侧,形成有钓线18卷绕时的窄幅部9k′。

    上方部b的钓线导引孔9m的内径是宽度为α的宽幅;下方部c的窄幅部9k′,在线轴13的凸缘13b、13c外周径上侧形成宽度为ε的窄幅。

    例如当钓线直径为0.3~0.4mm时,宽度ε为0.5~1mm,这样,限制钓线的晃动,使线道稳定,能以良好的卷绕状态将钓线卷绕到线轴上。

    考虑到钓线放出时阻力,上方部b的宽度α以宽一些为宜,最好为图示宽线轴宽度的一半至线轴宽度。

    其它构造与第2实施例略同。

    如第3实施例那样地构成钓线导引装置B时,钓线18放出时,如图11中的δ所示地,在上方部b的宽度α中阻力小地放出,钓线卷绕时,由凸缘13b、13c外周径上侧的窄幅部9k′的底如图11中γ所示地导引,线道稳定,可切实地平行卷绕。

    图14是第3实施例的第1变形例,图14是垂钓用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放大正面图。

    第3实施例的第1变形例中,在钓线导引装置B的钓线导引体9的上部,一体地形成钓线导引部9h。

    在钓线导引部9h上固定着硬质钓线导引材9″。

    固定在钓线导引部9h上的硬质钓线导引材9″的钓线导引孔9n的形状是,由四边形的上方部b和下方部c形成,下方部c在下侧,形成有钓线18卷绕时的窄幅部9k′。

    上方部b的钓线导引孔9n的内径是宽度为α的宽幅;下方部c的窄幅部9k′,在线轴13的凸缘13b、13c外周径上侧形成宽度为ε的窄幅。

    其它构造与第3实施例略同。

    图15是第3实施例的第2变形例,图15是垂钓用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放大正面图。

    第3实施例的第2变形例中,在钓线导引装置B的钓线导引体9的上部,一体地形成钓线导引部9h。

    在钓线导引部9h上固定着硬质钓线导引材9″。

    固定在钓线导引部9h上的硬质钓线导引材9″的钓线导引孔9o的形状是,由三角形的上方部b和下方部c形成,下方部c在下侧,形成有钓线18卷绕时的窄幅部9k′。

    上方部b的钓线导引孔9o的内径是宽度为α的宽幅;下方部c的窄幅部9k′,在线轴13的凸缘13b、13c外周径上侧形成宽度为ε的窄幅。

    其它构造与第3实施例略同。

    图16是第3实施例的第3变形例,图16是垂钓用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放大正面图。

    第3实施例的第3变形例中,在钓线导引装置B的钓线导引体9的上部,一体地形成钓线导引部9h。    

    在钓线导引部9h上固定着硬质钓线导引材9″。

    固定在钓线导引部9h上的硬质钓线导引材9″的钓线导引孔9p的形状是,由V字形的上方部b和下方部c形成,下方部c在下侧,形成有钓线18卷绕时的窄幅部9k′。

    上方部b的钓线导引孔9p的间隔是宽度为α的宽幅;下方部c的窄幅部9k′,在线轴13的凸缘13b、13c外周径水平方向上侧形成宽度为ε的窄幅。如图11所示那样,水平方向P略与卷绕机脚12的安装面平行。

    其它构造与第3实施例略同。

    图17至图20是第4实施例,图17是垂钓用卷线机的侧框内侧的断面侧面图。图18是垂钓用卷线机的正面图。图19A是钓线导引装置的放大断面侧面图,图19B是钓线导引装置的放大正面图。图20是钓线导引装置的放大要部断面平面图。

    第4实施例中,在钓线导引装置B的钓线导引体9的上部,安装着可起立倒伏的由线材构成的高度大的钓线导引部9′。

    钓线导引体9的本体9a的上部,突出形成2根支承部9q、9q。在支承部9q、9q上穿设着横向的通孔9r、9r,在通孔位置的支承部9q、9q的各内侧,形成在钓线导引部9′起立时卡搭停止的凹槽9s、9s。

    也可以形成在钓线导引部9′倒伏时卡搭停止的凹槽。

    钓线导引部9′由上方部b宽度为α的宽幅钓线导引孔9g′、下方部c宽度为β的窄幅垂直部9t、9t、从垂直部9t、9t分别向外侧弯曲的支承部9u、9u、支承部9u、9u外周的周槽9v、9v构成,上方部b与下方部c之间,由锥形连接部d连接。

    支承部9u、9u插入通孔9r、9r内,由E形环53止脱。

    其它构造与第1实施例略同。

    第4实施例中,由于安装着高度大的钓线导引部9′,所以,在往垂钓场携带时或保管时,可以如图17的双点划线所示地倒伏。

    图22是第5实施例,图21是第5实施例,图21A是钓线导引装置的放大断面侧面图,图21B是钓线导引装置的放大背面图。

    第5实施例中,在钓线导引装置B的钓线导引体9的上部,安装着可装卸的由线材构成的高度大的钓线导引部9′。

    钓线导引体9的本体9a的上部前后方向,形成2个圆通孔9w、9w。

    钓线导引部9′由上方部b宽度为α的宽幅钓线导引孔9g′、下方部c宽度为β的窄幅垂直部9t、9t、从垂直部9t、9t分别向后方弯曲的支承部9x、9x、支承部9x、9x外周的周槽9v、9v构成,上方部b与下方部c之间,由锥形连接部d连接。

    支承部9x、9x插入通孔9w、9w内,由卡接板54止脱。

    卡接板54由垂直面54a和水平部54b形成为L字形。

    垂直面54a添接在本体9a的后面,并穿设着2个吊卡接孔54c。在水平部54b上形成通孔54d,与从本体9a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9d嵌合,被螺合在突出部9d外周螺纹部9f上的帽48往上推而止脱。

    其它构造与第1实施例略同。

    第5实施例中,支承部9x、9x被卡接板54止脱时,卡接板54的2个吊卡接孔54c嵌合在周槽9v、9v上。

    取下卡接板54时,钓线导引部9′就可以从钓线导引体9上脱离,所以更换容易。

    图23是第6实施例,图22A是钓线导引装置的放大断面侧面图,图22B是钓线导引装置的放大背面图。

    第6实施例中,在钓线导引装置B的钓线导引体9的上部,安装着可装卸的由线材构成的高度大的钓线导引部9′。

    钓线导引体9的本体9a的上部前后方向,形成2个圆通孔9w、9w。

    钓线导引部9′由上方部b宽度为α的宽幅钓线导引孔9g′、下方部c宽度为β的窄幅垂直部9t、9t、从垂直部9t、9t分别向后方弯曲的支承部9x、9x、支承部9x、9x外周的周槽9v、9v构成,上方部b与下方部c之间,由锥形连接部d连接。

    支承部9x、9x插入通孔9w、9w内,由卡接板54止脱。    

    卡接板54由垂直面54a和下端的钩状卡接部54e构成。

    垂直面54a添接在本体9a的后面,并相对于第5实施例的卡接孔54c穿设着天地相反的2个吊卡接孔54f。

    在本体9a上形成钩状卡接部9y。

    其它构造与第1实施例略同。

    第6实施例中,支承部9x、9x被卡接板54止脱时,卡接板54的2个吊卡接孔54f嵌合在周槽9v、9v上,钩状卡接部54e与钩状卡接部9y卡接。

    取下卡接板54时,钓线导引部9′就可以从钓线导引体9上脱离,所以更换容易。

    图23是第7实施例,图23A是钓线导引装置的放大断面侧面图,图23B是钓线导引装置的放大背面图。

    第7实施例中,在钓线导引装置B的钓线导引体9的上部,安装着可装卸的独立的钓线导引部55。

    钓线导引部55由垂直部55a和水平部55b形成为L字形,在水平部55b的前端形成凹槽55c。

    在垂直部55a上固定着硬质钓线导引材9″。

    在钓线导引体9的本体9a上部的前后方向,形成方通孔9z。

    硬质钓线导引材9″的上方部b的钓线导引孔9g′的内径是宽度为α的宽幅;下方部c的窄幅部9k′,在线轴13的凸缘13b、13c外周径上侧形成宽度为ε的窄幅部9k′。

    水平部55b插入方通孔9z内,由卡接板54止脱。

    卡接板54由垂直面54a和下端的钩状卡接部54e构成。

    垂直面54a添接在本体9a的后面,并穿设着方通孔54g。

    在本体9a上形成钩状卡接部9y。

    其它构造与第3实施例略同。

    钓线导引部55的水平部55b由卡接板54止脱时,卡接板54的方通孔54g与凹槽55c卡接,钩状卡接部54e与钩状卡接部9y卡接。

    取下卡接板54时,钓线导引部9′就可以从钓线导引体9上脱离,所以更换容易。

    以上说明中,是将滚动式单向离合器F组装在驱动轴8的外周,但也可以省略掉该滚动式单向离合器F。

    以上说明中,侧框1的左右两侧框1a、1b、固定板1c以及搁手指杆1d形成为一体,但也可以分开形成,将两侧框1a、1b保持为平行。

    下面,参照图24至图26说明本发明的第8实施例。两轴承型卷线机的卷线机本体101的左右侧板102、103之间,支承着可旋转的带有线轴104的线轴轴105。该线轴轴105如公知的那样,通过手柄轴106、连动齿轮机构107和离合机构108可连动地连接着。

    在线轴104后方的侧板102、103之间,架设着与手柄轴106连动地转动的横向凸轮轴109,接合部件111通过接合销110接合在该横向凸轮轴109上,该接合部件111可往复滑动地嵌合在设于横向凸轮轴109周围的导引筒112上,传递杆114可转动地轴接在卷线机本体101的脚部113上,该传递杆114的后端通过长孔114′与接合部件111嵌合,位于线轴104前方的钓线插通部件115在其前端上侧固定着。这样,构成了高度卷绕装置(钓线导引装置)。

    钓线插通部件115向上开口,由钓线导引部117和水平状腕部118构成。钓线导引部117具有在上部从钓线插通部件115的上端部115′向上方扩开的钓线诱导部116(联络部);水平状腕部118从钓线诱导部116的上端部116′分别向外侧延伸。上述腕部118从平面上看为弧状,其各外端部分别能出入自由地嵌合在形成于侧板102、103上的弧形嵌入孔119内,腕部118的外端不会因钓线插通部115的左右往复动而脱出嵌入孔119。

    如图25所示,钓线导引部117的钓线诱导部116朝着腕部118的内端略直线状地扩开,但也可以形成为凹状或凸状的缓弯曲状。图中的标号120是保护罩,121是离合机构108的离合杆。

    因此,在该实施例中,使离合机构108 OFF,成为线轴轴105可自由旋转状态,放出钓线时,从线轴10放出并插通钓线导引部117的钓线,由其放出操作而通过钓线导引部117上部的宽钓线诱导部116,上部被释放,尽可能地减少阻力地被放出;钓线放出后的卷绕操作使线轴轴105及横向凸轮轴109转动,传递杆114使钓线插通部115在线轴104的前方呈左右弧状地往复动。放出的钓线不落入插通部件115与侧板102、103之间,由左右弧状往复动的腕部116导引移行,并自动地被具有上开口的钓线导引部117导引,钓线卷绕到线轴104上,这时,钓线诱导部116更加促进钓线的导引移行。

    图27至图29表示第9实施例。第8实施例中,钓线插通部件115的腕部118的外端部是嵌入侧板102、103内,而在第9实施例中,在侧板102、103的缘部上侧形成台阶部上面102′、103′,在钓线插通部件115的左右往复移动作用下,腕部118的外端不脱落并往复移动地重合支承在台阶部上面102′、103′上。

    图30至图33表示第10实施例。第10实施例中,高度卷绕装置的横向凸轮轴109配置在线轴104的前方,将钓线插通部件115直接设在接合部件111上,可左右直线状地自由移动,从钓线诱导部116的上端分别向两侧呈直线状延伸的腕部118的外端,分别嵌合着伸缩筒122,该伸缩筒122分别可移动地支承在各侧板102、103的嵌入孔119内,伸缩筒122被推压弹簧122′朝侧板102、103的内侧面102″、103″推压,并且,伸缩筒122的前端接合部122″与设在腕部118外端的接合销118′止脱接合着。这样,当往复移动的钓线插通部件115例如如图32所示地向左方移动时,右侧腕部118的卡接销118′在伸缩筒122内向左方移动并与卡接部122″接合后,抵抗推压弹簧122′一边将其压缩,一边将伸缩筒122从侧板103拉出,使钓线导引部118伸出的同时,左侧腕部118在推压弹簧122′将伸缩筒122朝侧板102内推压时进入伸缩筒122内而缩小,使该钓线导引部117的一侧腕部118伸张的同时,使另一侧的腕部118缩小,这样左右交替地反复该作用,与第8及第9实施例同样地,通过腕部118将钓线在钓线导引部117上圆滑地移动,可防止钓线落入钓线插通部件115与侧板102、103之间,并进行钓线的放出及卷绕,可加大钓线插通部件115的往复移动行程。

    上述第8至第10实施例中,都是在钓线导引部117的上部连设钓线诱导部116,但也可以使用省略了钓线诱导部116的钓线导引部117。在第8至第10实施例中,在左、右侧板203a、203b间,罩部件没有设在钓线插通部件115的上方,钓线在放出状态,钓线与罩部件接触可防止飞出距离低。

    图34至图40表示本发明两轴承型卷线机的第11实施例。先参照图34的平面图、图35的正面图、沿图34的IV-IV线表示的图36的断面图、沿图34的V-V线表示的图37的断面图,说明本实施例的两轴承型卷线机的构造。

    卷线机本体201具有左右框架201a、201b和左右侧板203a、203b,该左右侧板具有复盖左右框架201a、201b的罩部件202a、202b。在左右侧板203a、203b之间,通过轴承支承着可旋转的线轴轴205a,线轴205安装在线轴轴205a上。在线轴轴205a的右侧板侧端部,安装着小齿轮207,该小齿轮207在后述离合操作部件的操作下,可移动到与线轴轴205a接合或非接合的位置(可在轴方向移动)。

    在右侧板203b上,可旋转地支承着手柄轴209a,手柄209安装在该手柄轴209a上,在该手柄轴209a的基端侧,安装着与小齿轮207啮合的驱动齿轮210。其结果,当旋转操作手柄209时,线轴205通过驱动齿轮210和小齿轮207被驱动旋转。另外,在右侧板203b内,配置着后述的离合机构,线轴205由离合操作部件切换为钓线放出状态(离合器OFF状态)/钓线卷绕状态(离合器ON状态)。

    相对于线轴205的钓线拉出方向侧的左右侧板203a、203b之间,配置着钓线导引装置215。钓线导引装置215在外周面形成横向凸轮槽,备有横向凸轮轴217和钓线导引体219。在横向凸轮轴217的一端部安装着齿轮216a。钓线导引体219沿着导引轴218以止转状态可以滑动。上述导引轴218与横向凸轮槽接合并支承于左右侧板203a、203b之间。该钓线导引体219支承在左右侧板203a、203b之间,由收容横向凸轮轴217的圆筒部件217a保持着,通过圆筒部件217a上的轴向伸出长孔217b与横向凸轮槽接合。齿轮216a通过空转齿轮216b与驱动齿轮210啮合,转动手柄216a时,钓线导引体219通过齿轮216a、216b、横向凸轮轴217以止转状态向左右方向往复驱动。另外,钓线导引体217沿上下方向伸出,在其上端部朝着线轴侧形成弯曲的弯曲部219a,在该弯曲部上,沿着侧板203a、203b形成伸出的长孔219b。

    在钓线导引体219上接合着钓线导引部件220。钓线导引部件220呈框架状,备有钓线导引部220a和诱导部220b。钓线导引部220a在钓线卷绕时,将钓线左右地导引到线轴205上。诱导部220b在钓线放出时,释放线轴205的前方,从钓线放出状态移至钓线卷绕状态时,将释放状态的钓线诱导到钓线导引部220a。

    具体地说,钓线导引部220a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U字形,在图35所示的钓线卷绕时,其长度能常时地导引被线轴卷绕的钓线,钓线导引部220a的前端侧弯曲部220c,进入形成在钓线导引体219的弯曲部219a上的长孔219b内。呈U字形的钓线导引部220a的其端侧,如图37所示,朝线轴侧略直角地弯曲,并且如图34所示地,形成朝线轴侧渐渐扩宽的诱导部220b。

    这样,备有U字形钓线导引部220a和诱导部220b(该诱导部220b在钓线导引部220a上端弯曲,并朝线轴侧渐渐扩宽)的钓线导引部件220,其诱导部220b的前端部相互向内侧弯曲,其弯曲端由支承台座222支承着。支承台座222以螺栓225为中心可转动地支承在支柱223上,该支柱223支承于侧板203a、203b之间。在钓线卷绕时,钓线导引体219通过横向凸轮轴217左右往复移动,这样,钓线导引部220a通过长孔219b与钓线导引体219一起左右往复移动时,以预定范围的角度往复转动。

    因此,在卷绕操作手柄209时,线轴205通过驱动齿轮210和小齿轮207旋转,并且,由于钓线导引体219的左右往复移动,钓线导引部220a以支承台座222的螺栓225为中心在线轴205的前方作圆弧状转动,钓线均匀地被卷绕到线轴205上。

    上述支柱223以其端部通过螺栓227与转动体228结合成一体,通过下述的离合机构的OFF操作,从图36所示状态朝顺时针方向转动预定角度。

    下面,参照图36和图38说明将线轴205切换为钓线放出状态/钓线卷绕状态的离合机构的构造。

    该离合机构,通过将图34所示的小齿轮207移动到手柄209侧,使小齿轮207与线轴轴205a成为非接合状态,这样,使线轴205可以自由旋转。即,在线轴轴205上形成可供小齿轮207滑动嵌合的嵌合部,线轴轴205a通过小齿轮207与嵌合部的嵌合,与小齿轮207一体地旋转,该嵌合解除时,可以自由旋转。该小齿轮207的向手柄侧的移动,是通过用手指操作离合操作部件230而完成的。该离合操作部件230可上下动地配置于线轴205后侧的左右侧板203a、203b之间。

    在离合操作部230的右侧面设有连接部230a,该连接部230a通过形成于右框201b上的长孔210c突出。该连接部230a与离合板232接合。离合板232被线轴轴205a穿过并将其可转动地支承在中心。在离合板232上,与右框201b之间设有分配保持弹簧233,离合板232保持为图36所示离合ON状态(钓线卷绕状态)和图38所示的离合OFF状态(钓线放出状态)。

    在小齿轮207的中央外周面形成圆周槽207a,该圆周槽207a上沿180°地嵌合着具有两腕部的作动板235。作动板235在其两腕部前端轴支着,被图未示的推压弹簧常时地推压而与离合板232的表面抵接。在离合板232的周端部形成能与作动板235的两腕部接合的一对斜面状凸轮面232a,离合板232通过离合操作部230的操作从图36所示位置朝反时针方向转动时,作动板235因凸轮面232a的倾斜而抵抗推压弹簧的推力,朝着与纸面垂直的方向提起。该作动板235提起时,小齿轮207相对于线轴轴205a滑动到自由旋转位置(离合OFF状态,见图38)。

    下面,说明实现从离合OFF状态切换为ON状态的机构。

    上述离合操作部件230的位置由分配保持弹簧233保持为离合OFF状态或者离合ON状态。因此,在被推压位置的离合操作部件230如果返回最初位置,则被切换保持为离合ON状态。该离合操作部件230的向最初位置的复回,可由图示的切换部件240进行(当然也可以用手指操作离合操作部件230进行)。

    切换部件240由配设在其长孔240a内的销241支承在右框201b上。在切换部件240的中间部,安装着拉伸弹簧243的一端,该拉伸弹簧243的另一端固定着止脱部件242,该拉伸弹簧243以销241为中心将切换部件240往反时针方向推压。在切换部件240的前端形成接合凸部240b,可与嵌合固定在手柄209a上的、邻接驱动齿轮210的棘轮(图未示)啮合。

    在离合板232上形成与切换部件240抵接的突起232b。切换部件240在图36所示离合ON状态时,通过突起232b其转动被拉伸弹簧限制,当离合板232通过离合操作部件243的推压操作而向反时针方向转动时,其限制被解除,以销241为中心朝反时针方向转动。

    由于该切换部件240的反时针方向转动,接合凸部240b成为能与图未示棘轮啮合的状态(离合OFF状态,见图38)。在该状态进行手柄的卷绕操作时,棘轮朝顺时针方向转动而将接合凸部240b推出。因此,切换部件240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使离合板232朝顺时针方向转动。然后,当离合板232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到一定程度时,被分配保持弹簧233保持在图36所示的离合ON状态。

    这样,上述的离合机构,通过手柄209的向卷绕方向的旋转操作,可以从OFF状态切换为ON状态。另外,该离合机构和复回机构是通常的,可作各种变形。

    本实施例中,支承上述钓线导引部件220的支柱223,通过离合部件230的推压操作而转动。即,上述离合板232与一体地形成在转动体228上的伸出部228a之间由连接杆245连接,从图36所示离合ON状态,通过推压操作离合操作部件230,支柱223如图38所示地通过离合板232和连接杆245朝顺时针方向转动。结果,支承在支柱223上的钓线导引部件220通过离合操作部件230的操作从图36所示状态转动到图38所示状态。

    下面,说明上述两轴承型卷线机的动作。

    从图34至图37所示的钓线卷绕状态(离合ON状态),通过推压操作离合操作部件230,上述离合机构如图38所示地动作,线轴205成为可自由旋转状态(离合OFF状态)。这时,支柱223也转动,所以,安装在其上的钓线导引部件220因其钓线导引部220a如图39所示地,沿着形成于钓线导引体219上的长孔219b进入而转动。

    成为离合OFF状态时的钓线导引部件220,如图40所示地转动,通过朝线轴侧渐渐变宽的诱导部220b成为将线轴205前方开放的状态。卷绕在线轴205上的钓线,从处于开放线轴205前方状态的诱导部220b之间放出。这时,诱导部220b如图40所示地,从正面看,最好开放钓线卷绕区域W的全区域。做成这样的形状时,可防止放出的钓线与诱导部220b接触。因此,在放出时由于钓线不受摩擦阻力,可更远地抛出,并且,在放出时可防止损伤钓线。

    抛出后,移至的柄209的卷绕操作。通过该手柄209的卷绕操作,如上所述,离合机构从OFF状态切换为ON状态。通过该离合机构的切换动作,钓线导引部件220从图39和图40所示状态分别转动到图37和图35所示状态。这时,由诱导部220包围着的释放状态的钓线,由于诱导部220b的转动而一边在诱导部220b滑动一边被导引,被诱导到钓线导引部件220的钓线导引部220a。

    钓线导引部件220,由于钓线导引部220的前端侧弯曲部220c进入钓线导引体219的长孔219b内,通过手柄的卷绕操作,钓线导引部220a借助于钓线导引体219的左右往复移动,以支承台座222的螺栓225为中心在线轴205前方作圆弧状转动,钓线被均匀地卷绕到线轴205上。另外,如上所述,钓线导引部220a所具有的长度能在钓线卷绕时常时地导引被线轴205卷绕的钓线,所以,在卷绕操作时,钓线不会脱离钓线导引部220。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在钓线放出时,对放出的钓线不作用摩擦阻力,可提高抛出距离,同时,不损伤钓线,可防止反撞。另外,在钓线卷绕时,只要卷绕操作手柄,就能切实地将钓线导引到钓线导引部220a,不必用手捏住地导引到钓线导引部。另外,由于线轴205的前方是处于开放状态,所以容易设置钓线。

    上述实施例中,由于钓线导引部件220是转动部分,所以,最好在左右侧板203a、203b之间配设复盖钓线导引部件220的部件250。同样地,由于钓线导引体219是左右移动的部件,所以,最好在左右侧板203a、203b之间配设从前方复盖钓线导引体219的部件251。

    上述实施例中的钓线导引部件220的形状,只表示了一个例子,在钓线放出状态时,开放线轴前方,并且从钓线放出状态向钓线卷绕状态移动时,只要能将开放状态的钓线诱导到钓线导引部220a,诱导部220b的形状并不限于图示形状。例如,诱导部220b除了象上述实施例那样在钓线放出时完全包围钓线的形状外,也可以是部分地包围的形状。另外,也可以是在钓线放出时使作用于钓线的摩擦力有某种程度减轻的形状。

    上述实施例中的钓线导引部件220,相对于支承在左右侧板203a、203b间的支柱可转动地支承着,但对于该支承方法及将钓线导引部件220移动至钓线释放状态和钓线卷绕状态的方法,也可作各种变更。

    下面,参照图41至图47说明本发明的第12实施例。该第12实施例是将第11实施例中的钓线导引部件220的形状及其支承方法作了变更。关于将线轴切换为钓线放出状态/钓线卷绕状态的离合机构等与第11实施例相同的部件,其详细说明从略。

    本实施例中的钓线导引装置265的钓线导引部件270,如图42所示,备有呈U字形的钓线导引部270a、在该钓线导引部270a上端沿水平方向伸出的腕部270b、从各腕部270b朝钓线导引部270a相互接近并落入地倾斜诱导部270c。在钓线导引装置265的横向凸轮轴267上,接合着借助于该横向凸轮轴的旋转而左右往复移动的钓线导引体269。该钓线导引体269由支承于左右侧板203a、203b之间并收容横向凸轮轴267的圆筒部件267a保持着,通过圆筒部件267a上的沿轴方向延伸的长孔267b与横向凸轮槽接合。

    如图44所示,钓线导引体269朝线轴205伸出,其伸出部分上形成沿上下方向的通孔269a。在通孔269a内,配设着可滑动的保持部270d,该保持部270d的上端部与钓线导引部件270的钓线导引部270a成一体。朝左右侧板伸出的导引杆270e穿过保持部270d。该导引杆270e配设在左右框201a、201b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图中只示出右框201b的长孔201e)内。

    连接部件272通过螺丝271可转动地支承在右框201b上,形成在连接部件272两端部的长孔272a、272b分别与导引杆270e和突设在离合板232上的销232e接合。这样,操作离合操作部230、离合板232反时针方向转动时,导引杆270e通过连接部件272向下方移动。即,钓线导引部件270,通过离合OFF操作,如图45和图46所示地,其保持部270d沿着形成在钓线导引体269上的通孔269a滑动并向下方移动。另外,离合机构为ON状态时,如图43和图44所示地,钓线导引部件270移动到上方。

    钓线导引部件270的上下方向移动行程,最好如图42和图47所示地设定。即,当钓线导引部件270位于图42所示上方位置时,在上下方向钓线导引部270a复盖钓线卷绕区域W,当钓线导引部件270位于图47所示下方位置时,钓线导引部件270的各腕部270b在钓线卷绕区域W的下方。这样,在离合机构OFF时,可将线轴205的前方全部开放,并且,当离合机构ON时,可将放出状态的钓线切实地通过诱导部270c诱导到钓线导引部270a。

    钓线导引部件270的、朝着左右侧板203a、203b伸出的各腕部270b,相对于左右侧板203a、203b可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移动地支承着。下面,说明相对于左右侧203a、203b的钓线导引部件270的两腕部270b的支承机构。关于各腕部的支承构造,左右相同,所以只参照图41至图43说明右侧板一侧。

    在框201b和罩部件202b上,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引槽280。在导引槽280内配设朝卷线机中央伸出并可沿上下方向移动地保持着的轴环281(伸缩筒)。轴环281的前端部从沿着导引槽280形成的长孔283框201b突出,在其内部收容着钓线导引部件270的腕部270b。腕部270b能在轴环281内滑动,并且由固定在腕部270b端面的销(接合销)285的头部防止从轴环281脱落。轴环281的基端部与罩202b的里面之间,夹设着推压弹簧286,通过腕部270b的移动,将从长孔283伸出的轴环281向返回位置推压。

    根据上述构造,钓线导引部件270的两腕部270b由轴不281和导引槽280可上下方向移动地支承着。钓线导引部件270向左右方向移动时,使两腕部270b在轴环281内滑动,同时,一方腕部270b的前端位于轴环281内的基端部时,另一方腕部由其小螺丝285的头部将另一方轴环281的前端侧从长孔283中拉出。这样,钓线导引部件270的两腕部270b可在左右方向移动地支承着。两腕部270b移动到左右时,其各端部将各轴环281的前端侧从各长孔283中拉出,可确保左右方向的移动行程。

    下面,说明该实施例的两轴承型卷线机的动作。

    从图41至图44所示的钓线卷绕状态(离合ON状态),通过推压操作离合操作部件230,上述离合机构如图45所示地动作,线轴205成为可自由旋转状态(离合OFF状态)。这时,由于离合板232的转动和连接部件272的作用,保持部270d沿着钓线导引体269的通孔269a向下滑动,钓线导引部件270全体向下方移动。

    成为离合OFF状态时的钓线导引部件270,如图46和图47所示地,移动到下方位置,其两腕部270b位于钓线卷绕区域W的下方,将线轴205的前方开放。卷绕在线轴205上的钓线,从该开放部分放出。从该开放部分放出的钓线不受摩擦阻力,可以抛得更远,另外,在放出时可防止损伤钓线。

    钓线放出后,通过手柄209的卷绕操作,离合机构从OFF状态切换为ON状态。通过该离合切换动作,钓线导引部件270从图46和图47所示状态分别移动到图44和图42所示状态。这时,处于释放状态的钓线,被从下方位置移动到上方位置的诱导部270c(联络部)导引到钓线导引部270a。

    钓线导引部件270通过手柄209的卷绕操作,通过钓线导引体269在左右方向往复移动,钓线被均匀地卷绕到线轴205上。如上所述,在钓线卷绕时,钓线导引部270a复盖钓线卷绕区域W,所以,在卷绕操作时,钓线不会从钓线导引部270a脱落。

    因此,根据第12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可以提高抛出距离,并且不会损伤钓线,可防止反撞。在钓线卷绕时,只要卷绕操作手柄209,就可以切实地将钓线导引到钓线导引部270a。此外,能比前述实施例更加开放线轴205的前方。

    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在左右侧板203a、203b之间,最好在钓线导引部件270的上方位置和钓线导引体269的前方位置处配设罩部件250、251。

    第11、12实施例中,钓线导引部件220、270是借助于离合机构的离合操作部230的操作而移动的,但是也可以做成与离合操作部230无关地移动的构造。

    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至第7实施例,在钓线卷绕时,钓线由窄幅部导引而平行地卷绕到线轴上,在钓线放出时,减少钓线向上方扩展的摩擦阻力,提高抛出距离并能延长钓线寿命,穿线作业性良好。

    另外,在钓线卷绕时,钓线由窄幅部导引,线道稳定,卷线状态良好,在钓线放出时,减少摩擦阻力,提高抛出距离。

    放出操作时,即使钓线在线轴的凸缘外周径上方展开地抛出,也能减少钓线与钓线导引孔内面的接触摩擦阻力,提高抛出距离和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第8至图10实施例,在钓线放出时,即使钓线比线轴凸缘外径更展开地放出,钓线也能从钓线插通部的开口迅速且圆滑的释放,尽可能不受阻力地放出。可增加钓线抛出距离。在钓线卷绕时,无论何位置的钓线都通过钓线导引部自动且圆滑地移至钓线插通部,可防止钓线落入钓线导引部件与侧板之间,可圆滑地将钓线卷绕到线轴上。从钓线的放出到卷绕,这一连串的垂钓操作都能圆滑地进行,并且防止钓线的缠绕和损伤,提高其耐久性。

    特别是将钓线插通部的上部形成在朝上方扩开的钓线诱导部上时,钓线放出时的从钓线插通部的上方开放动作和钓线卷绕时的钓线向钓线插通部移行导引动作,更加能圆滑地进行。更加提高钓线的抛出距离和钓线的耐久性。

    把钓线插通部件的腕部在侧板内或侧板上可移动地支承着时,钓线向钓线插通部的移行导引不但能切实进行,而且,在侧板间,可从两侧将钓线插通部件稳定且牢固地保持住,可防止受其它物体碰撞而损伤,提高强度并能更加防止钓线缠绕。

    将高度卷绕装置中的钓线插通部件和横向凸轮轴分开配置在线轴的前后时,对于保持卷线机整体的平衡、空间的有效利用、防止海水、垃圾等对横向凸轮轴的附着都是有利的。同时,分开配置的钓线插通部件的强度也能强化,可提高卷线机的操作性和耐久性。

    将钓线插通部的钓线导引部形成为可伸缩时,可加大钓线插通部件的往复移动行程,使钓线插通部贴切地与线轴的钓线卷绕宽度全长相对,这样,能整齐而平行地卷绕钓线,并且使卷线机小型化。

    根据第11、12实施例,在钓线放出时,对放出的钓线不作用来自钓线导引部件的摩擦阻力,可提高抛出距离,同时不损伤钓线,可防止反撞。

    另外,在钓线卷绕时,由于钓线被切实地导引到钓线导引部件的钓线导引部,所以,不必捏住钓线将其导引到钓线导引部,从钓线的放出操作到卷绕操作这一连串的垂钓操作可圆滑地进行。

两轴承型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两轴承型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两轴承型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轴承型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轴承型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pdf(7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的垂钓用卷线机,线轴可旋转地支承在卷线机本体的侧板之间,在线轴前方的侧板之间设置可往复动的钓线导引装置,该钓线导引装置将钓线平行地卷绕到线轴上,其特征在于,钓线导引装置的钓线导引部的形状是,宽幅的上方部与窄幅的下方部连设。钓线导引部具有腕部,该腕部的外端部可移动地支承在侧板上。端部可移动地支承在侧板上。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