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促进油井增产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生物采油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微生物在油井深部调剖进行原油增产的方法。
背景技术
微生物采油是利用微生物自身的有益活动如降解原油和/或代谢产物如生物表面活性剂、有机酸、醇等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采油技术。
微生物采油技术是一项利用微生物的有益活动及代谢产物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项综合性技术。目前已形成了微生物单井处理技术和微生物驱油技术两大系列。微生物清防蜡单井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菌液对石蜡的降解作用和细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表面活性,防止或减缓生产油井井筒结蜡的技术。
王541地区位于东营牛庄洼陷东南缘,为一构造线与断层线斜交的单斜构造。王541断块的30口油井,平均孔隙度1812%,原始地层压力42162~48176MPa,压力系数1137~1156,原油粘度8113~2013mPa·s,凝固点32~37℃,含蜡量10%~35%。原油物性为低粘度,高凝固点,高含蜡,油藏地质条件为高压低渗透。整个区块由于低液量、低含水、高含蜡,井筒结蜡严重,尤其在冬季结蜡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生产。仅2002年蜡卡造成的躺井就有18井次。近几年该区块的常规维护是围绕结蜡展开的,主要有地面配套工程改造、掺水、热洗、检泵等措施,其中热洗周期在15~20天之间,2002年高压锅炉车热洗720井次。因此急需费用低廉、操作简便、效果明显的防蜡新技术来接替热洗措施,以保证油井生产正常。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井内微生物封堵裂缝及高渗透层,提高原油产量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促进油井增产的方法,该方法是:从环套空间混合注入1%的菌种发酵液和10%的糖蜜营养液150~300m3,顶替注入2倍环套体积的清水,关井10~20天,待微生物大量繁殖代谢产出生物聚合物后,开井正常生产。
水井深部调剖是依据基础配注量,正常注水情况下,使用三通阀门伴随注水连续流加菌液和糖蜜。注入量分别为配注量1%和10%,连续加注45~60天后恢复正常注水生产。
所用的菌种发酵液为油层本源菌CJ-02。
微生物堵水调剖是将产出生物聚合物的菌种及其糖蜜营养液一同注入油层中,细菌在地下繁殖代谢产出生物聚合物,封堵裂缝及高渗透层。调整吸水剖面来改善水驱效果、扩大波及区域(从而提高原油产量和采收率。扶余油田断层多,裂缝发育,存在注水突进,水驱效率低的问题。使用扶余油田油层本源菌CJ-02进行矿场试验,探讨微生物堵水调剖的可行性,CJ-02菌以低聚糖为营养基质,代谢产出纤维素类非水溶性生物聚合物。
堵水调剖后吸水剖面测试结果显示,油井4J/#AJ3小层水驱效果明显改善,水井在横向及纵向上吸水剖面都得到了调整,调剖后新波及区轻质、低蜡、低粘度原油先产出,重质、高粘原油后产出,试验前后水井注入压力增大#油井示踪剂检出时间延迟!都证实了大孔隙喉道#高渗层被细菌生物聚合物所堵塞。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微生物堵水调剖是将产出生物聚合物的菌种及其糖蜜营养液一同注入油层中,细菌在地下繁殖代谢产出生物聚合物,封堵裂缝及高渗透层。调整吸水剖面来改善水驱效果、扩大波及区域(从而提高原油产量和采收率。扶余油田断层多,裂缝发育,存在注水突进,水驱效率低的问题。使用扶余油田油层本源菌CJ-02进行矿场试验,探讨微生物堵水调剖的可行性,CJ-02菌以低聚糖为营养基质,代谢产出纤维素类非水溶性生物聚合物。水井深部调剖是依据基础配注量,正常注水情况下,使用三通阀门伴随注水连续流加菌液和糖蜜。注入量分别为配注量1%和10%,连续加注45~60天后恢复正常注水生产。水井深部调剖是依据基础配注量,正常注水情况下,使用三通阀门伴随注水连续流加菌液和糖蜜,注入量分别为配注量1%和10%,连续加注后恢复正常注水生产。共进行油井微生物堵水矿场试验,忽略递减扣,除关井耽误产量,累增原油14.8%,共进行水井微生物深部调剖矿场试验,微生物堵水调剖投入产出比大于1∶2。
试验后产出液PH值下降,细菌的种类和含量#有机质的种类和含量都大幅度增加,产出气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增加。油井含水率下降、产液量下降,都呈现聚合物堵水调剖的显著特点。产出液中目的菌检出几率和含量大,呈现明显的降水增油趋势,增油量的大小与目的菌检出含量成正比。油井堵水有效期9个月、含水率或产液量下降59%,水井深部调剖有效期9月。区块年综合含水平均下降45~65%,目的菌及其营养液糖蜜注入含量低、注入量不足,在油层中被过度稀释,是试验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不能更有效堵水调剖的主要原因。堵水调剖后吸水剖面测试结果显示,油井6+4/3+7小层水驱效果明显改善,水井在横向及纵向上吸水剖面都得到了调整。调剖后新波及区轻质、低蜡、低粘度原油先产出,重质、高粘原油后产出。试验前后水井注入压力增大、油井示踪剂检出时间延迟,都证实了大孔隙喉道#高渗层被细菌生物聚合物所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