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集尘装置和电集尘系统.pdf

上传人:62****3 文档编号:243492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580027891.9

申请日:

2005.07.21

公开号:

CN101014414A

公开日:

2007.08.0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03C3/68(2006.01); B03C3/40(2006.01); B03C3/41(2006.01); B03C3/47(2006.01); E21F5/00(2006.01)

主分类号:

B03C3/68

申请人: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片谷笃史; 细野洋; 村田光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2004.07.23 JP 215877/2004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吴丽丽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提供一种使用不担心断线的放电极板,具有高的集尘能力,并且抑制臭氧生成量的电集尘装置和电集尘装置用放电极板。电集尘装置的特征在于:以在同一电压下,与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低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的情况相比,使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高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的臭氧生成量变低的方式来设定在相邻的所述突起(10)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电集尘装置,具备在端面具有顶端为尖的形状的多个突起的放电极板、与所述放电极板并行配置的接地极板、对所述放电极板和所述接地极板之间提供电晕放电电压的高压电源,令所述放电极板和所述接地极板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0.67kV/mm到0.8kV/mm,所述放电极板的所述突起的顶端角度为10度到40度,以使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高的方式从所述高压电源提供8kV到12kV的电压,通过使空气中的粒子状物质带电,从而使所述粒子状物质附着在集尘部上,其特征在于:
以在同一电压下,与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低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的情况相比,使在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高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时的臭氧生成量变低的方式来设定在相邻的所述突起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极板的所述突起的顶端角度为20度到40度,在相邻的所述突起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为12mm以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极板的所述突起的顶端角度为20度,所述高压电源的电压为9kV到12kV,在相邻的所述突起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为8mm以上。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极板的所述突起的顶端角度为20度到30度,所述高压电源的电压为9kV到12kV。

5.
  一种设置多个电集尘装置的电集尘系统,其中,该电集尘装置具备在端面具有顶端为尖的形状的多个突起的放电极板、与所述放电极板并行配置的接地极板、对所述放电极板和所述接地极板之间提供电晕放电电压的高压电源,令所述放电极板和所述接地极板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0.67kV/mm到0.8kV/mm,所述放电极板的所述突起的顶端角度为10度到40度,从所述高压电源提供8kV到12kV的电压,通过使空气中的粒子状物质带电,从而使所述粒子状物质附着在集尘部上,该电集尘系统特征在于:
对以在同一电压下,与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低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的情况相比,使在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高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时的臭氧生成量变低的方式来设定在相邻的所述突起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的电集尘装置,以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高的方式来提供电压;
对以在同一电压下,与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高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的情况相比,使在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低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时的臭氧生成量变低的方式来设定在相邻的所述突起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的电集尘装置,以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低的方式来提供电压。

6.
  一种设置多个电集尘装置的电集尘系统,其中,该电集尘装置具备在端面具有顶端为尖的形状的多个突起的放电极板、与所述放电极板并行配置的接地极板、对所述放电极板和所述接地极板之间提供电晕放电电压的高压电源,令所述放电极板和所述接地极板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0.67kV/mm到0.8kV/mm,所述放电极板的所述突起的顶端角度为10度到40度,在相邻的所述突起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为4mm以上,从所述高压电源提供8kV到12kV的电压,通过使空气中的粒子状物质带电,从而使所述粒子状物质附着在集尘部上,该电集尘系统特征在于:
对以在同一电压下,与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低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的情况相比,使在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高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时的臭氧生成量变低的方式来设定所述突起的顶端角度的电集尘装置,以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高方式来提供电压;
对以在同一电压下,与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高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的情况相比,使在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低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时的臭氧生成量变低的方式来设定所述突起的顶端角度的电集尘装置,以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低的方式来提供电压。

7.
  一种设置多个电集尘装置的电集尘系统,其中,该电集尘装置具备在端面具有顶端为尖的形状的多个突起的放电极板、与所述放电极板并行配置的接地极板、对所述放电极板和所述接地极板之间提供电晕放电电压的高压电源,令所述放电极板和所述接地极板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0.67kV/mm到0.8kV/mm,所述放电极板的所述突起的顶端角度为10度到40度,在相邻的所述突起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为4mm以上,从所述高压电源提供8kV到12kV的电压,通过使空气中的粒子状物质带电,从而使所述粒子状物质附着在集尘部上,该电集尘系统特征在于:
对以在同一电压下,与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低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的情况相比,使在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高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时的臭氧生成量变低的方式来设定的电集尘装置,以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高方式来提供电压;
对以在同一电压下,与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高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时的情况相比,使在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低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时的臭氧生成量变低的方式来设定的电集尘装置,以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低的方式来提供电压。

说明书

电集尘装置和电集尘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产生的粉尘的电集尘装置和电集尘系统。
背景技术
现在,作为通道换气用集尘装置,采用通过对粉尘提供电荷,来吸收在通道内产生的粉尘的电集尘装置。
而且,在这样用途的电集尘装置中,作为带电部的放电极,主要采用放电线。如果放电线长期使用,有时会断线,因此对放电线上所施加的电压极性常常采用使放电线的寿命长的负极性(放电极比接地极的电位低)。
在这样的状况中,即使对放电线采用负极性,也留有产生断线的可能性,因此采用在端面具有不发生断线的多个突起的放电极板,同时提出了在端面具有多个突起的放电极板、利用这样的放电极板的集尘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专利文献5、专利文献6)。
另一方面,有以下这样的电集尘系统,该电集尘系统配置多个具有带电部和集尘部的集尘单元来构成集尘块,并设置了多个该集尘块,通过以使正放电块的处理风量和负放电块的处理风量的差减少的方式以集尘块为单位把多个集尘块划分为正放电块和负放电块,从而不降低集尘功能地中和未由集尘部集尘的粉尘,防止由带电粒子产生的壁面附着污染(专利文献7)。
专利文献1:实开昭61-2001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实开平6-41849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平3-232554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平9-323048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平10-28897号公报
专利文献6:特开2000-126647号公报
专利文献7:特开2003-2603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可是,电集尘装置在带电部中由于利用电晕放电,所以作为副产品,产生有害的臭氧。特别是在通道内,由于存在很多一氧化氮,所以存在由于臭氧,一氧化氮发生氧化,使有害的二氧化氮增加的问题。特别是在近年,担心向通道外排放的臭氧、二氧化氮对地方居民带来的影响,从而希望一种抑制臭氧、二氧化氮增加的电集尘装置。
一般电晕放电电流越增加,就越多地产生臭氧。产生的臭氧由空气中所包含的一氧化氮的氧化而消耗,随着时间而逐渐减少。另一方面,二氧化氮随着时间而增加。因此,通过了电集尘装置的空气中的臭氧和二氧化氮的比率随着时间而变化,但是其和几乎是一定的。即、在电集尘装置的下风侧增加的臭氧和二氧化氮的增加量之和可以说是由电集尘装置次要地产生的臭氧生成量。在电集尘装置是相同形状的装置,功耗也相同时,在正放电和负放电情况下尘收集效率几乎是相同的值,但是臭氧生成量却根据放电极性而不同。使用放电线作为放电极时,负极性的臭氧生成量与正极性的臭氧生成量相比,在平均单位风量、单位功耗下,多5倍到10倍左右。例如,作为正极性,施加了8kV的电压时的平均单位风量、单位功耗的臭氧生成量为0.010ppm,而与此相对作为负极性,施加了8kV的电压时的平均单位风量、单位功耗的臭氧生成量为0.049ppm。此外,作为正极性,施加了9.5kV的电压时的平均单位风量、单位功耗的臭氧生成量为0.005ppm,而与此相对作为负极性,施加了9.5kV的电压时的平均单位风量、单位功耗的臭氧生成量为0.043ppm。此外,作为正极性,施加了11kV的电压时的平均单位风量、单位功耗的臭氧生成量为0.006ppm,而与此相对作为负极性,施加了11kV的电压时的平均单位风量、单位功耗的臭氧生成量为0.037ppm。此外,作为正极性,施加了12.5kV的电压时的平均单位风量、单位功耗的臭氧生成量为0.004ppm,而与此相对作为负极性,施加了12.5kV的电压时的平均单位风量、单位功耗的臭氧生成量为0.034ppm。
这样,如果考虑放电线的寿命,则负极性优异,但是如果考虑臭氧生成量,则正极性优异。
此外,使用在端面具有多个突起的放电极板情况下,未明确确认由于电压极性、形状引起的臭氧生成量的不同。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使用不担心断线的放电极板,具有高的集尘能力,并且抑制臭氧生成量的电集尘装置和电集尘装置用放电极板。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构成对未由集尘部集尘的粉尘进行中和,防止由于带电粒子引起壁面污染的电集尘系统,并且提供具有高集尘能力,并抑制臭氧生成量的电集尘系统。
第一本发明的电集尘装置具备在端面具有顶端为尖的形状的多个突起的放电极板、与所述放电极板并行配置的接地极板、对所述放电极板和所述接地极板之间提供电晕放电电压的高压电源,令所述放电极板和所述接地极板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约为0.67kV/mm到0.8kV/mm,所述放电极板的所述突起的顶端角度约为10度到40度,以使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高的方式从所述高压电源提供约8kV到12kV的电压,通过使空气中的粒子状物质带电,从而使所述粒子状物质附着在集尘部上,其特征在于:以在同一电压下,与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低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的情况相比,使在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高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时的臭氧生成量变低的方式来设定在相邻的所述突起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
第二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发明上,所述放电极板的所述突起的顶端角度为20度到40度,在相邻的所述突起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为12mm以上。
第三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发明上,所述放电极板的所述突起的顶端角度为20度,所述高压电源的电压为9kV到12kV,在相邻的所述突起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为8mm以上。
第四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第二发明中,所述放电极板的所述突起的顶端角度约为20度到30度,所述高压电源的电压约为9kV到12kV。
第五本发明的电集尘系统设置多个电集尘装置,其中,该电集尘装置具备在端面具有顶端为尖的形状的多个突起的放电极板、与所述放电极板并行配置的接地极板、对所述放电极板和所述接地极板之间提供电晕放电电压的高压电源,令所述放电极板和所述接地极板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约为0.67kV/mm到0.8kV/mm,所述放电极板的所述突起的顶端角度约为10度到40度,从所述高压电源提供约8kV到12kV的电压,通过使空气中的粒子状物质带电,从而使所述粒子状物质附着在集尘部上,该电集尘系统特征在于:对以在同一电压下,与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低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的情况相比,使在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高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时的臭氧生成量变低的方式来设定在相邻的所述突起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的电集尘装置,以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高的方式来提供电压;对以在同一电压下,与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高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的情况相比,使在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低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时的臭氧生成量变低的方式来设定在相邻的所述突起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的电集尘装置,以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低的方式来提供电压。
第六本发明的电集尘系统设置多个电集尘装置,其中,该电集尘装置具备在端面具有顶端为尖的形状的多个突起的放电极板、与所述放电极板并行配置的接地极板、对所述放电极板和所述接地极板之间提供电晕放电电压的高压电源,令所述放电极板和所述接地极板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约为0.67kV/mm到0.8kV/mm,所述放电极板的所述突起的顶端角度约为10度到40度,在相邻的所述突起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为4mm以上,从所述高压电源提供约8kV到12kV的电压,通过使空气中的粒子状物质带电,从而使所述粒子状物质附着在集尘部上,该电集尘系统特征在于:对以在同一电压下,与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低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的情况相比,使在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高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时的臭氧生成量变低的方式来设定所述突起的顶端角度的电集尘装置,以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高方式来提供电压;对以在同一电压下,与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高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的情况相比,使在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低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时的臭氧生成量变低的方式来设定所述突起的顶端角度的电集尘装置,以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低的方式来提供电压。
第七本发明的电集尘系统设置多个电集尘装置,其中,该电集尘装置具备在端面具有顶端为尖的形状的多个突起的放电极板、与所述放电极板并行配置的接地极板、对所述放电极板和所述接地极板之间提供电晕放电电压的高压电源,令所述放电极板和所述接地极板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约为0.67kV/mm到0.8kV/mm,所述放电极板的所述突起的顶端角度约为10度到40度,在相邻的所述突起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为4mm以上,从所述高压电源提供约8kV到12kV的电压,通过使空气中的粒子状物质带电,从而使所述粒子状物质附着在集尘部上,该电集尘系统特征在于:对以在同一电压下,与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低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的情况相比,使在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高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时的臭氧生成量变低的方式来设定的电集尘装置,以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高方式来提供电压;对以在同一电压下,与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高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时的情况相比,使在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低地从所述高压电源供电时的臭氧生成量变低的方式来设定的电集尘装置,以所述放电极板比所述接地极板的电位低的方式来提供电压。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臭氧的发生量、二氧化氮的增加量减少,具有高集尘能力的电集尘装置和电集尘装置用放电极板。
此外,根据本发明,在使用突起的顶端角度约为10度到40度左右,相邻的突起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为4mm以上的电集尘装置用放电极板时,能够适当设定正放电还是负放电以使臭氧生成量降低地来供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电集尘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电集尘装置的带电部结构的平面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电集尘装置的放电极板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电集尘装置的突起间隔和臭氧生成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电集尘装置的突起间隔和臭氧生成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电集尘装置的突起间隔和臭氧生成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电集尘装置的突起间隔和臭氧生成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电集尘装置的突起间隔和臭氧生成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电集尘装置的突起间隔和臭氧生成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电集尘装置的突起间隔和臭氧生成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电集尘装置的突起间隔和臭氧生成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电集尘装置的突起间隔和臭氧生成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3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电集尘装置的突起间隔和臭氧生成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4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电集尘装置的突起间隔和臭氧生成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5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电集尘装置的突起间隔和臭氧生成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6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电集尘装置的突起间隔和臭氧生成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7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电集尘装置的突起间隔和臭氧生成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8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电集尘装置的突起间隔和臭氧生成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集尘装置设放电极板和接地极板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0.67kV/mm到0.8kV/mm左右,放电极板的突起的顶端角度为10度到40度左右,以使放电极板比接地极板的电位高的方式从高压电源提供8kV到12kV左右的电压,以在同一电压下,与放电极板比接地极板的电位低地从高压电源供电情况相比,使在放电极板比接地极板的电位高地从高压电源供电时的臭氧生成量变低的方式来设定在相邻的突起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在突起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为规定的尺寸以上,能减少臭氧的发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实施方式1的集尘装置上,设放电极板的突起的顶端角度为20度到40度左右,在相邻的突起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为12mm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实现比起放电线的负极情况还少很多的臭氧生成量,能取得高的集尘能力。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实施方式1的集尘装置上,设放电极板的突起的顶端角度为20度左右,高压电源的电压为9kV到12kV左右,在相邻的突起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为8mm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实现比起放电线的负极性情况还少很多的臭氧生成量,能取得高的集尘能力。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实施方式2的集尘装置上,设放电极板的突起的顶端角度为20度到30度左右,高压电源的电压为9kV到12kV左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实现与放电线的正极性情况相同等级的臭氧生成量,能取得高的集尘能力。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集尘系统,对以在同一电压下,与放电极板比接地极板的电位低地从高压电源供电情况相比,使在放电极板比接地极板的电位高地从高压电源供电时的臭氧生成量变低的方式来设定在相邻的突起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的电集尘装置,放电极板比接地极板的电位高地提供电压;另一方面,对以在同一电压下,与放电极板比接地极板的电位高的方式来从高压电源供电情况相比,使在放电极板比接地极板的电位低地从高压电源供电时的臭氧生成量变低的方式来设定在相邻的突起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的电集尘装置,放电极板比接地极板的电位低地提供电压。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突起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为规定尺寸以上时,放电极板比接地极板的电位高地提供电压,在突起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为规定尺寸以下时,放电极板比接地极板的电位低地提供电压,从而无论哪个电集尘装置都能减少臭氧的发生,并且能使未由各个电集尘装置集尘的粒子状物质发生中和,例如能防止粒子状物质向通道壁面等附着。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电集尘系统,对在同一电压下,与放电极板比接地极板的电位低地从高压电源供电情况相比,使在放电极板比接地极板的电位高地从高压电源供电时的臭氧生成量变低的方式来设定突起的顶端角度的电集尘装置,放电极板比接地极板的电位高地提供电压;另一方面,对以在同一电压下,与放电极板比接地极板的电位高地从高压电源供电情况相比,使在放电极板比接地极板的电位低地从高压电源供电时的臭氧生成量变低的方式来设定突起的顶端角度的电集尘装置,放电极板比接地极板的电位低地提供电压。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按照突起的顶端角度来决定正放电或负放电,从而无论哪个电集尘装置都能减少臭氧的发生,并且能使未由各个电集尘装置集尘的粒子状物质发生中和,例如能防止粒子状物质向通道壁面等附着。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电集尘系统,对以在同一电压下,与放电极板比接地极板的电位低地从高压电源供电情况相比,使在放电极板比接地极板的电位高地从高压电源供电时的臭氧生成量变低的方式来设定的电集尘装置,放电极板比接地极板的电位高地提供电压;另一方面,对以在同一电压下,与放电极板比接地极板的电位高地从高压电源供电情况相比,使在放电极板比接地极板的电位低地从高压电源供电时的臭氧生成量变低的方式来设定的电集尘装置,放电极板比接地极板的电位低地提供电压。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按照在突起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突起的顶端角度或者电位差,来决定正放电或负放电,从而无论哪个电集尘装置都能减少臭氧的发生,并且能使未由各个电集尘装置集尘的粒子状物质发生中和,例如能防止粒子状物质向通道壁面等附着。
实施例
下面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电集尘装置的立体图。
电集尘装置50在空气流的上游一侧配置平均电场强度约为0.67kV/mm到0.867kV/mm的带电部52,在下游一侧配置平均电场强度约为900V/mm的集尘部53。须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电场强度是施加电压V针对放电极板和接地极板的间隔D的比V/D。此外,在电集尘装置50的侧面设置有对集尘部53供电的高压电源51A、对带电部52供电的高压电源51B。
带电部52的构造为隔开规定间隔地并列设置多张接地极板52B,在接地极板52B之间配置放电极板52A。集尘部53隔开规定间隔地交替地并列设置带电极板53A和集尘极板53B。带电部52对放电极板52A或接地极板52B施加高电压,通过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产生的电晕放电,而对粉尘提供电荷,使其带电。此外,集尘部53对带电极板53A施加电压,在与集尘极板53B之间形成电场,由库仑力把已带电的粉尘吸收到集尘极板53B上。须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是对与带电部52不同地设置了集尘部5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接地极板52B构成集尘部的电集尘装置。
图2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电集尘装置的带电部结构的平面图。
带电部52隔开规定间隔平行地配置多张接地极板52B,在接地极板52B之间配置有放电极板52A。这时,放电极板52A的表面和接地极板52B的表面之间的极板间隔为12mm到15mm左右。
图3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电集尘装置的放电极板结构的侧视图。
放电极板52A在其端面具有顶端为尖的形状的多个突起10。这时优选多个突起10以等间隔被设置,但是在突起10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并不一定为固定间隔。设放电极板52A的突起10的顶端角度A为10度到40度左右。虽然可以比10度小,但是比10度小的角度难以加工。即使超过40度,如果具有电晕放电所必要的尖锐的端部,也将产生同样的效果。在放电极板52A的上风侧端面和下风侧端面上设置多个突起10。多个突起10虽然可以只设置在放电极板52A的上风侧端面,但是通过在下风侧端面上也设置,能提高集尘性能。放电极板52A的上风侧端面和下风侧端面之间的宽度为30mm到150mm左右。此外在放电极板52A的上风侧端面和下风侧端面之间设置切口,也可以设置多个突起10。在这样设置多级的突起10时,放电极板52A的上风侧端面和下风侧端面之间的宽度优选为150mm到200mm左右。利用顶端角度α和突起间隔H来设定各个突起10的高度,为4mm到10mm左右。须指出的是,突起10的突起间隔H如以下说明的那样,优选为4mm到12mm的范围。虽然突起10的突起间隔H如果超过12mm,集尘性能下降,但是尤其是正放电中的臭氧生成量很低。因此,通过设置多级突起10,即使超过12mm的范围,也能够实现臭氧、二氧化氮少,且具有高的集尘能力的电集尘装置。须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设放电极板的板厚为0.5mm。此外,为了防止由于电晕放电,导致突起10的顶端形状发生变化,而在突起10的顶端设置了0.3mm的R。通过在该突起10的顶端设置0.3mm的R,虽然同一电压时的放电电流稍微减少,但是低于10%,臭氧生成量的特性不变。
图4-图18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电集尘装置的突起间隔和臭氧生成量的关系的曲线图。须指出的是,由于臭氧生成量受温湿度的影响,所以全部测定是在温度为20℃、湿度为65%的条件下进行的。此外,由于高压电源是把商用的交流电源升压、整流,生成直流高电压,所以有时在高压电源波形中残留有交流成分(纹波),如果纹波大,放电极板和接地极板之间常常出现局部短路(火花),所以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了纹波的大小为5%(有效值)以下的高压电源。
图4表示突起10的顶端角度A为20度,从高压电源51B供电的电压为10kV,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0.67kV/mm时的在突起10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H和平均单位功耗、单位风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关系。须指出的是,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的极板间隔D为15mm。
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高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正极性),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71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09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05ppm。此外,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低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负极性),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27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31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31ppm。
图5表示突起10的顶端角度A为30度,从高压电源51B供电的电压为10kV,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0.67kV/mm时的在突起10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H和平均单位功耗、单位风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关系。须指出的是,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的极板间隔D为15mm。
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高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正极性),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75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40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低于0.001ppm。此外,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低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负极性),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29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34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35ppm。
图6表示突起10的顶端角度A为40度,从高压电源51B供电的电压为10kV,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0.67kV/mm时的在突起10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H和平均单位功耗、单位风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关系。须指出的是,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的极板间隔D为15mm。
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高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正极性),突起间隔H为2.5mm时,为0.059ppm,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45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29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15ppm。此外,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低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负极性),突起间隔H为2.5mm时,为0.023ppm,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27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26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35ppm。
图7表示突起10的顶端角度A为20度,从高压电源51B供电的电压为12kV,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0.8kV/mm时的在突起10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H和平均单位功耗、单位风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关系。须指出的是,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的极板间隔D为15mm。
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高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正极性),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66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14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08ppm。此外,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低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负极性),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22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23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20ppm。
图8表示突起10的顶端角度A为30度,从高压电源51B供电的电压为12kV,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0.8kV/mm时的在突起10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H和平均单位功耗、单位风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关系。须指出的是,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的极板间隔D为15mm。
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高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正极性),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74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28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06ppm。此外,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低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负极性),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24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26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25ppm。
图9表示突起10的顶端角度A为40度,从高压电源51B供电的电压为12kV,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0.8kV/mm时的在突起10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H和平均单位功耗、单位风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关系。须指出的是,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的极板间隔D为15mm。
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高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正极性),突起间隔H为2.5mm时,为0.070ppm,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72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19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11ppm。此外,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低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负极性),突起间隔H为2.5mm时,为0.019ppm,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23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22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26ppm。
图10表示突起10的顶端角度A为20度,从高压电源51B供电的电压为9kV,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0.75kV/mm时的在突起10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H和平均单位功耗、单位风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关系。须指出的是,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的极板间隔D为12mm。
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高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正极性),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47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12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05ppm。此外,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低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负极性),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21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25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25ppm。
图11表示突起10的顶端角度A为30度,从高压电源51B供电的电压为9kV,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0.75kV/mm时的在突起10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H和平均单位功耗、单位风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关系。须指出的是,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的极板间隔D为12mm。
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高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正极性),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110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31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03ppm。此外,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低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负极性),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38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36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36ppm。
图12表示突起10的顶端角度A为40度,从高压电源51B供电的电压为9kV,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0.75kV/mm时的在突起10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H和平均单位功耗、单位风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关系。须指出的是,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的极板间隔D为12mm。
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高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正极性),突起间隔H为2.5mm时,为0.100ppm,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93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72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12ppm。此外,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低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负极性),突起间隔H为2.5mm时,为0.030ppm,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31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34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26ppm。
图13表示突起10的顶端角度A为20度,从高压电源51B供电的电压为8kV,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0.67kV/mm时的在突起10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H和平均单位功耗、单位风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关系。须指出的是,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的极板间隔D为12mm。
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高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正极性),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42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22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13ppm。此外,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低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负极性),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22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30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34ppm。
图14表示突起10的顶端角度A为30度,从高压电源51B供电的电压为8kV,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0.67kV/mm时的在突起10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H和平均单位功耗、单位风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关系。须指出的是,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的极板间隔D为12mm。
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高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正极性),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110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63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12ppm。此外,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低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负极性),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49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42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44ppm。
图15表示突起10的顶端角度A为40度,从高压电源51B供电的电压为8kV,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0.67kV/mm时的在突起10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H和平均单位功耗、单位风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关系。须指出的是,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的极板间隔D为12mm。
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高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正极性),突起间隔H为2.5mm时,为0.107ppm,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98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93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27ppm。此外,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低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负极性),突起间隔H为2.5mm时,为0.034ppm,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40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40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33ppm。
图16表示突起10的顶端角度A为10度,从高压电源51B供电的电压为10kV,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0.67kV/mm时的在突起10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H和平均单位功耗、单位风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关系。须指出的是,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的极板间隔D为15mm。
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高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正极性),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76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29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22ppm,突起间隔H为20mm时,为0.016ppm。此外,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低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负极性),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27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29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31ppm,突起间隔H为20mm时,为0.023ppm。
图17表示突起10的顶端角度A为10度,从高压电源51B供电的电压为8kV,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0.67kV/mm时的在突起10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H和平均单位功耗、单位风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关系。须指出的是,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的极板间隔D为12mm。
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高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正极性),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59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26ppm,突起间隔H为20mm时,为0.021ppm。此外,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低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负极性),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29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27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24ppm,突起间隔H为20mm时,为0.023ppm。
图18表示突起10的顶端角度A为10度,从高压电源51B供电的电压为9kV,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0.75kV/mm时的在突起10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H和平均单位功耗、单位风量下的臭氧生成量的关系。须指出的是,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的极板间隔D为12mm。
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高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正极性),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70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40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15ppm,突起间隔H为20mm时,为0.014ppm。此外,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低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负极性),突起间隔H为4mm时,为0.028ppm,突起间隔H为8mm时,为0.026ppm,突起间隔H为12mm时,为0.022ppm,突起间隔H为20mm时,为0.021ppm。
根据本实施例,设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0.67kV/mm到0.8kV/mm左右,放电极板52A的突起10的顶端角度A为10度到40度左右,以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高的方式从高压电源51B提供8kV到12kV左右的电压时,通过以在同一电压下,与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低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情况相比,使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高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的臭氧生成量变少的方式来设定突起间隔H,从而能实现少的臭氧生成量,取得高的集尘能力。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在设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的极板间隔D为12mm到15mm左右,放电极板52A的突起10的顶端角度A为10度到40度左右,以使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高的方式从高压电源51B提供8kV到12kV左右的电压时,通过与所述同样地设置突起间隔H,也能实现少的臭氧生成量,能取得高的集尘能力。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通过设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0.67kV/mm到0.8kV/mm左右,放电极板52A的突起10的顶端角度A为20度到40度左右,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高地从高压电源51B提供8kV到12kV左右的电压时,令在相邻的突起10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H为12mm以上,从而能实现比放电线的负极性情况下还少很多的臭氧生成量。此外,进一步通过设放电极板52A的突起10的顶端角度A为20度到30度左右,高压电源51B的电压为9kV到12kV左右,从而能实现与放电线的正极性相同等级的臭氧生成量,能够取得高的集尘能力。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通过设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的极板间隔D为12mm到15mm左右,放电极板52A的突起10的顶端角度A为20到40度左右,以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高的方式从高压电源51B提供8kV到12kV左右的电压,在相邻的突起10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H为12mm以上,从而能实现比放电线的负极性情况下还少很多的臭氧生成量。另外,进一步通过设放电极板52A的突起10的顶端角度A为20度到30度左右,高压电源51B的电压为9kV到12kV左右,可实现和放电线的正极性相同等级的臭氧生成量。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通过设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0.67kV/mm到0.8kV/mm左右,放电极板52A的突起10的顶端角度A为20度左右,在相邻的突起10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H为8mm以上,以使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高的方式从高压电源51B提供9kV到12kV左右的电压,从而能实现比放电线的负极性情况下还少很多的臭氧生成量。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通过设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的极板间隔D为12mm到15mm左右,放电极板52A的突起10的顶端角度A为20度左右,在相邻的突起10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H为8mm以上,以使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高的方式从高压电源51B提供9kV到12kV左右的电压,从而能实现比放电线的负极性情况下还少很多的臭氧生成量。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在使用突起间隔H变为4mm以上地设置顶端角度A为10度到40度左右的多个突起10的放电极板52A,该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0.67kV/mm到0.8kV/mm左右,提供8kV到12kV左右的电压时,能根据突起间隔H、顶端角度A、极板间隔D、或施加的电压值,选择正放电和负放电,以使得臭氧的发生减少。
作为一个实施例,作为电集尘系统设置多个电集尘装置时,想同时设置基于负放电的电集尘装置和基于正放电的电集尘装置时,通过使用只变更突起间隔H的放电极板52A,其他条件为相同的条件,就能实现臭氧生成量少的系统。即、例如设电压为9kV,极板间隔为12mm,突起10的顶端角度为30度时,通过令突起间隔H为4mm的电集尘装置为负放电,突起间隔H为10mm的电集尘装置为正放电,从而为正放电的电集尘装置以及为负放电的电集尘装置都能减少臭氧生成量(参照图13)。
此外,作为其他实施例,作为电集尘系统设置多个电集尘装置时,想同时设置基于负放电的电集尘装置和基于正放电的电集尘装置时,通过只变更电压,其他条件为相同的条件,能实现臭氧生成量少的系统。即、例如设极板间隔为15mm,突起10的顶端角度为40度,突起间隔H为8mm时,通过设施加10kV电压的电集尘装置为负放电,施加12kV电压的电集尘装置为正放电,从而为正放电的电集尘装置以及为负放电的电集尘装置都能减少臭氧生成量(参照图6和图9或图11和图14)。
此外,作为其他实施例,作为电集尘系统,设置多个电集尘装置时,想同时设置基于负放电的电集尘装置和基于正放电的电集尘装置时,通过只变更顶端角度A,其他条件为相同的条件,能实现臭氧生成量少的系统。即、例如设电压为12kV,极板间隔为15mm,突起间隔H为8mm时,通过设突起10的顶端角度为30度的电集尘装置为负放电,突起10的顶端角度为20度的电集尘装置为正放电,从而为正放电的电集尘装置以及为负放电的电集尘装置都能减少臭氧生成量(参照图7、图8)。
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是通过变更极板间隔D,也能实现臭氧生成量少的系统。
如上所述,在设置多个电集尘装置的电集尘系统中,在同一系统内并列设置为正放电的电集尘装置和为负放电的电集尘装置时,能通过变更突起间隔H、顶端角度A、极板间隔D或施加的电压值中至少一个参数,可选择正放电和负放电,以使得臭氧的发生减少。其中,电集尘装置使用以突起间隔H为4mm以上地设置多个顶端角度A为10度到40度左右的突起10的放电极板52A,该放电极板52A和接地极板52B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为0.67kV/mm到0.8kV/mm左右,提供8kV到12kV左右的电压。而且,通过在同一系统内并列设置为正放电的电集尘装置和为负放电的电集尘装置,能使未由各个电集尘装置集尘的带电的粒子状物质发生中和,例如能防止粒子状物质向通道壁面等附着。
须指出的是,在该电集尘系统中,虽然优选关于全部电集尘装置,以使臭氧生成量减少的方式来决定正放电还是负放电,但是例如关于处于在正放电时和负放电时臭氧生成量上不产生大的不同的设定的电集尘装置等一部分电集尘装置,即使包含在测量上臭氧发生增多的电集尘装置,只要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为能忽略程度即可。
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着眼于臭氧生成量来进行了说明,但是在通道内所使用的电集尘装置中,因为在通道内大量存在的一氧化氮和臭氧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大量产生二氧化氮,所以通过减少臭氧生成量也就是减少二氧化氮的发生。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适合于通过电晕放电对粉尘提供电荷而使其带电,通过库仑力吸收带电的粉尘的电集尘装置,即特别是伴随着一氧化氮的发生的沿道用集尘装置或通道用集尘装置。

电集尘装置和电集尘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电集尘装置和电集尘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电集尘装置和电集尘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集尘装置和电集尘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集尘装置和电集尘系统.pdf(3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提供一种使用不担心断线的放电极板,具有高的集尘能力,并且抑制臭氧生成量的电集尘装置和电集尘装置用放电极板。电集尘装置的特征在于:以在同一电压下,与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低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的情况相比,使在放电极板(52A)比接地极板(52B)的电位高地从高压电源(51B)供电时的臭氧生成量变低的方式来设定在相邻的所述突起(10)的顶端之间的突起间隔。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用液体或用风力摇床或风力跳汰机分离固体物料;从固体物料或流体中分离固体物料的磁或静电分离;高压电场分离〔5〕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