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610171794.3
2006.12.29
CN101003286A
2007.07.25
撤回
无权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B62D 25/00公开日:20070725|||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B62D25/00(2006.01); H02G3/32(2006.01); E06B3/70(2006.01)
B62D25/00
日产技术中心北美股份有限公司;
约瑟夫·R·邓恩
美国密歇根州
2006.01.12 US 11/330,985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王景刚;王冉
一种层叠门部加强件装置包括第一层,该第一层具有车体板附接侧和相对的第一层叠连接侧;以及第二层,该第二层具有第二层叠连接侧和其中形成有穿孔的相对的穿孔侧。该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穿孔中的夹持件。该夹持件选择性地支撑可操作装置。第一层选择性地连接于车体板。
1、 一种层叠板加强装置,包括:第一层,该第一层具有车体板附接侧和相对的第一层叠连接侧;其上形成有穿孔的第二层,该第二层具有第二层叠连接侧和相对的穿孔侧;以及夹持件,该夹持件具有第一附接部分和第二附接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附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选择性地设置在所述穿孔中,所述夹持件选择性地支撑车辆的操作部件,并且所述第一层选择性地连接于车体板。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层将所述第二附接部分附接于所述第一层。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车体板附接侧选择性地附接于车体板。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层的至少一部分是复合材料。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层的至少一部分是玻璃纤维材料。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附接部分包括孔。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夹持件由塑料形成。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还包括选择性地、至少局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层与所述车体板之间的粘合剂。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粘合剂通过至少施加热量予以固化。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还包括选择性地可去除地附接于所述粘合剂的敷层,其中,所述粘合剂选择性地设置在所述敷层与所述第一层之间。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还包括选择性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层与所述车体板之间的第二夹持件。12、 一种吊架和加强的组合装置,包括:选择性地连接于车体板的加强层;以及直接连接于所述加强层的吊架。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还包括第二加强层,该第二加强层选择性地连接于所述加强层并且具有形成在其上的穿孔,其中,所述吊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穿孔中,且所述吊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加强层与所述第二加强层之间。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加强层与所述车体板之间的粘合剂,其中,所述粘合剂选择性地进行热固化以在结构上加强所述车体板。15、 一种加强车辆车体板同时设置附接吊架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采用第一粘合剂将第一层叠层粘接于所述车体板;采用第二粘合剂将第二层叠层的至少一部分粘接于所述第一层叠层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将夹持件的一部分夹置在所述车体板与所述第二层叠层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层叠层和所述第二层叠层形成层叠结构的至少一部分。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将所述夹持件的至少一部分定位在所述第一层叠层与所述第二层叠层之间的步骤。17、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在所述第二层叠层中形成穿孔的步骤。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将所述夹持件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穿孔中的步骤。19、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将粘合剂设置在所述第一层叠层与所述车体板之间的步骤。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加热固化所述粘合剂的步骤。21、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将敷层从所述粘合剂上去除的步骤。22、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将第二夹持件连接于所述层叠结构的步骤。
具有夹持插入件的层叠门部加强件 技术领域 该技术领域一般涉及车体板加强件,更具体地说,涉及具有附接件的层叠车体板加强件。 背景技术 消费者的需求驱动车辆的生产采用更轻的部件以及不太昂贵的组装方法,同时维持车辆的性能。较轻的车辆一般可实现较高的燃料经济性。当采用较少的材料而使车重减小时,可实现成本的节约。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车辆的车体板已经生产得更薄,因此重量更轻,从而减小重量以及材料成本。 较薄车体板,诸如门板,由于结构刚性减小,所以易受到在它们的中心部分发生的变形或者扭曲的影响。一般地,门部加强件可附接于车体板的内表面,诸如门、罩、档板、四分板、车厢盖或后档板的外表皮,从而增加结构刚性。由玻璃纤维和热可硬化粘合剂的各层制成的分层板部加强件可将车体板的结构刚性增加至可接受的程度。 在车辆的邻近车体板内表面的区域中,附接夹持件一般用于固紧车辆的装配电路、挠性管、线缆以及各种其他的可操作部件。一般地,这些夹持件由玻璃纤维、塑料或金属构成,并且通过固紧件,诸如螺钉、铆钉或焊道,固紧至车体板的内部。 虽然这些板部加强件和吊架充分地实现其各自目的,但是汽车零配件是一个需要持续创新从而提供更轻、成本更低以及更易于组装的部件的领域。 发明内容 一种层叠门部加强装置的一项实施例包括第一层,该第一层具有车体板附接侧和相对的第一层叠连接侧;以及第二层,该第二层具有第二层叠连接侧和相对的穿孔侧,第二层中形成有穿孔。该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穿孔中的夹持件。该夹持件选择性地支撑可操作装置。第一层选择性地连接于车体板。 在其他实施例中,一种吊架和加强的组合装置包括选择性地连接于车体板的加强层以及直接地连接于加强层的吊架。 在另一实施例中,一种加强车辆车体板同时设置附接吊架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采用第一粘合剂将第一层叠层粘接于所述车体板;采用第二粘合剂将第二层叠层的至少一部分粘接于第一层叠层的至少一部分。该方法还包括将夹持件的一部分夹置在车体板与第二层叠层之间。第一层叠层和第二层叠层形成层叠结构的至少一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车体板的透视图。 图2是板部加强件的一项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3是图2的加强件的分解底部平面图。 图4是图2的加强件的顶部平面图。 图5是图2的加强件的前部正视图。 图6是沿图5的线6-6所得的视图。 图7是板部加强件的其他实施例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门板20的一部分。门板20包括中心部分22、内侧24、外侧26和成形围缘28。一般来说,门板20的内侧24与外侧26之间的厚度是一致的。中心部分22在一些部分上可以是弯曲的,在其他部分上是大概平直的。对于较大的板,中心部分22可以按照需要加强从而增加车体板对弯折的抵抗性。在所示实施例中,加强件30附接于中心部分22。 参照图2-6,加强件30包括第一层32、第二层34和夹持件40。第一层32包括车体板附接侧42、相对的第一层叠连接侧44和第一围缘46。第二层34包括第二层叠连接侧52、相对的穿孔侧54、第二围缘56以及形成在其中的穿孔60。 夹持件40包括第一附接部分70和形成有孔74的第二附接部分72。第一附接部分70包括大概为平面的主体80,该平面体具有夹持围缘82、第一夹持附接侧84和第二夹持附接侧86。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二附接部分72的孔74可连接于车辆的可操作部件(未示出)。 从图3中清楚可见,粘合剂(未标号)优选地层叠在车体板附接侧42和第二层叠连接侧52上。敷层90可去除地附接于粘合剂,这将在下文详细说明。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附接侧84和第二层叠连接侧52具有粘合剂,适当尺寸的敷层90覆盖该粘合剂从而在使用前保护该粘合剂。 为第一层32和第二层34选择的材料的范围是相当宽的。这些选择可以包括玻璃纤维或者形成刚性结构的其他复合材料。选择用于夹持件40的材料包括塑料、橡胶金属、合金和玻璃纤维以及其他已知复合物。 一种生产加强件30的方法如下。制备所需要面积的车体板,诸如车体板20。获得第一层,诸如第一层32,将敷层90从车体板附接侧42去除。第一层32然后附接于车体板20的内侧24的所需要的部分,诸如夹持件40的夹持件穿过诸如第二层34的第二层的孔60插入。敷层90从第二层叠连接侧52去除。随着第一附接部分70连接在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第二层34的第二层叠连接侧52然后连接于第一层32的第一层叠连接侧44。当车体,或者至少车体板20被热固化,并且用于形成加强件30的粘合剂由此僵化时,对车体板加强件设置整体吊架或夹持件40,这与传统加强件和夹持件相比具有较少的部件。一般地,在组装的预定阶段之后,车体在超过300的温度下进行若干小时的热固化。 如上所述,粘合剂可夹置在第一夹持附接侧84与第一层叠连接侧44之间。用于加强件30中的粘合剂并不局限于用于敷层90的粘合剂,诸如剥落和粘贴粘合剂,但是可以包括其他粘合剂。在所示实施例中,应用于侧面42、52、84的粘合剂平均地分布在整个表面上。 在另一种方法中,在将第一层32附接于车体板20之前,第二层34可附接于第一层32。在将第一层32连接于车体板20的步骤之前、之后或期间,其他层可构造形成加强件,诸如加强件30。 图7示出加强件30的实施例,例如加强件130。加强件130包括第一层132、第二层134和夹持件140。第一层132包括车体板附接侧142、相对的第一层叠连接侧144和第一围缘146。第二层134包括第二层叠连接侧152、相对的穿孔侧154、第二围缘156以及形成在其中的多个穿孔160、260。 夹持件140包括第一附接部分170和其中形成有孔174的第二附接部分172。第一附接部分170包括大概为平面的主体180,该平面体具有外夹持围缘182、第一夹持附接侧184、第二夹持附接侧186以及限定有孔194的内夹持围缘188。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二附接部分172的孔174可连接于车辆的可操作部件(未示出)。 加强件130以与加强件30的组装方式类似的方式进行组装,如上所述。在加强件130的组装期间,第二层134的第二层叠连接侧152通过孔194连接于第一层132的第一层叠连接侧144。 夹持件240包括第一附接部分270和其上形成有连接表面274的第二附接部分272。第一附接部分270包括大概为平面的主体280,该平面体具有外夹持围缘282、第一夹持附接侧284和第二夹持附接侧286。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二附接部分272的连接表面274可连接于车辆的可操作部件(未示出)。 夹持件340包括第一附接部分370和其上形成有连接表面374的第二附接部分372。第一附接部分370包括大概为平面的主体380,该平面体具有外夹持围缘382、第一夹持附接侧384、第二夹持附接侧386和限定有孔394的内夹持件围缘388。 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附接部分372的连接表面374可结合地连接于车辆的可操作部件(未示出)。如图所示,第一附接部分370夹置在第一层132与车体板20之间。 在所示实施例中,示出两个层叠层。但是,加强件30、130可包括任何数量的层叠层。具体地说,示例性的加强件可具有一个层,诸如第二层34,而不具有其他层,因此,可以只对于该层和粘合剂进行层叠,虽然该层和粘合剂由于材料的交联作用而具有相对未定义的边界。而且,示例性加强件的各层不需要覆盖相同的区域,如图中大体所示。具体地说,诸如第一层32的层可以略微大于夹持件的一部分,诸如第一夹持附接侧84,从而提供加强件层,诸如第二层34,其一般按照这里所述的内容进行操作。 另外,诸如第一层32和/或第二层34的各层可具有表面,诸如未固化的树脂表面,其可在热固化作用下或者任何其他传统附接过程中结合于邻近的表面,由此减小或消除对分离的粘合层的需要。 虽然第一夹持附接侧84、184、284、384描述为具有粘合剂和附接于其上的敷层,但是第一夹持附接侧84、184、284、384可以不采用任何的粘合剂,或者可在车体板20的热固化期间结合。另外地,夹持件40、140、240、340可由一种在热固化期间经受物理变形并且在冷却期间结合至邻近部件的材料构成。 上面的说明仅仅是为了示出和描述本发明的方法和系统的示例性实施例。其并不意在进行穷尽性的列举或者将本发明限定在任何公开的精确形式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变化并且对本发明的元件进行等同替换。另外,可进行许多改进从而在不脱离实质范围的情况下使特定情况或材料适应于本发明的教导。因此,并不意在将本发明限定在作为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公开的特定实施例中,而是使本发明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中的所有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髓或范围的情况下,本发明可在除了具体说明和所示内容之外予以实现。本发明的范围仅通过随后的权利要求限定。
《具有夹持插入件的层叠门部加强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夹持插入件的层叠门部加强件.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层叠门部加强件装置包括第一层,该第一层具有车体板附接侧和相对的第一层叠连接侧;以及第二层,该第二层具有第二层叠连接侧和其中形成有穿孔的相对的穿孔侧。该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穿孔中的夹持件。该夹持件选择性地支撑可操作装置。第一层选择性地连接于车体板。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