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及制备流程.pdf

上传人:a3 文档编号:24116 上传时间:2018-01-1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2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133997.2

申请日:

2015.03.26

公开号:

CN104744166A

公开日:

2015.07.01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5G 3/00申请日:20150326|||公开

IPC分类号:

C05G3/00; C05G3/02; C05G3/04; C05F17/00

主分类号:

C05G3/00

申请人:

王振学

发明人:

王振学; 王岩; 党伟

地址:

273500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太平东路45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32207

代理人:

汪旭东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以四种中药为基质,通过生物有益菌二次发酵而成;其成分主要包括:中药型培养基、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其配比为:40.0:2.0:1.0。所述的中药型培养基中含有四种具有专一型杀灭或抑制土壤中有害菌的成分;所述的中药型培养基为:柏树壳、青蒿,泽漆、蒲公英,其配比为10:0.3:0.01:0.2,经过充分晾晒干燥后,进行粉碎,通过细度为1000目的筛网。本发明与目前所采用的化学药剂防治措施相比具有杀菌更彻底,施入土壤后再杀灭致病菌的同时对土壤中有益菌具有保护和增效作用;不会破坏土壤结构,由于中药本身富含有机质,在防治作物土传性病害的同时,具有养地肥地的综合效果。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其特征在于:以四种中药为基质,通过生物有益菌二次发酵而成;其成分主要包括:中药型培养基、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其配比为:40.0:2.0:1.0。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药型培养基中含有四种具有专一型杀灭或抑制土壤中有害菌的成分;所述的中药型培养基为:柏树壳、青蒿,泽漆、蒲公英,其配比为10:0.3:0.01:0.2,经过充分晾晒干燥后,进行粉碎,通过细度为1000目的筛网。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枯草芽孢杆菌与哈茨木霉菌有益菌含量分别为:100亿/克、50亿/克。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药型培养基含水量为:70%---75%。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的制备工艺流程,其具体步骤为:
(1)中药的选材及比例,
本发明所选用的四种中药分别为:柏树壳、青蒿,泽漆、蒲公英,其比例为10:0.3:0.01:0.2,原材料采收后放在通风干燥的阴凉处风干备用;
(2)中药材的粉碎,
所有发酵均在通风干燥阴凉的发酵室内进行,使用前一定要仔细挑拣,剔除霉烂变质的个体,按照步骤一所示的比例配比好后,利用细度为1000目粉碎机粉碎,粉碎后立即进入无菌发酵室分次发酵;
(3)第一次发酵,
无菌发酵室使用前采用紫外线杀毒处理,工作人员进入前必须进行消毒;第一次发酵采用嗜热菌---枯草芽孢杆菌,菌含量100亿/g与原料的用量比例为10:0.2,掺均拌匀后加入无污染干净的井水,料水比例为10:7,料堆高40—43cm,宽1.2—1.5m,长根据发酵室长度而定,料堆与发酵室墙体距离不低于1.5m,料堆之间的距离为1.0m;堆好后用通透性好的篷布全堆覆盖,当上部8—10cm料粉呈现棕黑色开始翻堆,翻后按照原来的堆积标准以及步骤继续发酵,直至原料呈现黑色为止,定为发酵料;
(4)第二次发酵,
第一次发酵后,将原料摊开,厚度为3—5cm散热,温度与室温一致时进行第二次发酵,第二次发酵温度不再升高,所用菌种为哈慈木霉菌,发酵料与哈慈木霉菌的比例为:25:0.1,目的是让能够抑制危害农作物根部病害的哈慈木霉菌快速繁殖;发酵料的水分含量为60—65%,温度为25—28℃环境下,发酵时间为20天,即在光学显微镜下用10倍物镜就可以看到木霉菌菌丝即完成了第二次发酵,即为成品;
(5)装袋
一定要在无菌条件下完成装袋,所用包装为保湿性能好的铝箔袋;装袋前成品含水量为30%,不得超过35%;采取真空包装,放置在通风干燥的阴凉处保存。

说明书

一种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及制备流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作物土传性病害绿色防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及制备流程。
背景技术
食品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农药是影响农产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农作物土传性病害的防治99%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化学药剂的频繁使用,污染了环境,随着致病菌抗药性的增加,防治效果逐年降低。在实际生产上,对于农作物病虫害的频繁发生,仅仅依靠物理方法防治很难保证作物的产量。随着我国农村主要劳动力老龄化加剧,农家肥使用率逐年降低,土壤环境趋于恶化成了不争的事实,土传性根部病害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安全生产。各种化学土壤杀菌剂的大量频繁的使用,在杀灭部分土壤有益菌的同时,诱发了土传性致病菌的抗药性,很难实现理想的防治效果。我国无机肥料(化肥)的利用率仅仅维持在20%左右,随着不可利用的肥料(化肥)在土壤中的累积,土壤通透性逐年变差,出现了酸性土壤,导致土壤退化,不利农作物生长。同时农产品商品品质变差。
农业生产中,生产者偏重了化肥的使用,忽视了有机肥的使用,致使土壤中有机质严重匮乏,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以及原始动物的活动。土壤中有机质的匮乏,土壤保肥性和缓冲性均变差,很难培肥地力。近几年农作物根部病害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土壤杀菌剂的大量频繁使用,除了起到防治有害杂菌对农作物的危害之外,由于杀菌剂杀菌作用的没有选择性,同时也杀灭了土壤中的有益菌,破坏了土壤菌落平衡,农作物根系生长环境趋于恶化,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失衡,致使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杀菌更彻底、不含重金属、激素等使用后不会破坏土壤结构、同时补充对土壤有益的菌、养地肥地的一种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及制备流程。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的:
一种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其特征在于:以四种中药为基质,通过生物有益菌二次发酵而成;其成分主要包括:中药型培养基、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其配比为:40.0:2.0:1.0。
所述的中药型培养基中含有四种具有专一型杀灭或抑制土壤中有害菌的成分;所述的中药型培养基为:柏树壳、青蒿,泽漆、蒲公英,其配比为10:0.3:0.01:0.2,经过充分晾晒干燥后,进行粉碎,通过细度为1000目的筛网。
所述的枯草芽孢杆菌与哈茨木霉菌有益菌含量分别为:100亿/克、50亿/克。
所述的中药型培养基含水量为:70%---75%。
一种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的制备工艺流程,其具体步骤为:
(1)中药的选材及比例,
本发明所选用的四种中药分别为:柏树壳、青蒿,泽漆、蒲公英,其比例为10:0.3:0.01:0.2,原材料采收后放在通风干燥的阴凉处风干备用;
(2)中药材的粉碎,
所有发酵均在通风干燥阴凉的发酵室内进行,使用前一定要仔细挑拣,剔除霉烂变质的个体,按照步骤一所示的比例配比好后,利用细度为1000目粉碎机粉碎,粉碎后立即进入无菌发酵室分次发酵;
(3)第一次发酵,
无菌发酵室使用前采用紫外线杀毒处理,工作人员进入前必须进行消毒;第一次发酵采用嗜热菌---枯草芽孢杆菌,菌含量100亿/g与原料的用量比例为10:0.2,掺均拌匀后加入无污染干净的井水,料水比例为10:7,料堆高40—43cm,宽1.2—1.5m,长根据发酵室长度而定,料堆与发酵室墙体距离不低于1.5m,料堆之间的距离为1.0m;堆好后用通透性好的篷布全堆覆盖,当上部8—10cm料粉呈现棕黑色开始翻堆,翻后按照原来的堆积标准以及步骤继续发酵,直至原料呈现黑色为止,定为发酵料;
(4)第二次发酵,
第一次发酵后,将原料摊开,厚度为3—5cm散热,温度与室温一致时进行第二次发酵,第二次发酵温度不再升高,所用菌种为哈慈木霉菌,发酵料与哈慈木霉菌的比例为:25:0.1,目的是让能够抑制危害农作物根部病害的哈慈木霉菌快速繁殖;发酵料的水分含量为60—65%,温度为25—28℃环境下,发酵时间为20天,即在光学显微镜下用10倍物镜就可以看到木霉菌菌丝即完成了第二次发酵,即为成品;
(5)装袋
一定要在无菌条件下完成装袋,所用包装为保湿性能好的铝箔袋;装袋前成品含水量为30%,不得超过35%;采取真空包装,放置在通风干燥的阴凉处保存。
本发明与目前所采用的化学药剂防治措施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杀菌更彻底,本发明制剂除了杀菌全面的作用外,由于富含土壤有益菌,有益菌在土壤中具有站位效应,抑制土壤中致病菌的繁殖繁殖,降低致病菌的活性。(2)本发明制剂集中药、微生物于一体,施入土壤后再杀灭致病菌的同时对土壤中有益菌如:枯草芽孢杆菌具有保护和增效作用。(3)本发明制剂不含重金属、激素等使用后不会破坏土壤结构,由于中药本身富含有机质,在防治作物土传性病害的同时,具有养地肥地的综合效果。(4)本发明所用原料为柏树壳以及香油渣为培养基,有机质含量高,放线菌、木霉菌易繁殖,况且具杀灭土壤中害虫如:金针虫、地老虎,并且对南方设施蔬菜田顽固性性害虫---根结线虫的虫卵具有杀灭作用。(5)本发明为生物活菌制剂,在一定的湿度、温度条件下,通过3-6个月的发酵而获得,除具有相类似的产品一切优点外,还具有规避土壤害虫、补充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通透性等独特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一种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其特征在于:以四种中药为基质,通过生物有益菌二次发酵而成;其成分主要包括:中药型培养基、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其配比为:40.0:2.0:1.0。
所述的中药型培养基中含有四种具有专一型杀灭或抑制土壤中有害菌的成分;所述的中药型培养基为:柏树壳、青蒿,泽漆、蒲公英,其配比为10:0.3:0.01:0.2,经过充分晾晒干燥后,进行粉碎,通过细度为1000目的筛网。
所述的枯草芽孢杆菌与哈茨木霉菌有益菌含量分别为:100亿/克、50亿/克。
所述的中药型培养基含水量为:70%---75%。
一种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的制备工艺流程,其具体步骤为:
(1)中药的选材及比例,
本发明所选用的四种中药分别为:柏树壳、青蒿,泽漆、蒲公英,其比例为10:0.3:0.01:0.2,原材料采收后放在通风干燥的阴凉处风干备用;
(2)中药材的粉碎,
所有发酵均在通风干燥阴凉的发酵室内进行,使用前一定要仔细挑拣,剔除霉烂变质的个体,按照步骤一所示的比例配比好后,利用细度为1000目粉碎机粉碎,粉碎后立即进入无菌发酵室分次发酵;
(3)第一次发酵,
无菌发酵室使用前采用紫外线杀毒处理,工作人员进入前必须进行消毒;第一次发酵采用嗜热菌---枯草芽孢杆菌,菌含量100亿/g与原料的用量比例为10:0.2,掺均拌匀后加入无污染干净的井水,料水比例为10:7,料堆高40—43cm,宽1.2—1.5m,长根据发酵室长度而定,料堆与发酵室墙体距离不低于1.5m,料堆之间的距离为1.0m;堆好后用通透性好的篷布全堆覆盖,当上部8—10cm料粉呈现棕黑色开始翻堆,翻后按照原来的堆积标准以及步骤继续发酵,直至原料呈现黑色为止,定为发酵料;
(4)第二次发酵,
第一次发酵后,将原料摊开,厚度为3—5cm散热,温度与室温一致时进行第二次发酵,第二次发酵温度不再升高,所用菌种为哈慈木霉菌,发酵料与哈慈木霉菌的比例为:25:0.1,目的是让能够抑制危害农作物根部病害的哈慈木霉菌快速繁殖;发酵料的水分含量为60—65%,温度为25—28℃环境下,发酵时间为20天,即在光学显微镜下用10倍物镜就可以看到木霉菌菌丝即完成了第二次发酵,即为成品;
(5)装袋
一定要在无菌条件下完成装袋,所用包装为保湿性能好的铝箔袋;装袋前成品含水量为30%,不得超过35%;采取真空包装,放置在通风干燥的阴凉处保存。
本发明制备流程中注意事项:
1、本发明为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微生物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活性降低,依据这一特性,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在阳光晒不到的室内进行,严格要求培养基的含水量,含水量过高,不仅发酵速度慢,而且极易出现培养基成“疙瘩”状,影响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的品质。
2、生物活菌发酵需要一定的温度,室温低于15℃发酵慢,在发酵过程中需要15---20d进行第一次翻堆,第二次翻堆应在培养基表面出现白色菌丝进行翻堆,连续翻堆,直到培养基变成黑褐色,含水量为50%,室温在15---30℃,翻堆间隔时间应当适当缩短,以 培养基表面布满白色菌丝为标志,进行翻堆。
3、发明人发现,产品缺点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1)杂菌滋生、(2)出现蛆虫、(3)培养基结块。解决方案如下:
(1)杂菌滋生是由于培养基加工时含水量大或者贮藏期间受潮,造成原料湿度大,引发杂菌滋生。预防措施:所选的原料,湿度一定不超过15%,在贮藏在干燥地方。如发现培养基受潮,一定要放在阳光下暴晒3天以上。必要时用800—1000倍高锰酸钾溶液喷洒一遍,喷后晾晒3天后再使用。
(2)咀虫的出现是因为生物菌肥在发酵过程中,温度高苍蝇在表面产卵所致,在温度高的季节进行生物菌肥生产,必要时可用40%毒死蜱EC2000倍液喷雾防治。
(3)培养基结块的原因是在拌料过程中,水分使用不均匀所致,在生产过程中,注意水分使用均匀,在翻堆过程中,发现结块现象,及时粉碎。
本发明的益处具体还体现在:
本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以优质中草药---柏壳为主要原料作为基质与放线菌、木霉菌混合均匀后,通过三个月以上发酵而成,柏树壳含穗花杉双黄(amentoflavone),单甲基穗花杉双黄酮(monomethylamentoflavone),扁柏双黄酮(hi-nokiflavone),7″-单甲基扁柏双黄酮(7″-monomethylhinokifla-vone),柏木双黄酮(cupressuflavone)及其衍生物,脱镁叶绿素(pheophytin)a,10S和10R-羟基脱镁叶绿二酸二(methylpheophorbide)a,α-柏木萜烯(α-funebrene)等主要成分。
柏树壳有机质含量超过90%,同时富含钙、镁、铁、钼、铜等中微量元素与具有驱虫、避虫功能的香油渣以一定的比例通过生物发酵后,把不可溶解的蛋白质,变成促进作物生长的氨基酸。放线菌、木霉菌经过以柏树壳与香油渣为培养基培养,形成富含有机质的优质生物菌肥。松柏基质菌肥不仅含有平衡土壤菌落,抑制有害菌滋生的放线菌、木霉菌,而且该菌肥富含有机质,能够吸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促进作物根系生长,防止作物生长后期早衰、规避地下害虫如:地老虎、金针虫、根结线虫等对作物的为害。
本发明以多种具有杀菌功能的中药为原料,通过科学配比,完全粉碎后利用土壤有益菌二次发酵而成。该制剂在防控危害农作物土传性病害的同时,达到了对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友好,绿色防控的目的。该制剂不足之处,生产周期长,对生产环境要求严格。
利用几种中药杀菌功能,科学复配,达到杀灭土壤中致病菌(真菌、细菌)的目的。中药制剂富含有机质(30%以上)在防治土传性病害的同时,起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农作物综合抗性的目的。利用具有杀菌作用的中药:柏树壳、青蒿,泽漆、蒲公英按照一定的比例粉碎后进行无菌二次发酵。发酵过程以及包装过程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规程,防止杂菌污染,影响杀菌效果。
本发明所选用的中药均有杀菌作用,利用生物有益菌第一次采用嗜热菌发酵,力求在高温的环境下所选中药的有效成分更好的得到释放,第二次发酵采用哈慈木霉菌,以第一次发酵好的中药为基质,让哈慈木霉菌快速繁殖。该制剂成为杀菌与以菌抑菌有机结合体。
下面结合三个实施例来具体说明本发明的使用效果。在这些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指明,所述的份和百分比均为按重量计。
实施例1
在室内进行发酵制备,室温在5---15℃,将柏树壳、香油渣晾干后,进行粉碎,通过细度为800um的筛网,以2.5:1.0的比例掺均拌匀,以20:1的比例每克含2亿个放线菌,以40:1.0比例加入每克含2亿个木霉菌,与培养基充分掺均拌匀,加入清水,拌均匀,含水量为70—75%,堆在一起,上用塑料薄膜覆盖,塑料薄膜上用不透光的草苫或毛毡覆盖,发现培养基表面出现白色霉层进行翻堆,翻后重复上述操作,直到培养基呈现黑褐色,即成本产品。
实施例2(对比)
方法按实施例1中的进行,但室温在15---30℃进行发酵,除了翻堆时间缩短外,要随时观察,培养基是否有苍蝇出现,及时用无残留农药进行防治。
实施例3:
方法按实施案例1进行,但在隆冬季节在日光温室内进行生物发酵,日光温室上部一定要用草苫或毛毡密闭,防止直射光直接照在发酵堆上。每天放风不能低于1.0h。
下面结合本中药土壤重茬剂在设施蔬菜上的应用试验来继续说明:
本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以四种中药(柏树壳、青蒿,泽漆、蒲公英)在土壤有益菌的作用下通过二次发酵而成的无残留杀菌彻底的中药生物制剂。至2011年在山东邹 城、齐河、兰陵等地进行了应用试验,来验证该产品对土传性病害防治效果。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处理A: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处理B:8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处理C: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照(CK)喷施清水。试验作物分别为:日光温室辣椒、日光温室番茄。
1.2试验地点及试验地的基本情况
田间试验于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别在山东省邹城市太平镇杏行村保护地番茄基地刘西平越冬番茄田、齐河县宣章屯镇明贾村何胜利日光温室辣椒上连续三年在同一块土地上进行该试验。
刘西平日光温室长73米,宽8.2米,走道宽0.85米,种植面积为540.2平方米,该温室已经连续8年种植越冬番茄,每667平方米定植2800株,2010年根腐病发病率达到23.4%。2011年前均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引起番茄根腐病的致病菌随着对土壤杀菌剂的适应性增强,防治效果逐年降低。根腐病已经成了严重危害番茄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何胜利所种植的日光温室长78米、宽8.3米,走道宽1.0米种植面积569.4米,越冬辣椒已经连续种植3年,每667平方米定植4000穴,每穴2株,其中2010年辣椒根腐病发病率高达34.7%。
1.3试验方法
试验小区面积均为10平方米,种植番茄42株,辣椒60穴,随机排列,三次重复,以不使用任何药剂的空白小区作为对照。试验小区根腐病均不采取药剂防治。处理A预防倍数500倍液,治疗倍数300倍液,其他处理使用倍数按照产品标示,处理B预防600倍液,治疗400倍液,处理C预防800倍液,治疗600倍液。喷药时间定植缓苗后预防一次,发现病株及时防治,7天一次,连续防治3次。对照(CK)喷施清水。预防及防治后3天试验小区作物连续三天出现萎蔫现象即定位发病。统计出发病率。发病率计算方法:发病植株/调查总株数*100%。防治效果计算方法:100%减去发病率。
1.4数据调查
番茄从开花现蕾期开始出现根腐病危害,辣椒在对椒膨大时开始发病,从发病期开始调查发病情况。详见表1、表2、表3.
表1 2011年根腐病发病率(单位:%)

从表1看出各处理对根腐病发病率为处理A番茄4.0%同比对照相比低19.4%,防效96.0%,辣椒5.5%同比对照34.7%低29.2%,防效94.5%,处理B番茄10.9%较对照23.4%低12.5%,防效89.1%,辣椒12.3%较对照34.7%低22.4%防效87.7%,处理C番茄16.3%较对照23.4%低11.1%,防效83.7%,辣椒18.4%较对照34.7%低16.3%防效81.6%
由此可以看出三个处理与对照相比对根腐病防治效果处理A>处理B>处理C。
表2 2012年根腐病发病率(单位:%)

从表2看出根腐病发病率处理A:番茄为3.6%,同比对照24.8%低21.2%,防治效果为96.4%,辣椒5.3%同比对照35.1%低29.8%。防治效果94.7%。处理B:番茄11.1%同比对照24.8%低13.7%,防治效果为88.9%,辣椒12.4%同比对照35.1%低22.7%,防治效果87.6%,处理C:番茄17.0%同比对照24.8%低7.8%,防治效果83%,辣椒19.4%同比对照35.1%低15.7%,防治效果80.6%,由此可以看出三个处理与对照相比对根腐病防治效果处理A>处理B>处理C。
表3 2013年根腐病发病率(单位:%)

从表3看出根腐病发病率处理A:番茄为3.2%,同比对照25.5%低22.3%,防治效果96.8%,辣椒4.9%同比对照35.5%低30.6%,防治效果95.1%处理B:番茄11.2%同比对照25.5%低14.3%,防治效果88.8%,辣椒12.6%同比对照35.5%低22.9%,防治效果87.4%。 处理C:番茄17.5%同比对照25.5%低8.0%,防效82.5%,辣椒20.1%同比对照35.5%低15.4%,防治效果79.9%,由此可以看出三个处理与对照相比对根腐病防治效果处理A>处理B>处理C。
2、结果与分析
从连续三年定点调查的结果看出:在所有处理中,处理A连续三年在日光温室番茄、辣椒上对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均优于其它处理,处理A呈现逐年递增状态,番茄由2011年的96.0%递增到2013年的96.8%,三年平均防效96.4%,辣椒由2011年的94.5%递增到2013年的95.1%三年平均防效94.8%。处理B番茄由2011年89.1%到2013年的88.8%,呈现逐年递减阶段,三年平均防效88.9%,辣椒2010年的87.7%到2013年的87.4%呈现递减状态,三年平均防效87.5%。处理C从统计数据看,防治效果呈现递减状态,番茄由2011年的83.7%到2013年的82.5%,三年平均防效83.1%,辣椒由2011年的81.6%到2013年的79.9%,三年平均防效80.7%。处理A对番茄、辣椒根腐病防治效果呈现递增状态的原因是,利用中药杀灭为害番茄、辣椒根部致病菌的同时,提高了土壤有益菌的含量,起到杀菌抑菌的综合效果,处理B、处理C所采用的化学杀菌剂由于连年使用,刺激了致病菌的抗药性的同时,由于杀菌效果的无选择性,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抑制了土壤有益菌的活性,防治效果逐年降低符合病虫害防治的一般规律。
3、讨论
设施蔬菜病害特别是土传性病害是影响蔬菜生产安全、食用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连年使用化学杀菌剂,致病菌已经产生了抗性,同时,农药残留污染了生态环境,影响了蔬菜的食用安全。探索中药、生物防治作物病虫害,是确保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通过三年的试验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不仅对所试作物番茄、辣椒常见的根腐病防治效果好,而且具有对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性等综合优点,值得大面积推广。
总之,本发明提供一种杀菌更彻底、不含重金属、激素等使用后不会破坏土壤结构、同时补充对土壤有益的菌、养地肥地的一种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及制备流程。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一部分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及制备流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种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及制备流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种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及制备流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及制备流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及制备流程.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中药型土壤微生物重茬剂,以四种中药为基质,通过生物有益菌二次发酵而成;其成分主要包括:中药型培养基、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其配比为:40.0:2.0:1.0。所述的中药型培养基中含有四种具有专一型杀灭或抑制土壤中有害菌的成分;所述的中药型培养基为:柏树壳、青蒿,泽漆、蒲公英,其配比为10:0.3:0.01:0.2,经过充分晾晒干燥后,进行粉碎,通过细度为1000目的筛网。本发明与目前所采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肥料;肥料制造〔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