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装备,尤指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行驶速度也是越来越快,随之,交通事故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安全问题。安全性能也是现代汽车的重要质量指标之一。如何在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乘员的安全、减少汽车的损坏成为各汽车厂家努力的方向。在汽车前装备前防撞梁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可以在汽车发生正向碰撞时,前防撞梁能减少发动机舱及乘员区受损,也能降低碰撞所引起的车身结构损坏。然而,现行的前防撞梁总成大都由冲压或辊压成型工艺制造而成,结构单一,抗难以同时满足高低速度碰撞的法规要求,还是给车辆造成比较大的损害,也不利于乘员的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同时满足高低速碰撞法规、前弱后强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结构,由防撞横梁和吸能盒组成,其特征在于:其中防撞横梁包括横梁内板和固接于横梁内板外侧的横梁外板,横梁内板和横梁外板间形成空腔,吸能盒分别设于防撞横梁两侧并与车体连接。可以通过横梁内板和外板不同的屈服强度来抵抗高低速的碰撞。
所述的横梁外板和横梁内板呈U形,横梁外板叠加于横梁内板上。使得横梁外板可以在强力碰撞时先压溃,以抵消部分冲击力。
所述的横梁外板上设有若干个通孔。这样可以减轻前防撞梁总成重量,也可以降低其屈服强度。
所述的横梁外板的通孔上一体连接有向内翻折的连接片,连接片端部与横梁内板固定连接。可以更好地把冲击力传到横梁内板上。
所述的横梁外板由屈服强度为不大于120MPa的钢板冷冲压而成,横梁内板由屈服强度不小于1500MPa的钢板热成形而成。这样可以达到前弱后强,满足高低速碰撞法规。
所述的吸能盒由吸能盒外板、吸能盒内板及连接于防撞横梁的前安装板及连接于车体的后安装板固定连接而成。
所述的吸能盒的前端屈服强度小于后端屈服强度。吸能盒前端屈服强度不大于260MPa,后端屈服强度不小于340MPa。同样达到前弱后强,有利于消化巨大冲击力。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利用前弱后强,不同屈服强度的横梁外板和横梁内板的防撞横梁,可以满足高低速碰撞法规,而且在低速碰撞时,只压溃横梁外板,并将冲击力有效地消化掉,保护横梁内板,而且吸能盒也采用了前弱后强的设计特点,也能在一定程度降低了正面撞击对车体和乘员的安全。而当汽车遇到高速碰撞时,当横梁外板被压溃时已经消化掉相当的冲击能量,使得防撞横梁抗冲击能力得于增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汽车前防撞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汽车前防撞梁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汽车前防撞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汽车前防撞梁的结构分解图。
图中,1、防撞横梁;2、吸能盒;3、横梁内板;4、横梁外板;5、空腔;6、翻边;7、通孔;8、连接片;9、吸能盒外板;10、吸能盒内板;11、前安装板;12、后安装板;13、拖车钩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并运用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
同时参照图1到图5,这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结构,其特别之处在于:由防撞横梁1和吸能盒2组成,其中防撞横梁1包括横梁内板3和固接于横梁内板3外侧的横梁外板4,横梁内板3和横梁外板4间形成空腔5,吸能盒2分别设于防撞横梁1两侧并与车体连接。横梁外板4和横梁内板3均呈U形,横梁外板4叠加于横梁内板3上,通过横梁外板4两边设有的翻边6点焊在横梁内板3上(参见图4)。一方面为了减轻重量,另一方面也起到进一步弱化前部的效果,在横梁外板4上设有若干个通孔7。还在横梁外板4的通孔7上一体设有向内翻折的连接片8,连接片8端部与横梁内板3焊接。这些支撑的结构在低速碰撞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将力传递到横梁内板3上,而小翻边6自身的压溃在碰撞吸能过程中所做的贡献也是不可小视的。
为了达到前弱后强的效果,横梁外板4由屈服强度为不大于120MPa的钢板冷冲压而成,横梁内板3由屈服强度不小于1500MPa的钢板热成形为宜,本实施例中,横梁外板4屈服强度为120MPa,横梁内板3由屈服强度为1500MPa。
吸能盒2是防撞横梁1与车体的连接装置,它由吸能盒外板9、吸能盒内板10及连接于防撞横梁1的前安装板11及连接于车体的后安装板12点焊与烧焊而成,图中可见,吸能盒2是一个中空的盒子。吸能盒2的前端屈服强度小于后端屈服强度。通常情况下,吸能盒前端屈服强度不大于260MPa,后端屈服强度不小于340MPa为宜,达到前弱后强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吸能盒前端屈服强度是260MPa,后端屈服强度是340MPa。拖车钩螺母13位于右吸能盒前端,拖车时候受力方向与纵梁在同一条直线上,受力情况良好。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地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其架构形式灵活多变,可以派生系列产品。只是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专利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