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底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作鞋等所使用的鞋底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用途,鞋要求各种各样的功能,例如餐馆的厨师、男女服务员所使用的工作鞋由于厨房的瓷砖或树脂系的地板上附着有水或油,因此要求鞋底的底面要有良好的防滑性。
但是,用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鞋底由于重量比较大,因此一般使用发泡合成树脂制作,但如果使其为高发泡性来减轻重量,则存在脱模后急剧膨胀,形状稳定性或尺寸精度差的问题。另外,如果为了提高鞋底设计图案的再现性而设置排气孔,则会因为材料进入到该部分之中造成成型品的脱模困难,有时会从发泡层产生破坏,或者起毛刺,影响美观,或者降低防滑性。
因此,以往的方法难以在底面上设计凸形设计图案,不得不设计连续的纵或横的直线状,或者波浪形的设计或凹形图案的圆形设计等,不仅在设计上受制约,而且影响防滑性。
并且,以往由于在用接地面上实施了图案的板状模具成型后,通过冲压等将其裁切成鞋底,因此侧面会原封不动地露出切断面,没有了表皮层,不仅外观不美,而且在使用中存在油、水、灰尘等污物或细菌容易附着或进入到空孔中这样地问题。
因此,提出了如日本专利实开平5-13208号公报所公开的用发泡聚氨基甲酸乙酯覆盖侧面的方法,但由于发泡聚氨基甲酸乙酯的比重为0.5~0.7,因此产生招致重量增加,或者制造工序、成本增加的问题。而且,高发泡合成树脂还存在随着运输过程中的容器或卡车车内温度上升容易变形的问题。
以往的方法由于难以从鞋底上形成薄的竖起,因此在与鞋面交界的地方容易滞留油、水和灰尘,助长了鞋底的剥离,并且容易由于挂住而产生绊倒或剥离。
并且,如果只以在厨房的易滑地板上的防滑功能为重点的话,则在大厅的地毯等不易滑倒的地板上有容易绊倒而摔倒的危险。
图16表示步行时加到足底上的负重的说明图,脚步从(a)依次移动到(f),通过反复重复这些步骤而进行步行。在踏出下一步时,首先如图(f)所示用鞋底S底面的顶端蹬地板F向空中抬起,如(a)所示与地面F相接。此时,以往的只有防滑功能的工作鞋在(f)中蹬地板F时,由于鞋尖与地板F的摩擦阻力,鞋尖被地板F牵挂容易绊倒。或者当地板F有台阶时,在该台阶也存在容易绊倒这样的问题。
作为防止绊倒的对策,有在脚尖处安装有旋转构件的鞋类,但如果采用这种防止对策,即使能够降低绊倒,也存在防滑性降低了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重量轻、形状稳定并且防滑性好,能够防止污物或产生细菌的鞋底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在附着有油或水的厨房等地板上发挥良好的防滑性,在大厅的地毯等上面难以绊倒的鞋底及其制造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鞋底用发泡合成树脂制成,底面设置凹凸图案,在周围设置竖起部,同时通过加热压缩在底面和侧面上形成表皮层。
并且,本发明的鞋底用发泡合成树脂制成,底面设置凹凸图案,在上述底面的从脚拇指根部附近到顶端的脚尖部分设置向上倾斜的倾斜面,在周围设置竖起部,同时通过加热压缩在底面和侧面上形成表皮层。
本发明的鞋底用以EVA树脂为主要成分的发泡合成树脂制成,底面设置凹凸图案,使比重为0.15~0.35,硬度为45°~65°(SRIS 0101标准),通过加热压缩在底面和侧面上形成表皮层。
本发明的鞋底制造方法由第1工序和第2工序构成,第1工序成形用发泡合成树脂制成的、鞋底形状的鞋底构件,第2工序用第2工序用模具加热压缩成形在该第1工序中获得的上述鞋底构件,在保持加压的状态下冷却;在该第2工序中,在上述鞋底构件的底面形成凹凸图案,在侧面上形成竖起部,同时在上述底面、侧面上形成表皮层。
本发明的鞋底的制造方法,由第1工序和第2工序构成,第1工序成形用发泡合成树脂制成的、从底面的大拇指根部附近将顶端的脚尖部分向上方倾斜的鞋底形状的鞋底构件,第2工序用第2工序用模具加热压缩成形在该第1工序中获得的上述鞋底构件,在保持加压的状态下冷却;在该第2工序中,在上述鞋底构件的上述脚尖部分设置倾斜面,在上述鞋底构件的底面上的除上述倾斜面以外的部分形成凹凸图案,在侧面上形成竖起部,同时在上述底面、侧面上形成表皮层。
本发明的鞋底制造方法,由第1工序和第2工序构成,第1工序成形用发泡合成树脂制成的、鞋底形状的鞋底构件,第2工序用第2工序用模具加热压缩成形在该第1工序中获得的上述鞋底构件,在保持加压的状态下冷却;在该第2工序中,在上述鞋底构件的底面形成凹凸图案,在上述底面、侧面上形成表皮层,在形成上述凹凸图案的模具的凸面形成部设置直径小的贯通孔,使空气从该贯通孔中排出。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鞋底通过在底面上设置凹凸图案,在底面、侧面上形成表皮层,形状稳定性、耐磨损性好,能够防止弄脏和产生细菌。
并且,通过在鞋底上设置倾斜面,不仅防滑性好,而且能够防止脚尖在地毯等摩擦系数高的地面上被挂住,能够防止被绊倒。
在鞋底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制成由发泡合成树脂等制成的一次成型品,然后一边加热一边压缩成形作为二次成型,接着在保持加压的状态下冷却,形成表皮层,同时适当地调整,通过这样能够获得重量轻、制品的形状稳定、尺寸精度提高、能够防止弄脏和产生细菌的鞋底。另外,由于二次成型是对一次成型进行再度的加热压缩,因此利用退火作用具有提高耐热性、形状稳定性、尺寸精度,防止运输中变形的效果。
而且,通过在二次成型时在模具的一部分上设置贯通孔,可正确地形成底面的凹凸图案的接地面的接地角。
【附图说明】
图1从板材冲压鞋底构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沿厚度方向切削鞋底构件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3在鞋底构件上形成了凸缘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4鞋底构件形成了倒角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将鞋底构件插入到模具中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6用模具进行加热压缩工序的说明图
图7鞋底的剖视图
图8下模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9下模的俯视图
图10工作鞋的侧视图
图11在鞋底上形成了倾斜面和凸缘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2将鞋底构件插入到模具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鞋底的剖视图
图14鞋的顶端的说明图
图15工作鞋的侧视图
图16步行时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4表示第1实施形态的鞋底的制造说明图,首先,为了制造一次成型品,从例如以EVA树脂(乙烯基醋酸乙烯共聚树脂)为主要成分、为了提高防滑性混合重量比为15%左右的橡胶、高发泡这样的板材1冲压成如图1所示那样近似鞋底形状的鞋底构件2。
接着如图2所示,为了使制造后各部位的硬度大致一定,沿厚度方向切削鞋底构件2使其脚尖处薄脚跟处厚。
并且,如图3所示那样,在切削成为用来贴紧鞋面的周围的竖起部分的凸缘部3的同时,通过切削脚跟部来整形。
接着,如图4所示,对鞋底构件2的角部进行圆整倒角。
作为二次成GAE,如图5所示将鞋底构件2插入由上模4a和下模4b构成的模具4的下模4b内,为了在鞋底面上形成防滑的凹凸图案,在下模4b的上面设置了凹凸5。
接着,如图6所示,从上面将上模4a压入下模4b中,沿厚度方向压缩鞋底构件2,一边使下模4b升温到例如约150℃,一边将鞋底构件2加热几分钟后,在保持加压的状态下强制冷却或自然冷却到常温,由此冷却。
这样地,特别是在一边使下模4b升温一边压缩成型鞋底构件2后,在保持加压的状态下将其冷却到常温,通过这样使与下模4b接触的鞋底构件2的底面、侧面一旦融化后固化,提高成为表皮的表面密度。
通过在模具4中加热压缩和加压冷却,在如图7所示得到的鞋底6的底面形成具有多个接地块7的凹凸图案8,在侧面形成竖起部9。
一般来说,鞋底6的比重对于防滑性来说越小越好,而对于耐磨损性来说越高越好。并且,对于硬度来说,由于硬度小与地面的紧贴性好,因此适合于防滑性,对于耐磨损性来说硬度高的好。
就使用了EVA树脂的各种实验来看,可以确定比重在0.15~0.35左右、硬度在45°~65°,最好是在50°~60°(用SRIS 0101标准:阿斯卡(アスカ一)C型硬度计测定)左右可同时满足防滑性和耐磨损性的要求。还可以确认,如果超出该范围,某一特性会急剧降低。并且,在凹凸图案8中,凹部比成为接地面的接地块7更加被压缩,密度更大,由于接地块7的密度比较小并且硬度低,因此柔软,不容易滑。
并且,由于通过加热在鞋底6的底面、侧面形成表皮层,因此发泡层不会露出,防止弄脏或产生细菌。
防滑性很大程度上还被凹凸图案8的设计形状所左右,接地块7的大小在1~6cm2左右较合适,接地块7的总面积在底面总体的35%~55%合适,最好在40%~50%左右。而且,与圆形相比,各接地块7为方形更好,与连接脚尖和脚跟的纵线段相垂直的横线段越长,防滑性越好。因此,最好使接地块7的纵、横线段之比为1∶1~1∶3左右,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则防滑性降低。
为了提高防滑性,必须使凹凸图案8的边缘角、即接地块7的接地角尖锐,在图8所示的实施形态中,为此而在下模4b的凹凸5的用来形成接地块7的部分的角上形成有用来排气的直径为1mm左右的贯通孔10。
通过例如图9所示那样在下模4b的凹凸5的每个成为接地块7的部分设置1个或多个这样的贯通孔10,在用模具4加热压缩时,被封闭进去的空气从贯通孔10排出到下方,因此接地块7被正确地模压,形成尖锐的接地角。另外,由于在该加热压缩工序中鞋底构件2并没有加热到溶解而流动的程度,因此材料不会从贯通孔10中漏出。因此,几乎不用担心贯通孔10在完成的鞋底6的接地块7上产生痕迹。
并且,也可以不用如图1~图4所示那样的冲压、切削工艺,而用鞋底构件成型用模具通过发泡注入成型来成型图4那种形状的鞋底构件2,也可以用图5、图6所示的过程一边加热一边压缩成形鞋底6。另外,虽然使用EVA树脂材料,但也可以使用其他的发泡材料。
而且,也可以改变图2所示工序中的切削量,通过依照鞋底6的部位改变压缩率,形成各部分的硬度不同的鞋底6。
图10表示已完成的鞋底6上连接着图中没有示出的中底、鞋面11的工作鞋12的侧视图,由于竖起部9包覆着鞋面11的周围,因此与鞋面11之间没有台阶差,不仅能够防止绊倒和堆积尘埃,而且鞋底6也不容易从鞋面11上剥离,使用方便。
图11~图13表示第2实施形态,通过切削在冲压成的鞋底构件2的脚尖部的底面形成倾斜面21。如图12所示,将鞋底构件2插入模具4的下模4b内。为了与此前的第1实施形态同样在鞋底面上形成防滑的凹凸图案,在下模4b的上面设置凹凸5,而且设置了用来使脚尖部的底面向上抬的倾斜形成部22。
接着,经过第1实施形态中的图6所示的工艺,在获得的图13所示那样的鞋底6的底面上形成接地块7、凹凸图案8、倾斜面23,在侧面上形成竖起部9。
图14表示鞋底6的脚尖部的说明图,为了防止绊倒,设置了从脚拇指T的根部到鞋底6的顶端向上的倾斜面23,鞋底6的脚尖部离开地板时的角度缓和,摩擦阻力较小,并且即使在有台阶的地面上,脚尖部也不与台阶冲突,因此能够防止绊倒。倾斜面23与接地面的角度α最好在15°~20°左右。
并且,最好使经过加热压缩的鞋底6的平均成形比重为0.25左右,如果使其为这一程度的密度,反翘等的变形小。
图15表示已完成的鞋底6上连接着中底、鞋面11的工作鞋12的侧视图,由于竖起部9没有台阶差地紧贴在鞋面11的周围,在底面上设置有凹凸图案8和脚尖部的倾斜面23,因此即使在附着有水或油的地面也不容易打滑,并且防止了在地毯等摩擦系数高的地面上绊倒。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形态中说明了在制造工序之中设置倾斜面23,但也可以在用模具4成型鞋底6后通过切削等形成倾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