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整流防风网.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233043 上传时间:2018-02-04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726.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78203.1

申请日:

2009.02.20

公开号:

CN101487358A

公开日:

2009.07.2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E04H17/00

主分类号:

E04H17/00

申请人:

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钱基宏; 何连华; 符龙彪; 陈 凯

地址:

100013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30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黄 威;郭迎侠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顶部整流防风网,包括在堆料场四周设置的多个支架和设置在多个支架之间的柔性织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顶部整流栅,所述顶部整流栅包括连接于所述两个支架上端的上索和连接于所述两个支架上端稍低位置的下索,所述上索和下索之间设置多个吊杆,所述上索、下索和吊杆之间设置柔性织网。本发明的顶部整流栅能过滤混合层中形成的涡旋结构,降低风速脉动,避免产生瞬时高风速,并抑制上方高流速区的来流进入防风网庇护区域,明显改善了防风抑尘效果,增加了防风网的庇护距离。另外本发明造价低廉、安全性很高,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顶部整流防风网,包括在堆料场四周设置的多个支架和设置在多个支架之间的柔性织网;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顶部整流栅,所述顶部整流栅包括连接于所述两个支架上端的上索和连接于所述两个支架上端稍低位置的下索,所述上索和下索之间设置多个吊杆,所述上索、下索和吊杆之间设置柔性织网。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部整流防风网,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在支架上端的上索是连接在所述支架上端沿宽度方向的一侧,所述连接在同一支架上端稍低位置的下索是连接在所述支架上端稍低位置的另一侧。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部整流防风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个顶部整流栅分成两组,每组中的多个顶部整流栅之间相互平行,两组之间分别设置或相间隔设置,形成“V”型或倒“V”型顶部整流栅。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顶部整流防风网,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索和下索均呈抛物线形,上索中部向下弯曲,下索中部向上弯曲。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顶部整流防风网,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索和下索均呈悬链线形,上索中部向下弯曲,下索中部向上弯曲。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顶部整流防风网,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整流栅的有效高度a与所述支架的高度hb之间满足以下关系:

0.
  1hb≤a≤0.3hb
式中顶部整流栅的有效高度a是指上索和下索之间的最短距离。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顶部整流防风网,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索与下索之间设置的吊杆之间的间距l与顶部整流栅的有效高度a之间满足以下关系:

0.
  5a≤l≤1.5a。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顶部整流防风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个支架和柔性织网形成的防风网呈长方体或正方体。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顶部整流防风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个顶部整流栅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多个整流栅的水平面投影均与防风网的其中一条边平行,形成平行型顶部整流栅。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顶部整流防风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个顶部整流栅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多个整流栅的水平面投影与防风网的四条边均不平行,形成倾斜型顶部整流栅。

11、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顶部整流防风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个顶部整流栅分成两组,每组中的多个顶部整流栅之间相互平行,但两组之间相互交叉设置,形成菱型顶部整流栅。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顶部整流防风网,其特征在于,其中一组中的每个顶部整流栅的水平面投影均与防风网的其中一条边平行,另一组中的每个顶部整流栅的水平面投影与防风网的四条边均不平行,形成菱型顶部整流栅。

说明书

顶部整流防风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堆料场防风网,尤其涉及大规模堆料场的带有顶部整流栅的防风网。
背景技术
堆料场在风的作用下经常会产生大量扬尘,既造成了原料的损失,又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因此大型堆料场都会采取诸如水幕防尘、除尘器等一系列防尘设施。防风网作为一种重要的防尘措施,在国外应用较为普遍。防风网包括在堆料场四周设置的多个支架和设置在多个支架之间的柔性织网;所述多个支架和柔性织网形成四周封闭的防风网。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环保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防风网在国内一些地区也开始得到应用。
防风网对堆料场的防风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防风网由于对来流的阻碍,以及网状结构本身的摩擦作用,造成了来流的能量损失。在自然条件下使用时,将造成经过防风网后的平均风速明显降低。
第二、防风网的多孔结构,对来流中的大尺度涡旋有过滤作用,可以降低经过防风网后的湍流度,从而降低脉动风速,有助于抑制扬尘。
第三、以往开展的针对特定条件下的风洞试验表明,防风网在具体条件下对其下游的流场有不同影响。
国内的堆料场与国外相比有一个重大的不同点。国外由于港口规模和具体限制,堆料场的尺度范围一般在200m以内。但国内的堆料场上千米范围是很常见的。这样的区别带来一个重要后果:在大规模堆料场采用传统方式的防风网产生的防风抑尘效果很不理想。
这主要是因为防风网有一定的庇护距离,在超过其庇护距离之后,基本上就没有防风作用了。国外由于堆料场长度和面积有限,安装二十多米的防风网完全可以保证把场内风速控制在较低范围。但对于国内的大型堆料场,需要采用新技术和新设计来保证堆料场的防风抑尘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防风网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显著提高堆料场的防风抑尘效果的顶部整流防风网。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在堆料场四周设置的多个支架和设置在多个支架之间的柔性织网;
还包括多个顶部整流栅,所述顶部整流栅包括连接于所述两个支架上端的上索和连接于所述两个支架上端稍低位置的下索,所述上索和下索之间设置多个吊杆,所述上索、下索和吊杆之间设置柔性织网。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在支架上端的上索是连接在所述支架上端沿宽度方向的一侧,所述连接在同一支架上端稍低位置的下索是连接在所述支架上端稍低位置的另一侧。
作为优选,所述的多个顶部整流栅分成两组,每组中的多个顶部整流栅之间相耳平行,两组之间分别设置或相间隔设置,形成“V”型或倒“V”型顶部整流栅。
所述上索和下索之间的最短距离决定了顶部整流栅的有效高度a,顶部整流栅的有效高度a不能过小,以保证顶部整流栅能充分起到整流的作用,顶部整流栅的有效高度a不能过大,以优化顶部整流栅的用量。
顶部整流栅的有效高度a与所述支架的高度hb之间满足以下关系:
0.1hb≤a≤0.3hb
式中:a—顶部整流栅的有效高度,即上索和下索之间的最短距离;
hb—支架的高度。
所述上索与下索之间设置的吊杆之间的间距-l与顶部整流栅的有效高度之间满足以下关系:
0.5a≤l≤1.5a
式中:l—相邻吊杆之间的间距。
作为优选,所述上索和下索均呈抛物线形,上索中部向下弯曲,下索中部向上弯曲。
作为优选,所述上索和下索均呈悬链线形,上索中部向下弯曲,下索中部向上弯曲。
作为优选,所述的多个支架和柔性织网形成的防风网呈长方体或正方体。
作为优选,所述的多个顶部整流栅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多个整流栅的水平面投影均与防风网的其中一条边平行,形成平行型顶部整流栅。
作为优选,所述的多个顶部整流栅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多个整流栅的水平面投影与防风网的四条边均不平行,形成倾斜型顶部整流栅。
作为优选,所述的多个顶部整流栅分成两组,每组中的多个顶部整流栅之间相互平行,但两组之间相互交叉设置,形成锯齿顶部整流栅。
作为进一步优选,其中一组中的每个顶部整流栅的水平面投影均与防风网的其中一条边平行,另一组中的每个顶部整流栅的水平面投影与防风网的四条边均不平行,形成菱型顶部整流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顶部整流栅的主要作用是过滤混合层中形成的涡旋结构,降低风速脉动,避免产生瞬时高风速,并抑制上方高流速区的来流进入防风网庇护区域,明显改善了防风抑尘效果,从而增加了防风网的庇护距离。
2、本发明与筒仓等封闭式设计相比较,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在效果相近的前提下,本发明造价低廉、安全性很高,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顶部整流防风网中防风网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顶部整流防风网的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上索和下索呈抛物线形时,顶部整流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所示的上索和下索呈悬链线形时,顶部整流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顶部整流防风网的一种平行型顶部整流栅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顶部整流防风网的一种倾斜型顶部整流栅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顶部整流防风网的一种菱型顶部整流栅的俯视示意图。
图8、图9为本发明顶部整流防风网的实施例7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0、图11为本发明顶部整流防风网的实施例8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防风网          2—顶部整流栅        3—支架
4—柔性织网        5—上索              6—下索
7—索具            8—吊杆              9—柔性织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顶部整流防风网,包括在堆料场四周设置的多个支架3和设置在多个支架3之间的柔性织网4,所述多个支架3和柔性织网4形成四周封闭的防风网1。所述防风网1的横截面可以为任意形状,只要能将堆料场围起来即可,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等规则形状,也可以为不规则形状。所述支架3可以等间距分布,也可以非等间接分布,优选等间距分布。当防风网1的横截面形状为长方形或正方形时,优选所述相对边的支架3相对应设置。如图2所示,所述顶部整流防风网还包括多个顶部整流栅2,如图3所示,所述每个顶部整流栅2均包括上索5、下索6、吊杆8和柔性织网9,所述下索6位于上索5的下部,所述上索5和下索6之间设置多个吊杆8,所述上索5、下索6和吊杆8之间设置柔性织网9。所述多个顶部整流栅2均位于防风网1的顶部,且每个顶部整流栅2的两端部的上索5和下索6分别通过索具7连接于支架3的上端。所述多个顶部整流栅2的排列方式可以有多种,只要能起到过滤混合层中形成的涡旋结构,降低风速脉动,避免产生瞬时高风速,并抑制上方高流速区的来流进入防风网庇护区域内即可,顶部整流栅2的各种排列方式将在后面的实施例中具体介绍。
所述上索5和下索6之间的相邻吊杆8之间的间距可以相等,当然也可以不等。但为了设置的方便和提高效果,优选,吊杆8等间距分布。
所述上索5和下索6可以呈直线设置也可以呈曲线设置,所述的曲线可以为抛物线形或悬链线形,上索5中部向下弯曲,下索6中部向上弯曲。
所述上索5和下索6之间的最短距离决定了顶部整流栅2的有效高度a,顶部整流栅2的有效高度a不能过小,以保证顶部整流栅2能充分起到整流的作用,顶部整流栅2的有效高度a也不能过大,以优化顶部整流栅2的用量。因此顶部整流栅2的有效高度a与支架的高度hb之间满足以下关系:
0.1hb≤a≤0.3hb
式中:a—顶部整流栅的有效高度,即上索5和下索6之间的最短距离;
式中:hb—支架的高度
所述上索5与下索6之间设置的吊杆8之间的间距l与顶部整流栅2的有效高度之间满足以下关系:
0.5a≤l≤1.5a
式中:l—相邻吊杆之间的间距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顶部整流防风网,包括防风网1和多个顶部整流栅2,所述防风网1由多个支架3围成一个长方体,位于相对两边的所述支架3相对应等间距设置,所述支架3之间设置柔性织网4,形成封闭防风网1,所述每个顶部整流栅2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相对边的相对应的两个支架3的上部,从而使所述多个顶部整流栅2之间相互平行布置。
如图3所示,所述每个顶部整流栅2均包括上索5、下索6、吊杆8和柔性织网9,所述下索6位于所述上索5的下部,所述上索5和下索6的两端分别通过索具7与支架3的上部形成可靠连接,所述上索5、下索6呈抛物线形,上索5中部向下弯曲,下索6中部向上弯曲,上索5、下索6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长方体防风网1的一个宽边平行,在上索5和下索6之间设置吊杆8,所述吊杆8等间距设置,所述上索5、下索6与吊杆8之间布置柔性织网9。所述顶部整流栅2和四周封闭的防风网1组合形成本发明的顶部整流防风网。
实施例2:
如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所述上索5、下索6呈悬链线形,上索5中部向下弯曲,下索6中部向上弯曲,上索5、下索6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防风网的一个边平行,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实施例3:
如图3、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所述多个顶部整流栅2相互之间平行设置,多个顶部整流栅2的水平面投影与防风网1的四条边均不平行,形成倾斜型顶部整流栅2,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的结构完全相同。
实施例4:
如图3、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所述的多个顶部整流栅2分成两组,每组中的多个顶部整流栅2之间相互平行,但两组之间相互交叉设置。其中一组中的每个顶部整流栅2的水平面投影均与防风网1的其中一条边平行,另一组中的每个顶部整流栅2的水平面投影与防风网1的四条边均不平行,形成菱型顶部整流栅2。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的结构完全相同。
实施例5:
如图4、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仅在于,所述多个顶部整流栅2相互之间平行设置,且所述多个顶部整流栅2的水平面投影与防风网1的四条边均不平行,形成倾斜型顶部整流栅2,其它结构与实施例2完全相同。
实施例6:
如图4、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仅在于,所述的多个顶部整流栅2分成两组,每组中的多个顶部整流栅2之间相互平行,但两组之间相互交叉设置。其中一组中的每个顶部整流栅2的水平面投影均与防风网1的其中一条边平行,另一组中的每个顶部整流栅2的水平面投影与防风网1的四条边均不平行,形成菱型顶部整流栅2。其它结构与实施例2的结构完全相同。
实施例7:
如图8-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仅在于,连接在支架上端的上索是连接在所述支架上端沿宽度方向的一侧,所述连接在同一支架上端稍低位置的下索是连接在所述支架上端稍低位置的另一侧,即由上索5、下索6和柔性织网9形成的顶部整流栅2相对于支架呈倾斜状态,所述的多个顶部整流栅2分成两组,每组中的多个顶部整流栅2之间相互平行设置,其中的一组朝一侧倾斜,另外的一组朝相反的方向倾斜,从而形成V”型或倒“V”型顶部整流栅2。
实施例8:
如图10、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7的区别仅在于,所述两组中的多个顶部整流栅2相间隔设置,从而形成V”型或倒“V”型顶部整流栅2。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出了详细说明,但是应当说明,上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顶部整流防风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顶部整流防风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顶部整流防风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顶部整流防风网.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顶部整流防风网.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顶部整流防风网,包括在堆料场四周设置的多个支架和设置在多个支架之间的柔性织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顶部整流栅,所述顶部整流栅包括连接于所述两个支架上端的上索和连接于所述两个支架上端稍低位置的下索,所述上索和下索之间设置多个吊杆,所述上索、下索和吊杆之间设置柔性织网。本发明的顶部整流栅能过滤混合层中形成的涡旋结构,降低风速脉动,避免产生瞬时高风速,并抑制上方高流速区的来流进入防风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