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031091 U(45)授权公告日 2011.11.09CN202031091U*CN202031091U*(21)申请号 201120141603.5(22)申请日 2011.05.06E02D 5/58(2006.01)E02D 5/30(2006.01)(73)专利权人上海中技桩业股份有限公司地址 200434 上海市虹口区广粤路437号2幢4楼(72)发明人张强 朱建舟(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尚德技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8代理人严勇刚(54) 实用新型名称一种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57) 摘要一种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包括横截面为方形。
2、的桩体,所述桩体两端各连接有一个金属端板,所述桩体包括同心布置的第一钢筋笼和第二钢筋笼,所述第一钢筋笼位于所述第二钢筋笼内侧,所述第一钢筋笼两端分别与所述金属端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钢筋笼呈第一圆形布局,所述第二钢筋笼呈第二圆形布局,所述桩体的横截面的四个角为应力消除圆弧角。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避免了因桩体边角过小,使得桩体在运输、吊装以及安装过程中被外力破坏,或者在吊装过程中将钢丝磨断而掉落发生安全事故。(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1 页CN 202031101 U 1/1页21.一。
3、种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包括横截面为方形的桩体,所述桩体两端各连接有一个金属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桩体包括同心布置的第一钢筋笼和第二钢筋笼,所述第一钢筋笼位于所述第二钢筋笼内侧,所述第一钢筋笼两端分别与所述金属端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钢筋笼呈第一圆形布局,所述第二钢筋笼呈第二圆形布局,所述桩体的横截面的四个角为应力消除圆弧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笼包括多个沿所述桩体轴向延伸的第一主筋以及第一箍筋,所述第一箍筋呈螺旋状焊接在所述第一主筋上;所述第二钢筋笼包括多个沿所述桩体轴向延伸的第二主筋以及第二箍筋,所述第二箍筋呈螺旋状焊接在所述第二主筋上,所述。
4、第二主筋的长度比所述第一主筋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笼与所述第二钢筋笼之间焊接有连接钢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钢筋设置在所述第一主筋和所述第二主筋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桩体中央为截面为圆形的轴向中空通孔,所述金属端板中央有与所述桩体的中空通孔直径相同的圆孔。权 利 要 求 书CN 202031091 UCN 202031101 U 1/3页3一种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基桩工程中的一种基础桩材,特别是一种空心混凝土预应。
5、力方桩。背景技术0002 钢筋混凝土是当今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在建筑领域的基桩工程中,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也是主要使用的桩材之一,但现有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的截面形状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因此在运输、吊装过程中,容易造成边角的损害,或者磨断吊装钢丝而掉落发生安全事故;此外,在施工打桩时,如果受到较大的振动或冲击荷载,也会导致现有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的桩体受损,或者出现裂缝。实用新型内容0003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以减少或避免前面所提到的问题。0004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包括横截面为方形的桩体,所述桩体两端各连接有一个金属端板,所述桩体包。
6、括同心布置的第一钢筋笼和第二钢筋笼,所述第一钢筋笼位于所述第二钢筋笼内侧,所述第一钢筋笼两端分别与所述金属端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钢筋笼呈第一圆形布局,所述第二钢筋笼呈第二圆形布局,所述桩体的横截面的四个角为应力消除圆弧角。0005 优选地,所述第一钢筋笼包括多个沿所述桩体轴向延伸的第一主筋以及第一箍筋,所述第一箍筋呈螺旋状焊接在所述第一主筋上;所述第二钢筋笼包括多个沿所述桩体轴向延伸的第二主筋以及第二箍筋,所述第二箍筋呈螺旋状焊接在所述第二主筋上,所述第二主筋的长度比所述第一主筋短。0006 优选地,所述第一钢筋笼与所述第二钢筋笼之间焊接有连接钢筋。0007 优选地,所述连接钢筋设置在所述第一。
7、主筋和所述第二主筋之间。0008 优选地,所述桩体中央为截面为圆形的轴向中空通孔,所述金属端板中央有与所述桩体的中空通孔直径相同的圆孔。0009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避免了因桩体边角过小,使得桩体在运输、吊装以及安装过程中被外力破坏,或者在吊装过程中将钢丝磨断而掉落发生安全事故;此外,通过增强桩体结构强度,避免了在施工打桩时,受到较大的振动或冲击荷载的情况下,导致桩体受损,或者出现裂缝的情况。附图说明0010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0011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的配筋结构说 明 。
8、书CN 202031091 UCN 202031101 U 2/3页4示意图;0012 图2为图1所示的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的俯视图;0013 图3为图1所示的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的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14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0015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的结构及其原理。0016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的配筋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的俯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的。
9、截面示意图;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包括横截面为方形的桩体,所述桩体两端各连接有一个金属端板3,所述桩体包括同心布置的第一钢筋笼和第二钢筋笼,所述第一钢筋笼位于所述第二钢筋笼内侧,所述第一钢筋笼两端分别与所述金属端板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钢筋笼呈第一圆形布局,所述第二钢筋笼呈第二圆形布局,所述桩体的横截面的四个角为应力消除圆弧角。0017 与所述第一钢筋笼固定连接的所述金属端板3,使得所述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能够具备更好的耐冲击性能,和小得多的桩头破损率;同时获得更大的焊接周长,所以充分保证了接桩时每节桩之间的有效焊接强度,大大减小了所述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在施工中出现接头脱。
10、焊或位移现象,使成桩质量更优。0018 所述桩体包括同心布置的第一钢筋笼和第二钢筋笼,所述第一钢筋笼位于所述第二钢筋笼内侧,所述第一钢筋笼两端与所述金属端板3固定连接,也使得该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的桩体能够减小或抵消荷载所引起的所述桩体的混凝土2的拉应力,从而将所述桩体的受拉应力控制在较小范围,由此可推迟混凝土2的裂缝的出现和开展,提高构件的抗裂性能和刚度。0019 所述桩体的横截面的四个角为应力消除圆弧角,这样不仅使该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的外形美观,而且避免了因该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的桩体边角过小,使得桩体在吊装过程中将钢丝磨断而掉落发生安全事故。0020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筋笼。
11、包括多个沿所述桩体轴向延伸的第一主筋11以及第一箍筋12,所述第一箍筋12呈螺旋状焊接在所述第一主筋11上;所述第二钢筋笼包括多个沿所述桩体轴向延伸的第二主筋21以及第二箍筋22,所述第二箍筋22呈螺旋状焊接在所述第二主筋21上,所述第二主筋21的长度比所述第一主筋11短。0021 所述第一箍筋12呈螺旋状焊接在所述第一主筋11上,这样便于机械化自动焊接,同时螺旋状的第一箍筋12能够使所述第一钢筋笼具备良好的抗伸缩、抗扭性能,同样的,所述第二箍筋22呈螺旋状焊接在所述第二主筋21上也能够使所述第二钢筋笼具备良好的抗伸缩、抗扭性能;因此所述第一钢筋笼和所述第二钢筋笼也就能够减小荷载所引起的所述桩。
12、体的混凝土2的受弯应力,从而将桩体的受弯应力控制在较小范围,由此可推迟混凝土2的裂缝的出现和开展,提高构件的抗裂性能和刚度。0022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筋笼与所述第二钢筋笼之间焊接有连接钢筋说 明 书CN 202031091 UCN 202031101 U 3/3页513,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强桩体的结构强度。0023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钢筋13设置在所述第一主筋11和所述第二主筋21之间。0024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桩体中央为截面为圆形的轴向中空通孔,所述金属端板中央有与所述桩体的中空通孔直径相同的圆孔,这样在保障所述桩体的结构强度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混凝土2的厚。
13、度,减轻所述混凝土预应力空心方桩的自身重量,同时便于沉桩后对桩体中空通孔的灌砼操作。0025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心混凝土预应力方桩,避免了因桩体边角过小,使得桩体在运输、吊装以及安装过程中被外力破坏,或者在吊装过程中将钢丝磨断而掉落发生安全事故;此外,通过增强桩体结构强度,避免了在施工打桩时,受到较大的振动或冲击荷载的情况下,导致桩体受损,或者出现裂缝的情况。0026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虽然本实用新型是按照多个实施例的方式进行描述的,但是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中如此叙述仅仅是为了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理解,并将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方案看作是可以相互组合成不同实施例的方式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0027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修改与结合,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说 明 书CN 202031091 UCN 202031101 U 1/1页6图1图2图3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031091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