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舌针编织机上用的导纱器。 导纱器是舌针编织机上的主要工作部件之一,是编织部分的“咽喉”。它的作用在于舌针的针舌失去线圈和纱线控制的情况下,保持其开启状态,使来自导纱瓷眼的纱线顺利地垫入针勾内,实现其弯纱过程。
经查阅美、英、日、苏等廿四个国家和两个组织的有关专利说明书,导纱器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导纱瓷眼和扁毛刷组成;另一种是用优质合金钢制成的钢梭子(兼有导纱瓷眼的作用,亦称导纱器)。这是当今被广泛使用着的传统式导纱器。不论是哪一种扁毛刷和钢梭子都是材质、形状和大小的改变,其作用原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都是采用与针舌直接接触的方式来控制针舌在成圈过程中的运动的。由于传统式导纱器存在接触磨擦现象,所以耗针率高,调整、维修费工时,劳动强度大,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同时,织物质量差。上述缺点,自采用机械编织以来一直没有得到突破性解决。
本发明的目的便是针对传统式导纱器直接与针舌接触磨擦来控制针舌运动的缺点进行的发明。
本发明的要点在于用磁性导纱器的磁性物体的磁场力来控制针舌在成圈过程中的运动,以取代传统式导纱器。磁性导纱器的磁性物体是永磁或电磁均可。以永磁性物体为最佳。因而这里仅介绍以永磁性物体构成磁性导纱器地结构。
磁性导纱器由导纱瓷眼和磁钢(永磁,即磁性物体的一种)构成。该磁性导纱器有三种形式:其一,是由导纱瓷眼和上磁钢构成;其二,是由导纱瓷眼和上、下磁钢构成;其三,是在上述两种形式的基础上增设补偿磁钢构成带有补偿磁钢的磁性导纱器。
下面以磁性导纱器在棉毛机上的应用为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
附图1是磁钢与舌针位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磁钢包括上磁钢〔1〕、下磁钢〔2〕和补偿磁钢〔9〕。
为了便于固定、安装和打扫卫生,在磁钢表面可包一层塑料。附图2是包塑、组装后的磁性导纱器与舌针相对位置的示意图。如附图二所示,塑料支架〔8〕是用来固定上磁钢〔1′〕的,上磁钢〔1′〕为条形磁钢,上端为S极,下端为N极,主要是用来控制下针针舌的;下磁钢〔2′〕为马蹄形磁钢(或条形磁钢),靠近针头的工作面为N极,另一工作面为S极,下磁钢〔2′〕主要是用来控制上针针舌的,同时还兼有控制下针针舌的补偿作用。
在安装时,应使上磁钢〔1′〕和下磁钢〔2′〕的磁钢内磁场方向分别与针杆〔3〕和〔4〕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并且使针勾与相对应磁钢的工作面保持一定距离。也就是说,当被线圈打开后的针舌进入磁场后,上、下舌针的针舌〔5〕将分别与下磁钢〔2′〕和上磁钢〔1′〕的磁场方向保持一致。在此情况下,即使线圈在脱离针舌端部的一瞬间,由于磁场力的作用,针舌也不会反弹起来,从而使来自导纱瓷眼〔6〕和〔7〕的纱线顺利地垫入针勾内,可靠地实现其弯纱过程,确保编织作业质量。补偿磁钢〔9′〕为条形磁钢,上端是N极,下端是S极,装在上磁钢〔1′〕的左侧,主要是用来开启因断纱造成未能打开的上针针舌,使纱线易于重新垫入针勾内。带有补偿磁钢的磁性导纱器在舌针编织机上应用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对编织单面织物的舌针编织机,用一个上磁钢(马蹄形磁钢)的磁性导纱器便可完成编织过程。为完善其使用性能,增设部分带有补偿磁钢的磁性导纱器比较好。该补偿磁钢装在挺针部位并处于磁钢内磁场方向与针杆垂直的位置上,主要是用于开启因断纱造成未能打开的针舌,易于重新把纱线垫入针勾内。
磁性导纱器磁钢的数量及其几何尺寸、形状、磁场强度的确定,可根据舌针编织机的类别和规格型号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本发明与传统式导纱器相比,其耗针率仅为原来的百分之二左右,并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容易,调整、维修方便,性能可靠,有助于提高织物质量,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