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生产纱线或同类产品的方法和设备。 根据瑞士专利公开623 362,按照“气流摩擦捻合原理”(Offenend-Friktions-Spinnprinzip)进行纺纱的设备是人所供知的。根据原理,两个打孔的、处于低压下的摩擦纺纱筒,将在通道中输送的单根纤维纺成纱线。纤维在每个通道内沿纺纱筒的运动方向送给每个纺纱筒,这就是说,纤维供送到两个楔缝内。这样便产生一个缺点,即纱线形成点必要时必须处在辊之间的最窄处,这样,其结果是,处在该最窄处的自由空间,由于纱线末端的厚度不断变化,而处于持续的变化状态中。
这种设备的另一个缺点是,两个摩擦纺纱筒都必须打孔,并处在负压中,以便将给到滚筒上的纤维引到纱线形成点的相应楔缝中。
而且,该设备由于所述的纤维两面输入而极为昂贵,且容积很大。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在于创造一种方法和发明一种设备,可以以尽可能简单的方式实现生产每个纱线时供给一个以上纤维的目的。
根据本发明,这一任务是通过下面将要详细叙述的措施加以实现的。
通过本发明所得的优点主要是,就是生产例如支数小于英制16支的粗纱线团,输送给开棉机组的纤维条也可以实现分离,这种分离是可以使纤维在摩擦纺纱器上储存之前单根化,这样对纺纱工序是很有利的。其次,由于从纱线末端看纤维卷取位置是前后依次安置的,这便有可能生产摩擦粗纱。这种摩擦纱线,其内部的纤维长度较短,较长的纤维位于纱线的外周;或者是,这种纱线较大长度的纤维比短纤维有较大的倾斜角度;以及,在摩擦粗纱中,纱线内部可以是合成纤维,其周边上绕天然纤维。最后,这种设备也可生产花色线。
下面,将借助于仅仅示意构造方法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根据本发明的设备(只画出一部份)纵视示意图;
图2:图1所示设备的一部份从Ⅰ方向看的侧视图;
图3和图5:图1所示设备每种变种型的部份示意图;
图4:图3所示设备的一部份从Ⅱ方向看的侧视图;
图6:图5所示设备的顶视图;
图7:本发明其它设备的示意图;
图8:图7所示设备部份顶视图;
图9:图7根据Ⅲ线的剖面图;
图10:本发明其它设备(只画出一部份)的纵视示意图;
图11:图10所示设备的一部份从Ⅳ方向看的侧视图;
图12:本发明其它设备示意图;
图13:图12所示设备(只画出一部份)的顶视图;
图14:本发明其它设备纵视示意图;
图15:图14所示设备的变种型;
图16:图14所示设备从视向Ⅴ(图17)看的另一变种型;
图17:图16所示设备从视向Ⅵ(图16)看的纵视详图;
图18:图17所示设备的部份顶视图。
图1示意出由“加捻杯气流纺纱”(Rotor-Offenend-Spinnen)而闻名的开棉机组1和2,它们各由纤维条3和4供料。对于这种供料,同样使用已知的给料板5和6以及供料辊7和8,这些共同被称作纤维供料元件。
开棉机组1和2各拥有一个配备针和齿的开松辊(没有示出),将纤维从纤维条3和4中抽出,并传送给与开棉机组1和2相连接的纤维输送通道9和10。
在纤维输送通道9和10的排出口11和12,纤维13在用13.1标的位置传送给沿箭头方向U运动的第一个摩擦纺纱筒14的表面。
该第一个摩擦纺纱筒14是经过打孔的(没有示出),在其里面有一已知的吸气管15(图2)该吸气管借助一接头16与一负压源(没有示出)相连接。由于该吸气管,空气通过打孔的第一个纺纱筒吸入一个由通道壁15a和15b限定的范围S中,从而,一方面空气通过纤维输送通道9和10吸入,用以气动输送纤维,另一方面,在位置13.1的纤维13通过抽吸的空气保持在纺纱筒的表面上,并被输送到处在纱线形成点18的纱线末端17。这样,这些纤维可通过纱线末端17所接收,并被捻入该纱线末端。
纺成的纱线19通过抽出辊20从抽出方向G抽出。
图2示出第二个已知的摩擦纺纱筒23,它与第一个摩擦纺纱筒14一道工作。在该图2中并没有示出纤维供料元件5和6以及7和8,也没有示出纤维条3和4,而是示出了在开棉机组1和2接收相应纤维条的开口21和22(图1中只是示意)。该第二个摩擦纺纱筒23同样可以打孔,也可以配备已知的吸气管24。
摩擦纺纱筒14和23可以用已知的方式安置成可以旋转和可以
可以驱动,这在图1中是以点划线M,在图2中是以十字M和N表示的,没有示出的开棉机组1和2的开松辊的可旋转性和可驱动性,以及供料辊7和8抽出辊20的可旋转性以及可驱动性,也是已知的,在下面以十字加标志K,或是以点划线表示的轴加标志K示意出。
在图1中还以虚线和点划线表示出,在开口长度L相同时,纤维输送通道可以具有不同的倾斜度(以α角标志出)。随着倾斜度α的变化,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考虑到运动的速度U以及空气或纤维13在开口范围内的速度),纤维13.1用角度γ标志的倾斜度也可以是变化的,这就是说,随着角度α变小,角度γ也同样变小。生产纱线时,根据纤维位置角度γ的这种变化以及根据所示的双系统和用图14至18所示的变种型(后面还将进行描述),便存在着生产如下不同种类纱线的可能性
1.由至少是两种很不相同的纤维长度组成的纱线,其较短长度的纤维在纱线横截面的里面,而较大长度的纤维在外部范围;
2.在横截面里面由合成纤维,而在外部范围由天然纤维组成的纱线;
3.在里面范围和外部范围纤维具有不同倾斜角度的纱线;
4.通过间歇中断供给外部纤维,有生产花色线的可能性。
图3和图4示出由图1和图2所示设备的变种型。相应地,同样的或以同样方式作用的元件,采用同样的参考符号。
其区别在于,开棉机组1和2从第一个摩擦纺纱筒14的轴向看,相互偏心安置,从而,纤维条3和4基本上可在相同高度送至开棉机组1和2。
图4所示的这些输送通道必须相互倾斜安置,以便对这种变种型纤维输送通道9和10的开口11和12前后安置(从第一个摩擦纺纱筒14的轴向看)。这时,附属于开棉机组1,且向右倾斜的(以视图4的视线看)纤维输送通道以9.1标志;附属于开棉机组2、且相应地向左倾斜的纤维输送通道则以10.1标志。
对于图4中没有示出的一种变种型,纤维输送通道可以以图2所示的方式而不用相互倾斜安置,这样,从第一个摩擦纺纱辊的轴向看,开口就安置成相互有一定间距。采用这样一种变种型,由开棉机组1给到摩擦纺纱辊14上的纤维的输送行程,必然要比由开棉机组2给出的纤维的输送行程长。
图5和图6示出第二种变种型,组装在这种设备内的开棉机组1和2的开松辊是同轴安置的。
相应地,以参考符号9.2和10.2标志的纤维输送通道安置成相互错开而又倾斜,因而,从摩擦纺纱筒14的轴向看,开口11和12基本上是前后依次安置的。这些图的其它元件与图1和图2所示设备的相应,从而也以同样的参考符号标志。
为了简化起见,图6中没有划出抽出辊20和纱线19。
如对图4所作的描述,在一种变种型中(图中没有示出),纤维输送通道可以不用相互倾斜地安置成,从而,从第一个摩擦纺纱辊的轴向看,开口是以一定的间距相互安置的。
图7示出另一种变种型设备,在此,第一个摩擦纺纱器是一个摩擦纺纱盘50;第二个摩擦纺纱器是一个截头锥形辊51。
摩擦纺纱盘50是打有孔的(图中没有示出),它借助于轴52在Q方向上安置成可以旋转和可以驱动(图中没有示出)。其次,截头锥形辊51具有一封闭的外壳面;它借助于轴53在R方向安置成可以旋转和可以驱动(图中没有示出)。
两个纤维输送通道54和55(在图7只示出55)各连接在前面已描述过的开棉机组1和2(在图7-9中没有示出)上,并分别以其开口56和57(在图8中以点划线示出)以间距H抵及摩擦纺纱盘50的表面。如用角度β(图7)示出的,纤维输送通道54和55以从Q方向看是向后倾斜的位置安置在摩擦纺纱盘50的上方。这时,角度β为纤维输送通道54和55的假想对称平面E以及摩擦纺纱盘50的表面所形成。
吸气管58安在摩擦纺纱盘50的下侧(以图7的视向看),从而,从开口56和57给到圆盘50上的纤维,由于通过圆盘流入的空气,在以Q方向运动的圆盘上,输送到处于截头锥形辊和摩擦纺纱圆盘50的楔缝中的纱线形成点59。在该纱线形成点59上,纤维被绕转成纱线19,并由抽出辊20抽出。
吸气管58通过连接管61连接在负压源(没有示出)上。
在至此所描述过的设备中,由开棉机组给出的纤维,借助于纤维输送通道气动地输送至第一个摩擦纺纱器。但是,在还要用图10-13进行描述的设备中,如果纤维的后面部份仍为开松辊的针和齿所把持住,纤维在其前面的部份已为第一个摩擦纺纱器所把握住。这样,在整个过程中,纤维永远不能自由地浮动。
在图10和图11中,从圆筒的轴向看,直接在第一个摩擦纺纱筒14的上方,有两个前后排列的开棉机组1和2,使开松辊(没有示出)的旋转轴K相互平行安置。
在开棉机组1和2上的排出支管70和71,构成开棉机组1和2与第一个摩擦纺纱筒14之间的纤维和空气导向连接元件。在该第一个摩擦纺纱筒14中,有一如用图1-6描述过的设备类似方式安置的吸气管15.1。该吸气管15.1以其管壁15.1a和15.1b限定摩擦纺纱筒14上的抽气区S·1。在摩擦纺纱筒14上,纤维被输送到纱线形成点18的纱线末端17上。
正如前面已描述过的,第二个摩擦纺纱筒23可以配备吸气管24(在图11中以点划线示出),其前提条件是,摩擦纺纱筒也同样经过打孔。没有该吸进管24,第二个摩擦纺纱筒23就有一个连续的外表面。
吸气管15.1借助于抽气支管16与并没有示出的负压源相连接。
图12和图13所示的设备与图7-9所示设备相比,开棉机组1和2取代纤维输送通道54和55直接安置在摩擦纺纱圆盘50表面的上方。排出支管80和81分别构成开棉机组1和2通向摩擦纺纱圆盘50表面的开口。排出支管80和81与摩擦圆盘50之间的间距最大为1毫米,用H标志出。
其余的元件与用图7-9所描述设备的元件相应,从而也相应地采用相同的参考符号。
出于简化的原因,从纤维条供料元件(属于这些元件的分别有供料辊7和8以及给料板5和6)中,只示出开棉机组1和2的供料口21和22。
操作时,摩擦纺纱盘50在吸气管58.1的抽气范围内有表面速度,该速度等于或略大于开棉机组1和2的开松辊(没有示出)相应的圆周速度,这样,纤维基本上占据图13中用13.2标出的位置,并在该位置中传送给纱线形成点59。
这时,开棉机组开松辊的轴K不是非必须具有径向方向。这些轴K可以如图13中以点划线示出的那样,分开安置。
截头锥形辊51的锥度与摩擦纺纱盘50表面速度的径向减小相适应,以致于截头锥形辊的圆周速度与该表面速度相应。
在纱线形成点59的截头锥形辊51和摩擦纺纱盘50的表面之间的楔内形成的纱线19,通过抽出辊对20抽出。
其次,图14示出图1和图2所示设备的变种型,其第一和第二个摩擦纺纱筒各分成两个可相互独立地旋转和驱动的摩擦纺纱筒。这样,在图14中只示出头两个摩擦纺纱筒90和91。
再次,头两个摩擦纺纱筒90和91在内部各装备有一个吸气管(没有示出),这种吸气管以与图2所示管道15相同的方式工作。如同用图1和图2所示和所描述的那样,图14中没有示出的第二组摩擦纺纱筒(它们与第一组一道起作用)也可以是打孔的,且各装备有一个与吸气管24(图2)相应地进行作用的吸气管。
摩擦纺纱筒的传动机构以及圆筒90和91之间的轴向空隙是这样构成的:所述的吸气管可以与负压源连接起来(图中没有示出)。
其他元件与图1和图2所示设备的相应,也相应地采用同样的参考符号。
根据图14的改进型设备在工作时,开棉机组1借助于纤维输送通道9,将纤维供给离抽出辊20较近的摩擦纺纱筒90;而开棉机组2则借助于纤维输送通道10,将纤维供给安置在较远的摩擦纺纱筒91。
通过摩擦纺纱筒90和91独立的传动机构和吸气管,便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性:这些一方面可以以不同的转数进行旋转,另一方面又可以以不同的负压加荷,这样,可以根据纱线19内横截面范围和外横截面范围内的纤维,施以不同的捻度,因为不仅是摩擦纺纱筒90和91的转数,而且还有其内部的负压,对纱线末端上纤维的捻度具有决定性作用。此外,两个摩擦圆筒对的缝隙宽度可以是不同的,是可以调整的。
形成纱线时,处于较远的摩擦纺纱筒91上的纤维,在纱线形成点93形成纱线的内层;处于较近的摩擦纺纱筒90上的纤维,则在纱线形成点92形成纱线的外层。
图15示出图14所示设备的变种型。从图中看出,离抽出辊20较远的摩擦圆筒对(在图15中,只从中示出第一个圆筒91)是轴向平行的,从视图15的视向看,是向上偏移的,这样,在该纱线形成点93生产的纱线部份,抽出时在纱线抽出方向G经过圆筒边棱(在图15中,只示出第一个摩擦纺纱筒91的圆筒边棱100)上拉伸。
为了防止这个纱线部份哪怕只是部份地提到(从纱线抽出方向G看)下一个摩擦纺纱筒(在图15中,只是示出第一个摩擦纺纱筒90)上,可在两个圆筒对之间安一个纱线导向元件95。
其余元件与图14所示设备的元件相应,从而也相应地采用同样的参考符号。
由于这种“经过圆筒边棱拉伸”,在抽拉辊对20和较远安置的摩擦纺纱筒对之间的纱线部份内,出现纱线应力提高的现象,这是加固纱线结构所希望的。然而,这样一种配置只适宜于纤维混合,这种纤维混合可以抗拒纱线部直接在圆筒边棱100之后(从纱线拉伸方向G看)的撕断。因而,纱线这种混合的适宜性,必须尽可能地建立。
有的情况下,在没有图示出的变种型设备中,较远的摩擦纺纱筒对比配置的较近的摩擦纺纱筒对安置得低一些(从视图15的视向看),这样,在前面的圆筒边棱上(从纱线抽拉方向G看),对离抽拉辊对20较近配置的圆筒产生制动作用。这样,较远配置的纱线形成点93上生成的纱线件(从纱线方向看),没有附加受荷。
其次,所指的“经过圆筒边棱拉伸”,不仅可以借助两个所述的变种型设备实现,而且,另外还可能使两个圆筒对以外不同的、但在图中没有示出的方式相互偏心,这样,便产生两种所述制动作用之一的制动作用。这时,圆筒对的旋转轴K并不总是必须轴向平行安置。
最后,用图16-18所示的设备生产一种纱线,其纤维在内层的捻向,与处于纱线外层的纤维的捻向相反。
设备连同附加的、后面还要叙述的部份,共包括用图14描述的部份。同样的元件也相应地采用同样的参考符号。
对图14业已描述过的部件的补充,图18还示出第二个摩擦纺纱筒96(它与离抽拉辊对较近配置的第一个摩擦纺纱筒90联合作用)和第二个摩擦纺纱筒97(它与离抽拉辊对20较远配置的摩擦纺纱筒91联合作用)。
另外,从图16和图18中看出,“较近配置”的摩擦纺纱筒90和96的旋转方向P,与“较远配置”的摩擦纺纱筒的旋转方向T相反。相应地,由于纤维输送通道总是与使纤维输入摩擦纺纱筒90和91的楔缝的通道相对,开口98和99(从视图18的视向看)相互错位安置。这时,“较近配置”的第一个摩擦纺纱筒90出口的纤维输送通道用9.3标志,其出口用98标志;向着“较远配置”的第一个摩擦纺纱筒91出口的纤维输送通道用10.3标志,其出口以99标志。
通过上面所述反向的旋转方向,供给相应的纱线形成点92和93的纤维,以相反的捻向捻入纱线19中。
这样生产的纱线有小的卷缩,直至没有卷缩。
这样,纱线里层和外层的纤维数可借助可变的纤维供应量改变。
图例说明
1,2 开棉机组
3,4 纤维条
5,6 给料板
7,8 供料辊
9,10 纤维输送通道
9.1,10.1 纤维输送通道
9.2,10.2 纤维输送通道
9.3,10.3 纤维输送通道
11,12 排出口
13 纤维
13.1,13.2 纤维位置
14 第一个摩擦纺纱筒
15 吸气管
15a,15b 通道壁
15.1a,15.1b 通道壁
16 连接头
17 纱线末端
18 纱线形成点
19 纱线
20 抽出辊
21,22 供料口
23 第二个摩擦纺纱筒
24 吸气管
50 摩擦纺纱盘
51 截头锥形辊
52 圆盘用的轴
53 锥形辊用的轴
54,55 纤维输送通道
56,57 开口
58,58.1 吸气管
59 纱线形成点
60 抽出辊
61 连接管
70,71 排出支管
80,81 排出支管
90,91 第一个摩擦纺纱筒
92,93 纱线形成点
94 圆筒边棱
95 纱线导向元件
96,97 第二个摩擦纺纱筒
98,99 纤维输送通道的出口
100 圆筒边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