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口端部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给排水设施,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砌筑道路雨水口的模块。背景技术
为了收集雨水, 道路上需要设置许多收水设施 ; 收水设施通常由雨水口、 覆盖在雨 水口上面的篦子以及排水管道构成。传统的雨水口通常采用黏土砖砌筑而成, 但随着环保 要求的日益提高, 许多城市, 乃至全国, 已经明令禁止使用黏土砖。 如此以来, 就必须改变雨 水口的构筑材料和构筑方法。 比较容易联想到的方法是采用现场浇注混凝土方法砌筑雨水 口。但采用现浇混凝土构筑雨水口, 必须采用模板在施工现场形成浇注模具 ( 简称支模 ) ; 由于雨水口的施工现场非常狭小, 支模作业难度极大、 所需时间长 ; 混凝土浇注完毕后, 必 须等混凝土凝固后, 方可拆除模具, 这些因素造成施工效率低下。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口端部模块, 该模块能够替代黏土砖用于构筑雨 水口。 利用该模块, 无需支模作业, 即可快速、 方便地砌筑雨水口, 且由该模块构筑而成的雨 水口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整体性, 提高墙体强度。
本发明的雨水口端部模块, 包括一个前模板、 一个后模板和两个侧模板, 所述前模 板与后模板平行, 所述两个侧模板分别与所述后模板的两个端部垂直连接, 所述前模板、 后 模板和两个侧模板通过三个以上连接模板连接在一起。
在本发明的雨水口端部模块中, 所述前模板、 后模板和两个侧模板通过四个连接 模板连接在一起。这样, 所述前模板、 后模板和连接模板之间形成三个纵向通孔 ; 位于模块 端部的连接模板和侧模板之间形成两个三角形的纵向半孔。采用该模块构筑墙体时, 浇注 在墙体内部的混凝土凝固后在前述纵向通孔和纵向半孔内形成纵向的强度构件。
连接模板的下表面均设置有凹入其下表面的凹槽, 所述凹槽沿平行于模块中心线 方向延伸。采用该模块构筑墙体时, 浇注在墙体内部的混凝土凝固后在前述凹槽内形成横 向的强度构件。
连接模板的上表面均设置有突出其上表面的凸台, 所述凸台沿平行于模块中心线 方向延伸, 所述凸台的形状适合于与相邻层模块下表面的凹槽配合使相邻层模块对齐。进 一步地, 所述凹槽的深度大于所述凸台的高度, 采用该模块构筑墙体时, 浇注在墙体内部的 混凝土凝固后在前述凹槽和凸台之间的空隙内形成横向的强度构件。
一个侧模板的端部设置有突出其端表面的榫头, 另一个侧模板的端部设置有凹入 其端表面的榫槽 ; 前模板的两端均设置有凹入其前表面的豁口。 当采用该模块构筑墙体时, 侧模板端部的榫头或者榫槽分别与相邻模块端部的榫槽或者榫头配合在一起, 使相邻模块 对齐并牢固连接, 前模板端部的豁口用于与相邻模块的端部配合。
前模板、 后模板和侧模板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上设置有凸缘。 前模板、 后模板和侧 模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可以均设置凸缘。在采用该模块构筑墙体时, 上层模块下表面与下层模块上表面之间形成一个容纳混凝土或灰浆的空间。进一步地, 所述凸缘的顶部为一 个平面, 能够保证上、 下层模块之间的平稳连接。
本发明的雨水口端部模块能够替代黏土砖用于构筑雨水口墙体 ; 且无需进行支模 作业, 即可快速、 方便地构筑雨水口墙体。采用本发明的雨水口端部模块构筑雨水口墙体 时, 首先摆放本发明模块以形成雨水口墙体框架的一个端部 ; 然后在本发明模块的两个端 部连接长方体模块, 以形成雨水口的侧面墙体框架 ; 再在长方体模块的另一端连接本发明 模块以形成雨水口墙体框架的另一个端部 ; 重复前述雨水口端部模块和长方体模块的摆放 作业, 直至达到雨水口预定高度, 即形成雨水口墙体框架 ; 最后向雨水口墙体框架内浇注混 凝土, 混凝土凝固后即形成雨水口墙体。 采用本发明的雨水口端部模块构筑雨水口墙体, 模 块的摆放方式如同摆放积木一样, 十分快捷、 方便, 显著提高施工效率 ; 流入模块纵向通孔 和纵向半孔的混凝土凝固后在墙体内部形成纵向的强度构件, 流入模块下面的凹槽和模块 上面的凸台之间的空隙的混凝土凝固后在墙体内部形成横向的强度构件, 前述纵向的强度 构件与横向的强度构件在墙体内部形成网状的强度构件, 该网状的强度构件牢固地将构成 墙体的所有模块约束在一起, 使整个墙体形成一个整体, 提高墙体的稳定性和强度。 附图说明 下面通过附图, 对本发明的雨水口端部模块作进一步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的雨水口端部模块的立体图 ;
图 2 是显示图 1 所示的雨水口端部模块下表面的立体图 ;
图 3 是与本发明的雨水口端部模块连接在一起构筑雨水口墙体的长方体模块的 立体图 ;
图 4 是显示图 3 所示的长方体模块下表面的立体图 ;
图 5 是采用本发明的雨水口端部模块构筑而成的雨水口墙体框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 1 是雨水口端部模块的立体图 ; 图 2 是显示图 1 所示雨水口端部模块下表面的 立体图。
如图 1 和图 2 所示的雨水口端部模块包括一个前模板 1、 一个后模板 2 和两个侧模 板 3, 所述前模板 1 与后模板 2 平行, 所述两个侧模板 3 分别与所述后模板 2 的两个端部垂 直连接, 所述前模板 1、 后模板 2 和两个侧模板 3 通过四个连接模板 4 连接在一起。这样, 所述前模板 1、 后模板 2 和连接模板 4 之间形成三个纵向通孔 5 ; 位于模块端部的连接模板 4 和侧模板 3 之间形成两个三角形的纵向半孔 6。采用该模块构筑墙体时, 浇注在墙体内部 的混凝土凝固后在前述纵向通孔 5 和纵向半孔 6 内形成纵向的强度构件。
连接模板 4 的下表面均设置有凹入其下表面的凹槽 7, 所述凹槽 7 沿平行于模块中 心线方向延伸。采用该模块构筑墙体时, 浇注在墙体内部的混凝土凝固后在前述凹槽 7 内 形成横向的强度构件。
连接模板 4 的上表面均设置有突出其上表面的凸台 8, 所述凸台 8 沿平行于模块中 心线方向延伸, 所述凸台 8 的形状适合于与相邻层模块下表面的凹槽 7 配合使相邻层模块 对齐。进一步地, 所述凹槽 7 的深度大于所述凸台 8 的高度, 采用该模块构筑墙体时, 浇注在墙体内部的混凝土凝固后在前述凹槽 7 和凸台 8 之间的空隙内形成横向的强度构件。
一个侧模板 3 的端部设置有突出其端表面的榫头 9, 另一个侧模板 3 的端部设置有 凹入其端表面的榫槽 10 ; 前模板 1 的两端均设置有凹入其前表面的豁口 12。当采用该模块 构筑墙体时, 侧模板 3 端部的榫头 9 或者榫槽 10 分别与相邻模块端部的榫槽或者榫头配合 在一起, 使相邻模块对齐并牢固连接, 前模板端部的豁口 12 用于与相邻模块的端部配合。
前模板 1、 后模板 2 和侧模板 3 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凸缘 11, 所述凸缘 11 的顶部为 一个平面。在采用该模块构筑墙体时, 上层模块下表面与下层模块上表面的凸缘 11 接触, 这样在上层模块下表面与下层模块上表面之间形成一个容纳混凝土或者灰浆的空间, 凸缘 11 的顶部为平面, 能够保证上、 下层模块之间的平稳连接。
图 3 是与本发明的雨水口端部模块连接在一起构筑雨水口墙体的长方体模块的 立体图, 图 4 是显示前述长方体模块下表面的立体图。
如图 3 和图 4 所示的长方体模块, 其宽度与图 1 和图 2 所示的雨水口端部模块相 适应, 其高度与图 1 和图 2 所示的雨水口端部模块相等, 使其能够与所述雨水口端部模块连 接在一起构筑雨水口墙体。该长方体模块的中部具有纵向通孔, 两端具有纵向半孔。该长 方体模块的下表面具有凹槽, 上表面具有凸台, 所述凹槽的深度大于所述凸台的高度 ; 该模 块下表面的凹槽的形状和尺寸分别与所述雨水口端部模板下表面的凹槽的形状和尺寸对 应, 该模块上表面的凸台的形状和尺寸分别与所述雨水口端部模板上表面的凸台的形状和 尺寸对应, 使该模块上、 下表面之间的凸台和凹槽之间的空隙与雨水口端部模块上、 下表面 之间的凸台和凹槽之间的空隙形成贯通的容纳混凝土的横向空腔。 该模块前模板和后模板 的一端具有榫头, 另一端具有榫槽 ; 该模块端部的榫头和榫槽能够与雨水口端部模块端部 的榫槽和榫头配合, 使它们能够对齐并牢固连接。 该模块的上表面具有凸缘, 凸缘的顶部是 平面 ; 该模块上表面的凸缘与雨水口端部模块上表面的凸缘能够连接在一起形成尺寸均匀 的凸缘。
图 5 是采用图 1 所示的雨水口端部模块和图 3 所示的长方体模块构筑而成的雨水 口墙体框架的俯视图, 图 5 中实线部分是本发明的雨水口端部模块, 虚线部分为长方体模 块。
采用图 1 所示的雨水口端部模块和图 3 所示的长方体模块构筑雨水口墙体时, 首 先摆放雨水口端部模块形成墙体框架的一个端部, 然后根据雨水口的尺寸分别在雨水口端 部模块的两端连接长方体模块, 以形成雨水口墙体框架的侧面墙体, 再在两侧墙体的开放 端 ( 没有与雨水口端部模块连接的端部 ) 连接雨水口端部模块, 以形成墙体框架的另一端, 这样就形成一层墙体框架 ; 重复前述工序, 直至达到雨水口墙体预定高度, 以形成雨水口墙 体框架。 雨水口墙体框架构筑完毕后, 向墙体框架内浇注混凝土, 混凝土凝固后即形成雨水 口墙体。
采用前述雨水口端部模块和长方体模块构筑而成的雨水口墙体, 由于每一层模块 内部均具有纵向通孔和纵向半孔, 整个墙体内部的纵向通孔和纵向半孔连接在一起, 浇注 的混凝土凝固后, 墙体内部具有从底部到顶部的纵向的强度构件。同时由于同一层上的所 有模块的上、 下表面均具有凸台和凹槽, 并且凹槽的深度大于凸台的高度, 在整个墙体内部 具有连接在一起的横向的强度构件 ; 由于雨水口的周围墙体连接一起, 具有封闭结构, 在雨 水口墙体内部形成首尾相连的横向的强度构件。 前述纵向强度构件和横向强度构件在墙体内部形成网状的强度构件, 它将构成墙体的全部模块约束在一起, 使整个墙体成为一个整 体, 提高墙体的稳定性和强度。
显然,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方便、 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 而 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 出多种形式的变化或者变换。 与本发明相等同或者实质等同的任何变化或者变换均处于本 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