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直饮水集中生产分散循环输送方法.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221285 上传时间:2018-02-0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30.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197558.5

申请日:

2010.06.11

公开号:

CN101864788A

公开日:

2010.10.2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3B 1/02申请日:20100611|||公开

IPC分类号:

E03B1/02; E03B7/07

主分类号:

E03B1/02

申请人:

长沙水杯子直饮水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发明人:

易显早; 左开明; 易真

地址:

410013 湖南省长沙市银盆南路335号高新区火炬城M6组团1栋6楼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株洲市奇美专利商标事务所 43105

代理人:

刘国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直饮水集中生产分散循环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1、深度净化,是将自来水或深井水泵入集中生产系统,依次经砂滤器、炭滤器、纳滤主机、PH值调节器处理,得到优质饮水;2、联合杀菌,是将步骤1得到的优质饮水通过管道接入至少两套分散供应系统各自的储水罐中,然后经臭氧杀菌器、紫外线杀菌器、终端精滤器处理,得到无菌直饮水;3、分散循环输送,是将步骤2得到的无菌直饮水,用循环供水泵送入外接循环管网供给用户,循环管网出来的回水经回水精滤器处理后返回储水罐。所述的集中生产系统和分散供应系统均独立运行、单独受PLC控制并通过管道连接。本发明的方法主要用于城市直饮水的集中生产和分散循环输送。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城市直饮水集中生产分散循环输送方法,以自来水或深井水为原水,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1)、深度净化,是将自来水或深井水泵入集中生产系统,依次经砂滤器、炭滤器、纳滤主机、PH值调节器处理,得到优质饮水;(2)、联合杀菌,是将步骤(1)得到的优质饮水通过管道接入至少两套分散供应系统各自的储水罐中,然后经臭氧杀菌器、紫外线杀菌器、终端精滤器处理,得到无菌直饮水;(3)、分散循环输送,是将步骤(2)得到的无菌直饮水,用循环供水泵送入外接循环管网供给用户,循环管网出来的回水经回水精滤器处理后返回储水罐。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中生产系统和分散供应系统均独立运行、单独受PLC控制并通过管道连接。

说明书

城市直饮水集中生产分散循环输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直饮水集中生产分散循环输送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管道直饮水供应大多局限于小区或楼盘,对于范围很大的中小城市或大城市,由于存在如下两大问题难于实现:1、由于直饮水供水方式需要循环供水,城市范围大,容易出现循环死角,很难避免二次污染。2、城市范围大,大循环需要大管道,投资成本高。上述两大问题限制了城市直饮水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城市直饮水集中生产分散循环输送方法,以克服大循环可能产生的不循环死角及其衍生的直饮水二次污染,同时,减小输送水管的直径,以节约投资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城市直饮水集中生产分散循环输送方法,以自来水或深井水为原水,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1)、深度净化,是将自来水或深井水泵入集中生产系统,依次经砂滤器、炭滤器、纳滤主机、PH值调节器处理,得到优质饮水;(2)、联合杀菌,是将步骤(1)得到的优质饮水通过管道接入至少两套分散供应系统各自的储水罐中,然后经臭氧杀菌器、紫外线杀菌器、终端精滤器处理,得到无菌直饮水;(3)、分散循环输送,是将步骤(2)得到的无菌直饮水,用循环供水泵送入外接循环管网供给用户,循环管网出来的回水经回水精滤器处理后返回储水罐。

所述的集中生产系统和分散供应系统均独立运行、单独受PLC控制并通过管道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对城市提供无菌优质直饮水,并能克服大循环可能产生的不循环死角及其衍生的直饮水二次污染,同时减小输送管道的直径,以节约管网投资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发明的系统和设备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1、集中生产系统,2、水泵,3、砂滤器,4、炭滤器,5、纳滤主机,6、PH值调节器,7、7′、PLC控制器,8、分散供应系统,9、储水罐,10、臭氧杀菌器,11、紫外线杀菌器,12、终端精滤器,13、循环供水泵,14、回水精滤器,15、管道,16、16′、导线,17、用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及其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附图,本发明的方法以自来水或深井水为原水,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1)、深度净化,是将自来水或深井水泵入集中生产系统,依次经砂滤器、炭滤器、纳滤主机、PH值调节器处理,得到优质饮水;(2)、联合杀菌,是将步骤(1)得到的优质饮水通过管道接入至少两套分散供应系统各自的储水罐中,然后经臭氧杀菌器、紫外线杀菌器、终端精滤器处理,得到无菌直饮水;(3)、分散循环输送,是将步骤(2)得到的无菌直饮水,用循环供水泵送入外接循环管网供给用户,循环管网出来的回水经回水精滤器处理后返回储水罐。

所述的集中生产系统和分散供应系统均独立运行、单独受PLC控制并通过管道连接。

城市直饮水集中生产分散循环输送方法是把整个中央净水站系统设备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深度净化、PH值调节部分,构成直饮水集中生产母系统,另一部分为联合杀菌、循环输送部分,构成直饮水若干分散供应子系统,两系统独立运行,单独控制,中间用管道连接。以实现安全、经济、方便地向城市大范围供应无菌优质直饮水。所述集中生产母系统,是采用纳滤膜等膜分离技术对自来水或深井水进行深度净化处理,去除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保留部分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然后进行PH值调节,使其达到优质饮水标准。分散供应子系统,是将母系统的直饮水接至该供应子系统储水罐中,并用紫外线和臭氧进行联合杀菌,外接循环管网,采用输送泵或变频输送泵进行循环输送,建立独立控制系统,有效克服直饮水输配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分散供应子系统是根据城市直饮水供水区域的实际情况设置多个分区域,建立多个循环子系统,以缩小循环范围,克服大循环可能产生的不循环死角及其衍生的直饮水二次污染,同时,减小输送管径以节约管网投资成本。

以下给出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例1

深度净化:用深井水作原水,流量37吨/小时,泵入砂滤器(直径4米,高4米,国内购置),出水进入炭滤器(直径4米,高4米,国内购置),出水用高压泵泵入纳滤主机(26支膜,处理量为26吨/小时,购进口膜自制设备),纳滤出水经PH值调节器,(设备自制,直径2米,高2米),得到PH值为7.6的优质饮水;

联合杀菌:将PH值为7.6的优质饮水通过管道送入3套分散供应系统各自的储水罐中(外购,储水量为5吨/个,共2个)中,然后将臭氧杀菌器产生的臭氧(5克/小时)分时段自动输入储水罐中,储水罐出水经紫外线杀菌器(型号36GMD,外购)杀菌,再经终端精滤器(处理量10吨/小时,外购)处理,得无菌直饮水;然后用泵将无菌直饮水输送至外接循环管网进入各终端用户,循环管网出来的回水经回水精滤器处理后,返回储水罐。

集中生产系统和分散供应系统均独立运行,单独受PLC(微机)控制并通过管道连接。原水量37吨/小时,纳滤出水为26吨/小时,其余11吨/小时为浓水(含泥砂及其他污染物的水,用于绿化等用水)。

实例2

原水为自来水,流量为4.5吨/小时,砂滤器直径(d)×高(h)=0.6×1.7m,炭滤器d×h=0.6×1.7m,纳滤主机(10支膜,处理量0.3吨/小时),PH值调节器d×h=0.35×1.2m,PH值7.5,储水罐容积3吨/个,臭氧杀菌器(输出臭氧3克/小时),紫外线杀菌器(型号12GMD),终端精滤器d×h=0.25×1.1m,回水精滤器d×h=0.25×1.1m,纳滤出水为3吨/小时,浓水为1.5吨/小时,其余同实例1。

实例3

原水为自来水,流量为13吨/小时,砂滤器直径(d)×高(h)=0.8×1.8m,炭滤器d×h=0.8×1.8m,纳滤主机(9支膜,处理量1吨/小时),PH值调节器d×h=0.5×1.6m,PH值7.5,储水罐容积4吨/个,臭氧杀菌器(输出臭氧4克/小时),紫外线杀菌器(型号24GMD),终端精滤器d×h=0.5×1.6m,回水精滤器d×h==0.5×1.6m,纳滤出水为9吨/小时,浓水为4吨/小时,其余同实例1。

城市直饮水集中生产分散循环输送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市直饮水集中生产分散循环输送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市直饮水集中生产分散循环输送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直饮水集中生产分散循环输送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直饮水集中生产分散循环输送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直饮水集中生产分散循环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1、深度净化,是将自来水或深井水泵入集中生产系统,依次经砂滤器、炭滤器、纳滤主机、PH值调节器处理,得到优质饮水;2、联合杀菌,是将步骤1得到的优质饮水通过管道接入至少两套分散供应系统各自的储水罐中,然后经臭氧杀菌器、紫外线杀菌器、终端精滤器处理,得到无菌直饮水;3、分散循环输送,是将步骤2得到的无菌直饮水,用循环供水泵送入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给水;排水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