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增效剂的Bt生物农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Bt生物农药,尤其涉及一种含有粘虫颗粒病毒增效剂的Bt生物农药。
背景技术
苏云金杆菌(Bt)制剂是全世界生产最多、应用面积最大、使用最为广泛的生物农药,在绿色食品的生产和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Bt制剂除了部分原粉出口外,各种剂型的产品主要面对国内市场,其市场容量已从初期的10吨逐年上升到目前的200吨以上,发展较为迅速。但在发展中仍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杀虫速度较慢,杀虫谱不广,害虫对之较易产生抗性等问题。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的生物农药产业面临着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发展时期,对于Bt制剂产业,必须以高效、广谱、作用快速等全新的特征面对这一历史时期。多年来我国Bt制剂更大规模应用发展的阻力主要来自于“影响田间药效的自然干扰因素”和“害虫的抗药性”等两个方面。
近年来,针对性科研攻关的主要技术路线之一是“添加辅助成份提高Bt制剂药效,降低用药量”,实践证明这一思路是适合我国目前国情的,并已研制出Bt与高效低毒化学(含生物化学)农药复配、Bt与昆虫杆状病毒复配以及Bt加增效剂等多种联合增效地剂型(彭可凡等,2000,微生物学通报,27:242-245;徐莉等,2000,全国生物防治暨第八届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p114;广西南宁天罡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歼年虫菜蛾特,1×108PIB/克小菜蛾颗粒体病毒+16000IU/毫克Bt可湿性粉剂混配,农药登记号:Ls20011368和歼年虫青虫特,1×108PIB/克菜青虫颗粒体病毒+16000IU/毫克Bt可湿性粉剂混配,农药登记号:Ls20011367)。这些增效型的Bt制剂或产品从不同方面发挥了添加辅助成份的增效作用,如彭可凡等筛选不同的农药助剂,从改善Bt的剂型着手,提高其田间施用效果;徐莉等利用不同荧光增白剂,从保护Bt在田间不被紫外线破坏的角度提高Bt的杀虫活性;而广西南宁天罡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将Bt和害虫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混合,达到多靶点攻击害虫,提高杀虫效率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苏云金杆菌(Bt)制剂中加入转寄主粘虫颗粒病毒(PuGV-Ps)(专利申请号:00130237.X)作为增效剂的Bt+PuGV-Ps联合增效生物农药,本发明采用的增效剂不仅添加量低,而且增效作用强,促进了Bt制剂在粮食、蔬菜、茶叶、森林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林果上更广泛地大规模应用。
该生物农药包括Bt制剂和作为增效剂的转寄主粘虫颗粒病毒(PuGV-Ps),其中Bt和PuGV-Ps的质量比为1000~10∶1,Bt的毒力效价为20000-2000国际单位/毫克。
Bt和PuGV-Ps的质量比优选为800~50∶1。
所述的Bt毒力效价优选为16000-8000国际单位/毫克。
该生物农药可以是固态也可以制成溶液。使用时加水将生物农药配成需要的浓度。
PuGV-Ps可采用中国专利申请号00130237.X的方法制得。
本发明提供的Bt-PuGV-Ps联合增效生物农药,具有添加量低,增效作用强等优势,并且进一步丰富了Bt制剂的实用化技术,提高对鳞翅目害虫的防效,促进Bt制剂在粮食、蔬菜、茶叶、森林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林果上更广泛地大规模应用,巩固、提高和发展了Bt这种生物农药。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用广州抗性小菜蛾虫种,室内累代人工饲养,选3龄左右幼虫作试虫。Bt原粉为扬州绿源生化有限公司出品,毒力效价16000国际单位/毫克(对广东抗性小菜蛾48h的LC50为100μg/ml左右),PuGV-Ps原粉(颗粒剂)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制并提供(采用中国专利申请号00130237.X的方法制得),病毒含量为3.0×1010/毫克。
用由普通矿泉水分级逐步稀释制得的800万倍PuGV-Ps液分别稀释Bt原粉成10000倍(Bt含量为100μg/ml)、20000倍(Bt含量为50μg/ml)、40000倍(Bt含量为25μg/ml)、80000倍(Bt含量为12.5μg/ml)、和160000倍(Bt含量为6.25μg/ml)的等比系列浓度,即Bt和PuGV-Ps的质量比分别为800∶1,400∶1,200∶1,100∶1,50∶1,病毒含量保持不变,为0.125μg/ml。同时,另取Bt原粉用上述矿泉水分别稀释成2000倍(Bt含量为500μg/ml)、4000倍(Bt含量为250μg/ml)、8000倍(Bt含量为125μg/ml)、16000倍(Bt含量为62.5μg/ml)和32000倍(Bt含量为31.25μg/ml)的等比系列浓度单剂,作为对照药剂。
上述每试验处理均为30头试虫,重复2次,并以清水处理为对照。试验采用“叶片浸渍”法,在专用菜地选取倒数第2或倒数第3完全展开的青菜叶,剪成30×50mm左右的叶片,放入处理液中,连同处理液震荡约10s,取出摊放于清洁的吸水纸上,自然晾干后使叶片背面朝底放入事先已用软毛笔挑入试虫的普通医用培养皿内,每玻皿一张叶片,15头试虫,用食品保鲜膜密封皿口(取代原有的玻璃皿盖)。各试验处理均统一放入电控光照恒温箱内,温度25.0~27.0℃。43~48h内检查死亡虫数,计算校正死亡率,用机率值法计算分析,求出回归方程和LC50及LC99及其95%置信限。用孙云沛(1960)方法计算Bt和PuGV-Ps联合作用的共毒系数(注:PuGV-Ps只对粘虫有专化毒性,对其它害虫如对小菜蛾幼虫等没有致病作用,即对粘虫以外害虫的毒力为0,因此在“Bt+PuGV-Ps”对小菜蛾等的作用中PuGV-Ps相当于“增效剂”)。表1为该实施例的测试结果。
表1 Bt+PuGV-Ps联合增效生物测定(1)混剂中Bt含量 混剂死亡率(%)(μg/ml) (PuGV-Ps含量为0.125μg/ml)单剂死亡率(%) 单剂中Bt含单剂死亡率(%) 量(μg/ml) 100 89.66 50 70.0 25 50.0 12.5 23.33 6.25 20.69 CK 0 87.6 500 79.4 250 58.6 125 35.4 62.5 14.3 31.25 0 回归方程 Y=2.54+1.80× LC50(μg/ml) 23.50(17.63~31.33) 共毒系数 441.5 LC99(μg/ml) 464.85(176.58~ 1223.72) Y=1.231+1.869× 103.762(77.662~138.634)
从表1的实验测定数据可以看出,Bt+PuGV-Ps混剂的共毒系数为441.5,比Bt单剂增效4.4倍。其病毒增效剂用量低,效果好,同时因为此增效剂为对环境无任何毒害作用的昆虫病原微生物,所以使本发明的Bt+PuGV-Ps联合生物杀虫剂成为完全无公害的绿色农药,可以防治高度抗性的蔬菜害虫(广州抗性小菜蛾)。
实施例2:
试虫为2-3龄斜纹夜蛾幼虫,由田间采集的卵块至室内,并用菜叶人工饲养而成。所用Bt毒力效价为8000国剂单位/毫克,PuGV-Ps原粉同实施例1。称取一定量PuGV-Ps和Bt原粉,用普通矿泉水分级逐步稀释PuGV至37500倍,用该PuGV液分别稀释Bt原粉至150倍(6667μg/ml)、225倍(4444μg/ml)、337.5倍(2963μg/ml)、506.25倍(1975μg/ml)和759.38倍(1317μg/ml)的等比系列浓度,即Bt同PuGV-Ps的质量比分别为250∶1,167∶1,111∶1,74∶1,49∶1,病毒含量保持不变,为26.67μg/ml;同时另取一定量Bt原粉,用矿泉水分别稀释成75倍(1333μg/ml)、112.5倍(8889μg/ml)、168.75倍(5926μg/ml)、253.125倍(3951μg/ml)和379.7倍(2634μg/ml)的等比系列浓度单剂。本实施例每试验处理20头试虫,重复2次,以清水为空白对照处理,亦采用实施例1的“叶片浸渍”法,每玻皿10头试虫。试验环境及温度同实施例1,但另加遮光措施。48h检查死亡虫数,用前法计算分析LC50和LC99及共毒系数,表2为该实施例的测试参考结果。
表2的数据表明Bt+PuGV-Ps混剂对另一种蔬菜害虫斜纹夜蛾也有很好的增效效果,共毒系数达233.3,比单剂增效2.3倍左右。其特点是增效剂用量少,增效效果显著,对环境无任何不良影响。
表2 Bt+PuGV-Ps联合增效生物测定(2)混剂中Bt含 混剂死亡率(%)量(μg/ml) (PuGV-Ps含量为 26.67μg/ml) 单剂中Bt含 单剂死亡率(%) 量(μg/ml) 6667 85.0% 4444 40.0 2936 30.0 1975 15.0 1317 5.0 CK 0 60.0% 13333 55.0 8889 25.0 5926 20.0 3951 5.0 2634 0 回归方程 Y=-7.60+3.49× LC50(μg/ml) 4078.90(3254.37~ 5112.33) 共毒系数 233.3 LC99(μg/ml) 464.85(176.58~ 1223.72) Y=-5.76+2.71× 9515.41(6962.12~ 13005.09)
实施例3:
试虫为3龄茶尺蠖幼虫,由从浙江省茶叶研究所引进的虫种在室内用新鲜茶叶人工累代饲养繁殖而得。Bt和PuGV原粉的选用和PuGV母液的配制同实施例2。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同实施例2,表3为该实施例的测试参考结果。
表3的结果表明,Bt+PuGV-Ps混剂用于茶叶害虫茶尺蠖同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达238.4,比单剂增效2.4倍左右。
表3 Bt+PuGV-Ps联合增效生物测定(3) 混剂中Bt 混剂死亡率(%) 含量 (PuGV-Ps含量为 (μg/ml) 26.67μg/ml) 单剂中Bt含 单剂死亡率(%) 量(μg/ml) 10000 70.0% 6667 65.0 4444 55.0 2936 40.0 1975 30.0 CK 0 80.0% 20000 65.0 13333 40.0 8889 25.0 5926 20.0 3951 0 回归方程 Y=-0.62+1.55× LC50(μg/ml) 4117.54(2821.98~6007.88) 共毒系数 238.4 LC99(μg/ml) 130084.70(13427.35~1260267.0) Y=-5.04+2.51× 9817.91(7674.59~ 1255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