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分配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分配器,其包括:一容器;一分配部件,该分配部件例如为泵或阀;以及一安装环,其用于将分配部件固定到容器上。这样的分配器被广泛地应用在香水、化妆品或外用药剂行业中,以便于通过用手指人工地按压一推压器来分配流体。
背景技术
本发明更为具体地涉及这样一种容器:其构成了一个开孔,此开孔形成了一内侧壁,该内侧壁构成了一狭细的开孔段,在该开孔段的下方,内侧壁至少局部地向外凹陷,从而形成了一个凹入的底部开孔段。安装环首先包括一主体接纳装置,用于接纳分配部件的主体,其次,其包括一固定裙部,其被强制地接合到所述开孔中。裙部具有一外侧壁,其界定了一个第一区域,其装入到狭细开孔段中就位,并具有一第二区域,当裙部被完全接合到开孔中时,第二区域进入到凹入开孔段中就位。在美国专利文件US 3 937 366号中公开了一种带有安装环的分配器。在该文献中,容器颈部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一环周槽,制在裙部外侧壁上的凸肋被卡嵌在该槽中。裙部上紧邻凸肋、且位于其上方的部分的直径小于凸肋的直径——即便当裙部尚未被完全接合到容器颈部中时。可以这样讲:裙部的外轮廓与容器颈部的内侧轮廓为精确的互补关系。类似地,颈部内侧壁上环槽的形状与裙部上凸肋的形状精确地互补。这样,在裙部与颈部内侧壁之间未设置任何地径向夹紧接触,只是将凸肋嵌卡在颈部中的环槽中,因而,在裙部与颈部之间很难实现无泄漏。
对于在FR 2 792 295号文件中所公开的紧固系统,就存在这样的情况。该系统采用了一个安装环,其上带有一个泵或阀。该安装环还与一容器颈部的内侧壁相接合,颈部具有一狭细的开孔段,其位于一凹入开孔段的上方。安装环还包括一裙部,其被设计成接合到颈部中。该裙部具有一个位于径向外侧的突起,其被设计成可接合到凹入的开孔段中,该开孔段在此处的形状是一条制在颈部内侧壁上的环周凹槽。该嵌卡固定系统是通过将环状裙部的外突起接合到颈部的内侧凹槽中而形成。
在外侧突起的上方,裙部包括一直径较小的区段。该区段与紧邻地制在颈部内侧凹陷上方的狭细开孔段相接合。但是,从该参考文件的附图中,并不能看出位于狭细开孔段处的裙部区段的外径小于颈部的直径。在该参考文件的文字描述中,对此也没有更多的描述。
另外,在该文件的文字描述和权利要求书中,很明确地限定了紧固部件包括嵌卡紧固装置,其可被接纳到颈部内侧壁的所述凹陷中;也就是说,该嵌卡紧固装置是由其图3所述实施例中的外侧突起构成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通过提供一种安装环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其既能实现紧固的安装,也能达到优异的防泄漏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这样的方案:在裙部被接合到开孔中之前,裙部第一区域的外径大于狭细开孔段的内径。在文件US 3 937366中情况则不是这样,在该文件中,裙部第一区域的直径与开孔处颈部的直径严格地相等。狭细的开孔段最好是基本不可变形的,而第一区域在经过狭细的开孔段时则是可变形的。以这样的方式,通过将裙部的直径选择为大于狭细开孔段的直径,利用材料的蠕变就可以使裙部变形,从而使狭细的开孔段能咬入到裙部的外侧壁中,由此而确保了紧密的固定和优异的防泄漏性。第一区域在径向上向内侧的变形会产生一个有力的径向夹紧作用,第一区域会紧压着开孔的狭细开孔段。
根据本发明另外的特征,第二区域的外径大于狭细开孔段的内径,但其小于凹入开孔段的最大内径。第二区域被强制地径向内缩后穿过狭细开孔段,然后,通过在凹入的开孔段中沿径向向外的方向膨胀而被放松。由于第二区域在凹入开孔段处不与颈部的内侧壁相接触,所以,由于存在狭细开孔段咬入到第一区域中而造成的干涉作用,所以材料易于从第一区域蠕伸到第二区域。
根据本发明另外的特征,裙部与主体间隔一个中间空间。因而,变形的裙部绝不会造成分配部件基体的变形。
优选地是,安装环还包括一环周凸缘,其从裙部的顶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其被用于与容器中的开孔相抵接,以限制裙部可被接合到开孔中的深度。
优选地是,凸缘起到一推力传递部件的作用,用于将裙部接合到开孔中。
根据本发明其它的特征,狭细开孔段通过一基本上为锥台状或喇叭状的过渡段向下连接到凹入的开孔段上。因而,在裙部被接合到开孔中之后,裙部的外侧壁与狭细的开孔段和过渡段相配合而提高了紧固性和密封性。
在一变型中、或另外的设计中,狭细开孔段通过一基本为锥台状或喇叭状的前导段向上延伸。因而,在裙部被接合到开孔中之后,裙部的外侧壁可与狭细开孔段和前导段相配合而提高紧固性和密封性。
在一实施例中,裙部的外侧壁在进行接合之前为圆筒状,且第一、第二区域具有恒等的外径。最好是,裙部具有一为斜面的自由底端,以便于将其插入到容器内的开孔中。
【附图说明】
下文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更为全面的描述,附图利用非限定的举例表示了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在附图中:
图1是对本发明的流体分配器所作的剖视图,在图中所示的状态中,安装环即将被接合到容器开孔中;
图2是与图1类似的视图,图中,安装环已被接合到了容器的开孔中;以及
图3是对安装环的细节结构所作的放大视图,表示了裙部是如何与开孔进行配合。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只表示出了本发明流体分配器的顶部,因而,只用容器的颈部10来代表整个容器。但是,根据本发明的分配器是由三个构件组成的,也即是:容器1、分配部件2以及安装环3。
在该实施例中,容器1上设置有一个颈部10,其从容器的主体向上突伸,其中,容器1的作用是用来储存流体。颈部10限定了一个开孔,其可与容器的内部相通。但是,也可以考虑采用其它实施形式的容器,在这些实施例中,容器不带有突伸的容器,而只在容器主体上设置了一个开孔。参见图1和图2,例如可设想这样的情形:颈部10的端部与肩部110直接平齐。这样,容器可具有一个不带有颈部的开孔。因而,突伸的颈部在本发明中并非必要的特征。只需要设置一个具有一定特性的开孔就足够了。在这些特性中,从图1和图2可看出,颈部10具有一内侧壁11,其并非圆筒形的,但却具有一个狭细的开孔段13,在其下方形成了一个凹入的开孔段14。狭细开孔段13位于颈部出口的附近,由此而形成了一个环形的顶端12。狭细开孔段13最好通过一锥台或喇叭状的前导段15与顶端12相连接。另外,狭细开孔段13通过一锥台状或喇叭状的过渡段16连接到凹入的开孔段14上。狭细开孔段13基本上为圆筒形。凹入的开孔段14也可被设计成基本上为圆筒段。还可将凹入的开孔段14设计成环周凹槽的形式,该凹槽在颈部的特定高度处延伸,并通过一段直径基本上与狭细开孔段13相等的部分向下延伸。还可将凹入的开孔段设计成多条凹槽的形式,这些凹槽在颈部的内周面上分布着。换言之,不论凹入开孔段14是什么样形式,其至少局部的内径要大于狭细开孔段13的内径。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狭细开孔段13为圆筒形的,且凹入开孔段14从狭细开孔段13向下延伸,且其起始部分是一个喇叭状的过渡段16。由于喇叭状过渡段16的直径大于狭细开孔段13的内径,所以可将其看作是凹入开孔段14的一部分。然后,凹入开孔段14继续向下延续而与肩部110相连接。当然,也可以取消过渡段16,从而使凹入开孔段14通过一尖角形的肩部与狭细开孔段13相连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无需使颈部延伸一定的高度,且可在肩部110上形成带有狭细段和凹入段的开孔。
在该实施例中,分配部件2是一个泵或阀,其包括一泵体20,其顶端形成了一个向外突伸的领圈21。在领圈下方,泵体形成了一个主体部分201,在主体部分201的下方,连接着一段直径较小的第二主体部分202,在两段主体部分201、202之间,是一过渡段203,从图3可更为清楚地看出,其为锥台阶的形式。在第二主体部分202的下方,主体20形成了直径更小的另一主体部分。由于主体20包括直径从领圈21递减的四段主体部分,所以可以说主体20是四级阶梯结构。但这仅是一个具体的实施例,自然,主体20也可被制成精确的圆柱体。方便的作法是,在泵2上设置一动作杆22,其可滑动地容纳在主体20中。动作杆22在一推压器23下方延伸,推压器上形成了一个分配孔230。为了驱动泵2,只要按压推压器23、以将动作杆22推入到主体20中就可以了,这将造成一定量的流体经动作杆22输送到分配孔230处。这样的泵或阀是相当普通的。
设置安装环3的目的是保持分配部件2,并将其固定到颈部10的开孔中。为此目的,安装环3上设置有一个主体接纳装置31,其为套筒的形式,其可与第一主体部分201的最大直径精确地接合。套筒31的端部最好抵接在突伸的领圈21的下方。通过用力将安装环3接合到主体20上,就可以使其就位。安装环3上还设置有一个安装裙部32,其用于插入到颈部10中。裙部32基本上与套筒31对正地进行延伸。从图3可看出,在第二主体部分202处,裙部31不与主体20接触,而是留有一中间空间34,其可防止在裙部32与主体20之间发生任何的接触或干涉。由于主体20是台阶形的,所以这样的设计是可能的,但将裙部相对于套筒31设计成阶缩形状的也能获得同样的中间空间34。裙部具有一个外侧壁320,从图1可看出,在裙部32被接合到颈部10中之前,其形状基本为圆筒状。在裙部的底端,设置有一个倒角部分323,其可便于将裙部插入颈部10的开孔中。但是,在倒角部分323的上方,裙部的外侧壁320基本上为圆筒形。
在本发明中,裙部32圆筒状外侧壁320的外径大于狭细开孔段13的内径。因而,如图2、3所示,为了将裙部32装入到颈部的开孔中,就必须要用力强制地进行接合。为了限制裙部接合到颈部开孔中的深度,在安装环3上设置一环周的凸缘33,其从裙部32的顶端沿径向向外延伸。从图2和图3可看出,当凸缘33抵接到颈部10的顶端12时,到达最终的最大接合状态。这样,裙部32就既延伸过狭细开孔段13,也延伸到了凹入的开孔段14中。更为确切地讲,裙部32还延伸穿过前导段15和过渡段16。粗略地讲,可在裙部32的外侧壁320上形成两个区域:即一个装入到狭细开孔段13中的第一区域321、以及一个装入到凹入开孔段14中的第二区域322。从图1可看出,在进行接合之前,由于裙部32的外侧壁320是圆筒状的,所以这两个区域是无法区分开的。从图3可看出,第一区域321受狭细开孔段13的作用在径向向内的方向上变形,而第二区域322由于不与凹入开孔段14颈部的内侧壁11相接触,所以不发生变形。因而,裙部32的第一区域321利用材料的蠕变而产生变形。为了使材料能以这样的方式发生蠕变,当裙部32被接合到颈部的开孔中时,必须要使狭细开孔段13保持不变形。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用不同硬度的材料制造颈部和安装环来获得这样的效果。例如,容器1可用玻璃制成,而安装环3则可用塑料制成。但是也可以用同种材料来制造容器1和安装环3,例如,在随后再利用结构设计或壁厚上的设计来使裙部32实现可变形的特性。还可通过限制狭细开孔段的长度使第一区域具有更好的可变形性。该高度可被缩小成棱脊或棱肋的形式,从而能更容易地咬入到第一区域中。
应当指出的是:裙部32的外侧壁320还与前导段15和过渡段16相接触。这有助于将裙部固定到开孔中,此作用来源于倒钩性的紧固效果,此条件下,狭细开孔段被用作嵌入的轮廓,本发明的安装方式不属于嵌卡紧固,原因在于:在初始时——即在进行接合之前,裙部上不带有任何用于接纳狭细开孔段13的凹陷。还应当指出的是:通过采用这样的裙部,能显著地提高密封性,原因在于:在第一区域321处的径向夹紧作用是很强的,在任何情况下,都比现有技术文件US 3 937 366中描述的、仅用嵌卡紧固进行安装的情况牢固得多。
裙部32的外侧壁320在图中被表示为精确的圆筒形。但是,也可以使裙部32的外侧壁320为其它的形状,例如可以为台阶状,并使第二区域322的外径大于或小于第一区域321的外径。本发明的设计思想在于这样的事实:在被接合到颈部的开孔中之前,裙部32的直径大于狭细开孔段13的直径,从而迫使裙部绕狭细开孔段13发生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