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模拟装置及减震设计.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206779 上传时间:2018-02-0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9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591107.X

申请日:

2010.12.08

公开号:

CN102306472A

公开日:

2012.01.04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G09B 23/40申请公布日:20120104|||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9B 23/40申请日:20101208|||公开

IPC分类号:

G09B23/40; E04B1/98

主分类号:

G09B23/40

申请人:

周礼君

发明人:

周礼君

地址:

214535 江苏省靖江生祠镇红英村红旗2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围绕地震、减震,模拟试验,以丰富的理论分析研究为基础,抓住特点,设计出模拟地震装置。装置广泛适用于地震研究、防灾、教学。有关减震设计方案提出将地震波与建筑隔离,在模拟试验中证明方案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具有正确性。

权利要求书

1: 模拟地震装置及减震设计是根据地震波破坏规律研制和设计的。 模拟装置具有的技术特征是 :
2: 利用平板模拟大地, 通过平板的往复移动获得振动 ( 模拟 ) 效果。
3: 运用万向滑轮装置模拟出任意方面的振动, 提高了传递效率, 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
4: 通过粘贴特殊材料增大平板表面的摩擦系数, 提高振动对模拟建筑的作用力效果。 减震设计的技术特征是 :
5: 利用球体支撑建筑物基础, 球体由地基面支承, 起到将地震波与建筑互相隔离的作 用。
6: 将地基面的球体支撑部位设计成倾斜度为 1°左右的锥形凹面, 以此获得建筑在非 地震条件下, 受其它外力作用的自然平衡。

说明书


地震模拟装置及减震设计

    所属领域 : 地震研究、 物理学。
     发明目的 ; 一、 为地震研究, 尤其是地震减灾研究提供试验工具 ; 二、 为应对地震 提出新的设计方案 ; 三、 为地震知识教学提供教具。
     理论分析之一 : 地震是地壳运动过程中, 板块之间因挤压发生断裂而出现的能量 释放现象, 也称地爆。地震破坏的方式为冲击破坏和共振破坏, 其中冲击破坏具有一击即 损 ( 毁 ) 的特征。如果用波的理论解释地震及其破坏规律, 可描述为 : 地震波的频率与 “挤 压——断裂→再挤压——再断裂……” 过程具有完全的一致性。每次 “挤压——断裂” 都是 一次能量的释放, 地震波此次携带的能量大小决定于 “挤——断” 所释放能量的多少。能量 越大, 产生的振幅越大。地震中心附近的破坏以冲击 ( 波 ) 破坏为主。外围破坏由地震引 发的共振造成。已有的研究发现, 建筑物 “摆动” 的频率范围在 100HZ 以内, 地震持续过程虽 无统一确定的频率, 但其变化范围也在 100HZ 以内, 这就构成了共振的频率基础。地震发生 时, 地震波对建筑物以 “推波助澜” 的方式叠加能量, 产生摇摆, 直至建筑物累积的能量局部 或整体突破其结构的承受能力, 造成毁坏。综上所述, 地震的实质是一定量 “静态” 势能进 行多次释放, 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在冲击破坏范围以外, 所释放的能量产生一次次振动向外 传递。因为大地为固体物质, 所以传递振动的效果较好, 继而振动与建筑物的 “自摆动” 产 生共振, 造成破坏性结果。
     理论分析之二 : 与其说建筑物在 “自摆动” , 不如说绝大多数建筑物存在不平衡缺 陷。因为建筑物一端附着于地面, 相对是固定的, 而高端是有 “自由度” 的。当地面振动时, 建筑物基础部分随之振动, 而顶部为保持原来的相对静止状态, 必然滞后于基础部分的振 动而被动地产生摆动。事实证明, 地震产生的摆动总能与建筑物的摆动合拍, 持续时间越 长, 造成的共振越剧烈, 破坏性越大。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物都具有不平衡的弱点 : ①塔形建 筑, 即上小下大的建筑, 尤其是 “金字塔” 就具有良好的自平衡能力。对同等质量的物体而 言, 重心越低, 翻转力矩越大, 自平衡能力越强, 越稳定。②地下建筑具有完全的平衡特征, 整体能与地震振动同步, 所以这些建筑不会毁于地震。 概括起来, 建筑物不平衡且不具有良 好的自平衡能力, 便成为地震的破坏对象。
     理论分析之三 : 产生共振的重要条件, 不仅要有持续振动源和不平衡受振体, 在振 源和受振体之间还必须有有效传递物。通常的有效传递物都是固体物质。传递物与受振体 之间的互相作用力越大, 受振体的接受振动效果就越好。这就是水中的船只不怕地震的原 因。
     理论分析之四 : 有关模拟地震的研究与试验, 采用爆炸方法获得的结果都不成功。 即使是核爆炸也仅仅是诱发地震, 如同一个骨质本来很疏松的病人, 突然摔了一跤, 结果发 生了骨质。 其实地壳早就有潜在的地震可能, 已有了一定的挤压能量蓄积其中, 说核爆炸直 接就能产生地震是不科学的。采用爆炸方法模拟地震不能成功的原因有二 : 1、 在模拟系统 内, 不能产生持续的振动, 除非设计出连续爆炸 ; 2、 爆炸的能量分散在整个系统内部, 不能 给模拟建筑传递足够的能量并产生强烈共振。 所以, 不论采用什么方式作 “震源” , 都应考虑 能量大小和节能的问题, 以确保模拟建筑在良好接收到 “震源” 能量的同时, “震源” 能量少
     有 “浪费” 在其它方面。
     理论分析之五 : 要减少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危害, 从内因考虑, 应提高建筑物的自平 衡能力, 使整个系统具有较强阻止振动的性能, 也就是阻尼性能。从外因考虑, 应当减少建 筑与地面的结合力与摩擦力, 力求使建筑的存在对 ( 地震 ) 振动的传递具有最小的阻碍作 用。
     简易模拟地震装置的制造方案 : 1、 采用正方形或长方形平板模拟大地 ; 2、 在平板 底部安装数只万向滑轮, 起支撑、 平衡、 节能、 变向作用 ; 3、 在平板表面粘贴柔软弹性材料, 以增大表面摩擦系数 ; 4、 在平板四个侧面各安装一只把手。
     模拟装置的使用方法 : 1、 把装置放在水平桌面或地面上 ; 2、 在平板上搭载建筑 模型, 如积木等 ; 3、 双手握住任何相邻两个把手朝任意一个自定方向作往复运动, 频率为 1-1.5 次 / 秒 ; 4、 往复运动的幅度代表每次释放能量的大小, 振幅越大, 释放的能量越多。
     在模拟中得到的结论 ( 已经试验 ) : 1、 振幅越大, 对模拟建筑的摧毁速度越快, 反 之则慢。振幅相当大时, 模拟建筑一振即垮。2、 持续振动时间越长, 模拟建筑的毁坏程度越 大, 反之则小。3、 采用一定措施调整模拟建筑与平板表面之间的摩擦系数, 同样的建筑, 当 摩擦系数小时, 可延长模拟建筑抵御振动的时间。4、 同样质量的模拟建筑, 重心越高 ( 翻转 力矩越小 ), 即自平衡能力越差, 越易倒塌。5、 平板本身的质量越小, 越省力, 试验中能量的 利用率越高。6、 同样体积、 造型, 质量不同的模拟建筑, 质量越轻抗振性能越好。 减震设计的理论方案 : 采用桩柱基球承设计是提高自平衡能力, 减小与地面结合 力, 降低建筑对地震波阻力三结合的减震方案。在建筑基础与地基面之间用球体隔离, 同 时, 保持球体安置部位的上下基本接触面水平、 光滑。
     积极效果 : 在模拟实验中, 建筑模型在减震平面上非常安全、 平稳, 而不在减震平 面上的模拟物纷纷垮塌。减震设计发挥作用时, 模拟建筑借助球的自平衡能力获得了自身 的平衡, 表现为球的转动大大削弱了地震波传递过程中建筑物存在的阻力。
     后续研究 : 球承设计好似把建筑变成为停在陆地上的活动 “车船” , 当遇到非地震 条件下的外力时, “车船” 是会移动的, 所以应另采用技术手段让建筑具有自动保持或恢复 原位的平衡能力。通过在球体的上支撑面采取一定的限位措施, 以及将下支承面设计成倾 斜度为 1°左右的锥形凹面体即可。 正常状态球体位于锥形凹面体底部, 如果受到外力作用 建筑发生位移, 球体产生转动后, 把建筑重心抬高, 以这种方式平衡外力作用。
     4

地震模拟装置及减震设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地震模拟装置及减震设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地震模拟装置及减震设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模拟装置及减震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模拟装置及减震设计.pdf(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06472A43申请公布日20120104CN102306472ACN102306472A21申请号201010591107X22申请日20101208G09B23/40200601E04B1/9820060171申请人周礼君地址214535江苏省靖江生祠镇红英村红旗22号72发明人周礼君54发明名称地震模拟装置及减震设计57摘要围绕地震、减震,模拟试验,以丰富的理论分析研究为基础,抓住特点,设计出模拟地震装置。装置广泛适用于地震研究、防灾、教学。有关减震设计方案提出将地震波与建筑隔离,在模拟试验中证明方案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具有正确性。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

2、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CN102306479A1/1页2模拟地震装置及减震设计是根据地震波破坏规律研制和设计的。模拟装置具有的技术特征是1利用平板模拟大地,通过平板的往复移动获得振动模拟效果。2运用万向滑轮装置模拟出任意方面的振动,提高了传递效率,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3通过粘贴特殊材料增大平板表面的摩擦系数,提高振动对模拟建筑的作用力效果。减震设计的技术特征是4利用球体支撑建筑物基础,球体由地基面支承,起到将地震波与建筑互相隔离的作用。5将地基面的球体支撑部位设计成倾斜度为1左右的锥形凹面,以此获得建筑在非地震条件下,受其它外力作用的自然平衡。权利要求书CN10。

3、2306472ACN102306479A1/2页3地震模拟装置及减震设计0001所属领域地震研究、物理学。0002发明目的;一、为地震研究,尤其是地震减灾研究提供试验工具;二、为应对地震提出新的设计方案;三、为地震知识教学提供教具。0003理论分析之一地震是地壳运动过程中,板块之间因挤压发生断裂而出现的能量释放现象,也称地爆。地震破坏的方式为冲击破坏和共振破坏,其中冲击破坏具有一击即损毁的特征。如果用波的理论解释地震及其破坏规律,可描述为地震波的频率与“挤压断裂再挤压再断裂”过程具有完全的一致性。每次“挤压断裂”都是一次能量的释放,地震波此次携带的能量大小决定于“挤断”所释放能量的多少。能量越。

4、大,产生的振幅越大。地震中心附近的破坏以冲击波破坏为主。外围破坏由地震引发的共振造成。已有的研究发现,建筑物“摆动”的频率范围在100HZ以内,地震持续过程虽无统一确定的频率,但其变化范围也在100HZ以内,这就构成了共振的频率基础。地震发生时,地震波对建筑物以“推波助澜”的方式叠加能量,产生摇摆,直至建筑物累积的能量局部或整体突破其结构的承受能力,造成毁坏。综上所述,地震的实质是一定量“静态”势能进行多次释放,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在冲击破坏范围以外,所释放的能量产生一次次振动向外传递。因为大地为固体物质,所以传递振动的效果较好,继而振动与建筑物的“自摆动”产生共振,造成破坏性结果。0004理论。

5、分析之二与其说建筑物在“自摆动”,不如说绝大多数建筑物存在不平衡缺陷。因为建筑物一端附着于地面,相对是固定的,而高端是有“自由度”的。当地面振动时,建筑物基础部分随之振动,而顶部为保持原来的相对静止状态,必然滞后于基础部分的振动而被动地产生摆动。事实证明,地震产生的摆动总能与建筑物的摆动合拍,持续时间越长,造成的共振越剧烈,破坏性越大。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物都具有不平衡的弱点塔形建筑,即上小下大的建筑,尤其是“金字塔”就具有良好的自平衡能力。对同等质量的物体而言,重心越低,翻转力矩越大,自平衡能力越强,越稳定。地下建筑具有完全的平衡特征,整体能与地震振动同步,所以这些建筑不会毁于地震。概括起来,建。

6、筑物不平衡且不具有良好的自平衡能力,便成为地震的破坏对象。0005理论分析之三产生共振的重要条件,不仅要有持续振动源和不平衡受振体,在振源和受振体之间还必须有有效传递物。通常的有效传递物都是固体物质。传递物与受振体之间的互相作用力越大,受振体的接受振动效果就越好。这就是水中的船只不怕地震的原因。0006理论分析之四有关模拟地震的研究与试验,采用爆炸方法获得的结果都不成功。即使是核爆炸也仅仅是诱发地震,如同一个骨质本来很疏松的病人,突然摔了一跤,结果发生了骨质。其实地壳早就有潜在的地震可能,已有了一定的挤压能量蓄积其中,说核爆炸直接就能产生地震是不科学的。采用爆炸方法模拟地震不能成功的原因有二1。

7、、在模拟系统内,不能产生持续的振动,除非设计出连续爆炸;2、爆炸的能量分散在整个系统内部,不能给模拟建筑传递足够的能量并产生强烈共振。所以,不论采用什么方式作“震源”,都应考虑能量大小和节能的问题,以确保模拟建筑在良好接收到“震源”能量的同时,“震源”能量少说明书CN102306472ACN102306479A2/2页4有“浪费”在其它方面。0007理论分析之五要减少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危害,从内因考虑,应提高建筑物的自平衡能力,使整个系统具有较强阻止振动的性能,也就是阻尼性能。从外因考虑,应当减少建筑与地面的结合力与摩擦力,力求使建筑的存在对地震振动的传递具有最小的阻碍作用。0008简易模拟地震。

8、装置的制造方案1、采用正方形或长方形平板模拟大地;2、在平板底部安装数只万向滑轮,起支撑、平衡、节能、变向作用;3、在平板表面粘贴柔软弹性材料,以增大表面摩擦系数;4、在平板四个侧面各安装一只把手。0009模拟装置的使用方法1、把装置放在水平桌面或地面上;2、在平板上搭载建筑模型,如积木等;3、双手握住任何相邻两个把手朝任意一个自定方向作往复运动,频率为115次/秒;4、往复运动的幅度代表每次释放能量的大小,振幅越大,释放的能量越多。0010在模拟中得到的结论已经试验1、振幅越大,对模拟建筑的摧毁速度越快,反之则慢。振幅相当大时,模拟建筑一振即垮。2、持续振动时间越长,模拟建筑的毁坏程度越大,。

9、反之则小。3、采用一定措施调整模拟建筑与平板表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同样的建筑,当摩擦系数小时,可延长模拟建筑抵御振动的时间。4、同样质量的模拟建筑,重心越高翻转力矩越小,即自平衡能力越差,越易倒塌。5、平板本身的质量越小,越省力,试验中能量的利用率越高。6、同样体积、造型,质量不同的模拟建筑,质量越轻抗振性能越好。0011减震设计的理论方案采用桩柱基球承设计是提高自平衡能力,减小与地面结合力,降低建筑对地震波阻力三结合的减震方案。在建筑基础与地基面之间用球体隔离,同时,保持球体安置部位的上下基本接触面水平、光滑。0012积极效果在模拟实验中,建筑模型在减震平面上非常安全、平稳,而不在减震平面上的模拟物纷纷垮塌。减震设计发挥作用时,模拟建筑借助球的自平衡能力获得了自身的平衡,表现为球的转动大大削弱了地震波传递过程中建筑物存在的阻力。0013后续研究球承设计好似把建筑变成为停在陆地上的活动“车船”,当遇到非地震条件下的外力时,“车船”是会移动的,所以应另采用技术手段让建筑具有自动保持或恢复原位的平衡能力。通过在球体的上支撑面采取一定的限位措施,以及将下支承面设计成倾斜度为1左右的锥形凹面体即可。正常状态球体位于锥形凹面体底部,如果受到外力作用建筑发生位移,球体产生转动后,把建筑重心抬高,以这种方式平衡外力作用。说明书CN102306472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教育;密码术;显示;广告;印鉴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