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菌组合物.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206151 上传时间:2018-02-02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2.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329176.1

申请日:

2013.06.09

公开号:

CN104094947A

公开日:

2014.10.1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N 47/12申请日:20130609|||公开

IPC分类号:

A01N47/12; A01N47/24; A01N43/80; A01P3/00; A01N43/40(2006.01)N; A01N37/20(2006.01)N; A01N43/653(2006.01)N; A01N43/50(2006.01)N; A01N43/76(2006.01)N

主分类号:

A01N47/12

申请人:

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仲汉根; 季红进

地址:

224100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王港闸南首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代理人:

夏平;吕鹏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菌组合物,该组合物包含两种有效成分A和B,活性组分A为噻霉酮,活性组分B为啶酰菌胺或氟啶胺,两组分之间的重量比为1:50~50:1。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杀菌组合物增效明显、施用量减少、使用成本降低,能有效防治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等作物的某些特定的真菌病害,扩大了杀菌谱和延缓真菌抗性,提高了防治效果。

权利要求书

1.  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物包含A和B两种活性组分,其中活性组分A为噻霉酮,活性组分B为啶酰菌胺或氟啶胺,两组分之间的重量比为1:50~50:1。

2.
  根据权利要求1的杀菌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组分A和活性组分B的重量比为1:30~30:1。

3.
  根据权利要求1的杀菌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组分A和活性组分B的重量比为1:20~20:1。

4.
  根据权利要求1的杀菌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组分A和活性组分B的重量比为1:10~30:1。

5.
  根据权利要求1的杀菌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本发明的组合物是由5~85%重量份的活性组分与95~15%重量份的农药助剂组成。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由活性组分与农药助剂共同制成农药上可接受的剂型。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杀菌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杀菌组合物由活性组分与农药助剂共同制成可湿性粉剂。

8.
  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在农业领域防治农作物病害方面的用途。

9.
  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在防治葡萄霜霉病、小麦锈病、马铃薯晚疫病、小麦白粉病、番茄灰霉病或葡萄炭疽病方面的用途。

说明书

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植物保护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改进性能的杀菌组合物,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包含的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噻霉酮(benziothiazolinone)是是一种新型、广谱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和治疗禾谷类作物、蔬菜、水果等多种细菌、真菌性病害。其杀菌作用机理,主要包括破坏病菌细胞核结构,使其失去心脏部位而衰竭死亡和干扰病菌细胞的新陈代谢,使其生理紊乱,最终导致死亡两个方面。在病害发生初期使用可有效保护植株不受病原物侵染,病害发生后酌情增加用药量可明显控制病菌的蔓延,从而达到保护和铲除的双重作用。
苯噻菌胺(benthiavalicarb-isopropyl)是一种苯噻菌胺具有很强的预防、治疗、渗注透活性而且有很好的持效性和耐雨水冲刷性。田间试验中,苯噻菌胺以较低的剂量能够有效的控制马铃薯和番茄的晚疫病、葡萄和其他作物的霜霉病。苯噻菌胺与其他杀菌剂配成混剂,也能对这些病菌有非常好的药效。
苯酰菌胺(Zoxamide)是一种新型、广谱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和治疗黄瓜霜霉病、梨黑星病、苹果疮痂病、柑橘炭疽病、葡萄黑痘病等的多种细菌、真菌性病害。其杀菌作用机理,主要包括破坏病菌细胞核结构,使其失去心脏部位而衰竭死亡和干扰病菌细胞的新陈代谢,使其生理紊乱,最终导致死亡两个方面。
丙硫菌唑(prothioconazole)是拜耳公司研制的一种新型广谱三唑硫酮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谷类、麦类豆类作物等众多病害,丙硫菌唑毒性低,无 致畸,致突变型,对胚胎无毒性,对人和环境安全。其作用机理是抑制真菌中甾醇的前体---羊毛甾醇或2,4-亚甲基二氢羊毛甾14位上的脱甲基化作用。
咪唑菌酮(fenamidone)作用机理与特点和噁唑菌酮以及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作用机理是相似的,通过在氢化橄酵Q一细胞色素C氡化述原胁水平上阻滞电子转移来抑制线粗体呼吸。适用于小麦,棉花,葡萄,烟草,草坪,向日葵,玫瑰,马铃薯,番茄等各种蔬莱。防治对象各种霜霉病、魄疫病、疫霉病、猝倒病、黑斑病、斑腐病等。
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为新型广谱杀菌剂。作用机理: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合成中阻止电子转移。具有保护、治疗、叶片渗透传导作用。吡唑醚菌酯乳油经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对黄瓜白粉病、霜霉病和香蕉黑星病、叶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啶氧菌酯(picoxystrobin)是内吸性杀菌剂,防治对象广谱,主要用于防治麦类的叶面病害如叶枯病、叶锈病、颖枯病、褐斑病、白粉病等,与其他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相比,啶氧菌酯对小麦叶祜病、网斑病和云纹病有更强的治疗效果。
氟啶胺(Fluazinam)属2,6-二硝基苯胺类化合物,是保护性杀菌剂。以50~100g(a.i.)/100L剂量可防治由灰葡萄胞引起的病害.本品对交链孢属、葡萄孢属、疫霉属、单轴霉属、核盘菌属和黑垦菌属菌非常有效,对抗苯并咪唑类和二羧酰亚胺类杀茵剂的灰葡萄孢也有良好效果,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兼有优良的控制食植性螨类的作用,对十字花科植物根肿病也有卓越的防效,对由根霉菌引起的水稻猝倒病也有很好的防效。
啶酰菌胺(Boscalid)啶酰菌胺是新型烟酰胺类杀菌剂,杀菌谱较广,几乎对所有类型的真菌病害都有活性,对防治白粉病、灰霉病、菌核病和各种腐烂病等非常有效,并且对其他药剂的抗性菌亦有效,主要用于包括油菜、葡萄、果树、蔬菜和大田作物等病害的防治。
氟吡菌胺(fluopicolide)对霜霉病、疫病、晚疫病、猝倒病等常见卵菌纲病害具有杰出防效,对作物和环境安全,特别适用于优质、绿色蔬菜生产。它是一个防治卵菌纲蔬菜病害的高效保护和治疗效果来源其独特的混剂配方。该产品具有优良的系统传导性和较强的薄层穿透力,对病原菌各主要形态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够为新叶、茎干、块茎、幼果提供全面和持久保护。由于药剂能够经叶面快速吸收,所以耐雨水冲刷,为雨季蔬菜防病提供可靠保障。
噁唑菌酮(Famoxadone)是新型高效、广谱杀菌农药.适宜作物如小麦、大麦、豌豆、甜菜、油菜、葡萄、马铃薯、爪类、辣椒,番茄等。主要用于防治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亚纲中的重要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颖枯病、网斑病、霜霉病、晚疫病等。
实际的农药经验已经表明,重复且专一施用一种活性化合物来防治有害真菌在很多情况下将导致真菌菌株的快速选择性,为降低抗性真菌菌株选择性的危险性,目前通常使用不同活性化合物的混合物来防治有害真菌。通过将具有不同作用机理的活性化合物进行组合,可延缓抗性产生,降低施用量,减少防治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杀菌剂在实际应用中抗性以及土壤残留问题,筛选出两种不同杀菌原理的杀菌剂进行复配,以提高杀菌剂防治效果,延缓抗性产生,降低施用量,减少防治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杀菌组合物,该组合物包含两种有效成分A和B,活性组分A为噻霉酮,活性组分B为选自苯噻菌胺、苯酰菌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咪唑菌酮、氟吡菌胺、噁唑菌酮、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或氟啶胺中的一种杀菌剂。发明人通过试验发现,上述杀菌组合物增效明显,更重要的是施用量减少,降低使用成本。组分A与组分B的化合物结构类型不同,作用机制各异,两者复配能够扩大杀菌谱,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 原菌抗性的产生和发展速度,且组分A与组分B之间无交互抗性。
上述杀菌组合物中,组分A和组分B的重量两组分之间的重量比为1:50~50:1,优选1:30~30:1,为使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可进一步优选1:20~20:1或1:10~30:1,最优选为1:10~10:1。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是由5~85%重量份的活性组分与95~15%重量份的农药助剂组成。进一步的该组合物由活性组分与农药助剂共同制成农药上可接受的剂型。
本发明提供了包含组分A(噻霉酮)和组分B(苯噻菌胺、苯酰菌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咪唑菌酮、氟吡菌胺、噁唑菌酮、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或氟啶胺)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农业领域农作物病害中的用途。
对于本发明的杀菌剂而言,在防治农作物病害上的应用方式根据防治病害不同,可以选择浸种或在作物生长期进行兑水叶面喷雾,或涂抹于防治对象表面。
上述组合物还包含载体、助剂和/或表面活性剂。在施用的过程中可以混合常用的助剂。
合适的助剂可以是固体或液体,它们通常是剂型加工过程中常用的物质,例如天然的或再生的矿物质,溶剂、分散剂、润湿剂、胶粘剂、增稠剂、粘合剂或肥料。
本发明组合物的施用方法包括将本发明的组合物用于植物生长的地上部分,特别是叶部或叶面。施用的频率和施用量取决于病原体的生物学和气候生存条件。可以将植物的生长场所,如稻田,用组合物的液体制剂浸湿,或者将组合物以固体形式施用于土壤中,如以颗粒形式(土壤施用),组合物可以由土壤经植物根部进入植物体内(内吸作用),或者通过种子包衣、浸种方式来铲除和预防病害的发生。
这些组合物可以仅仅包含活性成分进行施用,也可以与添加剂一起混合使 用。
发明的组合物可以制备成各种剂型,例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根据这些组合物的性质以及施用组合物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环境情况,可以选择将组合物以喷雾、弥雾、喷粉、撒播或泼浇等之类的方法施用。
可用已知的方法可以将本发明的组合物制备成各种剂型,可以将有效成分与助剂,如溶剂、固体载体,需要时可以与表面活性剂一起均匀混合、研磨,制备成所需要的剂型。
上述的溶剂可选自芳香烃,优选含8-12个碳原子,如二甲苯混合物或取代的苯,酞酸酯类,如酞酸二丁酯或酞酸二辛酸,脂肪烃类,如环已烷或石蜡,醇和乙二醇和它们的醚和酯,如乙醇,乙二醇,乙二醇单甲基;酮类,如环已酮,强极性的溶剂,如N-甲基-2-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或二甲基甲酰胺,和植物油或植物油,如大豆油。
上述的固体载体,如用于粉剂和可分散剂的通常是天然矿物填料,例如滑石、高岭土,蒙脱石或活性白土。为了管理组合物的物理性能,也可以加入高分散性硅酸或高分散性吸附聚合物载体,例如粒状吸附载体或非吸附载体,合适的粒状吸附载体是多孔型的,如浮石、皂土或膨润土;合适的非吸附载体如方解石或砂。另外,可以使用大量的无机性质或有机性质的预制成粒状的材料作为载体,特别是白云石。
根据本发明的组合物中的有效成分的化学性质,合适的表面活性剂为木质素磺酸、萘磺酸、苯酚磺酸、碱土金属盐或胺盐,烷基芳基磺酸盐,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脂肪醇硫酸盐,脂肪酸和硫酸化脂肪醇乙二醇醚,还有磺化萘和萘衍生物与甲醛的缩合物,萘或萘磺酸与苯酚和甲醛的缩合物,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乙氧基化异辛基酚,辛基酚,壬基酚,烷基芳基聚乙二醇醚,三丁基苯聚乙二醇醚,三硬脂基苯基聚乙二醇醚,烷基芳基聚醚醇,乙氧基化蓖 麻油,聚氧乙烯烷基醚,氧化乙烯缩合物、乙氧基化聚氧丙烯,月桂酸聚乙二醇醚缩醛,山梨醇酯,木质素亚硫酸盐废液和甲基纤维素。
本发明的组合物中两种有效成分表现为增效效果,该组合物的活性比使用单个化合物的活性预期总和,以及单个化合物的单独活性更为显著。增效效果表现为允许施用量减少、更宽的杀真菌控制谱、见效快、更持久的防治效果、通过仅仅一次或少数几次施用更好的控制植物有害真菌、以及加宽了可能的施用间隔时间。本申请以葡萄霜霉病、小麦锈病、马铃薯晚疫病、小麦白粉病、番茄灰霉病和葡萄炭疽病为例分别进行了防治实验,进一步证实了上述效果。上述这些特性是植物真菌控制实践过程中特别需要的。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的表现出的其它特点主要表现为:1、本发明的组合物混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2、由于本组合物的两个单剂化学结构差异很大,作用机理完全不同,不存在交互抗性,可延缓单剂单独使用所产生的抗性问题;3、本发明的组合物对作物安全、防效好。经试验证明,本发明杀菌剂组合物化学性质稳定,增效显著,对防治对象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以及互补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下实施例所有配方中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本发明组合物各种制剂的加工工艺均为现有技术,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所变化。
一、制剂制备实施例
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的加工剂型均为现有公开技术。为便于直观、清楚地公开本发明有效成分之间的增效作用,本发明的制剂制备实施例仅任意选择制备其中的农药可湿性粉剂剂型来验证有效成分间的增效作用。
将活性成分噻霉酮与苯噻菌胺、苯酰菌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咪唑菌酮、氟吡菌胺、噁唑菌酮、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或氟啶胺中的一种,与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比例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制得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1:62%噻霉酮·苯噻菌胺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60%,苯噻菌胺2%,烷基萘磺酸钠4%,十二烷基磺酸钠3%,硫酸铵3%,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实施例2:50%噻霉酮·苯噻菌胺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25%,苯噻菌胺25%,木质素磺酸钠6%,十二烷基磺酸钠3%,黄原胶1%,羧甲基淀粉钠1%,凹凸棒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3:65%噻霉酮·苯噻菌胺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2%,苯噻菌胺63%,木质素磺酸钠5%,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7%,十二烷基硫酸钠3%,硅藻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4:85%噻霉酮·苯酰菌胺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83%,苯酰菌胺2%,硫酸铵1%,海藻酸钠2%,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有机硅酮1%,膨润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5:30%噻霉酮·苯酰菌胺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15%,苯酰菌胺15%,十二烷基磺酸钠2%,烷基萘磺酸钠2%,硫酸铵3%,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实施例6:75%噻霉酮·苯酰菌胺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2%,苯酰菌胺73%,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5%,木质素磺酸钠4%,十二烷基硫酸钠3%,硅藻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7:62%噻霉酮·丙硫菌唑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60%,丙硫菌唑2%,羧甲基淀粉钠1%,十二烷基磺酸钠4%,木质素磺酸钠4%,黄原胶1%,凹凸棒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8:40%噻霉酮·丙硫菌唑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20%,丙硫菌唑20%,硫酸铵1%,海藻酸钠2%,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有机硅酮1%,膨润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9:65%噻霉酮·丙硫菌唑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2%,丙硫菌唑63%,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5%,木质素磺酸钠4%,十二烷基硫酸钠3%,硅藻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10:65%噻霉酮·啶酰菌胺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63%,啶酰菌胺2%,木质素磺酸钙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膨润土2%,凹凸棒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11:60%噻霉酮·啶酰菌胺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30%,啶酰菌胺30%,烷基聚氧乙基醚磺酸盐1%,拉开粉2%,膨润土1.5%,白炭黑2%,硅藻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12:62%噻霉酮·啶酰菌胺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2%,啶酰菌胺60%,烷基磺酸盐6%,木质素磺酸钠6%,白炭黑5%,高岭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13:62%噻霉酮·咪唑菌酮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60%,咪唑菌酮2%,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2%,木质素磺酸钠6%,白炭黑4%,硅藻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14:50%噻霉酮·咪唑菌酮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25%,咪唑菌酮25%,木质素磺酸钙7%,白炭黑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凹凸棒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15:62%噻霉酮·咪唑菌酮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2%,咪唑菌酮60%,木质素磺酸钙5%,膨润土4%,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3%,凹凸棒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16:65%噻霉酮·氟吡菌胺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63%,氟吡菌胺2%,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1%,木质素磺酸钠2%,白炭 黑3%,硅藻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17:50%噻霉酮·氟吡菌胺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25%,氟吡菌胺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白炭黑5%,木质素磺酸钙7%,凹凸棒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18:65%噻霉酮·氟吡菌胺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3%,氟吡菌胺62%,木质素磺酸钙5%,膨润土4%,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3%,凹凸棒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19:60%噻霉酮·噁唑菌酮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58%,噁唑菌酮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膨润土1%,木质素磺酸钙2%,凹凸棒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20:50%噻霉酮·噁唑菌酮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25%,噁唑菌酮25%,木质素磺酸钠6%,烷基磺酸盐6%,白炭黑11%,高岭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21:60%噻霉酮·噁唑菌酮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2%,噁唑菌酮58%,拉开粉1%,烷基聚氧乙基醚磺酸盐2%,膨润土1.5%,白炭黑2%,硅藻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22:62%噻霉酮·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60%,吡唑醚菌酯2%,烷基萘磺酸钠4%,十二烷基磺酸钠3%,硫酸铵3%,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实施例23:50%噻霉酮·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25%,吡唑醚菌酯25%,木质素磺酸钠6%,十二烷基磺酸钠3%,黄原胶1%,羧甲基淀粉钠1%,凹凸棒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24:65%噻霉酮·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2%,吡唑醚菌酯63%,木质素磺酸钠5%,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7%,十二烷基硫酸钠3%,硅藻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25:65%噻霉酮·啶氧菌酯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63%,啶氧菌酯2%,海藻酸钠3%,硫酸铵2%,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有机硅酮1%,膨润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26:30%噻霉酮·啶氧菌酯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15%,啶氧菌酯15%,十二烷基磺酸钠2%,烷基萘磺酸钠2%,硫酸铵3%,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实施例27:75%噻霉酮·啶氧菌酯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2%,啶氧菌酯73%,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5%,木质素磺酸钠4%,十二烷基硫酸钠3%,硅藻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28:62%噻霉酮·氟啶胺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60%,氟啶胺2%,硫酸铵3%,羧甲基淀粉钠1%,十二烷基磺酸钠4%,木质素磺酸钠4%,黄原胶1%,凹凸棒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29:40%噻霉酮·氟啶胺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20%,氟啶胺20%,硫酸铵1%,海藻酸钠2%,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有机硅酮1%,膨润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30:75%噻霉酮·氟啶胺可湿性粉剂
噻霉酮2%,氟啶胺73%,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5%,木质素磺酸钠4%,十二烷基硫酸钠3%,硅藻土补足至100%。
二、药效验证试验
(一)生物测定实施例
1、噻霉酮分别与苯噻菌胺、苯酰菌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咪唑菌酮、氟吡菌胺、噁唑菌酮、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和氟啶胺等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病菌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对象:葡萄霜霉病病菌
按照试验分级标准调查葡萄整株叶片的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 果。
将防治效果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弄高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级共毒系数(CTC)。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CTC≤80,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CTC≥120,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1)噻霉酮与苯噻菌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试验
表1噻霉酮与苯噻菌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药剂名称EC50(μg/ml)ATITTI共毒系数(CTC)噻霉酮8.92100//苯噻菌胺10.7582.98//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50:18.12109.8599.666110.218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30:17.28122.5399.451123.206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10:16.32141.1498.452143.359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1:15.8315391.488167.235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1:105.69156.7784.524185.474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1:308.48105.1983.526125.937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1:509.3195.8183.311115.003

结果(表2)表明,噻霉酮与苯噻菌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葡萄霜霉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2)噻霉酮与苯酰菌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试验
表2噻霉酮与苯酰菌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结果(表2)表明,噻霉酮与苯酰菌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葡萄霜霉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3)噻霉酮与丙硫菌唑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试验
表3噻霉酮与丙硫菌唑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结果(表3)表明,噻霉酮与丙硫菌唑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葡萄霜霉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4)噻霉酮与啶酰菌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试验
表4噻霉酮与啶酰菌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药剂名称EC50(μg/ml)ATITTI共毒系数(CTC)噻霉酮9.46100//啶酰菌胺11.6181.48//噻霉酮:啶酰菌胺=50:19.12103.7399.637104.108噻霉酮:啶酰菌胺=30:17.86120.3699.403121.083噻霉酮:啶酰菌胺=10:16.82138.7198.316141.086噻霉酮:啶酰菌胺=1:16.87137.790.741151.751噻霉酮:啶酰菌胺=1:107.83120.8283.165145.277噻霉酮:啶酰菌胺=1:309.5199.4782.079121.188噻霉酮:啶酰菌胺=1:5010.6289.0881.845108.840

结果(表4)表明,噻霉酮与啶酰菌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 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葡萄霜霉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5)噻霉酮与咪唑菌酮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试验
表5噻霉酮与咪唑菌酮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药剂名称EC50(μg/ml)ATITTI共毒系数(CTC)噻霉酮10.59100//咪唑菌酮12.7882.86//噻霉酮:咪唑菌酮=50:110.13104.5499.664104.892噻霉酮:咪唑菌酮=30:18.64122.5799.447123.252噻霉酮:咪唑菌酮=10:16.68158.5398.442161.039噻霉酮:咪唑菌酮=1:17.27145.6791.432159.321噻霉酮:咪唑菌酮=1:107.92133.7184.422158.383噻霉酮:咪唑菌酮=1:3010.43101.5383.417121.714噻霉酮:咪唑菌酮=1:5012.2786.3183.2103.738

结果(表5)表明,噻霉酮与咪唑菌酮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葡萄霜霉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6)噻霉酮与氟吡菌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试验
表6噻霉酮与氟吡菌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结果(表6)表明,噻霉酮与氟吡菌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葡萄霜霉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7)噻霉酮与噁唑菌酮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试验
表7噻霉酮与噁唑菌酮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结果(表7)表明,噻霉酮与噁唑菌酮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葡萄霜霉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8)噻霉酮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病毒力测定试验
表8噻霉酮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药剂名称EC50(μg/ml)ATITTI共毒系数(CTC)噻霉酮11.85100//吡唑醚菌酯10.69110.85//噻霉酮:吡唑醚菌酯=50:110.19116.29100.213116.043噻霉酮:吡唑醚菌酯=30:19.52124.47100.35124.036噻霉酮:吡唑醚菌酯=10:17.41159.92100.986158.359噻霉酮:吡唑醚菌酯=1:17.12166.43105.426157.864噻霉酮:吡唑醚菌酯=1:108.27143.29109.865130.424噻霉酮:吡唑醚菌酯=1:308.71136.05110.501123.121噻霉酮:吡唑醚菌酯=1:5010.15116.75110.638105.524

结果(表8)表明,噻霉酮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病菌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9)噻霉酮与啶氧菌酯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试验
表9噻霉酮与啶氧菌酯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结果(表9)表明,噻霉酮与啶氧菌酯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葡萄霜霉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10)噻霉酮与氟啶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试验
表10噻霉酮与氟啶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结果(表10)表明,噻霉酮与氟啶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葡萄霜霉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2、噻霉酮分别与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苯噻菌胺、苯酰菌胺、咪唑菌酮等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病菌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方法同上。(试验分析结果分别见表11、表12、表13、表14、表15)
(1)噻霉酮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毒力测定试验
表11噻霉酮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药剂名称EC50(μg/ml)ATITTI共毒系数(CTC)噻霉酮6.89100.00//吡唑醚菌酯5.28130.49//噻霉酮:吡唑醚菌酯=50:15.72120.45100.598119.74噻霉酮:吡唑醚菌酯=30:15.44126.65100.984125.42噻霉酮:吡唑醚菌酯=10:14.63148.81102.772144.80噻霉酮:吡唑醚菌酯=1:13.32207.53115.246180.08噻霉酮:吡唑醚菌酯=1:102.93235.15127.720184.12噻霉酮:吡唑醚菌酯=1:304.21163.66129.509126.37

噻霉酮:吡唑醚菌酯=1:504.68147.22129.895113.34

结果(表11)表明,噻霉酮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病菌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2)噻霉酮与啶酰菌胺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毒力测定试验
表12噻霉酮与啶酰菌胺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药剂名称EC50(μg/ml)ATITTI共毒系数(CTC)噻霉酮5.58100.00//啶酰菌胺6.3188.43//噻霉酮:啶酰菌胺=50:14.78116.7499.7732117.005噻霉酮:啶酰菌胺=30:14.62120.7899.6268121.232噻霉酮:啶酰菌胺=10:14.21132.5498.9483133.950噻霉酮:啶酰菌胺=1:13.28170.1294.2155180.567噻霉酮:啶酰菌胺=1:103.18175.4789.4828196.095噻霉酮:啶酰菌胺=1:304.91113.6588.8043127.973噻霉酮:啶酰菌胺=1:505.55100.5488.6579113.403

结果(表12)表明,噻霉酮与啶酰菌胺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3)噻霉酮与苯噻菌胺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毒力测定试验
表13噻霉酮与苯噻菌胺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药剂名称EC50(μg/ml)ATITTI共毒系数(CTC)噻霉酮6.22100.000//苯噻菌胺6.7392.422//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50:15.43114.54999.851114.719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30:15.11121.72299.756122.020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10:14.17149.16199.311150.195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1:13.69168.56496.211175.202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1:104.25146.35393.111157.181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1:305.23118.92992.666128.341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1:505.61110.87392.571119.772

结果(表13)表明,噻霉酮与苯噻菌胺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4)噻霉酮与苯酰菌胺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毒力测定试验
表14噻霉酮与苯酰菌胺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结果(表14)表明,噻霉酮与苯酰菌胺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5)噻霉酮与咪唑菌酮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毒力测定试验
表15噻霉酮与咪唑菌酮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药剂名称EC50(μg/ml)ATITTI共毒系数(CTC)噻霉酮6.12100.00//咪唑菌酮6.5893.01//噻霉酮:咪唑菌酮=50:15.31115.2599.863115.408噻霉酮:咪唑菌酮=30:14.52135.499.774135.707噻霉酮:咪唑菌酮=10:14.15147.4799.364148.414噻霉酮:咪唑菌酮=1:13.61169.5396.505175.670噻霉酮:咪唑菌酮=1:104.23144.6893.645154.498噻霉酮:咪唑菌酮=1:305.16118.693.235127.205噻霉酮:咪唑菌酮=1:505.37113.9793.146122.356

结果(表15)表明,噻霉酮与咪唑菌酮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3、噻霉酮分别与氟啶胺、丙硫菌唑、啶氧菌酯、氟吡菌胺、噁唑菌酮等复配对小麦锈病病菌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对象:小麦锈病病菌
试验方法同上。(试验分析结果分别见表16、表17、表18、表19、表20)
(1)噻霉酮与氟啶胺复配对小麦锈病毒力测定试验
表16噻霉酮与氟啶胺复配对小麦锈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结果(表16)表明,噻霉酮与氟啶胺复配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小麦锈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2)噻霉酮与丙硫菌唑复配对小麦锈病毒力测定试验
表17噻霉酮与丙硫菌唑复配对小麦锈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结果(表17)表明,噻霉酮与丙硫菌唑复配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小麦锈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3)噻霉酮与啶氧菌酯复配对小麦锈病毒力测定试验
表18噻霉酮与啶氧菌酯复配对小麦锈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结果(表18)表明,噻霉酮与啶氧菌酯复配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小麦锈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4)噻霉酮与氟吡菌胺复配对小麦锈病毒力测定试验
表19噻霉酮与氟吡菌胺复配对小麦锈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结果(表19)表明,噻霉酮与氟吡菌胺复配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小麦锈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5)噻霉酮与噁唑菌酮复配对小麦锈病毒力测定试验
表20噻霉酮与噁唑菌酮复配对小麦锈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结果(表20)表明,噻霉酮与噁唑菌酮复配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小麦锈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二)田间药效验证试验
试验方法:在发病初期,立即进行第一次喷雾,7天后进行第二次施药,每个处理4个小区,每个小区20平米。于药前和第二次药后10天调查统计发病情况,每个小区5点随机取样,每点调查5株作物,调查整株上每叶片的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百分率并分级,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预期防效(%)=X+Y-XY/100(其中,X,Y为单剂防效)
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叶片病斑少于5个,长度小于1cm;
3级:叶片病斑6-10个,部分病斑长度大于1cm;
5级:叶片病斑11-25个,部分病斑连成片,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0-25%;
7级:叶片病斑26个以上,病斑连成片,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连成片,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50%以上或全叶枯死。
1、噻霉酮分别与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啶氧菌酯、氟吡菌胺、噁唑菌酮等复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表21噻霉酮与上述杀菌剂混配对小麦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测定结果(表21)表明,噻霉酮分别与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啶氧菌酯、氟吡菌胺、噁唑菌酮等复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明显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小麦白粉病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2)噻霉酮分别氟啶胺、啶酰菌胺、氟吡菌胺等混配对番茄灰霉病的药效试验。
表22噻霉酮或其盐分别与上述杀菌剂混配对番茄灰霉病的药效试验


测定结果(表22)表明,噻霉酮分别氟啶胺、啶酰菌胺、氟吡菌胺等混配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明显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番茄灰霉病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2)噻霉酮分别与苯噻菌胺、苯酰菌胺、咪唑菌酮等混配对葡萄炭疽病的 药效试验。
表23噻霉酮分别与上述杀菌剂混配对葡萄炭疽病的药效试验


测定结果(表23)表明,噻霉酮分别于苯噻菌胺、苯酰菌胺、咪唑菌酮等混配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效明显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葡萄炭疽病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菌组合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菌组合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菌组合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菌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菌组合物.pdf(2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094947A43申请公布日20141015CN104094947A21申请号201410329176122申请日20130609201310232680520130609A01N47/12200601A01N47/24200601A01N43/80200601A01P3/00200601A01N43/40200601A01N37/20200601A01N43/653200601A01N43/50200601A01N43/7620060171申请人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地址224100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王港闸南首72发明人仲汉根季红进74专利代理机构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

2、限责任公司32218代理人夏平吕鹏涛54发明名称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菌组合物57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菌组合物,该组合物包含两种有效成分A和B,活性组分A为噻霉酮,活性组分B为啶酰菌胺或氟啶胺,两组分之间的重量比为150501。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杀菌组合物增效明显、施用量减少、使用成本降低,能有效防治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等作物的某些特定的真菌病害,扩大了杀菌谱和延缓真菌抗性,提高了防治效果。62分案原申请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3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3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094947ACN10409。

3、4947A1/1页21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物包含A和B两种活性组分,其中活性组分A为噻霉酮,活性组分B为啶酰菌胺或氟啶胺,两组分之间的重量比为150501。2根据权利要求1的杀菌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组分A和活性组分B的重量比为130301。3根据权利要求1的杀菌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组分A和活性组分B的重量比为120201。4根据权利要求1的杀菌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组分A和活性组分B的重量比为110301。5根据权利要求1的杀菌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本发明的组合物是由585重量份的活性组分与9515重量份的农药助剂组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剂组合物,其特。

4、征在于该组合物由活性组分与农药助剂共同制成农药上可接受的剂型。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杀菌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杀菌组合物由活性组分与农药助剂共同制成可湿性粉剂。8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在农业领域防治农作物病害方面的用途。9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在防治葡萄霜霉病、小麦锈病、马铃薯晚疫病、小麦白粉病、番茄灰霉病或葡萄炭疽病方面的用途。权利要求书CN104094947A1/23页3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菌组合物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农业植物保护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改进性能的杀菌组合物,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包含的杀菌组合物。背景技术0002噻霉酮BENZIOTHIAZOLINONE。

5、是是一种新型、广谱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和治疗禾谷类作物、蔬菜、水果等多种细菌、真菌性病害。其杀菌作用机理,主要包括破坏病菌细胞核结构,使其失去心脏部位而衰竭死亡和干扰病菌细胞的新陈代谢,使其生理紊乱,最终导致死亡两个方面。在病害发生初期使用可有效保护植株不受病原物侵染,病害发生后酌情增加用药量可明显控制病菌的蔓延,从而达到保护和铲除的双重作用。0003苯噻菌胺BENTHIAVALICARBISOPROPYL是一种苯噻菌胺具有很强的预防、治疗、渗注透活性而且有很好的持效性和耐雨水冲刷性。田间试验中,苯噻菌胺以较低的剂量能够有效的控制马铃薯和番茄的晚疫病、葡萄和其他作物的霜霉病。苯噻菌胺与其他杀菌。

6、剂配成混剂,也能对这些病菌有非常好的药效。0004苯酰菌胺ZOXAMIDE是一种新型、广谱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和治疗黄瓜霜霉病、梨黑星病、苹果疮痂病、柑橘炭疽病、葡萄黑痘病等的多种细菌、真菌性病害。其杀菌作用机理,主要包括破坏病菌细胞核结构,使其失去心脏部位而衰竭死亡和干扰病菌细胞的新陈代谢,使其生理紊乱,最终导致死亡两个方面。0005丙硫菌唑PROTHIOCONAZOLE是拜耳公司研制的一种新型广谱三唑硫酮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谷类、麦类豆类作物等众多病害,丙硫菌唑毒性低,无致畸,致突变型,对胚胎无毒性,对人和环境安全。其作用机理是抑制真菌中甾醇的前体羊毛甾醇或2,4亚甲基二氢羊毛甾14位上。

7、的脱甲基化作用。0006咪唑菌酮FENAMIDONE作用机理与特点和噁唑菌酮以及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作用机理是相似的,通过在氢化橄酵Q一细胞色素C氡化述原胁水平上阻滞电子转移来抑制线粗体呼吸。适用于小麦,棉花,葡萄,烟草,草坪,向日葵,玫瑰,马铃薯,番茄等各种蔬莱。防治对象各种霜霉病、魄疫病、疫霉病、猝倒病、黑斑病、斑腐病等。0007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为新型广谱杀菌剂。作用机理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合成中阻止电子转移。具有保护、治疗、叶片渗透传导作用。吡唑醚菌酯乳油经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对黄瓜白粉病、霜霉病和香蕉黑星病、叶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0008啶氧菌。

8、酯PICOXYSTROBIN是内吸性杀菌剂,防治对象广谱,主要用于防治麦类的叶面病害如叶枯病、叶锈病、颖枯病、褐斑病、白粉病等,与其他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相比,啶氧菌酯对小麦叶祜病、网斑病和云纹病有更强的治疗效果。0009氟啶胺FLUAZINAM属2,6二硝基苯胺类化合物,是保护性杀菌剂。以50100GAI/100L剂量可防治由灰葡萄胞引起的病害本品对交链孢属、葡萄孢属、疫霉属、单轴霉属、核盘菌属和黑垦菌属菌非常有效,对抗苯并咪唑类和二羧酰亚胺类杀茵剂的说明书CN104094947A2/23页4灰葡萄孢也有良好效果,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兼有优良的控制食植性螨类的作用,对十字花科植物根肿病也。

9、有卓越的防效,对由根霉菌引起的水稻猝倒病也有很好的防效。0010啶酰菌胺BOSCALID啶酰菌胺是新型烟酰胺类杀菌剂,杀菌谱较广,几乎对所有类型的真菌病害都有活性,对防治白粉病、灰霉病、菌核病和各种腐烂病等非常有效,并且对其他药剂的抗性菌亦有效,主要用于包括油菜、葡萄、果树、蔬菜和大田作物等病害的防治。0011氟吡菌胺FLUOPICOLIDE对霜霉病、疫病、晚疫病、猝倒病等常见卵菌纲病害具有杰出防效,对作物和环境安全,特别适用于优质、绿色蔬菜生产。它是一个防治卵菌纲蔬菜病害的高效保护和治疗效果来源其独特的混剂配方。该产品具有优良的系统传导性和较强的薄层穿透力,对病原菌各主要形态均有较好的抑制作。

10、用,能够为新叶、茎干、块茎、幼果提供全面和持久保护。由于药剂能够经叶面快速吸收,所以耐雨水冲刷,为雨季蔬菜防病提供可靠保障。0012噁唑菌酮FAMOXADONE是新型高效、广谱杀菌农药适宜作物如小麦、大麦、豌豆、甜菜、油菜、葡萄、马铃薯、爪类、辣椒,番茄等。主要用于防治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亚纲中的重要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颖枯病、网斑病、霜霉病、晚疫病等。0013实际的农药经验已经表明,重复且专一施用一种活性化合物来防治有害真菌在很多情况下将导致真菌菌株的快速选择性,为降低抗性真菌菌株选择性的危险性,目前通常使用不同活性化合物的混合物来防治有害真菌。通过将具有不同作用机理的活性化合物进行组合。

11、,可延缓抗性产生,降低施用量,减少防治成本。发明内容0014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杀菌剂在实际应用中抗性以及土壤残留问题,筛选出两种不同杀菌原理的杀菌剂进行复配,以提高杀菌剂防治效果,延缓抗性产生,降低施用量,减少防治成本。001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杀菌组合物,该组合物包含两种有效成分A和B,活性组分A为噻霉酮,活性组分B为选自苯噻菌胺、苯酰菌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咪唑菌酮、氟吡菌胺、噁唑菌酮、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或氟啶胺中的一种杀菌剂。发明人通过试验发现,上述杀菌组合物增效明显,更重要的是施用量减少,降低使用成本。组分A与组分B的化合物结构类型不同,作用机制各异,两。

12、者复配能够扩大杀菌谱,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原菌抗性的产生和发展速度,且组分A与组分B之间无交互抗性。0016上述杀菌组合物中,组分A和组分B的重量两组分之间的重量比为150501,优选130301,为使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可进一步优选120201或110301,最优选为110101。0017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是由585重量份的活性组分与9515重量份的农药助剂组成。进一步的该组合物由活性组分与农药助剂共同制成农药上可接受的剂型。0018本发明提供了包含组分A噻霉酮和组分B苯噻菌胺、苯酰菌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咪唑菌酮、氟吡菌胺、噁唑菌酮、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或氟啶胺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农业。

13、领域农作物病害中的用途。0019对于本发明的杀菌剂而言,在防治农作物病害上的应用方式根据防治病害不同,说明书CN104094947A3/23页5可以选择浸种或在作物生长期进行兑水叶面喷雾,或涂抹于防治对象表面。0020上述组合物还包含载体、助剂和/或表面活性剂。在施用的过程中可以混合常用的助剂。0021合适的助剂可以是固体或液体,它们通常是剂型加工过程中常用的物质,例如天然的或再生的矿物质,溶剂、分散剂、润湿剂、胶粘剂、增稠剂、粘合剂或肥料。0022本发明组合物的施用方法包括将本发明的组合物用于植物生长的地上部分,特别是叶部或叶面。施用的频率和施用量取决于病原体的生物学和气候生存条件。可以将植。

14、物的生长场所,如稻田,用组合物的液体制剂浸湿,或者将组合物以固体形式施用于土壤中,如以颗粒形式土壤施用,组合物可以由土壤经植物根部进入植物体内内吸作用,或者通过种子包衣、浸种方式来铲除和预防病害的发生。0023这些组合物可以仅仅包含活性成分进行施用,也可以与添加剂一起混合使用。0024发明的组合物可以制备成各种剂型,例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根据这些组合物的性质以及施用组合物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环境情况,可以选择将组合物以喷雾、弥雾、喷粉、撒播或泼浇等之类的方法施用。0025可用已知的方法可以将本发明的组合物制备成各种剂型,可以将有效成分与助剂,如溶剂、固体载体。

15、,需要时可以与表面活性剂一起均匀混合、研磨,制备成所需要的剂型。0026上述的溶剂可选自芳香烃,优选含812个碳原子,如二甲苯混合物或取代的苯,酞酸酯类,如酞酸二丁酯或酞酸二辛酸,脂肪烃类,如环已烷或石蜡,醇和乙二醇和它们的醚和酯,如乙醇,乙二醇,乙二醇单甲基;酮类,如环已酮,强极性的溶剂,如N甲基2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或二甲基甲酰胺,和植物油或植物油,如大豆油。0027上述的固体载体,如用于粉剂和可分散剂的通常是天然矿物填料,例如滑石、高岭土,蒙脱石或活性白土。为了管理组合物的物理性能,也可以加入高分散性硅酸或高分散性吸附聚合物载体,例如粒状吸附载体或非吸附载体,合适的粒状吸附载体是多孔型的。

16、,如浮石、皂土或膨润土;合适的非吸附载体如方解石或砂。另外,可以使用大量的无机性质或有机性质的预制成粒状的材料作为载体,特别是白云石。0028根据本发明的组合物中的有效成分的化学性质,合适的表面活性剂为木质素磺酸、萘磺酸、苯酚磺酸、碱土金属盐或胺盐,烷基芳基磺酸盐,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脂肪醇硫酸盐,脂肪酸和硫酸化脂肪醇乙二醇醚,还有磺化萘和萘衍生物与甲醛的缩合物,萘或萘磺酸与苯酚和甲醛的缩合物,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乙氧基化异辛基酚,辛基酚,壬基酚,烷基芳基聚乙二醇醚,三丁基苯聚乙二醇醚,三硬脂基苯基聚乙二醇醚,烷基芳基聚醚醇,乙氧基化蓖麻油,聚氧乙烯烷基醚,氧化乙烯缩合物、乙氧基化聚氧丙烯。

17、,月桂酸聚乙二醇醚缩醛,山梨醇酯,木质素亚硫酸盐废液和甲基纤维素。0029本发明的组合物中两种有效成分表现为增效效果,该组合物的活性比使用单个化合物的活性预期总和,以及单个化合物的单独活性更为显著。增效效果表现为允许施用量减少、更宽的杀真菌控制谱、见效快、更持久的防治效果、通过仅仅一次或少数几次施用更好的控制植物有害真菌、以及加宽了可能的施用间隔时间。本申请以葡萄霜霉病、小麦锈病、马铃薯晚疫病、小麦白粉病、番茄灰霉病和葡萄炭疽病为例分别进行了防治实验,进一步证实了上述效果。上述这些特性是植物真菌控制实践过程中特别需要的。说明书CN104094947A4/23页60030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的表现。

18、出的其它特点主要表现为1、本发明的组合物混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2、由于本组合物的两个单剂化学结构差异很大,作用机理完全不同,不存在交互抗性,可延缓单剂单独使用所产生的抗性问题;3、本发明的组合物对作物安全、防效好。经试验证明,本发明杀菌剂组合物化学性质稳定,增效显著,对防治对象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以及互补作用。具体实施方式0031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0032以下实施。

19、例所有配方中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本发明组合物各种制剂的加工工艺均为现有技术,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所变化。0033一、制剂制备实施例0034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的加工剂型均为现有公开技术。为便于直观、清楚地公开本发明有效成分之间的增效作用,本发明的制剂制备实施例仅任意选择制备其中的农药可湿性粉剂剂型来验证有效成分间的增效作用。0035将活性成分噻霉酮与苯噻菌胺、苯酰菌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咪唑菌酮、氟吡菌胺、噁唑菌酮、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或氟啶胺中的一种,与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比例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制得可湿性粉剂。0036实施例162噻霉酮苯噻菌胺可湿性粉剂0037噻霉酮60,苯噻菌胺2。

20、,烷基萘磺酸钠4,十二烷基磺酸钠3,硫酸铵3,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0038实施例250噻霉酮苯噻菌胺可湿性粉剂0039噻霉酮25,苯噻菌胺25,木质素磺酸钠6,十二烷基磺酸钠3,黄原胶1,羧甲基淀粉钠1,凹凸棒土补足至100。0040实施例365噻霉酮苯噻菌胺可湿性粉剂0041噻霉酮2,苯噻菌胺63,木质素磺酸钠5,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7,十二烷基硫酸钠3,硅藻土补足至100。0042实施例485噻霉酮苯酰菌胺可湿性粉剂0043噻霉酮83,苯酰菌胺2,硫酸铵1,海藻酸钠2,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有机硅酮1,膨润土补足至100。0044实施例530噻霉酮苯酰菌胺可湿性粉剂0045噻霉酮。

21、15,苯酰菌胺15,十二烷基磺酸钠2,烷基萘磺酸钠2,硫酸铵3,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0046实施例675噻霉酮苯酰菌胺可湿性粉剂0047噻霉酮2,苯酰菌胺73,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5,木质素磺酸钠4,十二烷基硫酸钠3,硅藻土补足至100。0048实施例762噻霉酮丙硫菌唑可湿性粉剂说明书CN104094947A5/23页70049噻霉酮60,丙硫菌唑2,羧甲基淀粉钠1,十二烷基磺酸钠4,木质素磺酸钠4,黄原胶1,凹凸棒土补足至100。0050实施例840噻霉酮丙硫菌唑可湿性粉剂0051噻霉酮20,丙硫菌唑20,硫酸铵1,海藻酸钠2,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有机硅酮1,膨润土补足至100。

22、。0052实施例965噻霉酮丙硫菌唑可湿性粉剂0053噻霉酮2,丙硫菌唑63,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5,木质素磺酸钠4,十二烷基硫酸钠3,硅藻土补足至100。0054实施例1065噻霉酮啶酰菌胺可湿性粉剂0055噻霉酮63,啶酰菌胺2,木质素磺酸钙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膨润土2,凹凸棒土补足至100。0056实施例1160噻霉酮啶酰菌胺可湿性粉剂0057噻霉酮30,啶酰菌胺30,烷基聚氧乙基醚磺酸盐1,拉开粉2,膨润土15,白炭黑2,硅藻土补足至100。0058实施例1262噻霉酮啶酰菌胺可湿性粉剂0059噻霉酮2,啶酰菌胺60,烷基磺酸盐6,木质素磺酸钠6,白炭黑5,高岭土补足至100。0。

23、060实施例1362噻霉酮咪唑菌酮可湿性粉剂0061噻霉酮60,咪唑菌酮2,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2,木质素磺酸钠6,白炭黑4,硅藻土补足至100。0062实施例1450噻霉酮咪唑菌酮可湿性粉剂0063噻霉酮25,咪唑菌酮25,木质素磺酸钙7,白炭黑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凹凸棒土补足至100。0064实施例1562噻霉酮咪唑菌酮可湿性粉剂0065噻霉酮2,咪唑菌酮60,木质素磺酸钙5,膨润土4,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3,凹凸棒土补足至100。0066实施例1665噻霉酮氟吡菌胺可湿性粉剂0067噻霉酮63,氟吡菌胺2,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1,木质素磺酸钠2,白炭黑3,硅藻土补足至100。0068实施例。

24、1750噻霉酮氟吡菌胺可湿性粉剂0069噻霉酮25,氟吡菌胺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白炭黑5,木质素磺酸钙7,凹凸棒土补足至100。0070实施例1865噻霉酮氟吡菌胺可湿性粉剂0071噻霉酮3,氟吡菌胺62,木质素磺酸钙5,膨润土4,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3,凹凸棒土补足至100。0072实施例1960噻霉酮噁唑菌酮可湿性粉剂0073噻霉酮58,噁唑菌酮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膨润土1,木质素磺酸钙2,凹凸棒土补足至100。0074实施例2050噻霉酮噁唑菌酮可湿性粉剂说明书CN104094947A6/23页80075噻霉酮25,噁唑菌酮25,木质素磺酸钠6,烷基磺酸盐6,白炭黑11,高岭土补。

25、足至100。0076实施例2160噻霉酮噁唑菌酮可湿性粉剂0077噻霉酮2,噁唑菌酮58,拉开粉1,烷基聚氧乙基醚磺酸盐2,膨润土15,白炭黑2,硅藻土补足至100。0078实施例2262噻霉酮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0079噻霉酮60,吡唑醚菌酯2,烷基萘磺酸钠4,十二烷基磺酸钠3,硫酸铵3,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0080实施例2350噻霉酮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0081噻霉酮25,吡唑醚菌酯25,木质素磺酸钠6,十二烷基磺酸钠3,黄原胶1,羧甲基淀粉钠1,凹凸棒土补足至100。0082实施例2465噻霉酮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0083噻霉酮2,吡唑醚菌酯63,木质素磺酸钠5,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

26、物7,十二烷基硫酸钠3,硅藻土补足至100。0084实施例2565噻霉酮啶氧菌酯可湿性粉剂0085噻霉酮63,啶氧菌酯2,海藻酸钠3,硫酸铵2,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有机硅酮1,膨润土补足至100。0086实施例2630噻霉酮啶氧菌酯可湿性粉剂0087噻霉酮15,啶氧菌酯15,十二烷基磺酸钠2,烷基萘磺酸钠2,硫酸铵3,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0088实施例2775噻霉酮啶氧菌酯可湿性粉剂0089噻霉酮2,啶氧菌酯73,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5,木质素磺酸钠4,十二烷基硫酸钠3,硅藻土补足至100。0090实施例2862噻霉酮氟啶胺可湿性粉剂0091噻霉酮60,氟啶胺2,硫酸铵3,羧甲基淀。

27、粉钠1,十二烷基磺酸钠4,木质素磺酸钠4,黄原胶1,凹凸棒土补足至100。0092实施例2940噻霉酮氟啶胺可湿性粉剂0093噻霉酮20,氟啶胺20,硫酸铵1,海藻酸钠2,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有机硅酮1,膨润土补足至100。0094实施例3075噻霉酮氟啶胺可湿性粉剂0095噻霉酮2,氟啶胺73,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5,木质素磺酸钠4,十二烷基硫酸钠3,硅藻土补足至100。0096二、药效验证试验0097一生物测定实施例00981、噻霉酮分别与苯噻菌胺、苯酰菌胺、丙硫菌唑、啶酰菌胺、咪唑菌酮、氟吡菌胺、噁唑菌酮、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和氟啶胺等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病菌毒力测定试验。0099试。

28、验对象葡萄霜霉病病菌0100按照试验分级标准调查葡萄整株叶片的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0101将防治效果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弄高度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说明书CN104094947A7/23页9小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级共毒系数CTC。0102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0103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0104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0105CTC80,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组合物表现为。

29、相加作用,CTC120,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01061噻霉酮与苯噻菌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试验0107表1噻霉酮与苯噻菌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0108药剂名称EC50G/MLATITTI共毒系数CTC噻霉酮892100/苯噻菌胺10758298/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5018121098599666110218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3017281225399451123206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1016321411498452143359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1158315391488167235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1105691567784524185474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1308481。

30、051983526125937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1509319581833111150030109结果表2表明,噻霉酮与苯噻菌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葡萄霜霉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01102噻霉酮与苯酰菌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试验0111表2噻霉酮与苯酰菌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01120113说明书CN104094947A8/23页100114结果表2表明,噻霉酮与苯酰菌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葡萄霜霉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01153噻霉酮与丙硫菌唑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试验0116表3噻霉酮与丙硫菌唑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

31、力测定结果分析01170118结果表3表明,噻霉酮与丙硫菌唑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葡萄霜霉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01194噻霉酮与啶酰菌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试验0120表4噻霉酮与啶酰菌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0121药剂名称EC50G/MLATITTI共毒系数CTC噻霉酮946100/啶酰菌胺11618148/噻霉酮啶酰菌胺5019121037399637104108噻霉酮啶酰菌胺3017861203699403121083噻霉酮啶酰菌胺1016821387198316141086噻霉酮啶酰菌胺11687137790741151751噻霉酮啶酰菌胺。

32、1107831208283165145277说明书CN104094947A109/23页11噻霉酮啶酰菌胺130951994782079121188噻霉酮啶酰菌胺15010628908818451088400122结果表4表明,噻霉酮与啶酰菌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葡萄霜霉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01235噻霉酮与咪唑菌酮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试验0124表5噻霉酮与咪唑菌酮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0125药剂名称EC50G/MLATITTI共毒系数CTC噻霉酮1059100/咪唑菌酮12788286/噻霉酮咪唑菌酮501101310454996641048。

33、92噻霉酮咪唑菌酮3018641225799447123252噻霉酮咪唑菌酮1016681585398442161039噻霉酮咪唑菌酮117271456791432159321噻霉酮咪唑菌酮1107921337184422158383噻霉酮咪唑菌酮13010431015383417121714噻霉酮咪唑菌酮150122786318321037380126结果表5表明,噻霉酮与咪唑菌酮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葡萄霜霉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01276噻霉酮与氟吡菌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试验0128表6噻霉酮与氟吡菌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0129说明书CN1。

34、04094947A1110/23页120130结果表6表明,噻霉酮与氟吡菌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葡萄霜霉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01317噻霉酮与噁唑菌酮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试验0132表7噻霉酮与噁唑菌酮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013301340135结果表7表明,噻霉酮与噁唑菌酮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葡萄霜霉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01368噻霉酮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病毒力测定试验0137表8噻霉酮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0138药剂名称EC50G/MLATITTI共毒系数CTC噻霉酮118510。

35、0/吡唑醚菌酯106911085/噻霉酮吡唑醚菌酯501101911629100213116043说明书CN104094947A1211/23页13噻霉酮吡唑醚菌酯3019521244710035124036噻霉酮吡唑醚菌酯10174115992100986158359噻霉酮吡唑醚菌酯1171216643105426157864噻霉酮吡唑醚菌酯11082714329109865130424噻霉酮吡唑醚菌酯13087113605110501123121噻霉酮吡唑醚菌酯1501015116751106381055240139结果表8表明,噻霉酮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

36、者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病菌有显著的增效作用。01409噻霉酮与啶氧菌酯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试验0141表9噻霉酮与啶氧菌酯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014201430144结果表9表明,噻霉酮与啶氧菌酯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葡萄霜霉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014510噻霉酮与氟啶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试验0146表10噻霉酮与氟啶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0147说明书CN104094947A1312/23页140148结果表10表明,噻霉酮与氟啶胺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葡萄霜霉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01492、噻霉酮分别。

37、与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苯噻菌胺、苯酰菌胺、咪唑菌酮等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病菌毒力测定试验。0150试验方法同上。试验分析结果分别见表11、表12、表13、表14、表1501511噻霉酮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毒力测定试验0152表11噻霉酮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0153药剂名称EC50G/MLATITTI共毒系数CTC噻霉酮68910000/吡唑醚菌酯52813049/噻霉酮吡唑醚菌酯5015721204510059811974噻霉酮吡唑醚菌酯3015441266510098412542噻霉酮吡唑醚菌酯1014631488110277214480噻霉酮吡唑醚菌酯1。

38、13322075311524618008噻霉酮吡唑醚菌酯1102932351512772018412噻霉酮吡唑醚菌酯1304211636612950912637噻霉酮吡唑醚菌酯150468147221298951133401540155结果表11表明,噻霉酮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病菌有显著的增效作用。01562噻霉酮与啶酰菌胺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毒力测定试验0157表12噻霉酮与啶酰菌胺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说明书CN104094947A1413/23页150158药剂名称EC50G/MLATITTI共毒系数CTC噻霉酮55810。

39、000/啶酰菌胺6318843/噻霉酮啶酰菌胺50147811674997732117005噻霉酮啶酰菌胺30146212078996268121232噻霉酮啶酰菌胺10142113254989483133950噻霉酮啶酰菌胺1132817012942155180567噻霉酮啶酰菌胺11031817547894828196095噻霉酮啶酰菌胺13049111365888043127973噻霉酮啶酰菌胺150555100548865791134030159结果表12表明,噻霉酮与啶酰菌胺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01603噻霉酮与苯噻菌胺。

40、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毒力测定试验0161表13噻霉酮与苯噻菌胺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0162药剂名称EC50G/MLATITTI共毒系数CTC噻霉酮622100000/苯噻菌胺67392422/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50154311454999851114719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30151112172299756122020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10141714916199311150195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1136916856496211175202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11042514635393111157181配比噻霉酮苯噻菌胺13052311892992666128341配比噻霉酮苯噻。

41、菌胺15056111087392571119772说明书CN104094947A1514/23页160163结果表13表明,噻霉酮与苯噻菌胺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01644噻霉酮与苯酰菌胺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毒力测定试验0165表14噻霉酮与苯酰菌胺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016601670168结果表14表明,噻霉酮与苯酰菌胺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01695噻霉酮与咪唑菌酮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毒力测定试验0170表15噻霉酮与咪唑菌酮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毒力测定结果。

42、分析0171药剂名称EC50G/MLATITTI共毒系数CTC噻霉酮61210000/咪唑菌酮6589301/噻霉酮咪唑菌酮5015311152599863115408噻霉酮咪唑菌酮301452135499774135707噻霉酮咪唑菌酮1014151474799364148414噻霉酮咪唑菌酮113611695396505175670噻霉酮咪唑菌酮1104231446893645154498噻霉酮咪唑菌酮130516118693235127205噻霉酮咪唑菌酮15053711397931461223560172结果表15表明,噻霉酮与咪唑菌酮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书CN1。

43、04094947A1615/23页17说明二者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01733、噻霉酮分别与氟啶胺、丙硫菌唑、啶氧菌酯、氟吡菌胺、噁唑菌酮等复配对小麦锈病病菌毒力测定试验0174试验对象小麦锈病病菌0175试验方法同上。试验分析结果分别见表16、表17、表18、表19、表2001761噻霉酮与氟啶胺复配对小麦锈病毒力测定试验0177表16噻霉酮与氟啶胺复配对小麦锈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017801790180结果表16表明,噻霉酮与氟啶胺复配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小麦锈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01812噻霉酮与丙硫菌唑复配对小麦锈病毒力测定试验0182表17噻霉。

44、酮与丙硫菌唑复配对小麦锈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01830184结果表17表明,噻霉酮与丙硫菌唑复配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小麦锈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01853噻霉酮与啶氧菌酯复配对小麦锈病毒力测定试验0186表18噻霉酮与啶氧菌酯复配对小麦锈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说明书CN104094947A1716/23页1801870188结果表18表明,噻霉酮与啶氧菌酯复配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小麦锈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01894噻霉酮与氟吡菌胺复配对小麦锈病毒力测定试验0190表19噻霉酮与氟吡菌胺复配对小麦锈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01910192结果表19表明,噻霉。

45、酮与氟吡菌胺复配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小麦锈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01935噻霉酮与噁唑菌酮复配对小麦锈病毒力测定试验0194表20噻霉酮与噁唑菌酮复配对小麦锈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0195说明书CN104094947A1817/23页190196结果表20表明,噻霉酮与噁唑菌酮复配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小麦锈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0197二田间药效验证试验0198试验方法在发病初期,立即进行第一次喷雾,7天后进行第二次施药,每个处理4个小区,每个小区20平米。于药前和第二次药后10天调查统计发病情况,每个小区5点随机取样,每点调查5株作物,调查整株上每。

46、叶片的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百分率并分级,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019902000201预期防效XYXY/100其中,X,Y为单剂防效0202分级标准02030级无病斑;02041级叶片病斑少于5个,长度小于1CM;02053级叶片病斑610个,部分病斑长度大于1CM;02065级叶片病斑1125个,部分病斑连成片,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025;02077级叶片病斑26个以上,病斑连成片,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2650;02089级病斑连成片,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50以上或全叶枯死。02091、噻霉酮分别与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啶氧菌酯、氟吡菌胺、噁唑菌酮等复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0210表2。

47、1噻霉酮与上述杀菌剂混配对小麦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0211说明书CN104094947A1918/23页200212说明书CN104094947A2019/23页210213说明书CN104094947A2120/23页220214测定结果表21表明,噻霉酮分别与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啶氧菌酯、氟吡菌胺、噁唑菌酮等复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明显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小麦白粉病有显著的增效作用。02152噻霉酮分别氟啶胺、啶酰菌胺、氟吡菌胺等混配对番茄灰霉病的药效试验。0216表22噻霉酮或其盐分别与上述杀菌剂混配对番茄灰霉病的药效试验02170218说明书CN104094947A2221/23页230219测定结果表22表明,噻霉酮分别氟啶胺、啶酰菌胺、氟吡菌胺等混配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明显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番茄灰霉病有显著的增效作用。02202噻霉酮分别与苯噻菌胺、苯酰菌胺、咪唑菌酮等混配对葡萄炭疽病的药效试验。0221表23噻霉酮分别与上述杀菌剂混配对葡萄炭疽病的药效试验0222说明书CN104094947A2322/23页240223说明书CN104094947A2423/23页250224测定结果表23表明,噻霉酮分别于苯噻菌胺、苯酰菌胺、咪唑菌酮等混配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效明显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葡萄炭疽病有显著的增效作用。说明书CN104094947A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