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轨枕的方法.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200091 上传时间:2018-02-0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48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80124704.2

申请日:

2008.11.14

公开号:

CN101970758A

公开日:

2011.02.09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01B 9/30申请日:20081114授权公告日:20120718终止日期:20121114|||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1B 9/30申请日:20081114|||公开

IPC分类号:

E01B9/30

主分类号:

E01B9/30

申请人:

托米斯拉夫·德贝利亚克

发明人:

托米斯拉夫·德贝利亚克

地址:

克罗地亚布雷加纳

优先权:

2007.11.15 HR P20070525A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代理人:

王宏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以一梯形金属压力片-扣件(1.5)及一塑胶垫板(1.4)把轨道扣接于木或混凝土轨枕的方法。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及塑胶垫板一体成形,并提供一沿着其整个边缘(2.1)的连续压力。抵靠于轨基的所述边缘设置为在拉动时能使其沿所述轨基平稳滑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阻力及损耗。所述压力片较窄的另一边缘设置为于其末端(3.2)设有一固定边缘,以防止任何移位。所述塑胶垫板的外端(4.2)设有一固定凹槽,供所述压力片较窄的外端进入其中。所述凹槽设置为与所述压力片-扣件外端稳固连接,使所述压力片不能被移除。所述垫板亦设有一较大的凹槽(4.4),以容许压力片于拆除时变形。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以弹性扣件将轨道 ( 图 1, 位置 1.2) 扣接于木或混凝土轨枕 ( 图 1, 位置 1.1) 的方法, 其使用对应的道钉及螺旋道钉 ( 图 1, 位置 1.6), 其特征在于 : 提供一垫板 ( 图 1, 位置 1.4 及图 4), 所述垫板设一圆孔 ( 图 4, 位置 4.5) 供一对应的常规螺旋道钉 ( 图 1, 位 置 1.6) 穿过, 所述垫板的上侧表面设有一成直角三角形的凹槽 ( 图 4, 位置 4.2), 及一成等 边三角形的为变形而设的凹槽 - 空间 ( 图 4, 位置 4.4) ; 所述上侧表面邻接所述垫板的斜面 ( 图 4, 位置 4.7), 两者间成一对应金属压力片 - 扣件屈曲角度 ( 图 3, 位置 3.4) 的角 ; 所述 斜面邻接一用以支撑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的边缘 ( 图 4, 位置 4.6) 的表面 ; 所述垫板 ( 图 1, 位置 1.4 及图 4) 的下侧于为所述金属压力片的变形而设的所述凹槽 - 空间 ( 图 4, 位置 4.5) 的对面沿所述凹槽的方向设有一对应的凸件 ( 图 4, 位置 4.8), 所述凸件的表面设置为 抵靠于所述轨枕上的凹槽 ( 位置 4.8, 图 1 及图 2) ; 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及图 3) 成等边梯形, 其较阔的一边 ( 图 1 及图 3, 位置
2: 1) 沿一特定半径屈曲, 并抵靠于所 述垫板的表面 ( 图 1 及图 2, 位置 4.6), 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其余的部分平放于所述垫板 ( 图 1, 位置 1.4) 的上侧表面, 而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对面的较窄的外边亦向与较长的一 边相同的方向屈曲, 但其因屈曲而成的边缘为尖锐或成一 90 度角 ( 图 3, 位置 3.2), 并与一 固定及锁定边缘 ( 图 3, 位置 3.3) 一同伸延至超越所述垫板的边缘 ( 图 1, 位置 1.4) ; 所述 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及图 3) 设有一椭圆形开口 ( 图 3, 位置 3.5) 供一螺旋 道钉穿过 ( 图 3, 位置 3.4) ; 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3) 于其曲线向一边屈曲成一钝角 ( 图 3, 位置 3.4), 以给予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一弹性预压力以施加所需压力于轨基 ( 图 1, 位置 1.3)。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木或混凝土轨枕的方法, 其特 征在于 : 包括所述垫板 ( 图 1, 位置 1.4) 及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的装 置, 通过将一螺旋道钉 ( 图 1, 位置 1.6) 旋入所述轨枕 ( 图 3, 位置 1.1) 而扣接于所述轨道 轨枕 ( 图 3, 位置 1.1) 上, 其中所述螺旋道钉穿过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3) 上的所述 椭圆形开口 ( 图 3, 位置 3.5), 并接着穿过所述垫板 ( 图 4, 位置 4.4) 上的所述圆孔, 实现以 一预先确定的力进行扣紧, 所述力足够在组装完成状态 ( 图 2) 时实现稳固连接, 并使所述 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施加需要的力以将所述轨基 ( 图 1, 位置 1.3) 压向所 述轨枕, 并保持所述轨道 ( 图 2, 位置 1.2) 于需要的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一种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木或混凝土轨枕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将轨道扣接于轨枕的最终步骤, 包括以一同时垂直于所述压力片的表面 ( 图 3, 位置 3.3) 及所述轨道的 Fa 力 ( 图 1, 位置 Fa), 沿所述垫板 ( 图 1, 位置 1.4) 移动所述金 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 所述椭圆形开口 ( 图 3, 位置 3.5) 容许所述金属压力 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沿所述 Fa 力 ( 图 1, 位置 Fa) 的方向自由移动, 所述椭圆形开口 的尺寸足够容许所述螺旋道钉的钉体 ( 图 1, 位置 1.6) 自由通过, 但不足够容许所述螺旋 道钉的钉头通过 ; 通过施加所述 Fa 力 ( 图 1, 位置 Fa) 于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3, 位置 3.3) 的表面, 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向所述轨基 ( 图 1, 位置 1.3) 移动, 直至于其对面的下 侧尖锐固定边缘 ( 图 3, 位置 3.2) 进入设于所述垫板的所述固定凹槽 ( 图 4, 位置 4.2) ; 设 于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的固定边缘 ( 图 3, 位置 3.2) 的形状, 及设于所述垫板的固定凹槽 ( 图 4, 位置 4.2) 的深度完全互相抵靠, 使所述压力片 - 扣件 ( 图 3, 位置 3.3) 不能回到其 原来的位置。 2 4. 根据权利要求 1、 2 及 3 任一所述的一种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木或混凝土轨枕的 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于其组装完成状态 ( 图 2, 位置 1.5) 时以其边缘 ( 图 2, 位置 2.1) 作用于所述轨基 ( 图 2, 位置 1.3) 的 Fb 力 ( 图 2, 位置 Fb), 实为旋入所述 轨枕 ( 图 2, 位置 1.1) 的所述螺旋道钉 ( 图 2, 位置 1.6) 施于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的扣紧力所造成的力, 而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由弹性的金属弹簧片造成, 其 在组装前状态时沿一曲线 ( 图 3, 位置 3.4) 向 Fb 力作用的方向以一对应的角度屈曲。 5. 根据权利要求 1、 2 及 3 任一所述的一种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木或混凝土轨枕 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把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2, 位置 1.5) 置于所述最终位置, 其中 其下侧尖锐固定边缘 ( 图 3, 位置 3.2) 进入所述垫板的所述固定凹槽 ( 图 4, 位置 4.2), 从 而完成将轨道扣接于轨枕 ; 届时, 所述压力片置于所述最终位置, 涂上一鲜明颜色的一表面 ( 图 2 及图 4, 位置 2.2) 变得可视, 显示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处于其最终位置, 及所述轨 道 ( 图 2, 位置 1.2) 被所述 Fb 力扣接于所述轨枕 ( 图 2, 位置 1.1)。
3: 4) 的角 ; 所述 斜面邻接一用以支撑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的边缘 ( 图 4, 位置 4.6) 的表面 ; 所述垫板 ( 图 1, 位置 1.4 及图 4) 的下侧于为所述金属压力片的变形而设的所述凹槽 - 空间 ( 图 4, 位置 4.5) 的对面沿所述凹槽的方向设有一对应的凸件 ( 图 4, 位置 4.8), 所述凸件的表面设置为 抵靠于所述轨枕上的凹槽 ( 位置 4.8, 图 1 及图 2) ; 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及图 3) 成等边梯形, 其较阔的一边 ( 图 1 及图 3, 位置 2.1) 沿一特定半径屈曲, 并抵靠于所 述垫板的表面 ( 图 1 及图 2, 位置 4.6), 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其余的部分平放于所述垫板 ( 图 1, 位置 1.4) 的上侧表面, 而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对面的较窄的外边亦向与较长的一 边相同的方向屈曲, 但其因屈曲而成的边缘为尖锐或成一 90 度角 ( 图 3, 位置 3.2), 并与一 固定及锁定边缘 ( 图 3, 位置 3.3) 一同伸延至超越所述垫板的边缘 ( 图 1, 位置 1.4) ; 所述 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及图 3) 设有一椭圆形开口 ( 图 3, 位置 3.5) 供一螺旋 道钉穿过 ( 图 3, 位置 3.4) ; 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3) 于其曲线向一边屈曲成一钝角 ( 图 3, 位置 3.4), 以给予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一弹性预压力以施加所需压力于轨基 ( 图 1, 位置 1.3)。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木或混凝土轨枕的方法, 其特 征在于 : 包括所述垫板 ( 图 1, 位置 1.4) 及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的装 置, 通过将一螺旋道钉 ( 图 1, 位置 1.6) 旋入所述轨枕 ( 图 3, 位置 1.1) 而扣接于所述轨道 轨枕 ( 图 3, 位置 1.1) 上, 其中所述螺旋道钉穿过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3) 上的所述 椭圆形开口 ( 图 3, 位置 3.5), 并接着穿过所述垫板 ( 图 4, 位置 4.4) 上的所述圆孔, 实现以 一预先确定的力进行扣紧, 所述力足够在组装完成状态 ( 图 2) 时实现稳固连接, 并使所述 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施加需要的力以将所述轨基 ( 图 1, 位置 1.3) 压向所 述轨枕, 并保持所述轨道 ( 图 2, 位置 1.2) 于需要的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一种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木或混凝土轨枕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将轨道扣接于轨枕的最终步骤, 包括以一同时垂直于所述压力片的表面 ( 图 3, 位置 3.3) 及所述轨道的 Fa 力 ( 图 1, 位置 Fa), 沿所述垫板 ( 图 1, 位置 1.4) 移动所述金 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 所述椭圆形开口 ( 图 3, 位置 3.5) 容许所述金属压力 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沿所述 Fa 力 ( 图 1, 位置 Fa) 的方向自由移动, 所述椭圆形开口 的尺寸足够容许所述螺旋道钉的钉体 ( 图 1, 位置 1.6) 自由通过, 但不足够容许所述螺旋 道钉的钉头通过 ; 通过施加所述 Fa 力 ( 图 1, 位置 Fa) 于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3, 位置 3.3) 的表面, 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向所述轨基 ( 图 1, 位置 1.3) 移动, 直至于其对面的下 侧尖锐固定边缘 ( 图 3, 位置 3.2) 进入设于所述垫板的所述固定凹槽 ( 图 4, 位置 4.2) ; 设 于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的固定边缘 ( 图 3, 位置 3.2) 的形状, 及设于所述垫板的固定凹槽 ( 图 4, 位置 4.2) 的深度完全互相抵靠, 使所述压力片 - 扣件 ( 图 3, 位置 3.3) 不能回到其 原来的位置。 2 4. 根据权利要求 1、 2 及 3 任一所述的一种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木或混凝土轨枕的 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于其组装完成状态 ( 图 2, 位置 1.5) 时以其边缘 ( 图 2, 位置 2.1) 作用于所述轨基 ( 图 2, 位置 1.3) 的 Fb 力 ( 图 2, 位置 Fb), 实为旋入所述 轨枕 ( 图 2, 位置 1.1) 的所述螺旋道钉 ( 图 2, 位置 1.6) 施于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的扣紧力所造成的力, 而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由弹性的金属弹簧片造成, 其 在组装前状态时沿一曲线 ( 图 3, 位置 3.4) 向 Fb 力作用的方向以一对应的角度屈曲。 5. 根据权利要求 1、 2 及 3 任一所述的一种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木或混凝土轨枕 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把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2, 位置 1.5) 置于所述最终位置, 其中 其下侧尖锐固定边缘 ( 图 3, 位置 3.2) 进入所述垫板的所述固定凹槽 ( 图 4, 位置 4.2), 从 而完成将轨道扣接于轨枕 ; 届时, 所述压力片置于所述最终位置, 涂上一鲜明颜色的一表面 ( 图 2 及图 4, 位置 2.2) 变得可视, 显示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处于其最终位置, 及所述轨 道 ( 图 2, 位置 1.2) 被所述 Fb 力扣接于所述轨枕 ( 图 2, 位置 1.1)。
4: 5) 供一对应的常规螺旋道钉 ( 图 1, 位 置 1.6) 穿过, 所述垫板的上侧表面设有一成直角三角形的凹槽 ( 图 4, 位置 4.2), 及一成等 边三角形的为变形而设的凹槽 - 空间 ( 图 4, 位置 4.4) ; 所述上侧表面邻接所述垫板的斜面 ( 图 4, 位置 4.7), 两者间成一对应金属压力片 - 扣件屈曲角度 ( 图 3, 位置 3.4) 的角 ; 所述 斜面邻接一用以支撑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的边缘 ( 图 4, 位置 4.6) 的表面 ; 所述垫板 ( 图 1, 位置 1.4 及图 4) 的下侧于为所述金属压力片的变形而设的所述凹槽 - 空间 ( 图 4, 位置 4.5) 的对面沿所述凹槽的方向设有一对应的凸件 ( 图 4, 位置 4.8), 所述凸件的表面设置为 抵靠于所述轨枕上的凹槽 ( 位置 4.8, 图 1 及图 2) ; 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及图 3) 成等边梯形, 其较阔的一边 ( 图 1 及图 3, 位置 2.1) 沿一特定半径屈曲, 并抵靠于所 述垫板的表面 ( 图 1 及图 2, 位置 4.6), 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其余的部分平放于所述垫板 ( 图 1, 位置 1.4) 的上侧表面, 而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对面的较窄的外边亦向与较长的一 边相同的方向屈曲, 但其因屈曲而成的边缘为尖锐或成一 90 度角 ( 图 3, 位置 3.2), 并与一 固定及锁定边缘 ( 图 3, 位置 3.3) 一同伸延至超越所述垫板的边缘 ( 图 1, 位置 1.4) ; 所述 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及图 3) 设有一椭圆形开口 ( 图 3, 位置 3.5) 供一螺旋 道钉穿过 ( 图 3, 位置 3.4) ; 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3) 于其曲线向一边屈曲成一钝角 ( 图 3, 位置 3.4), 以给予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一弹性预压力以施加所需压力于轨基 ( 图 1, 位置 1.3)。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木或混凝土轨枕的方法, 其特 征在于 : 包括所述垫板 ( 图 1, 位置 1.4) 及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的装 置, 通过将一螺旋道钉 ( 图 1, 位置 1.6) 旋入所述轨枕 ( 图 3, 位置 1.1) 而扣接于所述轨道 轨枕 ( 图 3, 位置 1.1) 上, 其中所述螺旋道钉穿过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3) 上的所述 椭圆形开口 ( 图 3, 位置 3.5), 并接着穿过所述垫板 ( 图 4, 位置 4.4) 上的所述圆孔, 实现以 一预先确定的力进行扣紧, 所述力足够在组装完成状态 ( 图 2) 时实现稳固连接, 并使所述 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施加需要的力以将所述轨基 ( 图 1, 位置 1.3) 压向所 述轨枕, 并保持所述轨道 ( 图 2, 位置 1.2) 于需要的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一种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木或混凝土轨枕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将轨道扣接于轨枕的最终步骤, 包括以一同时垂直于所述压力片的表面 ( 图 3, 位置 3.3) 及所述轨道的 Fa 力 ( 图 1, 位置 Fa), 沿所述垫板 ( 图 1, 位置 1.4) 移动所述金 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 所述椭圆形开口 ( 图 3, 位置 3.5) 容许所述金属压力 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沿所述 Fa 力 ( 图 1, 位置 Fa) 的方向自由移动, 所述椭圆形开口 的尺寸足够容许所述螺旋道钉的钉体 ( 图 1, 位置 1.6) 自由通过, 但不足够容许所述螺旋 道钉的钉头通过 ; 通过施加所述 Fa 力 ( 图 1, 位置 Fa) 于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3, 位置 3.3) 的表面, 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向所述轨基 ( 图 1, 位置 1.3) 移动, 直至于其对面的下 侧尖锐固定边缘 ( 图 3, 位置 3.2) 进入设于所述垫板的所述固定凹槽 ( 图 4, 位置 4.2) ; 设 于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的固定边缘 ( 图 3, 位置 3.2) 的形状, 及设于所述垫板的固定凹槽 ( 图 4, 位置 4.2) 的深度完全互相抵靠, 使所述压力片 - 扣件 ( 图 3, 位置 3.3) 不能回到其 原来的位置。 2 4. 根据权利要求 1、 2 及 3 任一所述的一种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木或混凝土轨枕的 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于其组装完成状态 ( 图 2, 位置 1.5) 时以其边缘 ( 图 2, 位置 2.1) 作用于所述轨基 ( 图 2, 位置 1.3) 的 Fb 力 ( 图 2, 位置 Fb), 实为旋入所述 轨枕 ( 图 2, 位置 1.1) 的所述螺旋道钉 ( 图 2, 位置 1.6) 施于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的扣紧力所造成的力, 而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由弹性的金属弹簧片造成, 其 在组装前状态时沿一曲线 ( 图 3, 位置 3.4) 向 Fb 力作用的方向以一对应的角度屈曲。
5: 根据权利要求 1、 2 及 3 任一所述的一种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木或混凝土轨枕 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把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2, 位置 1.5) 置于所述最终位置, 其中 其下侧尖锐固定边缘 ( 图 3, 位置 3.2) 进入所述垫板的所述固定凹槽 ( 图 4, 位置 4.2), 从 而完成将轨道扣接于轨枕 ; 届时, 所述压力片置于所述最终位置, 涂上一鲜明颜色的一表面 ( 图 2 及图 4, 位置 2.2) 变得可视, 显示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处于其最终位置, 及所述轨 道 ( 图 2, 位置 1.2) 被所述 Fb 力扣接于所述轨枕 ( 图 2, 位置 1.1)。

说明书


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轨枕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轨枕的方法。跟据国际专利分类, 本发 明属于 E 01 B 9/28 的领域。背景技术
     将轨道扣接于轨枕是一项十分费时、 困难但重要的工作, 需要大量工人的参与或 使用十分专门的机器。 将轨道扣接于轨枕的工作, 在现实中是在轨道所在的地点进行, 其中 以螺旋道钉扣接轨道是一项十分费时工作, 而连接的质素和稳固性亦难以检验。除了有大 量的道钉需要旋紧之外, 亦有很大的机会其中一些道钉完全没有旋紧或没有充分旋紧, 加 上列车造成的震动, 最终可能导致其他道钉被旋松并减弱作用于轨道上的扣紧力, 因而削 弱了轨枕与轨道间的整体连接。若轨枕与轨道间的整体连接被削弱, 将对轨道交通安全构 成巨大的潜在风险。检验连接的稳固性和检查扣件有否向轨道施予指定的压力, 几乎是不 允许或不可行的。 以传统系统扣接于轨枕的轨道可被蓄意破坏或未经授权地拆除, 而且, 考虑到现 时恐怖主义的威胁, 绝对不能不理会这些可能性。 在现有公知公用的系统中, 任何拥有相对 简单的工具的人都能拆除一条轨道而使交通变得不安全。
     另一方面, 拆除轨道工作在实行上甚为缓慢, 因为每一个扣件都必须逐一拆除。 此 一工作十分费时, 并需要大量工人的参与及使用专门的机器, 因而增加所需的成本。
     过去曾使用多个不同的方法以将轨道规范地和充分地扣接于轨枕。 其中之一是在 专利申请 GB1510244 公开的名称为″潘得路系统″方法, 其通过由螺旋形的弹簧圆钢造成 的扣件实现扣接。 将轨道扣接于轨枕时, 每一个扣件的平末端都需要插入孔内, 使扣件的一 端进入孔内, 而另一端则向轨道施压。此一方法的其中一个缺点是安装这些扣件需要的时 间很长, 这是因为工人需要逐一插入每一个扣件。
     此一方法的另一缺点, 是所述扣件只向轨道的一点施压, 因此经长时间使用后, 因 沉重的荷载及震动, 所述扣件会于该点上变形, 因而失去其压力。此方法的另一不足之处, 是当于轨道及轨枕之间使用绝缘物料时, 绝缘物料可能会随时间变薄, 甚至破损。 在实行上 是不可能控制用在轨道上的每一个扣件的。基于上述的原因, 拆除及安装的工序是十分缓 慢和不便的。
     另一在专利文件 US5096119 公开的名称为″ SKL 系统″的方法, 同样使用弹簧圆 钢。 此方法包括一个以弹簧圆钢造成并屈曲成一变形″ M″字形状的扣件, 以及一垫板。 轨 道与轨枕间的连接通过将一螺旋道钉穿过扣件和垫板旋入轨枕实现。 扣件的一部分施压于 平放在轨枕上的垫板, 而扣件的另一部分施压于轨道。 扣件通过两点施压于轨道, 而这种连 接的缺点跟前述的例子相似。为求达致所需的压力, 所述道钉需完全地旋入以将扣件的中 央部分压向垫板。 所述方法的缺点包括需要检查每一枚道钉有否达致所需的压力或有否完 全地旋入, 而所述检查并不能简单地进行。这事实说明了此一系统亦不可靠。
     跟前述例子一样, 此方法的安装及拆除的工序十分缓慢, 因为每一枚道钉都需被
     旋紧或旋松, 需于每一轨枕停下进行。
     前述的方法不容许于工场预先进行装配及把装配完成的构件运送到所需地点, 使 在所需地点中只需把轨道加上。
     专利文件 US5125573 公开了一个容许均匀地向轨道施压以达致更可靠的连接的 扣件实施例。扣件为一梯形的金属片, 其较阔的一端设置于轨道上, 确保压力均匀地分布。 安装轨道后, 所述金属片被置于其最终位置。 此一方法容许预先装配, 但拆除的工序仍然是 十分费时, 因为要先逐一旋松每一枚道钉才可从道床移除扣件, 之后才可拆除轨道。
     前述的方法以不同的方式解决所述问题, 但它们都未能以令人满意的方式解决所 述问题。安装及拆除的工序差不多同样地费时, 构成了非常显着的不足。每一枚道钉都需 被完全地旋松, 才可完全地把轨道自将其扣紧的扣件中松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包括将轨道扣接于轨枕及将其拆除, 其通过一形状为梯形的 金属压力片 - 扣件及一塑胶垫板实现。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及塑胶垫板一体成形, 使整 个装置能于工厂预先装配, 之后才在现场装配于轨道。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的形状确保 压力能持续地施于整个边缘, 提供稳固及可靠的连接。抵靠于轨道的边缘设置为在拉动时 能平滑地沿轨基滑动, 并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阻力及损耗。压力片的另一边设置为在所述片 被拉向轨道及装配完成后, 能防止任何移位。 所述塑胶垫板于其外端设有一凹槽, 供所述压 力片较窄的外端进入其中。所述凹槽设置为与所述压力片的外端形成稳固连接, 防止所述 压力片被移除。所述垫板亦设有一较大的凹槽, 以容许所述压力片变形以把所述压力片拆 除。
     所述垫板的上色边缘容许以视觉十分简单及快速地检查并得知是否所有压力片 都被正确地设置于轨基上, 从而避免了因要控制每一枚道钉及压力片而浪费时间。
     附图说明
     图 1 为一处于装配前状态的扣接装置 位置 1.1 为一轨枕 位置 1.2 为一轨道 位置 1.3 为一轨基 位置 1.4 为一垫板 位置 1.5 为一金属压力片 - 扣件 位置 1.6 为一螺旋道钉 位置 Fa 为一压力 图 2 为一处于组装完成状态的扣接装置 位置 2.1 为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的边缘 位置 2.2 为所述垫板的上色部分 位置 Fb 为扣紧力 位置 Fc 为用于拆除的力 图 3 为一金属压力片 - 扣件位置 3.1 为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的剖面 位置 3.2 为固定边缘 位置 3.3 为压力片 位置 3.4 为曲线 位置 3.5 为一为螺旋道钉而设的椭圆形开口 图 4 为垫板 位置 4.1 为所述垫板的剖面 位置 4.2 为固定凹槽 位置 4.3 为固定限位件 位置 4.4 为一为所述金属压力片的变形而设的凹槽 - 空间 位置 4.5 为一为螺旋道钉而设的孔 位置 4.6 为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的边缘的支撑 位置 4.7 为所述垫板的斜面 位置 4.8 为垫板及轨枕的抵靠面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将轨道可靠及快速地扣接于木或混凝土轨枕的技术方案, 其包括两个主要组 成部分。 第一个组成部分为把所需力量施于轨基 ( 图 1, 位置 1.3) 的一金属压力片 ( 图 3), 或一扣件。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的形状为一等边梯形, 其较长的一边 ( 图 3 位置 2.1) 沿 一特定半径屈曲, 以容许其在受压时沿所述垫板 ( 图 1, 位置 1.4) 及轨基 ( 图 1, 位置 1.3) 平稳滑动。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3) 的对面的较短的一边亦向与较长的一边相同的 方向屈曲, 但其因屈曲而成的边缘 ( 图 3, 位置 3.2) 为尖锐或成一 90 度角。此一边缘被设 计成于组装完成的最终状态中处于所述垫板的所述凹槽 ( 图 4, 位置 4.2) 中。
     于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3, 位置 3.1) 较短的一边屈曲后形成的受压表面 ( 图 3, 位置 3.3) 的作用, 是作为在向垂直作用于所述受压表面时的施力位置, 目的是将所述金 属压力片 - 扣件按压及拉向所述轨基。所述压力片 ( 图 3, 位置 3.3) 的另一作用是防止所 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在拉动或组装完成后移位。 此一目的通过把所述受压表面 ( 图 3, 位置 3.3) 抵靠于所述垫板 ( 图 4) 上的凹槽 ( 图 4, 位置 4.2) 的内边缘 ( 图 4, 位置 4.3) 来达 成。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3) 沿其中轴设有一椭圆形开口 ( 图 3, 位置 3.5), 供所述 道钉穿过 ( 图 3, 位置 3.4)。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3) 于其曲线屈曲成一钝角 ( 图 3, 位置 3.4), 以向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提供一弹性预压力, 以向所述轨基 ( 图 1, 位置 1.3) 施加所需压力。
     所述技术方案的第二个组成部分为一塑胶垫板 ( 图 4), 其设有一圆孔 ( 图 4, 位 置 4.5) 供所述螺旋道钉 ( 图 1, 位置 1.6) 穿过。所述垫板 ( 图 4) 设有一凹槽 ( 图 4, 位置 4.2), 以在所述金属压力片 ( 图 3) 处于组装完成的最终状态时, 供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的下侧边缘 ( 图 3, 位置 3.2) 容纳于其中, 以固定或锁定所述金属压力片。所述固定凹槽 ( 图 4, 位置 4.2) 的形状及深度容许实现锁定。所述固定凹槽 ( 图 4, 位置 4.2) 的形状设置 为完全对应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的下侧边缘 ( 图 3, 位置 3.2)。
     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的所述受压表面 ( 图 3, 位置 3.3), 以及所述固定限位件
     ( 图 4, 位置 4.3) 的表面互相抵靠, 确保于组装完成的最终状态时能实现稳固锁定、 防止所 述压力片移位、 并防止所述固定边缘 ( 图 3, 位置 3.2) 移离所述固定凹槽 ( 图 4, 位置 4.2)。 所述垫板 ( 图 4) 亦设有一较大的凹槽 ( 图 4, 位置 4.4), 其为在拆除所述压力片的过程中 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的塑胶变形而设。
     所述垫板 ( 图 4) 亦设有一表面 ( 图 4. 位置 4.6), 供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的边 缘 ( 图 3, 位置 3.4) 在处于装配前状态时平放于其上。所述垫板的表面 ( 图 4, 位置 4.6) 的高度对应所述轨基 ( 图 1, 位置 1.3) 的高度, 两者互相接触并处于相同水平。
     所述表面 ( 图 4, 位置 4.6) 邻接所述垫板的斜面 ( 图 4, 位置 4.7), 两者之间成一 对应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屈曲角度 ( 图 3, 位置 3.4) 的角。在其上侧表面设有一涂有一 鲜亮色彩的表面 ( 图 2 及图 4, 位置 2.2), 其在处于装配前状态时被所述压力片 ( 图 1, 位置 1.5) 覆盖。在最终组装状态 ( 图 2, 位置 1.5) 时拉动所述压力片后, 此上色表面 ( 图 2, 位 置 2.2) 变得可视, 表示所述压力片处于所述最终状态。因此, 凭视觉检查, 便可得知所述片 的装配已完成。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应用于所有有关将轨道扣接于木或混凝土轨枕的情况。 此技 术方案提供一高度自动化的方法, 以将轨道扣接于轨枕或从轨枕拆除轨道。可使用一自动 行驶的维修车辆, 或一安装于所述车辆上的装置, 把压力片连续地移至其最终位置。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 在于本发明能被预先装配, 意味着除了在现场进 行的轨道装配之外, 整个过程能在工场进行, 从而避免分开运送轨枕、 垫板及扣接扣件。
     本发明能应用于所有将轨道扣接于轨枕, 而且需要显着地减低成本及时间消耗的 情况及地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是基于下述实施例的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3) 及塑胶垫板 ( 图 4), 及两者于一装置中的用途。
     在图 1 中, 所述装置处于一装配前状态, 其包括一轨枕 ( 图 1, 位置 1.1) 及一设置 于所述轨枕上的垫板 ( 图 1、 位置 1.4 及图 4), 其中一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及 图 3) 设置于所述垫板上, 较阔的一边 ( 图 1 及图 3, 位置 2.1) 抵靠于所述垫板的表面 ( 图 1 及图 4, 位置 4.6), 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其余的部分设置于所述垫板的上侧表面 ( 图 1, 位置 1.4), 而其较窄的外边与所述固定及锁定边缘 ( 图 3, 位置 3.3) 一同伸延至超越所述 垫板的边缘 ( 图 1, 位置 1.4)。
     所述垫板 ( 图 1, 位置 4.6 及图 4) 的下侧部分于所述凹槽 ( 图 4, 位置 4.5) 的对面 设有一对应的凸件 ( 图 4, 位置 4.8), 所述凹槽是为所述金属压力片的变形而设的空间, 所 述凸件的方向与所述凹槽相同, 其表面设置为能抵靠于设于所述轨枕的一相似的凹槽 ( 位 置 4.8, 图 1 及图 2), 故两者有着相同的抵靠面 ( 位置 4.8, 图 1 及图 2), 以防止所述垫板 ( 位置 1.4, 图 1 及图 2) 及所述轨枕 ( 位置 4.8, 图 1 及图 2) 之间的移位。
     包括所述垫板 ( 图 1, 位置 1.4) 及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的装 置, 通过将一螺旋道钉 ( 图 1, 位置 1.6) 旋入所述轨道轨枕 ( 图 1, 位置 1.1) 而扣接于轨枕 ( 图 3, 位置 1.1) 上, 其中所述螺旋道钉穿过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3) 上的所述椭圆 形开口 ( 图 3, 位置 3.5), 并接着穿过所述垫板 ( 图 4, 位置 4.4) 上的所述圆孔。
     以上述方式将所述螺旋道钉 ( 图 1, 位置 1.6) 旋入所述轨枕, 可容许所述螺旋道 钉在工厂以一预先确定的力进行扣接, 该力足够使所述装置于其组装完成的最终状态 ( 图
     2) 时变得稳固, 并使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施加需要的力以将所述轨基 ( 图 1, 位置 1.3) 压向所述轨枕, 并保持所述轨道 ( 图 2, 位置 1.2) 于需要的位置。于此一 位置, 所述压力片 ( 图 3, 位置 1.5) 遮盖涂上鲜艳颜色的所述垫板 ( 图 2, 位置 1.4) 的上侧 表面, 令其不被看见。
     所述完成的装置已准备好被运送到将轨道扣接于轨枕的现场。
     所述轨道 ( 图 1, 位置 1.2) 在现场设置于轨枕 ( 图 1, 位置 1.1) 上一限定的位置 后, 便可开始将轨道扣接于轨枕的最终步骤 : 以一同时垂直于所述压力片的表面 ( 图 3, 位 置 3.3) 及所述轨道的 Fa 力 ( 图 1, 位置 Fa), 沿所述垫板 ( 图 1, 位置 1.4) 移动所述金属压 力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所述椭圆形开口 ( 图 3, 位置 3.5) 容许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沿 所述 Fa 力 ( 图 1, 位置 Fa) 的方向自由移动, 其尺寸足够容许所述螺旋道钉的钉体 ( 图 1, 位 置 1.6) 自由通过, 但不足够容许所述螺旋道钉的钉头通过。通过施加 Fa 力 ( 图 1, 位置 Fa) 于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3, 位置 3.3) 的表面, 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向所述轨基 ( 图 1, 位置 1.3) 移动, 直至于其对面的上侧尖锐固定边缘 ( 图 3, 位置 3.2) 进入所述垫板上的 所述固定凹槽 ( 图 4, 位置 4.2)。设于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的固定边缘 ( 图 3, 位置 3.2) 的形状, 及设于所述垫板的凹槽 ( 图 4, 位置 4.2) 的深度完全互相抵靠, 使所述压力片 - 扣 件 ( 图 3, 位置 3.3) 不能回到其原来的位置。 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于其组装完成状态 ( 图 2, 位置 1.5) 时以其边缘 ( 图 2, 位 置 2.1) 作用于所述轨基 ( 图 2, 位置 1.3) 的 Fb 力 ( 图 2, 位置 Fb), 实为旋入所述轨枕 ( 图 2, 位置 1.1) 的所述螺旋道钉 ( 图 2, 位置 1.6) 施于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1, 位置 1.5) 的扣紧力所造成的力, 而所述金属压力片由弹性的金属弹簧片造成, 并在组装前状态时沿 一曲线 ( 图 3, 位置 3.4) 向 Fb 力作用的方向以一对应的角度屈曲。
     将轨道扣接于轨枕的最后步骤, 是把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2, 位置 1.5) 置于 所述最终位置, 其中其下侧尖锐固定边缘 ( 图 3, 位置 3.2) 进入设于所述垫板的所述固定凹 槽 ( 图 4, 位置 4.2)。所述压力片置于所述最终位置后, 涂上一鲜明颜色的表面 ( 图 2 及图 4, 位置 2.2) 变得可视, 确认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处于其最终位置, 及所述轨道 ( 图 2, 位 置 1.2) 被充足的 Fb 力扣接于所述轨枕 ( 图 2, 位置 1.1)。
     以此一方式组装的轨道已准备好应用于交通上, 并不需要进行包括于所述地点将 轨道扣接于轨枕在内的任何手动作业。
     把轨道 ( 图 2, 位置 1.2) 自轨枕 ( 图 2, 位置 1.1) 拆除的工作能以所述 Fc 力 ( 图 2, 位置 Fc) 达成, 其中 Fc 力垂直作用于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2, 位置 1.5) 的表面, 令 其屈曲变形, 并充填为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的变形而设的凹槽空间 ( 图 4, 位置 4.4)。
     由于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 ( 图 2, 位置 1.5) 抵靠于轨基 ( 图 2, 位置 1.3) 的较 阔的一边被所述螺旋道钉扣紧, 设有一固定边缘 ( 图 3, 位置 3.2) 的所述压力片的另一边因 Fc 力的作用所造成的永久性塑胶变形而移离所述凹槽 ( 图 4, 位置 4.2), 并容许所述金属压 力片 - 扣件 ( 图 2, 位置 1.5) 通过一对应的, 与 Fa 力方向相反方向的力移动到其于装配前 状态时的先前位置。
     因此, 变形后的所述金属压力片 - 扣件因一与 Fa 力方向相反方向的力, 移动到其 于预先装配状态中的先前位置后, 轨道会被放开。此一拆除方法不会于轨道上留下及后需
     收集或运走的废料。
     本发明的通过弹性扣作将轨道扣接于轨枕的技术方案, 包括使用能安装于维修车 辆的相关装置, 整个将轨道扣接于轨枕及将其从轨枕拆除的过程因而能快速及高度自动化 地进行、 从而降低所需成本、 降低所需的工人数目、 及降低安装及拆除的过程所花费的时 间。

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轨枕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轨枕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轨枕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轨枕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轨枕的方法.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70758A43申请公布日20110209CN101970758ACN101970758A21申请号200880124704222申请日20081114P20070525A20071115HRE01B9/3020060171申请人托米斯拉夫德贝利亚克地址克罗地亚布雷加纳72发明人托米斯拉夫德贝利亚克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00代理人王宏伟54发明名称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轨枕的方法57摘要以一梯形金属压力片扣件15及一塑胶垫板14把轨道扣接于木或混凝土轨枕的方法。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及塑胶垫板一体成形,并提供一沿着其整个边缘21的连续压力。。

2、抵靠于轨基的所述边缘设置为在拉动时能使其沿所述轨基平稳滑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阻力及损耗。所述压力片较窄的另一边缘设置为于其末端32设有一固定边缘,以防止任何移位。所述塑胶垫板的外端42设有一固定凹槽,供所述压力片较窄的外端进入其中。所述凹槽设置为与所述压力片扣件外端稳固连接,使所述压力片不能被移除。所述垫板亦设有一较大的凹槽44,以容许压力片于拆除时变形。30优先权数据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00714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PCT/HR2008/00003520081114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09/063260EN20090522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

3、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6页附图4页CN101970758A1/2页21一种以弹性扣件将轨道图1,位置12扣接于木或混凝土轨枕图1,位置11的方法,其使用对应的道钉及螺旋道钉图1,位置16,其特征在于提供一垫板图1,位置14及图4,所述垫板设一圆孔图4,位置45供一对应的常规螺旋道钉图1,位置16穿过,所述垫板的上侧表面设有一成直角三角形的凹槽图4,位置42,及一成等边三角形的为变形而设的凹槽空间图4,位置44;所述上侧表面邻接所述垫板的斜面图4,位置47,两者间成一对应金属压力片扣件屈曲角度图3,位置34的角;所述斜面邻接一用以支撑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的边缘图4,位置46的表。

4、面;所述垫板图1,位置14及图4的下侧于为所述金属压力片的变形而设的所述凹槽空间图4,位置45的对面沿所述凹槽的方向设有一对应的凸件图4,位置48,所述凸件的表面设置为抵靠于所述轨枕上的凹槽位置48,图1及图2;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图1,位置15及图3成等边梯形,其较阔的一边图1及图3,位置21沿一特定半径屈曲,并抵靠于所述垫板的表面图1及图2,位置46,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其余的部分平放于所述垫板图1,位置14的上侧表面,而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对面的较窄的外边亦向与较长的一边相同的方向屈曲,但其因屈曲而成的边缘为尖锐或成一90度角图3,位置32,并与一固定及锁定边缘图3,位置33一同伸延至超越所述。

5、垫板的边缘图1,位置14;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图1,位置15及图3设有一椭圆形开口图3,位置35供一螺旋道钉穿过图3,位置34;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图3于其曲线向一边屈曲成一钝角图3,位置34,以给予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一弹性预压力以施加所需压力于轨基图1,位置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木或混凝土轨枕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垫板图1,位置14及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图1,位置15的装置,通过将一螺旋道钉图1,位置16旋入所述轨枕图3,位置11而扣接于所述轨道轨枕图3,位置11上,其中所述螺旋道钉穿过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图3上的所述椭圆形开口图3,位置35,并接着穿过所述垫板图。

6、4,位置44上的所述圆孔,实现以一预先确定的力进行扣紧,所述力足够在组装完成状态图2时实现稳固连接,并使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图1,位置15施加需要的力以将所述轨基图1,位置13压向所述轨枕,并保持所述轨道图2,位置12于需要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木或混凝土轨枕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轨道扣接于轨枕的最终步骤,包括以一同时垂直于所述压力片的表面图3,位置33及所述轨道的FA力图1,位置FA,沿所述垫板图1,位置14移动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图1,位置15;所述椭圆形开口图3,位置35容许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图1,位置15沿所述FA力图1,位置FA的方向自由移动,所述椭圆。

7、形开口的尺寸足够容许所述螺旋道钉的钉体图1,位置16自由通过,但不足够容许所述螺旋道钉的钉头通过;通过施加所述FA力图1,位置FA于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图3,位置33的表面,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向所述轨基图1,位置13移动,直至于其对面的下侧尖锐固定边缘图3,位置32进入设于所述垫板的所述固定凹槽图4,位置42;设于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的固定边缘图3,位置32的形状,及设于所述垫板的固定凹槽图4,位置42的深度完全互相抵靠,使所述压力片扣件图3,位置33不能回到其原来的位置。权利要求书CN101970758A2/2页34根据权利要求1、2及3任一所述的一种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木或混凝土轨枕的方法,。

8、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于其组装完成状态图2,位置15时以其边缘图2,位置21作用于所述轨基图2,位置13的FB力图2,位置FB,实为旋入所述轨枕图2,位置11的所述螺旋道钉图2,位置16施于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图1,位置15的扣紧力所造成的力,而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由弹性的金属弹簧片造成,其在组装前状态时沿一曲线图3,位置34向FB力作用的方向以一对应的角度屈曲。5根据权利要求1、2及3任一所述的一种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木或混凝土轨枕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把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图2,位置15置于所述最终位置,其中其下侧尖锐固定边缘图3,位置32进入所述垫板的所述固定凹槽图4,位置42,从而完成将。

9、轨道扣接于轨枕;届时,所述压力片置于所述最终位置,涂上一鲜明颜色的一表面图2及图4,位置22变得可视,显示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处于其最终位置,及所述轨道图2,位置12被所述FB力扣接于所述轨枕图2,位置11。权利要求书CN101970758A1/6页4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轨枕的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以弹性扣件将轨道扣接于轨枕的方法。跟据国际专利分类,本发明属于E01B9/28的领域。背景技术0002将轨道扣接于轨枕是一项十分费时、困难但重要的工作,需要大量工人的参与或使用十分专门的机器。将轨道扣接于轨枕的工作,在现实中是在轨道所在的地点进行,其中以螺旋道钉扣接轨道是一项十分费时工作。

10、,而连接的质素和稳固性亦难以检验。除了有大量的道钉需要旋紧之外,亦有很大的机会其中一些道钉完全没有旋紧或没有充分旋紧,加上列车造成的震动,最终可能导致其他道钉被旋松并减弱作用于轨道上的扣紧力,因而削弱了轨枕与轨道间的整体连接。若轨枕与轨道间的整体连接被削弱,将对轨道交通安全构成巨大的潜在风险。检验连接的稳固性和检查扣件有否向轨道施予指定的压力,几乎是不允许或不可行的。0003以传统系统扣接于轨枕的轨道可被蓄意破坏或未经授权地拆除,而且,考虑到现时恐怖主义的威胁,绝对不能不理会这些可能性。在现有公知公用的系统中,任何拥有相对简单的工具的人都能拆除一条轨道而使交通变得不安全。0004另一方面,拆除。

11、轨道工作在实行上甚为缓慢,因为每一个扣件都必须逐一拆除。此一工作十分费时,并需要大量工人的参与及使用专门的机器,因而增加所需的成本。0005过去曾使用多个不同的方法以将轨道规范地和充分地扣接于轨枕。其中之一是在专利申请GB1510244公开的名称为潘得路系统方法,其通过由螺旋形的弹簧圆钢造成的扣件实现扣接。将轨道扣接于轨枕时,每一个扣件的平末端都需要插入孔内,使扣件的一端进入孔内,而另一端则向轨道施压。此一方法的其中一个缺点是安装这些扣件需要的时间很长,这是因为工人需要逐一插入每一个扣件。0006此一方法的另一缺点,是所述扣件只向轨道的一点施压,因此经长时间使用后,因沉重的荷载及震动,所述扣件。

12、会于该点上变形,因而失去其压力。此方法的另一不足之处,是当于轨道及轨枕之间使用绝缘物料时,绝缘物料可能会随时间变薄,甚至破损。在实行上是不可能控制用在轨道上的每一个扣件的。基于上述的原因,拆除及安装的工序是十分缓慢和不便的。0007另一在专利文件US5096119公开的名称为SKL系统的方法,同样使用弹簧圆钢。此方法包括一个以弹簧圆钢造成并屈曲成一变形M字形状的扣件,以及一垫板。轨道与轨枕间的连接通过将一螺旋道钉穿过扣件和垫板旋入轨枕实现。扣件的一部分施压于平放在轨枕上的垫板,而扣件的另一部分施压于轨道。扣件通过两点施压于轨道,而这种连接的缺点跟前述的例子相似。为求达致所需的压力,所述道钉需完。

13、全地旋入以将扣件的中央部分压向垫板。所述方法的缺点包括需要检查每一枚道钉有否达致所需的压力或有否完全地旋入,而所述检查并不能简单地进行。这事实说明了此一系统亦不可靠。0008跟前述例子一样,此方法的安装及拆除的工序十分缓慢,因为每一枚道钉都需被说明书CN101970758A2/6页5旋紧或旋松,需于每一轨枕停下进行。0009前述的方法不容许于工场预先进行装配及把装配完成的构件运送到所需地点,使在所需地点中只需把轨道加上。0010专利文件US5125573公开了一个容许均匀地向轨道施压以达致更可靠的连接的扣件实施例。扣件为一梯形的金属片,其较阔的一端设置于轨道上,确保压力均匀地分布。安装轨道后,。

14、所述金属片被置于其最终位置。此一方法容许预先装配,但拆除的工序仍然是十分费时,因为要先逐一旋松每一枚道钉才可从道床移除扣件,之后才可拆除轨道。0011前述的方法以不同的方式解决所述问题,但它们都未能以令人满意的方式解决所述问题。安装及拆除的工序差不多同样地费时,构成了非常显着的不足。每一枚道钉都需被完全地旋松,才可完全地把轨道自将其扣紧的扣件中松开。发明内容0012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将轨道扣接于轨枕及将其拆除,其通过一形状为梯形的金属压力片扣件及一塑胶垫板实现。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及塑胶垫板一体成形,使整个装置能于工厂预先装配,之后才在现场装配于轨道。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的形状确保压力能持续地。

15、施于整个边缘,提供稳固及可靠的连接。抵靠于轨道的边缘设置为在拉动时能平滑地沿轨基滑动,并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阻力及损耗。压力片的另一边设置为在所述片被拉向轨道及装配完成后,能防止任何移位。所述塑胶垫板于其外端设有一凹槽,供所述压力片较窄的外端进入其中。所述凹槽设置为与所述压力片的外端形成稳固连接,防止所述压力片被移除。所述垫板亦设有一较大的凹槽,以容许所述压力片变形以把所述压力片拆除。0013所述垫板的上色边缘容许以视觉十分简单及快速地检查并得知是否所有压力片都被正确地设置于轨基上,从而避免了因要控制每一枚道钉及压力片而浪费时间。附图说明0014图1为一处于装配前状态的扣接装置0015位置11为一。

16、轨枕0016位置12为一轨道0017位置13为一轨基0018位置14为一垫板0019位置15为一金属压力片扣件0020位置16为一螺旋道钉0021位置FA为一压力0022图2为一处于组装完成状态的扣接装置0023位置21为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的边缘0024位置22为所述垫板的上色部分0025位置FB为扣紧力0026位置FC为用于拆除的力0027图3为一金属压力片扣件说明书CN101970758A3/6页60028位置31为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的剖面0029位置32为固定边缘0030位置33为压力片0031位置34为曲线0032位置35为一为螺旋道钉而设的椭圆形开口0033图4为垫板0034位置41。

17、为所述垫板的剖面0035位置42为固定凹槽0036位置43为固定限位件0037位置44为一为所述金属压力片的变形而设的凹槽空间0038位置45为一为螺旋道钉而设的孔0039位置46为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的边缘的支撑0040位置47为所述垫板的斜面0041位置48为垫板及轨枕的抵靠面具体实施方式0042一种将轨道可靠及快速地扣接于木或混凝土轨枕的技术方案,其包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第一个组成部分为把所需力量施于轨基图1,位置13的一金属压力片图3,或一扣件。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的形状为一等边梯形,其较长的一边图3位置21沿一特定半径屈曲,以容许其在受压时沿所述垫板图1,位置14及轨基图1,位置13平稳。

18、滑动。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图3的对面的较短的一边亦向与较长的一边相同的方向屈曲,但其因屈曲而成的边缘图3,位置32为尖锐或成一90度角。此一边缘被设计成于组装完成的最终状态中处于所述垫板的所述凹槽图4,位置42中。0043于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图3,位置31较短的一边屈曲后形成的受压表面图3,位置33的作用,是作为在向垂直作用于所述受压表面时的施力位置,目的是将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按压及拉向所述轨基。所述压力片图3,位置33的另一作用是防止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在拉动或组装完成后移位。此一目的通过把所述受压表面图3,位置33抵靠于所述垫板图4上的凹槽图4,位置42的内边缘图4,位置43来达成。所述金属压。

19、力片扣件图3沿其中轴设有一椭圆形开口图3,位置35,供所述道钉穿过图3,位置34。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图3于其曲线屈曲成一钝角图3,位置34,以向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提供一弹性预压力,以向所述轨基图1,位置13施加所需压力。0044所述技术方案的第二个组成部分为一塑胶垫板图4,其设有一圆孔图4,位置45供所述螺旋道钉图1,位置16穿过。所述垫板图4设有一凹槽图4,位置42,以在所述金属压力片图3处于组装完成的最终状态时,供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的下侧边缘图3,位置32容纳于其中,以固定或锁定所述金属压力片。所述固定凹槽图4,位置42的形状及深度容许实现锁定。所述固定凹槽图4,位置42的形状设置为完全对。

20、应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的下侧边缘图3,位置32。0045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的所述受压表面图3,位置33,以及所述固定限位件说明书CN101970758A4/6页7图4,位置43的表面互相抵靠,确保于组装完成的最终状态时能实现稳固锁定、防止所述压力片移位、并防止所述固定边缘图3,位置32移离所述固定凹槽图4,位置42。所述垫板图4亦设有一较大的凹槽图4,位置44,其为在拆除所述压力片的过程中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的塑胶变形而设。0046所述垫板图4亦设有一表面图4位置46,供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的边缘图3,位置34在处于装配前状态时平放于其上。所述垫板的表面图4,位置46的高度对应所述轨基图1,位置13。

21、的高度,两者互相接触并处于相同水平。0047所述表面图4,位置46邻接所述垫板的斜面图4,位置47,两者之间成一对应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屈曲角度图3,位置34的角。在其上侧表面设有一涂有一鲜亮色彩的表面图2及图4,位置22,其在处于装配前状态时被所述压力片图1,位置15覆盖。在最终组装状态图2,位置15时拉动所述压力片后,此上色表面图2,位置22变得可视,表示所述压力片处于所述最终状态。因此,凭视觉检查,便可得知所述片的装配已完成。0048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应用于所有有关将轨道扣接于木或混凝土轨枕的情况。此技术方案提供一高度自动化的方法,以将轨道扣接于轨枕或从轨枕拆除轨道。可使用一自动行驶的维修。

22、车辆,或一安装于所述车辆上的装置,把压力片连续地移至其最终位置。0049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在于本发明能被预先装配,意味着除了在现场进行的轨道装配之外,整个过程能在工场进行,从而避免分开运送轨枕、垫板及扣接扣件。0050本发明能应用于所有将轨道扣接于轨枕,而且需要显着地减低成本及时间消耗的情况及地点。0051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基于下述实施例的金属压力片扣件图3及塑胶垫板图4,及两者于一装置中的用途。0052在图1中,所述装置处于一装配前状态,其包括一轨枕图1,位置11及一设置于所述轨枕上的垫板图1、位置14及图4,其中一金属压力片扣件图1、位置15及图3设置于所述垫板上,较阔的一边图。

23、1及图3,位置21抵靠于所述垫板的表面图1及图4,位置46,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其余的部分设置于所述垫板的上侧表面图1,位置14,而其较窄的外边与所述固定及锁定边缘图3,位置33一同伸延至超越所述垫板的边缘图1,位置14。0053所述垫板图1,位置46及图4的下侧部分于所述凹槽图4,位置45的对面设有一对应的凸件图4,位置48,所述凹槽是为所述金属压力片的变形而设的空间,所述凸件的方向与所述凹槽相同,其表面设置为能抵靠于设于所述轨枕的一相似的凹槽位置48,图1及图2,故两者有着相同的抵靠面位置48,图1及图2,以防止所述垫板位置14,图1及图2及所述轨枕位置48,图1及图2之间的移位。0054包。

24、括所述垫板图1,位置14及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图1,位置15的装置,通过将一螺旋道钉图1,位置16旋入所述轨道轨枕图1,位置11而扣接于轨枕图3,位置11上,其中所述螺旋道钉穿过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图3上的所述椭圆形开口图3,位置35,并接着穿过所述垫板图4,位置44上的所述圆孔。0055以上述方式将所述螺旋道钉图1,位置16旋入所述轨枕,可容许所述螺旋道钉在工厂以一预先确定的力进行扣接,该力足够使所述装置于其组装完成的最终状态图说明书CN101970758A5/6页82时变得稳固,并使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图1,位置15施加需要的力以将所述轨基图1,位置13压向所述轨枕,并保持所述轨道图2,位置12。

25、于需要的位置。于此一位置,所述压力片图3,位置15遮盖涂上鲜艳颜色的所述垫板图2,位置14的上侧表面,令其不被看见。0056所述完成的装置已准备好被运送到将轨道扣接于轨枕的现场。0057所述轨道图1,位置12在现场设置于轨枕图1,位置11上一限定的位置后,便可开始将轨道扣接于轨枕的最终步骤以一同时垂直于所述压力片的表面图3,位置33及所述轨道的FA力图1,位置FA,沿所述垫板图1,位置14移动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图1,位置15。0058所述椭圆形开口图3,位置35容许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图1,位置15沿所述FA力图1,位置FA的方向自由移动,其尺寸足够容许所述螺旋道钉的钉体图1,位置16自由通过,。

26、但不足够容许所述螺旋道钉的钉头通过。通过施加FA力图1,位置FA于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图3,位置33的表面,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向所述轨基图1,位置13移动,直至于其对面的上侧尖锐固定边缘图3,位置32进入所述垫板上的所述固定凹槽图4,位置42。设于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的固定边缘图3,位置32的形状,及设于所述垫板的凹槽图4,位置42的深度完全互相抵靠,使所述压力片扣件图3,位置33不能回到其原来的位置。0059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于其组装完成状态图2,位置15时以其边缘图2,位置21作用于所述轨基图2,位置13的FB力图2,位置FB,实为旋入所述轨枕图2,位置11的所述螺旋道钉图2,位置16施于所述。

27、金属压力片扣件图1,位置15的扣紧力所造成的力,而所述金属压力片由弹性的金属弹簧片造成,并在组装前状态时沿一曲线图3,位置34向FB力作用的方向以一对应的角度屈曲。0060将轨道扣接于轨枕的最后步骤,是把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图2,位置15置于所述最终位置,其中其下侧尖锐固定边缘图3,位置32进入设于所述垫板的所述固定凹槽图4,位置42。所述压力片置于所述最终位置后,涂上一鲜明颜色的表面图2及图4,位置22变得可视,确认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处于其最终位置,及所述轨道图2,位置12被充足的FB力扣接于所述轨枕图2,位置11。0061以此一方式组装的轨道已准备好应用于交通上,并不需要进行包括于所述地点将。

28、轨道扣接于轨枕在内的任何手动作业。0062把轨道图2,位置12自轨枕图2,位置11拆除的工作能以所述FC力图2,位置FC达成,其中FC力垂直作用于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图2,位置15的表面,令其屈曲变形,并充填为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的变形而设的凹槽空间图4,位置44。0063由于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图2,位置15抵靠于轨基图2,位置13的较阔的一边被所述螺旋道钉扣紧,设有一固定边缘图3,位置32的所述压力片的另一边因FC力的作用所造成的永久性塑胶变形而移离所述凹槽图4,位置42,并容许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图2,位置15通过一对应的,与FA力方向相反方向的力移动到其于装配前状态时的先前位置。0064因此,。

29、变形后的所述金属压力片扣件因一与FA力方向相反方向的力,移动到其于预先装配状态中的先前位置后,轨道会被放开。此一拆除方法不会于轨道上留下及后需说明书CN101970758A6/6页9收集或运走的废料。0065本发明的通过弹性扣作将轨道扣接于轨枕的技术方案,包括使用能安装于维修车辆的相关装置,整个将轨道扣接于轨枕及将其从轨枕拆除的过程因而能快速及高度自动化地进行、从而降低所需成本、降低所需的工人数目、及降低安装及拆除的过程所花费的时间。说明书CN101970758A1/4页10图1说明书附图CN101970758A2/4页11图2说明书附图CN101970758A3/4页12图3说明书附图CN101970758A4/4页13图4说明书附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